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4591A - 積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4591A
TW201404591A TW102123106A TW102123106A TW201404591A TW 201404591 A TW201404591 A TW 201404591A TW 102123106 A TW102123106 A TW 102123106A TW 102123106 A TW102123106 A TW 102123106A TW 201404591 A TW201404591 A TW 2014045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minated sheet
resin
inorganic particles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3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to Horie
Noriyuki Tatsumi
Atsushi Shiomi
Kozo Takahashi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404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459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am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01L31/049Protective back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12Photovoltaic modu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與以往使用聚醯胺系樹脂的積層片相比,可兼具耐久性與阻燃性及水蒸氣阻隔性的積層片。特別是提供一種可適合作為太陽能電池用背板使用的積層片、以及該積層片之製造方法。本發明提供一種積層片,係具有以聚醯胺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之層(P1層)與以烯烴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之層(P3層)的積層片,其特徵為:P3層含有無機粒子,而且P1層位於表層,P3層位於與P1層為相反的表層,在使積層片整體的厚度為Ta(μm)、P1層的厚度為T1(μm)、P3層的厚度為T3(μm)、P3層中之無機粒子的含量為M(質量%)時,係滿足下述式(1)~(3)之全部;0.05≦M/T3≦0.5‧‧‧(1) 200≦Ta≦500‧‧‧(2) 0.3≦T1/Ta≦0.5‧‧‧(3)。

Description

積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兼具耐久性與阻燃性與 水蒸氣阻隔性的積層片。特別是關於一種可適合作為太陽能電池用背板使用的積層片、以及該積層片之製造方法。
近年來太陽光發電作為半永久性無公害的次 世代能源係受人矚目,而太陽能電池正急速普及。太陽能電池,係於將發電元件利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物(EVA)等之透明的密封材予以密封之物,貼合玻璃等之透明基板與被稱為背板的樹脂片而構成。太陽光係通過透明基板而導入至太陽能電池內。導入至太陽能電池內的太陽光,係於發電元件被吸收,而被吸收的光能源係轉換為電能源。轉換的電能源係以連接於發電元件的導線取出,而使用於各種電器設備。在此,以往的背板,係探討藉由將種種的素材以乾式積層貼合在廉價且高性能之雙軸拉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而賦予阻隔性或電特性的構成。又,烯烴系樹脂,由於阻隔性還有與前述密封材之密合性為良好,係一般作為背板所使用的素材。
另一方面,係有為了提高背板之耐久性、生 產性而進行PET以外之樹脂材料的應用探討,並開發將有耐久性的聚醯胺系樹脂作為基礎之背板(專利文獻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0-52845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10-527142號公報
然而,一般而言,相較於雙軸拉伸PET,聚醯胺系樹脂係具有水蒸氣阻隔性低的缺點。再者,有因為熱而容易劣化,且色調容易變化為黃色的問題。又,在專利文獻2記載之將雙軸拉伸PET積層於聚醯胺系樹脂的薄片,雖然可獲得水蒸氣阻隔性,但為了得到高耐濕熱性與層間密合性需要有雙軸拉伸程序,而有生產性的課題。所以,本發明鑑於以往的課題,而提供一種可適用於生產性高,不易黃變,且兼具耐久性與層間密合性、水蒸氣阻隔性之太陽能電池用背板的積層片。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係採用以下的構成。亦即,如下述。
一種積層片,係為具有以聚醯胺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層(P1層)與以烯烴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 成分的層(P3層)之積層片,其特徵為:P3層含有無機粒子,而且P1層位於表層,P3層位於與P1層為相反的表層,在使積層片整體的厚度為Ta(μm)、P1層的厚度為T1(μm)、P3層的厚度為T3(μm)、P3層中之無機粒子的含量為M(質量%)時,係滿足下述式(1)~(3)之全部;0.05≦M/T3≦0.5‧‧‧(1)
200≦Ta≦500‧‧‧(2)
0.3≦T1/Ta≦0.5‧‧‧(3)。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適合使用於太陽能電池用背板之等級的耐久性、層間密合性、水蒸氣阻隔性、密封劑密合性、阻燃性、黃變優異之積層片。該積層片可適合使用於太陽能電池用背板,並且藉由使用該背板而可提供高性能的太陽能電池。
1‧‧‧太陽能電池背板(積層片)
2‧‧‧密封材
3‧‧‧發電元件
4‧‧‧透明基板
5‧‧‧太陽能電池背板之密封材2側的面
6‧‧‧與太陽能電池背板之密封材2為相反側的面
圖1係將使用本發明之積層片的太陽能電池之構成的一例概要地表示之剖面圖。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的積層片,係具有以聚醯胺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層(P1層)與以聚烯烴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層(P3層)。
本發明中之P1層的主要構成成分之聚醯胺系 樹脂,係可舉出1)將具有內醯胺骨架之化合物開環聚合者、2)將在一分子中具有胺基與羧基之胺基之酸化合物聚縮合者、3)將二胺化合物與二羧酸化合物聚縮合者、以及將1)~3)共聚合者。而作為P1層的主要構成成分之聚醯胺系樹脂,可單獨使用該等,亦可混合而使用。
作為1)所使用之具有內醯胺骨架的化合物之 例,可舉出ε-己內醯胺(可利用開環聚合得到耐綸6)、ω-十一烷內醯胺(可利用開環聚合得到耐綸11)、ω-月桂內醯胺(可利用開環聚合得到耐綸12)等之內醯胺化合物。
又,作為2)所使用之在一分子中具有胺基與 羧基的胺基之酸化合物之例,可舉出ε-胺基己酸、11-胺基十一烷酸、12-胺基十二酸等之胺基之酸化合物。
又,作為3)所使用之二胺化合物,可舉出四 亞甲二胺、六亞甲二胺、十一亞甲二胺、十二亞甲二胺、1,2,2,4-四甲基六亞甲二胺、2,4,4-三甲基六亞甲二胺、5-甲基九亞甲二胺、m-苯二甲二胺、p-苯二甲二胺、1,3-雙胺基甲基環己烷、1,4-雙胺基甲基環己烷、雙-p-胺基環己基甲烷、2,2-雙-p-胺基環己基丙烷、異佛爾酮二胺等。又,作為3)所使用之二羧酸化合物,可舉出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1,4-環己烷二羧酸、1,3-環己烷二羧酸、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萘二羧酸、二聚酸等之二羧酸化合物。
關於該等之化合物,對於1)具有內醯胺骨架 的化合物、2)胺基之酸化合物係以之單獨或混合物、或是以3)二胺與二羧酸之混合物等之形態供於聚合,如此 而獲得之聚醯胺系樹脂,不論是單獨的聚合物、共聚合物均可於本發明使用。亦即,例如,若是在使用1)具有內醯胺骨架的化合物的情形,1種或2種以上之具有內醯胺骨架的化合物被聚合,而得到聚醯胺系樹脂(再者,使用2種以上的化合物時,得到的聚醯胺系樹脂係成為共聚合物)。同樣地,若是在使用2)胺基之酸化合物的的情形,1種或2種以上的胺基之酸化合物被聚合,而得到聚醯胺系樹脂。又,若是在使用3)二胺化合物與二羧酸化合物的的情形,1種或2種以上的二胺化合物以及1種或2種以上的二羧酸化合物被聚合,而得到聚醯胺系樹脂。該等之中,作為聚醯胺系樹脂,尤以聚己醯胺(耐綸6)、聚六亞甲基己二醯胺(耐綸66)、聚六亞甲基癸二醯胺(耐綸610)、聚六亞甲基十二醯胺(耐綸612)、聚六亞甲對苯二甲醯胺(耐綸6T)、聚六亞甲間苯二甲醯胺(耐綸6I)、聚十一烷醯胺(耐綸11)、聚十二烷醯胺(耐綸12)較佳。
在此,在本發明的積層片中,從結晶性之高 度或強度、耐熱性、剛性面之觀點,作為P1層的主要構成成分之聚醯胺系樹脂,更佳為選自由耐綸6、耐綸66、耐綸610、耐綸11、及耐綸12所組成的群組中之至少1種樹脂。
再者,關於P1層,以聚醯胺系樹脂作為主要 構成成分,係指在該層之總成分100質量%中,含有聚醯胺系樹脂超過50質量%且為100質量%以下。
構成本發明之積層片的P1層,較佳於0.1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含有無機粒子。P1層中之無機 粒子的含量,更佳為2質量%以上25質量%以下,更較佳為5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下。該無機粒子,係用於為了因應目的而對薄片賦予需要的機能。若P1層中之無機粒子的含量超過30質量%,則會有處理性下降,或耐久性下降的情形。若P1層中之無機粒子的含量未滿0.1質量%,則會有難以得到藉由含有無機粒子的效果,而發生黃變的情形。
作為適用於P1層的無機粒子,係例示具有紫 外線吸收能的無機粒子、與聚醯胺系樹脂之折射率差大的粒子、具有導電性的粒子、顏料類之物,而可藉此賦予耐紫外線性、或光反射性、白色性等之光學特性、抗靜電性等。再者,粒子係指作為利用投影之等價換算圓的直徑之一次粒徑為5nm以上者。又,只要沒有特別說明,本發明中粒徑意指一次粒徑,粒子意指一次粒子。
進一步詳細地說明,適用於本發明之P1層的 無機粒子,可舉出例如金、銀、銅、鉑、鈀、錸、釩、鋨、鈷、鐵、鋅、釕、鐠、鉻、鎳、鋁、錫、鋅、鈦、鉭、鋯、銻、銦、釔、鑭等之金屬、氧化鋅、氧化鈦、氧化銫、氧化銻、氧化錫、銦‧錫氧化物、氧化釔、氧化鑭、氧化鋯、氧化鋁、氧化矽等之金屬氧化物、氟化鋰、氟化鎂、氟化鋁、冰晶石等之金屬氟化物、磷酸鈣等之金屬磷酸鹽、碳酸鈣等之碳酸鹽、硫酸鋇等之硫酸鹽、滑石以及高嶺土等。
在本發明中,如鑑於大多在屋外使用,作為 P1層中之無機粒子,較佳為具有紫外線吸收能之無機粒 子的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等之金屬氧化物。使用具有紫外線吸收能之無機粒子的情形,從可利用藉由無機粒子之耐紫外線性,而發揮減低經長期而使薄片劣化所導致的著色之效果的觀點係較佳。再者,從也可賦予高反射特性的觀點,作為P1層中之無機粒子,更佳使用氧化鈦,從耐紫外線性更高的觀點,又更佳使用金紅石型氧化鈦。亦即,本發明中,特佳為P1層含有氧化鈦,其中又以含有金紅石型的氧化鈦較佳。
使P1層中含有聚醯胺系樹脂及無機粒子的方 法,較佳為預先將聚醯胺系樹脂與無機粒子,使用排氣式雙軸混練擠出機或串聯型擠出機熔融混練的方法。在此,因為在含有無機粒子之際承受熱歷程,所以會有不少聚醯胺系樹脂劣化之情形。因此,從耐久性的觀點,較佳為製作相較於成為P1層所包含的無機粒子量,無機粒子含量多的高濃度母粒,並將其與聚醯胺系樹脂混合、稀釋,而使成為既定之P1層的無機粒子含有率。
又,在本發明之積層片的P1層以及P3層,於 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亦可含有其他的添加劑(可舉出例如耐熱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耐候穩定劑、有機之易滑劑、顏料、染料、填充劑、抗靜電劑、核劑等。但,本發明中所謂的無機粒子,並不包含於此處所謂的添加劑)。例如,在選擇紫外線吸收劑作為添加劑,而使P1層及/或P3層含有的情形,可更提高本發明之積層片的耐紫外線性。又,若使P1層及/或P3層含有抗靜電劑等,則可期待耐電壓提升。
又,本發明中之P1層,從阻燃性之觀點,位 於積層片之表層係為重要。在此之P1層位於表層,係意指P1層位於本發明之積層片的一方之最表層。
本發明中,較佳在P1層與後述之P3層之間設 置P2層。在此之P2層,係為以選自由低結晶性軟質聚合物、丙烯酸系接著劑、及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之1種作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層。再者,關於P2層,將選自由低結晶性軟質聚合物、丙烯酸系接著劑、及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之1種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係意指在該層之總成分100質量%中,含有選自由低結晶性軟質聚合物、丙烯酸系接著劑、及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之1種超過50質量%且為100質量%以下。
P2層,較佳為在P1層與P3層之間。P2層在P1 層與P3層之間,係意指在本發明之積層片的表層之P1層,與相反之表層的P3層之間,亦即,意味P2層在內層。 亦即,P2層只要是在P1層與P3層之間即可,可與P1層或P3層相接,亦可為與該等未相接的配置。例如,P2層可為P1層/P2層/P3層般地,與P1層及P3層相接,亦可為P1層/P2層/P5層/P2層/P3層等般地,與其他層相接。
又,P2層較佳為具有接著於P1層與P3層之兩 層的機能。再者,作為P2層之主要構成成分之一的低結晶性軟質聚合物,可舉出例如酸變性聚烯烴、不飽和聚烯烴等。又,P2層之主要構成成分之一的丙烯酸系接著劑,係指使用丙烯酸酯以及甲基丙烯酸酯作為原料者, 作為丙烯酸系接著劑,可舉出乙烯-丙烯酸酯-馬來酸酐3元共聚合物等。其中又從接著於P1層與P3層之兩層的觀點,P2層係較佳以酸變性聚烯烴為主要構成成分。在此作為酸變性聚烯烴,例如,市售品中可舉出三井化學(股)製“ADMER”或三菱化學(股)製的“MODIC”。
酸變性聚烯烴,係指酸化合物與聚烯烴之共 聚合物(但是,作為原料,排除使用丙烯酸酯以及甲基丙烯酸酯者)。酸化合物,只要不顯著超出本發明之目的,則沒有特別限定,但較佳為至少具有羧基1個以上之飽和或不飽和的羧酸及羧酸酐。更佳為具有羧基2個以上的羧酸及羧酸酐。具體而言,例如,可舉出馬來酸、富馬酸、中康酸、檸康酸、衣康酸、鳥頭酸、巴豆酸、琥珀酸、草酸、丙二酸、蘋果酸、硫代蘋果酸、酒石酸、己二酸、檸檬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及癸二酸等之羧酸、以及馬來酸酐、衣康酸酐、檸康酸酐、及琥珀酸酐等之羧酸酐。較佳為馬來酸及馬來酸酐,特佳為馬來酸酐。作為聚烯烴,可舉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聚環烯烴、聚己烯、聚辛烯、聚癸烯、聚十二烯等,其中又從加工容易且相較廉價的觀點,較佳使用各種丙烯系聚合物。例如,可使用丙烯單獨聚合物(聚丙烯均聚物)、乙烯及丙烯之共聚合物、丙烯與其他共單體,例如與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環戊烯、環己烯、及降莰烯等之碳數2以上的α-烯烴共單體之共聚合物、或是該等共單體之2種類以上的共聚合物。作為α-烯烴共單體,較佳為碳數2~6的α-烯烴共單體 。可為無規共聚合物,亦可為嵌段共聚合物。
又,P2層係較佳含有聚烯烴系彈性體。聚烯 烴系彈性體係指一般使乙烯-丙烯橡膠微分散於聚丙烯者、或是在聚丙烯共聚合其他α-烯烴者。該等聚烯烴系彈性體,相對於P2層的總成分100質量%,係以0.1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下之比例含有較佳。藉由包含聚烯烴系彈性體,可對P2層賦予黏著性,且提升P1層與P2層之密合性及P3層與P2層之密合性。P2層中之聚烯烴系彈性體的含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下。聚烯烴系彈性體可為市售品,例如,可較佳舉出三菱化學(股)製“THERMORUN”、“ZELAS”、住友化學(股)製“EXCELLEN”、“TAFCELENE”、“ESPRENE”、kuraray製“HYBRAR”、“SEPTON”、三井化學(股)製“NOTIO”等。
本發明的P3層,係以烯烴系樹脂為主要構成 成分。本發明中之聚烯烴系樹脂,可舉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聚環烯烴、聚己烯、聚辛烯、聚癸烯、聚十二烯等。其中又從加工容易且相較廉價的觀點等,作為P3層之烯烴系樹脂,較佳為聚乙烯、聚丙烯。該等烯烴系樹脂,可混合以及共聚合其他烯烴化合物,例如,若為乙烯-丙烯共聚合物、乙烯-丙烯-丁烯共聚合物,則可使樹脂之熔點降低。
再者,關於P3層,以烯烴系樹脂為主要構成 成分,係指在該層之總成分100質量%中,含有烯烴系樹脂超過50質量%且為100質量%以下。
本發明中之P3層中的烯烴系樹脂的熔點(以 下也稱為熔解吸熱峰溫度),較佳為120℃以上155℃以下。P3層中的烯烴系樹脂的熔點若未滿120℃,則有耐熱性有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P3層中之烯烴系樹脂的熔點若超過155℃,則會有與密封材之接著性會變低的情形。
本發明中,在使積層片整體的厚度為Ta(μm) 、P1層的厚度為T1(μm)、P3層的厚度為T3(μm)、P3層中之無機粒子的含量為M(質量%)時,滿足式(1)~(3)之全部係為重要。
0.05≦M/T3≦0.5‧‧‧(1)
200≦Ta≦500‧‧‧(2)
0.3≦T1/Ta≦0.5‧‧‧(3)
藉由同時滿足式(1)~(3),而可成為兼具耐久性與層間密合性、水蒸氣阻隔性、電特性的積層片。
再者,在本發明的積層片具有複數層之P1層或P3層的情形,係使用表層的P1層求得T1,並使用相反之表層的P3層求得T3、M,而其同時滿足式(1)~(3)係為重要。
式(1),係將平均厚度的無機粒子之量數式化者,其顯示為了展現無機粒子的效果,按厚度越厚的程度來增加無機粒子之量係重要。
本案發明人等由以往的知識,係認為伴隨熱劣化的色調之變化,主要是依存於無機粒子的濃度。
但是,在本案發明人等進而探討後,發現了伴隨熱劣化之色調的變化,並非僅單獨地依存於無機粒子的濃度,也依存於P1層的厚度。本案發明人等,作為 該理由,推測由於因劣化而產生的色調之變化量(可見光的吸收量),係以厚度方向的累計而得到,厚度越大色調變化越大,而為了有效率地抑制色調變化,構想出因應厚度來控制無機粒子的量。
因此,式(1)係使用無機粒子的濃度與厚度來表現,在本發明中,滿足該式(1)之關係係為重要。
在式(1)中,若M/T3小於0.05,則P3層有因劣化而容易黃變的問題。若M/T3大於0.05,則有與EVA之密合性降低的問題。
P3層含有無機粒子係為重要,該無機粒子係用於為了因應其目的而賦予薄片需要的機能。作為P3層中的無機粒子,可使用與作為前述P1層中之無機粒子所舉出之無機粒子同樣者。然後,在本發明中,如鑑於大多在屋外使用,P3層中之無機粒子,係較佳為具有紫外線吸收能的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等之金屬氧化物。在使用具有紫外線吸收能之無機粒子的情形,從可利用藉由無機粒子之耐紫外線性,而發揮減低經長期之薄片劣化所導致的著色之效果的觀點係較佳。再者,從也可賦予高反射特性的觀點,作為P3層中之無機粒子,更佳使用氧化鈦,從耐紫外線性更高的觀點,更較佳使用金紅石型氧化鈦。亦即,本發明中,特佳為P3層含有氧化鈦,且其中又較佳含有金紅石型的氧化鈦。
式(2)表示積層片整體之厚度的範圍,若Ta小於200μm,則耐久性、阻燃性、水蒸氣阻隔差。若Ta大於500μm,則因加工性差難以運送,而有步驟適性差的 問題或重量變重的問題。更於使用本發明的積層片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的情形,會有要求輕量化‧省空間化的太陽能電池模組變得過厚之問題。
式(3),係表示相對於整體厚度之P1層的厚度 比例者,對於耐久性,聚醯胺系樹脂之影響大,若T1/Ta的值小於0.3,則有耐久性降低的問題。T1/Ta的值越大耐久性越為提升,但由於聚醯胺系樹脂之吸濕性高,而會對電特性造成不良影響,若T1/Ta的值超過0.5,則電特性會成為問題。
P2層的厚度T2(μm),較佳為15~50μm。再者 ,當P2層複數存在的情形,較佳為各別之P2層的厚度T2(μm)於15~50μm。若T2小於15μm,則與P1層或P3層之密合性降低,層間剝離容易發生,而不佳。若T2大於50μm,則阻燃性之惡化容易發生。T2,更佳為20μm以上40μm以下。在此,層間剝離係指P1層與P2層之間以及P2層與P3層之間等界面剝離者。
本發明中之積層片的積層構成,係至少P1層 位於表層,P3層位於與P1層為相反的表層之構成。在此,P3層位於與P1層為相反的表層,意指因為P1層位於積層片之一方的最表層,所以P3層係位於另一方的最表層。從如此之觀點,本發明之積層片的層構成(層的順序)較佳為P1層/P2層/P3層。再者,本發明的積層片,例如,亦可為(i)4種五層構成之如P1層/P2層/P5層/P2層/P3層般,在P1層與P3層之間包含具有其他機能的層。再者,本發明的積層片,亦以(ii)P1層/P2層/P3層/P2層/P1層/P2 層/P3層的層構成等、隔著P2層複數積層P1層與P3層的多層積層構成等為較佳之態樣。
又,本發明的積層片,可成為與其他的薄膜 等積層的積層體。在如此之積層體中,P1層係較佳採取設於任一方的表層之積層構成。作為其他薄膜的例,可因應用途而任意地選擇使用用於提高機械強度的聚酯層、抗靜電層、與其他素材之密合層、用於進一步提升耐紫外線性的耐紫外線層、用於賦予阻燃性的阻燃層、用於提高耐衝擊性或耐磨性的硬塗層等。將本發明的積層片作為與其他薄膜等積層的積層體之情形的具體例,在將本發明的積層片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使用的情形,為了進一步提升與埋覆其他薄片、或發電元件的密封材(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之密合性,除易接著層、耐紫外線層、阻燃層之外,可舉出形成導電層,其係使作為絕緣性之指標的部分放電現象發生之電壓提升。
其次,舉例說明有關本發明之積層片的製造 方法。在本發明的積層片中,作為積層P1層、P2層、P3層的方法,係可使用例如,包含將P1層用之以聚醯胺系樹脂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P2層用之以選自由低結晶性軟質聚合物、丙烯酸系接著劑、及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之1種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以及P3層用之以烯烴系樹脂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分別供給至不同的擠出機,在各自熔融後使P1層、P2層、P3層依該順序合流而積層,並自T型模擠出為片狀的步驟之加工為薄片的方法(共擠出法)、在以單膜製作的薄 片上,將被覆層原料投入擠出機而熔融擠出,一邊自模口擠出一邊積層的方法(熔融積層法)、將各薄膜分別各自地製作,利用已加熱的輥群等來熱壓接的方法(熱積層法)、介由接著劑貼合的方法(接著法)、其他將溶解於溶媒者塗布、乾燥的方法(塗布法)、以及組合該等的方法等。該等之中,從製造步驟短,而且層間之接著性良好的觀點,較佳為共擠出法。以下詳述採用共擠出法之製法(但是,在下述中詳述的製法為一例)。
以共擠出法製作本發明的積層片時,首先將 乾燥的P1層用之以聚醯胺系樹脂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P2層用之以選自由低結晶性軟質聚合物、丙烯酸系接著劑、及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之1種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以及P3層用之以烯烴系樹脂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於氮氣流下,分別將P1層供給至加熱為240℃以上300℃以下、P2層以及P3層供給至加熱為180℃以上250℃以下之3台的擠出機並熔融。接著,使用多歧管模頭或分流器、靜態混合機、注口套(Pinol,一種混合用裝置)等,使P1層、P2層、P3層依該順序合流而予以積層,並自T型模共擠出為片狀。各層的熔融黏度差大時,從抑制積層不均勻之觀點,係較佳使用多歧管模頭。
可藉由前述方法將自T型模吐出的積層片,擠 出在鑄造滾筒等之冷卻體上,利用冷卻固化而得到本發明的積層片。
在未損及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視需要亦 可將以前述方法所得到之本發明的積層片施加熱處理或時效處理等之加工處理。藉由進行熱處理,可提升本發明之積層片的熱尺寸穩定性。又,為了提升前述方法所得到的本發明之積層片的密合性,亦可實施電暈處理、電漿處理。
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係包含本發明的積 層片。亦即,本發明的積層片,可適合地作為太陽能電池背板使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其特徵為使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藉由將本發明的積層片使用於太陽能電池中,與以往的太陽能電池相比,係可能提高耐久性,或使其變薄。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的構成例係示於圖1。圖1中,在將取出電之導線(圖1中未表示)所連接的發電元件3,以EVA系樹脂等之透明的密封材2密封者上,貼合玻璃等之透明基板4與作為太陽能電池用背板1之本發明的積層片而構成,但並沒有限定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的構成例於此,可使用於任意的構成。再者,本發明中表示採用本發明的積層片單體之例,但因應其他需要的要求特性,亦可使用本發明的積層片與其他薄膜之複合薄片。
又,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構件,係指用於太陽能電池,而且具有本發明的積層片之構件。又,上述的太陽能電池背板也包含於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構件。本發明的積層片,係因為如前述般,具有適於太陽能電池背板的特性,所以使用本發明的積層片而成的太陽能電池構件,可適當供於太陽能電池用途。
在本發明的積層片中,作為與其他薄膜積層 的方法,可使用例如,共擠出而加工為片狀的方法(共擠出法)、在以單膜製作的薄片上,將被覆層原料投入擠出機而熔融擠出,一邊自模口擠出一邊積層的方法(熔融積層法)、將各薄膜分別各自地製作,利用已加熱的輥群等熱壓接的方法(熱積層法)、介由接著劑貼合的方法(接著法)、其他將溶解於溶媒者塗布、乾燥的方法(塗布法)、以及組合該等的方法等。
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中,前述的太陽能電 池背板1係設置於密封發電元件之密封材2的背面。在此,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背板為非對稱的構成,且使P3層配置成位於密封材2側,從可更提高與密封材之密合性的觀點係較佳。又,因為係成為本發明的積層片之P1層位於與密封材2相反側而配置的構成,所以可提高對於自地面反射的紫外線等之耐性,而能夠成為高耐久的太陽能電池,或使厚度變薄。
又,本發明的積層片,係可適合地使用作為具有積層片與密封材而成的太陽能電池之構件。
因此,具有本發明的積層片與密封材而成的太陽能電池構件,係特別地適合供於太陽能電池用途。尤如前述,較佳為該密封材位於該積層片之P3層的表面側。
再者,本發明中,較佳為將密封材與積層片預先積層,特佳為密封材也同時共擠出而加工為片狀的方法。
發電元件3,係將太陽光的光能源轉換為電能 源者,可因應目的將結晶矽系、多結晶矽系、微結晶矽系、非晶矽系、銅銦亞硒酸鹽系、化合物半導體系、色素增感系等之任意的元件,視所需的電壓或電流將複數個連接為直列或並列而使用。因為具有透光性的透明基板4位於太陽能電池的最表層,所以使用除高透射率之外,具有高耐候性、高耐汚染性、高機械強度特性的透明材料。在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中,具有透光性的透明基板4,只要滿足前述特性,則可使用任何材質,作為其例,較佳可舉出玻璃、四氟化乙烯-乙烯共聚合物(ETFE)、聚氟化乙烯樹脂(PVF)、聚氟化亞乙烯樹脂(PVDF)、聚四氟化乙烯樹脂(TFE)、四氟化乙烯-六氟化丙烯共聚合物(FEP)、聚三氟氯化乙烯樹脂(CTFE)、聚氟化亞乙烯樹脂等之氟系樹脂、烯烴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以及該等之混合物等。玻璃的情形,係更佳使用經強化者。又,使用樹脂製之透光基材的情形,從機械強度的觀點,亦較佳使用將前述樹脂單軸或雙軸拉伸者。
又,為了對該等基材賦予與係為發電元件之 密封材的EVA系樹脂等之接著性,亦較佳進行於表面施加電暈處理、電漿處理、臭氧處理、易接著處理。
用於密封發電元件的密封材2,係將發電元件 的表面之凹凸以樹脂被覆並固定,由外部環境保護發電元件,除電絕緣之目的以外,為了接著於具有透光性的基材或背板與發電元件,係使用具有高透明性、高耐候性、高接著性、高耐熱性的材料。作為其例,較佳使用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物(EVA)、乙烯-乙酸甲酯共聚合物(EMA)、乙烯-乙酸乙酯共聚合物(EEA)樹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合物(EMAA)、離子聚合物樹脂、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以及該等之混合物等。
如前述,藉由將使用本發明之積層片的太陽 能電池背板安裝在太陽能電池中,與以往的太陽能電池相比,可成為高耐久以及/或是薄型的太陽能電池。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並不限定於屋外用途、屋內用途,而可適合地用於太陽光發電系統、小型電子零件之電源等之各種用途。
[特性的評價方法]
(1)層厚度T1、T2、T3、Ta、積層比T1/Ta
以下述(A1)~(A4)之程序求得積層片的層厚度T1、T2、T3、Ta以及積層比T1/Ta。再者,測定係變換10處而測定,將其平均值作為P1層的厚度T1(μm)、P2層的厚度T2(μm)、P3層的厚度T3(μm)、薄片整體的厚度Ta(μm),並且使用在此得到的T1及T3求出積層比T1/T3。
(A1)使用微切片機,在厚度方向不壓碎積層 片剖面,而對於積層片面方向垂直地切斷。
(A2)其次,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切斷的剖面 ,得到擴大觀察為500倍的圖像。再者,觀察處係隨機決定者,但使圖像之上下方向與積層片的厚度方向以及圖像之左右方向與積層片的面方向分別成為平行。再者,厚度方向整體無法納入1張圖像中時,在厚度方向移動觀察位置而觀察,藉由合併複數圖像來準備可確認厚度整 體的圖像。
(A3)求出在前述(A2)所得到的圖像中之P1層 的厚度T1、P2層的厚度T2、P3層的厚度T3、薄片整體的厚度Ta。
(A4)將T1除以Ta,算出積層比T1/Ta。
(2)無機粒子的含量(質量%)
由積層片分別削除或是剝除P1層、P3層,將P1層以及P3層分離,且對於該等以下述的方法算出無機粒子的含量。
測定削出之物的質量wa(g),接著,將P1層溶 解於甲酸、P3層溶解於鄰二氯苯(100℃),利用離心分離分取不溶物中之無機粒子。將得到的無機粒子以甲酸、鄰二氯苯清洗,並予以離心分離。再者,清洗作業,重複至在離心分離後的清洗液添加乙醇也不會混濁。求出得到之無機粒子的質量wa’(g),由下述式(4)算出無機粒子的含量。
無機粒子的含量(質量%)Wa1=(wa’/wa)×100‧‧‧(4)。
(3)與密封材之密合性
根據JIS K 6854(1994年版),由EVA薄片(密封材)與P3層之剝離強度評價密封材的密合性。測定試驗片,係使用在厚度3mm的半強化玻璃上,將SANVIC(股)製之500μm厚的EVA薄片、以及在P3層的表面施以電暈處理(20W‧分鐘/m2)之實施例或比較例的積層片,使EVA薄片與P3層接觸而重疊,並使用市售的玻璃積層機,在抽真空後於135℃加熱條件下,以29.4N/cm2荷重進行15分 鐘加壓處理者。使剝離強度試驗之試驗片的寬為10mm,準備2片試驗片,對於各別的試驗片,變換場所測定3處,並將得到的測定值之平均值作為剝離強度的值。
亦即,準備2片具有足夠大小(例如,寬為 100mm以上,長度為100mm以上)的測定試驗片。然後,由各個測定試驗片各切出3片寬為10mm(長度為100mm以上)之大小的試驗片。測定切出的6片試驗片之剝離強度,將得到的測定值之平均值作為該薄片的剝離強度。
由得到的剝離強度如下述判定密封材之密合 性。
剝離強度為50N/10mm以上之情形:S
剝離強度為40N/10mm以上未滿50N/10mm之情形:A
剝離強度為30N/10mm以上未滿40N/10mm之情形:B
剝離強度為20N/10mm以上未滿30N/10mm之情形:C
剝離強度未滿20N/10mm之情形:D
S~C為合格,其中以S為最佳。
(4)層間密合性
由積層片的層間剝離強度評價密合性。在此,層間剝離強度係使用依據K6854-3(1999年版)而測定的以T形剝離時的強度。在此,層間係指P1層與P2層之間以及P2層與P3層之間等可界面剝離的層間。使層間剝離強度試驗之試驗片的寬為15mm,準備2片試驗片,對於各別的試驗片,變換場所測定3處,並將得到的測定值之平均值作為層間剝離強度,如下述進行層間密合性之判定。
剝離強度為10N/15mm以上之情形:S
剝離強度為6N/15mm以上未滿10N/15mm之情形:A
剝離強度為3N/15mm以上未滿6N/15mm之情形:B
剝離強度為1N/15mm以上未滿3N/15mm之情形:C
剝離強度未滿1N/15mm之情形:D
S~C為合格,其中以S為最佳。
(5)阻燃性
根據UL94HB試驗,將積層片切出為13mm×125mm的大小,在離切出的長邊方向之端25.4mm處拉出第一標線、101.6mm處拉出第二標線,保持為水平而以進行燃燒試驗時之由第一標線至第二標線的燃燒速度,對於積層片之寬方向及長邊方向,分別以N=3進行並作為其平均值。關於得到的燃燒速度係如下述進行判定。
燃燒速度未滿100mm/分鐘之情形:S
燃燒速度為100mm/分鐘以上未滿110mm/分鐘之情形:A
燃燒速度為110mm/分鐘以上未滿130mm/分鐘之情形:B
燃燒速度為130mm/分鐘以上未滿150mm/分鐘之情形:C
燃燒速度為150mm/分鐘以上之情形:D
阻燃性,S~C為合格,其中以S為最佳。
(6)氣體阻隔性
使用MOCON公司製PERMATRAN W-TWIN,依照1992年8月1日制定之「塑膠薄膜以及薄片的水蒸氣透過度試驗方法(機器測定法)JIS-K7129B法(1992年版)」,在40℃、90%RH條件下進行測定。關於積層片的氣體阻隔性,由得到的水蒸氣透過率,如下述進行判定。
水蒸氣透過率未滿2g/m2‧日之情形:S
水蒸氣透過率為2g/m2‧日以上未滿3g/m2‧日之情形:A
水蒸氣透過率為3g/m2‧日以上未滿5g/m2‧日之情形:B
水蒸氣透過率為5g/m2‧日以上未滿10g/m2‧日之情形:C
水蒸氣透過率為10g/m2‧日以上之情形:D
S~C為合格,其中以S為最佳。
(7)部分放電電壓
使用部分放電試驗器KPD2050(菊水電子工業(股)製),求出積層片的部分放電電壓。再者,試驗條件係如下述。
‧輸出薄片的輸出電壓施加模式,係選擇模式包含第1階段為從0V至既定的試驗電壓之單純地使電壓上升的模式,第2階段為維持既定的試驗電壓之模式,第3階段為從既定的試驗電壓至0V之單純地使電壓下降的模式之3階段者。
‧頻率定為50Hz。試驗電壓定為1kV。
‧第1階段的時間T1定為10秒,第2階段的時間T2定為2秒,第3階段的時間T3定為10秒。
‧脈衝計數片的計數方法定為「+」(正),檢測等級定為50%。
‧微波片的電荷量定為微波1,000pc。
‧保護片中,以在電壓的核取方塊加入核取為前提,輸入2kV。又,脈衝計數定為100,000。
‧計測模式的起始電壓定為1.0pc,熄滅電壓定為1.0pc。
再者,測定,在積層片面內中於任意10處實施測定,將其平均值作為部分放電電壓V0。又,測定試料,係使用在23℃、65%Rh之室內放置一晚(12小時)者實施測定。
部分放電電壓為1,050V以上之情形:S
部分放電電壓為950V以上未滿1,050V之情形:A
部分放電電壓為700V以上未滿950V之情形:B
部分放電電壓為300V以上未滿700V之情形:C
部分放電電壓未滿300V之情形:D
S~C為合格,其中以S為最佳。
(8)斷裂伸度測定
根據ASTM-D882(1997),將樣本切出為1cm×20cm的大小,以夾頭間5cm、拉伸速度300mm/分鐘測定拉伸時之斷裂伸度。再者,對於各別之積層片的長邊方向、寬方向,以樣本數為n=5測定後,將該等之平均值作為斷裂伸度。
(9)耐熱黃變性
將積層片切出為測定片(樣本)的形狀(3cm×3cm)後,以ESPEC(股)製熱風烤箱PV(H)-212於120℃進行72小時處理。對於該處理之前後的樣本,作為樣本數n=5,使用分光式色差計SE-2000型(日本電色工業(股)製),依據JIS Z-8722(2000),以反射模式,將試料測定徑作為30mm ,測定b值,並算出平均值,藉此方式求得該處理之前後的b值。藉由自處理後的b值減去處理前的b值求出△b,並如下述進行判定。
色調變化△b未滿3之情形:S
色調變化△b為3以上未滿5之情形:A
色調變化△b為5以上未滿8之情形:B
色調變化△b為8以上10以下之情形:C
色調變化△b超過10之情形:D
S~C為合格,其中以S為最佳。
(10)耐候性(紫外線照射後之色調變化△b)
將積層片以岩崎電氣(股)製EYE Super紫外線試驗機S-W131,在溫度60℃、相対濕度50%、強度100mW/cm2(光源:金屬鹵化物燈、波長範圍:295~450nm、峰波長:365nm)之條件下,自P1側照射48小時。對於照射前後的樣本,作為樣本數n=5,使用分光式色差計SE-2000型(日本電色工業(股)製),依據JIS Z-8722(2000),以反射模式,測定照射前後之P1層側的b值,並算出平均值,藉此方式求得該照射前後的b值。將其差(自照射後的b值減去照射前的b值)作為紫外線照射後的色調變化△b。
對於得到的色調變化(△b),如下述進行判定。
色調變化△b為1以下之情形:S
色調變化△b大於1且為3以下之情形:A
色調變化△b大於3且為6以下之情形:B
色調變化△b大於6且為9以下之情形:C
色調變化△b大於9之情形:D
S~C為合格,其中以S為最佳。
(11)耐久性(耐濕熱試驗後之伸度保持率)
將積層片切出為測定片(樣本)的形狀(1cm×20cm)後 ,以平山製作所(股)製壓力鍋,在溫度125℃、相対濕度100%RH的條件下進行48小時處理,之後依照前述(8)項測定斷裂伸度。再者,使測定為n=5,對於各別之積層片的長邊方向(縱方向)以及寬方向(橫方向)的5樣本測定後,將其平均值作為斷裂伸度E1。又,對於進行處理前的積層片也依照前述(8)項測定斷裂伸度E0,並使用得到的斷裂伸度E0、E1,利用以下的式(5)算出伸度保持率。
伸度保持率(%)=(E1/E0)×100‧‧‧(5)
對於得到的伸度保持率,如下述進行判定。
伸度保持率為50%以上之情形:S
伸度保持率為40%以上未滿50%之情形:A
伸度保持率為30%以上未滿40%之情形:B
伸度保持率為20%以上未滿30%之情形:C
伸度保持率未滿20%之情形:D
S~C為合格,其中以S為最佳。
(12)熔點(Tm)
在本發明中,熔點係指利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以下、DSC)而得到之於升溫過程(升溫速度:20℃/分鐘)求得的值,係將測定對象物利用根據JIS K-7121(1999)的方法,由25℃至300℃以20℃/分鐘的升溫速度升溫,並且在300℃的狀態保持5分鐘,接著急冷使其成為25℃以下,並再度由25℃至300℃以20℃/分鐘的升溫速度升溫而得到的示差掃描熱量測定圖的結晶熔解峰之峰頂的溫度。
[實施例]
以下關於本發明舉出實施例予以說明,但本 發明未必限定於該等。
(原料)
‧聚醯胺系樹脂
作為構成實施例1~23、實施例28~36、比較例1、比較例3~8中之P1層的聚醯胺系樹脂(PA6),係使用耐綸6樹脂“AMILAN”(註冊商標)CM1021T(TORAY(股)製、Tm;225℃)。
關於實施例24,係使用耐綸66樹脂”AMILAN”CM3001(PA66),關於實施例25,係使用耐綸610樹脂”AMILAN”CM2001(PA610),關於實施例26,係使用耐綸11樹脂”RILSAN”BESN-O-TL(PA11),關於實施例27,係使用耐綸12樹脂”RILSAN”AESN-TL(PA12)。
‧烯烴系樹脂
關於實施例1~15、20~23、24~36、以及比較例2~8,係使用共聚合聚丙烯之住友化學(股)製”NOBRENE”WF345S(乙烯3.5質量%以及丁烯4.0質量%共聚合的共聚合聚丙烯)作為「EPBC1」。
關於實施例16,係使用直鏈低密度聚乙烯之住友化學(股)製“EVOLUE”SP2530作為「LLDPE1」。
關於實施例17,係使用直鏈低密度聚乙烯之住友化學(股)製“EVOLUE”SP2540作為「LLDPE2」。
關於實施例18,係使用乙烯質量1%共聚合聚丙烯作為「EPC1」。
關於實施例19,係使用聚丙烯之住友化學(股)製”NOBRENE”FLX80E4作為「PP1」。
‧酸變性聚烯烴
作為構成實施例1~23、24~27以及比較例3~8中之P2層的樹脂,係使用三菱化學(股)製“MODIC”P553A(使用聚丙烯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1」。
關於實施例28,係使用三菱化學(股)製“MODIC”M545(使用直鏈低密度聚乙烯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2」。
關於實施例29,係使用三菱化學(股)製“MODIC”F535(使用共聚合烯烴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3」。
關於實施例30,係使用三菱化學(股)製“MODIC”A515(使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物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4」。
關於實施例31,係使用三菱化學(股)製“MODIC”L504(使用低密度聚乙烯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5」。
關於實施例32,係使用三菱化學(股)製“MODIC”H503(使用高密度聚乙烯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6」。
關於實施例33,係使用三井化學(股)製“ADMER”SF731(使用聚乙烯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7」。
關於實施例34,係使用三井化學(股)製“ADMER”QB550(使用共聚合烯烴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8」。
關於實施例35,係使用三井化學(股)製“ADMER”QF500(使用聚丙烯作為聚烯烴的酸變性聚烯烴)作為「樹脂9」。
‧丙烯酸系接著劑
關於實施例36,係使用Arkema(股)製“BONDINE”TX8030(乙烯-乙酸乙酯-馬來酸酐3元共聚合物型)作為「樹脂10」。
‧聚烯烴系彈性體
關於實施例20~23,係使用聚烯烴系彈性體之三井化學(股)製“NOTIO”PN2060作為「彈性體1」。
‧無機粒子
用於實施例1~7、9~23及24~36、以及比較例1及3~8之P1層,及實施例1~23、比較例2~8之P3層的無機粒子,係使用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又,P1層的二氧化鈦,係添加使在各實施例、比較例中作為P1層之主要構成成分使用的樹脂與二氧化鈦以50質量%/50質量%的比例規格化的樹脂,而成為希望濃度。P3層的二氧化鈦,係添加使在各實施例、比較例中作為P3層之主要構成成分使用的樹脂與二氧化鈦以30質量%/70質量%的比例規格化的樹脂,而成為希望濃度。
(實施例1~27、比較例3~8)
使用擠出機1、擠出機2以及擠出機3,將表1所示之原料供給至各擠出機使成為所期望的摻合比,接著,將自擠出機1熔融擠出的層作為P1層、自擠出機2的層作為P2層、自擠出機3的層作為P3層,依P1層/P2層/P3層的順 序積層之方式於多歧管使各層合流,並將自模口吐出的樹脂於澆鑄滾筒上冷卻固化而得到積層片。P1層、P2層、P3層係成為表2所示的厚度。對於得到的積層片,實施表2所示的評價。其結果如表2所示,可知實施例為優異的積層片。
再者,由於實施例20~23在P2層具有彈性體,因而層間密合性極佳。
另一方面,比較例3係因為式(1)的T1/Ta小於0.3,而耐久性、阻燃性差。比較例4係因為T1/Ta大於0.5,而電特性差。比較例5係因為式(2)的Ta小於200,而耐久性、阻燃性、氣體阻隔性差。比較例7係因為式(3)的M/T3小於0.05,而耐熱黃變差。比較例8係因為M/T3大於0.5,而與密封材之密合性差。
(比較例1)
使用擠出機1,將表1所示之原料供給至擠出機使成為所期望的摻合比,接著,將自擠出機1熔融擠出之自模口吐出的樹脂於澆鑄滾筒上冷卻固化而得到單層薄片。因為沒有烯烴樹脂層,所以電特性、阻隔性、與密封材之密合性差。
(比較例2)
使用擠出機3,將表1所示之原料供給至擠出機使成為所期望的摻合比,接著,將自擠出機3熔融擠出之自模口吐出的樹脂於澆鑄滾筒上冷卻固化而得到單層薄片。因為沒有聚醯胺系樹脂層,所以耐久性、阻燃性差。
(實施例28~36)
除了將表1所示之原料供給至各擠出機使成為所期望的摻合比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積層片。對於得到的積層片,實施表2所示的評價。其結果如表2所示,可知為優異的積層片。
可提供與以往使用聚醯胺系樹脂的積層片相 比,不易黃變,且可兼具耐久性與阻燃性與水蒸氣阻隔性的積層片。該積層片,除太陽能電池用背板以外,可適當使用於以液晶顯示器用反射板、汽車用材料、建築材料為首之重視黃變、耐濕熱性、對於紫外線之耐性、光反射性的用途。特別是可提供能夠適合地使用作為太陽能電池用背板的積層片、以及該積層片之製造方法。
1‧‧‧太陽能電池背板(積層片)
2‧‧‧密封材
3‧‧‧發電元件
4‧‧‧透明基板
5‧‧‧太陽能電池背板之密封材2側的面
6‧‧‧與太陽能電池背板之密封材2為相反側的面

Claims (10)

  1. 一種積層片,係具有以聚醯胺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之層(P1層)與以烯烴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之層(P3層)的積層片,其特徵為:P3層含有無機粒子,而且P1層位於表層,P3層位於與P1層為相反的表層,在使積層片整體的厚度為Ta(μm)、P1層的厚度為T1(μm)、P3層的厚度為T3(μm)、P3層中之無機粒子的含量為M(質量%)時,係滿足下述式(1)~(3)之全部;0.05≦M/T3≦0.5‧‧‧(1) 200≦Ta≦500‧‧‧(2) 0.3≦T1/Ta≦0.5‧‧‧(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積層片,其中該P1層含有0.1~30質量%的無機粒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積層片,其中在使以選自由低結晶性軟質聚合物、丙烯酸系接著劑、及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之1種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層作為P2層時,係於P1層與P3層之間有P2層,且其P2層的厚度為15~50μ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積層片,其中該P3層之烯烴系樹脂的熔點為120~155℃。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積層片,其中該P2層含有0.1~20質量%的聚烯烴系彈性體。
  6. 一種太陽能電池背板,係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積層片。
  7. 一種太陽能電池構件,係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積層片而成。
  8. 一種太陽能電池構件,係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積層片與密封材而成的太陽能電池構件,而該密封材位於該積層片之P3層的表面側。
  9. 一種積層片之製造方法,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5項之積層片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將P1層用之以聚醯胺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P2層用之以選自由低結晶性軟質聚合物、丙烯酸系接著劑、及乙烯乙酸乙烯酯系共聚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之1種作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以及P3層用之以烯烴系樹脂作為主要構成成分的原料,分別供給至不同的擠出機,在各別熔融後使P1層、P2層、P3層依此順序合流而予以積層,並自T型模擠出為片狀的步驟。
  10. 一種太陽能電池,係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積層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太陽能電池背板、或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太陽能電池構件。
TW102123106A 2012-07-30 2013-06-28 積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TW2014045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8127 2012-07-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4591A true TW201404591A (zh) 2014-02-01

Family

ID=50027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3106A TW201404591A (zh) 2012-07-30 2013-06-28 積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4021003A1 (zh)
TW (1) TW201404591A (zh)
WO (1) WO201402100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1318A (zh) * 2021-07-01 2021-10-01 浙江中聚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阻隔性的太阳能背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75683B (zh) 2014-07-04 2020-06-09 帝斯曼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用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共挤出背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7935B2 (ja) * 1999-10-12 2009-0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用裏面保護シ−ト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ル
AT509091B1 (de) * 2009-12-01 2011-09-15 Isovoltaic Ag Solarmodul
EP2422976B1 (de) * 2010-07-30 2017-03-08 Ems-Patent Ag Photovoltaikmodul-Mehrschichtrückfolie sowie deren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bei der Produktion photovoltaischer Module
WO2012043248A1 (ja) * 2010-09-29 2012-04-05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用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多層フィルム
JP5830367B2 (ja) * 2010-12-27 2015-12-09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保護用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て作製され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WO2013015259A1 (ja) * 2011-07-26 2015-02-23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046009A (ko) * 2011-08-11 2014-04-17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 시트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DE102011084521A1 (de) * 2011-10-14 2013-04-18 Evonik Industries Ag Verwendung einer Mehrschichtfolie mit Polyamid- und Polypropylenschichten für die Herstellung photovoltaischer Modu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1318A (zh) * 2021-07-01 2021-10-01 浙江中聚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阻隔性的太阳能背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21003A1 (ja) 2014-02-06
JPWO2014021003A1 (ja) 2016-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98884B (zh) 耐湿热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58192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JP530110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051868B2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051930A1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聚合物背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64320B (zh) 包含面向背面封装剂的基于聚烯烃的功能层的背板
TWI604951B (zh) Layered shee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back sheet for solar cell,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back sheet
JP515617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201705509A (zh)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薄膜及使用其而成之太陽能背板及太陽能電池
JP5505018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led光源用反射板。
TW201404591A (zh) 積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WO2013015259A1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501814A (ja) 脂肪族ポリアミドを含む、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のためのバックシート
TW201817600A (zh) 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JP2014233951A (ja) 積層シート、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
TW201511310A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JP2014004778A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1699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2244068A (ja) 太陽電池用保護材
ES2369521T3 (es) Utilización de una lámina trasera para móduilos fotovoltaicos y módulo fotovoltaico resultante.
JP2014162080A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474929A (zh) 一种改性官能化环烯烃共聚物透明光伏背板及其制备方法
KR20240071837A (ko) 양면형 태양광 모듈용 투명 백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양면형 태양광 모듈
JP201812094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6195157A (ja)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