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9868A - 防水板裝置 - Google Patents

防水板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9868A
TW201309868A TW101117736A TW101117736A TW201309868A TW 201309868 A TW201309868 A TW 201309868A TW 101117736 A TW101117736 A TW 101117736A TW 101117736 A TW101117736 A TW 101117736A TW 201309868 A TW201309868 A TW 2013098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proof
ratchet
sprocket
waterproof bo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7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tsushi Oba
Original Assignee
Lixil Suzuki Shutt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xil Suzuki Shutter Corp filed Critical Lixil Suzuki Shutter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9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986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14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against other dangerous influences, e.g. tornadoes, floods
    • E04H9/145Floo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20Movable barrages; Lock or dry-dock gates
    • E02B7/26Vertical-lift gates
    • E02B7/36Elevating mechanisms for vertical-lift g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rrages (AREA)
  • Special W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使防水板之動作之確實性提昇之防水板裝置。本發明之防水板裝置包含:防水板17,其係以自路面上升而可阻擋水之方式形成,以防止自通路向建築物等之浸水;溝槽狀之防水板收容凹坑14,其以可收容防水板之方式形成於較路面更下方;溝槽狀之集水凹坑13,其設置於形成有防水板收容凹坑之通路,且以於浸水時可使水流入之方式形成;集水斗16,其係如下之容器,即,配置於集水凹坑內,且儲存流入至該集水凹坑中之水,藉由儲存之水之重量而以可於集水凹坑內下降之方式形成;以及傳遞機構31,其係如下之機構,即,將防水板與集水斗直接或經由其他構件連接,且將集水斗下降之力轉換為防水板上升之力;且傳遞機構中設置有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39,其禁止已上升之防水板下降。

Description

防水板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防止自通路向建築物等浸水之防水板裝置。
若於大雨或洪水時道路等淹沒於水中,則水均會浸入至位於其周圍之建築物或停車場等,從而導致受害範圍擴大。此時,只要設有防止水浸入至通往建築物或停車場等之通路的手段,則可將該受害範圍抑制得較少。自該觀點而言,存在一種設置於該通路且可防止既定量以上之水之浸入之防水板裝置。
先前以來,作為防水板裝置而提出有各種裝置,例如有如專利文獻1之防水板裝置。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防水板裝置(防汛裝置)中,於自路面深挖之溝槽即集水凹坑之內側配置有集水斗,進而於在路面之不同位置深挖之溝槽即收容凹坑內包含可自該凹坑出沒之板狀之防水板(防汛板)。該集水斗與防水板係以藉由吊掛鏈條及鏈輪而相互拉扯之方式構成,平時,防水板收納於收容凹坑之內側,且以防水板之上端與路面位於同一面內之姿勢而保持平衡。另一方面,於水災等時,於集水斗內積存有水,且藉由該水之重量而導致集水斗下降,藉此,以拉拽之方式使防水板上升。藉由防水板之上升,該防水板以堵塞通路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自路面突 出,而防止更多之水之浸入。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644734號公報
然而,於上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防水板裝置中,於水災等時僅於集水斗內積存水即可,但有時因某種理由於配置有集水斗之集水凹坑內亦積存有水。而且,於集水凹坑淹沒於水中時,集水斗之內外均積滿水。如此一來,使集水斗下降之力不發揮作用,隨之,拉拽防水板而使其上升之力亦不發揮作用。因此,存在已上升之防水板、或位於上升中途之防水板下降之情形。若防水板下降,則無法防止水之浸入。
因此,本發明係鑒於該種問題而完成者,且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使防水板之動作之確實性提昇之防水板裝置。
以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再者,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對於隨附圖式之元件符號附加括號而進行記述,但本發明並不因此而限定於圖示之形態。
第1發明係防水板裝置(1),其包含:防水板(17),其係以自路面上升而可阻擋水之方式形成,以防止自通路向建築物 等之浸水;溝槽狀之防水板收容凹坑(14),其以可收容防水板之方式形成於較路面更下方;溝槽狀之集水凹坑(13),其設置於形成有防水板收容凹坑之通路,且以於浸水時可使水流入之方式形成;集水斗(16),其係如下之容器,即,配置於集水凹坑內且儲存流入至該集水凹坑中之水,且以可藉由儲存之水之重量而於集水凹坑內下降之方式形成;以及傳遞機構(31),其係如下之機構,即,將防水板與集水斗直接或經由其他構件連接,且將集水斗下降之力轉換為防水板上升之力;且於傳遞機構中設置有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39),其禁止已上升之防水板下降。
第2發明係如第1發明之防水板裝置(1),其中,傳遞機構(31)包含:鏈條(32),其將防水板(17)與集水斗(16)連接;及鏈齒輪(35),其係配置於鏈條之防水板與集水斗之間且捲掛該鏈條之齒輪;且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39)中具有棘齒輪(40),該棘齒輪(40)配置為與鏈齒輪同軸且具有棘輪機構,且藉由棘輪機構,而於防水板上升之方向上允許鏈齒輪之旋動,於防水板下降之方向上禁止鏈齒輪之旋動。
第3發明係如第1或第2發明之防水板裝置(1),其中,傳遞機構(31)包含:鏈條(32),其將防水板(17)與集水斗(16)連接;及鏈齒輪(35),其係配置於鏈條之防水板與集水斗之間且捲掛該鏈條之齒輪;且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39)包含:棘齒輪(40),其係配置為與鏈齒輪同軸,且係於外周具有棘 齒之齒輪;及卡止構件(41),其具備可卡止於棘齒輪之棘齒之突起狀之卡止突起(41c);且於防水板上升之方向上,卡止突起未卡止於棘齒而允許棘齒輪及鏈齒輪之旋動,於防水板下降之方向上,藉由卡止突起卡止於棘齒而禁止棘齒輪及鏈齒輪之旋動。
根據本發明,可防止上升之防水板下降,且可使防水板裝置之動作之確實性提昇。
本發明之上述作用及增益可根據用以實施其次說明之發明之形態而明確。以下,根據圖式所示之實施形態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實施形態。
圖1係第一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1設置於通路之狀態之立體圖。圖1(a)係表示防水板17收納於防水板收容凹坑14(參照圖3)內,且通路開放之姿勢,圖1(b)係表示以防水板17自防水板收容凹坑14突出之方式封閉通路之一部分之姿勢。圖2係表示自圖1(a)中箭頭II所示之方向、即通路入側方向觀察防水板裝置1之前視圖。圖3係沿著圖1(a)中一點鏈線III-III所示之鉛垂線的防水板裝置1之剖面圖中之箭頭方向的圖。圖4係與圖3相同之視點之剖面圖,且表示防水板17上升之姿勢。一面參照圖1~圖4及適當表示之各圖一面對防水板裝置1進行說明。於圖1~圖4、及以 下之說明中參照之各圖中,為了進行說明而適當地透視構件而進行表示。又,於各圖中亦有為了便於觀察圖而省略一部分構件之情形。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圖1(a)、圖1(b)之紙面斜左下方、及圖3、圖4之紙面左方表示通路入側,其相反側表示通路出側。因此,圖2係自通路入側觀察防水板裝置1之圖。即,於水災等時,水自通路入側侵入。
防水板裝置1包含通路開閉部2及機構收容部3。根據圖1、圖2可知,機構收容部3設置為分別相對向地立設於通路開閉部2之一端與另一端。而且,根據圖1(a)、圖1(b)可知,防水板裝置1設置於形成於壁間之通路中。詳細而言,於形成通路之路面埋設有通路開閉部2,於形成通路之壁中分別配置有機構收容部3。藉此,平時,如圖1(a)所示,通路開放,從而可供出入。另一方面,於水災等時,如圖1(b)所示,防水板17上升而封閉通路之一部分,從而防止更多之水之侵入。以下,對通路開閉部2及機構收容部3之各者進行詳細說明。
通路開閉部2係如圖1~圖4所示般包含間隔構件10、11、12、取水溝槽15、集水斗16、防水板17、蓋構件18、導水構件19、防水板按壓件20、21、及密封構件22。再者,如上所述,由於通路開閉部2係埋設於通路中之路面,故而構成通路開閉部2之各構件除一部分構件以外基本上均被 埋設。
如圖3、圖4中表示剖面所示,間隔構件10、11、12係剖面形狀為大致矩形之構件,且係於防水板裝置1之左右方向(圖2之紙面左右方向、圖3之紙面裏側/近前方向)延伸之板狀構件。各間隔構件10、11、12係以其板面相對向之方式,且以於通路入側出側方向(圖2之紙面裏側/近前方向、圖3之紙面左右方向)具有既定之間隔地排列之方式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自通路入側向通路出側依序排列有間隔構件10、間隔構件11、間隔構件12。
此處,藉由間隔構件10與間隔構件11之間隙而形成集水凹坑13,藉由間隔構件11與間隔構件12之間隙而形成防水板收容凹坑14。
又,蓋構件18以可覆蓋集水凹坑13之上端開口之方式配置,從而形成通路面之一部分。較佳為,於蓋構件18之成為路面側之表面形成有複數個凸部。藉此,防止步行者或車輛之打滑。
如圖3、圖4中表示之剖面、且如圖1、圖2中表示之長度方向所示,取水溝槽15係具有既定之剖面且於防水板裝置1之左右方向延伸之構件。取水溝槽15包含取水溝槽本體15a與格柵15b。取水溝槽本體15a係具有溝槽狀剖面之構件,且係以該溝槽狀之開口部朝上之方式配置。格柵15b係以可覆蓋取水溝槽本體15a之開口部之方式配置的由合 成樹脂材料或金屬材料等組成格子狀之溝槽蓋。
該種取水溝槽15係配置於較間隔構件10更靠通路入側。
集水斗16係用以儲存流入至集水凹坑13內之水之容器,且係具有圖3、圖4所示之剖面且如圖2所示般於防水板裝置1之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構件。集水斗16收容於集水凹坑13內,且可於該集水凹坑13內上升及下降。即,集水斗16形成為於防水板裝置1之左右方向上略小於集水凹坑13,且水自其上部開口流入至內側,並可儲存水。
較佳為,集水斗16構成為:其全高為集水凹坑13之深度之1/2以下,並且於集水斗16之上下動之最下方之位置該集水斗16不碰撞至集水凹坑13之底面。
又,於集水斗16之上端配置有密封構件16a。密封構件16a係以堵塞集水斗16與集水凹坑13之內壁面之間隙之方式安裝。藉此,可抑制水進入至集水斗16與集水凹坑13之間隙而導致水積存於集水凹坑13內。
防水板17係能以上升之姿勢而封閉通路之一部分而阻擋水的厚板狀之構件,且具有圖3、圖4所示之剖面,且如圖2所示般於防水板裝置1之左右方向上延伸。
防水板17包含成為用以阻擋水之擋板之防水板本體17a、及固著於防水板本體17a之上端部且成為路面之一部分之鋼板製之蓋構件17b。
防水板本體17a係藉由如下方式而形成:其內部由發泡苯 乙烯等輕量且具有強度之發泡材面板而形成,且在該發泡材面板之表面整體覆裝不鏽鋼鋼板等具有耐腐蝕性與強度之薄板材。如此,由於該防水板本體17a之內部使用輕量且比重較小之發泡材面板,故而該防水板17能實現輕量化。藉此,如下所述,能減輕可上升或下降地懸吊防水板17時所需要之力。而且,由於發泡材面板之表面藉由較其更硬質之薄板材被覆,故而亦可防止發泡材面板之損傷。
此處,例示了對於防水板本體17a使用發泡材面板之例,但並不妨礙使用其他材料,例如亦可使用蜂窩狀芯材。由此,可提昇強度。
蓋構件17b係固著於防水板本體17a之上端部且成為路面之一部分的鋼板製之板狀。較佳為,於蓋構件17b之成為路面側之表面形成有複數個凸部。藉此,防止步行者或車輛之打滑。再者,蓋構件17b所使用之網紋鋼板較佳為以與上述防水板本體17a之薄板材相同之材料而形成。
該種防水板17中,防水板本體17a係以可自防水板收容凹坑14出沒之方式配置於該防水板收容凹坑14。即,防水板本體17a係設置為可成為其全部收納於防水板收容凹坑14內之姿勢、與其一部分收納於防水板收容凹坑14內而另一部分於通路突出之姿勢。
又,蓋構件17b係以如下之方式進行覆蓋,即,以防水板本體17a之全部收納於防水板收容凹坑14內之姿勢,蓋住 該防水板收容凹坑14之開口。
此處,防水板17構成為較集水斗16、下述之連接托架37、及移動鏈輪38之合計重量更重。藉此,如下文中之說明所述,平時可預先適當地將防水板17收容於防水板收容凹坑14之內側。
導水構件19係如圖3、圖4所示般以沿著間隔構件10之上端面且使其板面朝向上下方向之方式配置的板狀之構件。導水構件19之通路出側端部(圖3、圖4之紙面右側)以延伸至集水凹坑13之方式配置。藉此,可效率良好地將自取水溝槽15溢出之水導引至集水斗16。導水構件19較佳為藉由不鏽鋼或鋼而形成。又,根據圖3、圖4可知,導水構件19之通路出側端部亦可朝向集水凹坑13之底部彎折。藉此,可進一步效率良好地將水導引至集水斗16內。
如圖3、圖4所示,於防水板收容凹坑14之壁面中、通路入側(圖3、圖4之紙面左側)上部,配置有防水板按壓構件20。根據圖3、圖4可知,防水板按壓構件20具有以朝向通路出側(圖3、圖4之紙面右側)上方之方式傾斜之部位。
另一方面,於防水板17中通路入側下部,設有與防水板按壓構件20對應之防水板按壓構件21。防水板按壓構件21亦與防水板按壓構件20同樣地具有傾斜之部位。
又,於防水板收容凹坑14之壁面中通路出側上部,配置有密封構件22。
根據該種防水板按壓構件20、21及密封構件22,如圖4所示,於防水板17上升之姿勢下,防水板按壓構件20與防水板按壓構件21以重疊之方式配置。此時,藉由防水板按壓構件20、21之傾斜部位彼此之接觸之效果,防水板按壓構件20、21將防水板17向通路出側按壓。藉此,由於防水板17被牢固地按壓於密封構件22,故而可進一步確實地進行止水。
其次,對機構收容部3進行說明。機構收容部3係如上述般分別設置於通路開閉部2之左右方向端部,且設於形成通路之壁中。因此,根據圖1、圖2亦可知,機構收容部3設置有2個。但是,由於2個機構收容部3之基本構造相同,故而於此處僅對一方之機構收容部3進行說明。
機構收容部3包含框體30、及收容於該框體30內之傳遞機構31。
框體30係形成機構收容部3之外殼之構件,且以藉由製成箱狀而可於其內側包含傳遞機構31之方式構成。因此,框體30係由板狀之構件等組合而形成。
傳遞機構31係具有使上述集水斗16與防水板17連動而使彼此之上升及下降相關聯之功能的機構。即,其係將防水板17與集水斗16連接而將集水斗16下降之力轉換為防水板17上升之力的機構。因此,傳遞機構31包含吊掛鏈條32、第一導引鏈輪35、第二導引鏈輪36、連接托架37、移 動鏈輪38、作為防止板下降禁止機構之棘輪機構39、及防水板擠壓構件42、43。
吊掛鏈條32係作為力傳遞構件發揮功能而以使集水斗16與防水板17連動之方式傳遞兩者間之力的鏈條。吊掛鏈條32之一端係藉由固定構件34而固定於框體30。因此,藉由固定構件34所固定之端部被禁止移動。另一方面,吊掛鏈條32之另一端係藉由固定構件33而固定於防水板17之左右方向側面。因此,吊掛鏈條32之該另一端與防水板17之上升、下降同樣地上下動。
又,吊掛鏈條32之兩端間係藉由捲掛於下述之第一導引鏈輪35、第二導引鏈輪36、及移動鏈輪38而保持於框體30內。
第一導引鏈輪35係於外周形成有可卡合於上述吊掛鏈條32之複數個齒的鏈齒輪。因此,第一導引鏈輪35可以其中心為軸進行旋動,並且該軸固定於框體30而被禁止移動。因此,第一導引鏈輪35係以固定於框體30之既定之位置並且可旋動之方式配置。
又,第一導引鏈輪35配置於防水板17之上方,其高度位置(圖3、圖4之紙面上下方向位置)係即便防水板17為上升至最高之姿勢亦可由吊掛鏈條32保持該防水板17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一導引鏈輪35之通路出入側方向之位置(圖3、圖4之紙面左右方向位置)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成為如 下之形態,即,吊掛鏈條32之一端側自第一導引鏈輪35之通路出側(圖3、圖4之紙面右側)向鉛垂下方延伸,且其一端固定於防水板17。由此,可使防水板17上升至正上方,而可實現防水板17之更順利之上下動。
第二導引鏈輪36與第一導引鏈輪35同樣地係於外周形成有可卡合於上述吊掛鏈條32之複數個齒的鏈齒輪。因此,第二導引鏈輪36可以其中心為軸進行旋動,並且該軸固定於框體30而被禁止移動。因此,第二導引鏈輪36以固定於框體30之既定之位置並且可旋動之方式配置。
第二導引鏈輪36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導引鏈輪35更靠通路入側(圖3、圖4之紙面左側),其高度位置亦設為與第一導引鏈輪35大致相同。
連接托架37係配置於較第二導引鏈輪36更靠通路入側且於上下方向上較長的板狀之構件,其下部固定於集水斗16之左右方向(圖3、圖4之紙面裏側/近前方向)側面。另一方面,於連接托架37之上部配置有移動鏈輪38。
移動鏈輪38係於外周形成有可卡合於上述吊掛鏈條32之複數個齒的鏈齒輪。因此,移動鏈輪38可以其中心為軸進行旋動,並且該軸固定於連接托架37。
如上所述,由於集水斗16可上下動地配置,故而連接托架37及移動鏈輪38亦可追隨集水斗16而上下動。
於以上說明之第一導引鏈輪35、第二導引鏈輪36、及移 動鏈輪38上,如下述般掛有吊掛鏈條32。即,於吊掛鏈條32之通路入側端部與通路出側端部之間,對第一導引鏈輪35及第二導引鏈輪36自上側掛有吊掛鏈條32。另一方面,移動鏈輪38於第二導引鏈輪36與吊掛鏈條32之通路入側端部之間以載置於吊掛鏈條32之方式被掛著。即,移動鏈輪38、連接托架37、及集水斗16以掛於吊掛鏈輪32之方式被懸掛。該等具體動作於下文中進行詳細說明。
棘輪機構39係兼作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而發揮功能者,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棘齒輪40、及卡止構件41。於圖5中將圖3中V所示之一點鏈線所包圍之部位放大而表示。於圖5中將棘輪機構39放大而表示。棘輪機構39係構成所謂棘輪者,並且係允許第一導引鏈輪35之一方向之旋動且禁止其相反方向之旋動者。
棘齒輪40係於外周形成有卡止構件41可卡止之複數個棘齒的棘輪用齒輪。根據圖5可知,棘齒輪40係設置為與第一導引鏈輪35同軸,且棘齒輪40與第一導引鏈輪35以始終連動之方式得到固定。
此處,由於藉由增加棘齒輪之複數個棘齒之個數而使卡止構件41之卡止位置之間隔變小,故而可提高防水板17之停止位置之精度。
卡止構件41具有本體41a及卡止突起41c。本體41a係棒狀之構件,且可以設置於其一端側之軸41b為中心進行旋 動。進而,本體41a向該旋動之方向中的圖5中箭頭Vc所示之方向、即靠近棘齒輪40之方向施力。藉此,可將卡止突起41c向棘齒輪40擠壓。卡止突起41c係以自本體41a朝向棘齒輪40突出之方式設置的突起狀之部位,且具有如卡止於棘齒輪40之齒而作為棘輪發揮功能的形狀。
棘齒輪40與卡止構件41係以棘齒輪40之棘齒、與卡止構件41之卡止突起41c卡止之方式而設置。此時,由於卡止構件41朝向棘齒輪40施力,故而卡止突起41c向棘齒輪40擠壓。於該種棘輪機構39中,允許棘齒輪40之旋動中的圖5中Va所示之方向之旋動,禁止Vb所示之方向之旋動。因此,與其連動之第一導引鏈輪35亦相同。詳細情況係如下所述。
若棘齒輪40向Va所示之方向旋動,則棘齒輪40之棘齒之斜面按壓卡止突起41c。藉由該按壓力而抵抗卡止構件41之施加力從而使力發揮作用,使卡止構件41向圖5中Vd所示之方向旋動。藉此,卡止突起41c越過棘齒輪40之棘齒。藉由連續地進行此動作,而可使棘齒輪40向圖5中Va所示之方向旋動。
另一方面,若欲使棘齒輪40向Vb所示之方向旋動,則棘齒輪40之棘齒與卡止突起41c卡止而禁止旋動。
藉此,固定於棘齒輪40之第一導引鏈輪35之旋動亦同樣地允許且限制旋動。關於與其他構件相關之具體動作,於下 文中進行詳細說明。
返回至圖1~圖4,繼續對其他構件進行說明。防水板擠壓構件42、43係由防水板擠壓構件42與防水板擠壓構件43形成對之構件,根據圖3、圖4可知,其係以於對向配置時相互接觸之面為斜面之方式形成的塊狀之構件。防水板擠壓構件42固定於框體30。另一方面,防水板擠壓構件43固定於防水板17之左右方向側面。於本實施形態中,防水板擠壓構件43兼作固定構件33。根據圖4可知,防水板擠壓構件42與防水板擠壓構件43係以於防水板17上升之姿勢下斜面彼此接觸之方式配置。藉此,可利用楔之效果而將防水板17向通路出側擠壓,從而可使防水板17之止水性能提昇。
於圖6中表示另一例之防水板擠壓構件42'。防水板擠壓構件42'係代替上述防水板擠壓構件42而配置,其安裝位置與防水板擠壓構件42相同。圖6(a)係僅注視防水板擠壓構件42'且於與圖3相同之視點觀察之圖,圖6(b)係與圖4同樣地表示於防水板17上升之姿勢下防水板擠壓構件43與防水板擠壓構件42'接觸之情形的圖。
根據圖6(a)、圖6(b)可知,防水板擠壓構件42'構成為包含以軸42'a為中心進行旋轉之車輪42'b。軸42'a係直接或經由其他構件而固定於框體30,且其軸心方向為防水板17之左右方向。因此,車輪42'b配置為可於包含通路出入側 方向之平面內進行旋轉。
防水板擠壓構件42'與防水板擠壓構件43係若防水板17如圖6(b)中VIa所示般上升,則防水板擠壓構件43之斜面與防水板擠壓構件42'之車輪42'b接觸,利用楔之效果而如圖6(b)中VIb所示般使力發揮作用,從而可將防水板17向通路出側擠壓。藉此,可使防水板17之止水性能提昇。
此時,由於防水板擠壓構件42'側構成為具有車輪42'b,故而可抑制防水板擠壓構件42'與防水板擠壓構件43之接觸後對於防水板17之移動的阻抗,從而可實現更順利之動作。
其次,對如上述般構成之防水板裝置1之動作進行說明。於圖7中表示用以進行動作說明之圖。圖7(a)係與圖3對應,圖7(b)係與圖4對應。即,圖7(a)係表示防水板17位於最下方、並且集水斗16位於最上方之狀態,且係平時之姿勢。另一方面,圖7(b)係表示防水板17上升而阻斷通路之一部分、並且集水斗16降落之狀態,且係浸水時之姿勢。於圖7中為了便於觀察圖而省略較多之符號。符號可參照與圖7(a)、(b)對應之圖3、圖4。
如圖7(a)所示,防水板裝置1於平時係以成為如下狀態之方式設置,即,集水斗16配置於集水凹坑13之上部,防水板17之防水板本體17a之全部收容於防水板收容凹坑14內。即,集水斗16與防水板17係藉由經由傳遞機構31且 藉由其重量而取得平衡來決定動作,因此,平時,為了成為圖3、圖9(a)之姿勢,而如上述般構成為防水板17之重量較集水斗16、連接托架37、及移動鏈輪38之合計重量更重。根據圖7(a)之姿勢,由於通路開放,故而並不阻礙人或車等之通行。又,由於構成為藉由格柵15b、蓋構件17b、18而儘量不使路面存在階差,故而可使通行較為舒適。
另一方面,若因伴隨著洪水等之水量增加而導致水位增加,則與其連動地,取水溝槽15內之水位亦發生變化。此處,平時,或於雖因伴隨著洪水等之水量增加而導致水位上升、但取水溝槽15內之水位較路面低、且較導水構件19低時,自路面通過格柵15b流入至取水溝槽15內之雨水等水自未圖示之排水口而排出至下水管等排水處理設施。即,於該種情形時,由於集水斗16內未儲存水,且其重量未發生變化,故而集水斗16不進行下降動作。因此,可維持如圖3、圖7(a)之姿勢。
相對於此,因伴隨著洪水等之水量增加而如圖7(a)中VIIa所示般經由格柵流入水而使取水溝槽15內之水位上升,若該水位高於導水構件19,則如圖7(a)中VIIb所示般自取水溝槽15經由導引構件19而使集水斗16內開始儲存水。而且,若維持該種較高之水位,則水依序儲存於集水斗16內。
此處,如上所述,集水斗16與防水板17係藉由經由傳遞機構31且藉由其重量而取得平衡來決定動作,但當如此於 集水斗16內儲存既定以上之水時,構成為集水斗16、連接托架37及移動鏈輪38之重量與該儲存之水之重量較防水板17之重量更重。藉此,如上所述,若流入並儲存至集水斗16內之儲存水達到既定重量,則該重量超過防水板17之重量,而如圖7(a)中VIIc所示,集水斗16於集水凹坑13內下降。如此一來,藉由該集水斗16之下降力,而經由連接托架37使移動鏈輪38一面旋動一面與集水斗16一併大致鉛垂地下降。
藉由該下降,移動鏈輪38向圖3、圖7(a)之視點中之順時針方向旋轉,第一導引鏈輪35、及第二導引鏈輪36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固定構件34與第二導引鏈輪36之間存在之吊掛鏈條32之部分變長,並下拉至下方。
如此,藉由將吊掛鏈條32下拉,而將該吊掛鏈條32中的安裝有防水板17之端部上拉,如圖7(a)中VIId所示,防水板17追隨其上升並升高至通路內。其結果,藉由該防水板17而阻擋向通路之浸水。
根據該種傳遞機構31,由於係使用吊掛鏈條32與各鏈輪35、36、38而構成,故而可使吊掛鏈條32以卡合於各鏈輪35、36、38之狀態移動並上拉,從而抑制伴隨著上升力向防水板17之傳遞而產生的吊掛鏈條32與各鏈輪35、36、38之磨耗或滑動。
如以上說明所述,於進行防水板17上升之基本動作時, 如上所述,第一導引鏈輪35向圖3、圖7(a)之視點中之逆時針方向旋轉。即,向圖5中Va所示之方向旋轉。對於該種旋轉而言,棘輪機構39如上述說明所述允許該旋轉。因此,棘輪機構39不阻礙防水板17之上升而動作。
另一方面,考慮到例如由於如超過假想之雨水之量的水量之流入等某種理由而導致於防水板17之上升後、或上升之中途集水凹坑13內亦浸入水之情形。於此情形時,集水斗16之內外被水積滿,而失去水僅積滿於集水斗16內之情形時的下降力。如此一來,如上所述,由於原本構成為防水板17之重量較集水斗16等之重量更重,故而無法維持防水板17之上升,而導致力作用於防水板17下降之方向。
如此,於防水板17欲下降時,第一導引鏈輪35應向圖3、圖7(a)之視點中之順時針方向旋轉。然而,於防水板裝置1中設有棘輪機構39,如上所述,禁止第一導引鏈輪35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圖5中Vb所示之方向之旋轉)。藉此,可防止已上升之防水板17自其位置下降。因此,可防止於防水板17應上升而上升後,產生未預期之防水板17之下降。即,可提昇防水板17之動作之確實性。
於上述說明之防水板17之上升時、及上升後之姿勢下,藉由防水板裝置1中所設之構件而發揮如下之其他效果。
藉由如圖3、圖4所示之沿著集水斗16之開口之邊緣而設置的密封構件16a,可堵塞集水凹坑13之內壁面與集水 斗16之間之間隙,故而可抑制水浸入至集水凹坑13內。
又,藉由防水板按壓構件20、21及防水板擠壓構件42、43,利用因其斜面之接觸而產生的楔之效果,而將防水板17向密封構件22擠壓,故而可實現止水性之提昇。
再者,亦可於集水凹坑13及防水板收容凹坑14之底部設置排水機構。由此,可抑制凹坑內儲存水。此處,較佳為,於該排水機構中設置防止水逆流而流入至集水凹坑或防水板收容凹坑之逆流防止閥。
於圖8、圖9中表示注視第二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的棘輪機構139之部位之圖。圖8、圖9係與圖5相同之視點下之圖。於本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代替第一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1中所設之棘輪機構39而僅使用棘輪機構139,其他部位共通。因此,此處一面參照圖8、圖9一面對棘輪機構139進行說明,對其他部位省略說明。
棘輪機構139係作為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而發揮功能者,且包含棘齒輪140、卡止構件141、及切換手段142。棘輪機構139係具有所謂之棘輪者,且係允許第二導引鏈輪36之一方向之旋動而禁止其相反方向之旋動者。進而,棘輪機構139包含切換手段142,其可解除對於該種第二導引鏈輪36之旋動之限制。於以下進行說明。
棘齒輪140係於外周形成有卡止構件141之卡止突起141b可卡止之複數個卡止齒的齒輪。根據圖8、圖9可知, 棘齒輪140係設置為與第二導引鏈輪36同軸,且棘齒輪140與第二導引鏈輪36構成為於第二導引鏈輪36向圖8中VIIIb所示之方向旋動之朝向時連動,於第二導引鏈輪36向圖8中VIIIa所示之方向旋動時不連動而第二導引鏈輪36可旋動。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二導引鏈輪36與棘齒輪140經由未圖示之棘輪機構而疊合為同軸。用於此之棘輪機構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公知之棘輪機構。
卡止構件141具有本體141a、及卡止突起141b。
本體141a係形成為大致L字狀之棒狀之構件,且能以設置於該大致L字狀之片之交叉部位的軸141c為中心進行旋動。進而,本體141a係藉由扭轉彈簧(torsion spring)141d而向該旋動之方向中的圖8中箭頭VIIIc所示之方向、即卡止突起141b靠近棘齒輪140之方向施力。藉此,可將卡止突起141b向棘齒輪140擠壓。
卡止突起141b係以自本體141a之大致L字狀之片中的一片而朝向棘齒輪140突出之方式設置的突起狀之部位,且具有可卡止於棘齒輪140之齒而禁止棘齒輪140之旋動之形狀。
此處,棘齒輪140之卡止齒及卡止突起141b之形狀只要構成為卡止突起141b可禁止棘齒輪140向任一方向旋動即可,其形狀並無限定。
切換手段142係具有切換圖8所示之卡止構件141之姿勢 與圖9所示之卡止構件141之姿勢之功能的構件。切換手段142包含凸輪狀之構件即偏心板142a。又,於偏心板142a之旋轉中心具備圓筒鎖(cylinder lock)142b,可藉由在此處插入鎖且使鎖旋轉而使偏心板142a旋轉。
偏心板142a係以外周面接觸於與本體141a中的未配置有卡止突起141b之片,並且配置於被受到上述扭轉彈簧141d之施力之本體141a擠壓之側。
其次,對棘輪機構139之作用進行說明。
首先,對圖8所示之姿勢、即卡止突起141b卡止於棘齒輪140之姿勢之動作進行說明。此時,由於本體141a之卡止突起141b卡止於棘齒輪140之卡止齒,故而棘齒輪140之旋動被禁止,而無法向任一方向旋動。因此,此時,如上所述,藉由未圖示之棘輪機構,而允許第二導引鏈輪36於圖8中VIIIa所示之方向之旋動,圖8中VIIIb所示之方向之旋動因與棘齒輪140連動故被禁止。
即,於該種情形時,於防水板17上升之方向上允許第二導引鏈輪36之旋動,於防水板17下降之方向上禁止第二導引鏈輪36之旋動。因此,棘輪機構139發揮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1中所設之棘輪機構39相同之效果。
其次,對圖9所示之姿勢、即卡止突起141b自棘齒輪140脫離之姿勢的動作進行說明。若將鎖插入於圓筒鎖142b而使偏心板142a如圖9所示般進行旋動,則藉由扭轉彈簧 141d而施力之本體141a一面接觸於偏心板142a之表面一面以軸141c為中心進行旋動。藉此,如圖9所示般卡止突起141b自棘齒輪140脫離。
藉由使棘輪機構139成為圖9所示之姿勢,而解除棘齒輪140之旋動限制,隨之,亦解除第二導引鏈輪36之旋動限制。
藉此,亦可實現防水板17下降之移動。因此,藉由成為圖8所示之姿勢而將已上升之防水板17切換為圖9所示之姿勢,藉此,可容易使防水板17再次下降。
於圖10、圖11中表示注視第三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的棘輪機構239之部位之圖。圖10、圖11係與圖5相同之視點下之圖。於本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代替第一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1中所設之棘輪機構39而僅使用棘輪機構239,其他部位共通。因此,此處一面參照圖10、圖11一面對棘輪機構239進行說明,對其他部位省略說明。
棘輪機構239係作為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而發揮功能者,且包含棘齒輪240、鎖定齒輪241、及卡止構件242。棘輪機構239係具有所謂棘輪者,且係允許第一導引鏈輪35之一方向之旋動而禁止其相反方向之旋動者。進而,棘輪機構239具備可限制第二導引鏈輪36之旋動而禁止防水板17之上升之鎖定功能。於以下進行說明。
棘齒輪240係於外周形成有卡止構件242之卡止突起 243b可卡止之複數個卡止齒的齒輪。根據圖10、圖11可知,棘齒輪240係設置為與第一導引鏈輪35同軸,且棘齒輪240與第一導引鏈輪35構成為於第一導引鏈輪35向圖10中Xb所示之方向旋動之朝向時連動,於第一導引鏈輪35向圖10中Xa所示之方向旋動時不連動而第一導引鏈輪35可旋動。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導引鏈輪35與棘齒輪240經由未圖示之棘輪機構疊合為同軸。用於此之棘輪機構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公知之棘輪機構。
鎖定齒輪241係於外周形成有卡止構件242之鎖定用突起243c可卡止之複數個鎖定齒的鎖定用齒輪。根據圖10、圖11可知,鎖定齒輪241設置為與第二導引鏈輪36同軸,且鎖定齒輪241與第二導引鏈輪36以始終連動之方式加以固定。
卡止構件242係配置於棘齒輪240及鎖定齒輪241之下方且成為兩齒輪之間的位置,且包含本體243及切換手段244而構成。
根據圖10、圖11可知,本體243係具有於該視點下較短之下底、及長於下底之上底的大致梯形之構件,且於下底側具有矩形之槽口243d。進而,於本體243之上底之端部,在距棘齒輪240較近之端部以突出之方式設置有卡止突起243b,於距鎖定齒輪241較近之端部以突出之方式設有鎖定用突起243c。又,本體243能以設置於上底之中央附近之 軸243a為中心進行旋動。
切換手段244係具有切換圖10所示之本體243之姿勢與圖11所示之本體243之姿勢之功能的構件。切換手段244包含偏心之圓板狀之構件即偏心圓板244a。該偏心圓板244a配置於本體243之槽口243d之內側。由此,例如於圖10之姿勢下,偏心圓板244a之長徑存在於右側,此時,本體243以卡止突起243b可卡止於棘齒輪240之方式向紙面右上方傾斜。相對於此,若使偏心圓板244a旋轉而成為如圖11所示之姿勢,則偏心圓板244a之長徑成為左側,偏心圓板244a擠壓槽口243d之內壁而可改變本體243之傾斜。即,此時,如圖11所示,本體243以鎖定用突起243c可卡止於鎖定齒輪241之方式向紙面左上方傾斜。
此處,棘齒輪240之卡止齒及卡止突起243b之形狀只要構成為卡止突起243b可禁止棘齒輪240向任一方向旋動即可,其形狀並無限定。鎖定齒輪241之鎖定齒及鎖定用突起243c之形狀亦相同。
首先,對圖10所示之姿勢、即棘齒輪240與卡止突起243b卡止之姿勢之動作進行說明。此時,由於本體243之卡止突起243b卡止於棘齒輪240之卡止齒,故而棘齒輪240無法向任一方向旋動。因此,如上所述,藉由未圖示之棘輪機構,而允許第一導引鏈輪35於圖10中Xa所示之方向之旋動,圖10中Xb所示之方向之旋動因與棘齒輪240連動故被禁 止。
即,於該種情形時,於防水板17上升之方向上允許第一導引鏈輪35之旋動,於防水板17下降之方向上禁止第一導引鏈輪35之旋動。因此,棘輪機構239發揮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1中所設之棘輪機構39相同之效果。
再者,此時,由於鎖定用突起243c未卡止於鎖定齒輪241之鎖定齒,故而鎖定齒輪241及第二導引鏈輪36之旋動本身並未特別禁止。
其次,對圖11所示之姿勢、即鎖定齒輪241與鎖定用突起243c卡止之姿勢之動作進行說明。關於本體243自棘齒輪240與卡止突起243b卡止之姿勢(圖10)向鎖定齒輪241與鎖定用突起243c卡止之姿勢(圖11)之變更,可如上述般藉由切換手段244而進行。
於鎖定齒輪241與鎖定用突起243c卡止之姿勢下,鎖定齒輪241被禁止向任一方向旋動。因此,與鎖定齒輪241連動之第二鏈輪36亦同樣地被禁止旋動。
再者,此時,由於卡止突起243b未卡止於棘齒輪240之卡止齒,故而棘齒輪240及第一導引鏈輪35之旋動本身並未特別禁止。
於該種情形時,防水板17之上升及下降被禁止。此可於例如管理防水板裝置之人員在附近等而未必需要使防水板17自動上升之情形等,期望預先禁止防水板17之自動上升 時使用。於此情形時,當管理防水板裝置者離開該位置而無人存在時,藉由切換手段244設為圖10所示之姿勢而使防水板17自動上升即可。
於圖12、圖13中表示注視第四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的棘輪機構339之部位之圖。圖12、圖13係與圖10、圖11相同之視點下之圖。於本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代替第三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所設之棘輪機構239而僅使用棘輪機構339,其他部位共通。因此,此處一面參照圖12、圖13一面對棘輪機構339進行說明,對其他部位省略說明。
棘輪機構339係作為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而發揮功能者,且包含第一制動鼓340、第二制動鼓341、及制動桿342。棘輪機構339係具有藉由摩擦而禁止旋轉之所謂制動器,並且藉由此處所包含之棘輪而允許第一導引鏈輪35之一方向之旋動,且禁止其相反方向之旋動。進而,棘輪機構339具備可限制第二導引鏈輪36之旋動而禁止防水板17之上升之鎖定功能。於以下進行說明。
第一制動鼓340係圓板狀之構件,且形成為藉由其外周面與下述之制動器桿342之第一制動片343b之摩擦而禁止第一制動鼓340之旋轉。第一制動鼓340所使用之材料可為如此利用與制動片之關係而可作為制動鼓發揮功能之公知材料。
根據圖12、圖13可知,第一制動鼓340設置為與第一導引鏈輪35同軸,且第一制動鼓340與第一導引鏈輪35構成為於第一導引鏈輪35向圖12中XIIb所示之方向旋動之朝向時連動,於第一導引鏈輪35向圖12中XIIa所示之方向旋動時不連動而第一導引鏈輪35可旋動。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導引鏈輪35與第一制動鼓340經由未圖示之棘輪機構而疊合為同軸。用於此之棘輪機構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公知之棘輪機構。
第二制動鼓341亦為圓板狀之構件,且形成為藉由其外周面與下述之制動桿342之第二制動片343c之摩擦而禁止第二制動鼓341之旋轉。第二制動鼓341所使用之材料可為如此利用與制動片之關係而能作為制動鼓發揮功能之公知材料。
根據圖12、圖13可知,第二制動鼓341係設置為與第二導引鏈輪36同軸,第二制動鼓341與第二導引鏈輪36以始終連動之方式得到固定。
制動桿342係以自下側及側面包圍第一制動鼓340及第二制動鼓341之方式配置,且包含本體343及切換手段344而構成。
根據圖12、圖13可知,本體343係具有於該視點下較短之下底、及較下底長之上底之大致梯形之構件,且於下底側具有矩形之槽口343d。進而,於本體343之上底之端部, 在距第一制動鼓340較近之端部設置有第一制動片343b,而在距第二制動鼓341較近之端部設有第二制動片343c。又,本體343可沿圖12、圖13之紙面左右方向移動。
第一制動片343b、第二制動片343c係圓弧狀之構件,且以包圍第一制動鼓340、第二制動鼓341之外周之一部分之方式配置。如上所述,第一制動片343b、第二制動片343c係構成為利用第一制動鼓340、與第二制動鼓341之關係而作為制動片發揮功能。
又,第一制動片343b、第二制動片343c之一端係如上述般可旋動地固定於本體343,另一端可旋動地固定於框體30。
切換手段344係具有切換圖12所示之本體343之姿勢與圖10所示之本體343姿勢之功能的構件。切換手段344包含偏心之圓板狀之構件即偏心圓板344a。該偏心圓板344a配置於本體343之槽口343d之內側。由此,例如於圖12之姿勢下,偏心圓板344a之長徑存在於紙面左側,此時,本體343之第一制動片343b抵壓於第一制動鼓340。相對於此,若使偏心圓板344a旋轉而成為如圖13所示之姿勢,則偏心圓板344a之長徑成為紙面右側,偏心圓板344a擠壓槽口343d之內壁而可使本體343移動。即,此時,如圖13所示,本體343之第二制動片343c抵壓於第二制動鼓341。
首先,對圖12所示之姿勢、即第一制動片343b抵壓於第一制動鼓340之姿勢之動作進行說明。此時,藉由制動之效 果,第一制動鼓340無法向任一方向旋動。因此,藉由上述未圖示之棘輪機構,而允許第一導引鏈輪35向圖12中XIIa所示之方向之旋動,而XIIb所示之方向之旋動因與第一制動鼓340連動故被禁止。
即,於該種情形時,如上述說明所述,於防水板17上升之方向上允許第一導引鏈輪35之旋動,於防水板17下降之方向上禁止第一導引鏈輪35之旋動。因此,棘輪機構339發揮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1中所設之棘輪機構39相同之效果。
再者,此時,由於第二制動片343c未與第二制動鼓341接觸,故而兩者之旋動本身並未特別禁止。
其次,對圖13所示之姿勢、即第二制動片343c抵壓於第二制動鼓341之姿勢之動作進行說明。關於本體343自第一制動片343b抵壓於第一制動鼓340之姿勢(圖12)向第二制動片343c抵壓於第二制動鼓341之姿勢(圖13)之變更,可如上述般藉由切換手段344而進行。
於圖13所示之姿勢下,第二制動鼓341被禁止向任一方向旋動。因此,與第二制動鼓341連動之第二鏈輪36亦同樣地被禁止旋動。
再者,此時,由於第一制動片343b未與第一制動鼓340接觸,故而兩者之旋動本身並未特別禁止。
於該種情形時,防水板17之上升及下降被禁止。此可於 例如管理防水板裝置之人員在附近等而未必需要使防水板17自動上升之情形等,期望預先禁止防水板17之自動上升時使用。於此情形時,當管理防水板裝置之人員離開該位置而無人存在時,藉由切換手段344設為圖12所示之姿勢而使防水板17自動上升即可。
於以上說明之第一、第三、第四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於第一導引鏈輪35側具有棘輪之功能之例,於第二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於第二導引鏈輪36側具有棘輪之功能之例,但並不限於此,亦可構成為於各個之相反之導引鏈輪側具有棘輪之功能。
又,於以上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中,說明了使用棘輪機構作為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之例。然而,並不限定於棘輪機構,即便為了發揮與上述相同之效果之方式而應用允許一方向之旋轉且禁止其相反方向之旋轉的機構,亦可期待發揮相同之功能之效果。
1‧‧‧防水板裝置
2‧‧‧通路開閉部
3‧‧‧機構收容部
10、11、12‧‧‧間隔構件
13‧‧‧集水凹坑
14‧‧‧防水板收容凹坑
15‧‧‧取水溝槽
15a‧‧‧取水溝槽本體
15b‧‧‧格柵
16‧‧‧集水斗
16a‧‧‧排水口
17‧‧‧防水板
17a‧‧‧防水板本體
17b、18‧‧‧蓋構件
19‧‧‧導水構件
20、21‧‧‧防水板按壓構件
22‧‧‧密封構件
30‧‧‧框體
31‧‧‧傳遞機構
32‧‧‧吊掛鏈條(鏈條)
33、34‧‧‧固定構件
35‧‧‧第一導引鏈輪(鏈齒輪)
36‧‧‧第二導引鏈輪
37‧‧‧連接托架
38‧‧‧移動鏈輪
39、139、239、339‧‧‧棘輪機構(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
40、140、240‧‧‧棘齒輪
41、141、242‧‧‧卡止構件
41a、141a、243、343‧‧‧本體
41b、42'a、141c、243a‧‧‧軸
41c、141b‧‧‧卡止突起
42、42'、43‧‧‧防水板擠壓構件
42'b‧‧‧車輪
141d‧‧‧扭轉彈簧
142、244、344‧‧‧切換手段
142a、244a‧‧‧偏心板
142b‧‧‧圓筒鎖
241‧‧‧鎖定齒輪
243b‧‧‧卡止突起
243c‧‧‧鎖定用突起
243d、343d‧‧‧槽口
340‧‧‧第一制動鼓
341‧‧‧第二制動鼓
342‧‧‧制動桿
343b‧‧‧第一制動片
343c‧‧‧第二制動片
344a‧‧‧偏心圓板
圖1(a)係設置有第一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之通路之立體圖,且表示通路開放之狀態,圖1(b)係設置有第一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之通路之立體圖,且表示通路之一部分封閉之狀態。
圖2係自圖1中II所示之方向觀察之防水板裝置之前視圖。
圖3係自箭頭之方向觀察沿著圖1中III-III所示之線之剖面圖所得的圖。
圖4係於與圖3相同之視點中防水板上升之姿勢之圖。
圖5係注視圖3中V所示之部位而表示之圖。
圖6(a)係表示另一例之防水板擠壓構件42'之圖,圖6(b)係表示防水板擠壓構件42'與防水板43接觸之情形之圖。
圖7(a)係說明防水板裝置之動作之圖且係通路開放之姿勢之圖,圖7(b)係說明防水板裝置之動作之圖且係通路之一部分封閉之姿勢之圖。
圖8係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棘輪機構139之圖。
圖9係說明棘輪機構139之另一姿勢之圖。
圖10係說明第三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棘輪機構239之圖。
圖11係說明棘輪機構239之另一姿勢之圖。
圖12係說明第四實施形態之防水板裝置中棘輪機構339之圖。
圖13係說明棘輪機構339之另一姿勢之圖。
1‧‧‧防水板裝置
2‧‧‧通路開閉部
3‧‧‧機構收容部
10、11、12‧‧‧間隔構件
13‧‧‧集水凹坑
14‧‧‧防水板收容凹坑
15‧‧‧取水溝槽
15a‧‧‧取水溝槽本體
15b‧‧‧格柵
16‧‧‧集水斗
16a‧‧‧排水口
17‧‧‧防水板
17a‧‧‧防水板本體
17b、18‧‧‧蓋構件
19‧‧‧導水構件
20、21‧‧‧防水板按壓構件
22‧‧‧密封構件(止水襯墊)
30‧‧‧框體
31‧‧‧傳遞機構
32‧‧‧吊掛鏈條(鏈條)
33(46)、34‧‧‧固定構件
35‧‧‧第一導引鏈輪(鏈齒輪)
36‧‧‧第二導引鏈輪(鏈齒輪)
37‧‧‧連接托架
38‧‧‧移動鏈輪
39‧‧‧棘輪機構
40‧‧‧棘齒輪
41‧‧‧卡止構件
42‧‧‧防水板擠壓構件

Claims (3)

  1. 一種防水板裝置,其包含:防水板,其係以自路面上升而可阻擋水之方式形成,以防止自通路向建築物等之浸水;溝槽狀之防水板收容凹坑,其以可收容上述防水板之方式形成於較上述路面更下方;溝槽狀之集水凹坑,其設置於形成有上述防水板收容凹坑之通路,且以於浸水時可使水流入之方式形成;集水斗,其係配置於上述集水凹坑內且儲存流入至該集水凹坑中之水,且以藉由儲存之水之重量而於上述集水凹坑內可下降之方式形成之容器;以及傳遞機構,其係將上述防水板與上述集水斗直接或經由其他構件連接,且將上述集水斗之上述下降之力轉換為上述防水板之上述上升之力之機構;且於上述傳遞機構中設置有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其禁止已上升之上述防水板下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水板裝置,其中,上述傳遞機構包含:鏈條,其將上述防水板與上述集水斗連接;及鏈齒輪,其係配置於上述鏈條之上述防水板與上述集水斗之間且捲掛該鏈條之齒輪;且上述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具有棘齒輪,該棘齒輪配置為與 上述鏈齒輪同軸且具有棘輪機構,藉由上述棘輪機構,而於上述防水板上升之方向上允許上述鏈齒輪之旋動,於上述防水板下降之方向上禁止上述鏈齒輪之旋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防水板裝置,其中,上述傳遞機構包含:鏈條,其將上述防水板與上述集水斗連接;及鏈齒輪,其係配置於上述鏈條之上述防水板與上述集水斗之間且捲掛該鏈條之齒輪;且上述防水板下降禁止手段包含:棘齒輪,其係配置為與上述鏈齒輪同軸,且係於外周具有棘齒之齒輪;及卡止構件,其具備可卡止於上述棘齒輪之上述棘齒之突起狀之卡止突起;且於上述防水板上升之方向上,上述卡止突起未卡止於上述棘齒而允許上述棘齒輪及上述鏈齒輪之旋動,於上述防水板下降之方向上,藉由上述卡止突起卡止於上述棘齒而禁止上述棘齒輪及上述鏈齒輪之旋動。
TW101117736A 2011-08-26 2012-05-18 防水板裝置 TW2013098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5259 2011-08-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9868A true TW201309868A (zh) 2013-03-01

Family

ID=47755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7736A TW201309868A (zh) 2011-08-26 2012-05-18 防水板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22663B2 (zh)
TW (1) TW201309868A (zh)
WO (1) WO20130312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4081B (zh) * 2016-03-07 2017-06-30 青岛蓝天创先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狭小场地拔出和压入水平注浆小导管的装置
KR101750912B1 (ko) 2016-10-18 2017-06-29 (주)이에스다산 승강식 차수 구조물
AT519923B1 (de) * 2017-05-02 2020-10-15 Amari Austria Gmbh Dammvorrichtung mit einem vertikal verlagerbaren Dammkörper zur Rückhaltung von Was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5929U (ja) * 1984-08-02 1986-03-05 井関鉄工株式会社 転倒堰
JPS61235399A (ja) * 1985-04-09 1986-10-20 株式会社 山本製作所 物揚装置の自動逆転止め装置
JPH0630641Y2 (ja) * 1989-08-30 1994-08-17 森田アルミ工業株式会社 半自動梱包機の締紐繰り出し装置
JP2573624Y2 (ja) * 1992-06-30 1998-06-04 豊国工業株式会社 水門用開閉機
JP4644734B2 (ja) * 2008-12-15 2011-03-02 信行 菅本 水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31294A1 (ja) 2013-03-07
JPWO2013031294A1 (ja) 2015-03-23
JP5922663B2 (ja) 2016-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44734B2 (ja) 水防装置
TW201331453A (zh) 防水板裝置
WO2014077064A1 (ja) 防水板装置
TW201309868A (zh) 防水板裝置
JP2012172423A (ja) 浮体連結式フラップゲート
KR101111091B1 (ko) 하수구 악취방지장치
JP5990370B2 (ja) 防水板装置
KR200408840Y1 (ko) 자동 및 수동 겸용 횡형 권양기
JP7324719B2 (ja) 送気ダクトの流入水排水構造
CN107648757A (zh) 高层建筑物火灾地震自救通道及自控式快速下滑装置
JP6046458B2 (ja) 防水板装置
JP6092585B2 (ja) 防水板装置
CN216948688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井盖
JP6174376B2 (ja) 防水板装置
JP6184079B2 (ja) 防水板装置
JP5985962B2 (ja) 防水板装置
JP5244336B2 (ja) 排水口覆い蓋
JP2007231574A (ja) 止水装置
US1545762A (en) Drain check valve
JP3234874B2 (ja) 転倒ゲート装置
JPH05331824A (ja) 水路の制水装置
KR101867216B1 (ko) 보(洑)전용 전도수문
JPS5935629Y2 (ja) 可動堰
JPH08158683A (ja) 立体駐車設備用排水装置
KR20200061887A (ko) 우수맨홀용 커버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