TW201404964A - 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4964A
TW201404964A TW102113957A TW102113957A TW201404964A TW 201404964 A TW201404964 A TW 201404964A TW 102113957 A TW102113957 A TW 102113957A TW 102113957 A TW102113957 A TW 102113957A TW 201404964 A TW201404964 A TW 2014049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hamber
nonwoven fabric
woven fabric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3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un Okuda
Ko Detani
Toru Ooba
Satoshi Mitsuno
Noritomo Kurita
Original Assignee
Uni 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 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 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04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496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 D04H1/5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treatment to produce shrinking, swelling, crimping or curling of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BTREATING TEXTILE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06B1/00Apply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onto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or impregna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BTREATING TEXTILE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06B3/00Passing of textile materials through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 D06B3/10Passing of textile materials through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of fabric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使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良好。本發明之解決手段:一面使不織布(F)以經由入口(3gi)進入加熱室(3g)內,在加熱室(3g)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3go)從加熱室(3g)出去之方式被搬運之同時,一面使被加熱的空氣以具有比不織布(F)的搬運速度還高之速度,經由入口(3gi)進入加熱室(3g)內,一邊接觸不織布(F)同時一邊在加熱室(3g)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3go)從加熱室(3g)內流出去之方式來進行供給。

Description

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回復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及裝置。
不織布,形成為帶狀,然後被捲成捲筒狀保管。接著,在需使用不織布時,不織布被從捲筒拉出來。不織布,可作為例如用後即棄型紙尿褲或生理用衛生棉之類的吸收性物品之表面薄片般的構成構件來使用。
但是,若不織布被捲成捲筒狀,則不織布被朝向厚度方向壓縮,會有不織布之膨鬆性乃至厚度減少之虞。若不織布之膨鬆性減少時,會有不織布的液體吸收速度降低,或是柔軟性降低之虞。
另一方面,若將不織布加熱,則因為壓縮而變形之不織布的纖維的形狀會恢復原狀,不織布之膨鬆性因而回復。
在此,對不織布吹付熱風,藉此使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的方法為習知(參照專利文獻1)。於該方法,熱風係相對於不織布的一面為垂直地供給。
又,一面以相互逆向的第1方向與第2方向交互進行 之方式使不織布蛇行,一面對於第2方向供給熱風,此使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的方法為習知(參照專利文獻2的第6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3765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177364號公報
然而,於專利文獻1的方法,是藉由熱風對不織布作用以將不織布予以壓縮之方向的力。因此,會有熱風造成妨礙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之虞。亦即,會有不織布之膨鬆性的回復進行不良之虞。
專利文獻2的方法,亦是為了膨鬆性的回復,而必須讓熱風通過不織布(參照段落〔0077〕、〔0083〕等)。因此,會產生與專利文獻1相同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第1觀點,提供了一種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其包含:準備具備有入口與出口的加熱室之步驟,以及一面使不織布以經由入口進入加熱室內在加熱室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從加熱室出去之方式被搬運之同時,一面使被加熱的流體,以具有比不織布的搬運速 度還高之速度,經由入口或出口的一方進入加熱室內,一邊接觸不織布同時一邊在加熱室內行進之後,經由入口或出口的另一方從加熱室內流出去之方式來進行供給之步驟。
根據本發明的第2觀點,提供了一種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裝置,其包含:具備有入口與出口之加熱室、及以經由入口進入加熱室內,在加熱室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從加熱室出去之方式搬運不織布之搬運器,以及使被加熱的流體以具有比不織布的搬運速度還高之速度,經由入口或出口的一方進入加熱室內,一邊接觸不織布同時一邊在加熱室內行進之後,經由入口或出口的另一方從加熱室內流出去之方式來進行供給之供給器。
可使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良好。
1‧‧‧膨鬆性回復裝置
2‧‧‧搬運器
3‧‧‧加熱器
3e‧‧‧電熱器
3c‧‧‧噴嘴
3f‧‧‧外殼
3fb‧‧‧底壁
3fu‧‧‧頂壁
3g‧‧‧加熱室
3gi‧‧‧入口
3go‧‧‧出口
3s‧‧‧內部空間
3si、3so‧‧‧開口
4‧‧‧冷卻器
F‧‧‧不織布
Fs‧‧‧不織布的兩面
L3f‧‧‧外殼的長度
R‧‧‧捲筒
MD‧‧‧搬運方向
H‧‧‧水平面
θ‧‧‧與水平面的角度
第1圖是膨鬆性回復裝置的整體圖。
第2圖是加熱室的放大斷面圖。
第3圖是加熱室的端面圖。
第4圖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圖面。
第5圖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其他實施形態之圖面。
第6圖是比較例的膨鬆性回復裝置的整體圖。
參照第1圖,可得知用以回復不織布膨鬆性之裝置1,具備有將帶狀的不織布F從捲筒R回捲並搬運之搬運器2。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搬運器2具備有2對輥筒對2a、2b。各輥筒對2a、2b具備有相互逆向迴轉之輥筒,此等輥筒迴轉時不織布F會被搬運。又,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不織布F,其一面與另一面以大約朝向上側及下側之方式,被朝向與水平方向大致一致的搬運方向MD搬運。
膨鬆性回復裝置1,又具備有用以藉流體加熱被搬運的不織布F之加熱器3。加熱器3,具備有:流體源3a、及被連結於流體源3a的出口之供給管3b、及被連結於供給管3b的出口之噴嘴3c、及被配置於供給管3b內之流量計3ba、及被配置於流量計3ba下游的供給管3b內之調節器3d、及被配置於調節器3d下游的供給管3b內之電熱器3e,以及外殼3f。噴嘴3c為具備有例如細長的長方形的出口。
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流體為空氣,且流體源3a為空氣壓縮機。空氣壓縮機3a若啟動,則空氣會流經供給管3b內。流量計3ba會檢測出流經供給管3b內之空氣的流量,並以標準狀態(0℃,1氣壓)之量的形式輸出空氣流量。供給管3b內的空氣壓力會藉由壓力調節器3d例如從0.6MPaG被減壓至3MPaG~0.01MPaG。空氣接 著被電熱器3e加熱。被加熱的空氣接著從噴嘴3c流出。從噴嘴3c流出的空氣量被設定在例如440L/min(0.44m3/min,標準狀態)。從噴嘴3c流出之空氣的溫度以成為例如70~90℃之方式藉由電熱器3e將空氣加熱成例如100~140℃。又,從噴嘴3c流出之空氣的溫度可藉由被配置於噴嘴3c的出口附近之溫度感應器檢測出來。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外殼3f,具備有:相互隔有間隔並朝水平方向擴延的頂壁3fu與底壁3fb,以及被配置於頂壁3fu與底壁3fb間之一對側壁3fs、3fs,藉由此等頂壁3fu、底壁3fb及側壁3fs、3fs而劃分有其斷面為長方形的內部空間3s。內部空間3s具備有相互相向之一對開口3si、3so。
於噴嘴3c的出口下游的內部空間3s內,劃分有具備有入口3gi、3go的加熱室3g。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噴嘴3c的出口被配置於內部空間3s的開口3si。因此,加熱室3g為與內部空間3s一致。又,加熱室3g的入口3gi為與內部空間3s的開口3si一致,加熱室3g的出口3go為與內部空間3s的開口3so一致。
不織布F,以經由入口3gi進入加熱室3g內,在加熱室3g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3go從加熱室3g出去之方式,被搬運器2搬運。此時,於加熱室3g內,並沒有配置用以搬運不織布F之輥筒或輸送帶。換言之,不織布F於加熱室3g內是沒有受到支撐地被搬運。又,以不織布 F的兩面Fs,分別持續保持面對其為劃分加熱室3g之區隔壁的頂壁3fu及底壁3fb之方式在加熱室3g內搬運不織布F。
另一方面,從噴嘴3c流出之空氣,經由入口3gi進入加熱室3g內,並持續保持接觸被搬運的不織布F地在加熱室3g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3go從加熱室3g出去。此時,在加熱室3g內,空氣以其線速度比不織布F的搬運速度還高之方式進行供給。
又,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頂壁3fu及底壁3fb由例如厚度3mm的不鏽鋼板所形成。外殼3f乃至加熱室3g的搬運方向MD的長度L3為1000mm。外殼3f的寬幅W3f為140mm,且加熱室3g的寬幅W3g為100mm。外殼3f的高度H3f為9mm,而加熱室3g的高度H3g為3mm。
再者,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頂壁3fu及底壁3fb為於水平面內擴延。噴嘴3c的指向線與水平面H所形成的角度θ(參照第2圖),為從0到30度較理想,從0到10度更為理想,0度最為理想。
膨鬆性回復裝置1,於加熱器3的下游,又具備有以流體用來冷卻被搬運的不織布F之冷卻器4。冷卻器4,具備有:流體源4a、及被連結於流體源4a的出口之供給管4b、及被連結於供給管4b的出口之噴嘴4c、及被配置於供給管4b內之調節器4d與冷卻裝置4e,以及外殼4f。
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流體為空氣,而流體源4a為空氣壓縮機。空氣壓縮機4a若啟動,則空氣會流經供給管4b內。供給管4b內的空氣壓力會被調節器4d減壓。然後,空氣被冷卻裝置4e冷卻。被冷卻的空氣接著從噴嘴4c流出。
冷卻器4的外殼4f為與加熱器3的外殼3f同樣具備有相互隔有間隔地擴延之頂壁與底壁,以及被配置於頂壁與底壁間之一對側壁,藉由此等頂壁、底壁及側壁劃分出其斷面為長方形的冷卻室4g。冷卻室4g具備有相互相向之入口4gi與出口4go。
從加熱器3被搬出的不織布F,以藉由搬運器2經由入口4gi進入冷卻室4g內,於冷卻室4g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4go從冷卻室4g出去之方式被搬運。此時,於冷卻室4g內,沒有配置用以搬運不織布F的輥筒或輸送帶。換言之,不織布F在冷卻室4g內於沒有受到支撐地被搬運。又,不織布F,是以不織布F的兩面Fs分別持續保持面對其為劃分冷卻室4g之區隔壁的頂壁與底壁之方式在冷卻室4g內被搬運。
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冷卻器4的噴嘴4c是被配置於入口4gi。因此,從噴嘴4c流出之空氣,經由入口4gi進入冷卻室4g內,在持續接觸被搬運的不織布F並於冷卻室4g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4go從冷卻室4g流出。此時,於冷卻室4g內,空氣以其線速度比不織布F的搬運速度還高之方式進行供給。
然後,使從捲筒R回捲的不織布F先通過加熱器3的加熱室3g內地被搬運。同時,被加熱的空氣從加熱器3的噴嘴3c供給於加熱室3g內。其結果,不織布F接觸被加熱的空氣而被加熱,增加了不織布F的膨鬆性。亦即,回復了不織布F的膨鬆性。
此時,空氣主要沿著不織布F的表面Fs行進。其結果,藉由空氣流,不織布F的膨鬆性回復不會受到妨礙。亦即,不織布F的膨鬆性回復良好。
再者,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空氣的線速度在加熱室3g內比不織布F的搬運速度還高。其結果,與不織布F的表面Fs鄰接的空氣流會產生亂流。因此,含於空氣的各種分子會以不規則角度碰撞於不織布F的表面Fs。因此,不織布F的纖維會被鬆解,而促進膨鬆性的回復。又,藉由空氣亂流,在加熱室3g內於不織布F會產生飄動。其結果,被加熱的空氣容易侵入不織布F的內部,可有效加熱不織布F。因此,可縮短加熱室3g乃至外殼3f的長度L3f(第2圖)。
再者,外殼3f不需要供給空氣的設備及吸引空氣的設備。因此,外殼3f的尺寸可再更小。
再者,不織布F於加熱室3g內沒有受到輥筒等的支撐地被搬運。其結果,不織布F的膨鬆性的回復不會因輥筒等而受到妨礙。
從加熱室3g被搬出的不織布F,接著以通過冷卻器4的冷卻室4g之方式被搬運。同時,被冷卻的空氣從冷卻 器4的噴嘴4c供給於冷卻室4g內。其結果,不織布F接觸於被冷卻的空氣而被冷卻。
此時,空氣主要沿著不織布F的表面Fs行進。其結果,藉由空氣流,阻礙了不織布F的膨鬆性的減少。
又,空氣的線速度在冷卻室4g內比不織布F的搬運速度還高。其結果,位於冷卻室4g內的不織布F得以整體冷卻。亦即,可有效冷卻不織布F。因此,可縮小冷卻室4g乃至外殼4f的尺寸。
從冷卻室4g被搬出的不織布F,接著藉由搬運器2,被搬運至例如吸收性物品製造裝置。於吸收性物品製造裝置,不織布F被作成吸收性物品的例如表面薄片來使用。
作為不織布可藉由例如氣流(air-through)不織布、點黏(pointbond)不織布(加熱輥不織布)、噴網(spunlace)不織布、紡黏(spunbond)不織布、熔噴(meltblown)不織布等的各種製法製造之不織布來使用。
作為構成不織布的纖維,例如可使用由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直鏈狀聚乙烯、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變性聚丙烯、變性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尼龍、聚醯胺等的熱可塑性樹脂所構成之單獨纖維或是複合纖維。
作為複合纖維,例如可使用其芯成分的熔點比鞘成分的熔點還高的芯鞘形態、偏心芯鞘形態、左右成分的熔點相互不同之並列形態。又,亦可混合中空形態的纖維、扁 平、Y型、C型等的異型纖維、潛在捲縮纖維與顯在捲縮般之立體捲縮纖維、藉由水流、熱、壓花等的物理性負荷而被分割的分割纖維等。
為了形成3次元捲縮形狀的不織布,可調配顯在捲縮纖維與潛在捲縮纖維的一方或是兩方。於3次元捲縮形狀,包含有螺旋狀、鋸齒狀、Ω狀等。此時,纖維定向(orientation)其主體即使朝向平面方向,其部分也會朝向厚度方向。藉此,位於不織布的厚度方向的纖維之挫屈強度會提高,故即使對不織布施加外壓亦不易減少不織布之膨鬆性。又,於螺旋狀之場合,在對不織布的外壓經解放時,膨鬆性易於回復。
另一方面,如上述般,不織布F作為表面薄片使用時,不織布的纖度,考慮到液體的吸入性或肌膚觸感,以從1.1到8.8dtex較為理想。又,於此時,例如,為了也能吸收殘留於肌膚的少量經血或汗水等,於構成不織布的纖維,亦可含有紙漿、化學紙漿、嫘縈、醋酸酯、天然棉質等之纖維素系的親水性纖維。不過,纖維素系纖維,只要吸收到液體就不易排出,故相對於整體以含有從0.1到5質量%之範圍較為理想。再者,考慮到液體的吸入性或回滲,於疏水性合成纖維,亦可揉入親水劑或撥水劑等或是予以塗層。又,亦可藉由電暈處理或電漿等離子處理賦予纖維親水性。
又,為了提高白化性,於纖維亦可含有氧化鈦、硫酸鋇、碳酸鈣等的無機填充料。纖維為芯鞘形態的複合纖維 時,亦可僅於芯含有無機填充料,鞘亦可含有無機填充料。
作為例如使用氣流法製作的不織布,以將其鞘為由高密度聚乙烯,其芯為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所形成之纖維,且纖維長為從20到100mm而較佳為從35到65mm,且纖度為從1.1到8.8dtex,而較佳為從2.2到5.6dtex之芯鞘纖維作為主體的不織布較為理想。
於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不織布含有具有捲縮的熱可塑性纖維。此時,從加熱器3的噴嘴3c流出之空氣的溫度,以比熱可塑性纖維的熔點低50℃的溫度之上,且未滿熔點較為理想。若空氣溫度比熔點減50℃還低,則有不織布之膨鬆性不能充分回復之虞。若空氣溫度為熔點以上,則纖維會熔化。
若考慮不織布F的有效加熱,則加熱室3g的斷面積,亦即寬幅W3g與高度H3g越小越理想。然而,在搬運時,不織布F會朝寬幅方向蛇行,而於厚度方向飄動。因此,寬幅W3g或高度H3g若過小,則有不織布F碰撞於外殼3f之虞。又,加熱室3g的斷面積,亦即空氣的流路面積若過小,則於加熱室3g之壓力損失會變大。考慮到此等因素,寬幅W3g以比不織布F的寬幅大5~40mm為佳,比不織布F的寬幅大10~20mm為更佳。又,高度H3g以2~10mm為佳,3~5mm為更佳。
於至此所述之實施形態,加熱器3的噴嘴3c是被配置於加熱室3g的入口3gi。於其他實施形態,噴嘴3c被 配置於加熱室3g的出口3go。於該場合,空氣以經由出口3go進入加熱室3g內持續保持接觸於被搬運的不織布F,在加熱室3g內行進之後,經由入口3gi從加熱室3g出去之方式進行供給。
如此,則會變成空氣以經由入口3gi或出口3go的一方進入加熱室3g內,持續保持接觸於不織布F,在加熱室3g內行進之後,經由入口3gi或出口3go的另一方從加熱室3g內流出之方式進行供給。
但是,若噴嘴3c配置於出口3go時,不織布F的搬運方向MD與空氣流會相互逆向。因此,必須增加為了搬運而作用於不織布F的搬運方向MD之力,亦即張力。張力若增加,則有妨礙不織布F的膨鬆性回復之虞。使不織布F於加熱室3g內交互朝搬運方向MD及與搬運方向MD逆向之方向蛇行時,亦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相對於此,在顯示於第1圖~第3圖之實施形態,噴嘴3c為被配置於入口3gi,以不織布F的兩面Fs分別持續保持面對於頂壁3fu與底壁3fb之方式在加熱室3g內搬運不織布F。因此,於加熱室3g內,不織布F的搬運方向MD與空氣流會相互保持相同方向。其結果,為了搬運而施加於不織布F的張力會持續維持較小,可進行膨鬆性的回復。
又,於至此所述之實施形態,噴嘴3c於入口3gi為被配置於不織布F的上側。於其他實施形態,噴嘴3c為被配置於不織布F的下側。於又一其他實施形態,噴嘴 3c被配置於不織布F的上側及下側的兩方。
第4圖(A)及第4圖(B)為顯示噴嘴3c的其他實施形態。若參照第4圖(A),可得知噴嘴3c具備有例如長方體形狀的本體3ca。本體3ca,具備有:內部空間3cb、及連通於內部空間3cb之空氣入口3cc與空氣出口3cd,以及與空氣出口3cd鄰接並擴延之空氣引導板3ce。空氣入口3cc被連結於供給管3b。
該噴嘴3c被一體固定於外殼3f。亦即,如第4圖(B)所示,噴嘴3c的空氣引導板3ce,為經由外殼3f的內部空間3s的入口3si被插入於內部空間3s內,本體3ca被固定於外殼3f的頂壁3fu。其結果,於空氣引導板3ce與頂壁3fu之間形成有空氣通路5a,於空氣引導板3ce與底壁3fb之間形成有不織布通路5b。此時,空氣通路5a的高度H5a、空氣引導板3ce的厚度t3ce,以及不織布通路5b的高度H5b,分別為例如1mm。又,噴嘴3c的寬幅為與內部空間3s的寬幅大致一致。
空氣通路5a,一方為連通於噴嘴3c的空氣出口3cd,另一方為連通於外殼3f的內部空間3s。此時,於空氣通路5a的出口下游劃分有加熱室3g。因此,從供給管3b供給於本體3ca的被加熱的空氣,為經由空氣出口3cd流入空氣通路5a內,在流經空氣通路5a內之後,經由入口3gi流入加熱室3g內。
不織布通路5b,一方為連通於外殼3f的外部,另一方為連通於加熱室3g。不織布F從外殼3f的外部進入不 織布通路5b內,在不織布通路5b內行進之後,經由入口3gi入進加熱室3g內。
此時,位於加熱室3g的出口3go之流路面積為比不織布通路5b的流路面積還大,因此位於出口3go之流路阻力會變得比不織布通路5b的流路阻力還小。因此,經由入口3gi流入加熱室3g內的空氣被抑制往不織布通路5b內逆流,可確實朝向出口3go流經於加熱室3g內。
在顯示於第5圖之實施形態,與顯示於第4圖之實施形態比較,其外殼3f的底壁3fb延長至噴嘴3c的本體3ca的下側。其結果,不織布通路5b亦延長至噴嘴3c的本體3ca的下側。
冷卻器4的噴嘴4c的配置亦與加熱器3的噴嘴3c的配置相同。
再者,於至此所述的實施形態,為於加熱器3的下游設置有冷卻器4。於其他實施形態,冷卻器4被省略。亦即,從加熱器3被搬出的不織布F,沒有被冷卻器4冷卻,而被搬運於製造裝置。
於又一其他實施形態,在空氣壓縮機3a與調節器3d間的供給管3b內設置有緩衝。藉由該緩衝,可抑制供給管3b內的壓力變動。緩衝的容積例如為400L(0.4m3)。
於又一其他實施形態,設置有用以加熱外殼3f之加熱器。藉由該加熱器,劃分加熱室3g之外殼3f的內面的溫度,被維持於例如與從噴嘴3c流出之空氣的溫度大致 相同的溫度。若如此時,可促進不織布F的膨鬆性之回復。作為為了外殼3f而設置的加熱器,可使用株式會社Three High製之矽膠橡膠發熱器。於又一其他實施形態,設置有用以加熱噴嘴3c之加熱器。
於又一其他實施形態,設置有覆蓋外殼3f之保溫材。藉由該保溫材,可抑制外殼3f乃至加熱室3g內的溫度降低。於又一其他實施形態,設置有覆蓋噴嘴3c之保溫材。
亦可相互組合至此所述之種種的實施形態。
〔實施例〕 (實施例1~5)
準備捲筒形的不織布。將不織布的特性顯示於第1表。於第1表,分別以WF表示不織布的寬幅,以tm表示被捲於捲筒R前的不織布的厚度,以t0表示從捲筒被回捲之被搬入膨鬆性回復裝置前的不織布的厚度。不織布的厚度,是使用了大榮科學精機製作所製之厚度測量器,FS-60DS來測量。加壓板面積為20cm2(圓形),且測量荷重為0.3kPa(3gf/cm2)。
使用顯示於第1圖~第3圖之實施形態的膨鬆性回復裝置,進行了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處理。作為噴嘴3c使用了SPRAYING SYSTEMS社製之Y747-304SS。作為流量計3ba使用了CKD株式會社製之PFD-802-40。作為調節器3d使用了SMC株式會社製之AR30-03。作為電熱器3e使用了阪口電熱製之Micro Air Cable Heater(型式:MCA-3P-5000,200V,5KW)。
於實施例1~5之處理條件顯示第2表。於第2表,分別以THAi表示位於加熱室的入口之空氣的溫度,qHA表示從空氣壓縮機被排出的空氣流量(0℃),SHA (=W3g.H3g)表示位於加熱室之空氣流路面積,VHA(=qHA/SHA)表示位於加熱室之空氣的線速度,VF表示不織布的搬運速度,τH(=L3g/VF)表示不織布的加熱時間,亦即不織布停滯於加熱室內之時間,而以QHA表示有效處理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的空氣量。
有效空氣量QHA,於實施例1~5是使用了下式算出。
QHA=(VHA-VF).SHA.τH
測量了在種種之有效空氣量QHA之膨鬆性回復後的不織布的厚度t,而算出了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率RR。為了變更有效空氣量QHA,而變更了不織布的搬運速度VF。膨鬆性回復率RR是使用了下式算出。
RR(%)=(t-t0)/(tm-t0).100
(比較例1~3)
準備了與實施例1~5相同的不織布。使用顯示於第6圖之膨鬆性回復裝置進行了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處理。若參照第6圖,可得知比較例1~3的膨鬆性回復裝置,具備有由一對輥筒21、21所驅動的通氣性輸送帶22,從輥筒被回捲的不織布FF載於輸送帶22上被朝搬運方向MD搬運。膨鬆性回復裝置,又具備有供給熱風之熱風供給器31、及吸引從熱風供給器31來的空氣之吸引器32、及供給冷風之冷風供給器41,以及吸引從冷風供給器41來的空氣之吸引器42。熱風供給器31為由風扇所構成。熱風供給器31與吸引器32是隔著間隙S3相互面對地配置,而冷風供給器41與吸引器42是隔著間隙S4相互面對地配置。輸送帶22通過此等間隙S3、S4內,因此不織布FF也被搬運通過間隙S3、S4內。同時,從熱風供給器31對不織布FF的表面垂直供給熱風,該熱風通過不織布FF,然後被吸引器32吸引。同樣地,從冷風供給器41對不織布FF的表面垂直供給冷風,該冷風通過不織布FF,然後被吸引器42吸引。
於比較例1~3之處理條件顯示於第3表。於第3表,分別以THAi’表示從熱風供給器31流出之空氣的溫度,qHA’表示從熱風供給器31排出的空氣流量(80℃),Ps’表示位於熱風供給器31之靜壓(80℃),L3g’、W3g’,表示在熱風供給器31及吸引器32中空氣流產生部分的搬運方向長度及寬幅,SHA’(=L3g’.W3g’),表示位於間隙S3之空氣流路面積,VHA’(= qHA’/SHA’)表示位於間隙S3之空氣的線速度,SF’(=L3g’.WF),表示位於間隙S3內之不織布部分,亦即空氣所通過的不織布部分的面積,VF’表示不織布的搬運速度,τH’表示加熱時間,亦即停滯在不織布間隙S3內的時間,QHA’表示對於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處理有效的空氣量(0℃)。
有效空氣量QHA’於比較例1~3,是使用了下式算出。又,C,是考慮到位於熱風供給器31之靜壓Ps,用以求出0℃時之空氣量的換算係數。
QHA’=SF’.VHA’.τH’.C
測量種種有效空氣量QHA’之膨鬆性回復後的不織布的厚度t,算出了不織布之膨鬆性回復率RR。
(結果)
於種種有效空氣量QHA、QHA’之不織布的厚度t及膨鬆性回復率RR顯示於第4表。
例如,若比較使膨鬆性回復率RR成為約77.8%時所必須之有效空氣量,則於實施例4為10.7L,於比較例3則為912L。如此,實施例4的有效空氣量QHA是比較例3的有效空氣量QHA’的85分之1程度。因此,於實施例1~5,以更小尺寸的裝置,達到了更有效率地減少不織布之膨鬆性。
3c‧‧‧噴嘴
3f‧‧‧外殼
3fb‧‧‧底壁
3fu‧‧‧頂壁
3g‧‧‧加熱室
3gi‧‧‧入口
3go‧‧‧出口
3s‧‧‧內部空間
3si、3so‧‧‧開口
F‧‧‧不織布
Fs‧‧‧不織布的兩面
L3f‧‧‧外殼的長度
MD‧‧‧搬運方向
H‧‧‧水平面
θ‧‧‧與水平面的角度

Claims (8)

  1. 一種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其特徵為:包含:準備具備有入口與出口的加熱室之步驟、以及一面使不織布以經由入口進入加熱室內在加熱室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從加熱室出去之方式被搬運之同時,一面使被加熱的流體,以具有比不織布的搬運速度還高之速度,經由入口或出口的一方進入加熱室內,一邊接觸不織布同時一邊在加熱室內行進之後,經由入口或出口的另一方從加熱室內流出去之方式來進行供給之步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其中,被加熱的流體為經由入口進入加熱室內,並經由出口從加熱室出去。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其中,不織布於加熱室內沒有受到支撐地被搬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其中,加熱室,是藉由從入口至出口相互隔有間隔地擴延的2個區隔壁所劃分,使不織布的兩面以分別持續保持面對此等區隔壁之方式在加熱室內搬運不織布。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其中,更包含用以使從加熱室出去的不織布冷卻之步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回復帶狀不織布 之膨鬆性的方法,其中,不織布含有熱可塑性纖維,被加熱的流體的溫度,為比熱可塑性纖維的熔點還低50℃的溫度之上,且未滿熔點。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其中,不織布含有具有捲縮之熱可塑性纖維。
  8. 一種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裝置,其特徵為:包含:具備有入口與出口之加熱室、及以經由入口進入加熱室內,在加熱室內行進之後,經由出口從加熱室出去之方式搬運不織布之搬運器、以及使被加熱的流體以具有比不織布的搬運速度還高之速度,經由入口或出口的一方進入加熱室內,一邊接觸不織布同時一邊在加熱室內行進之後,經由入口或出口的另一方從加熱室內流出去之方式來進行供給之供給器。
TW102113957A 2012-04-20 2013-04-19 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及裝置 TW2014049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7087A JP5777558B2 (ja) 2012-04-20 2012-04-20 不織布の嵩を回復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4964A true TW201404964A (zh) 2014-02-01

Family

ID=49383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3957A TW201404964A (zh) 2012-04-20 2013-04-19 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37851B2 (zh)
EP (1) EP2840178B1 (zh)
JP (1) JP5777558B2 (zh)
CN (2) CN103492626B (zh)
TW (1) TW201404964A (zh)
WO (1) WO20131576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0100B2 (ja) * 2012-09-28 2016-01-0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5832477B2 (ja) * 2013-05-31 2015-12-1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5707467B2 (ja) * 2013-10-18 2015-04-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装置の改造方法
JP5753884B2 (ja) * 2013-10-18 2015-07-2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5728553B2 (ja) *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5728554B2 (ja) *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5728552B2 (ja) *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5728555B2 (ja)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嵩回復方法
JP5728556B2 (ja) *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
ITPO20150006A1 (it) * 2015-03-22 2016-09-22 Biancalani Srl Apparato di trascinamento fluidico di un tessuto in un tumbler di trattamento
ITUB20155400A1 (it) * 2015-11-09 2017-05-09 Sicam S R L Soc It Costruzioni Aeromeccaniche Forno per il settore tessile
IT201700039863A1 (it) * 2017-04-11 2018-10-11 Technoplants S R L Modulo, impianto e metodo per il trattamento di un tessuto non tessuto per l'ottenimento di un tessuto non tessuto volumizzato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RE23384E (en) * 1951-07-03 Dungler
US2306019A (en) * 1939-10-21 1942-12-22 B F Sturtevant Co Drying apparatus
US2590849A (en) * 1947-12-31 1952-04-01 Dungler Julien Method for drying fibrous sheet material
US3078496A (en) * 1960-10-04 1963-02-26 Oxy Dry Sprayer Corp Web cleaning apparatus
DE2039273B2 (de) 1970-08-07 1978-05-24 Rosenkranz & Co Gmbh, 4050 Moenchengladbac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chrumpfen von laufenden Garnen
US3766662A (en) * 1972-01-24 1973-10-23 R Moyer Apparatus for drying fabrics
US3868215A (en) * 1973-04-05 1975-02-25 Samcoe Holding Corp Method of steam processing tubular knit fabric or the like
US4270283A (en) * 1979-01-10 1981-06-02 Ellis James F Air recycling apparatus for drying a textile web
JPH08173471A (ja) 1994-05-12 1996-07-09 Japan Pionics Co Ltd シート状発熱体
IT1272912B (it) * 1995-01-19 1997-07-01 Zonco Federico & Figlio Macchina per il trattamento ad umido ed a secco di tessuti in corda o in largo
DE19536070C2 (de) * 1995-09-28 2000-12-07 Krantz Textiltechnik Gmbh Düse zum Transport eines Stranges und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von Textilgut in Form mindestens eines endlosen Stranges
JP2001520333A (ja) * 1997-10-17 2001-10-30 キンバリー クラーク ワールドワイド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テキスチャ風合の不織複合材料とその製造方法
US6168743B1 (en) * 1999-06-15 2001-01-02 Arteva North America S.A.R.L. Method of continuously heat treating article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8129297B2 (en) * 2002-07-29 2012-03-06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ating nonwoven webs
CN100371513C (zh) * 2002-09-25 2008-02-27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的膨松恢复方法
JP4030484B2 (ja) * 2002-09-25 2008-01-0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WO2004078450A1 (ja) * 2003-03-04 2004-09-1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シート状物の熱処理装置および熱処理方法
JP4703397B2 (ja) 2005-12-28 2011-06-15 花王株式会社 長尺状シートの熱処理装置
WO2009145148A1 (ja) * 2008-05-27 2009-12-03 花王株式会社 清掃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0047292A1 (ja) * 2008-10-20 2010-04-2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厚さを増加させる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WO2010074207A1 (ja) * 2008-12-25 2010-07-01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57201B (zh) * 2008-12-25 2014-10-08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JP5368082B2 (ja) * 2008-12-26 2013-12-18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増加方法
WO2012033728A1 (en) * 2010-09-10 2012-03-15 Megtec Systems, Inc. Air bar arrangement for drying tissue on a bel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2396B (zh) 2019-02-01
CN103492626A (zh) 2014-01-01
EP2840178A1 (en) 2015-02-25
CN103492626B (zh) 2016-08-17
US20150067996A1 (en) 2015-03-12
JP2013224501A (ja) 2013-10-31
US9637851B2 (en) 2017-05-02
CN106012396A (zh) 2016-10-12
EP2840178A4 (en) 2016-05-18
JP5777558B2 (ja) 2015-09-09
WO2013157611A1 (ja) 2013-10-24
EP2840178B1 (en) 2018-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04964A (zh) 回復帶狀不織布之膨鬆性的方法及裝置
EP2902537B1 (en) Nonwoven cloth
TWI821187B (zh) 面罩
US9080262B2 (en) Apparatus for bulking nonwoven fabric
TWI530324B (zh) 流體衝擊基板之裝置及方法
JP5498474B2 (ja) 積層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US8720021B2 (en)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ickness of non-woven fabric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the same
WO2007148497A1 (ja) 不織布
JP5368082B2 (ja) 不織布の嵩増加方法
JP2015531269A (ja) 個別コード繰出装置
JP5917776B2 (ja) 引抜用コードを基体に繰り出すための方法
JP5791843B2 (ja) 不織布の嵩を回復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JP6710038B2 (ja) ナノファイバー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音材
JP6782155B2 (ja) 複合伸縮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4234564A (ja)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H05331727A (ja) 仮撚機の冷却プレート
GB1495546A (en) Bonded staple fibre ya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