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05813A - Semiconductor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05813A
TW201205813A TW100121643A TW100121643A TW201205813A TW 201205813 A TW201205813 A TW 201205813A TW 100121643 A TW100121643 A TW 100121643A TW 100121643 A TW100121643 A TW 100121643A TW 201205813 A TW201205813 A TW 2012058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oxygen
electrode layer
oxide semiconductor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1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atoru Takasawa
Masanori Shirai
Satoru Ishibashi
Tadashi Masuda
Original Assignee
Ulva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lvac Inc filed Critical Ulvac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05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581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hav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e.g. zinc oxide, copper aluminium oxide, cadmium stann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5Ohmic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Description

201205813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之技術領域爲微小的半導體裝置所使用之配線 膜,特別是關於與氧化物半導體所接觸之電極層。 【先前技術】 近年製造之電子產品,如FPD (平面顯示器)或薄膜 太陽能電池等,必須將電晶體一致地配置在大片基板上, 而(氫化)非晶矽等材料可在大面積的基板上形成特性均 —的半導體層,因此得到廣泛利用。 非晶矽可在低溫下形成,且不會給其他材料帶來不良 影響,但缺點爲其電子移動度低;於是最近,既可在低溫 下形成大面積基板,且又具有高電子移動度的氧化物半導 體便受到矚目。 以氧化物半導體構成電晶體時,因金屬薄膜電極與氧 化物半導體接觸,會導致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氧與電極的金 屬結合,而使得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氧被電極給帶走。因此 ,氧化物半導體中的氧會變得不足,而使其物性改變,電 子移動度降低。 特別是於電晶體表面形成保護膜時,氧化物半導體與 電極會受到高溫加熱,氧被電極帶走的程度會更爲顯著。 像這類氧被帶走的情形,在氧化物半導體與銅電極的 組合、或氧化物半導體與鋁電極的組合上皆會發生。有時 爲提高氧化物半導體與電極的接著強度,會在兩者之間設 -5- 201205813 有一欽薄膜構成的密合層,但氧被帶走的情形在此情況下 仍會發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99847號公報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50982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創作是爲解決上述舊有技術的缺陷,其目的 在於提供一種電極層,該電極層不會剝離,且氧化物半導 體中的氧原子也不會被帶走而進入電極之中。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乃爲一種半導體裝置,其係 具有氧化物半導體層、及與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之電 極層;前述電極層係具有銅薄膜及含氧銅薄膜,其中含氧 銅薄膜係配置前述銅薄膜與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之間,且 較前述銅薄膜含有更多的氧;前述銅薄膜較前述含氧銅薄 膜的電阻爲低。 本發明爲一種半導體裝置,其中含氧銅薄膜之形成, 係在含有氧原子之氧化性氣體及濺鍍氣體的環境下,以銅 爲主要成份的靶材濺鍍而成。 201205813 本發明爲一種半導體裝置,其中濺鍍時,氧化性氣體 是採用氧氣,且前述氧氣之壓力爲前述濺鍍氣體壓力的 3%〜2 0〇/〇。 本發明爲一種半導體裝置,其中前述靶材含有之添加 金屬量,相對於銅原子在12原子%以下之範圍內。 本發明爲一種半導體裝置,其中前述電極層係爲一電 晶體,具有相互分離之源極電極層與汲極電極層;前述源 極電極層與前述汲極電極層分別與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的 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接觸,且前述源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 域之間的通道區域,隔著一層閘極絕緣膜,配置有閘極電 極層。 本發明爲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係具有前述半導體裝 置、畫素電極、配置於前述畫素電極上之液晶、位於前述 液晶上的上部電極;前述畫素電極與前述電極層電性地相 連。 本發明爲一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該半導體裝置 係具有氧化物半導體層、及與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之 電極層,其特徵爲: 前述電極層,是由下列物質組成: 防氧擴散薄膜,其與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及 高導電性薄膜,其較前述防氧擴散薄膜的電阻爲低; 前述防氧擴散薄膜之形成,是將添加金屬量相對於銅 原子數在12原子%以下範圍之靶材,於濺鍍環境下濺鍍 而成,其中該濺鍍環境之氧氣壓力相對於濺鍍氣體爲 201205813 3%〜20% :而在前述防氧擴散薄膜上,再形成前述高導電 性薄膜,其電阻較前述防氧擴散薄膜爲低,且與前述防氧 擴散薄膜接觸。 本發明爲一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高導 電性薄膜是由前述靶材濺鍍而成,而該靶材亦用於形成前 述防氧擴散薄膜。 本發明爲一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前述 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表面形成氧化物薄膜,再將前述氧化物 薄膜除去一部分,使留下的前述氧化物薄膜形成阻擋層; 前述氧化物薄膜被除去的部份,會使得前述源極區域與前 述汲極區域的至少一部份外露;再形成前述電極層,使其 與前述源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域的外露部份接觸。 本發明爲一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前述 氧化物半導體層的前述源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域之間的通 道區域上形成一閘極絕緣膜,並於閘極絕緣膜上事先配置 閘極電極層,在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的前述源極區域與前 述汲極區域外露的狀態下,形成前述電極層之前述防氧擴 散薄膜,使其與前述源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域接觸。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之防氧擴散薄膜,可使電極層及氧化物半 導體間的界面附近之氧濃度梯度差異減低,防止氧從氧化 物半導體向電極層擴散移動,並抑制氧化物半導體之組成 產生變化。 -8 - 201205813 以銅爲主成分之薄膜(以下稱銅薄膜)來構成電極層 中之高導電率薄膜(局導電性薄膜)時,因銅薄膜難以使 用乾蝕刻方式’一般皆使用濕蝕刻法;而本發明之防氧擴 散薄膜以銅爲主成分’蝕刻時可使用與高導電率薄膜所用 相同之餓刻液’故僅需一道餘刻作業即能圖案轉換( patterning)形成電極。 即使層間絕緣膜或閘極絕緣膜上形成的連接孔之內周 面與電極層接觸時,本發明電極層中之高導電性薄膜乃是 隔著一層防氧擴散薄膜與層間絕緣膜或閘極絕緣膜接觸, 故氧原子不會從閘極絕緣膜或層間絕緣膜擴散至電極薄膜 中〇 銅薄膜與防氧擴散薄膜可以相同之蝕刻液進行蝕刻。 【實施方式】 IGZO薄膜(InGaZnOx薄膜)有著優秀的電氣特性, 具備高電子移動度,且亦具備能讓可視光透過的光學特性 ,可用以形成透明膜。 此外,在非晶體狀態下,IGZO薄膜可在室溫至150°C 的低溫下成膜,且能在塑膠材質基板上成膜,故亦適合做 爲可撓式裝置之材料。 本發明之實施例中,氧化物半導體採用非晶體IGZO 薄膜、而電極材料之主成分則爲銅。 圖5爲本發明實施例之液晶顯示裝置,圖中揭示了本 發明第一例之電晶體Π的斷面圖,及液晶顯示部。 -9- 201205813 接下來針對此電晶體11進行說明。該電晶體11於玻 璃基板31的表面上配置有細長型的閘極電極層32,閘極 電極層3 2上至少橫跨整個寬方向配置有閘極絕緣膜3 3, 其覆蓋閘極電極層32。 閘極絕緣膜33上配置有氧化物半導體層34,氧化物 半導體層34上形成有相互分離於寬方向之兩端的源極電 極層51及汲極電極層52。 源極電極層51與汲極電極層52之間設有凹部55, 藉由此凹部55,源極電極層51與汲極電極層52在相互 分離的狀態下,各自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4連接。 源極電極層51與汲極電極層52爲本發明所指稱之電 極層。 源極電極層51與汲極電極層52具有形成於氧化物半 導體層34上的防氧擴散薄膜37、及與防氧擴散薄膜37 鄰接之高導電性薄膜38。其中,高導電性薄膜38不與氧 化物半導體層34相接較爲理想。防氧擴散薄膜37爲含氧 銅薄膜,高導電性薄膜38則爲銅薄膜。含氧銅薄膜是以 銅爲主要成分,並含有氧的一層膜。銅薄膜以銅爲主要成 分,其含氧量較含氧銅薄膜爲低,電阻亦較低》 符號36是爲阻擋層。 源極電極層51與汲極電極層52是由銅爲主要成分, 具二層構造的積層型電極層40(圖3(a))所構成,容 後詳述;而凹部5 5則由該積層型電極層4 0部分蝕刻所形 成。在此凹部55形成的部分,於積層型電極層40之位置 -10- 201205813 下方配置有阻擋層36,即使積層型電極層40被鈾刻除 後,蝕刻液與阻擋層36接觸,位於阻擋層36下方的氧 物半導體層34也不會與蝕刻液接觸。 源極電極層51、汲極電極層52及其間的凹部55 上,形成有保護膜41以防止水份等滲入;而凹部5 5的 分區域中,氧化物半導體層34上的阻擋層36與保護 4 1相接觸。 液晶顯示區域14中配置有畫素電極82,畫素電極 上配置有液晶83。上部電極81位於液晶83之上,當 畫素電極82與上部電極8 1之間施加電壓時,液晶83 配向會變化,使得通過液晶8 3的光之偏光性產生改變。 當光的偏向性改變,光的偏光性與偏光片的偏向性 間的關係亦會改變,原先能透過偏光片的光會被遮蔽, 或原先被偏光片遮蔽的光將能透過。 如此光的偏光性改變時,便可在透光狀態及遮光狀 間做切換,藉由改變光的偏光性,便能控制光的透光狀 及遮光狀態。 畫素電極82與源極電極層51及汲極電極層52電 地連接,經由切換電晶體1 1的ΟΝ/OFF,便可對畫素 極82進行施加電壓或停止施加電壓。 此處所述之畫素電極82,是由配線層42的一部分 形成,其與汲極電極層52連接。配線層42爲一透明導 層,例如由ITO所構成。配線層42與配線層84連接, 成該配線層84的薄膜與構成閘極電極層32的薄膜相同 去 化 之 部 膜 82 在 之 之 又 態 態 性 電 所 電 構 -11 - 201205813 接下來說明此電晶體1 1之製造作業。 此電晶體11首先是在玻璃基板31上經由濺鍍法或蒸 鍍法等真空下形成薄膜的方法來形成第一導電性薄膜,再 將第一導電性薄膜經由圖案轉換,如圖1(a)所示形成 閘極電極層3 2。第一導電性薄膜可使用與玻璃密合性高 的金屬薄膜。 經由第一導電性薄膜的圖案轉換,形成閘極電極層 3 2後,除閘極電極層3 2所在的部分以外,其餘的玻璃基 板表面將會外露。 如圖1(b)所示,在玻璃基板31與閘極電極層32 的表面,形成Si02、SiNx等閘極絕緣膜33。此閘極絕緣 膜33於圖案轉換時,形成所需之平面形狀。 接著在閘極絕緣膜33上形成氧化物半導體薄膜,將 其圖案轉換,如圖1(c)所示,圖案轉換完成的氧化物 半導體薄膜將形成氧化物半導體層34。 下一步如圖2(a)所示,於氧化物半導體層34表面 及氧化物半導體層3 4之間外露的閘極絕緣膜3 3表面的區 域形成氧化物絕緣薄膜3 5,再如圖2 ( b )所示,將該氧 化物絕緣薄膜35圖案轉換,形成阻擋層36。 接著圖2(b)所示的加工對象80中,阻擋層36的 表面、氧化物半導體層34源極區域部分的表面、源極區 域部分的表面呈外露狀態,而其他部分的表面則被阻擋層 36覆蓋。 如前所述,在其後的作業中,除去部分的積層型電極 -12- 201205813 層40以形成凹部55,該部分積層型電極層40的下方位 置即配置有阻擋層36。 將此加工對象80搬入濺鍍裝置內部的真空環境中, 並於此真空環境中導入濺鍍氣體(Ar氣體)與氧氣。 使濺鍍裝置內部成爲含有氧氣的濺鍍環境,並於濺鍍 裝置內配置含有主成分爲銅(88at%以上)之銅靶材(以 銅原子爲100原子%時、含有銅以外之金屬,即金屬添加 物的量爲12原子%以下之範圍,其中亦包括不含金屬添 加物之純銅靶材),一面將濺鍍氣體與氧氣導入濺鍍裝置 內部,一面濺鍍靶材,於阻擋層36的表面、氧化物半導 體層34的源極區域71及汲極區域72外露部分的表面接 觸之處,形成防氧擴散薄膜37。濺鍍氣體乃爲氬氣等稀 有氣體。 此防氧擴散薄膜37中銅與金屬添加物之比率,與靶 材中銅與金屬添加物之比率相同,但因含銅及金屬添加物 (金屬添加物爲0原子%的情況亦計入)之靶材是在含有 氧氣的環境下被濺鍍,故氧會與銅結合生成氧化銅,防氧 擴散薄膜37中會含有氧化銅。防氧擴散薄膜37含有氧之 濃度,較高導電性薄膜38爲高。 接下來停止導入氧氣,一面導入濺鑛氣體,一面濺鍍 方才形成防氧擴散薄膜37的銅靶材,如圖3(a)所示, 於防氧擴散薄膜3 7之表面,會形成含銅原子8 8原子%以 上之高導電性薄膜38,而防氧擴散薄膜37與高導電性薄 膜38共同形成積層型電極層40。 -13- 201205813 濺鍍形成高導電性薄膜38時,氧氣並未導入濺鍍環 境中,故高導電性薄膜38中不會產生氧化銅,因此高導 電性薄膜38的導電率較高。 防氧擴散薄膜37與高導電性薄膜38中,銅相對於金 屬添加物的比例,與形成它們的靶材中所含比例相同,或 者高導電性薄膜亦可使用純銅》 本發明於高導電性薄膜38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4之間 配置了防氧擴散薄膜37,使高導電性薄膜38不會與氧化 物半導體層34接觸。與高導電性薄膜38和氧化物半導體 層34接觸的情形相比,防氧擴散薄膜37和氧化物半導體 層34接觸時,積層型電極層40和氧化物半導體層34之 間的氧濃度差會較小,是故能防止氧從氧化物半導體層 34擴散至積層型電極層40之中》 此外,因防氧擴散薄膜37中含有氧,防氧擴散薄膜 37對氧化物的密合性較高,故積層型電極層40不會從氧 化物半導體層34或其他氧化物薄膜剝離。另,防氧擴散 薄膜37與高導電性薄膜38兩者皆含有88原子%以上的 銅,防氧擴散薄膜37及高導電性薄膜38所含金屬之主成 分相同,故兩薄膜之間的密合性也很高。因此,高導電性 薄膜3 8亦不會從防氧擴散薄膜3 7剝離。 防氧擴散薄膜37亦形成於阻擋層36或氧化物半導體 層3 4之表面,而高導電性薄膜3 8則形成於防氧擴散薄膜 37之表面。因此,積層型電極層40不會從阻擋層36或 氧化物半導體層34剝離。 -14- 201205813 此外,防氧擴散薄膜37對銅原子具有屏障作用,銅 原子不會從防氧擴散薄膜37擴散至氧化物半導體層34內 ,又因防氧擴散薄膜37位於高導電性薄膜38與氧化物半 導體層34之間,故高導電性薄膜38中的銅原子擴散會爲 防氧擴散薄膜3 7所阻止,防止其擴散至氧化物半導體層 34中。 防氧擴散薄膜37與高導電性薄膜38形成後,於高導 電性薄膜38表面形成光阻膜,再將光阻膜做圖案轉換, 將光阻膜配置於高導電性薄膜38表面上源極區域71上方 的位置,及汲極區域72上方的位置。圖3(b)之符號39 所示者即爲該光阻膜。 在此狀態下,浸泡在能溶解銅等金屬的蝕刻液中,則 光阻膜3 9之間外露的高導電性薄膜3 8、及高導電性薄膜 3 8外露部分正下方的防氧擴散薄膜3 7會受到蝕刻液所蝕 刻。 其結果,積層型電極層40僅會剩下被光阻膜39所覆 蓋之源極區域71上方的部分及汲極區域72上方的部分, 如圖3 ( c )所示;源極領域7 1上方殘留的防氧擴散薄膜 3 7及高導電性薄膜3 8共同形成源極電極層5 1,而汲極區 域72上方殘留的防氧擴散薄膜37及高導電性薄膜38則 共同形成汲極電極層52。 源極電極層51與汲極電極層52相互分離,源極電極 層51的其中一部分位於閘極電極層3 2 —端的上方,而汲 極電極層52的其中一部分則位於閘極電極層32另一端的 -15- 201205813 上方。源極電極層51的邊緣部分及汲極電極層52的邊緣 部分座落在阻擋層36之上。 氧化物半導體層34的源極區域71與汲極區域72之 間有一通道區域73,而閘極電極層32夾著一層閘極絕緣 膜33和通道區域73相對。在此狀態下,氧化物半導體層 3 4,閘極絕緣膜3 3,閘極、源極、汲極電極層3 2、5 1、 52共同構成電晶體11。 接下來,如圖4(a)所示將光阻膜39除去、再如圖 4(b)所示形成由SiNx或Si02等絕緣膜構成之保護膜 41、再如圖5所示在保護膜41上形成通孔(via hole )或 接觸孔(contact hole)等連接孔43,將連接孔43底面露 出的源極電極層51或汲極電極層52等,與其他元件的電 極層之間,以圖案轉換過的配線層4 2加以連接,如此一 來便可於閘極、源極、汲極電極層32、51、52施加電壓 ,電晶體11便能作動。符號83是爲液晶、符號81是爲 上部電極,將在後續作業中配置之。 以上作業使用了會侵蝕氧化物半導體層34的蝕刻液 ,來蝕刻高導電性薄膜38及防氧擴散薄膜37,故需阻擋 層3 6來防止蝕刻液與氧化物半導體層3 4接觸;但若使用 不會侵蝕氧化物半導體層34的蝕刻液時,因氧化物半導 體層34可直接與蝕刻液接觸,也就不需要阻擋層36。 以下說明該例。圖6 ( c )揭示了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一部分之電晶體12,且不含阻擋層36。液晶顯示區域於 圖中省略。 -16- 201205813 以下說明不含阻擋層3 6的電晶體1 2之形成作業 照圖6 ( a ),該圖是在閘極絕緣膜3 3上,形成圖案 後的氧化物半導體層34。 接著,令防氧擴散薄膜37及高導電性薄膜38按 形成並層積,以構成積層型電極層40,再於氧化物 體層34之源極區域71上方的高導電性薄膜38表面 汲極區域72上方的積層型電極層40表面配置光阻座 ,在此狀態下浸泡不會侵蝕氧化物半導體層34的蝕 ,除去高導電性薄膜38及防氧擴散薄膜37未被光 39覆蓋的部分。(圖6(b)) 此時,氧化物半導體層34雖會與飩刻液接觸, 化物半導體層34不會受到侵蝕。 將光阻膜39除去後,如圖6(c)所示,於保護g 形成連接孔43,並將配線與源極電極層51或汲極電 52連接,使不含阻擋層36的電晶體12能夠作動。 此電晶體12自玻璃基板31的位置起算,依序排 閘極電極層32、閘極絕緣膜33、氧化物半導體層34 極、汲極電極層51、52,是爲底部聞極型(bottom )之電晶體。本發明之型態亦可如圖7所示之頂部閘 (top gate)的電晶體13。 此電晶體13是在玻璃基板31上形成部分氧化物 體層34,並於氧化物半導體層34與氧化物半導體層 間外露的玻璃基板31上形成閘極絕緣膜3 3。 閘極絕緣膜3 3當中位於通道區域73上方的部分 。參 轉換 順序 半導 ,及 I 39 刻液 阻膜 但氧 4 1 極層 列有 、源 gate 極型 半導 \ 34 配置 -17- 201205813 有閘極電極層32,而閘極絕緣膜33上方配置有氧化 膜構成的層間絕緣層61,其覆蓋閘極電極層32。 閘極絕緣膜3 3及層間絕緣層6 1當中,源極區: 的上方部分與汲極區域72的上方部分形成有連接孔 層間絕緣層61上方,於連接孔43底部源極區域71 及汲極區域72表面外露的狀態下,依序層積形成防 散薄膜37與高導電性薄膜38,構成二層構造之積層 極層4 0。 此積層型電極層4 0經圖案轉換後,分別形成有 電極層51,其防氧擴散薄膜37與源極區域71表面 ;及汲極電極層52,其與汲極區域72表面接觸,且 極電極層51分離;整體構成電晶體13。 另,於源極電極層51、汲極電極層52、及其間 的層間絕緣層61之上,形成保護膜41。 同樣地,此電晶體13當中,高導電性薄膜38不 層間絕緣層61等氧化物所成之絕緣膜或氧化物半導 34直接接觸,而是透過防氧擴散薄膜37來接觸,因 擴散薄膜37具有高度的密合力,高導電性薄膜38不 離;又因防氧擴散薄膜37的屏障特性,高導電性薄月 或防氧擴散薄膜37中的銅原子不會擴散至絕緣膜或 物半導體層34內。 [實施例] 以下的實施例或比較例當中,氧化物半導體 物薄 或71 43 ° 表面 氧擴 型電 源極 接觸 與源 外露 會與 體層 防氧 會剝 I 38 氧化 使用 -18- 201205813
InGaZnO。防氧擴散薄膜37及高導電哲 法形成。濺鍍氣體使用氬氣,氧化性氣 依照本發明的實施例,於表1〜表3 之組合,實際形成防氧擴散薄膜37與; 成之積層型電極層40,並檢查積層型電 半導體層34之密合性、及氧化物半導| 被帶走(發生還原)之情形。 密合性的判斷,是在積層型電極層 定個數的膠帶後,將各膠帶撕除,檢査 積層型電極層40。 判斷還原有無發生,是將積層型電 半導體層34做二次離子分析(SIMS ) 極層40表面到氧化物半導體層34內部 察深度方向上氧含有量之變化及氧化銅 表中「膜構成」欄位中,「/ 性薄膜38之構成材料,右側表示防氧技 材料。 從表1〜3的1〜13項所記載之「膜 高導電性薄膜38皆爲純銅薄膜所構成 薄膜38之IE材亦爲Cu 100原子%» 防氧擴散薄膜37的構成材料中, 氧兩種情形,有銅及金屬添加物,或銅 〇 「合金添加量at%」欄位表示防氧 :薄膜38是由濺鍍 體則使用氧。 中編號1〜1 3所示 S導電性薄膜3 8所 極層40與氧化物 I層34是否發生氧 40的表面貼上一 膠帶上是否有附着 極層40與氧化物 ,測定從積層型電 爲止之尋濃度,觀 含有量之變化。 」左側表示高導電 I散薄膜37之構成 構成」即可得知, ,而形成局導電性 揭示了不含氧及含 及金屬添加物及氧 擴散薄膜37中以 -19- 201205813 銅爲1 〇〇原子%時,金屬添加物之含有比例(原子% ), 而形成防氧擴散薄膜37的靶材之銅與金屬添加物比例亦 爲此値。 「氧添加量%」欄位表示濺鍍時,氧氣壓力相對於濺 鍍氣體之壓力。例如氧添加量爲A%時,「濺鍍氣體(氬 氣)壓力:氧氣壓力=1〇〇:Α」。 「與IGZO膜之密合性」欄位是爲密合性的檢査結果 ,其中「as depo.」表示積層型電極層40形成後,於加熱 前測定之檢査結果,而「400°C aneal」則是模擬保護膜 4 I之形成條件,未實際形成保護膜4 1,而將已形成氧化 物半導體層34及積層型電極層40之測定對象,以保護膜 4 1的形成溫度(此處爲400°C )加熱後所測定之檢査結果 〇 撕除後的膠帶若附着積層型電極層40,則判斷其密 合性不佳並記錄X,若膠帶未附着積層型電極層40,則判 斷其密合性佳並記錄〇。 「IGZ0膜有無發生還原」欄位是以保護膜41的形成 溫度(此處爲40(TC )加熱後並測定,當判定還原發生時 則記錄X,當判定還原未發生時則記錄〇。 -20- 201205813 [表1] 編號 膜構成 合金 添加量 at% 氧 添加量 % 與IGZO膜之 密合性 IGZO 膜 有無發生還原 as depo. 400°C aneal 400°C aneal 1 Cu/Cu or Cu-0 0 0 X X X 1 X X X 3 X X ο 5 ο 〇 ο 10 ο 〇 〇 15 ο 〇 〇 20 〇 〇 〇 2 Cu/Cu-Mg or Cu-Mg-0 1 0 X X X 3 〇 υ 〇 10 〇 〇 〇 20 〇 〇 〇 2 0 X X X 1 X X X 3 〇 〇 〇 5 〇 〇 〇 10 〇 〇 〇 15 〇 〇 〇 20 〇 〇 〇 5 0 X X X 3 〇 〇 〇 10 〇 〇 〇 20 〇 〇 〇 -21 - 201205813 m2] 編號 膜構成 合金 添加置 at% 氧 添加量 % 與IGZO膜之 密合性 IGZO 膜 有無發生還原 as depo. 400eC aneal 400eC aneal 3 Cu/Cu-AI or Cu-AI-0 5 0 〇 〇 X 3 ο ο O 10 ο ο o 20 〇 〇 〇 4 Cu/Cu-Mg-AI or Cu-Mg-AI-0 Mg:2 Al:2 0 〇 〇 X 3 ο 0 〇 10 ο 〇 o 20 〇 〇 〇 Mg:2 Al:5 0 〇 〇 X 1 〇 〇 〇 3 〇 〇 〇 5 〇 〇 〇 10 〇 〇 〇 15 〇 〇 〇 20 〇 〇 〇 Mg:2 Al:10 0 〇 〇 X 3 〇 〇 〇 10 ο ο o 20 〇 〇 〇 5 Cu/Cu-Ca or Cu-Ca-0 0.5 0 X X X 3 X X 〇 5 υ ο o 10 〇 〇 〇 20 ο 0 〇 1 0 X X X 1 X X o 3 ο ο o 5 ο ο o 10 ο η o 15 0 ο o 20 ο η o 2 0 X X X 3 0 η n 5 ο ο o 10 〇 〇 〇 20 0 0 o -22- 201205813 [表3] 編號 膜構成 合金 添加量 at% 氧 添加量 % 與IGZO膜之 密合性 IGZO 膜 有無發生還原 as depo. 400°C aneal 400eC aneal 6 Cu/Cu-Ti or Cu-Ti-0 2 0 X X X 3 X X 〇 5 〇 〇 〇 10 〇 〇 〇 20 ο 0 o 7 Cu/Cu-Zr or Cu-Zr-0 2 0 X X X 3 X X Ω 5 〇 〇 〇 10 ο ο 〇 20 ο ο 0 8 Cu/Cu-Mo or Cu-Mo-0 2 0 X X X 3 X X 〇 5 〇 〇 〇 10 〇 〇 〇 20 〇 ο 〇 9 Cu/Cu-Mn or Cu-Mn-0 1 0 X 〇 X 3 X 〇 〇 5 〇 〇 〇 10 ο 〇 0 20 〇 〇 〇 10 Cu/Cu-Ni or Cu-Ni-0 1 0 X X X 3 X X 〇 5 〇 〇 〇 10 υ 0 0 20 〇 〇 〇 11 Cu/Cu-Ta or Cu-Ta-0 1 0 X X X 3 〇 〇 〇 5 〇 〇 〇 10 υ υ υ 20 〇 〇 〇 12 Cu/Cu-Hf or Cu-Hf-0 1 0 X X X 3 〇 〇 〇 5 〇 〇 〇 10 〇 〇 ο 20 〇 〇 〇 13 Cu/Cu-W or Cu-W-0 1 0 X X X 3 ο 〇 ο 5 〇 〇 〇 10 〇 〇 〇 20 〇 〇 〇 -23- 201205813 如表1~3所示,例如金屬添加物爲Mg (編號2)之 積層型電極層40當中,滿足「與IGZO膜之密合性」及 「IGZO膜有無發生還原」兩項全部爲◦之情形,是當「 合金添加量at%」爲1以上,且「氧添加量%」爲3以上 時;添加A1 (編號3)之積層型電極層40,則是各爲5 以上及3以上,如此可從各表1~3讀出各金屬添加物之「 合金添加量at%」及「氧添加量%」的必要最低値。 即使在純銅的情況下,因「氧添加量%」之値在5 ( 原子%)以上時即具有高密合性,且不會發生還原反應, 故不論有無金屬添加物,氧添加量之最小値即爲5原子% 〇 編號2、5的條件下,只要金屬添加物最少含有1原 子%,氧含有量最低爲3原子%即可。 又,金屬添加物的最高含有量出現於含Mg與A1的 編號4之膜構成,此時Mg爲2原子%、A1爲10原子%, 合計量1 2%爲其最大値。當此金屬添加物含有量爲最大値 時,銅含有量則爲最小値,即88原子%。 若不計入編號4之膜構成,則金屬添加物含有量之最 大値出現在編號2、3膜構成的5原子%,該條件下銅含 有率之最小値爲9 5原子%。 另,在編號1〜13各種類之金屬添加物組合下,「氧 添加量。/。」在20以上時,「與IGZO膜之密合性」及「 IGZO膜有無發生還原」之檢査結果可想見應亦爲〇(良 ),但因電阻値會隨之增大,並不理想,是故定最大値爲 -24- 201205813 20 ° 上述氧化物半導體使用了 InGaZnO,但本發明並不限 定使用該物質,如ZnO或Sn02等氧化物半導體亦可使用 〇 此外,本發明之防氧擴散薄膜亦不限定於以濺鍍法形 成,如蒸鍍法等其他成膜方法亦可使用。 又,與防氧擴散薄膜37接觸之氧化物所成之絕緣膜 (例如上述阻擋層36 )使用了 Si02膜,但本發明並不限 定使用該物質,以氧化物所成之絕緣膜亦可使用含氧化物 之其他薄膜。以本發明之絕緣膜爲例,包括SiON膜、 SiOC 膜、SiOF 膜、Al2〇3 膜、Ta205 膜、Hf02 膜、Zr〇2 膜等。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 ( a )〜(C ):本發明第一例電晶體製造作業之 工序說明圖(1 ) [圖2] ( a )〜(c ):本發明第—例電晶體製造作業之 工序說明圖(2 ) [圖3 ] ( a )〜(c ):本發明第一例電晶體製造作業之 工序說明圖(3 ) [圖4 ] ( a ) 、 ( b ):本發明第—例電晶體製造作業 之工序說明圖(4 ) [圖5 ]本發明第一例電晶體及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之 斷面說明圖 -25- 201205813 [圖6] ( a )〜(c ):本發明第二例電晶體製造作業之 工序說明圖 [圖7]本發明第三例電晶體製造作業之斷面說明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1、12、1 3 :電晶體 3 1 :玻璃基板 3 2 :閘極電極層 3 3 :閘極絕緣膜 34 :氧化物半導體層 3 6 :阻擋層 3 7 :防氧擴散薄膜 3 8 :高導電性薄膜 43 :連接孔 5 1 :源極電極層 52 :汲極電極層 6 1 :層間絕緣層 7 1 :源極區域 7 2 :汲極區域 73 :通道區域 8 1 :上部電極 82 :畫素電極 8 3 :液晶 -26-

Claims (1)

  1. 201205813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半導體裝置,係具有氧化物半導體層,及與前 述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之電極層,其特徵爲: 前述電極層係具有:銅薄膜;及 含氧銅薄膜,其配置於前述銅薄膜與前述氧化物半導 體層之間,且較前述銅薄膜含有更多的氧; 前述銅薄膜較前述含氧銅薄膜的電阻爲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含氧銅薄膜之形成,係在含有氧原子之氧化性氣體及 濺鍍氣體的環境下,以銅爲主要成份的靶材濺鍍而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濺鍍時,氧化性氣體是採用氧氣,且前述氧氣之壓力 爲前述濺鎪氣體壓力的3°/2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前述靶材含有之添加金屬量,相對於銅原子在12原 子%以下之範圍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前述電極層係爲一電晶體,具有相互分離之源極電極 層與汲極電極層; 前述源極電極層與前述汲極電極層分別與前述氧化物 半導體層的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接觸,且前述源極區域與 前述汲極區域之間的通道區域,隔著一層閘極絕緣膜,配 置有閘極電極層。 6. —種液晶顯示裝置,其係具有: -27- 201205813 如申請專利範圍1〜5任一項所述之半導體裝置; 畫素電極; 配置於前述畫素電極上之液晶;及 位於前述液晶上的上部電極; 前述畫素電極與前述電極層電性地相連。 7. —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該半導體裝置係具有 氧化物半導體層,及與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之電極層 > 前述電極層,是由下列物質組成: 防氧擴散薄膜,其與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接觸;及 高導電性薄膜,其較前述防氧擴散薄膜的電阻爲低; 其特徵爲: 前述防氧擴散薄膜之形成’是將添加金屬量相對於銅 原子數在12原子。/。以下範圍之靶材,於濺鍍環境下濺鍍而 成,其中該濺鍍環境含有之氧氣壓力相對於濺鍍氣體爲 3 %〜2 0% ; 在前述防氧擴散薄膜上,再形成前述闻導電性薄膜’ 其電阻較前述防氧擴散薄膜爲低’且與前述防氧擴散薄膜 接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 法,其中, 前述高導電性薄膜是由前述靶材濺鑛而成’而該靶材 係用於形成前述防氧擴散薄膜。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所述之半導體裝置之製 -28- 201205813 造方法,其中, 於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的表面形成氧化物薄膜’再將 前述氧化物薄膜除去一部分,使留下的前述氧化物薄膜形 成阻擋層;前述氧化物薄膜被除去的部份’會使得前述源 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域的至少一部份外露;再形成前述電 極層,使其與前述源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域的外露部份接 觸。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 於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的前述源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 域之間的通道區域上形成一閘極絕緣膜’ 並於前述閘極絕緣膜上事先配置閘極電極層, 在前述氧化物半導體層的前述源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 域外露的狀態下’使前述電極層之前述防氧擴散薄膜與前 述源極區域與前述汲極區域接觸並形成之。 -29-
TW100121643A 2010-06-21 2011-06-21 Semiconductor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20581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0381 2010-06-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5813A true TW201205813A (en) 2012-02-01

Family

ID=45371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1643A TW201205813A (en) 2010-06-21 2011-06-21 Semiconductor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3) JP5579848B2 (zh)
TW (1) TW201205813A (zh)
WO (1) WO201116217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78664B2 (en) 2013-12-25 2016-10-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9950134A (zh) * 2019-03-19 2019-06-28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具有氧化物薄膜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75465A (ja) * 2012-10-04 2014-04-24 Ulvac Japan Ltd 半導体素子製造方法
CN103765597B (zh) * 2012-11-02 2016-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和阻挡层
EP2916360A4 (en) 2012-11-02 2016-06-2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HIN-LAYER TRANSIS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BARRIER LAYER THEREFOR
CN103219389B (zh) * 2013-03-21 2016-03-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16097936A1 (ja) * 2014-12-18 2016-06-2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表示装置、表示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867985A (zh) * 2015-05-18 2015-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KR20170080320A (ko) 2015-12-31 2017-07-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트랜지스터, 그를 갖는 표시장치, 및 박막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방법
CN107438903B (zh) * 2016-08-29 2020-07-28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制造方法
WO2018189965A1 (ja) * 2017-04-13 2018-10-18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液晶表示装置、有機el表示装置、半導体素子、配線膜、配線基板、ターゲット
KR20200120604A (ko) * 2019-04-09 2020-10-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알박 Cu 합금 타깃, 배선막, 반도체 장치,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768180B1 (ja) * 2019-04-09 2020-10-14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Cu合金ターゲット、配線膜、半導体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US20210230718A1 (en) * 2019-04-19 2021-07-29 Ulvac, Inc. Cu ALLOY TARGET
CN116783690A (zh) * 2021-11-29 2023-09-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58088B1 (ko) * 2007-02-28 2008-09-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9038284A (ja) * 2007-08-03 2009-02-19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ー
JP5354999B2 (ja) * 2007-09-26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5282086B2 (ja) * 2008-04-25 2013-09-04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KR100958006B1 (ko) * 2008-06-18 2010-05-1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구비하는 평판 표시 장치
TWI711182B (zh) * 2008-07-31 2020-11-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US8945981B2 (en) * 2008-07-31 2015-02-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129718B2 (en) * 2008-08-28 2012-03-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morphous oxide semiconductor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using the same
KR101184240B1 (ko) * 2008-10-24 2012-09-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알박 박막 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 방법, 박막 트랜지스터
JP5541651B2 (ja) * 2008-10-24 2014-07-09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ー用配線膜形成用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JP4752927B2 (ja) * 2009-02-09 2011-08-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78664B2 (en) 2013-12-25 2016-10-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722056B2 (en) 2013-12-25 2017-08-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0050132B2 (en) 2013-12-25 2018-08-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9950134A (zh) * 2019-03-19 2019-06-28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具有氧化物薄膜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79848B2 (ja) 2014-08-27
JPWO2011162177A1 (ja) 2013-08-22
JP5963804B2 (ja) 2016-08-03
JP2014239216A (ja) 2014-12-18
JP5805270B2 (ja) 2015-11-04
JP2014239217A (ja) 2014-12-18
WO2011162177A1 (ja) 2011-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05813A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JP5247448B2 (ja) 導電膜形成方法、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KR101795194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4970622B2 (ja)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602304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0415429A (e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the same, and sputtering target
KR101175970B1 (ko) 배선층, 반도체 장치,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50087411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11091364A (ja) 配線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配線構造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WO2008044757A1 (ja) 導電膜形成方法、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薄膜トランジスタ付パネル、及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4913267B2 (ja) 配線層、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124450A (ja) ターゲット、成膜方法、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薄膜トランジスタ付パネル、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及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付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112989A (ja) ターゲット、成膜方法、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薄膜トランジスタ付パネル、及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6768180B1 (ja) Cu合金ターゲット、配線膜、半導体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091365A (ja) 配線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配線構造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KR20120023082A (ko) 전자 장치의 형성 방법, 전자 장치, 반도체 장치 및 트랜지스터
KR20200120604A (ko) Cu 합금 타깃, 배선막, 반도체 장치,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0263033A (ja) 接合電極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ターゲット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