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6760A - 攝像裝置、及其之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攝像裝置、及其之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6760A
TW201316760A TW101137448A TW101137448A TW201316760A TW 201316760 A TW201316760 A TW 201316760A TW 101137448 A TW101137448 A TW 101137448A TW 101137448 A TW101137448 A TW 101137448A TW 201316760 A TW201316760 A TW 2013167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subject
focus
rang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7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9501B (zh
Inventor
Haruhisa Ueda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Kk filed Critical Can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1316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6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9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95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Abstract

在可以變更成複數之AF模式的情況下,可以迅速地變更AF模式。具備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與AF模式判定部(31);該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係對應到顯示部(4)的接觸物的接觸設定AF範圍;該AF模式判定部(31)係在自動選擇AF模式的AF自動選擇模式時,對應到經由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所設定的AF範圍之利用被攝體辨識部的臉辨識結果與利用對焦部判定部的判定結果,自動選擇AF模式。

Description

攝像裝置、及其之控制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例如可以變更成複數之AF(自動對焦)模式的攝像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近年來,附有數位攝像機或攝像機功能的攜帶電話等的具有攝像功能之攝像裝置正為普及。這些攝像裝置是具備有液晶顯示器或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等的顯示裝置,可以直接顯示介隔著透鏡利用攝像手段所取入的攝影畫像。由此,可以一邊看著被顯示在顯示裝置的畫像一邊確認構圖或曝光、聚焦位置,進行拍攝被攝體。
又,也有搭載以在顯示裝置重疊有壓力方式或電容方式等的觸控感測器來接觸檢測拍攝者的手指或是筆等的方式,來操作攝像裝置之觸控面板功能之產品。例如揭示在專利文獻1的攝像裝置中,使用者輕敲重疊在顯示器上的觸控面板之顯示取入畫像或被擷取到的攝影畫像的EVF(電子式觀景窗)區域上之任意的位置、移動AF框的話,AE(自動曝光)領域也會移動使得AE領域的中心位置到AF領域的中心。接著,把該AF領域作為對象進行AF處理,同時也把AE領域作為對象進行AE處理。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05885號專利公報
但是,在上述之先前技術中,於有複數之AF模式的情況下,一定得要使用操作構件設定AF模式、或是在顯示於顯示裝置的選單畫面上設定AF模式進行操作,是無法迅速地變更AF模式。其結果,有著於拍攝最佳瞬間(快門時機)之際,沒有時間去變更AF模式使得無法以最佳的AF模式進行拍攝,或是變更AF模式的時候害拍攝最佳瞬間跑掉之問題。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先前技術之課題的發明。具體而言,本發明為有鑑於上述之問題點,其目的為例如在可以變更成複數之AF模式的情況下,可以迅速地變更AF模式。
本發明之攝像裝置,其特徵係具備有:顯示手段,為顯示拍攝被攝體像的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同時可以檢測接觸物之複數接觸;焦點檢測手段,為根據前述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進行焦點檢測;對焦部判定手段,為根據前述焦點檢測手段的輸出判定可對焦領域;被攝體辨識手段,為根據前述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辨識設定的被攝體;以及模式判定手段,為對應到至前述顯示手段之接觸物的接觸,在從複數之AF模式中自動選擇AF模式、從複數之 AE模式中自動選擇AE模式、以及從複數之色溫調整模式中自動選擇色溫調整模式中至少實行其中任一個。
根據本發明,對應到對顯示手段的接觸物的接觸,例如從複數之AF模式自動選擇AF模式,所以可以迅速地變更AF模式。
以下,參閱附加圖面,說明有關適合本發明的實施型態。
(第1實施型態)
首先,參閱圖1,圖2,說明有關第1實施型態的攝像裝置之數位攝像機(以下,稱為攝像機)的主要構成。圖1為表示有關本實施型態之攝像機1的內部構成之方塊圖。又,圖2為攝像機1之外觀圖,(a)為正面立體圖,(b)為背面立體圖。
在攝像機1的正面,設有包含聚焦透鏡7之透鏡單元2。來自透鏡單元2所射入的光,成像在位於攝像機1的內部之可以檢測焦點及檢測曝光的攝像部3。攝像部3,可以利用控制電荷蓄積的電子快門進行攝影,可以輸出被攝體像的直接畫像。從攝像部3所輸出的直接畫像,是被顯示在配置於攝像機1的背面之顯示部4上;拍攝者可以 確認構圖、曝光、或聚焦位置。作為快門,亦可使用在攝像部3的前面配置可以行走的遮光幕之機械快門。
拍攝者半壓(SW1 ON)釋放鈕5的話,開始來自攝像部3的測光、AF(自動聚焦),利用透鏡單元2內的透鏡驅動部6進行聚焦透鏡7的驅動。其次,拍攝者全壓(SW2 ON)釋放鈕5的話,攝像部3使電子快門行走,進行攝像。接著,攝像部3進行開始電荷蓄積及電荷讀出動作的曝光動作。之後,把攝影畫像資料記錄保存在記錄媒體9,該記錄媒體9被安裝於設在攝像機1的側面的畫像記錄讀入部8。記錄媒體9為一般的SD卡或CF卡等等。記錄保存在記錄媒體9的攝影畫像,以按壓畫像再生鈕10的方式,被顯示在顯示部4。
系統控制電路11,是為掌管攝像機1整體的控制,經由CPU或MPU等所構成,控制後述之各電路等的動作。
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焦點檢測部12發揮功能,一開始AF的話就根據攝像部3的輸出畫像控制透鏡驅動部6,驅動聚焦透鏡7在光軸方向上,進行焦點檢測。焦點檢測方式,無關乎為攝像面相位差AF或對比AF等公知的方式。在攝像面相位差AF方面,攝像部3具有攝像畫素群之其他未圖示的焦點檢測畫素群以及被配置在焦點檢測畫素群之前的瞳分割透鏡群,在攝像面上進行利用相位差的焦點檢測。在對比AF方面,由攝影畫像的對比比例來進行焦點檢測。或者是,亦可前後驅動攝像部3在光軸方向上進行對比AF的搖擺方法等。因為這些焦點檢測 方式為公知的緣故,故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又,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對焦部判定部29發揮功能,利用焦點檢測部12根據攝像部3的輸出畫像檢測對比值,根據該對比值判定可對焦領域。
又,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曝光檢測部13發揮功能,一開始測光的話就根據攝像部3的輸出畫像來對應到拍攝者事前所設定的攝影條件,決定透鏡單元2內的光圈14的光圈值及攝像部3的電子快門速度。經由全壓釋放鈕5(SW2 ON)開始攝影動作,系統控制電路11,是利用曝光控制部15控制決定光圈14及電子快門的電荷蓄積時間的值。
系統控制電路11,是經由曝光控制部15從時序產生器16輸出於驅動攝像部3之際所必要的脈衝訊號。攝像部3,是因應自時序產生器16所輸出的脈衝訊號進行電荷蓄積及電荷讀出動作。自攝像部3所讀出的電荷,經由A/D(類比/數位)變換電路17使其數位化,並送往畫像處理電路18。送到畫像處理電路18的畫像,是經由畫像處理電路18內的畫像處理部19進行白平衡調整或畫像壓縮處理等,經由記錄控制部20介透過畫像記錄讀入部8記錄保存到記錄媒體9。記錄保存在記錄媒體9的攝影畫像,乃是當按下壓畫像再生鈕10的話,經由畫像記錄讀入部8被讀入到畫像處理電路18內的顯示控制部21,經由D/A(數位/類比)變換電路22類比化,被顯示到顯示部4。
尚且,透鏡單元2,係不僅是聚焦透鏡7,亦可具有變焦透鏡等,亦可構成一體型或者是可替換之異體型。又,在攝像部3的前面配置主鏡片成可旋轉,亦可構成讓來自透鏡單元2的光通過五稜鏡與成像透鏡並導到拍攝者的眼睛之光學取景器。又,在主鏡片設有副鏡片成可旋轉,除了根據攝像部3的輸出畫像進行焦點檢測的焦點檢測部12之外,亦可另外設有利用相位差AF的焦點檢測手段。有關這些構成為公知的緣故,故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在是為轉盤操作構件的攝影模式選擇部23,可以設定攝影模式。作為攝影模式,是可以設定例如自動曝光模式、光圈優先曝光模式(Av)、快門速度優先曝光模式(Tv)、手動模式(M)、B快門(bulb)模式(B)。在設定了自動曝光模式的情況下,利用是為轉盤操作構件的曝光設定部24,拍攝者任意地設定適切曝光值,光圈值及快門速度則在攝影時配合該適切曝光自動決定。設定成光圈優先曝光模式(Av)、快門速度優先曝光模式(Tv)、或是手動模式(M)的情況下,經由光圈值設定部25及快門速度設定部26可以任意設定光圈值及快門速度。在設定了B快門模式(B)的情況下,全壓釋放鈕5(SW2 ON)以開始攝影,在全壓著釋放鈕5(SW2 ON)的期間持續曝光,一放開釋放鈕5(SW2 OFF)就結束曝光,在攝影中可以決定快門速度。
顯示部4係在用以顯示畫像之液晶方式或有機電激發光方式等的顯示面板上,重疊有可以檢測接觸物之複數接 觸的電容式感測器。接著,拍攝者用拍攝者的手指或筆等(以下,簡單以「手指」表記)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是可以檢測出其位置。又,拍攝者用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後滑動的話,是可以檢測其軌跡。電容式感測器,是利用絕緣體膜與配置在其之下的格子狀電極層所構成,導電性的手指靠近的話從電極層到手指就會產生靜電感應,之間絕緣體膜的電容會變化。接著,內包在系統控制電路11的接近、接觸判定手段會以從電極層的電位差讀取電容的變化的方式,可以檢測出手指的位置。觸控感測器,是除了電容式之外,還有檢測光的反射或明暗之光學式、或是檢測手指的按壓之壓感式。
又,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範圍設定手段之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27發揮功能,拍攝者為了指定AF範圍用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對應手指的接觸方法設定AF範圍。例如,如圖5(a)所示,拍攝者用1根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把內包到該接觸部分之局部的一點設定作為AF範圍51。又,如圖5(b)所示,拍攝者用2根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把被內包在2根手指的接觸位置的領域或者是內包2根手指的接觸位置的領域設定作為AF範圍51。又,如圖5(c)所示,拍攝者用1根手指接觸後滑動在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把被內包在滑動手指的部分的領域或者是內包滑動手指的部分的領域設定作為AF範圍51。AF範圍的指定方法,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亦可包含利用3根以 上的手指做接觸的方式來指定,或是手指做四角或圓形滑動來指定的方法等。
又,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被攝體辨識部28發揮功能,根據攝像部3的輸出畫像辨識相當於臉的領域或是被攝體像全體。有關臉辨識,已知的有從膚色或臉的輪廓、眼或鼻等的特徵點來抽出攝影畫像內的臉候補領域,從該特徵量決定臉領域的方式。又,已知有準備作為複數個臉的形狀的範本,解析該範本與攝影畫像的相關,由該相關值決定臉領域的方式。被攝體像辨識,乃是從色彩或形狀、對比資訊來分離抽出背景與被攝體像領域,辨識被攝體像。因為辨識被攝體的方式為公知的緣故,故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在有關本實施型態的攝像機1中,可以變更成複數之AF模式。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0,乃是用以自動選擇AF模式來變更模式之操作構件。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0,係如圖2所示,亦可在攝像機1設有作為專用的操作構件,也可以設在可以經由進行攝像機1全體的設定變更之選單鈕做變更之設定項目內。作為AF模式,具有臉追隨AF模式、一點追隨AF模式、多點AF模式、對應到拍攝者利用觸控操作來指定AF範圍51自動選擇AF模式之AF自動選擇模式等。
在臉追隨AF模式中,如圖6(a)的下段的圖所示,利用被攝體辨識部28追隨到是為設定的被攝體的臉後進行AF,使聚焦透鏡7進行AF動作。在一點追隨AF模式 中,如圖6(b)的下段的圖所示,一選擇被攝體局部的一點就追隨到該部分後進行AF,使聚焦透鏡7進行AF動作。在多點AF模式中,如圖6(c)的下段的圖所示,對可以對焦的被攝體像全體進行AF,控制光圈值等的攝影條件讓被攝體像全體對焦,使聚焦透鏡7進行AF動作。
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AF模式判定部31發揮功能,當經由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0設定成AF自動選擇模式時,對應到經由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27所設定的AF範圍51之利用被攝體辨識部28的臉的辨識結果與利用對焦部判定部29的判定結果,判定、自動選擇AF模式。
參閱圖3、圖4的流程,說明有關第1實施型態之攝像機1的處理。拍攝者開啟(ON)攝像機1的電源,首先在步驟S101,系統控制電路11顯示來自攝像部3的直接畫像在顯示部4。利用被顯示在顯示部4的直接畫像,拍攝者可以確認構圖、曝光或聚焦位置。
在步驟S102,利用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0設定成AF自動選擇模式;在步驟S103,系統控制電路11為了讓拍攝者指定AF範圍,檢測手指是否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
在步驟S103中拍攝者的手指尚未接觸的情況下,前進到步驟S108,進行通常攝影。亦即,以拍攝者壓下釋放鈕5的方式(SW1 ON),檢測利用中央或者是自動AF框架選擇的對焦點資訊,前進到步驟S105,系統控制電 路11顯示AF框在顯示部4。接著,在步驟S106,使聚焦透鏡7進行AF動作。在步驟S1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103中,拍攝者的手指接觸著的情況下,前進到步驟S104,AF模式判定部31,係對應到拍攝者經由觸控操作所指定的AF範圍51來判定AF模式。
於圖4,表示步驟S104的AF模式判定的處理。對應到上述手指的接觸方法指定AF範圍51(步驟S201)的話,利用被攝體辨識部28,進行所指定的AF範圍51內的被攝體辨識(步驟S202)。
經由被攝體辨識辨識到一張或是複數張臉的情況(在步驟S203為Yes)下,焦點檢測部12,檢測對應臉領域αx之攝像部3的輸出畫像的對比值βαx(步驟S204)。接著,對焦部判定部29,把在步驟S204中所檢測出的對比值βαx,與預先設定的臨限值βs做比較(步驟S205)。在步驟S205中對比值βαx比臨限值βs高的情況下,作為具有可以對焦的臉領域,AF模式判定部31判定為臉追隨AF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206)。在步驟S205中對比值βαx不比臨限值βs高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可以對焦(步驟S207)。如圖6(c)所示,在拍攝者把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之較大的範圍指定作為AF範圍51的情況下,臉被辨識,在為可以對焦的情況下,判定為臉追隨AF模式。
經由被攝體辨識沒有辨識到臉的情況(在步驟S203 為No)下,焦點檢測部12,檢測對應到AF範圍51之攝像部3的輸出畫像的對比值βy(步驟S208)。接著,對焦部判定部29,把在步驟S208中所檢測出的對比值βy,與預先設定的臨限值βs做比較(步驟S209)。在步驟S209中包含到對比值βy比臨限值βs高的領域的情況下,該對比值在高的領域作為可以對焦,前進到步驟S210。在步驟S209中沒有包含到對比值βy比臨限值βs高的領域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可以對焦(步驟S213)。
在步驟S210,AF模式判定部31,把可對焦領域的大小γy,與預先設定的臨限值γs做比較。在步驟S210中,可對焦領域的大小γy比臨限值γs大的情況下,AF模式判定部31判定為多點AF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211)。如圖6(c)所示,在拍攝者把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之較大的範圍指定作為AF範圍51的情況下,在臉沒被辨識到的情況下,判定為對AF範圍51內的可對焦領域全體進行AF之多點AF模式。
相對於此,在步驟S210中,可對焦領域的大小γy不比臨限值γs大的情況下,AF模式判定部31判定為一點追隨AF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212)。如圖6(b)所示,在拍攝者用1根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把局部的一點指定作為AF範圍51的情況下,臉沒被辨識到的情況下,判定為一點追隨AF模式。
回到圖3說明,在步驟S104中被判定為臉追隨AF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105,如圖6(a)所示,系統控制 電路11係在顯示部4裡表示AF框(臉檢測AF框)61在可以對焦的臉領域上。接著,在步驟S106下,使聚焦透鏡7進行AF動作對焦到可以對焦的臉領域。在步驟S1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104中被判定為一點追隨AF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105,如圖6(b)所示,系統控制電路11係在顯示部4裡表示AF框(一點追隨AF框)62在可以對焦的一點上。接著,在步驟S106下,使聚焦透鏡7進行AF動作對焦到可以對焦的一點。在步驟S1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104中被判定為多點AF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105,如圖6(c)所示,系統控制電路11係在顯示部4裡表示多點的AF框(多點AF框)63在被攝體像全體上。接著,在步驟S106下,使聚焦透鏡7進行AF動作對焦到可以對焦的被攝體像全體。在步驟S1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如以上敘述,在顯示部4上拍攝者藉由觸控操作指定AF範圍51的話,對應到該被指定的AF範圍51自動選擇AF模式的緣故,所以可以迅速地變更AF模式。由此,於拍攝最佳瞬間之際,不用花變更AF模式的時間就可以以最佳的AF模式進行攝影,可以防止在變更AF模式的時候讓拍攝最佳瞬間跑掉的問題。
尚且,本發明並不限定上述的AF模式,是可以在其要旨的範圍內做種種的變形及變更。作為AF模式,具有 例如從局部的一點擴大AF範圍之區域AF等。例如在步驟S104中被判定為一點追隨AF模式的情況下,拍攝者的手指再度在與顯示部4大致相同的範圍被多次接觸檢測到的話,可進行作為區域AF模式。於該情況下,對應到接觸檢測的次數,亦可以把AF框從1點依序放大成5點、9點、13點。
又,亦可變更成單張聚焦模式與伺服聚焦模式等的聚焦模式。單張聚焦模式,乃是從焦點檢測部12的輸出透鏡單元2朝被攝體對焦後固定聚焦的模式。伺服聚焦模式,乃是在已對焦的被攝體移動過的情況下讓聚焦追從過去繼續對焦到被攝體的模式。例如在步驟S104中拍攝者使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後指定進行對焦的被攝體,在手指接觸的狀態下相對於進行移動的被攝體進行追從使手指滑動的情況下,經由AF模式判定部31判定為伺服聚焦模式,進行自動選擇。在拍攝者不使手指滑動從顯示部4離開的情況下,判定為單張聚焦模式,進行自動選擇。
(第2實施型態)
在第1實施型態中說明了自動選擇AF模式之例,但也可以自動選擇AE(自動曝光)模式。
參閱圖7,說明有關第2實施型態的攝像裝置之數位攝像機(以下,稱為攝像機)的主要構成。在與有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攝像機1同樣的構成要素方面賦予同一之符號,省略其說明。
在第2實施型態中,如圖7所示,取代第1實施型態的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27、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0、AF模式判定部31,是具有AE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32、AE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3、AE模式判定部34。AE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3,係與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0同樣,亦可在攝像機1設有作為專用的操作構件,也可以設在可以經由進行攝像機1全體的設定變更之選單鈕做變更之設定項目內。
在第2實施型態中,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範圍設定手段之AE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32發揮功能,拍攝者為了指定AE範圍用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對應手指的接觸方法設定AE範圍。例如,拍攝者用1根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與如圖5(a)所示的AF範圍51同樣,把內包到該接觸部分之局部的一點設定作為AE範圍。又,拍攝者用2根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與如圖5(b)所示的AF範圍51同樣,把被內包在2根手指的接觸位置的領域或者是內包2根手指的接觸位置的領域設定作為AE範圍。又,拍攝者用1根手指接觸後滑動在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與如圖5(c)所示的AF範圍51同樣,把被內包在滑動手指的部分的領域或者是內包滑動手指的部分的領域設定作為AE範圍。AE範圍的指定方法,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亦可包含利用3根以上的手指做接觸的方式來指定,或是手指做四角或圓形滑動來指定的方法等。
又,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AE模式判定部34發揮功能,當經由AE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3設定成AE自動選擇模式時,對應到經由AE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32所設定的AE範圍之利用被攝體辨識部28的臉的辨識結果與利用對焦部判定部29的判定結果,判定、自動選擇AE模式。作為在本實施型態中以AE自動選擇模式所被判定的AE模式,係具有:利用被攝體辨識部28追隨到被攝體的臉後進行測光的臉追隨測光模式、追隨到被攝體之局部的1點後進行測光的1點追隨測光模式、對被攝體全體進行測光的被攝體評量測光模式。測光係從攝像部3的輸出以曝光檢測部13進行檢測亮度資訊。
參閱圖8、圖9的流程,說明有關第2實施型態之攝像機1的處理。拍攝者開啟(ON)攝像機1的電源,首先在步驟S301,系統控制電路11顯示來自攝像部3的直接畫像在顯示部4。利用被顯示在顯示部4的直接畫像,拍攝者可以確認構圖、曝光或聚焦位置。
在步驟S302,利用AE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3設定成AE自動選擇模式,在步驟S203,系統控制電路11為了讓拍攝者指定AE範圍,檢測手指是否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
在步驟S303中拍攝者的手指尚未接觸的情況下,前進到步驟S308,進行通常攝影。亦即,以拍攝者壓下釋放鈕5的方式(SW1 ON),檢測設定的測光資訊,前進到步驟S305,系統控制電路11顯示測光範圍框在顯示部 4。接著,在步驟S306使AE動作。在步驟S3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303中,拍攝者的手指接觸著的情況下,前進到步驟S304,AE模式判定部34,係對應到拍攝者經由觸控操作所指定的AE範圍來判定AE模式。
於圖9,表示步驟S304的AE模式判定的處理。在與第1實施型態所說明的圖4的流程同樣的處理方面賦予同一之符號,省略其說明。對應到上述的手指的接觸方法指定AE範圍(步驟S401)的話,做步驟S202~步驟S205、步驟S208~步驟S210的判定。在步驟S205中對比值βαx比臨限值βs高的情況下,作為具有可以對焦的臉領域,AE模式判定部34判定為臉追隨AE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402)。又,在步驟S210中,可對焦領域的大小γy比臨限值γs大的情況下,AE模式判定部34判定為被攝體評量AE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403)。相對於此,在步驟S210中,可對焦領域的大小γy不比臨限值γs大的情況下,AE模式判定部34判定為一點追隨AE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404)。
回到圖8說明,在步驟S304中被判定為臉追隨AE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305,與如圖6(a)所示的AF框(臉檢測AF框)61同樣,系統控制電路11係在顯示部4裡表示測光範圍框在可以對焦的臉領域上。接著,在步驟S306,在可以對焦的臉領域進行AE動作。在步驟S3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304中被判定為一點追隨AE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305,與如圖6(b)所示的AF框(一點追隨AF框)62同樣,系統控制電路11係在顯示部4裡表示測光範圍框在可以對焦的一點上。接著,在步驟S306,在可以對焦的一點進行AE動作。在步驟S3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304中被判定為被攝體評量AE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305,與如圖6(c)所示的AF框(多點AF框)63同樣,系統控制電路11係在顯示部4裡表示多點的測光範圍框在被攝體像全體上。接著,在步驟S306,在可以對焦的被攝體像全體進行AE動作。在步驟S3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第3實施型態)
在第1實施型態中說明自動選擇AF模式之例,在第2實施型態說明自動選擇AE模式之例,但也是可以自動選擇色溫調整模式。
參閱圖10,說明有關第3實施型態的攝像裝置之數位攝像機(以下,稱為攝像機)的主要構成。在與有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攝像機1同樣的構成要素方面賦予同一之符號,省略其說明。
在第3實施型態中,如圖10所示,取代第1實施型態的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27、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0、AF模式判定部31,是具有色溫評量範圍指定領域 判定部35、色溫調整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6、色溫調整模式判定部37。色溫調整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6,係與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0或AE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3同樣,亦可在攝像機1設有作為專用的操作構件,也可以設在可以經由進行攝像機1全體的設定變更之選單鈕做變更之設定項目內。
在第3實施型態中,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範圍設定手段之色溫評量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35發揮功能,拍攝者為了指定色溫評量範圍用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對應手指的接觸方法設定色溫評量範圍。例如,拍攝者用1根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與如圖5(a)所示的AF範圍51同樣,把內包到該接觸部分之局部的一點設定作為色溫評量範圍。又,拍攝者用2根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與如圖5(b)所示的AF範圍51同樣,把被內包在2根手指的接觸位置的領域或者是內包2根手指的接觸位置的領域設定作為色溫評量範圍。又,拍攝者用1根手指接觸後滑動在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與如圖5(c)所示的AF範圍51同樣,把被內包在滑動手指的部分的領域或者是內包滑動手指的部分的領域設定作為色溫評量範圍。色溫評量範圍的指定方法,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亦可包含利用3根以上的手指做接觸的方式來指定,或是手指做四角或圓形滑動來指定的方法等。
又,系統控制電路11,是作為色溫調整模式判定部 37發揮功能,當經由色溫調整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6設定成色溫調整自動選擇模式時,對應到經由色溫調整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35所設定的色溫調整範圍之利用被攝體辨識部28的臉的辨識結果與利用對焦部判定部29的判定結果,判定、自動選擇色溫調整模式。在本實施型態中作為以色溫調整自動選擇模式所判定的色溫調整模式,係具有:利用被攝體辨識部28追隨到被攝體的臉後由膚色調整色溫之臉追隨色溫調整模式、利用曝光檢測部13檢測是為高亮度的光源並由光源的色彩調整色溫之光源色溫調整模式、從被攝體全體的大致平均的色溫調整色溫之自動色溫調整模式。色溫是由攝像部3之輸出的顏色資訊藉由畫像處理電路18進行評量、調整。
參閱圖11、圖12的流程,說明有關第3實施型態之攝像機1的處理。拍攝者開啟(ON)攝像機1的電源,首先在步驟S501,系統控制電路11顯示來自攝像部3的直接畫像在顯示部4。利用被顯示在顯示部4的直接畫像,拍攝者可以確認構圖、曝光或聚焦位置。
在步驟S502,利用色溫調整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36設定成色溫調整自動選擇模式,在步驟S503,系統控制電路11為了讓拍攝者指定色溫評量範圍,檢測手指是否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
在步驟S503中拍攝者的手指尚未接觸的情況下,前進到步驟S508,進行通常攝影。亦即,以拍攝者壓下釋放鈕5的方式(SW1 ON),檢測設定的色溫資訊,前進 到步驟S505,系統控制電路11顯示色溫評價範圍框在顯示部4。接著,在步驟S506使色溫調整動作。在步驟S5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503中,拍攝者的手指接觸著的情況下,前進到步驟S504,色溫調整模式判定部37,係對應到拍攝者經由觸控操作所指定的色溫評量範圍來判定色溫調整模式。
於圖12,表示步驟S504的色溫調整模式判定的處理。另外在與第1實施型態所說明的圖4的流程同樣的處理方面賦予同一之符號,省略其說明。對應到上述的手指的接觸方法指定色溫評量範圍(步驟S601)的話,做步驟S202~步驟S205、步驟S208、步驟S209的判定。在步驟S205中對比值βαx比臨限值βs高的情況下,作為具有可以對焦的臉領域,色溫調整模式判定部37判定為臉追隨色溫調整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602)。
在步驟S209中包含到對比值βy比臨限值βs高的領域的情況下,該對比值在高的領域作為可以對焦,前進到步驟S603。在步驟S603,色溫調整模式判定部37,把可對焦領域的亮度δα,與預先設定的臨限值δs做比較。在步驟S603中,可對焦領域的亮度δα比臨限值δs大的情況下,色溫調整模式判定部37判定為光源色溫調整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604)。相對於此,在步驟S603中,可對焦領域的亮度δα不比臨限值δs大的情況下,色溫調整模式判定部37判定為自動色溫調整模式,進行自 動選擇(步驟S605)。
回到圖11說明,在步驟S504中被判定為臉追隨色溫調整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505,與如圖6(a)所示的AF框(臉檢測AF框)61同樣,系統控制電路11係在顯示部4裡表示色溫評價範圍框在可以對焦的臉領域上。接著,在步驟S506,在可以對焦的臉領域做色溫評量,進行色溫調整動作。在步驟S5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504中判定為自動色溫調整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505,系統控制電路11使色溫評量範圍擴大到被攝體全體,在顯示部4中顯示色溫測光範圍框。接著,在步驟S506,在色溫評價範圍框檢測被攝體的大致平均的色溫,進行色溫調整動作。在步驟S5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在步驟S504中判定為光源色溫調整模式的情況下,在步驟S505,系統控制電路11利用曝光檢測部13檢測色溫評量範圍之亮度高的光源部的色溫,在顯示部4中顯示色溫測光範圍框。接著,在步驟S506使色溫調整動作。在步驟S507,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第4實施型態)
在第1實施型態中說明自動選擇AF模式之例,在第2實施型態說明自動選擇AE模式之例,在第3實施型態 中說明自動選擇色溫調整模式之例,但也是可以連動該些。
例如如圖13所示,與第1實施型態同樣,判定臉追隨AF模式、多點AF模式、一點追隨AF模式,進行自動選擇(步驟S201~步驟S212)。
接著,在步驟S206中,自動選擇臉追隨AF模式的話,自動選擇把可以對焦的臉領域作為測光範圍框之臉追隨AE模式(步驟S402)。更進一步,自動選擇把可以對焦的臉領域作為色溫評價範圍框之臉追隨色溫調整模式(步驟S602)。
另一方面,在步驟S211中,自動選擇多點AF模式的話,在被攝體像全體設定多點的測光範圍框自動選擇被攝體評量AE模式(步驟S403);又在步驟S212中自動選擇一點追隨AF模式的話,自動選擇把可以對焦的一點作為測光範圍框之一點追隨AE模式(步驟S404)。
接著,自動選擇被攝體評量AE模式及一點追隨AE模式的情況下,前進到步驟S603,比較可對焦領域的亮度δα與預先設定的臨限值δs。在步驟S603中在可對焦領域的亮度δα比臨限值δs大的情況下,判定、自動選擇為光源色溫調整模式(步驟S604),可對焦領域的亮度δα沒比臨限值δs大的情況下,判定、自動選擇為自動色溫調整模式(步驟S605)。
(第5實施型態)
在第4實施型態中說明連動到AF模式的自動選擇後也自動選擇AE模式或色溫調整模式之例,在一連串的操作中也可以各自獨立地自動選擇AF模式、AE模式、色溫調整模式。
在本實施型態中,為了可以在一連串的操作中各自獨立地自動選擇AF模式、AE模式、色溫調整模式,於系統控制電路11,持有檢測拍攝者的手指多次接觸在顯示部4之際所接觸的順序之接觸順序檢測手段的功能。
在本實施型態中,參閱圖3、圖8,說明以AF模式、AE模式的順序各自獨立地自動選擇之例。
於顯示部4在顯示來自攝像部3的直接畫像的狀態下,檢測手指是否已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圖3的步驟S103),檢測到手指已接觸的話,實行圖3的步驟S104、S105、S106的處理。
之後,在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前,檢測手指是否在一定的條件下已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圖8的步驟S303),檢測到手指已接觸的話,實行圖8的步驟S304、S305、S306的處理。所謂一定的條件,例如持續第一次的手指接觸(步驟S103)之狀態下,亦可把其他的手指接觸(步驟S503)作為條件。又,以第一次的手指接觸(步驟S103)、離開之後,在一定的時間內做第二次的手指接觸(步驟S503)作為條件者亦可。
之後,拍攝者全壓釋放鈕5(SW2 ON)的話,實行攝影。
尚且,在本實施型態中,說明了各自獨立地自動選擇AF模式、AE模式之例,但是以任意組合AF模式、AE模式、色溫調整模式的方式,去各自獨立地自動選擇也是可以的。又,自動選擇的順序,例如可以以選單設定的方式做變更者亦可。
於圖14,表示可以各自獨立地自動選擇AF模式、AE模式、色溫調整模式的結果,顯示AF框、測光範圍框、色溫評價範圍框的狀態。
(第6實施型態)
如第1實施型態所述,如圖5(a)所示,拍攝者用1根手指接觸到顯示部4的顯示領域的話,把內包到該接觸部分之局部的一點設定作為AF範圍51。此時,在系統控制電路11中,檢測該接觸時間T。
之後,使聚焦透鏡7進行AF動作之際(步驟S106),設定一直到聚焦透鏡7對焦為止的驅動時間對應到接觸時間T。例如令一直到聚焦透鏡7對焦為止的驅動時間為接觸時間T。
尚且,在本實施型態中,以AF模式為例進行說明,但是也可以適用到自動選擇AE模式之際、自動選擇色溫調整模式之際。在自動選擇AE模式的情況下,設定利用曝光控制部15的攝像部3的曝光量的變更時間對應到接觸時間T,進行測光。又,在自動選擇色溫調整模式的情況下,設定利用畫像處理電路18的色溫調整(變更)時 間對應到接觸時間T,調整攝像部3的輸出畫像的色溫。
經由像本實施型態那樣設定一直到聚焦透鏡7對焦為止的驅動時間對應到接觸時間T,在進行例如動態畫面攝影時,使用者可以像映畫那樣從容地簡單控制聚焦。
以上,說明本發明之較佳的實施型態,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這些實施型態,是可以在其要旨的範圍內做種種的變形及變更。
(其他之實施型態)
又,亦可藉由實行以下的處理來實現本發明。亦即,把實現上述實施型態的功能的軟體(程式),介透過網路或是各種記憶媒體供給到系統或是裝置,該系統或是裝置的電腦(或是CPU或MPU等)讀出程式後實行處理。
尚且,在上述的實施型態中,作為使用焦點檢測用畫素的輸出之補正處理的其中一例來說明串擾補正處理,但是所謂的根據異常輸出來進行補正處理的問題,並不是僅限發生在串擾補正處理。接著,上述的構成也可以適用在進行其他的補正處理的情況下。從而,本發明的適用範圍應不僅限於串擾補正處理。
又,在上述的實施型態中,說明有關CPU121實行軟體方面的處理之構成。但是,也可以至少一部份藉由硬體(ASIC、可程式邏輯IC等)來實行。
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型態,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圍下,是可以做各種的改變及變化。從而,為了公 開表示本發明的範圍,附有以下的請求項。
本案是以2011年10月12日提出之日本特願2011-225264、以及2012年9月19日提出之日本特願2012-205997號專利申請案為基礎主張優先權之發明,其記載內容在此完全援用。
1‧‧‧攝像機
2‧‧‧透鏡單元
3‧‧‧攝像部
4‧‧‧顯示部
5‧‧‧釋放鈕
6‧‧‧透鏡驅動部
7‧‧‧聚焦透鏡
8‧‧‧畫像記錄讀入部
9‧‧‧記錄媒體
10‧‧‧畫像再生鈕
11‧‧‧系統控制電路
12‧‧‧焦點檢測部
13‧‧‧曝光檢測部
14‧‧‧光圈
15‧‧‧曝光控制部
16‧‧‧時序產生器
17‧‧‧A/D(類比/數位)變換電路
18‧‧‧畫像處理電路
19‧‧‧畫像處理部
20‧‧‧記錄控制部
21‧‧‧顯示控制部
22‧‧‧D/A(數位/類比)變換電路
23‧‧‧攝影模式選擇部
24‧‧‧曝光設定部
25‧‧‧光圈值設定部
26‧‧‧快門速度設定部
27‧‧‧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
28‧‧‧被攝體辨識部
29‧‧‧對焦部判定部
30‧‧‧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
31‧‧‧AF模式判定部
32‧‧‧AE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
33‧‧‧AE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
34‧‧‧AE模式判定部
35‧‧‧色溫評量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
36‧‧‧色溫調整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
37‧‧‧色溫調整模式判定部
51‧‧‧AF範圍
〔圖1〕表示有關第1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構成之方塊圖。
〔圖2〕為有關第1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外觀圖,(a)為正面立體圖,(b)為背面立體圖。
〔圖3〕為表示有關第1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處理之流程。
〔圖4〕為表示有關第1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AF模式判定的處理之流程。
〔圖5〕為表示在第1實施型態中指定AF範圍之觸控操作的例子之概略圖。
〔圖6〕為表示在第1實施型態中對應到利用觸控操作所指定的AF範圍而被選擇的AF模式之例之概略圖。
〔圖7〕表示有關第2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構成之方塊圖。
〔圖8〕為表示有關第2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處理之流程。
〔圖9〕為表示有關第2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AE 模式判定的處理之流程。
〔圖10〕表示有關第3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構成之方塊圖。
〔圖11〕為表示有關第3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處理之流程。
〔圖12〕為表示有關第3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色溫調整模式判定的處理之流程。
〔圖13〕為表示有關第4實施型態之數位攝像機的AF模式判定、AE模式判定、色溫調整模式判定的處理之流程。
〔圖14〕為表示第5實施型態中可以各自獨立地自動選擇AF模式、AE模式、色溫調整模式的結果,顯示AF框、測光範圍框、色溫評價範圍框的狀態之圖。
1‧‧‧攝像機
2‧‧‧透鏡單元
3‧‧‧攝像部
4‧‧‧顯示部
5‧‧‧釋放鈕
6‧‧‧透鏡驅動部
7‧‧‧聚焦透鏡
8‧‧‧畫像記錄讀入部
9‧‧‧記錄媒體
10‧‧‧畫像再生鈕
11‧‧‧系統控制電路
12‧‧‧焦點檢測部
13‧‧‧曝光檢測部
14‧‧‧光圈
15‧‧‧曝光控制部
16‧‧‧時序產生器
17‧‧‧A/D變換電路
18‧‧‧畫像處理電路
19‧‧‧畫像處理部
20‧‧‧記錄控制部
21‧‧‧顯示控制部
22‧‧‧D/A變換電路
23‧‧‧攝影模式設定部
24‧‧‧曝光設定部
25‧‧‧光圈值設定部
26‧‧‧快門速度設定部
27‧‧‧AF範圍指定領域判定部
28‧‧‧被攝體辨識部
29‧‧‧對焦部判定部
30‧‧‧AF自動選擇模式切換部
31‧‧‧AF模式判定部

Claims (15)

  1. 一種攝像裝置,係具備:顯示手段,為顯示拍攝被攝體像的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同時可以檢測接觸物之複數接觸;焦點檢測手段,為根據前述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進行焦點檢測;對焦部判定手段,為根據前述焦點檢測手段的輸出判定可對焦領域;被攝體辨識手段,為根據前述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辨識設定的被攝體;以及模式判定手段,為對應到至前述顯示手段之接觸物的接觸,在從複數之AF模式中自動選擇AF模式、從複數之AE模式中自動選擇AE模式、以及從複數之色溫調整模式中自動選擇色溫調整模式中至少實行其中任一個。
  2.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更具有對應到至前述顯示手段之接觸物的接觸來設定範圍之範圍設定手段;前述模式判定手段,係對應利用前述範圍設定手段所設定的範圍之利用前述被攝體辨識手段之設定的被攝體之辨識結果、與利用前述對焦部判定手段的判定結果,來進行自動選擇。
  3.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範圍設定手段,係一接觸物接觸到前述顯示手段的話,把被內包在該接觸位置之局部的一點設定作為範 圍。
  4.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範圍設定手段,係複數之接觸物接觸到前述顯示手段的話,把被內包在該複數之接觸位置之領域或者是內包複數之接觸位置之領域設定作為範圍。
  5.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範圍設定手段,係接觸物接觸到前述顯示手段後滑動的話,把被內包在該滑動的部分之領域或者是內包滑動部分之領域設定作為範圍。
  6.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模式判定手段為AF模式判定手段,在利用前述範圍設定手段所設定的範圍中於利用前述被攝體辨識手段設定的被攝體已被辨識的情況下,自動選擇追隨到可以對焦之設定的被攝體後進行AF之追隨AF模式。
  7.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模式判定手段為AF模式判定手段;在利用前述範圍設定手段所設定的範圍中在經由前述被攝體辨識手段設定的被攝體沒有被辨識到情況下,在經由前述對焦部判定手段所被判定的可對焦領域的大小比設定的臨限值還大的情況下,自動選擇對被攝體像全體進行AF之多點AF模式;在經由前述對焦部判定手段所被判定的可對焦領域的大小不比前述設定的臨限值還大的情況下,自動選擇對被攝體的局部的一點追隨進行AF之一點追隨AF模式。
  8. 如請求項7之攝像裝置,其中, 在經由前述模式判定手段判定為一點追隨AF模式的情況下,接觸物再度在與前述顯示手段之大致相同的範圍被多次接觸檢測到的話,可進行作為區域AF模式,對應到接觸檢測到的次數,來放大顯示在前述顯示手段的AF框。
  9.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模式判定手段為AF模式判定手段,自動選擇單張聚焦模式、與伺服聚焦模式;該單張聚焦模式乃是朝被攝體對焦後固定聚焦;該伺服聚焦模式乃是在已對焦的被攝體移動過的情況下讓聚焦追從過去繼續對焦到被攝體;使接觸物接觸到前述顯示手段後指定進行對焦的被攝體,在該接觸物接觸的狀態下相對於進行移動的被攝體進行追從使手指滑動的情況下,自動選擇伺服聚焦模式,在不使接觸物滑動從前述顯示手段離開的情況下,自動選擇單張聚焦模式。
  10.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模式判定手段為AE模式判定手段,在利用前述範圍設定手段所設定的範圍中於利用前述被攝體辨識手段設定的被攝體已被辨識的情況下,自動選擇追隨到可以對焦之設定的被攝體後進行AE之追隨AE模式。
  11.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模式判定手段為AE模式判定手段;在利用前述範圍設定手段所設定的範圍中在經由前述被攝體辨識手段設定的被攝體沒有被辨識到情況下,在經由前述對焦部判 定手段所被判定的可對焦領域的大小比設定的臨限值還大的情況下,自動選擇對被攝體像全體進行AE之被攝體評量AE模式;在經由前述對焦部判定手段所被判定的可對焦領域的大小不比前述設定的臨限值還大的情況下,自動選擇對被攝體的局部的一點追隨進行AE之一點追隨AE模式。
  12.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模式判定手段為色溫調整模式判定手段,在利用前述範圍設定手段所設定的範圍中於利用前述被攝體辨識手段設定的被攝體已被辨識的情況下,自動選擇追隨到可以對焦之設定的被攝體後進行色溫調整之追隨色溫調整模式。
  13.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模式判定手段為色溫調整模式判定手段;在利用前述範圍設定手段所設定的範圍中在經由前述被攝體辨識手段設定的被攝體沒有被辨識到情況下,在經由前述對焦部判定手段所被判定的可對焦領域的亮度比設定的臨限值還大的情況下,檢測是為高亮度的光源,自動選擇由光源的色彩調整色溫之光源色溫調整模式;在經由前述對焦部判定手段所被判定的可對焦領域的亮度不比前述設定的臨限值還大的情況下,自動選擇從被攝體全體的大致平均的色溫調整色溫之自動色溫調整模式。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1項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對焦部判定手段,係根據利用前述焦點檢測手段 所被檢測出的前述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的對比值,判定可對焦領域。
  15. 一種攝像裝置之控制方法,係具備顯示手段,該顯示手段為顯示拍攝被攝體像的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同時可以檢測接觸物之複數接觸;其特徵為具有:焦點檢測步驟,為根據前述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進行焦點檢測;對焦部判定步驟,為根據前述焦點檢測步驟的輸出判定可對焦領域;被攝體辨識步驟,為根據前述攝像手段的輸出畫像辨識設定的被攝體;以及模式判定步驟,為對應到至前述顯示手段之接觸物的接觸,在從複數之AF模式中自動選擇AF模式、從複數之AE模式中自動選擇AE模式、以及從複數之色溫調整模式中自動選擇色溫調整模式中至少實行其中任一個。
TW101137448A 2011-10-12 2012-10-11 An imaging device,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I549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5264 2011-10-12
JP2012205997A JP6083987B2 (ja) 2011-10-12 2012-09-19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6760A true TW201316760A (zh) 2013-04-16
TWI549501B TWI549501B (zh) 2016-09-11

Family

ID=48081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7448A TWI549501B (zh) 2011-10-12 2012-10-11 An imaging device,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55276A1 (zh)
JP (1) JP6083987B2 (zh)
CN (1) CN103858043B (zh)
TW (1) TWI549501B (zh)
WO (1) WO20130547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65962B2 (en) 2013-07-31 2015-10-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olid state imag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9306B2 (ja) * 2012-08-13 2016-07-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KR101918760B1 (ko) * 2012-10-30 2018-11-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JP5949591B2 (ja) * 2013-02-13 2016-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034583B1 (ko) 2013-02-28 2019-10-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지털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164978B2 (ja) * 2013-08-21 2017-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整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撮像装置
CN103841390B (zh) * 2014-02-22 2015-06-17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
TWI524251B (zh) * 2014-02-24 2016-03-01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容式手指導航模組及其製作方法
US9203951B1 (en) * 2014-07-03 2015-12-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obile telephone adapted for use with one hand
US9674454B2 (en) 2014-07-31 2017-06-06 Xiaomi Inc. Light metering methods and devices
CN104219518B (zh) * 2014-07-31 2018-09-18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测光方法及装置
CN104320654B (zh) * 2014-10-28 2017-04-05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测光方法及装置
JP6512810B2 (ja) * 2014-12-11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JP2016126237A (ja) * 2015-01-07 2016-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2328098B1 (ko) * 2015-02-13 2021-11-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의 초점 검출 장치 및 방법
CN106101680B (zh) * 2015-05-06 2018-12-25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拍摄参数设置方法及装置
WO2016203536A1 (ja) * 2015-06-16 2016-12-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演算方法、演算プログラム及び撮像装置
JP6443842B2 (ja) * 2015-06-19 2018-12-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顔検出装置、顔検出システム、及び顔検出方法
KR102429427B1 (ko) * 2015-07-20 2022-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영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9838594B2 (en) * 2016-03-02 2017-1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Irregular-region based automatic image correction
CN107439005B (zh) 2016-03-29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对焦窗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5827994A (zh) * 2016-04-12 2016-08-03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对焦区曝光过度的系统及方法
CN109074222B (zh) * 2016-04-19 2022-10-25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装置
JP6623916B2 (ja) * 2016-04-26 2019-12-25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833535B2 (ja) * 2017-02-03 2021-0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8235384A1 (ja) 2017-06-21 2018-12-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009096B2 (ja) * 2017-07-06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7801012B (zh) * 2017-10-30 2019-05-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白平衡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6617765B2 (ja) * 2017-12-14 2019-12-11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JP2018173632A (ja) * 2018-03-22 2018-11-08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CN110062155A (zh) * 2019-03-25 2019-07-26 成都品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自动测光的人像拍照优化系统、方法和装置
EP4256900A1 (en) * 2020-12-03 2023-10-11 Adasky, Ltd. Lens clearing arrang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9294B2 (ja) * 1998-11-18 2005-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自動焦点検出装置
JP2001203928A (ja) * 2000-01-20 2001-07-27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US7084907B2 (en) * 2001-01-15 2006-08-01 Nikon Corporation Image-capturing device
JP4029206B2 (ja) * 2001-01-15 2008-01-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JP2004117490A (ja) * 2002-09-24 2004-04-1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システム
JP4284998B2 (ja) * 2002-12-26 2009-06-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5244311A (ja) * 2004-02-24 2005-09-08 Canon Inc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759329B2 (ja) * 2005-06-23 2011-08-31 Hoya株式会社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機能を有する撮影装置
JP2009522591A (ja) * 2005-12-30 2009-06-11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関心領域を追跡することによってビデオカメラの自動焦点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9010777A (ja) * 2007-06-28 2009-01-15 Sony Corp 撮像装置、撮影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09020144A (ja) * 2007-07-10 2009-01-29 Brother Ind Ltd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
JP2009157123A (ja) * 2007-12-27 2009-07-16 Eastman Kodak Co 撮像装置
JP4530067B2 (ja) * 2008-03-27 2010-08-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011441A (ja) * 2008-05-26 2010-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再生装置
US8237807B2 (en) * 2008-07-24 2012-08-07 Apple Inc. Image capturing device with touch screen for adjusting camera settings
JP2010062825A (ja) * 2008-09-03 2010-03-18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制御方法
US8243188B2 (en) * 2008-10-30 2012-08-14 Olympus Imaging Corp. Imaging apparatus
JP5407380B2 (ja) * 2009-02-03 2014-02-05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機能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US9182854B2 (en) * 2009-07-08 2015-11-1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touch interactions with a touch sensitive screen
JP2011030008A (ja) * 2009-07-27 2011-02-10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5419585B2 (ja) * 2009-08-04 2014-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20120120277A1 (en) * 2010-11-16 2012-05-17 Apple Inc. Multi-point Touch Foc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65962B2 (en) 2013-07-31 2015-10-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olid state imaging device
TWI514559B (zh) * 2013-07-31 2015-12-21 Toshiba Kk 固態影像感測裝置及固態影像感測裝置之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54726A9 (ja) 2014-02-27
TWI549501B (zh) 2016-09-11
CN103858043B (zh) 2017-11-28
CN103858043A (zh) 2014-06-11
WO2013054726A1 (ja) 2013-04-18
US20130155276A1 (en) 2013-06-20
JP2013101320A (ja) 2013-05-23
JP6083987B2 (ja)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9501B (zh) An imaging device,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8823864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ology for auto-focus and facial detection
JP4582212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5828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uiding user with suitable composition, and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2004019709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epth of field using multiple user interface markers
US8558935B2 (en) Scene information displa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cene information displa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0128579A1 (ja) 電子カメラ、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KR20080109666A (ko) 촬상 장치, 촬상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KR101605771B1 (ko)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그 제어방법 및 이를 실행하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 저장한 기록매체
JP2010263584A (ja) 電子カメラ、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US8648960B2 (en)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6302215B2 (ja) 撮像装置
US1149667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isplay screen capable of reliable detection of a user selected displayed eye region in a scene to be captured, and region selection method
US9992405B2 (en) Image capture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JP4506779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30257896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00091844A (ko)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방법
JP2005223658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4017665A (ja)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8054031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JP694885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20120188273A1 (e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a for reproducing images
JP2009117982A (ja) 自動追従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撮影装置
JP2005223657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KR20120133981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