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2187A - 光學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學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2187A
TW201312187A TW101124237A TW101124237A TW201312187A TW 201312187 A TW201312187 A TW 201312187A TW 101124237 A TW101124237 A TW 101124237A TW 101124237 A TW101124237 A TW 101124237A TW 201312187 A TW201312187 A TW 2013121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optical connector
concave
lens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4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1145B (zh
Inventor
Tsuyoshi Aoki
Shigenori Aoki
Hidenobu Muranaka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12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21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1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11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2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2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 G02B6/327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with angled interfaces to reduce reflec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連接器包括:一固持構件,其固持一光學傳輸線;一透鏡構件,其具有一透鏡;一凹凸結構,其設置在該固持構件與該透鏡構件之間;及,一移動構件,其使該凹凸結構在該凹凸結構之一突起及一凹部互相接合之一第一狀態與一間隙形成在該突起及該凹部之間之一第二狀態之間移動。

Description

光學連接器 領域
在此說明之實施例係有關於一種光學連接器。
背景
近年來,使用將光學耦合多數光學傳輸線之透鏡之光學連接器正引起注意。一微透鏡設置成距離例如一光纖之一光學傳輸線之末端一預定距離。離開該光學傳輸線之光係依據其數值孔徑放大且接著藉該微透鏡被準直並且與一相對連接器之微透鏡耦合。在這種透鏡型光學連接器中,光被放大且接著被準直。因此,與多數光學傳輸線之末端互相平接之一平接型光學連接器比較,在連接器之間未對準的容限大。此外,由於光學傳輸線未接觸,所以耐久性良好。
但是,放大光且接著將它準直之透鏡型光學連接器具有以下問題。當一光學連接器分離時,準直之次毫米尺寸平行光會進入一使用者或工作者之眼睛(雷射傷害)。特別地,一用於高速通訊之光信號具有一等於或大於850nm之波長,且肉眼是看不到的。目前,為了減少這風險,該連接器殼體設有一光閘。當該連接器接合時,該光閘被收納在該殼體中。當該連接器分離時,該光閘自動地降低以抑制光洩漏。
特別在多纖連接器之情形中,相同種類之帶狀光學傳 輸線經常連接以實施發送與接收。因此,在兩側上之連接器必須設有光閘,且該等連接器增加尺寸。此外,設置在連接器中之習知光閘可以手指輕易地開啟與關閉,且因此無法充分地消除雷射傷害之風險。
已知的是一種使得一中繼套圈設置在一接頭與一光學連接器之間之用以抑制雷射傷害的結構。當該光學連接器分離時,該接頭之透鏡及該中繼套圈之入口端面互相分開一足夠之距離以抑制光學耦合。當該光學連接器連接時,該中繼套圈沿該光軸向前移動至該透鏡之焦點(請參見,例如,日本公開專利公報第5-323151號)。
概要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一雷射傷害之光學連接器構形。
依據該等實施例之一形態,一種光學連接器包括:一固持構件,其固持一光學傳輸線;一透鏡構件,其具有一透鏡;一凹凸結構,其設置在該固持構件與該透鏡構件之間;及,一移動構件,其使該凹凸結構在該凹凸結構之一突起及一凹部互相接合之一第一狀態與一間隙形成在該突起及該凹部之間之一第二狀態之間移動。
圖式簡單說明
第1A與1B圖顯示一實施例之一光學連接器之基本構形;第2A圖顯示第1圖之光學連接器連接之狀態(該凹凸結 構之突起與凹部互相接合);第2B圖顯示第1圖之光學連接器分離之狀態(該凹凸結構之突起與凹部互相分離);第3A至3C圖顯示一凹凸結構(凹/凸)之一例;第4圖顯示該凹凸結構接合之中心偏離光軸之一例;第5A與5B圖顯示該凹凸結構之突起之散射效應;第6A至6C圖顯示光學耦合強度依據該凹凸結構之突起或凹部之縱橫比減少;第7A圖是依據該凹凸結構之縱橫比與間隙長度之散射狀態的模擬圖;第7B圖是依據該凹凸結構之縱橫比與間隙長度之散射狀態的模擬圖;第8A與8B圖是顯示第4圖之偏離構形中之散射效應的模擬圖;第9A與9B圖顯示該光學連接器之一第一修改例;第10A與10B圖顯示該光學連接器之一第二修改例;第11A與11B圖顯示該光學連接器之一第三修改例;第12A與12B圖顯示將該光學連接器安裝在一殼體中之一第一示範例;第12C圖顯示安裝在殼體中之光學連接器互相接合之狀態;及第13A與13B圖顯示將該光學連接器安裝在一殼體中之一第二示範例。
實施例之說明
第1A與與1B圖顯示一實施例之一光學連接器之基本構形。該光學連接器10具有一固持多數光纖25之套圈(固持構件)21,一設置在該等光學傳輸線25且具有多數透鏡12之透鏡構件11,一設置在該套圈21與該透鏡構件11之間之凹凸結構31,及使該凹凸結構31可依據該光學連接器10之連接與分離而在一接合狀態與一分離狀態之間移動之移動構件27。
該凹凸結構31包括多數突起23及多數凹部13。當該光學連接器10未與一對接連接器連接時,該等突起23及該等凹部13互相分離,且一空間(間隙)15形成在其間。當該光學連接器10與該對接連接器連接時,該等突起23及該等凹部13互相接合。在第1圖(第1A圖與第1B圖)之例子中,插入該套圈21與該透鏡構件11之間的例如橡膠之多數彈性體27作為多數移動構件。當該光學連接器10與該對接連接器連接時,該等彈性體27使該等透鏡構件11可相對該套圈21以沿該等光纖25之光軸之一方向移動。因此,如稍後所述,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及凹部13可以互相接合或互相分離。
該等光學傳輸線25係,例如,光纖25。在第1圖之例子中,四條光纖25以一膠帶24包覆。各光纖25之末端插入形成在該套圈21中之一狹縫中,且以黏著劑等固定在一預定位置。
該透鏡構件11在對應於四條光纖25之位置處具有四個微透鏡12。各微透鏡12係位在包括該透鏡構件11之末端表 面11a之一平面的該套圈21側上。該等凹部13係形成在與該等微透鏡12相對之該透鏡構件11之表面上。該等微透鏡12及該等凹部13可一體地與該透鏡構件11由一透光材料形成。
該套圈21在對應於該透鏡構件11之凹部13之位置處具有該等突起23。至少該套圈21由該等光纖25至之末端至該等突起23之部份係由一透光材料形成。該套圈21之突起23及該透鏡構件11之凹部13最好由具有相同折射率之材料形成。
多數導銷孔14係穿過該透鏡構件11,該等彈性體27及該套圈21而形成。藉由將多數導銷插入該等導銷孔14,可確保相對於該對應光學連接器之定位及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之接合。
第2A圖顯示一光學連接器10A與一對接光學連接器10B連接且各光學連接器之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互相接合之狀態。該光學連接器10A與該對接光學連接器10B係藉由多數導銷26定位。該光學連接器10A之透鏡構件11之末端表面11a及該光學連接器10B之透鏡構件11之末端表面11a互相接觸。由於在該等透鏡構件11之末端表面11a之間的接觸,該等透鏡構件11被壓向該等對應套圈21。因此,該等彈性體27被壓縮,且該等透鏡構件11沿該等光纖25之光軸向該等對應套圈21移動。各光學連接器之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及凹部13互相接合且該間隙15消失。在這狀態下,該等光纖25之末端表面係位在該等對應微透鏡12之 焦點。
在第2A圖中,假設一光信號由該光學連接器10A傳送至該光學連接器10B。一離開該光學連接器10A之光纖25A之光信號通過該等突起23及該等凹部13之接合表面,同時依據其數值孔徑擴大直徑,且藉由該等微透鏡12準直。該等準直光傳送通過在該光學連接器10A與該光學連接器10B之間的空間且進入該對接光學連接器10B之微透鏡12。又,在該光學連接器10B中,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及凹部13亦互相接合。藉該等微透鏡12收集之光通過該等突起23及該等凹部13之接合表面,進入該光纖25B,且傳送通過該光纖25B。
第2B圖顯示該光學連接器10A與該對接光學連接器10B互相分離之狀態。藉由互相分開該光學連接器10A與該光學連接器10B,該等透鏡構件11脫離該加壓力。藉由該等彈性體27之彈力,該等透鏡構件11移動遠離該等對應套圈21,且一間隙15形成在各凹凸結構31中。在這狀態下,離開該光纖25A之末端表面之光線係藉由該等突起23散射且未與該等微透鏡12耦合。它們未光學地耦合之原因將在稍後說明。
第3A至3C圖顯示一凹凸結構31之一例。如第3A圖所示,突起23及與其對應之凹部13係互相接合以便至少包括該等光纖25之光軸。當該等突起23及該等凹部13互相接合時,在其間之間隙15消失。依據該套圈21及該透鏡構件11之材料,在該等突起23及該等凹部13之表面上會有凹凸不 平。在這情形下,當該等突起23與該等凹部13互相接合時,一小空間存在該等突起23與該等凹部13之間。如果一光信號在這狀態下進入該等接合表面,則由於來自空氣之反射,無法獲得一所需光學耦合效率。為了抑制這種情形,最好在該等突起23或該等凹部13之表面上形成一黏著薄膜28,且該黏著薄膜28具有一接近該套圈21或該透鏡構件11之折射率的折射率。該黏著薄膜28係,例如,匹配油、凝膠、或一透明薄膜。這可減少該表面凹凸不平之效應。
第3B圖及第3C圖各顯示一突起23之一例。在第3B圖中,該突起23a係形成為一圓錐形。在第3C圖中,該突起23b係形成為一角錐形。雖然未顯示在第3B圖及第3C圖中,該透鏡構件11具有多數凹部13,且該等凹部13在該透鏡構件11中形成一對應於該等圓錐突起23a或該等角錐突起23b之形狀。如稍後所述,這些圓錐體或角錐體(突起23及凹部13)具有等於或大於一預定值之一縱橫比。依據在由該等光纖25發出之光與該等圓錐或角錐之間的角度,該光學耦合模式改變。當離開該光纖25之一光信號在該等圓錐或角錐之表面上之入射角度小於全反射之角度,且該等圓錐或角錐之表面作為一旋轉三稜鏡,並且由該光纖25射出之光係在由該等圓錐體23a或角錐體23b離開後收集且向該透鏡12傳送。雖然依據該間隙15之距離該傳送之光不會與該透鏡耦合,該光學耦合之準直光造成一雷射傷害。
相反地,當該等突起23(及該等13)之縱橫比增加使得在該等圓錐體或角錐體之表面上之射出光的入射角度大於全 反射之角度時,由該光纖25射出之光在該等圓錐體23a或角錐體23b中多數反射,且不會發生光向該透鏡12傳送。稍後將參照第5圖至第8圖說明對此模擬之結果。
第4圖顯示該凹凸結構31接合之中心偏離該等光纖25之光軸P的一例。當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係如第3B圖或第3C圖中所示之圓錐體或角錐體時,各圓錐體或角錐體之頂點不一定必須位在對應光纖25之光軸P上。其原因是,如上所述,當該等突起23及該等凹部13互相結合以便至少包括該等光軸P時,由該等光纖25射出之光可藉由全反射而散射。
第5A與5B圖顯示該等突起23之散射效應。改變該等突起23之縱橫比,且在此時模擬散射效應。如第5A圖所示,該等突起23具有一500μm之底直徑及一Xμm之高度。該縱橫比A係以X/500表示(A=X/500)。改變該等突起23之高度及該間隙15之間隙之距離,且以各種縱橫比A與間隙距離G計算散射。模擬之條件如下:在一光纖25之末端與一對應微透鏡12之透鏡頂部之間的距離係1.25mm,且在一100mm之距離該微透鏡121之距離接收具有一7mm直徑之光。計算係藉由一3D射線追蹤法實行。所有構件係由一透明聚烯烴材料製成。這材料之折射率是1.53。該光纖25是具有一50μm核心直徑之一般多模式光纖。該微透鏡12之曲率半徑是440μm。
如第5B圖所示,當該縱橫比A為零且當該縱橫比A為0.2時,甚至在該凹凸結構31之間隙15增加至100μm時,等 於或大於60%之離開該光纖25的光亦與微透鏡12耦合且被準直。這造成一嚴重雷射傷害。甚至當該凹凸結構31之間隙15增加至200μm時,具有大約50%之由該光纖25射出之光之強度的準直光離開該微透鏡12。
相反地,當該縱橫比為0.4時,該射出光之強度可藉由增加該凹凸結構31之間隙15至150μm而減少至10%。當該縱橫比為等於或大於0.6時,該射出光之強度可只藉由在該凹凸結構31中形成一50μm之間隙而減少至零。其原因是形成一小空間造成在該圓錐體中之多次反射,且光不與該準直透鏡(微透鏡)12光學地耦合。
第6A至6C圖是各顯示依據該突起23及該凹部13之一縱橫比之一耦合狀態的圖。如第6A圖所示,當該凹凸結構31之縱橫比等於或小於0.2時,與該微透鏡(準直透鏡)耦合之光線數大(耦合強度高)且當該光學連接器分離時,甚至在該間隙距離G大時,準直光輸出至外側。當該縱橫比為0.4時,如第6B圖所示,光線數依據該間隙G減少。當G=150μm時,該射出光之強度可減少至10%。在第6C圖中,該縱橫比等於或大於0.6。當該間隙距離G等於或大於50μm時,與該準直透鏡之光學耦合係幾乎0%。應注意的是因為第6B圖與第6C圖是模擬圖,射出光線係表示為好像它們被散射至該凹部13外,但是這些光線被散射成未進入該微透鏡12且因此未發生光學耦合。
第7A與7B圖是顯示依據該凹凸結構之縱橫比與間隙距離G之散射狀態的模擬圖。如第7A圖所示,當該縱橫比A 為1.0時,且當該間隙G為0μm時,即,當該光纖之出口端位在該微透鏡12之焦點時(請參見第2A圖),離開該光纖之端面之光係藉該微透鏡12準直且傳送至該對接光學連接器。當該間隙G為50μm時,大部份由該光纖射出之光被該突起(圓錐體或角錐體)23之側表面完全反射,且未與該透鏡耦合。當該間隙距離增加到100μm,及200μm時亦同。
當該縱橫比為0.4時,且當該間隙距離G=0時,由該光線射出之光被放大及準直且傳送至該對接連接器。當該間隙G為50μm時,幾乎50%之射出光與該準直透鏡光學地耦合。當該間隙G為100μm時,光線數減少至20%。當該間隙G為150μm時,光線數減少至10%(請參見第5B圖)。
如第7B圖所示,當該縱橫比為0.2時,且當G=0時,該射出光傳送至該對接光學連接器。藉由增加該間隙G,該耦合強度可稍微減少。但是,甚至在該間隙G增加至200μm時,一半以上之光線與該準直透鏡耦合。當該縱橫比為零時,即,當沒有凹凸結構時,與該透鏡耦合之光線數可藉由增加該間隙G減少。但是,甚至在G增加至200μm時,等於或大於40%之射出光變成準直光。
第8A圖及第8B圖顯示第4圖之偏離構形中之凹凸結構之散射效應。在這模擬中,在與第5圖之條件相同之條件下,該突起23之高度X係設定為500μm(縱橫比A=1.0),該凹凸結構31之間隙距離G係設定為200μm,且該突起23之頂端(接合之中心)係偏離該光纖25之光軸P(請參見第4圖)125μm。在第8A圖中,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 互相接合(間隙距離G=0μm),且離開該光纖25之光係與該微透鏡12光學地耦合且被準直。在第8B圖中,藉由提供該凹凸結構31一200μm之間隙,幾乎所有光散射且未與該微透鏡12耦合。如上所述,如果該光纖25之光軸係在該凹凸結構31之接合範圍內,可在分離時達成一散射效應。
第9A與9B圖顯示第1圖之光學連接器10之一第一修改例。第9A圖是一套圈21及一透鏡構件11之分解俯視圖。第9B圖顯示當由第9A圖之箭號方向觀看時突起23及凹部13之接合表面。在該第一修改例中,多數導軌29設置在該套圈21之側表面上,且多數導軌槽19形成在該透鏡構件11之內側壁中,並且因此增加一導軌結構。當使用時,如在第1圖中一般,多數彈性體27插入該套圈21與該透鏡構件11之間。在這情形下,收納該等導軌29之溝槽可形成在該等彈性體27中。
藉由提供該等導軌29,該透鏡構件11在X方向與Y方向上之移動受限且在Z方向上之平順移動亦在一未設置銷之連接器中達成。該等光纖25及該等微透鏡12之位置可以利用該等導軌29及該等導軌槽19大致地調整,且可使用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之接合(請參見第1圖)精細地調整。因此,各光纖25之出口端及該對應微透鏡12之焦點可以一高準確性對齊。在該第一修改例中,如第9B圖所示,使用四角角柱形突起23及凹部13作為一凹凸結構。
第10A與10B圖顯示第1圖之光學連接器10之一第二修改例。在該第二修改例中,使用一螺旋彈簧41作為使該凹 凸結構31在一接合狀態與一分離狀態之間移動的一移動構件。該螺旋彈簧41可取代第1圖之彈性體27使用,或可與該等彈性體27組合使用。當該光學連接器與該對接連接器分離時,藉由該螺旋彈簧41之彈性,一間隙15形成在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之間。因此,由各光纖25離開之光係藉由該對應突起23之突起表面散射且未與該對應微透鏡12耦合。
第11A與11B圖顯示該光學連接器之一第三修改例。在該第三修改例之光學連接器90中,一套圈81及一透鏡構件71互相一體地形成,且藉由撓性連接部份43連接。該等連接部份43係形成為類似薄扁平彈簧且可移動及變形。該等連接部份43使該透鏡構件71可相對該固持構件81以該光軸方向移動。該套圈81,該透鏡構件71,及該等連接部份43可以,例如,藉由射出成型製成。
第12A與12B圖顯示安裝第11圖之光學連接器90之一第一示範例。如參照第2A圖與第2B圖所述,在該套圈81與該透鏡構件71之間的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及凹部13可藉由連接該光學連接器90與一對接連接器而互相接合。但是,對實際使用而言,最好該光學連接器90係收納在一連接器殼體中。因此,在第12A與12B圖中,設有一安裝結構100使得該光學連接器90係收納在一連接器殼體51中。
當該光學連接器90收納在該連接器殼體51中時,且當該光學連接器90分離時,該透鏡構件71由該連接器殼體51之末端突出。該連接器殼體51,在其內壁上,具有限制該 套圈81以該Z方向移動之多數擋件52及多數壁表面54。該等擋件52限制該套圈81之移動,使得該透鏡構件71不會由該連接器殼體51突出等於或大於一預定距離。該等壁表面54限制該套圈81之移動使得該套圈81不會在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互相接合時過度地縮入該連接器殼體51。利用該等擋件52及該等壁表面54,該套圈81可大致定位在該連接器殼體51中。在連接器殼體51中,設有一與該套圈81之後端接觸之螺旋彈簧53。該螺旋彈簧53係在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互相接合時作為一避震機構,且在該光學連接器90分離時作為一加壓機構。
該光學連接器90之突起23與凹部13係形成為使得其縱橫比為等於或大於0.4且較佳地等於或大於0.6。當該光學連接器90分離時,一間隙15形成在該等突起23與該等凹部13之間。因此,當一光信號由各光纖25之出口端輸出時,該光信號係藉由該對應突起23之突起表面散射且未與該對應微透鏡12耦合。
第12C圖顯示第12A與12B圖之光學連接器90之連接狀態。當該光學連接器90A與該光學連接器90B連接時,該等連接器殼體51之末端互相接觸,且因此該等光學連接器90A與90B之透鏡構件71之末端表面71a向後移動而變成與該等連接器殼體51之末端齊平。該等透鏡構件71之末端表面71a互相加壓,且因此該等撓性連接部份43彎曲,且各光學連接器之凹凸結構31的突起23及凹部13互相接合。該等套圈81亦在該連接器殼體51中向後移動,但是其移動受限於該 等壁表面54。在這狀態下,各光纖25之出口端係位在該對應微透鏡12之焦點。當一光信號由該光學連接器90A傳送至該光學連接器90B時,藉由該光學連接器90A之微透鏡12準直之光藉由該光學連接器90B之微透鏡12收集且傳送至該等光纖25。
第13A與13B圖顯示安裝該光學連接器90之一第二示範例。在該第二安裝示範例中,該連接器殼體51具有一殼體彈簧55而非一螺旋彈簧53。該殼體彈簧55係藉由將該連接器殼體51之後端之內壁成形為類似一扁平彈簧而製成。該殼體彈簧55亦可達成如在第12A至12C圖中之加壓功能及避震功能。即,當在該連接器殼體51中之光學連接器90與一對接連接器接合時,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及凹部13互相接合,且該套圈21被推向該連接器殼體51之後端。當該套圈21與該等壁表面54接觸時,該殼體彈簧55吸收該衝擊。當該光學連接器90分離時,該殼體彈簧55使該套圈21及該透鏡構件11返回其初始位置且因此使該凹凸結構31進入一分離狀態。
如上所述,依據該實施例,一凹凸結構31係設置在形成有多數透鏡之一透鏡構件11(或71)及固持多數光纖25之一套圈21(或81)之間。當該光學連接器分離時,一間隙15形成在該等突起23與該等凹部13之間,且該等光纖25與該等透鏡12之光學耦合效率減少。當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及凹部13之縱橫比等於或大於一預定值時,滿足由該等光纖25射出之光之全反射條件,且該光學耦合效率可減少至 幾乎為零。藉由設置具有一接近該套圈21及該透鏡構件11之折射率之折射率的油、凝膠、薄膜等,可抑制該凹凸結構31之表面之凹凸不平效應。藉由在該透鏡構件11與該套圈21之間設置一接合及分離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的移動構件,可確保在一接合狀態及一分離狀態之間的移動。
本實施例不限於上述構形。該光學傳輸線不限於一四心光纖。雖然在該實施例中使用一單排帶傳輸線,但是亦可使用一多排多心帶傳輸線。在這情形下,該套圈21(81)之突起23及該透鏡構件11(71)之凹部13係依據光纖數及該多心帶傳輸線之排數形成。該等突起及該等凹部之形狀不限於圓錐或角錐形。該等突起及該等凹部可具有可接合及滿足由該光纖射出之光完全被該突起表面反射之條件的任何形狀。當然在第一至第三修改例及第一至第二安裝示範例中,例如匹配油、凝膠或一薄膜之黏著劑層可插入該凹凸結構31之突起23與凹部13之間。亦可使用在一般MT連接器等中使用之套罩等。該等修改例及安裝示範例可有任何可組合。在第一至第三修改例及第一至第二安裝示範例中,該等光軸與該等接合之中心可以互相偏離。
10,10A,10B‧‧‧光學連接器
11‧‧‧透鏡構件
11a‧‧‧末端表面
12‧‧‧透鏡;微透鏡
13‧‧‧凹部
14‧‧‧導銷孔
15‧‧‧空間(間隙)
19‧‧‧導軌槽
21‧‧‧套圈(固持構件)
23‧‧‧突起
23a‧‧‧突起;圓錐體
23b‧‧‧突起;角錐體
24‧‧‧膠帶
25‧‧‧光學傳輸線;光纖
25A,25B‧‧‧光纖
26‧‧‧導銷
27‧‧‧移動構件;彈性體
28‧‧‧黏著薄膜
29‧‧‧導軌
31‧‧‧凹凸結構
41‧‧‧螺旋彈簧
43‧‧‧連接部份
51‧‧‧連接器殼體
52‧‧‧擋件
53‧‧‧螺旋彈簧
54‧‧‧壁表面
55‧‧‧殼體彈簧
71‧‧‧透鏡構件
71a‧‧‧末端表面
81‧‧‧套圈;固持構件
90,90A,90B‧‧‧光學連接器
100‧‧‧安裝結構
A‧‧‧縱橫比
G‧‧‧間隙距離;間隙
P‧‧‧光軸
X‧‧‧高度
第1A與1B圖顯示一實施例之一光學連接器之基本構形;第2A圖顯示第1圖之光學連接器連接之狀態(該凹凸結構之突起與凹部互相接合); 第2B圖顯示第1圖之光學連接器分離之狀態(該凹凸結構之突起與凹部互相分離);第3A至3C圖顯示一凹凸結構(凹/凸)之一例;第4圖顯示該凹凸結構接合之中心偏離光軸之一例;第5A與5B圖顯示該凹凸結構之突起之散射效應;第6A至6C圖顯示光學耦合強度依據該凹凸結構之突起或凹部之縱橫比減少;第7A圖是依據該凹凸結構之縱橫比與間隙長度之散射狀態的模擬圖;第7B圖是依據該凹凸結構之縱橫比與間隙長度之散射狀態的模擬圖;第8A與8B圖是顯示第4圖之偏離構形中之散射效應的模擬圖;第9A與9B圖顯示該光學連接器之一第一修改例;第10A與10B圖顯示該光學連接器之一第二修改例;第11A與11B圖顯示該光學連接器之一第三修改例;第12A與12B圖顯示將該光學連接器安裝在一殼體中之一第一示範例;第12C圖顯示安裝在殼體中之光學連接器互相接合之狀態;及第13A與13B圖顯示將該光學連接器安裝在一殼體中之一第二示範例。
10‧‧‧光學連接器
11‧‧‧透鏡構件
11a‧‧‧末端表面
12‧‧‧透鏡;微透鏡
13‧‧‧凹部
14‧‧‧導銷孔
15‧‧‧空間(間隙)
21‧‧‧套圈(固持構件)
23‧‧‧突起
24‧‧‧膠帶
25‧‧‧光學傳輸線;光纖
27‧‧‧移動構件;彈性體
31‧‧‧凹凸結構

Claims (13)

  1. 一種光學連接器,包含:一固持構件,其固持一光學傳輸線;一透鏡構件,其具有一透鏡;一凹凸結構,其設置在該固持構件與該透鏡構件之間;及一移動構件,其使該凹凸結構在該凹凸結構之一突起及一凹部互相接合之一第一狀態與一間隙形成在該突起及該凹部之間之一第二狀態之間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凹凸結構在該光學連接器與一對接連接器連接時係在該第一狀態,且在該光學連接器未連接時係在該第二狀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由該光學傳輸線離開之光在該突起之表面上的入射角度滿足全反射條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突起之縱橫比是等於或大於0.4。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具有等於或接近該固持構件與該透鏡構件之折射率之一折射率的一黏著薄膜插入該突起與該凹部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突起之中心與該光學傳輸線之光軸一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突起之中心偏離該光學傳輸線之光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凹凸結構之該突起係形成在面向該透鏡構件之該固持構件之一表面上,且該凹凸結構之該凹部係形成在面向該固持構件之該透鏡構件之一表面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移動構件是一插入該固持構件與該透鏡構件之間的彈性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移動構件包括一形成在該固持構件及該透鏡構件之側表面上的導軌結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移動構件包括一撓性連接部份,且該撓性連接部份與該固持構件及該透鏡構件一體地形成並且將該透鏡構件固持成可相對該固持構件以該光軸方向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光學連接器,其中該移動構件更包括一彈性體,且該彈性體設置在收納該光學連接器之一殼體中,並且與該固持構件之後端接觸。
  13. 一種光學連接器,包含:一固持構件,其固持一光學傳輸線;一透鏡構件,其具有一透鏡;一凹凸結構,其設置在該固持構件與該透鏡構件之間;及一移動構件,其使該凹凸結構在該凹凸結構之一突起及一凹部互相接合之一第一狀態與該凹凸結構之該 突起及該凹部互相分離之一第二狀態之間移動。
TW101124237A 2011-09-15 2012-07-05 光學連接器 TWI4511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2444A JP5754317B2 (ja) 2011-09-15 2011-09-15 光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2187A true TW201312187A (zh) 2013-03-16
TWI451145B TWI451145B (zh) 2014-09-01

Family

ID=47880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4237A TWI451145B (zh) 2011-09-15 2012-07-05 光學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25917B2 (zh)
JP (1) JP5754317B2 (zh)
CN (1) CN102998749B (zh)
TW (1) TWI45114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8029A (zh) * 2013-06-07 2014-12-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纤耦合连接器
TWI613475B (zh) * 2016-12-02 2018-02-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光纖耦合器
US10768380B2 (en) 2016-12-19 2020-09-08 Fujikura Ltd. Ferrule, ferrule with optical fi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errule with optical fiber
TWI769227B (zh) * 2017-03-17 2022-07-01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連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35493B2 (en) * 2013-02-28 2016-05-10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Liquid displacing optical coupling assemblies
DE102013102023C5 (de) * 2013-03-01 2022-08-18 Harting Electric Stiftung & Co. Kg Optisches Modul für modular aufgebaute Industriesteckverbinder
JP2014182202A (ja) * 2013-03-18 2014-09-29 Fujitsu Ltd 電子機器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WO2014165615A1 (en) * 2013-04-03 2014-10-09 Molex Incorporated Expanded beam lens assembly
US20150247981A1 (en) * 2014-02-28 2015-09-03 Tom N. CRUZ Optical connector terminus
RU2678962C1 (ru) * 2014-03-06 2019-02-04 Сони Корпорейшн Оптический разъем, кабель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птической связи
CN106062602B (zh) * 2014-03-06 2018-06-08 索尼公司 光连接器、线缆和光通信装置
JP5736490B1 (ja) * 2014-05-29 2015-06-1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光コネクタ用ブーツ
JP6502028B2 (ja) * 2014-06-24 2019-04-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コネクタ
US20160011367A1 (en) * 2014-07-08 2016-01-14 Digital Signa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erminating an Array of Optical Fibers
JP2016061847A (ja) * 2014-09-16 2016-04-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フェルール
JP6447038B2 (ja) * 2014-11-14 2019-01-0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結合システム
WO2016084113A1 (ja) * 2014-11-26 2016-06-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接続機構およ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US10234632B1 (en) * 2015-08-18 2019-03-19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Connectors for multicore optical fibers and methods thereof
EP3358384B1 (en) 2015-09-30 2023-05-1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Optical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cab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3182182A1 (en) * 2015-12-15 2017-06-21 Radiall S.A. Device for coupling two optical fibers, intented to be used in connectors
JP2017138535A (ja) * 2016-02-05 2017-08-10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フェルール接続部品
JP6898710B2 (ja) * 2016-04-04 2021-07-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TWI731128B (zh) 2016-08-10 2021-06-2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光連接器、光纜線及電子機器
JP6749228B2 (ja) * 2016-12-19 2020-09-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用フェルール
JP6749227B2 (ja) * 2016-12-19 2020-09-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フェルール、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及び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8194671A (ja) * 2017-05-17 2018-12-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WO2018229992A1 (ja) * 2017-06-16 2018-12-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WO2019124110A1 (ja) 2017-12-21 2019-06-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通信コネクタ、光通信ケーブル、及び電子機器
US11474300B2 (en) * 2018-04-26 2022-10-18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optical transmitter, optical receiver,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cable
TWI710813B (zh) 2018-11-14 2020-11-21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具有對接軸線的插芯組件及光纖組件
WO2020105258A1 (ja) * 2018-11-22 2020-05-2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フェルール、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及び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9445039B (zh) * 2018-12-20 2023-06-27 江苏海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光纤多芯多通道插拔式连接器插针体及其制备方法
JP7222424B2 (ja) * 2019-05-22 2023-02-1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導波路接続構造、導波路チップ、コネクタ、および導波路接続部品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導波路接続方法
US20210010859A1 (en) * 2019-07-11 2021-01-14 Mikro Mesa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measurement system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light emitted from micro device
US11275214B2 (en) 2020-06-24 2022-03-15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Monolithic fiber-lens array for communic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CN112545431B (zh) * 2020-11-30 2022-06-14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共聚焦内窥镜成像装置及成像的自动补偿方法
US11935777B2 (en) * 2021-12-01 2024-03-19 STATS ChipPAC Pte Lt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support base with filling material disposed into openings in semiconductor wafer for suppo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3209A (ja) 1986-02-20 1987-08-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圧非直線性素子
JPS62193209U (zh) * 1986-05-30 1987-12-08
KR940008672B1 (ko) * 1990-03-26 1994-09-24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광결합장치
JP3198615B2 (ja) 1992-05-25 2001-08-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結合部のレーザハザート防止構造
JP2000147324A (ja) * 1998-11-06 2000-05-26 Sony Corp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とこれを用いた光送受信装置
JP3784601B2 (ja) * 2000-02-28 2006-06-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通信モジュール
CN1250994C (zh) * 2000-11-10 2006-04-12 莱纳斯光子学股份有限及两合公司 光学连接器
US7374349B2 (en) * 2004-09-10 2008-05-20 Intel Corporatio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JP2007011060A (ja) * 2005-06-30 2007-01-18 Sony Corp 光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7775725B2 (en) * 2008-10-29 2010-08-1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ingle-channel expanded beam connector
TWI468755B (zh) 2009-06-08 2015-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光纖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US20110158588A1 (en) 2009-12-25 2011-06-30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able assembly having floatable optical module
JP5510003B2 (ja) * 2010-03-31 2014-06-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及びファイバアレイの接続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8029A (zh) * 2013-06-07 2014-12-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纤耦合连接器
TWI613475B (zh) * 2016-12-02 2018-02-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光纖耦合器
US10768380B2 (en) 2016-12-19 2020-09-08 Fujikura Ltd. Ferrule, ferrule with optical fi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errule with optical fiber
TWI769227B (zh) * 2017-03-17 2022-07-01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71063A1 (en) 2013-03-21
US9025917B2 (en) 2015-05-05
CN102998749B (zh) 2015-03-11
JP2013064803A (ja) 2013-04-11
CN102998749A (zh) 2013-03-27
JP5754317B2 (ja) 2015-07-29
TWI451145B (zh) 2014-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1145B (zh) 光學連接器
US9638873B2 (en) Receptacle ferrule assemblies with gradient index lenses and fiber optic connectors using same
JP7167014B2 (ja)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US10514512B2 (en) Optical connector
EP3640692B9 (en) Optical connector module
US10025050B2 (en) Receptacle ferrules with monolithic lens system and fiber optic connectors using same
WO2016104132A1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光結合構造
JP2021107942A (ja)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結合構造
JP2020060796A (ja)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コネクタシステム並びにこれらを備えたアクティブ光ケーブル
TWI651559B (zh) 插座連接器
US20170023747A1 (en) Eye-safe interface for optical connector
JP6502142B2 (ja) 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光コネクタシステム及び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511758B2 (ja) フェルール
KR101585132B1 (ko) 빔 확장형 광 커넥터 인서트 부재
KR101512689B1 (ko) 빔 확장형 광커넥터 어댑터 부재
JP2021527242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ミラーアセンブリを有するレンズ付き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
JP2017116855A (ja) 光コネクタフェルール、光コネクタ、及び光結合構造
US20190101701A1 (en) Optical connector ferrule, optical connector, and optical coupling structure
US20240103233A1 (en) Ferrule, optical connector, and optical connector module
JP2020095182A (ja) 光コネクタフェルール及び光コネクタ
KR101515112B1 (ko) 광 커넥터의 커넥터 인서트 부재 제조 방법
JP2018031845A (ja)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接続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