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7600A - 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 Google Patents

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7600A
TW201817600A TW106126583A TW106126583A TW201817600A TW 201817600 A TW201817600 A TW 201817600A TW 106126583 A TW106126583 A TW 106126583A TW 106126583 A TW106126583 A TW 106126583A TW 201817600 A TW201817600 A TW 2018176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articles
less
laminated body
solar ce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6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千代敏弘
東大路卓司
柴田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7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760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01L31/049Protective back she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相關的積層體,係具有下述層者:主成分為聚酯樹脂的層(P1層);以及主成分為不同於構成上述P1層之聚酯樹脂的樹脂,且含有至少1種粒子的層(P2層);其中,上述粒子之至少1種係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本發明係利用由具高平均長寬比的粒子所造成光擴散,藉由光反射特性與光擴散性均優異,便可提供具有太陽電池模組輸出提升效果的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暨不致有層間剝離而生產性佳地提供太陽電池模組。

Description

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本技術係關於光反射特性與光擴散性均優異的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可能源再生的代表性之太陽電池,在此數年期間一般家庭水準的屋頂架設型太陽電池正急速普及並已達市場大幅成長。除此之外,目前屬於工廠安裝型太陽電池的太陽光電發電廠建設,也以企業/行政單位為主體進行中,今後太陽電池的導入量亦將持續擴大,可預見市場將擴大。現今主流的矽型太陽電池係將由單晶矽、多晶矽等無機半導體構成的發電元件,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以下稱「EVA」)等透明密封材料予以固定,將其受光面側分別利用透明玻璃基板、通稱背面側背襯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樹脂片材夾置而構成。太陽電池係設置於含有紫外線的太陽光會大量射曬的室外環境,長期間曝曬於因自然氣候變化所衍生的溫濕度變化、雨風之類的應力中。為能保護發電元件免受該等應力的影響,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係使用廉價、且耐候性/電絕緣性均優異的高強度雙軸延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稱「PET」)。
所謂「太陽電池模組的性能」係關聯於如何效率佳地將無窮盡供應的太陽光能源轉換為電能。截至目前為止,多數採行 藉由發電元件與電氣配線構件的改良而達高輸出化,但近年因為成長率低、且多數會衍生生產步驟大幅變更,因而大多導致良率變差。所以,近年著眼於利用諸如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等太陽電池周邊構件造成的輸出提升。
利用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提升太陽電池模組輸出的手法之一,係藉由使從模組正面入射的太陽光中,未直接入射於發電元件(以下稱「發電電池單元」)的太陽光(特別係相當於一般發電電池單元之分光感度域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波長域的光),利用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而被反射,該反射光在空氣-玻璃界面處被全反射,然後再度入射於發電元件而達成。依此,因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反射光,在空氣(折射率:1.0)-玻璃(折射率:1.5)界面處發生全反射,所以依照司奈爾定律,反射光所具有的反射角度必需達約42度以上。
所以,為提升太陽電池模組輸出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重點在於不僅具備高光線反射率,且合併具有能使反射光具有角度的光擴散性。
截至目前為止,作為具有提升太陽電池模組輸出效果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報告有例如:藉由合併具有含空隙之芯層、與含球狀白色粒子之表層,而提高光線反射率,俾提高太陽電池模組輸出的技術(專利文獻1);以及藉由將金屬或金屬薄膜積層薄膜積層於基材聚酯膜上,使可見光與近紅外光效率佳地反射,而提升太陽電池模組輸出的技術(專利文獻2)。又,亦有在提升反射率之目的下,添加平板狀粒子的技術報告。(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9701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1-9703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6-127220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的情況,雖會提高光線反射率,但利用球狀白色粒子所造成的光擴散效果尚嫌不足,反倒對光線反射率的提升具有較大貢獻,導致使用於太陽電池模組時造成提升輸出的效果降低。
再者,專利文獻2的情況,亦是因為含有球狀白色粒子,因而導致光擴散效果不足,此外尚因為要達成高反射率而必需貼合金屬或金屬薄膜積層薄膜,而有在與聚酯層的界面處發生剝離問題,且因發生步驟增加而導致良率變差,故非屬較佳。
再者,專利文獻3雖藉由控制反射光的方向而實現輸出提升,但該粒子濃度偏低,輸出提升效果尚嫌不足。又,當執行高濃度添加平板粒子時,有因平板粒子彼此間的凝聚而導致經添加粒子的層脆化,當使用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發生層間剝離的問題。
鑒於該等問題,吾等針對效率佳地賦予光擴散性的粒子進行檢討,結果得知粒子的折射率必需存在於一定範圍內。又,發現由粒子的形狀而言,平板狀粒子等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較大的粒子,相較於球狀等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較小的粒子情況下, 前者由於粒子每單位體積的受光面積增加,可使太陽光效率佳地擴散。
即,本發明目的在於:利用由具高折射率與高平均長寬比的粒子所造成的光擴散,可在無層間剝離之情況下,生產性佳地提供光反射特性與光擴散性均優異的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採用以下的構成。即:
1. 一種積層體,係具有下述層者:主成分為聚酯樹脂的層(P1層);以及主成分為不同於構成上述P1層之聚酯樹脂的樹脂,且含有至少1種粒子的層(P2層);其中,上述粒子之至少1種係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
2. 如1.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係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以上粒子,P2層所含有之粒子的折射率差(P2層所含有粒子中具最大折射率的粒子之折射率-P2層所含有粒子中具最小折射率的粒子之折射率)係0.15以上。
3. 如1.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係含有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之組成不同,或者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之折射率差為0.15以上。
4. 如3.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之折射率係大於1.5且2.8以下。
5. 如3.或4.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將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在P2層中的體積%濃度設為M1,將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在P2層中的體積%濃度比率設為M2時,M2/M1係0.05以上且5.0以下。
6. 如3.~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之平均粒徑係0.8μm以上且4.0μm以上。
7. 如3.~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均為無機粒子。
8. 如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所含有的總粒子濃度係20體積%以上且80體積%以下。
9. 如1.~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至少一表層係P2層。
10. 如1.~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從至少一表層所測定之在波長400以上且1200nm以下的平均反射率係大於70%。
11. 如1.~1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P1層係具有空洞。
12. 如1.~1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P1層係含有至少1種平均粒徑0.05μm以上且未滿1μm的粒子。
13. 如1.~1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所含有之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之折射率,係大於1.59且2.8以下。
14. 如1.~1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所含 有之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係含有氮化硼粒子、氧化鋁粒子、氧化鋅粒子、氧化鈦粒子中之至少1種。
15. 如1.~1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的主成分係從丙烯酸系樹脂、氟樹脂、聚矽氧樹脂、聚烯烴樹脂中選擇之1種以上的樹脂。
16. 如1.~1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係使用於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用薄膜。
17. 如16.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P2層較P1層配置於更靠太陽電池模組的發電元件側。
18. 一種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係具有1.~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
19. 一種太陽電池用模組,係具有18.項所記載的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光反射特性與光擴散性均優異的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1‧‧‧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
2‧‧‧密封材料
3‧‧‧發電元件
4‧‧‧透明基板
5‧‧‧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靠密封材料2側之一面
6‧‧‧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靠密封材料2的背後側之一面
7‧‧‧機能層B
8‧‧‧積層體
9‧‧‧機能層B'
10‧‧‧接著層
11‧‧‧P1層(反射層)
12‧‧‧P2層(光擴散層)
13‧‧‧P3層(機能層)
圖1係使用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太陽電池模組構成一例之示意剖視圖。
圖2係雙面設有機能層的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用薄膜構成一例之示意剖視圖。
圖3係使用本發明積層體,且單面隔著接著層設有機能層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構成一例之示意剖視圖。
圖4係使用本發明的聚酯樹脂,且雙面隔著接著層設有機能層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構成一例之示意剖視圖。
圖5係P1層與P2層直接黏著的積層體構成一例之示意剖視圖。
圖6係P1層與P2層隔著其他機能層P3層進行黏著的積層體構成一例之示意剖視圖。
本發明的積層體係設有主成分為聚酯樹脂的層(P1層)、以及含有至少1種粒子的層(P2層)之積層體;其中,上述粒子之至少1種係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且折射率大於1.5且2.8以下的積層體。
(P1層(以下亦稱「反射層」))
本發明積層體的P1層係以聚酯樹脂為主要的構成成分(主成分)。此處,所謂「以聚酯樹脂為主要的構成成分」係指相對於構成該P1層的樹脂,聚酯樹脂含有超過50質量%。構成P1層的聚酯樹脂,具體係可舉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乳酸等。又,本發明所使用的聚酯樹脂,係藉由1)二羧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以下統稱為「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的縮聚;2)一分子內具有羧酸或羧酸衍生物與羥基的化合物之縮聚;以及1)與2)的組合便可獲得。又,聚酯樹脂的聚合係可利用常法實施。
1)中,二羧酸成分係可舉例如:脂肪族二羧酸類、脂環族二羧酸類、芳香族二羧酸類等二羧酸及其酯衍生物,惟並不僅侷限於該等。脂肪族二羧酸類係可舉例如:丙二酸、琥珀酸、戊二 酸、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酮酸、二聚酸、廿烷二酮酸、庚二酸、壬二酸、甲基丙二酸、乙基丙二酸等。又,脂環族二羧酸類係可舉例如:金剛烷二羧酸、降烯二羧酸、異山梨醇、環己烷二羧酸、十氫化萘二羧酸等。又,芳香族二羧酸係可舉例如:對酞酸、異酞酸、酞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1,8-萘二羧酸、4,4'-二苯基二羧酸、4,4'-二苯醚二羧酸、5-間苯二甲酸磺酸鈉、苯基二氫茚二羧酸、蒽二羧酸、菲二羧酸、9,9'-雙(4-羧苯基)茀酸等。又,該等係可單獨使用、亦可使用複數種。
再者,亦可使用在上述二羧酸成分的至少其中一羧基末端,縮合了例如l-交酯、d-交酯、羥基苯甲酸等含氧酸類及其衍生物、或由該含氧酸類複數個連接者等的二羧基化合物。
其次,二醇成分係可舉例如:脂肪族二醇類、脂環式二醇類、芳香族二醇類等二醇、及由此種二醇複數個連接者等,惟並不僅侷限於該等。脂肪族二醇類係可舉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等。又,脂環式二醇類係可舉例如:環己烷二甲醇、螺二醇、異山梨醇等。又,芳香族二醇類係可舉例如:雙酚A、1,3-苯二甲醇、1,4-苯二甲醇、9,9'-雙(4-羥苯基)茀等。又,該等係可單獨使用,視需要亦可使用複數種。又,亦可使用在上述二醇成分至少其中一羥末端,縮和著二醇類而形成的二羥化合物。
2)中,一分子內具有羧酸或羧酸衍生物、與羥基的化合物例,係可舉例如:l-交酯、d-交酯、羥基苯甲酸等含氧酸、及其衍生物、含氧酸類的寡聚物、以及在二羧酸其中一羧基縮合著含氧酸者等。
構成聚酯樹脂的二羧酸成分及二醇成分,係可從上述之中每次選擇1種進行共聚合,亦可分別選擇複數種進行共聚合。
再者,構成P1層的聚酯樹脂係可為單一種,亦可摻合2種以上的聚酯樹脂。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在提升耐濕熱性目的下,於不致損及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亦可含有作為磷化合物之磷酸鹼金屬鹽及磷酸。磷酸鹼金屬鹽係可舉例如:磷酸二氫鈉、磷酸氫二鈉、磷酸三鈉、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磷酸三鉀、磷酸二氫鋰、磷酸氫二鋰、磷酸三鋰等。較佳係磷酸二氫鹼金屬鹽、磷酸氫二鹼金屬鹽。又,從長期耐濕熱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係鹼金屬元素為Na、K的磷酸鹼金屬鹽。特佳係磷酸二氫鈉、磷酸二氫鉀。
在添加上述磷化合物之時,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依磷元素含有量P計,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較佳係1.8mol/t以上且5.0mol/t以下。又,上述聚酯樹脂(P1層)係含有Mn、Ca中之至少任1種金屬元素,而除此之外的2價金屬元素含有量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較佳係最多亦在5ppm以下。此處,所謂「金屬元素」係指不僅原子,亦涵蓋依離子狀態存在於聚酯樹脂中者。另外,一般金屬元素在聚酯樹脂中係依離子狀態存在。此外,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係將鹼金屬元素含有量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設為M1(mol/t),並將Mn元素含有量與Ca元素含有量合計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設為M2(mol/t)時,依下述(i)式所求得金屬含有量M(mol/t)、與磷元素含有量P(mol/t),最好滿足下述式(ii): M=(M1)/2+M2‧‧‧式(i)
1.1≦M/P≦3.0‧‧‧式(ii)
上述所謂「2價金屬元素」係指直到化學週期表第3週期為止的鹼土族金屬元素、第5週期以後的第IA族至第IIB族之元素、以及及Ti除外的第4週期過渡金屬元素。本發明所謂「金屬元素的價數」係指金屬原子的電子軌道中,在最外殼層或位於最靠近最外殼層位置的s軌道上所存在電子的個數合計。
聚酯樹脂所含的Mn元素、Ca元素,最好係含有該等金屬元素的金屬化合物。該等金屬化合物係具有作為酯交換反應觸媒的機能。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係含有:含有從Na、Li、K所構成群組中選擇至少1種金屬元素的金屬化合物、以及含有從Sb、Ti、Ge所構成群組中選擇至少1種金屬元素的金屬化合物,該等金屬元素的含有量合計,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亦可設為30ppm以上且2000ppm以下。藉由將金屬元素的含有量合計設定為該範圍,便可抑制末端羧基量,俾提升耐熱性。另外,Na、Li、K係鹼金屬元素。又,Sb、Ti、Ge係具聚合觸媒能力的金屬元素,發揮聚合觸媒的機能。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如上述,亦可含有磷酸鹼金屬鹽與磷酸二者作為磷化合物。藉由此種構成,利用磷化合物緩衝作用,便可降低聚酯末端羧基的活性,抑制濕熱環境下水解進行,結果可大幅提升耐濕熱性。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中,磷化合物的磷元素含有量P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較佳係1.8mol/t以上且 5.0mol/t以下。若磷元素含有量P未滿1.8mol/t,則因為磷酸鹼金屬鹽及磷酸的含有量不足,因而無法抑制濕熱環境下的末端羧基量增加,導致聚酯樹脂的水解容易進行,有造成耐濕熱性降低的可能性。又,若磷元素含有量P超過5.0mol/t,則磷酸鹼金屬鹽及/或磷酸的含有量過剩。磷酸鹼金屬鹽過剩時,有磷酸鹼金屬鹽出現異物化的顧慮,在磷酸過剩的情況,會因磷酸導致聚合觸媒去活化而延緩聚合反應,末端羧基量增加,故有造成聚酯樹脂的耐濕熱性降低之可能性。又,上述聚酯樹脂中的磷酸鹼金屬鹽含有量,從耐濕熱性的觀點而言,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較佳係1.3mol/t以上且3.0mol/t以下。又,磷酸含有量,就從長期耐濕熱性的觀點而言,相對於磷酸鹼金屬鹽,依莫耳數計,較佳係0.4倍以上且1.5倍以下。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中,所含有的鹼金屬元素與Mn元素、Ca元素,係具有與含磷元素的化合物或聚酯之末端羧基產生化學鍵,而抑制因磷化合物造成的聚合觸媒去活化,或者抑制末端羧基的自動催化作用而抑制水解的效果。鹼金屬元素係具有抑制聚合觸媒去活化的效果,而Mn元素、Ca元素係具有抑制聚合觸媒去活化、與藉由抑制末端羧基的自動催化作用而抑制水解的效果。
一般聚酯樹脂中所含有的金屬離子會與含末端羧基的羰基產生化學鍵。特別當金屬離子係與末端羧基的羰基產生化學鍵時,藉由水分子的存在,顯現出末端羧基的自動催化作用,因而引發水解,導致聚酯劣化。為求抑制該水解,使會與末端羧基產生化學鍵的金屬離子、及水分子安定化,便屬有效。即,使金屬離子 與水分子進行水合便屬有效。此項效果的指標係可使用金屬離子的水合焓、與金屬離子半徑的乘積。該乘積值較大的金屬元素係可舉例如Mn、Ca、Al離子。該等金屬離子係可更有效地使水分子安定化,結果可提升聚酯樹脂的耐濕熱性。特別因為Mn元素、Ca元素的化合物之酯交換反應觸媒性能較高,故更佳係含有其的金屬元素。
再者,因為磷化合物在聚酯樹脂中係依陰離子形式存在,因而會與在聚酯樹脂中依離子狀態存在的金屬元素產生化學鍵結。源自磷化合物的陰離子,若與源自聚合觸媒的金屬元素離子產生化學鍵結,則將聚合觸媒去活化。在聚酯樹脂中,因存在有除源自聚合觸媒的金屬元素以外之金屬元素離子,因而可抑制源自聚合觸媒的金屬元素離子、與源自磷化合物的陰離子間之化學鍵結,可抑制聚合觸媒的去活化。此處,成為抑制利用磷化合物所造成聚合觸媒去活化、或抑制聚酯樹脂末端羧基自動催化作用的指標,係依上述(i)式所示M/P。該式中的M係表示在聚酯樹脂中,會與源自磷化合物的陰離子產生化學鍵結之金屬元素離子含有量。
但是,因為聚酯樹脂中源自磷化合物的陰離子係屬於2價,因為會與2價金屬元素的陽離子依1:1產生相互作用。所以,相對於聚酯樹脂中成為1價陽離子的金屬元素含有量M1,必需乘上係數0.5。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中,M/P較佳係1.1以上且3.0以下。若未滿1.1,則金屬元素量相對於磷化合物量過少,導致抑制因磷化合物造成的聚合觸媒去活化、或抑制聚酯樹脂末端羧基的自動催化作用不足,所以在聚合反應時出現末端羧 基量增加、或無法抑制濕熱環境下出現水解反應進行,會有造成耐濕熱性降低的可能性。又,若M/P超過3.0,則含有金屬元素的化合物過剩,會有異物化的可能性。藉由M/P設在上述範圍內,便可獲得異物少、耐濕熱性優異的聚酯樹脂。M/P更佳係1.15以上且1.4以下。
如上述,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中,除Mn、Ca以外的2價金屬元素含有量,分別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係在5ppm以下。Mn元素、Ca元素以外的2價金屬元素含有量中,若任一金屬元素含有量相對於聚酯樹脂總體超過5ppm,則會妨礙利用Mn元素、Ca元素造成的聚合觸媒去活化抑制效果、與末端羧基的自動催化抑制作用,會有導致耐濕熱性降低的可能性。更佳係Mn元素、Ca元素以外的2價金屬元素含有量合計在5ppm以下。
在構成本發明積層體之P1層的聚酯樹脂中,於不致損及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亦可摻合例如:耐熱安定劑、抗氧化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安定劑、有機系/無機系易滑劑、有機系/無機系微粒子、填充劑、核劑、染料、分散劑、矽烷偶合劑等添加劑。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的P1層之樹脂,如前述,將聚酯樹脂設為主要的構成成分,該聚酯樹脂固有黏度(IV)較佳係0.60dl/g以上且0.80dl/g以下。又,末端羧基量較佳係35當量/噸以下。又,該聚酯樹脂較佳係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設為主要的構成成分。此處所謂「主要的構成成分」係指相對於該聚酯樹脂含有超過50質量%。當構成P1層的樹脂係將PET設為主要構成成分時,該PET的固有黏度(IV)較佳係0.65dl/g以上、更佳係0.69dl/g以上。 當固有黏度(IV)未滿0.65dl/g時,會有片材耐濕熱性變差的情況。又,當固有黏度(IV)超過0.80dl/g時,在製造P1層時會有樹脂擠出性差、片材成形困難的情況。又,即使固有黏度(IV)滿足上述範圍,但當末端羧基量超過35當量/噸時,仍會有積層體的耐濕熱性變差之情況。末端羧基量更佳係30當量/噸以下、特佳係25當量/噸以下、最佳係20當量/噸以下、最最佳係17當量/噸以下。所以,當構成P1層的樹脂係將PET設為主要構成成分時,藉由將固有黏度、末端羧基量設在上述範圍內,便可成為成形性、長期耐久性均非常優異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
本發明的積層體中,構成P1層的聚酯樹脂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係8000~40000、更佳數量平均分子量係9000~30000、特佳係10000~25000。此處所謂「構成P1層的聚酯樹脂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係指從本發明的積層體分離出P2層,並使其溶解於六氟異丙醇(HFIP)中,再利用凝膠滲透色層分析法(GPC法)測定,從微差折射率計所檢測到的值,由使用標準試料為已知分子量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對苯二甲酸二甲酯所獲得的值。當構成P1層的聚酯樹脂數量平均分子量未滿8000時,會有耐濕熱性、耐熱性等片材的長期耐久性降低之可能性,故非屬較佳。又,若超過40000,會有聚合困難、亦或者即使可聚合但卻較難利用擠出機施行樹脂擠出,有導致製膜困難的情況。又,本發明的積層體中,P1層較佳係朝單軸或雙軸配向。P1層係若朝單軸或雙軸配向,則利用配向結晶化,便可提升耐濕熱性、耐熱性等片材的長期耐久性。
本發明積層體的P1層中,在提升波長400nm以上且 1200nm以下範圍的光線反射率目的下,最好在P1層內含有「粒子」及/或「空洞」。
本發明的P1層所使用「粒子」係可為無機粒子、亦可為有機粒子,從提升光線反射率的觀點而言,較佳係無機粒子。無機粒子係可舉例如由:碳酸鈣、碳酸鎂、碳酸鋅、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氧化鎂、硫酸鋇、硫化鋅、磷酸鈣、氧化鋁、雲母、雲母、雲母鈦、沸石、滑石、黏土、高嶺土、氟化鋰、氟化鈣、二氧化鋯、及矽酸鹽、鋁矽酸鹽、硼矽酸鹽所構成的粒子等。又,該等脂之中,從與聚酯樹脂間之加工容易的觀點而言,較佳係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鈦、氧化鋅、硫酸鋇,尤其更佳係折射率最高的氧化鈦。一般所使用的氧化鈦係可舉例如銳鈦礦型氧化鈦與金紅石型氧化鈦等二種,當使用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從可同時提高抑制薄膜變色、以及因紫外線劣化而衍生薄膜強度劣化的耐紫外線性之觀點而言,最佳係使用金紅石型氧化鈦。
對無機粒子的表面,於提升構成P1層的聚酯樹脂內之粒子分散性、及調整粒子色調之目的下,亦可施行表面修飾。表面修飾係可舉例如:將二氧化鋁、二氧化矽等金屬氧化物被膜於填料表面上的處理;使有機物化合物經由共價鍵或非共價鍵中之任一者固定於填料表面上的處理。
P1層所含有粒子,從提升波長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範圍內的光線反射率觀點而言,較佳係平均粒徑0.05μm以上且未滿1μm的無機粒子。此處所謂「粒子的平均粒徑」係指後述藉由使用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的測定方法,所獲得體積基準圓相當徑的平均值。
若平均粒徑未滿0.05μm時,因為粒徑大小極小於光波長,因而無法辨識源自粒子之構成P1層的樹脂、與粒子的折射率差,會有較難使具上述範圍波長的光反射之情況。另一方面,當平均粒徑達1μm以上時,在將主成分為聚酯樹脂的P1層施行單軸或雙軸延伸時,會因粒子部分的原因導致發生破裂,且所獲得薄膜的強度會降低。又,因可見光域的反射減少,導致P1層在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範圍內的反射率降低,而降低輸出提升效果。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係0.07μm以上且0.8μm以下、更佳係0.1μm以上且0.6μm以下。若平均粒徑在較佳範圍內,P1層中所含的粒子可僅為1種,亦可由粒度分佈不同的複數種粒子組合。
P1層所含有粒子的含有量,相對於構成P1層的樹脂,較佳係0.1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範圍。若粒子含有量未滿0.1質量%,則會有無法獲得光線反射率提升效果的情況;又若多於30質量%,則與後述P2層間之密接性惡化,且會有製膜因難的情況。更佳係範圍係0.5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特佳係2質量%以上且15質量%以下。
此處在構成P1層的樹脂組成物中含有粒子的較佳形態,並無特別的限制,較佳係具有2層以上的積層構成。特別係當使用如前述金紅石型氧化鈦般具有耐紫外線性的粒子時,例如將P1層設為雙層構成(P11層及P12層),藉由在P12層中高濃度添加氧化鈦粒子,便可局部性提高P12層的耐紫外線性。依此製作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使P12層配置於太陽電池背面表層側,便可利用P12層防止紫外線侵入於內部,俾能抑制積層體變色、及因紫外線劣化而造成的積層體強度劣化。此情況在P12層中所添加的氧化 鈦量並無特別的限制,使具有耐紫外線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係10質量%以上。
再者,本發明P1層所具有的「空洞」,係指使用切片機,將薄膜在厚度方向不致崩潰情況下,朝薄膜面方向進行垂直切斷,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薄膜切剖面時,在所獲得觀察影像內觀看到截面積達0.1μm2以上的空隙。本發明積層體的P1層之空隙率(薄膜截面中的空洞所佔比例),較佳係10%以上、更佳空隙率係15%以上、特佳係20%以上。
積層體總體的空隙率係可從觀察影像內的空洞部分之面積求得。空隙率的測定方法詳細內容,容後述。若P1層的空隙率未滿10%,則波長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範圍內的光線反射率不足,會有輸出提升效果降低的情況。又,若空隙過少,則會有在與其他構件薄膜間之密接界面處出現應力集中,導致積層體的密接性降低。
在P1層內部形成空洞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最好在使P1層中含有空洞核劑後才施行延伸形成。利用發泡劑等所形成的空洞會有構造控制困難、以及與積層體間之密接性降低的情況。
此處空洞核劑係可舉例如:與聚酯樹脂非互溶的烯烴系樹脂等有機系核劑;無機粒子、玻璃珠等無機系核劑。
有機系核劑亦可使用例如:烯烴系樹脂、尼龍6、尼龍66、尼龍610、尼龍11、尼龍12、尼龍46、尼龍MXD6、尼龍6T等聚醯胺系樹脂;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 基丙烯酸丁酯等丙烯酸系樹脂;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等氟系樹脂;聚苯硫醚、聚碸、聚醚碸、聚芳酯、聚醚醯亞胺等超級步驟塑膠;或與構成本發明聚酯膜的聚酯樹脂非互溶之不同種類聚酯樹脂等。烯烴系樹脂係可舉例如:聚丙烯、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甲基戊烯等脂肪族聚烯烴樹脂;環烯烴聚合物、環烯烴共聚物等環狀聚烯烴樹脂等,其中從藉由形成微細空洞而更加提高反射性,俾使積層體的輸出提升性優異之觀點而言,有機系核劑較佳係域克軟化點達140℃以上的烯烴系樹脂、更佳係180℃以上的烯烴系樹脂。當有機系核劑係使用域克軟化點未滿140℃的烯烴系樹脂時,空洞的形狀過於粗大化,會有降低積層體密接性、輸出提升性的情況。
再者,在P1層中所含的有機系核劑量,相對於聚酯膜總質量,較佳係1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更佳係4質量%以上且15質量%以下、特佳係8質量%以上且13質量%以下。此處當P1層中所含有機系核劑量未滿1質量%時,雖積層體的密接性優異,但因反射性降低而會有輸出提升性差的情況。另一方面,若有機系核劑量超過30質量%時,雖輸出提升性優異,但空洞過多,會有密接性差的情況。
又當使用有機系核劑的情況,最好同時併用分散助劑。分散助劑較佳係使用由聚醚構造、彎曲骨架構造、龐大的環己烷骨架構造等進行共聚合之聚酯系彈性體、非晶性聚酯樹脂。從更加提升分散性的觀點而言,最好採取併用2種以上分散助劑的形態。又,P1層中所含的分散助劑量,相對於P1層總質量,較佳係1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更佳係2質量%以上且8質量%以 下、特佳係3質量%以上且6質量%以下。此處若P1層中所含分散助劑量未滿1質量%的情況,會有分散助劑的效果不足、密接性降低的情況。另一方面,若分散助劑量超過10質量%的情況,會有過度提升分散性,反而導致密接性降低的情況。又,會有因結晶性降低而導致P1層的耐濕熱性亦降低之可能性。
當P1層具有空洞的情況,P1層的構成並沒有特別的制限,較佳係3層以上的構成。當P1層係採3層構成(P12層/P11層/P12'層)的情況,最好在碰抵芯層的P11層含有上述空洞核劑。又,當併用前述粒子時,粒子的添加地方並沒有特別的制限,較佳係對P1層表層(P12層及P12'層)至少其中一者施行粒子添加。
在本發明積層體的P1層中,除上述空洞核劑、無機粒子以外,在不致損及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視需要尚可摻合例如:耐熱安定劑、抗氧化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安定劑、有機系/無機系易滑劑、抗靜電劑、結晶核劑、染料、矽烷偶合劑、機能性有機粒子等添加劑。例如當添加劑係選擇紫外線吸收劑的情況,便可更加提高本發明積層體的耐紫外線性。又,當選擇抗靜電劑的情況,亦可提升電絕緣性。
再者,本發明積層體的P1層之熱導率較佳係0.9W/m‧K以下、更佳係0.75W/m‧K以下。當將本發明積層體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在太陽電池模組之發電元件側的背後面(以下亦稱「空氣側面」)積層著其他薄膜,並將熱導率設在0.9W/m‧K以下,便可阻斷電池單元發熱,並能抑制與在空氣側面所積層之機能層間的密接性降低。積層體的P1層之熱導率,係藉由提高積層體的P1層空隙率便可降低。
本發明積層體的P1層厚度較佳係25μm以上且350μm以下、較佳係3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特佳係50μm以上且260μm以下。當本發明積層體的厚度未滿25μm時,在與其他構件薄膜進行貼合加工時,會有發生起皺的情形。另一方面,若厚度較厚於350μm,則會有捲取性惡化的情況。另外,若薄膜總體厚度達45μm以上,則可明顯獲得前述利用厚度方向的空洞面積偏頗所造成的密接性提升效果,又因為光的反射性佳,故能獲得輸出提升效果,所以屬較佳。更佳係48μm、特佳係50μm以上。
(P2層(以下亦稱「光擴散層」))
本發明的積層體中,P2層的主成分係與構成上述P1層的聚酯樹脂為不同的樹脂,含有至少1種粒子,且上述粒子中之至少1種必需係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另外,本發明中,粒子的折射率係從『Handbook of optical constants of solids第1-5卷』(EDWARD D.PALIK編Academic Press)所記載的數值群中,相當於鈉D線的589nm值、或最靠近589nm波長的折射率值。當粒子的折射率係具有非等向性、且記載有2以上的值時,便將該等的平均值設為粒子的折射率。所獲得數值係將小數點第3位四捨五入,而獲得至小數點第2位的值設為粒子折射率。又,相關上述文獻沒有記載數值的粒子,便將『無機化學手冊』(技報堂1965年)所記載的值採用為該粒子的折射率,甚至相關上述2文獻沒有數值記載的粒子,則將『填料應用百科全書』(大成社1994年)採用為該粒子的折射率。當上述文獻所記載折射率的數值有存在範圍時,便採取所記載的上限值與下限值之 平均,並將小數點3位四捨五入而取得至小數點第2位的值設為粒子的折射率。另外,相關上述3文獻均沒有記載的粒子,便依照以下方法施行測定,再將所獲得數值設為粒子的折射率。
[粒子的折射率測定方法]
從積層體使P2層溶解而製作粒子的分散液。所獲得粒子的分散液利用離心分離機使所含有的粒子沉澱後,藉由再分散便獲得折射率測定用的粒子分散液。當P2層中含有複數粒子時,在上述離心分離操作中使各粒子分離,然後分別進行沉澱、再分散,便分別獲得折射率測定用的粒子分散液。相關所獲得折射率測定用的粒子分散液,係使用分散雷射繞射式粒徑分佈測定裝置SALD-2300(島津製作所(股)製)施行測定。測定後所獲得繞射‧散射光的強度分佈圖案,使用數據解析軟體WingSALDII(島津製作所(股)製),利用光強度重現法計算出折射率值,再將所獲得數值設為該粒子的折射率。
構成P2層的樹脂係以構成上述P1層的聚酯樹脂之不同樹脂為主要構成成分,但並沒有特別的制限,可使用公知樹脂。此處所謂「以構成上述P1層的聚酯樹脂之不同樹脂為主要構成成分」,係指構成該P2層的樹脂係含有聚酯樹脂以外的樹脂達50重量%以上。構成P2層的樹脂係可舉例如: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該等的乙基、丁基及2-乙基己基等之酯衍生物中至少1種以上為單體,構成要件所具有的丙烯酸系樹脂;聚乙烯、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甲基戊烯等脂肪族聚烯烴樹脂;環烯烴聚合物、環烯烴共聚物等環狀聚烯烴樹脂;聚矽氧系樹脂、聚氟乙烯(PVF)、聚偏氟乙烯(PVDF)、乙烯-四氟乙烯 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六氟聚丙烯共聚物(FEP)等氟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聚胺酯樹脂、酚樹脂、環氧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醚醯亞胺樹脂、及P1層所使用外的其他聚酯樹脂等。構成P2層的樹脂,從耐候性、透明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係以從丙烯酸系樹脂、氟樹脂、聚矽氧樹脂中選擇1種以上的樹脂為主成分,從絕緣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係以聚烯烴樹脂為主成分,其中更佳係以從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之中選擇1種以上的樹脂為主成分。
P2層中所含有粒子係可毫無限制地使用公知粒子之無機粒子與有機粒子,就無機粒子係可舉例如由:碳酸鈣、碳酸鎂、碳酸鋅、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氧化鎂、硫酸鋇、硫酸鎂、硫化鋅、磷酸鈣、氧化鋁、矽酸氧化鋁、氮化硼、雲母、雲母、滑石、黏土、高嶺土、氟化鋰、氟化鈣、二氧化鋯、矽酸鹽、鋁矽酸鹽、硼矽酸鹽所構成的粒子及上述粒子的複合體等。P2層中所含有粒子係可含有2種以上的粒子,特別較佳係含有從氮化硼粒子、氧化鋁粒子、氧化鋅粒子、氧化鈦粒子、碳酸鈣粒子之中選擇至少1種。氮化硼粒子係依照結晶構造不同可分為六方晶型、立方晶型。當氮化硼粒子係使用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時,較佳係呈平板狀結晶形成的六方晶型氮化硼。又,氧化鋁粒子係有α-氧化鋁與δ-氧化鋁。當氧化鋁粒子係使用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時,從熱安定性高、以及粒徑與平均長寬比容易控制的觀點而言,較佳係α-氧化鋁。
對無機粒子的表面,於提升構成P2層的樹脂內之粒子分散性、及調整粒子色調調整之目的下,亦可施行表面修飾。表面修飾係可舉例如:將二氧化鋁、二氧化矽等金屬氧化物被膜於填 料表面上的處理;使有機物化合物經由共價鍵或非共價鍵中之任一者固定於填料表面上的處理。
有機粒子係在折射率不同於構成P2層的樹脂之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定,可適當使用例如:構成中具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該等衍生物的丙烯酸系樹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聚矽氧系樹脂、氟樹脂、聚胺酯樹脂、酚樹脂、環氧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醚醯亞胺樹脂、聚酯樹脂、及不飽和聚酯樹脂。
本發明積層體中,P2層係含有至少1種粒子,且必需上述粒子之至少1種係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藉由含有平均長寬比、折射率在上述範圍內的粒子,便可獲得光擴散性良好、太陽電池輸出提升效果。更佳範圍的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係2以上且10以下、更佳範圍係3以上且8以下。當平均長寬比未滿2時,光擴散的效果小、輸出提升的效果不足。若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超過15,則會因粒子彼此間發生積層、束狀態凝聚,導致發生P2層脆化,造成組裝於太陽電池模組時發生密接性惡化情形。
另一方面,粒子折射率的較佳範圍係大於1.59且在2.50以下、更佳範圍係大於1.59且在2.4以下。若粒子折射率在1.5以下時,則與構成P2層的樹脂間之折射率差小,無法利用折射率差使通過P2層的光彎曲(擴散),導致會有輸出提升效果不足的情況。當粒子折射率大於2.8時,則與構成P2層的樹脂間之折射率差變大,則牽連於通過P2層的光無法到達碰抵反射層的P1層、或者經P1層反射的光於P2層處再度反射於P1,不管何者均會有導 致輸出提升效果不足的情況。
本發明積層體的P2層在提升光擴散能力之目的下,較佳係更進一步含有與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的粒子,呈不同折射率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的粒子。
再者,當P2層含有2種以上粒子的情況,P2層中所含有粒子的折射率差(P2層中所含有粒子中具最大折射率的粒子折射率-P2層中所含有粒子中具最小折射率的粒子折射率),較佳係0.15以上。理由係當P2層中所含有粒子彼此間相靠近時,藉由折射率差達0.15以上,便可使穿透光折射而增加光擴散效果的緣故所致。較佳範圍係0.17以上。
再者,當P2層含有2種以上粒子的情況,除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的粒子之外,最好更進一步含有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的粒子。理由係如前述,光擴散效果高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的粒子形狀,相較於如球狀之類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較小的形狀之下,諸如板狀之類每單位體積之表面積較大且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較大的形狀,能獲得較高的效果,另一方面,若P2層中所有的粒子形狀均採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較大的板狀等形狀,便會因促進粒子彼此間的配向、凝聚(依板狀粒子重疊的方式配向、凝聚)而導致P2層脆化,導致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在與密封材料間之密接性降低的情況。所以,藉由P2層中所含有的粒子係併用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便可兼顧輸出提升效果與P2層的密 接性。
再者,最好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之組成係不同。藉由平均長寬比互異的粒子彼此間之組成不同,便可抑制因2個粒子的親和性高而出現凝聚現象,故屬較佳。此處所謂「粒子組成不同」係表示藉由施行後述EELS分析而獲得的2個粒子之EELS光譜不同。
前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的粒子平均粒徑,較佳係0.8μm以上且4μm以下。此處所謂「粒子的平均粒徑」係指藉由使用後述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的測定方法,所獲得體積基準圓相當徑的平均值。若平均粒徑未滿0.8μm,則相關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波長域的光,因光線反射效果大於光擴散效果,便會提高P2層隱蔽度,而有阻礙屬於反射層之P1層光線反射特性的情況。又,若平均粒徑達4μm以上,則會因粒子凝聚而引發分散不良,造成輸出提升效果降低,且P2層脆化,導致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在與密封材料間之密接性降低的情況。平均粒徑的較佳範圍係1.0μm以上且3μm以下、更佳係1.2μm以上且2.8μm以下。
前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的粒子平均粒徑,較佳係0.8μm以上且6μm以下。此處所謂「粒子平均粒徑」係指後述使用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的測定方法,所獲得體積基準圓相當徑的平均值。若平均粒徑未滿0.8μm,則相關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波長域的光,會因光線反射效果大於光擴散效果,導致P2層的隱蔽度上升, 造成會有阻礙屬於反射層的P1層光線反射特性之情況。又,若平均粒徑達6μm以上,則會因發生光擴散現象的樹脂-粒子界面數減少,導致P2層光擴散效果不足,造成會有輸出提升效果降低的情況。平均粒徑的較佳範圍係0.8μm以上且4μm以下、更佳係0.8μm以上且2.8μm以下。
上述P2層較佳係依20體積%以上且80體積%以下的濃度含有粒子。若粒子濃度未滿20體積%時,則因為參與光擴散的粒子偏少,導致會有積層體輸出提升效果不足的情況。又,若粒子濃度超過80體積%,則雖會因P2層的粒子濃度增加而提高輸出提升效果,但卻會有P2層脆化,導致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與密封材料間之密接性降低的情況。粒子濃度的較佳範圍係30體積%以上且70體積%以下、更佳範圍係40體積%以上且65體積%以下。
將上述P2層所含有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在P2層中的體積%濃度設為M1,並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在P2層中的體積%濃度設為M2時,依下式(iii)表示的濃度比率M12較佳係0.05以上且5.0以下。
M12=M2/M1‧‧‧式(iii)
若濃度比率M12未滿0.05時,即便所使用粒子的種類同樣,但仍會有依存於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比)2以上且15以下粒子的光擴散效果降低,導致積層體輸出提升效果降低的情況。另一方面,若濃度比率M12達5以上時,雖積層體的輸出提升效果獲提升,但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較高的粒子彼此間會發生配向‧凝聚導致P2 層脆化,導致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與密封材料間之密接性降低的情況。
本發明積層體的P2層在不致損及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視需要亦可添加例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在提升與烯烴系樹脂間之易接著性、水蒸氣阻障性、阻氣性、耐紫外線性、導電性、電絕緣性等目的下所使用的添加劑、粒子、樹脂。
此處,在構成P2層的樹脂組成物中含有粒子之較佳形態,並沒有特別的制限,可使單層含有粒子、亦可採取2層以上的積層構成。
積層構成例係可舉例如採取聚烯烴系樹脂3層構成,在中央層(P21層)添加粒子,且依由二側利用(P22層、P22'層)夾置方式設置P22層與P22'層(P22層/P21層/P22'層)的構成。此時P22層、P22'層係為可使用前述經提升易接著性、水蒸氣阻障性、阻氣性、耐紫外線性、導電性、電絕緣性等特性的機能性層。
本發明積層體的P2層厚度較佳係1μm以上且300μm以下、更佳係3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特佳係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若P2層厚度未滿1μm時,P2層厚度相對於所添加粒子的平均粒徑呈極端小,導致P2層發生缺點、破裂,會有無法獲得本發明效果的情況。另一方面,若厚度較厚於300μm,則因粒子添加而增加隱蔽性,導致P1層光反射特性受阻礙的影響無法忽視,且因粒子添加導致P2層剛性提升,會有積層體捲取性惡化的情況。
本發明積層體的構成並沒有特別的制限,使用為光擴散層的P2層係可採取與直接接觸於屬於反射層的P1層之構成(P1 層/P2層)、亦可將P1層與P2層隔著其他層積層的構成(P1層/P3層/P2層)。又,設置P2層的手法亦無特別的制限,可舉例如:將P1層、P2層原料的粒子及樹脂分別丟入各自的擠出機中,再從T型模頭呈片狀擠出而進行製膜的方法(共擠出法);將P2層原料的粒子及樹脂丟入擠出機中施行熔融擠出,而從噴絲嘴擠出積層於另外施行製膜的P1層單膜上、或含有P1層的積層體上之方法(熔融積層法);將另行製成的P2層、與P1層單膜或含P1層的積層體,經由利用乾式積層用接著劑所形成的接著層,進行貼合之方法(接著法);使屬於擴散層的P2層原料之粒子及樹脂溶解/分散於有機系或水系溶劑中,然後施行塗佈、乾燥的方法(塗佈法)等。
以下詳細列舉相關數個手法所使用的構件。
(接著法)
前述接著法中,構成接著層的乾式積層用接著劑,係可使用例如:聚醋酸乙烯酯系接著劑;由丙烯酸的乙基、丁基及2-乙基己酯等之均聚物、或該等與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及苯乙烯等的共聚物等所構成聚丙烯酸酯系接著劑;氰基丙烯酸酯系接著劑;由乙烯與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等單體的共聚物等等所構成的乙烯共聚物系接著劑;由聚乙烯系樹脂或聚丙烯系樹脂等構成的聚烯烴系接著劑;纖維素系接著劑;聚酯系接著劑;聚醯胺系接著劑;聚醯亞胺系接著劑;由脲樹脂或三聚氰胺樹脂等構成的胺樹脂系接著劑;酚樹脂系接著劑;環氧系接著劑;聚胺酯系接著劑;反應型丙烯酸系接著劑;由氯丁二烯橡膠、丁腈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苯乙烯及異戊二烯橡膠等構成的橡膠系接著 劑;聚矽氧系接著劑;由鹼金屬矽酸鹽及低熔點玻璃等構成的無機系接著劑等等接著劑。又,該等接著劑的組成係可為水性型、溶液型、乳液型及分散型等任一形態,又相關接著機構,亦可使用化學反應型、溶劑揮發型、熱熔融型及熱壓型等任一形態的接著劑。
本發明中,為能獲得高耐熱性與耐濕熱性等均優異的接著劑,最好藉由含有硬化劑或交聯劑,而使上述接著劑進行交聯。此種硬化劑或交聯劑係可使用例如脂肪族系與脂環系異氰酸酯、或芳香族系異氰酸酯等異氰酸酯系化合物。更具體係可例示如:1,6-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二異氰酸甲苯酯(TDI)、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I)、二異氰酸伸萘酯(NDI)、聯甲苯胺二異氰酸酯(TODI)、及伸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XDI)等。
上述接著劑係可使用於例如利用輥式塗佈法、浸塗法、凹版輥塗佈法、接觸式塗佈法、模具塗佈法及其他的塗佈法等、或印刷法等,塗佈於P1層或P2層中之任一層上。接著劑的塗佈量較佳係在0.1g/m2~10g/m2(乾燥狀態)範圍內。
上述接著劑中,為防止紫外線劣化等,可添加前述紫外線吸收劑或光安定化劑。上述紫外線吸收劑或光安定化劑同樣地可使用前述紫外線吸收劑中之1種或以上、或者使用光安定化劑中之1種或以上。使用量係依照粒子形狀、密度等而有所差異,在上述接著劑成分100質量%中,較佳係0.1~10質量%範圍內。
(塗佈法)
另外,針對呈片狀成形的P1層單體、或P1層與其他層的積層 體,將事先製備含有構成P2層的粒子與樹脂之有機系或水系塗劑組成物,安裝於塗佈機中,再使用輥式塗佈法、浸塗法、凹版輥塗佈法、接觸式塗佈法、模具塗佈法及其他等塗佈法、或印刷法等施行塗佈,經乾燥而形成P2層。又,視需要從提升P1層單體、或P1層與其他層的積層體,對塗劑組成物濕潤性、以及提升P2層形成後之層間接著力的觀點而言,亦可在剛要施行塗佈步驟前便對表面施行電暈處理。
前述屬於光擴散層之P2層的設置手法,係適當選擇構成P2層的樹脂種類,當構成擴散層的樹脂係聚酯的情況便採取共擠出法;當熔點未滿150℃,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系低熔點聚合物的情況,便採取熔融積層法、接著法;當使用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丙烯酸多元醇及聚矽酸鹽等塗佈用樹脂的情況,最好採取塗佈法。
(積層體)
本發明的積層體係至少設有:以聚酯樹脂為主成分且負責反射層作用的P1層、以及含有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高、高折射率粒子、且負責光擴散層作用的P2層等二者的構成。可為P1層與P2層直接接觸的(P1層/P2層)構成、亦可隔著其他層(P3層)進行接觸的(P1層/P3層/P2層)構成。
上述P3層係可設置具有水蒸氣阻障性、阻氣性、以及在與P1層、P2層間呈易接著性等其他機能的層。又,設置P1層與該等層的方法,係可採用例如:分別製作與P1層積層的材料,再利用經加熱過的輥組等施行熱壓接的方法(熱積層法);隔著利用 乾式積層用接著劑形成的接著層,進行貼合之方法(接著法);此外尚有使積層材料的形成用材料溶解於溶劑中,再將該溶液塗佈於預先製作的P1層上之方法(塗佈法);將硬化性材料塗佈於P1層上,然後利用電磁波照射、加熱處理等使硬化的方法、將積層材料在P1層上施行蒸鍍/濺鍍的方法;以及組合該等的方法等。
再者,本發明積層體的較佳構成係最好至少其中一表層係P2層。藉由使P2層位於表層,則不會因其他的層影響導致P2層之光擴散效果受抑制,且可最大極限獲得輸出提升效果。
本發明的積層體係設有:以聚酯樹脂為主成分的層(P1層)、及含有粒子的層(P2層)之積層體;其中,上述粒子中之至少1者必需係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且折射率大於1.5且在2.8以下。
從本發明積層體中至少其中一表層,所測定波長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範圍的平均反射率較佳係大於70%。若平均反射率在70%以下,則使用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即便積層體的光擴散能力高,但因再度入射於發電電池單元的光量降低,導致會有無法獲得太陽電池模組發電量提升效果的情況。
(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
其次,針對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進行說明。本發明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較佳係在本發明積層體上設有至少1層以上機能層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其中,利用後述測定方法所求得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捲曲高度,較佳係10mm以下、更佳係5mm以下。藉由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捲曲高度設 在10mm以下,便可減少因捲曲而發生位置偏移、以及電池單元龜裂發生率,便可提升太陽電池的生產性。
再者,為能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捲曲高度設在10mm以下,最好將上述積層體的楊氏模數(Young ratio)設在4.0GPa以下,並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楊氏模數設在4.0GPa以下。較佳係將積層體的楊氏模數設在4.0GPa以下,並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楊氏模數設在3.0GPa以下。積層體及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楊氏模數下限值,在不致損及本發明機能之前提下,並沒有特別的制限,只要達0.5GPa以上便足夠。
藉由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楊氏模數設在4.0GPa以下,當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依滾筒狀態保管時所發生的捲繞慣性,在積層於太陽電池時,可利用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自重而彌平。
另外,將積層體的楊氏模數設為上述範圍的方法,並沒有特別的制限,可依照以下方法等進行調整。例如若提高積層體的P1層中之空隙率、或降低製膜時的延伸倍率,便會有積層體的楊氏模數降低之傾向。又,若降低積層體的P1層中之空隙率、或提高製膜時的延伸倍率,則會有積層體的楊氏模數提高之傾向。又,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楊氏模數,係有若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所使用積層體的楊氏模數高則高、若低則低的傾向。此外,可利用積層體上所積層之層的楊氏模數進行調整。
若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機能層,係含有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之至少1種、或複數組合的層,則與密接性良好,故屬較佳。特別係本發明的太陽電池 背面保護用片材,在聚酯樹脂積層與密封材料之間設有上述機能層,便可在與密封材料間具有良好密接力。其中,從耐候性、水蒸氣阻障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係使用聚乙烯。將含有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之至少1種、或複數組合的層設為機能層時,機能層的厚度較佳係3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更佳係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藉由將該層的厚度設為30μm以上,便可提升水蒸氣阻障性與絕緣性,而藉由設為300μm以下,便可在太陽電池製造時抑制因機能層滲出而造成工程污染。
將含有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之至少1種、或複數組合的層使用為機能層,並與本發明聚酯樹脂積層進行積層的方法,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例如:直接積層於本發明聚酯樹脂積層上的方法;在不致阻礙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將本發明聚酯樹脂積層與機能層隔著接著劑等進行積層的方法。
再者,若本發明背襯片的機能層係含有聚氟乙烯(PVF)、聚偏氟乙烯(PVDF)、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六氟聚丙烯共聚物(FEP)中之至少1種、或複數組合的層,則背襯片的耐候性可變良好,故屬較佳。特別係若上述機能層積層於本發明積層體靠空氣側面,便可抑制因紫外線造成的劣化,故屬較佳。從耐候性的觀點而言,上述機能層較佳係含有PVF、PVDF中之至少1者。
當將含有PVF、PVDF、ETFE、FEP中之至少1者、或複數組合的層,設為機能層時,機能層的厚度較佳係25μm以上且125μm以下、更佳係25μm以上且75μm以下。藉由將該層的厚度設為25μm以上,便可提升耐候性,而藉由設在125μm以下,便可提升太陽電 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加工性。
將含有PVF、PVDF、PTFE、ETFE中之至少1者、或複數組合的層設為機能層,且積層於本發明聚酯樹脂積層上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可舉例如:直接積層於本發明聚酯樹脂積層上的方法;在不阻礙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將本發明聚酯樹脂積層與機能層隔著接著劑等進行積層的方法。
若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機能層係含有聚胺酯的層,則密接性良好,故屬較佳。特別係若上述機能層位於本發明聚酯樹脂積層與密封材料之間,便將提升與密封材料間之密接力。此處所謂「聚胺酯」係指由具有異氰酸酯基之化合物、與具有羥基之化合物所獲得聚合體的總稱。具有異氰酸酯基之化合物係可舉例如:三亞甲基二異氰酸酯(TDI)、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亞甲基雙(4,1-伸苯基)=二異氰酸酯(MDI)、3-異氰酸酯甲基-3,5,5-三甲基環己基異氰酸酯(IPDI)、伸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XDI)等二異氰酸酯;該等二異氰酸酯的三羥甲基丙烷加成體、屬於該等二異氰酸酯之三聚體的異三聚氰酸酯體、該等二異氰酸酯的雙縮脲鍵結體、聚合物二異氰酸酯等,其中從色調的觀點而言,較佳係HDI。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係可舉例如: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丙烯酸多元醇、氟系多元醇等,從耐濕熱性、耐候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係聚丙烯酸多元醇、氟系多元醇。
將含有聚胺酯的層設為機能層時,機能層的厚度較佳係1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佳係2μm以上且10μm以下。將含有聚胺酯的層設為機能層時,藉由將機能層的厚度設為1μm以上,便可提升耐候性,而藉由設為20μm以下,便可提升背襯片的加工性。
將含有聚胺酯的層設為機能層,且與本發明積層體進行積層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例如使用輥式塗佈法、凹版輥塗佈法、接觸式塗佈法、及其他塗佈法、或印刷法等施行積層的方法。
再者,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機能層,較佳係含有無機化合物。藉由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機能層係含有無機化合物,便可提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水蒸氣阻障性。含有機能層的無機化合物較佳係二氧化矽、氧化鋁,就從水蒸氣阻障性、耐濕熱性的觀點而言,更佳係二氧化矽。
將含有無機化合物的層設為機能層,且與本發明積層體進行積層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可舉例如:直接積層於本發明積層體上的方法;在不同於本發明積層體的聚酯膜上積層無機化合物,並於不致阻礙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將本發明積層體、與經積層無機化合物且聚酯膜以外的層(機能層),隔著接著劑等進行積層的方法。
再者,本發明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係若將含有聚酯的機能層、與本發明積層體,經由接著層進行積層,而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則耐候性、加工性均優異,故屬較佳。
當將含有聚酯樹脂的層設為機能層時,機能層的厚度較佳係25μm以上且188μm以下、更佳係38μm以上且125μm以下。藉由將上述層的厚度增厚達25μm以上,便可提升耐候性,而藉由將減厚至188μm以下,便可提升背襯片的加工性。
因為本發明積層體的光反射特性與光擴散性均優異,因而藉由使用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便可呈現提升太陽電池模組輸出的效果。當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係使用積層體 時,最好依P2層較P1層配置於更靠太陽電池模組發電元件側方式使用。理由係因為未直接入射於太陽電池發電電池單元的太陽光,會由本發明的積層體進行反射、擴散,因而在相當於反射層的P1層、與發電電池單元之間配置促進光擴散的P2層,比較能獲得較大的光擴散效果。此外,將本發明積層體加工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時,在不致阻礙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亦可採行積層體與其他層的組合。具體例可例如:在提升耐紫外線性之目的下,於積層體的P1層側表面上,設置含有氧化鈦、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的聚酯樹脂、氟樹脂、聚矽氧樹脂、丙烯酸系樹脂層;或者為提升與太陽電池模組密封材料層間之密接性,而設置與密封材料間之易接著層、或預先追加易接著層後再設置密封材料層等。
(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其次,針對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製造方法,舉例進行說明。此僅為一例而已,本發明不應解釋為僅限定於由該例所獲得物。
使用本發明積層體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之製造方法,係可依照以下方法進行製造。
本發明的聚酯樹脂係藉由使用前述聚合觸媒,將二羧酸或其酯衍生物、與二醇,依照使用前述酯交換觸媒的周知方法,進行酯交換反應或酯化反應便可獲得。
其次,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製造方法係當屬於光反射層的P1層為單膜構成時,可採取將P1層用原料在擠出機內施行加熱熔融,再從噴絲嘴擠出於冷卻澆鑄滾筒上而加工為片狀的 方法(熔融澆鑄法)。其他方法亦可採取使P1層用原料溶解於溶劑中,再將該溶液從噴絲嘴擠出於澆鑄滾筒、環形帶等支撐體上而形成膜狀,接著從該膜層施行乾燥除去溶劑而加工為片狀的方法(溶液澆鑄法)等。
再者,當屬於光反射層的P1層係2層以上的積層構成時(P11層/P12層、P12層/P11層/P12'層構成等情況),所積層各層材料係以聚酯樹脂等熱可塑性樹脂為主要構成時,最好採取將複數不同的熱可塑性樹脂丟入於複數擠出機中而熔融後再使合流,然後從噴絲嘴共擠出於冷卻澆鑄滾筒上而加工為片狀的方法(共擠出法)。
再者,由單膜構成或複數層構成的積層體係選擇經單軸或雙軸延伸的片基材時,製造方法係首先將原料丟入於擠出機(積層構造的情況便為複數台擠出機)中,經熔融後再從噴絲嘴擠出(積層構造的情況便施行共擠出),利用靜電使密接冷卻固化於經表面溫度冷卻至10~60℃的冷卻滾筒上,而製作未延伸片材。
其次,將該未延伸片材引導於經加熱至70℃以上的輥組,朝長邊方向(縱向,即片材前進方向)延伸,再利用20~50℃溫度的輥組施行冷卻。相關長邊方向延伸時的加熱輥溫度下限,在不致損及片材延伸性前提下,其餘並沒有特別的制限,較佳係所使用聚酯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5℃。又,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長邊方向延伸倍率較佳範圍係2.5倍~5倍。更佳範圍係3.0倍~3.5倍。若長邊方向的延伸倍率在2.5倍以下,則不會進行配向結晶化,導致P1層的耐濕熱性明顯降低。另一方面,若延伸倍率超過4.5倍時,隨延伸會進行聚酯樹脂的配向結晶化,導致片材的 結晶化度提升,造成耐久性降低。又,當P1層係含有空洞的構成時,由空洞核材所生成的空洞會變大,雖提升反射率,但卻會造成片材的耐久性降低。
接著,一邊利用夾具抓持片材二端一邊引導於拉幅機,在加熱至80~150℃溫度的環境中,朝長邊方向的直角方向(寬度方向)延伸3~5倍。然後,經延伸的片材在拉幅機內施行熱處理,施行內部的配向構造安定化。此處,熱處理溫度較佳係依200~250℃範圍實施。藉由施行熱處理,便可緩和經配向結晶化聚酯樹脂的配向,當片材再度加熱時可縮小因熱收縮造成的尺寸變化。此種尺寸變化較大的情況,將本發明積層體使用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利用熱壓接步驟組裝於太陽電池模組內之時,因片材收縮導致太陽電池模組發生翹曲,或在發電電池單元附屬的配線收縮時出現曲折彎曲形成突起,導致片材自體出現破裂,所以最好尺寸變化較小。此項效果在前述範圍內,溫度越高則越大。另一方面,當達250℃以上時,藉由配向結晶化的緩和變大,會有利用配向結晶化保持的片材耐久性明顯降低情況,故非屬較佳。又,若依未滿200℃的溫度施行熱處理時,並無法獲得上述效果,導致在太陽電池模組組裝時發生如前述的不良情況。
延伸倍率係將長邊方向與寬度方向分別設為3~5倍,面積倍率(縱延伸倍率×横延伸倍率)較佳係9~15倍。若面積倍率未滿9倍,則所獲得雙軸延伸片材的耐久性不足,反之,若面積倍率超過15倍,則延伸時會有容易發生破裂的傾向。
施行雙軸延伸的方法係如上述,除分開施行長邊方向與寬度方向延伸的逐次雙軸延伸方法之外,尚亦可為同時施行長邊 方向與寬度方向延伸的同步雙軸延伸方法。
將構成P2層的樹脂與粒子,利用前述離線塗佈法對經雙軸延伸的P1層施行塗佈,經乾燥便獲得本發明的積層體。本發明積層體的光反射性係依照在P1層中添加的粒子處方而決定,而光擴散係依照在P2層中添加的粒子處方而決定係。
所以,使用本發明積層體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較佳構成,係藉由將構成P2層的樹脂設為與太陽電池密封材料層間具有密接性的丙烯酸多元醇系等樹脂,而統合光散射性與密封材料密接性的機能,便可消除密封材料易接著層與P2層間出現剝離的顧慮。另一方面,在提升水蒸氣阻障性與電絕緣性之目的下,會有構成必需含有聚烯烴樹脂層的情況,藉由構成P2層的樹脂係選擇乾式積層劑用塗材,而統合聚烯烴系樹脂密接性與光擴散性機能,便可消除烯烴易接著層與P2層間出現剝離的顧慮。又,藉由施行該等機能統合便可削減生產步驟數,所以可使製造上的良率變佳。
再者,在P1層配置P2層的背後表層上,最好先利用上述接著法或塗佈法設置含有氧化鈦、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的聚酯樹脂,再設置氟樹脂、聚矽氧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等耐紫外線性優異的片材。藉此藉由提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耐紫外線性,即使長期曝露於室外後仍可保持本發明太陽電池模組的輸出提升效果。
(太陽電池模組)
其次,針對本發明太陽電池模組進行說明。本發明的太陽電池模組特徵在於:直接搭載上述積層體、或搭載上述太陽電池背面保 護用片材。
本發明太陽電池模組的構成例,如圖1所示。連接電氣取出導線(圖1中省略圖示)的發電元件,利用EVA樹脂等透明密封材料2進行密封,構成玻璃等透明基板4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1貼合狀態,惟並不僅侷限於此,可採用任意構成。
此處,本發明太陽電池中,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1係負責保護在密封發電元件的密封材料2背面所設置之發電電池單元的功用。此處,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從提高太陽電池輸出的觀點而言,最好P2層較P1層配置於更靠密封材料側。藉由此種構成,便可成為本發明積層體具有優異輸出提升效果的太陽電池模組。
發電元件3係將太陽光的光能轉換為電能,由例如:結晶矽系、多晶矽系、微結晶矽系、非晶矽系、銅銦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體系、色素增感系等配合目的之任意元件,依照所需的電壓或電流串聯(或並聯)連接複數個使用。具透光性的透明基板4係位於太陽電池的最表層,因而使用除高穿透率外,尚具有高耐候性、高耐污染性、高機械強度特性的透明材料。本發明太陽電池中,具有透光性的透明基板4係在滿足上述特性之前提下,可使用任意材質,舉例較佳係例如:玻璃、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聚氟乙烯樹脂(PVF)、聚偏氟乙烯樹脂(PVDF)、聚四氟乙烯樹脂(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三氟氯乙烯樹脂(CTFE)、聚偏氟乙烯樹脂等氟系樹脂;烯烴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及該等的混合物等。玻璃的情況,更佳係係使用經強化者。又,使用樹脂製透光基材時,從機械強度的觀點而言,最好使用由上述樹 脂經施行單軸或雙軸者。又,為能對該等基材賦予對發電元件密封材料料的EVA樹脂等間之接著性,最好對表面施行例如:電暈處理、電漿處理、臭氧處理、易接著處理。
供密封發電元件用的密封材料2,係利用樹脂被覆著發電元件表面的凹凸而固定,保護發電元件免受外部環境影響,除電絕緣目的外,尚為能接著於具透光性基材、背襯片及發電元件,而使用具有高透明性、高耐候性、高接著性、高耐熱性的材料。較佳係使用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EM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樹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離子聚合物樹脂、聚乙烯丁醛樹脂、及該等的混合物等。
依如上述,藉由將本發明積層體使用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搭載於太陽電池,相較於習知太陽電池之下,即便長期間被放置於室外的情況,仍可保持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間之密接性,更可提高發電效率。本發明太陽電池頗適用於例如:太陽光發電系統、小型電子零件之電源等不限定室外用途、室內用途的各種用途。
[特性測定方法及評價方法] (1)聚合物特性 (1-1)固有黏度(IV)
在鄰氯酚100ml中溶解測定試料(聚酯樹脂(原料)、或分離為僅有積層體之P1層者)(溶液濃度C(測定試料重量/溶液體積)=1.2g/100ml),使用奧士華黏度計測定該溶液的25℃黏度。又, 同樣地測定溶劑黏度。使用所獲得溶液黏度、溶劑黏度,依照下述式(iv)計算出[η],將所獲得數值設為固有黏度(IV)。
ηsp/C=[η]+K[η]2‧C‧‧‧式(iv)(其中,ηsp=(溶液黏度/溶劑黏度)-1;K係赫金斯常數(設為0.343)。)
另外,當已溶解測定試料的溶液中存在有無機粒子等不溶物的情況,便使用以下方法施行測定。
(i)在鄰氯酚100mL中溶解測定試料,製成溶液濃度大於1.2g/100mL的溶液。此處,將提供給鄰氯酚的測定試料重量設為測定試料重量。
(ii)其次,過濾含有不溶物的溶液,施行不溶物重量測定、與過濾後的濾液體積測定。
(iii)在過濾後的濾液中追加鄰氯酚,依(測定試料重量(g)-不溶物重量(g))/(過濾後的濾液體積(mL)+追加的鄰氯酚體積(mL)),成為1.2g/100mL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在製成測定試料重量2.0g/溶液體積100mL的高濃度溶液時,當過濾該溶液時的不溶物重量係0.2g、經過濾後的濾液體積係99mL時,便實施追加鄰氯酚51mL的調整。((2.0g-0.2g)/(99mL+51mL)=1.2g/100mL))
(iv)使用(iii)所獲得溶液,並使用奧士華黏度計測定25℃黏度,再使用所獲得溶液黏度、溶劑黏度,依照上述式(iv)計算出[η],再將所獲得數值設為固有黏度(IV)。
(1-2)末端羧基量(表中記為「COOH量」。)
相關末端羧基量係根據Maulice方法,依照以下方法進行測 定。(參照文獻M.J.Maulice,F.Huizinga,Anal.Chim.Acta,22 363(1960))
將測定試料(聚酯樹脂(原料)、或分離為僅有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之P1層者)2g,於溫度80℃下溶解於鄰甲酚/氯仿(重量比7/3)50mL中,利用0.05N的KOH/甲醇溶液進行滴定,而測定末端羧基濃度,依當量/聚酯1t值表示。另外,滴定時的指示劑係使用酚紅,將從黃綠色轉為淡紅色時設為滴定終點。另外,當已溶解測定試料的溶液中存在有無機粒子等不溶物時,便過濾溶液並施行不溶物的重量測定,實施將從測定試料重量中扣掉不溶物重量的數值設為測定試料重量之校正。
(1-3)磷量、除鹼金屬元素外的金屬元素量之定量測定方法
使用理學電機(股)製螢光X射線分析裝置(型號:3270),測定元素量。
以經冷凍粉碎的試料8g根據JIS K0119記載當作分析試料。試料中各元素含有量的定量係根據JIS K0119(1999)10.1d)記載實施。
(1-4)鹼金屬量之定量測定方法
將試料1g放入白金皿中,依700℃加熱1.5hr而完全灰化,接著將灰化物依體積成為50ml的方式溶解於0.1N鹽酸中,獲得溶液A。當溶液A中沒有不溶物的情況,便將其使用為測定試料。
另一方面,當溶液A中有不溶物的情況,便依照以下方法獲得測定試料。重新將試料1g放入白金皿中,依700℃加熱 1.5hr而使完全灰化,接著將灰化物溶解於6.5N硝酸5ml中,獲得溶液B。加熱溶液B使硝酸蒸發而獲得殘渣。將該殘渣依體積成為50ml的方式溶解於0.1N鹽酸中,獲得溶液B。將該溶液B使用為測定試料。
使用上述測定試料,利用原子吸光分析法(日立製作所製:偏光齊曼原子吸收光譜儀180-80。外框:乙炔-空氣)施行定量。定量係根據JIS K0121(1999)9.1a)記載實施。
(2)平均粒徑測定
使用切片機,對樹脂層表面朝垂直方向切削而製成小片,針對該截面使用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JSM-6700F(日本電子(股)製),依10000倍放大觀察並攝影。從該截面照片,使用影像解析軟體Image-Pro Plus(日本Roper(股))求取在P1層及P2層中所存在粒子的粒度分佈。截面照片係從不同的任意測定視野中選出,再從截面照片中任意選出500個以上粒子,測定其圓相當徑而獲得體積基準平均粒徑。當根據下述粒子的構成元素分析,含有2種以上粒子的情況,對各粒子測定500個以上粒子的圓相當徑,再從體積基準圓相當徑的平均值求取平均粒徑。
(3)平均長寬比
P2層依照前項(2)項所記載方法進行的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求取所測定粒子的最大直徑,並設為粒子的長徑。接著,測定長徑垂直方向的粒徑,並將其設為短徑。又,從所求得長徑與短徑使用下式(v)求取長寬比。對各粒子測定500個以上粒子的長寬 比,並其平均值設為該粒子的平均長寬比。
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式(v)
(4)粒子之構成元素分析
在依照前項(2)所記載方法的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中,針對所觀測的粒子施行元素分析[其係使用JED-2300F(日本電子(股)製、半導體檢測器、DRY SD EXTRA)施行能源分散型X射線分析(EDS)],以及視需要施行元素狀態分析[其係使用場發射式穿透電子顯微鏡JEM-2100F(日本電子(股)製、加速電壓200kV),施行使用GATAN GIF「Tridiem」的EELS分析,而將粒子的構成元素予以特定,再與所獲得EELS光譜、市售金屬化合物的EELS光譜或一般公開的EELS光譜數據進行比對,藉此鑑定P1層及P2層內所含有粒子的構成。
另一方面,幾乎沒有檢測到無機元素、或較難進行上述鑑定的情況,因為暗示含有機粒子,因而上述分析之外,尚針對P2層的表面,利用例如:X光光電子能譜分析裝置(ESCA)、傅立葉紅外分光光度計(FT-IR)ATR法、飛行時間式二次離子質量分析裝置(TOF-SIMS)、或利用溶劑溶解萃取P2層,依照質子核磁共振分光法(1H-NMR)、碳核磁共振分光法(13C-NMR)、氟核磁共振分光法(19F-NMR)、矽核磁共振分光法(29Si-NMR)、傅立葉紅外分光光度計(FT-IR)、熱裂解氣相色層分析(GC-MS)進行構造解析而鑑定有機粒子。
(5)粒子折射率
粒子的折射率係如前述,從『Handbook of optical constants of solids第1-5卷』(EDWARD D.PALIK編Academic Press)所記載的粒子中,採用589nm的值、或最靠近589nm波長的折射率值。當粒子的折射率係具有非等向性、且記載有2以上的值時,便將該等的平均值設為粒子的折射率。所獲得數值係將小數點第3位四捨五入,而獲得至小數點第2位的值設為粒子折射率。
又,相關上述文獻沒有記載數值的粒子,便將『無機化學手冊』(技報堂1965年)所記載的值採用為該粒子的折射率,甚至相關上述2文獻沒有數值記載的粒子,則將『填料應用百科全書』(大成社1994年)採用為該粒子的折射率。當折射率的數值有存在範圍時,便採取所記載的上限值與下限值之平均,並將小數點3位四捨五入而取得至小數點第2位的值設為粒子的折射率。
相關上述3文獻均沒有記載的粒子,便依照以下方法施行測定,再將所獲得數值設為粒子的折射率。具體而言,首先從積層體使P2層溶解,而製作粒子的分散液。所獲得粒子的分散液利用離心分離機使所含有的粒子沉澱後,藉由再分散便獲得折射率測定用的粒子分散液。當P2層中含有複數粒子時,在上述離心分離操作中使各粒子分離,然後分別進行沉澱、再分散,便分別獲得折射率測定用的粒子分散液。相關所獲得折射率測定用的粒子分散液,係使用分散雷射繞射式粒徑分佈測定裝置SALD-2300(島津製作所(股)製)施行測定。測定後所獲得繞射‧散射光的強度分佈圖案,使用數據解析軟體WingSALDII(島津製作所(股)製),利用光強度重現法計算出折射率值,再將所獲得數值設為該粒子的折射率。
(6)積層體之平均反射率與平均穿透率
將切取5cm×5cm的本發明積層體及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使用分光光度計(U-4100 Spectrophotometer、日立高科技(股)製)所附屬積分球的基本構成,施行反射率測定。本測定時,將裝置附屬的氧化鋁標準白板設為基準施行測定。反射率測定時,將樣品的輥繞出方向設為上下方向,設置於積分球後方。穿透率測定時,將樣品的輥繞出方向設為上下方向,設置於積分球前方。樣品的表背並沒有特別的制限,依P2層較P1層更靠光源側狀態設置。測定條件係狹縫設為2nm(可見)/自動控制(紅外),增益係設定為2,依掃描速度600nm/分(可見)/750nm/分(紅外)進行測定。從所獲得光譜數據,分別計算出在波長400nm以上且1200nm各波長下的反射率及穿透率之平均值,並設為積層體所具有的平均反射率及平均穿透率。
(7)積層體之玻璃板積層品製作
將本發明的積層體及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切取55mm×110mm,並與覆蓋材料之53mm×105mm玻璃(大阪硝子工業(股)製厚3.2mm之白板熱處理玻璃)、以及密封材料之55mm×105mm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片材(SUNVIC(股)製密封材料厚0.5mm)等2片,一起依照玻璃/密封材料/積層體的順序積層。此時,積層體係配置成P2層較P1層更靠近屬於密封材料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側。該玻璃係依接觸到真空層壓機之熱板的方式安裝,在熱板溫度145℃、抽真空4分鐘、沖壓1分鐘及保持時間10分鐘的條件下施行真空積層,獲得本發明的玻璃積層品。該玻璃積層品係視為從太陽電池模組中除去發電電池單元後的構成,依照下述手法, 評價藉由將本發明積層體組裝於太陽電池模組而獲得的再入射光量。
(8-1)玻璃積層品之平均反射率與平均穿透率
依照前項(7)所記載的手法,求取依玻璃積層品的玻璃面靠近光源側的方式配置時,在波長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範圍內的平均反射率與平均穿透率。
(8-2)再入射光量評價
使用依照前項(7)及(8-1)所計算的積層體在波長400nm以上且1200nm以下範圍內的平均反射率R0、平均穿透率T0、及玻璃積層品之平均反射率R1、平均穿透率T1值,依照下式(vi)計算相對於入射光之下,所引發再入射光的光量(再入射光量(%))。
再入射光量(%)=(R0+T0)-(R1+T1)‧‧‧式(vi)
上述式係本發明積層體相對於入射光之下,洩漏於外部(反射或穿透)的光量,表示在貼合玻璃、密封材料之前後到底降低多少的值,洩漏於外部(反射或穿透)的光量減少,表示在玻璃積層品內,部分入射光會在空氣-玻璃界面處發生全反射,並被封鎖於玻璃積層品內。
再入射光量(%)達45%以上:A
再入射光量(%)達42%以上且未滿45%:B
再入射光量(%)達36%以上且未滿42%:C
再入射光量(%)未滿36%:D
藉由將積層體組裝於太陽電池模組而獲得再入射光量,若A~C 便屬良好,其中A最優。
(9)P2層之密接性評價
本發明積層體的P2層在常態下(23℃、相對濕度65%),劃入1mm2十字切割計100個,在其上面黏貼賽珞玢帶(NICHIBAN製),依1.5kg/cm2重按押後,朝90°方向撕開。上述試驗計施行3次,從剝離的棋盤格個數合計值(0~300個),依照如以下評價剛製膜後的P2層與P1層間之密接性。
經3次剝離試驗後殘存的棋盤格個數合計在5個以下:A
經3次剝離試驗後殘存的棋盤格個數合計6個以上且20個以下:B
經3次剝離試驗後殘存的棋盤格個數合計21個以上且60個以下:C
經3次剝離試驗後殘存的棋盤格個數合計達61個以上:D
P2層的密接性係A~C屬良好,其中A最優。
(10)耐濕熱性評價
將本發明的積層體、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切取為測定片形狀10mm×200mm後,利用高度加速壽命試驗裝置高壓蒸煮(ESPEC(股)製),在溫度125℃、相對濕度100%RH條件下施行48小時處理,然後根據ASTM-D882(1997)測定斷裂伸度。另外,測定係設為夾具間50mm、拉伸速度300mm/min、測定次數n=5,且分別針對片材的長邊方向、寬度方向進行測定後,將平均值設為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度。從所獲得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度,依如下述判 定耐濕熱性。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度係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度60%以上時:A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度係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度40%以上且未滿60%時:B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度係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度20%以上且未滿40%時:C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度係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度10%以上且未滿20%時:D
濕熱試驗後的斷裂伸度未滿濕熱試驗前的斷裂伸度10%時:E
耐濕熱性係A~D屬良好,其中A最優。
(11)耐紫外線性(紫外線處理試驗時的色調變化) (11-1)色調(b值)測定
根據JIS-Z-8722(2000),使用分光式色差計SE-2000(日本電色工業(股)製、光源鹵素燈12V4A、0°~-45°後分光方式),利用反射法依n=3測定本發明積層體、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色調(b值),求取平均值。
(11-2)色調變化△b
對本發明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使用EYE SUPER紫外線檢測儀S-W161(岩崎電氣(股)製),於溫度60℃、相對濕度50R%、照度150mW/cm2(光源:金屬鹵素燈、波長範圍:295~450nm、尖峰波長:365nm、根據JIS-C-1613)條件下照射48小時,依照上述 (13-1)項測定照射前後的色調(b值),從下式(vii)計算出經紫外線照射後的色調變化(△b)。又,相關本發明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實施例23~28、36~37、41~44係在由設有機能層B之面的背後面接觸到紫外線試驗光方式施行試驗;實施例40~46、49~51係由設有機能層B的表面接觸到紫外線試驗光方式施行試驗;實施例45~47係由設有機能層B'的表面接觸到紫外線試驗光方式施行試驗。
紫外線照射後的色調變化(△b)=b1-b0‧‧‧式(vii)
b0:紫外線照射前的色調(b值)
b1:紫外線照射後的色調(b值)
從所獲得紫外線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依如下判定耐紫外線性。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未滿3時:A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3以上且未滿6時:B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6以上且未滿10時:C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10以上且未滿20時:D
紫外線照射處理試驗前後的色調變化(△b)達20以上時:E
耐紫外線性係A~D屬良好,其中A最優。
(12)楊氏模數評價
本發明積層體、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楊氏模數,係根據 ASTM-D882(1997)測定。另外,測定係設為夾具間50mm、拉伸速度300mm/min、測定次數n=5,且分別針對片材的長邊方向、寬度方向測定後,將平均值設為楊氏模數。由所獲得楊氏模數依如下判定。
楊氏模數2.0GPa以下的情況:A
楊氏模數超過2.0GPa、且在3.0GPa以下的情況:B
楊氏模數超過3.0GPa、且在4.0GPa以下的情況:C
楊氏模數超過4.0GPa的情況:D
楊氏模數係A~C屬良好,其中A最優。
(13)捲曲高度評價
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評價係依照以下順序,施行捲曲高度(捲曲性)的評價。
1.在外徑84.2mm紙管上,捲繞固定著經裁剪為200mm×200mm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於40℃ 50%RH下保管1週,從紙管上卸除所獲得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而獲得捲曲高度評價用片材。
2.所獲得捲曲高度評價用片材在25℃環境下,在平坦板上依捲曲高度評價用片材中央處接觸到板的朝向設置。
3.從利用尺規測定捲曲高度評價用片材4個角落距板的距離(捲曲高度)。
4.求取3.所獲得4處的捲曲高度平均值,再從所獲得捲曲高度平均值,依如下判定捲曲高度評價。
捲曲高度平均值未滿5mm:A
捲曲高度平均值5mm以上、且未滿10mm:B
捲曲高度平均值10mm以上、且未滿15mm:C
捲曲高度平均值15mm以上:D
捲曲高度係A~C屬良好,其中A最優。
(14)水蒸氣阻障性評價
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的水蒸氣阻障性評價,係根據JIS K7129(2008)的紅外線偵測法,測定測定面積50cm2、40℃ 90%RH環境下的水蒸氣穿透率。從所獲得的值依如下判定水蒸氣阻障性。
水蒸氣穿透率未滿0.5g/m2/day:A
水蒸氣穿透率0.5g/m2/day以上、且未滿1.0g/m2/day:B
水蒸氣穿透率1.0g/m2/day以上、且未滿2.0g/m2/day:C
水蒸氣穿透率2.0g/m2/day以上、且未滿3.0g/m2/day:D
水蒸氣穿透率達3.0g/m2/day以上:E
水蒸氣阻障性係A~D屬良好,其中A最優。
(15)太陽電池模組特性評價 (15-1)利用模組化造成的輸出提升效果
在多晶矽型太陽電池元件「Tainergy公司製T1M17203L」的表面與背面之銀電極部分處,利用分配器塗佈助焊劑「HOZAN公司製H722」,並在表面與背面的銀電極上,將經切斷為長度155mm的配線材「日立電線公司製銅箔SSA-SPS0.2×1.5(20)」,依配線材端距離表面側的太陽電池元件單端10mm,且背面側與表面側相對稱的方式放置,使用焊接烙鐵,從太陽電池元件背面側接觸到焊接 烙鐵,同時將表面與背面施行焊料熔接,而製得1電池單元組列。
其次,依從所製作1電池單元組列的電池單元蹦出的上述配線材長邊方向、與切斷為180mm的取出電極「日立電線公司製銅箔A-SPS0.23×6.0」長邊方向,成為垂直的方式配置,在上述配線材與取出電極相重疊部分處,塗佈上述助焊劑並施行焊料熔接,便製得具有取出電極的組列。在此時點,根據JIS C8914:2005的基準狀態實施短路電流測定,並設為發電元件單體的發電性能。
其次,依序積層著:覆蓋材料的190mm×190mm玻璃(旭硝子公司製太陽電池用厚3.2mm白板熱處理玻璃)、表側密封材料的190mm×190mm之乙烯-乙酸乙烯酯(SUNVIC公司製密封材料厚0.5mm)、經實施發電元件單體之發電性能評價的具取出電極組列、背側密封材料的190mm×190mm之乙烯-乙酸乙烯酯(SUNVIC公司製密封材料厚0.5mm)、以及擴散層依朝向位於乙烯-乙酸乙烯酯與反射層間之方式設置且裁剪為190mm×190mm的背襯片,依該玻璃安裝成接觸到真空層壓機的熱板狀態,在熱板溫度145℃、抽真空4分鐘、沖壓1分鐘及保持時間10分鐘條件下,施行真空積層而獲得太陽電池模組。此時,具取出電極的組列係依玻璃面成為太陽電池元件表面側的方式安裝。針對所獲得太陽電池模組實施經根據JIS C8914:2005基準狀態測定過的短路電流測定,並設為模組化後的發電性能。
從依此所獲得電池單元單體的發電性能、與模組化後的發電性能,依照下式(viii)計算出太陽電池模組的輸出提升效果(%)。
發電性能提升率(%)=((模組化後的發電性能/電池單元單體的發電性能)-1)×100‧‧‧式(viii)
從所獲得發電性能提升率(%),依如下判定輸出提升效果。
發電提升率達6.3%以上的情況:A
發電提升率6.0%以上、且未滿6.3%的情況:B
發電提升率5.4%以上、且未滿6.0%的情況:C
發電提升率未滿5.4%的情況:D
太陽電池的輸出提升性係A~C屬良好,其中A最優。
(15-2)太陽電池模組密接性評價
準備10個依(15-1)項所製作的太陽電池,在經調整為85℃ 85%RH的恆溫恆濕槽(ESPEC(股)製)中施行4000hr處理後,依目視確認所積層的積層體是否有發生剝離。太陽電池模組密接性係針對10個太陽電池中,目視有幾個出現片材剝離,並依如下施行判定。
所有太陽電池均沒有發生剝離的情況:A
所製作太陽電池中有1個太陽電池出現片材剝離的情況:B
所製作太陽電池中有2個以上且未滿4個太陽電池出現片材剝離的情況:C
所製作太陽電池中有4個以上且未滿7個太陽電池出現片材剝離的情況:D
所製作太陽電池中有7個以上太陽電池出現片材剝離的情況:E
太陽電池模組密接性係A~D屬良好,其中A最優。
[實施例]
以下,針對本發明列舉實施例進行說明,惟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該等。
(P1層所使用的聚酯系樹脂原料) 1. PET原料1
將對酞酸二甲酯100質量份、乙二醇57.5質量份、醋酸錳四水合物0.03質量份、及三氧化銻0.03質量份,在150℃、氮環境下進行熔融。該熔融物一邊攪拌,一邊歷時3小時升溫至230℃,而餾出甲醇,結束酯交換反應。待酯交換反應結束後,添加由磷酸0.005質量份與磷酸二氫鈉二水合物0.021質量份,溶解於乙二醇0.5質量份中的乙二醇溶液(pH5.0)。此時的聚酯組成物之固有黏度係未滿0.2。然後,依最終到達溫度285℃、真空度0.1Torr施行聚合反應,獲得固有黏度0.52、末端羧基量15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所獲得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依160℃乾燥6小時而使結晶化。然後,施行220℃、真空度0.3Torr、8小時的固相聚合,獲得固有黏度0.82、末端羧基量10當量/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1)。所獲得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組成物的玻璃轉移溫度係82℃、熔點係255℃。
2. 空洞核劑母粒1
將依上述1.項所獲得PET樹脂A(PET-1):42質量份、聚塑股份有限公司製環烯烴共聚物(COC)「TOPAS」(註冊商標)6018(域克軟化點=188℃):40質量份、以及東麗杜邦股份有限公司製聚酯系彈性體(TPE)「HYTREL」(註冊商標)7247:18質量份,在經排氣的290℃擠出機內施行熔融混練,而製得空洞核劑母粒1(COC-1)。
3. 氧化鈦母粒1
將依上述1.項所獲得PET樹脂1(PET-1)100質量份、以及平均粒徑210nm的金紅石型氧化鈦粒子(TiO2)100質量份,在經排氣的290℃擠出機內施行熔融混練,而製得氧化鈦母粒1(TiO2-1)。
4. 氧化鈦母粒2
將依上述1.項所獲得PET樹脂A(PET-a)100質量份、以及平均粒徑1.0μm的金紅石型氧化鈦粒子(TiO2)100質量份,在經排氣的290℃擠出機內施行熔融混練,而製得氧化鈦母粒2(TiO2-2)。
(P2層所使用的樹脂、粒子) 5. 丙烯酸系樹脂1
依照表8中主劑欄所示配方,添加:日本觸媒(股)製屬於丙烯酸系塗佈劑的「HALSHYBRID」(註冊商標)聚合物UV-G301(固形份濃度:40質量%)、可塑劑之DIC(股)製聚酯系可塑劑「POLYCIZER」(註冊商標)W-220EL、溶劑之醋酸乙酯,獲得固形份濃度20質量%的P2層形成用主劑。
在依如上述所獲得主劑中,將表8所示屬於脲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樹脂的Sumika Bayer Urethane(股)製「DESMODUR」(註冊商標)N3300(固形份濃度:100質量%),依與上述樹脂層形成用主劑的質量比成為55:4比方式,摻合預先計算的量,經15分鐘攪拌便獲得P2塗料用基質樹脂(丙烯酸系樹脂1)。
6. 丙烯酸系樹脂2
後述屬於積層用接著劑的塗劑c係使用為丙烯酸系樹脂2。
7. 氧化鋁粒子1
使用平均長寬比1.1、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0μm的α-氧化鋁粒子。
8. 氧化鋁粒子2
使用平均長寬比5.8、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1μm的α-氧化鋁粒子。
9. 氮化硼粒子1
使用平均長寬比5.8、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1μm的六方晶氮化硼。
10. 氮化硼粒子2
使用平均長寬比1.9、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2μm的六方晶氮化硼。
11. 氮化硼粒子3
使用平均長寬比14.6、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2μm的六方晶氮化硼。
12. 氮化硼粒子4
使用平均長寬比5.8、體積基準平均粒徑0.7μm的六方晶氮化硼。
13. 氮化硼粒子5
使用平均長寬比5.8、體積基準平均粒徑3.8μm的六方晶氮化硼。
14. 氮化硼粒子6
使用平均長寬比1.7、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2μm的六方晶氮化硼。
15. 氮化硼粒子7
使用平均長寬比15.2、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2μm的六方晶氮化硼。
16. 氧化鎂粒子
使用平均長寬比5.8、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1μm的氧化鎂。
17. 氧化鋅粒子
使用平均長寬比5.8、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1μm的氧化鋅。
18. 氧化鈦粒子
使用平均長寬比5.8、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1μm的金紅石型氧化鈦。
19. 二氧化矽粒子
使用平均長寬比5.8、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1μm、依上述測定法 所求得折射率1為1.45的二氧化矽。
20. 碳酸鈣粒子1
使用平均長寬比2.2、體積基準平均粒徑2.4μm、依上述測定法所求得折射率1為1.58的立方體型碳酸鈣。
另外,上述7.~20.項所記載的平均長寬比、體積基準平均粒徑,係添加於樹脂前的粒子長寬比。另一方面,表3所記載的平均長寬比、體積基準平均粒徑,係依照前述(2)、(3)方法所獲得的值。
(機能層B所使用的薄膜、塗佈劑) 21. 聚乙烯薄膜
使用東麗薄膜加工股份有限公司製的白色聚乙烯薄膜「4807W」。
22. 聚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薄膜
使用將聚乙烯-乙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含有量5質量%)的碎片50質量份、以及經分散著無機粒子之數平均二次粒徑0.25μm二氧化鈦30質量%的聚乙烯母料碎片(相對於母料碎片總量,含有二氧化鈦30質量%)50質量份,供應給經加熱至190℃溫度的擠出機,再從T型模頭擠出的聚乙烯-乙酸乙烯酯薄膜。
23. 聚丙烯薄膜
使用東麗薄膜加工(股)製的白色聚丙烯薄膜「B011W」。
24. PVF薄膜
使用杜邦公司製「TEDLAR」(註冊商標)。
25. PVDF薄膜
使用ARKEMA公司製「KYNAR」(註冊商標)。
26. ETFE薄膜
使用大金工業(股)製「NEOFLO」(註冊商標)EF系列。
27. 胺酯塗佈用塗劑(塗劑a、塗劑b)
塗劑a之製備係依照表9中主劑欄所示配方,在日本觸媒(股)製屬於丙烯酸系塗佈劑的「HALSHYBRID」(註冊商標)聚合物UV-G301(固形份濃度:40質量%)中,統括混合入著色顏料的TAYCA(股)製氧化鈦粒子JR-709、及溶劑,使用珠磨機使該等混合物分散。然後,添加可塑劑的DIC(股)製聚酯系可塑劑「POLYCIZER」(註冊商標)W-220EL,獲得固形份濃度51質量%的樹脂層形成用塗劑a之主劑。
在依如上述所獲得主劑中,將表9所示屬於脲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樹脂的Sumika Bayer Urethane(股)製「DESMODUR」(註冊商標)N3300(固形份濃度:100質量%),依與上述樹脂層形成用主劑的質量比成為100/4比的方式,摻合預先計算的量,更依固形份濃度成為20質量%的方式,量取預先計算的表9所示稀釋劑:醋酸正丙酯,經15分鐘攪拌獲得固形份濃度20質量%的塗劑a。
塗劑b的製備係將表10所示屬於氫化伸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的三井化學(股)公司製「Takelac」(註冊商標)D120N、與大金工業(股)製「ZEFFLE」(註冊商標)GK570,依與上述樹脂層形成用主劑的質量比成為65/12方式,摻合預先計算的量,更依固形份濃度成為20質量%的方式,量取預先計算的表10所示稀釋劑:醋酸正丁酯,經15分鐘攪拌獲得固形份濃度20質量%的塗劑b。
28. 無機化合物薄膜a
使用三菱化學(股)製「TECHBARRIER」(註冊商標)LX。
29. 無機化合物薄膜b
使用東洋紡(股)製「ECOSYAR」(註冊商標)VE014。
30. 聚酯膜
聚酯膜係使用東麗(股)製「LUMIRROR」(註冊商標)MX11。
31. 積層用接著劑(塗劑c)
量取積層用接著劑之DIC(股)製乾式積層劑「DICDRY」(註冊商標)TAF-300:36質量份、硬化劑之以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系樹脂為主成分的DIC(股)製TAF HARDENER AH-3:3質量份、及醋酸乙酯30質量份,經15分鐘攪拌,獲得固形份濃度30質量%之屬於積層用接著劑的塗劑c。
(實施例1)
依成為表1所示組成的方式,將構成P11層的原料之經180℃施行2小時真空乾燥的PET原料1(PET-1)99質量份、與氧化鈦母粒1(1質量份)予以混合,另外將構成P12層的原料之經180℃施行2小時真空乾燥的PET原料1(PET-1)76質量份、與氧化鈦母粒24質量份予以混合,分別在2台不同的經升溫至280℃之擠出機內進行熔融並吐出,利用分流器依積層成為P11/P12的方式進行合流後,再從T型模頭共擠出。接著,利用靜電施加法使共擠出的熔融片材,密接冷卻固化於經保持於表面溫度25℃的滾筒上,獲得未延伸片材。接著,該未延伸片材利用加熱至80℃溫度的輥組施行預熱後,藉由將加熱至88℃溫度的輥、與調整為25℃溫度的輥間賦予3倍速度差,而朝長邊方向(縱向)延伸3倍後,再利用25℃溫度輥組施行冷卻而獲得單軸延伸片材。接著,一邊利用夾具抓持所獲得單軸延伸片材二端,一邊導引於拉幅機內的80℃溫度預熱區,接著連續式在保持90℃的加熱區中,朝長邊方向的直角方向(寬度方向)延伸3.5倍。接著,利用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域,依220℃施行20秒鐘熱處理,更一邊朝4%寬度方向施行鬆弛處理,一邊均勻漸冷,而製得聚酯膜。
依照上述方法製膜後的聚酯膜積層比(P11:P12)成為4:1方式,調整擠出機的吐出量,更依總體厚度成為160μm的方式調整線速度,而獲得實施例1的積層體1之P1層。
經測定所獲得上述P1層的聚合物特性,結果固有黏度IV係0.70dl/g、末端羧基量係14當量/噸,所含有金屬元素係如表2所示。
其次,將丙烯酸系樹脂1與各種粒子依表3所配方的 方式添加,使用珠磨機使該等的混合物分散。然後,在所獲得混合物中,依固形份濃度成為20質量%的方式,添加稀釋劑的醋酸乙酯,而獲得實施例1用塗材。
在先前所獲得160μm的P1層靠P11側之一面上,使用塗刷棒塗布擴散層形成用之實施例1用塗材,依100℃溫度乾燥60秒鐘,依乾燥後的塗料厚度成為7μm方式設置P2層,便成為實施例1的積層體。
再者,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太陽電池模組特性評價,結果P2層係具有非常優異的密接性,更經施行太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得知具有優異的輸出提升性。
(實施例2)
依成為表1所示組成的方式,將構成P11層的原料之經180℃施行2小時真空乾燥的PET原料1(PET-1)77.5質量份、與空洞核劑母粒1(COC-1)22.5質量份予以混合,另外將構成P12層的原料之經180℃施行2小時真空乾燥的PET原料1(PET-1)76質量份、與氧化鈦母粒1(24質量份)予以混合,分別在2台不同的經升溫至280℃之擠出機內進行熔融並吐出,利用分流器依積層成為P12/P11/P12的方式進行合流後,再從T型模頭共擠出。接著,利用靜電施加法使共擠出的熔融片材,密接冷卻固化於經保持於表面溫度25℃的滾筒上,獲得未延伸片材。
接著,該未延伸片材利用加熱至80℃溫度的輥組施行預熱後,藉由將加熱至88℃溫度的輥、與調整為25℃溫度的輥間賦予3倍速度差,而朝長邊方向(縱向)延伸3倍後,再利用25℃溫度輥組施 行冷卻而獲得單軸延伸片材。接著,一邊利用夾具抓持所獲得單軸延伸片材二端,一邊導引於拉幅機內的80℃溫度預熱區,接著連續式在保持90℃的加熱區中,朝長邊方向的直角方向(寬度方向)延伸3.5倍。接著,利用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域,依220℃施行20秒鐘熱處理,更一邊朝4%寬度方向施行鬆弛處理,一邊均勻漸冷,而製得P1層。
依照上述方法製膜後的聚酯膜積層比(P12:P11:P12)成為1:14:1方式,調整擠出機的吐出量,更依總體厚度成為160μm的方式調整線速度,而獲得實施例2的P1層。
經確認所獲得P1層的空隙率,結果總體的空隙率係21%。又,經測定聚合物特性,結果固有黏度IV係0.70dl/g、末端羧基量係14當量/噸、金屬元素係如表2所示。
在先前所獲得160μm的P1層單側靠P12側之一面上,使用塗刷棒塗布擴散層形成用塗料1,依100℃溫度乾燥60秒鐘,依乾燥後的塗料厚度成為7μm方式設置P2層,便成為實施例2的積層體。
再者,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特性評價,結果P2層係具有非常優異的密接性,更經施行太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得知具有較實施例1更優異的輸出提升性。
(實施例3)
除依成為表1所示組成的方式,將構成P11層的原料之經180℃施行2小時真空乾燥的PET原料1(PET-1)76.5質量份、與空洞核劑母粒1(COC-1)22.5質量份、及氧化鈦母粒1(TiO2-1)予以混合之 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3的積層體。
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特性評價,結果P2層係具有非常優異的密接性,更經施行太陽電池特性評價,結果得知具有較實施例1與2更優異的輸出提升性。
(實施例4~18)
除構成P2層的粒子係使用表3所記載粒子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4-18的聚酯積層體。
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特性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實施例4係藉由降低P2層中所含有平均長寬比2以上的氮化硼之平均長寬比,輸出提升性較優於實施例3,而實施例5藉由提升平均長寬比,雖P2層的密接力較遜於實施例3,但得知尚在良好範圍內。又,實施例6、7係若增加平均長寬比2以上的粒子折射率,雖輸出提升性降低,但得知全部均尚在良好範圍內。
又,實施例8~18係使P2層中的2種粒子彼此間之折射率差(實施例8、9)、2種粒子摻合比(實施例10-12)、粒徑(實施例13、14)、粒子量(實施例15~18)變更之情況,如前述理由,相較於實施例3之下,雖輸出提升性或P2層密接性較遜,但得知尚在良好範圍內。
(實施例19)
除將P1層中所添加的氧化鈦母粒變更為氧化鈦母粒2(TiO2-2)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19的積層體。
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特性評價,結果P2層的密接性係因為P1層中所含有氧化鈦的粒徑較大,因而生成P12層,導致密接性 降低,更易施行太陽電池特性評價,雖較低於實施例3,但得知尚在良好範圍內。
(實施例20)
除將構成P2層的樹脂變更為丙烯酸系樹脂2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20的積層體。
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特性評價,結果得知P2層的密接性及太陽電池特性評價的輸出提升性,均與實施例3同樣佳。
(實施例21)
將構成P2層的樹脂設為聚乙烯樹脂,依聚乙烯樹脂碎片、與表3所記載粒子成為表3所示組成方式進行摻合,經混練後,供應給加熱至190℃溫度的擠出機,從T型模頭擠出,獲得以聚乙烯樹脂為基質且厚度100μm的P2層。
依照與上述實施例3同樣地獲得P1層之後,使用所準備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塗刷棒施行塗佈,依80℃溫度乾燥45秒鐘,再依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
其次,將P2層積層於接著劑層上,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而獲得實施例21的積層體。
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特性評價,結果得知P2層的密接性及太陽電池特性評價的輸出提升性,均與實施例3同樣佳。
(實施例22)
除將構成P2層的樹脂設為聚酯樹脂,並將擠出溫度設為280 ℃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9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22的積層體。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特性評價,結果得知P2層的密接性及太陽電池特性評價的輸出提升性,均與實施例3同樣佳。
(實施例23、24)
除將構成P2層的聚乙烯樹脂中所含粒子變更為表3所記載氧化鋁粒子(氧化鋁1及氧化鋁2)(實施例23)、及氧化鋁粒子(氧化鋁1與碳酸鈣粒子(碳酸鈣1)(實施例24)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方法,獲得實施例23、24的積層體。
針對所獲得積層體施行特性評價,結果得知P2層的密接性及太陽電池特性評價的輸出提升性,均與實施例3同樣佳。
(實施例25~37)
在依實施例3所獲得積層體之P2層其中一面上,使用所準備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塗刷棒施行塗佈,依80℃溫度乾燥45秒鐘,再依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
其次,將表5所示機能層B積層於接著劑層上,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而成為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所獲得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的密接性、耐濕熱性、耐紫外線性均良好,且楊氏模數、捲曲高度、水蒸氣阻障性中之至少任一項屬優異。又,太陽電池特性亦優異。
(實施例38~42)
依照與實施例25~37同樣,將表6所示機能層B積層於接著劑 層上,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而成為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所獲得實施例38~42所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係密接性、耐濕熱性、耐紫外線性均良好,雖楊氏模數、捲曲高度變大,但水蒸氣阻障性優異。又,太陽電池特性亦優異。
(實施例43~46)
在實施例3所獲得積層體靠P2層側,依乾燥後的機能層B厚度成為表6所示厚度方式,依照表6使用塗刷棒分別塗佈塗料a、塗料b,依100℃溫度乾燥60秒鐘,而製得實施例43~46所示積層體。將所獲得積層體使用為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並實施評價,結果背襯片特性、太陽電池特性均優異。
(實施例47、48)
在實施例3所獲得積層體的P1層側,使用所準備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塗刷棒施行塗佈,依80℃溫度乾燥45秒鐘,再依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接著,將表6所示機能層B'積層於接著劑層上,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又,在積層體的P2層上,使用所準備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塗刷棒施行塗佈,依80℃溫度乾燥45秒鐘,再依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在積層用接著劑層上積層表6所示機能層B,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而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所獲得實施例47、48所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係密接性、耐濕熱性、耐紫外線性均良好,且楊氏模數、捲曲高度、水蒸氣阻障性亦優異。又,太陽電池特性亦優異。
(實施例49)
在實施例3所獲得積層體之P1層側,依乾燥後的機能層B之厚度成為表6所示厚度方式,依照表6所示,使用塗刷棒塗佈塗料a,依100℃溫度乾燥60秒鐘,而獲得具機能層B之積層體。又,在積層體的P2層上,使用所準備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塗刷棒施行塗佈,依80℃溫度乾燥45秒鐘,再依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在積層用接著劑層上積層著表6所示機能層B',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而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所獲得實施例49所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雖楊氏模數、捲曲高度較大,但水蒸氣阻障性優異。且,太陽電池特性亦優異。
(實施例50)
在實施例20所獲得聚酯積層體的P1層側,使用所準備積層用接著劑的塗料c,使用塗刷棒施行塗佈,依80℃溫度乾燥45秒鐘,再依乾燥後的塗膜厚度成為5.0μm方式形成積層用接著劑層。
其次,將表6所示機能層B'積層於接著劑層上,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進而在積層體的P2層上積層著表6所示機能層B,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而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
所獲得實施例50所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係密接性、耐濕熱性、耐紫外線性均良好,且楊氏模數、捲曲高度、水蒸氣阻障性亦優異。又,太陽電池特性亦優異。
(比較例1、2)
除在實施例1、2所使用的P1層上沒有設置P2層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2同樣的方法,獲得比較例1、2的積層體。
又,得知比較例1、2所獲得太積層體係輸出提升性差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
(比較例3~5)
除構成P2層的粒子係依成為表3所示組成方式,將平均長寬比達2以上的粒子,改為使用平均長寬比未滿2、或大於15的氮化硼(比較例3、4),或將平均長寬比達2以上的粒子改為使用二氧化矽(比較例5)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獲得比較例3~5的積層體。
得知比較例4所獲得積層體係密接性差的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另一方面,得知比較例3、5係輸出提升性差的太陽電池。
(比較例6)
除積層體係使用比較例3的薄膜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積層著表7所示機能層B,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而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所獲得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係楊氏模數、捲曲高度差。又,相關太陽電池特性,雖密接性較比較例3獲改善,但仍屬於輸出提升性差的太陽電池。
(比較例7)
除積層體係使用比較例3的薄膜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31 同樣,積層著表7所示機能層B,依40℃溫度施行3天老化,而形成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所獲得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係楊氏模數、捲曲高度差。又,相關太陽電池特性係屬於密接性及輸出提升性均差的太陽電池。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藉由將本發明的積層體使用為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並搭載於太陽電池模組上,相較於習知太陽電池之下,即使長期間放置於室外的情況,仍可保持與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間之密接性,更能提高發電效率。本發明的太陽電池頗適用於例如:太陽光發電系統、小型電子零件的電源等,不限定於室外用途、室內用途的各種用途。

Claims (19)

  1. 一種積層體,係具有下述層者:主成分為聚酯樹脂的層(P1層);以及主成分為不同於構成上述P1層之聚酯樹脂的樹脂,且含有至少1種粒子的層(P2層);其中,上述粒子之至少1種係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折射率大於1.5且2.8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係含有折射率不同的2種以上粒子,P2層所含有之粒子的折射率差(P2層所含有粒子中具最大折射率的粒子之折射率-P2層所含有粒子中具最小折射率的粒子之折射率)係0.15以上。
  3. 如請求項1之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係含有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之組成不同,或者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之折射率差為0.15以上。
  4. 如請求項3之積層體,其中,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之折射率係大於1.5且2.8以下。
  5. 如請求項3或4之積層體,其中,將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在P2層中的體積%濃度設為M 1,將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在P2層中的體積%濃度比率設為M 2時,M 2/M 1係0.05以上且5.0以下。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之平均粒徑係0.8μm以上且4.0μm以下。
  7. 如請求項3至6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上述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與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1以上且未滿2的粒子均為無機粒子。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所含有的總粒子濃度係20體積%以上且80體積%以下。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至少一表層係P2層。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從至少一表層所測定之在波長400以上且1200nm以下的平均反射率係大於70%。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上述P1層係具有空洞。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上述P1層係含有至少1種平均粒徑0.05μm以上且未滿1μm的粒子。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所含有之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之折射率,係大於1.59且2.8以下。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所含有之平均長寬比(長徑/短徑)2以上且15以下的粒子,係含有氮化硼粒子、氧化鋁粒子、氧化鋅粒子、氧化鈦粒子中之至少1種。
  15. 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中,上述P2層的主成分係從丙烯酸系樹脂、氟樹脂、聚矽氧樹脂、聚烯烴樹脂中選擇之1種以上的樹脂。
  16. 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積層體,其係使用於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用薄膜。
  17. 如請求項16之積層體,其中,P2層較P1層配置於更靠太陽電池模組的發電元件側。
  18. 一種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係具有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積層體。
  19. 一種太陽電池用模組,係具有請求項18之太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材。
TW106126583A 2016-08-18 2017-08-07 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TW2018176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0362 2016-08-18
JP2016-160362 2016-08-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7600A true TW201817600A (zh) 2018-05-16

Family

ID=61196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6583A TW201817600A (zh) 2016-08-18 2017-08-07 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8034117A1 (zh)
TW (1) TW201817600A (zh)
WO (1) WO20180341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26460B1 (ko) * 2019-12-11 2020-06-25 황천남 폴리프로필렌 복합 수지 광확산판
CN113621159A (zh) * 2021-08-23 2021-11-09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反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1492B (zh) * 2009-02-02 2015-05-13 Lg化学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背板、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其的太阳能电池
JP5494269B2 (ja) * 2009-09-29 2014-05-14 東洋紡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膜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3211336A (ja) * 2012-03-30 2013-10-10 Toyo Ink Sc Holdings Co Ltd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0018754B2 (en) * 2014-12-22 2018-07-10 Jxtg Nippon Oil & Energy Corporation Sheet-form transparent molding, transparent screen comprising same, and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comprising same
JP6471501B2 (ja) * 2015-01-08 2019-02-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34117A1 (ja) 2018-02-22
JPWO2018034117A1 (ja) 2019-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83648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727766B1 (ko) 이축 배향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6051868B2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42746B2 (ja)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3147231A1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743698B2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
JP5722287B2 (ja)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4075508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シート
WO2016052133A1 (ja) 積層体
TW201817600A (zh) 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太陽電池背面保護用片材、太陽電池模組
TW201429717A (zh) 積層片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太陽能電池用背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用背板之製造方法
JP5504957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太陽電池
WO2015182282A1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8086750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積層体、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8125525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を巻き取ってなる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802637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5098520A1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シート
JP2015188015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721243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811699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7157831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シート
JP2017157730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9137842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
JP2018083873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太陽電池
JP2018202866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