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21307A - Image pickup controller, image pickup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 Google Patents

Image pickup controller, image pickup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21307A
TW201121307A TW099123117A TW99123117A TW201121307A TW 201121307 A TW201121307 A TW 201121307A TW 099123117 A TW099123117 A TW 099123117A TW 99123117 A TW99123117 A TW 99123117A TW 201121307 A TW201121307 A TW 2011213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ject
detected
unit
composi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3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ngo Yoshizum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21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130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38Releasing-devices separate from shu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132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in a digital photofinishing system, i.e. a system where digital photographic images undergo typical photofinishing processing, e.g. printing ordering
    • H04N1/00183Photography assistance, e.g. displaying suggestions to the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3/00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 G01S3/78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us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3/782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on or deviation from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 G01S3/785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on or deviation from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using adjustment of orientation of dir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a detector or detector system to give a desired condition of signal derived from that detector or detector system
    • G01S3/786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on or deviation from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using adjustment of orientation of dir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a detector or detector system to give a desired condition of signal derived from that detector or detector system the desired condition being maintained automatically
    • G01S3/7864T.V. type track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Description

201121307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利用攝像部所拍攝到的攝像影像內 的被攝體偵測結果,來進行攝像控制的控制裝置與其方法 。又’是有關於該控制裝置所執行之程式。 還有關於,具備由具備攝像部之攝像裝置和使上記攝 像部所拍攝之視野作變化之可動機構裝置所構成的控制系 統。 【先前技術】 專利文獻1〜4中係揭露了,不依照使用者的快門釋放 指示就會進行攝像部的攝像影像之自動記錄的關於自動攝 像動作的各種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991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 0 0 9 - 7 7 1 4 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 〇 〇 9 _;! 〇 〇 4 4 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 〇 〇 8 _ 2 〇 5 8 3 8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案發明的課題在於,作爲自動攝像動作而是利用了 攝像影像內的被攝體偵測結果來進行自動攝像動作時,實 -5- 201121307 現比先前更爲聰明、對使用者來說是有用的自動攝像動作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因此,本發明係作爲控制裝置是構成如下。 亦即,具備:被攝體偵測部,係從攝像部所拍攝之攝 像影像中,偵測出被攝體。 又,具備控制部,係隨應於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 影像的畫框中的至少一邊所被設定的邊緣領域,和被上記 被攝體偵測部在上記攝像影像內所偵測到的被攝體之位置 關係,來進行關於攝像動作之控制。 若依據上記本發明,則可隨應於作爲畫框之邊部領域 而被設定的邊緣領域,與在上記畫框內所偵測到的被攝體 之位置關係,來進行關於攝像動作之控制。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則可將關於攝像動作之控制,基於·作 爲畫框之邊部領域而被設定的邊緣領域,與在上記畫彳匡θ 所偵測到的被攝體之位置關係此一前所未見的全新之M _ 基準,來進行之。藉此,就可實現比先前更爲聰明、對使 用者來說是有用的自動攝像動作。 【實施方式】 以下,針對用以實施本案發明所需之形態(以T p f乍 -6 - 201121307 實施形態),以下記順序加以說明。 < 1.攝像系統之構成〉 [1-1.系統全體構成〕 〔1-2.數位靜態相機〕 (1-3.雲台〕 〔1-4.關於自動構圖調整所進行之自動攝像動作〕 < 2 .第1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2-1.偵測被攝體是單數時的舉動〕 〔2-2. ·處理程序〕 < 3.第2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3-1.偵測被攝體是複數時的舉動〕 〔3-2.處理程序〕 < 4 .第3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4-1.優先臉有被設定時的舉動〕 〔4-2.處理程序〕 < 5.第4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5-1 .利用邊緣領域的變焦限制〕 〔5-2.處理程序〕 < 6.第5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6-1.利用邊緣領域的自拍計時器啓動控制〕 [6-2.處理程序〕 < 7 .變形例> 此外,以下說明中使用了「畫框」、「攝角」、「攝 像視野」、「攝像視野選擇角」、「構圖」等用語,各用 201121307 語的定義說明如下。 「畫框」係指例如看起來影像像是被嵌入的相當於一 畫面的領域範圍,一般是縱長或是橫長的具有長方形的框 形狀。 「攝角」係亦稱作變焦角等,是攝像光學系中的變焦 透鏡之位置所決定的被收錄於畫框之範圍的角度所表示而 成。嚴謹來說,是由攝像光學系的焦距、和像面(影像感 測器、底片)之尺寸所決定,但此處像面尺寸係固定,因 此將對應於焦距而變化的‘要素,稱作攝角。以下,關於攝 角的値,有時候會以焦距(例如3 5 mm換算)來表示。 「攝像視野」係表示攝像光學系所拍攝之視野,是相 當於被上記的畫框所切取之範圍。 「攝像視野選擇角」係將用來決定要從攝像裝置的周 圍風景中切取出哪個部分之要素,以角度加以表示而成者 ,此處,除了由上記的攝角外,還藉由橫搖(水平)方向 上的擺動角度、縱搖(垂直)方向上的擺動角度(仰角、 俯角)所決定。 「構圖」,亦稱作取景(framing),是由上記的攝像 視野選擇角之設定、此情況下亦即由橫搖·縱搖角度與攝 角(變焦)之設定,而被決定。 此處,在本實施形態中,本發明的攝像控制裝置,係 舉例是被構成爲’具備數位靜態相機、和可裝卸而保持數 位靜態相機的雲台所成的攝像系統的情形爲例子。 201121307 < 1.攝像系統之構成> 〔1 -1 ·系統全體構成〕 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係具備數位靜態相機1、和載 置該數位靜態相機1的雲台1 0所成。 首先在圖1中圖示數位靜態相機1的外觀例。圖1的(a )、圖1的(b )係分別爲數位靜態相機1的正面圖、背面 圖。 該圖所示的數位靜態相機1,首先係如圖1的(a )所 示’於本體部2的前面側,具備鏡頭部2 1 a。該鏡頭部2 1 a ’係作爲攝像所需之光學系而朝本體部2外側突出的部位 〇 又’在本體部2的上面部,係設有快門釋放鈕3 1 a。於 攝像模式下’被鏡頭部2 1 a所拍攝到的影像(攝像影像) 會被生成爲影像訊號。然後,於該攝像模式下若對快門釋 放鈕3 1 a進行操作,則該時序上的攝像影像,會以靜止影 像之影像資料方式而被記錄在記錄媒體中。亦即進行了照 片攝影。 又’數位靜態相機1,係如圖1的(b )所示,在其背 面側具有顯示畫面部3 3 a。 該顯示畫面部3 3 a中,係於攝像模式時,稱作透視檢 視影像等,是顯示著此時被鏡頭部2〗a所拍攝中的影像。 又’於再生模式時,則將記錄媒體中所記錄之影像資料予 以再生顯示。然後,隨應於使用者對數位靜態相機1進行 的操作’而會顯不出作爲GUI (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9 - 201121307 的操作影像。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數位靜態相機1,係爲對顯示畫 面部3 3 a組合有觸控面板。藉此,使用者係藉由對顯示畫 面部3 3 a以手指觸壓,就能進行所欲之操作。 又,本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攝像控制裝置),係由 該作爲數位靜態相機1的攝像控制部、和接下來會說明的 作爲雲台10的可動機構裝置所成,但使用者即使僅使用數 位靜態相機1單體,當然也可和通常的數位靜態相機同樣 地進行照片攝影。 圖2係表示雲台10之外觀的斜視圖。又,圖3〜圖5係 作爲本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之外觀,圖示了對雲台1 0以適 切狀態載置數位靜態相機1之狀態。圖3係正面圖,圖4係 平面圖,圖5係側面圖(尤其在圖5的(b )中是以側面圖 來圖示縱搖機構的可動範圍)。 如圖2、及圖3、圖4、圖5所示,雲台10係大致上可說 是在接地平台部1 5之上組合有本體部1 1,然後對本體部1 1 安裝有相機台座部12而成之構造。 當欲將數位靜態相機1載置於雲台1 0上時,是將數位 靜態相機1的底面側,對相機台座部1 2的上面側而放置。 在此時的相機台座部12的上面部,如圖2所示,設有 凸起部1 3和連接器1 4。 此時雖然省略圖示,但數位靜態相機1的本體部2的下 面部,係形成有與凸起部1 3卡合用的孔部。在數位靜態相 機1對相機台座部1 2適切地放置之狀態下,該孔部與凸起 -10- 201121307 部1 3會呈卡合狀態。若爲此狀態,則只要是通常的雲台! 〇 的橫搖•縱搖的動作,數位靜態相機1就不會從雲台1 〇偏 移、脫落等。 又’於數位靜態相機1 ’在其下面部的所定位置也設 有連接器。如上述,在對相機台座部1 2適切地載置著數位 靜態相機1的狀態下,數位靜態相機1的連接器與雲台1 〇的 連接器1 4會連接,呈現至少彼此可通訊之狀態。 此外’例如連接器1 4與凸起部1 3,實際上係於相機台 座部1 2中設計成’可將其位置在某種範圍內作變更。因此 ,例如,藉由倂用吻合數位靜態相機1之底面部之形狀的 適配器等’就可將不同種類的數位靜態相機,以可和雲台 1 〇通訊之狀態,載置於相機台座部1 2。 又’數位靜態相機1與相機台座部1 2的通訊係亦可藉 由無線來進行。 又’亦可構成爲,例如,對雲台1 〇載置有數位靜態相 機1的狀態下’可從雲台1 0對數位靜態相機i進行充電。甚 至,亦可考慮構成爲’於數位靜態相機1上所再生之影像 等之映像訊號也傳輸給雲台1 〇側,從雲台〗0再透過纜線或 無線通訊等’輸出至外部監視器裝置等。亦即,雲台;! 〇並 非單純的只是用來改變數位靜態相機i之攝像視野選擇角 ’也可賦予其所謂擴充台座之機能。 接著說明’雲台1 0所致之數位靜態相機1的橫搖.縱 搖方向之基本運動。 首先,橫搖方向的基本運動係如以下。 -11 - 201121307 將該雲台1 〇放置在地面等的狀態下,接地平台部1 5的 底面係接地。在此狀態下,如圖4所示,以旋轉軸1 1 a爲旋 轉中心,可使本體部1 1往順時鐘方向、及反時鐘方向旋轉 。亦即’藉此’可以改變被載置於雲台1 0上的數位靜態相 機1的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攝像視野選擇角(所謂 的橫搖)。 此外’此時的雲台1 0的橫搖機構,係具有針對順時鐘 方向及反時鐘方向之任一者均能無限制地進行自由旋轉 3 60°以上之構造。 又’在該雲台10的橫搖機構中,橫搖方向上的基準位 置係被決定》 此處’如圖4所示,先把橫搖基準位置設成〇。( 36〇。 ),將沿著橫搖方向的本體部1 1之旋轉位置、亦即橫搖位 置(橫搖角度),以0°〜360。來表示。 又,雲台〗〇的縱搖方向的基本運動係如以下。 縱搖方向的運動,係如圖5的(a ) ( b )所示,相機 台座部1 2是以旋轉軸1 2 a爲旋轉中心,可在仰角、俯角之 兩方向上擺動角度而爲之。 此處,圖5的(a)係圖示了,相機台座部12是處於縱 搖基準位置Y0 ( 0° )的狀態。在此狀態下,與鏡頭部2 1 a (光學系部)的攝像光軸一致的攝像方向F1、和接地平台 部1 5所接地之接地面部G R,是呈平行。 因此,如圖5的(b)所示,首先,於仰角方向上,相 機台座部1 2 ’係以旋轉軸1 2a爲旋轉中心,從縱搖基準位 -12 - 201121307 置Υ0(0°)起,可在所定之最大旋轉角度+ f。的範圍內活 動。又,於俯角方向上也是,以旋轉軸1 2 a爲旋轉中心, 從縱搖基準位置Y0 ( 0° )起,可在所定之最大旋轉角度-g°的範圍內活動。如此一來,相機台座部1 2是以縱搖基準 位置Y0(0°)爲基點,在最大旋轉角度+ f°〜最大旋轉角 度-g°之範圍內活動,就可改變被載置於雲台1 〇 (相機台 座部1 2 )上的數位靜態相機1的縱搖方向(上下方向)上 的攝像視野選擇角。亦即,可進行縱搖之動作。 此外,圖2〜圖5所示之雲台1 〇的外觀構成係僅爲一例 ,只要能使被載置的數位靜態相機1朝橫搖方向及縱搖方 向運動,則可採用其他實體構成、構造。 〔1-2.數位靜態相機〕 圖6係數位靜態相機1的實際之內部構成例的區塊圖。 於此圖6中,首先,光學系部2 1,係具備例如包含變 焦透鏡、聚焦透鏡等的所定片數的攝像用透鏡群、光圈等 所構成,可使入射的光成爲攝像光而在影像感測器22的受 光面上成像。 又,於光學系部2 1中,也還具備用來驅動上記變焦透 鏡、聚焦透鏡、光圈等的驅動機構部。這些驅動機構部, 係例如藉由控制部27所執行的變焦(攝角)控制、自動焦 點調整控制、自動曝光控制等所謂相機控制,而控制著其 動作。 影像感測器2 2,係將上記光學系部2 1所得之攝像光轉 -13- 201121307 換成電子訊號,亦即進行所謂光電轉換。因此,影像感測 器2 2,係將來自光學系部2 1的攝像光,以光電轉換元件的 受光面進行受光,隨應於被受光的光之強度而累積的訊號 電荷,會以所定的時序依序輸出。藉此,對應於攝像光的 電子訊號(攝像訊號)就會被輸出。 此外,作爲影像感測器22而被採用的光電轉換元件( 攝像元件)’雖無特別限定,但就現況而言,係可舉例如 CMOS (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感測 器或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等。又,採用 CMOS 感測器時,作爲相當於影像感測器22的裝置(零件),係 可爲亦包含相當於下面所述之A/D轉換器23的類比-數位轉 換器之構造。 從上記影像感測器2 2所輸出的攝像訊號,係被輸入至 A/D轉換器2 3 ’而被轉換成數位訊號,輸入至訊號處理部 24 ° 訊虛處理部24,係由 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所構成’針對從上記A/D轉換器23所輸出的數位攝像訊號 ,依照程式而實施所定之訊號處理。 例如’訊號處理部24 ’係針對從A/D轉換器23所輸出 的數位攝像訊號’以相當於1個靜止影像(畫格影像)之 單位進行擷取’針對如此擷取到的靜止影像單位的攝像訊 號施以所定之訊號處理,就可生成相當於1張靜止影像的 影像訊號資料亦即攝像影像資料(攝像靜止影像資料)。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訊號處理部24係被構成 -14- 201121307 爲可利用如此取得的攝像影像資料,如後述般地執行作爲 被攝體偵測處理的影像處理,但關於這點將在後面說明。 此處’使如上記以訊號處理部24所生成之攝像影像資 料以影像資訊之方式而被記錄至記憶媒體的記憶卡40時, 例如是將對應於1個靜止影像的攝像影像資料,從訊號處 理部24對編碼/解‘碼部25進行輸出。 編碼/解碼部25 ’係針對從訊號處理部24所輸出過來 的靜止影像單位的攝像影像資料,以所定之靜止影像壓縮 編碼方式執行壓縮編碼後,例如,隨應於控制部2 7之控制 而附加上標頭等’轉換成被壓縮成所定格式的影像資料之 格式。然後’將如此生成之影像資料,傳送至媒體控制器 26。媒體控制器26 ’係依照控制部27的控制,對記憶卡40 ’令被傳送過來的影像資料進行寫入而記錄。此情況的記 億卡4〇 ’係例如爲具有依照所定規格之卡片形式的外形形 狀’內部係爲具備快閃記憶體等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元件 ,是採取如此構成的記錄媒體。此外,將影像資料加以記 億的記錄媒體,亦可爲除了上記記億卡以外的種別、形式 等。 又,數位靜態相機1係利用上記訊號處理部24所獲得 之攝像影像資料來令顯示部3 3執行影像顯示,就可使得目 前拍攝中的影像也就是所謂的透視檢視影像,被顯示出來 。例如於訊號處理部24中,係將如之前說明從A/D轉換器 23所輸出之攝像訊號加以擷取而生成相當1張靜止影像的 攝像影像資料’但藉由持續該動作,就可逐次生成相當於 -15- 201121307 動畫的畫格影像的攝像影像資料。然後’如此依序生成之 攝像影像資料,會遵照控制部2 7的控制而對顯示驅動器3 2 進行傳送。藉此,就會進行透視檢視影像的顯示。 顯示驅動器32,係基於如上記所述而從訊號處理部24 所輸入過來的攝像影像資料’生成用來驅動顯示部3 3的驅 動訊號,對顯示部33逐一進行輸出。藉此’於顯示部33上 ,基於靜止影像單位之攝像影像資料的影像,就會被依序 顯示出來。使用者只要觀看其,就會看成將此時正在拍攝 之影像,於顯示部33上以動畫方式被顯示出來'。亦即,會 顯示出透視檢視影像。 又,數位靜態相機1,係亦可使記憶卡40中所記錄的 影像資料進行再生,然後將該影像對顯示部3 3進行顯示。 因此,控制部27係指定影像資料,對媒體控制器26命 令從記憶卡4〇中讀出資料。回應於該命令,媒體控制器26 係對所被指定之影像資料所被記錄之記憶卡40上的位址進 行存取’以執行資料讀出,並將所讀出的資料,對編碼/ 解碼部2 5進行傳送。 編碼/解碼部25係例如依照控制部27的控制,從媒體 控制器26所傳送過來的攝像影像資料中取出壓縮靜止影像 資料的實體資料’針對該壓縮靜止影像資料,執行對其壓 ,縮編碼的解碼處理,獲得對應於1個靜止影像的攝像影像 資料。然後’將該攝像影像資料對顯示驅動器3 2進行傳送 。藉此’於顯示部3 3上,記憶卡40中所記錄之攝像影像資 料之影像’就會被再生顯示出來。 -16- 201121307 又,對顯示部3 3,除了上記透視檢視影像或影像資料 的再生影像等,還可使使用者介面影像(操作影像)也被 顯示出來。此情況下係例如,隨應於此時的動作狀態等, 控制部27會生成必要的使用者介面影像的顯示用影像資料 ,將其對顯示驅動器32輸出而爲之。藉此,於顯示部33上 ,就會顯示出使用者介面影像。此外,該使用者介面影像 ,係也可例如特定的選單畫面等,監視器影像或攝像影像 資料之再生影像係個別地被顯示在顯示部3 3的顯示畫面中 ,也可在監視器影像或攝像影像資料之再生影像上的一部 分進行重疊、合成的方式來加以顯示。 控制部 27係具備 CPU ( Central Processing Unit)所構 成,是與ROM28、RAM29—起構成了微電腦。ROM28係記 憶著,例如,作爲控制部2 7的C P U所需執行的程式,還有 關連於數位靜態相機1之動作的各種設定資訊等。RAM2 9 係爲CPU所用的主記憶裝置。 又,此時的快閃記憶體3 0,係作爲隨應著例如使用者 操作或動作履歷等而將有必要變更(改寫)之各種設定資 訊等加以記憶所使用的非揮發性記憶領域而加以設置。此 外關於ROM28,例如在採用快閃記憶體等爲主的非揮發性 記憶體的情況下,則亦可不需要快閃記億體30,改爲使用 該ROMM中的一·部分記憶領域來爲之。 此處’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控制部2 7係爲了實現 一面改變攝像視野一面執行上記訊號處理部2 4所致之被攝 體偵測而進行探索數位靜態相機1周圍之被攝體的被攝體 -17- 201121307 探索、隨著該被攝體探索所偵測出來之被攝體樣態而依照 所定演算法來判定最佳構圖的最佳構圖判定、將該最佳構 圖判定所求出之最佳構圖當作目標構圖的構圖調整、及該 構圖調整後的攝像影像之自動記錄,而進行控制、處理, 但這些將於後述。 操作部3 1係爲總括代表了:數位靜態相機1所具備的 各種操作件、隨應於對這些操作件進行之操作而生成操作 資訊訊號並輸出至上記控制部27的操作資訊訊號輸出部位 。控制部27,係隨應於從操作部3 1所輸入之操作資訊訊號 ,來執行所定之處理。藉此,數位靜態相機1就會執行相 應於使用者操作之動作。 雲台對應通訊部3 4,係在雲台1 0側與數位靜態相機1 側之間執行依照所定通訊方式之通訊用的部位,例如係具 有:在數位靜態相機1對雲台1 0安裝的狀態下,可與雲台 1 〇側的通訊部之間以有線或無線方式收送通訊訊號所需的 實體層構成、和用來實現對應於更上位之所定層的通訊處 理所需之構成而成。作爲上記實體層構成,在與圖2的對 應上,是包含有與連接器14連接的連接器之部位。 〔1-3.雲台〕 圖7的區塊圖係圖示了雲台1 0的內部構成例。 如之前所述,雲台1 〇係具備橫搖•縱搖機構,作爲對 應於其之部位,係具備:橫搖機構部53、橫搖用馬達54、 縱搖機構部56、縱搖用馬達57。 -18- 201121307 橫搖機構部5 3 ’係針對被安裝在雲台! 〇的數位靜態相 機1,具有用來給予如圖4所示之橫搖(橫、左右)方向之 運動所需之機構而構成,該機構的運動,係藉由橫搖用馬 達54往正反方向旋轉而獲得。同樣地,縱搖機構部56,係 針對被安裝在雲台1 〇的數位靜態相機1,具有用來給予如 圖5所示之縱搖(縱、上下)方向之運動所需之機構而構 成,該機構的運動,係藉由縱搖用馬達57往正反方向旋轉 而獲得。 控制部5 1,例如係具有由CPU、ROM、RAM等所組合 而形成的微電腦,控制著上記橫搖機構部5 3、縱搖機構部 5 6之運動。例如,當控制部5 1在控制橫搖機構部5 3的運動 時,係將用來指示所應移動之方向與移動速度的訊號,對 橫搖用驅動部5 5進行輸出。橫搖用驅動部5 5,係生成對應 於所輸入之訊號的馬達驅動訊號,輸出至橫搖用馬達5 4。 該馬達驅動訊號,係例如若馬達是步進馬達,則爲對應於 PWM控制的脈衝訊號。 藉由該馬達驅動訊號,橫搖用馬達54係例如以所要的 旋轉方向、旋轉速度進行旋轉’其結果爲,橫搖機構部5 3 也會以對應於其的移動方向與移動速度而被驅動運動。 同樣地’當在控制縱搖機構部5 6的運動時,控制部5 1 係將縱搖機構部5 6所需要的指示移動方向、移動速度之訊 號’對縱搖用驅動部5 8進行輸出。縱搖用驅動部5 8,係生 成對應於所輸入之訊號的馬達驅動訊號,輸出至縱搖用馬 達57。藉由該馬達驅動訊號,縱搖用馬達57係例如以所要 -19- 201121307 的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進行旋轉,其結果爲,縱搖機構部 5 6也會以對應於其的移動方向、速度而被驅動運動。 又’橫搖機構部53係具備旋轉編碼器(旋轉偵測器) 5 3 a。旋轉編碼器5 3 a,係隨著橫搖機構部5 3的旋轉之運動 ,而將表示其旋轉角度量的偵測訊號,輸出至控制部5 1。 同樣地’縱搖機構部56係具備旋轉編碼器56 a。該旋轉編 碼器56a也是,係隨著縱搖機構部56的旋轉之運動,而將 表示其旋轉角度量的訊號,輸出至控制部51。 通訊部52,係爲與被安裝在雲台1 〇之數位靜態相機ϊ 內的雲台對應通訊部34之間,執行依照所定通訊方式之通 訊用的部位,與雲台對應通訊部34同樣地,具有可與對方 側通訊部以有線或無線方式收送通訊訊號所需的實體層構 成、和用來實現對應於更上位之所定層的通訊處理所需之 構成所成。作爲上記實體層構成,在與圖2的對應上,是 包含有相機台座部12的連接器14。 〔1-4.關於自動構圖調整所進行之自動攝像動作〕 此處,本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係藉由之前所述的被 攝體探索、最佳構圖判定、構圖調整之各動作,將隨著該 被攝體探索所偵測出來之被攝體樣態而判定的最佳構圖當 作目標構圖而進行自動構圖調整動作。 以下說明,伴隨此種自動構圖調整動作的作爲本實施 形態之自動攝像動作的具體例。 首先,在進行如上記的自動構圖調整時,係利用圖6 -20- 201121307 所示的訊號處理部24所作的被攝體偵測結果。 訊號處理部24 ’係作爲被攝體偵測處理,而執行如以 下之處理。 亦即,訊號處理部24係從如之前所說明而取得的相當 於1張靜止影像的影像訊號資料中,偵測出相當於人物臉 部的影像部分。具體而言,在本例中的被攝體偵測處理中 ,是利用所謂的臉部偵測技術,對從影像內所偵測出來的 每一被攝體,對應於其臉部的影像部分之領域而設定臉框 。然後,根據該當臉框的數目、尺寸、位置等資訊,獲得 畫框內的被攝體數、各被攝體的尺寸或各個畫框內的位置 之資訊。 此外,關於臉部偵測之手法已知係有數種,但於本實 施形態中,關於採用哪種偵測手法係沒有特別限定,只要 考慮偵測精度或設計難易度等而適宜採用適切的方式即可 〇 又,訊號處理部24,係將如上記的被攝體偵測處理, 對相當於1張靜止影像的每一影像訊號資料(亦即每1畫格 )等,預定的每所定之畫格數,加以執行。 在進行自動構圖調整時,係利用此種被攝體偵測處理 所作的偵測資訊,首先係進行數位靜態相機1之周圍所存 在的被攝體之探索。 具體而言,作爲該被攝體探索,係藉由數位靜態相機 1中的控制部27,進行對雲台10的橫搖•縱搖控制或對光 學系部2 1的變焦控制,而一面改變攝像視野選擇角,一面 -21 - 201121307 執行訊號處理部2 4所致之被攝體偵測,而進行之。 此種被攝體探索處理,係隨著藉由訊號處理部24所致 之被攝體偵測處理而獲得畫框內之被攝體已被偵測出來之 狀態而結束。 被攝體探索處理結束後,控制部27係基於訊號處理部 24所作之被攝體偵測結果而進行畫面構造之判定(此時係 爲畫框內的被攝體數、被攝體尺寸、被攝體位置之判定) ’然後執行最佳構圖判定處理。亦即,作爲該最佳構圖判 定處理,是基於上記畫面構造判定所判定出來的畫面構造 之資訊,依照所定演算法而判定爲最佳的構圖。此處,由 之則的說明亦可理解’此時的構圖,係由橫搖•縱搖•變 焦之各攝像視野選擇角所決定,因此藉由該當最佳構圖判 定處理’作爲其判定結果係會獲得,相應於上記被攝體偵 測結果(畫框內的被攝體之態樣)的最佳之橫搖•縱搖. 變焦的各攝像視野選擇角之資訊。 在執行了如上記的最佳構圖判定處理之後,控制部2 7 係進行構圖調整控制。亦即,進行以最佳構圖爲目標構圖 的橫搖•縱搖.變焦控制。 具體而言,控制部27,係作爲該當構圖調整控制,而 將以上記最佳構圖判定處理所求出的橫搖•縱搖的各攝像 視野選擇角的資訊,對雲台1 〇側的控制部5 1進行指示。 相應於此,上記控制部5 1係爲了能夠求出爲了使數位 靜態相機1朝向能夠獲得所被指示之橫搖.縱搖之各攝像 視野選擇角的攝像方向所需之、關於橫搖機構部53、縱搖 -22- 201121307 機構部56的移動量,進行該求出之移動量的橫搖驅動、縱 搖驅動,而進行對橫搖用馬達5 4的橫搖控制訊號之供給、 對縱搖用馬達5 7的縱搖控制訊號之供給。 又,控制部27 ’係將上記最佳構圖判定處理所求得的 關於變焦之攝像視野選擇角之資訊(亦即攝角之資訊), 對光學系部2 1加以指示,以令光學系部2 1執行變焦動作而 獲得該指示的攝角。 然後,控制部27係基於上記構圖調整控制而完成構圖 調整動作,在得到上記最佳構圖的情況下,進行對編碼/ 解碼部2 5及媒體控制器2 6之控制,使其執行攝像影像資料 對記憶卡40之記錄。 如以上而在本實施形態的攝像系統中,係基於控制部 2 7所致之控制·處理,來實現自動構圖調整所致之自動攝 像動作。 < 2 .第1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2 · 1 ·偵測被攝體是單數時的舉動〕 此處,作爲如上記的進行自動構圖調整所致之自動攝 像動作的攝像系統,係如本例中是驅動機械機構來進行構 圖調整的系統中,從構圖調整控制開始起至獲得目標構圖 爲止的期間裡,會發生相應的時滯。由於這點,從構圖調 整控制開始起至獲得目標構圖爲止的期間裡,有可能在最 佳構圖判定時被偵測在畫框內的被攝體移動到畫框外,或 者即使未移動但被攝體的朝向改變等等而變成無法偵測臉 -23- 201121307 部等,導致偵測被攝體從畫框內遺失(消失)。 如此一來,在構圖調整中配合著被攝體從畫框內遺失 之事實,而從被攝體探索起重新開始,是適當的考量。 實際上,本申請人,針對目前正在開發中的攝像系統 ,目前爲止都是採用從被攝體探索起重新開始的手法。 然而,再三實驗的結果,了解到此種先前手法係存在 有如以下的問題點。 具體而言,若考慮如上記因爲往畫框外之移動(亦即 出鏡,frame out )而遺失被攝體就執行重新探索的情況, 則由於被攝體探索處理本身係單純的以預定之方向、順序 來擺動橫搖•縱搖角以探索被攝體,因此會發生例如探索 時的橫搖·縱搖角擺動方向與實際被攝體移動方向不一致 之案例。亦即,有可能會陷入往被攝體出鏡方向不同之方 向進行重新探索之狀況。 或者,作爲被攝體在畫框內遺失之案例,許多情況下 ,實際上被攝體僅是單純低頭或往後方回頭等等,之後沒 多久又會轉回正面。亦即,若依循此一事實,在採用上記 的先前手法的情況下,無論此種被攝體朝正面轉頭的案例 是否爲數眾多,都會因爲被攝體遺失而立刻進行重新探索 ’結果,本來可以用最佳構圖進行攝像記錄的案例(亦即 快門機會),卻造成錯過該機會。 如此一來,採用在構圖調整中隨著被攝體從畫框內遺 失之事實就重新探索被攝體的先前手法的情況下,大大欠 缺身爲攝像系統該有的聰明性,其結果爲,會降低對使用 -24- 201121307 者而言的有用性。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採用,當往最佳構圖之構圖 調整中’被攝體從畫框內遺失時,則隨應於其遺失態樣而 使被攝體追蹤之、或是待機一定時間之手法。 首先說明,在第1實施形態中,偵測到的被攝體數是 單數時的舉動。 圖8、圖9係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 說明圖,圖8係被設定在畫框中的邊緣領域之例子,圖9係 模式性圖示了第1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 〇 首先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以對應於 圖6所示之光學系部2 1攝像所得之攝像影像的畫框G之端部 的方式,設定邊緣領域EDG。 在本例的情況中,該當邊緣領域EDG,係以包含畫框 G的四邊全部之端部領域的方式而設定。具體而言,此時 的邊緣領域EDG,係位於畫框G橫方向兩端部之領域的寬 度是分別被設定成X/ 1 〇 ’位於畫框G縱方向兩端部之領域 的寬度是分別被設定成y/10 ° 此處,從圖中也可得知’上記x係表示攝像影像之橫 方向(水平方向)的有效像素數’上記y係表示攝像影像 之縱方向(垂直方向)的有效像素數。 在第1實施形態中’是使用如此被設定在畫框g內的邊 緣領域E D G,而進行如圖9所示的控制動作。 首先,圖9的(a)係圖示了’在構圖調整中被攝體抵 -25- 201121307 達邊緣領域ED G後而遺失時的舉動。 此外,於以下的說明中,關於在畫框G內所被偵測出 來的被攝體,係標示爲被攝體HF。 如該圖9的(a)所示,被攝體HF抵達了邊緣領域EDG 後而遺失的情形,係可視爲該當被攝體HF有移動而變成臉 無法看見之情形。 又,此時,被攝體HF的移動方向(出鏡的方向),係 可根據該當被攝體HF要遺失前所抵達之邊緣領域EDG內的 位置而得知。亦即,如圖9的(a )的例子,被攝體H F是抵 達邊緣領域EDG中的右端部之領域時,就可推定被攝體HF 係往右方向移動而出鏡。 此處,若把邊緣領域EDG視爲是由畫框G的四邊的各 個一邊所對應的4個領域所成,則被攝體HF的出鏡方向, 係可藉由從這些4個邊緣領域當中特定出上記被攝體HF在 遺失前所曾抵達之邊緣領域,就可加以推定。 如此利用邊緣領域EDG,當被攝體HF遺失的原因是出 鏡所造成時,就可進行攝像視野選擇角之控制以追蹤(追 從)該當出鏡的被攝體HF。具體而言,在圖9的(a)的例 子中,因爲可推定被攝體HF是往右方向移動,所以此時係 藉由進行控制而往右方向進行一定期間橫搖驅動,以追蹤 已出鏡的被攝體HF。 此處在本例中,作爲上記「一定期間」,是假設進行 例如3秒的追蹤。
另一方面,圖9的(b)係圖示了,在比邊緣領域EDG -26- 201121307 還內側的領域內發生了被攝體HF之遺失時的舉動。 當被攝體HF遺失之際’若該當被攝體HF在其消失前 並未抵達邊緣領域EDG,則可視爲該被攝體HF是在比邊緣 領域EDG內側的領域內遺失(以下稱作框內遺失)。此種 框內遺失發生的情形,係可以視爲被攝體HF (臉)的方向 改變等原因而造成無法偵測出被攝體HF的情形,其對應方 式,係待機一定時間。亦即,此種因爲被攝體HF的方向改 變等原因而導致無法偵測出被攝體HF的情形,係沒多久就 可期待被攝體HF轉回正面,而進行一定期間的待機。 在本例中,針對此種待機,也是把該期間設定爲3秒 〇 於是,在圖9中雖然省略圖示,但在進行了圖9的(a )所示的一定期間之追蹤、或圖9的(b )所示的一定期間 之待機之後,就會進行確認是否能再偵測出目標之被攝體 HF的處理。具體而言,控制部27係在進行了上記的一定期 間之追蹤、或一定期間之待機之後,將來自訊號處理部24 的被攝體偵測結果資訊加以取得,基於該資訊內容而進行 是否有再偵測出被攝體HF之判別。 藉由此判別,當有再偵測出被攝體HF時,則進行了之 前所說明的最佳構圖之判定後,以該最佳構圖判定所判定 出的最佳之構圖爲目標構圖,而執行構圖調整控制。 另一方面’藉由上記判別,而未再偵測到被攝體H F時 ’則進行控制以執行被攝體探索。亦即,此時係視爲找不 到對象的被攝體HF,而從被攝體探索從新來過。 -27- 201121307 藉由進行如以上所說明的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自動攝 像控制,被攝體遺失前的當初被最佳構圖判定視爲對象的 被攝體HF,即使在構圖調整中遺失,也能隨應於其而立刻 進行被攝體的重新探索。 具體而言,被攝體HF因出鏡而遺失時,藉由往出鏡方 向進行追蹤,就可期待不必重新進行被攝體探索就能更迅 速地再偵測出目標的被攝體HF。 又,對應於被攝體HF在框內遺失的情形,藉由一定期 間之待機,就可期待不必重新進行被攝體探索就能更迅速 地再偵測出目標的被攝體HF。 如此一來若依據作爲第1實施形態的控制手法,則相 較於隨著構圖調整中的被攝體遺失就立刻進入被攝體探索 的先前手法,就可不必眼睜睁看著錯過攝像記錄的機會, 可實現謀求進行較多攝像記錄的攝像系統。 亦即根據此點,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可使自動攝像 動作較採用先前手法更爲聰明,結果可提供對使用者而言 更具有有用性的攝像系統。 順便一提,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設計成,被攝體HF 的出鏡方向’是藉由特定出出鏡之被攝體HF在遺失前曾經 抵達哪個邊緣領域EDG而加以偵測(判定),但藉由採用 此種手法,被攝體HF的出鏡方向之判定是能以非常簡易的 處理來實現。 此處,作爲偵測出鏡方向之手法係可舉例如,根據被 攝體HF遺失前的偵測位置之遷移來推定其移動方向,將該 -28- 201121307 推定之方向視作出鏡方向之手法。 然而,在構圖調整中,因爲會進行橫搖•縱搖•變焦 等之攝像視野選擇角的調整,所以要區別從被攝體偵測資 訊所得的被攝體HF之位置的變化,係伴隨著被攝體HF本 身之移動所致,還是伴隨著橫搖•縱搖•變焦之調整所致 ,是非常的困難,結果,被攝體HF移動方向之判定錯誤的 可能性很烏。 或者,爲了提高被攝體HF移動方向的判定精度,也可 考慮對移動方向推定處理中附加用來抵消構圖調整所需之 橫搖·縱搖•變焦運動所帶來之被攝體HF位置變化量的演 算處理,但此種情況下將導致處理負擔增大之結果。 相對於此,若依照上記所說明的本實施形態的手法, 則被攝體HF出鏡時的移動方向,係藉由特定出該當被攝體 HF在消失前曾經抵達過邊緣領域EDG之哪一領域之如此非 常簡易的處理,就可正確地進行判定。 〔2-2.處理程序〕 圖1 〇的流程圖係圖示了實現上記所說明的第1實施形 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應進行之具體處理程序。 此外,於圖1 0中,將用來實現第1實施形態的自動攝 像控制手法而應被進行之處理的程序,表示成爲圖6所示 之控制部27依照例如ROM28中所儲存的程式而執行的處理 之程序。 首先,於步驟S 1 0 1中,執行被攝體探索處理。亦即, -29- 201121307 作爲用來探索存在於數位靜態相機1周圍之被攝體的處理 ,藉由進行對雲台1 〇側之控制部5 1的橫搖•縱搖指示或對 光學系部2 1的變焦控制,以一面變化攝像視野選擇角,一 面執行訊號處理部24的被攝體偵測。 於接下來的步驟S 1 02中,係判別是否有偵測出被攝體 。亦即,判別是否藉由訊號處理部24的被攝體偵測處理而 在畫框G內有偵測到被攝體HF。 於步驟S 1 02中,當未偵測出被攝體而得到否定結果時 ,則返回至步驟S101,再度執行被攝體探索處理。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1 02中,當有偵測出被攝體而 得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 1 03,執行畫面構造判定 處理。亦即,基於從訊號處理部24所取得的被攝體偵測資 訊,判定畫框G內所被偵測到的被攝體H F之數目或位置、 大小等這類以被攝體HF (人物)爲主體要素的畫面構造。 然後,接著在步驟S 1 04中,作爲最佳構圖判定處理, 基於上記步驟Sl〇2之處理中所判定出來的畫面構造之資訊 ,依照預先決定之所定演算法而判定最佳的構圖。亦即, 判定最佳的橫搖•縱搖•變焦之各攝像視野選擇角的資訊 〇 在之後的步驟S105中,係進行構圖調整指示。亦即, 爲了獲得上記步驟S 1 04中所得到之最佳的橫搖•縱搖•變 焦的各攝像視野選擇角,而對雲台1 0側的控制部5 1進行橫 搖•縱搖角之指示、及對光學系部21進行變焦角之指示。 從上記步驟S 1 0 5的構圖調整指示進行以後(亦即構圖 -30- 201121307 調整控制開始以後),到構圖調整完成爲止的期間中’係 藉由圖中的步驟S106〜S1 13之處理,及步驟S120〜S126之 處理,而進行被攝體HF遺失有無之判別或遺失態樣之特定 所需之處理,而發生遺失時則進行相應於遺失態樣的追蹤 /待機所需之處理。 首先,於步驟s 1 0 6中,執行設定fl a g == 0之處理。此處 ,該當flag,是作爲用來識別被攝體HF是因出鏡而遺失、 或是框內遺失用的識別元之功能。 在後續的步驟s 1 07中,作爲被攝體偵測資訊取得處理 ,而進行來自訊號處理部24的被攝體偵測資訊之取得。 在之後的步驟S 1 08中,基於如上記所取得的被攝體偵 測資訊,判別被攝體HF是否遺失。 於步驟S108中,當被攝體HF未遺失而得到否定結果時 ,則前進至步驟S 1 0 9,判別被攝體H F是否來到邊緣領域 ED G。亦即,判別藉由上記步驟S 1 0 7中所取得到的被攝體 偵測資訊而被特定的被攝體H F的畫框G的位置,是否有到 達預先決定之邊緣領域EDG。 於上記步驟S 1 09中,當被攝體HF有來到邊緣領域而得 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 1 1 0,執行更新成fl a g = 1的 處理。 然後,於之後的步驟s U 1中,執行方向判定處理。亦 即,爲了取得在後述的步驟s 1 2 3的追從處理進行之際所必 須之表示被攝體HF出鏡方向的資訊,根據針對被攝體HF 是到達邊緣領域E D G之至少右邊、左邊之哪一領域的判定 -31 - 201121307 結果,獲得右或左的方向資訊。 在執行了該當步驟sill的處理後,處理前進至步驟 S 1 1 3。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109中,當被攝體HF沒有來到 邊緣領域EDG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丨2 ,設 成flag = 0之後,處理前進至步驟S1 13 » 於步驟S 1 1 3中,判別構圖調整是否完成。亦即判別, 於步驟S105中所指示的橫搖•縱搖•變焦之各攝像視野選 擇角的設定是否完成。 於步驟S113中,步驟S105中所指示的橫搖.縱搖•變 焦之各攝像視野選擇角的設定尙未完成,構圖調整尙未完 成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如圖所示,返回步驟S 1 0 7。亦即 ,藉此,直到構圖調整完成爲止的期間,係以所定週期一 直重複進行著被攝體偵測資訊之取得(S 1 0 7 )、被攝體遺 失有無之判別(S108 )、被攝體HF與邊緣領域EDG的位置 關係之確認(S109 )、及相應於被攝體HF與邊緣領域EDG 之位置關係的flag更新或flag = 1之情況的方向判定(S1 10 ' S 1 1 2 ' S 1 1 1 ) °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113中,當構圖調整完成而獲 得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 1 1 4,判別構圖是否OK。 亦即判別,目前所獲得之構圖(本例中係爲根據步驟S 1 0 7 中所取得之被攝體偵測資訊而被特定之構圖),是否爲和 之前步驟S 1 04所判定之構圖可視作相同之狀態(例如一定 以上之近似程度的狀態等)。 -32- 201121307 於步驟S 1 1 4中,當構圖並非OK而得到否定結果時, 則如圖所示返回步驟s 1 05,進行構圖調整指示。 又’於上記步驟S 1 1 4中,當構圖是Ο K而得到肯定結 果時’則藉由步驟S 1 1 5〜S 1 2 1之處理,進行快門釋放所需 之最終處理。 此處’於本例的自動攝像動作中,係不會隨應於構圖 OK就立刻進行快門釋放,而是以被攝體HF成爲預先設定 之特定狀態(例如笑臉等)爲最終條件,來執行快門釋放 〇 首先’在步驟S 1 1 5中,開始時間計數。 然後,接著於步驟S 1 1 6中,作爲快門釋放時序判定處 理’執行用來判定偵測被攝體之狀態是否與預先決定之特 定狀態一致所需之處理。例如上記以笑臉作爲最終條件的 情形’該當步驟S 1 1 6的處理係爲判定,根據步驟S 1 0 7中所 取得到的被攝體偵測資訊而被特定之被攝體HF的狀態,是 否一致於笑臉的狀態之處理。 在之後的步驟s 1 1 7中,基於上記步驟s 1 1 6的判定處理 Z結果’判別是否爲時序OK。具體而言,當上記步驟 S 1 1 6的判定處理所致之結果,係表示偵測被攝體之狀態是 與預先決定之特定狀態一致之意旨的情況下,則爲時序 OK而獲得肯定結果。又’當上記步驟S丨丨6的判定處理所 致之結果係表示偵測被攝體之狀態是與預先決定之特定狀 態不一致之意旨的情況下’則並非時序Ο K而獲得否定結 果。 -33- 201121307 於上記步驟s 1 1 7中’當並非時序OK而得到否定結果 時,則前進至步驟s 1 1 8,判別是否逾時。亦即判別’步驟 S 1 1 5中所開始之時間計數的値是否到達預先決定之所定値 〇 於上記步驟s 1 1 8中,當並非逾時而得到否定結果時’ 則前進至步驟S 1 1 9而執行了被攝體偵測資訊的取得處理後 ,返回步驟S 1 1 6。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步驟3116 — S117 — — S119之迴 圈處理,藉由該迴圈處理’而成爲待機到快門釋放時序爲 OK之狀態或逾時之任一者的到來。 於上記步驟s 1 1 8中’當爲逾時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 在步驟S 1 2 0中將時間計數予以重置後,返回步驟S 1 〇 1。亦 即,最終條件不成立而變成逾時時,則從被攝體探索重新 開始。 又,於上記步驟s 1 1 7中’當是時序OK而得到肯定結 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 1 2 1之處理’進行快門釋放處理。亦 即,對編碼/解碼部2 5及媒體控制器2 6進行控制,使其執 行攝像影像資料對記億卡4〇之記錄。 此處,目前爲止所說明過的處理之流程,係構圖調整 中被攝體HF未遺失時的情形。 當構圖調整中被攝體HF有遺失時,則執行以下說明的 處理。 於上述的步驟S108中,當被攝體HF遺失而得到肯定結 果時,則前進處理至步驟S1 22。 -34- 201121307 於步驟S 1 22中係判別,已遺失的被攝體HF,是否爲抵 達了邊緣領域EDG之後才遺失。亦即,判別是否爲fiag= 1 〇
於步驟s 1 2 2中,當f 1 a g = 1,得到是抵達邊緣領域E D G 之後才遺失的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 1 23,執行一定 期間追從(追蹤)所需之處理。亦即,對雲台1 0側的控制 部5 1進行指示,使其朝與之前的步驟S 1 1 1之方向判定處理 所判定之方向一致的方向進行一定期間橫搖驅動。此外, 如之前所述,此情況的被攝體HF的追蹤期間係被設定爲3 秒。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122中,當並非flag=l (亦即 flag = 0 )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丨24,執行— 定期間待機的處理。此外,關於待機期間也是,此情況下 係設爲3秒。 在上記步驟S 1 2 3或上記步驟s 1 2 4之處理執行後,於步 驟S 1 25中’執行被攝體偵測資訊的取得處理,然後於步驟 S 1 2 6中’判別是否有偵測到被攝體η F。 當上記步驟S 1 26中有偵測到被攝體Hf而得到肯定結果 時’則返回至步驟S 1 0 3。亦即,於一定期間之追從或一定 期間之待機後’當再偵測到已遺失之被攝體H F時,則已該 當被再偵測到的被攝體H F爲對象而進行最佳構圖判定,再 度執行構圖調整。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126中,當未偵測出被攝體而 得到否定結果時’則返回至步驟s】〇 1,從被攝體探索起重 -35- 201121307 新開始。 此處’於本例中,雖然作爲快門釋放所需之條件,是 例示了還增設有構圖Ο K以外之條件(步驟s 1 1 5〜S 1 2 0 ) 之情形’但當然亦可不增設這類另加的條件,隨應於構圖 OK就立刻進行快門釋放。 < 3 .第2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3-1.偵測被攝體是複數時的舉動〕 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中,是以畫框G內所被偵測到的 被攝體HF是單數爲前提來進行說明。 在第2實施形態中係說明,對應於畫框G內所被偵測到 的被攝體HF是複數時所應進行的動作。 此外,從第2實施形態以後所說明的各實施形態中, 關於攝像系統(數位靜態相機1、雲台1 〇 )之構成係和之 前圖1〜7中所說明過的相同,因此省略重複圖示的說明。 圖1 1係模式性圖示了,對應於偵測被攝體是複數時所 應採取的第2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 圖Η的(a )係圖示了,在畫框G內所偵測到的2個(2 人)的被攝體HF1,HF2當中,其中一方之被攝體HF2出鏡 而遺失之情形的舉動。 從該圖中也可得知,當其中一方之被攝體HF出鏡而遺 失時’不會進行追蹤該當已出鏡之被攝體HF (亦即忽視之 )’而是以畫框G內所偵測之被攝體HF爲對象而進行構圖 調整。亦即,由於有遺失被攝體因此最佳構圖判定會重新 -36- 201121307 開始,但不會進行追蹤已出鏡被攝體HF而做最佳構圖判定 〇 又,圖1 1的(b )係圖示了,在畫框G內所偵測到的2 個的被攝體HF1,HF2當中,其中一方之被攝體HF1框內遺 失時(亦即遺失前並未抵達邊緣領域EDG時)的舉動。 如圖示,此時,期待框內遺失之被攝體H F 1沒多久後 會轉回正面,而待機一定期間。 然後,雖然圖示省略,但如此待機一定期間後,此時 也是會進行被攝體偵測,確認了畫框G內有再偵測到被攝 體HF之後,才進行最佳構圖判定、及構圖調整。 此外此情況下也是,當待機一定期間後的被攝體偵測 無法再偵測到被攝體HF時,則從被攝體探索起重新開始。 順便一提,雖然案例上很少發生,但也可想定在構圖 調整中,在畫框G裡所偵測到的所有被攝體H F都因出鏡而 遺失之事態。 雖然圖示省略,但如此畫框G內的被攝體HF全部都出 鏡而遺失時,則從被攝體探索重新開始。 此處,於圖1 1中,爲了使說明簡單,例示了偵測被攝 體數是2個的情形,但當被攝體數是複數(亦包含3個以上 之情形)而做一般化時,作爲第2實施形態的控制手法’ 係定義如下。 亦即: •已遺失的被攝體HF全部都是因出鏡所致且畫框G內 有非遺失之被攝體HF存在時(換言之’已遺失之被攝體 -37- 201121307 HF當中沒有框內遺失者且並非所有人都遺失的情況),則 以畫框G內的偵測被攝體爲對象而進行最佳構圖判定、構 圖調整。 •已遺失之被攝體HF當中有框內遺失之被攝體HF存 在時,則待機一定期間。在待機一定期間後,係判別在畫 框G內是否有再偵測到被攝體HF,若有再偵測到被攝體HF 時則進行最佳構圖判定、構圖調整,若未再偵測到被攝體 HF時則從被攝體探索起重新開始。 •被攝體HF全部都因出鏡而遺失時,則從被攝體探索 起重新開始。 若依據上述的第2實施形態的控制手法,則即使當偵 測被攝體是複數時,相較於隨著構圖調整中的被攝體遺失 就立刻進入被攝體探索的先前手法,可不必眼睜睁看著錯 過攝像記錄的機會,可謀求進行較多的攝像記錄。 〔3-2.處理程序〕 圖1 2的流程圖係圖示了實現上記所說明的第2實施形 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應進行之具體處理程序。 此外,於圖1 2中也是,將用來實現第2實施形態的自 動攝像控制手法而應被進行之處理的程序,表示成爲圖6 所示之控制部27依照例如ROM28中所儲存的程式而執行的 處理之程序。 又,在以下的說明中,針對和已經說明過之相同內容 的處理,係標示同一步驟編號而省略說明。 -38- 201121307 首先’於圖1 2所示的處理中也是,先藉由步驟s丨〇丨〜 S 1 03 ’進行被攝體探索、及以該被攝體探索而偵測到被攝 體HF時的畫面構造判定。 然後’此時,在進行了上記步驟S 1 03的畫面構造判定 之後,係於步驟S 2 0 1中,判別被攝體HF是否爲複數。 於該步驟S201中,上記畫面構造判定之結果,得到畫 框G內所偵測到之被攝體HF並非複數(亦即是單數)而得 到否定結果時,則前進至單數時的處理。亦即,會執行之 前圖1 〇所示的步驟S 1 04〜S 1 26之範圍的處理。 藉由如此’當偵測被攝體是單數時,就可進行對應於 之前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過的單數時之處理。 此處,關於此種對應於單數時之處理而被執行的圖1 0 所示之步驟S104〜S126之處理,在步驟S126中得到肯定結 果之際,係使處理前進至圖1 2所示之步驟S 1 03 (參照圖1 〇 所示圓圈1之記號與圖1 2所示圓圈1之記號的對應關係)。 藉此,對應於當初爲單數的被攝體HF在一定期間之追 蹤或一定期間之待機後而增加成複數的案例,就可適切地 切換進行以下說明之複數時之處理。 又,於上記步驟S201中,若步驟Sl〇3的畫面構造判定 之結果,是畫框G內所偵測到之被攝體HF爲複數而得到肯 定結果時,則作爲複數時之處理,而執行圖1 2中的步驟 S 1 0 4以後之處理。 首先,關於上記步驟S 1 (Μ的最佳構圖判定、及接續其 後的步驟s 1 〇 5之構圖調整指示’係和圖1 〇所說明過的相同 -39- 201121307 此情況下,在進行了上記步驟s 1 05的構圖調整指示之 後,係於步驟S 202中,執行把每一被攝體HF設定成flag = 0之處理。 然後,如此對每一被攝體HF設定flag = 0之後,於步 驟S1 07中進行被攝體偵測資訊之取得,其後,於步驟S203 中,判別是否有已遺失之被攝體HF。 於步驟S203中,當沒有已遺失之被攝體HF而得到否定 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204,判別是否有來到邊緣領域 EDG的被攝體HF。 .於步驟S204中,當有來自(抵達)邊緣領域EDG的被 攝體HF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205,執行把該 當之被攝體設定成flag = 1之處理。亦即,將已抵達邊緣領 域EDG的被攝體HF的flag,更新成1。 該當步驟S 205的flag更新處理處理執行後,係使處理 前進至步驟S 1 1 3。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204中,當沒有來到邊緣領域 EDG之被攝體HF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2 06, 將該當之被攝體設成flag = 0之後,處理前進至步驟S1 13。 此情況下,於上記步驟S 1 1 3之判別處理中若構圖調整 尙未完成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會返回到圖1 2所示的步驟 S 1 07 (被攝體偵測資訊取得處理)。 又,於上記步驟S 1 1 3中,當構圖調整完成而獲得肯定 結果時,則執行步驟S 1 1 4以後之處理(S 1 1 4〜S 1 2 1之範圍 -40- 201121307 )。藉此,此情況下也是在構圖調整完成後,係進行構圖 〇κ時的最終之快門釋放時序之判定處理、及相應於快門 釋放時序OK的快門釋放處理、快門釋放時序不OK而逾時 時的被攝體探索、或構圖不OK時的構圖調整指示等。 由上記說明亦可理解,即使當偵測被攝體是複數時, 若構圖調整中沒有發生被攝體遺失,則隨應於構圖OK與 否之判別、最終快門釋放時序是否OK之判別的結果,而 會進行快門釋放處理(自動攝像記錄)或被攝體的重新探 索。 另一方面,在構圖調整中有發生被攝體遺失,上述步 驟S2 03中認爲有遺失之被攝體HF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進 入步驟S 2 0 7以後之處理。 首先,在步驟S2 07中,係判別已遺失的所有被攝體HF 是否爲flag = 1。亦即判別,已遺失之被攝體HF是否全部 都是出鏡所造成的。 於步驟S2〇7中,已遺失之所有被攝體HF皆是flag = 1 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208,判別是否遺失所 有人。亦即判別,畫框G內所曾經偵測到的(步驟S 1 04的 最佳構圖判定前所偵測到的)被攝體HF是否全部遺失。 爲了避免誤解而先說明,於該步驟S2〇8中,若並非全 部遺失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爲已遺失的被攝體HF全部都 是因出鏡所致且畫框G內有非遺失之被攝體HF存在之情形 (該當於圖1 1的(a )之案例)。 另一方面’當步驟S2 08中全部遺失而得到肯定結果時 -41 - 201121307 ,則認爲畫框G內曾經偵測到的所有被攝體HF都是因出鏡 而遺失。 依循這點,當上記步驟S208中並非全部遺失而得到否 定結果時,則如圖所示返回步驟S 1 03的畫面構造判定處理 。亦即,已遺失的被攝體HF全部都是因出鏡所致且畫框G 內有非遺失之被攝體HF存在時(已遺失之被攝體HF當中 沒有框內遺失者且並非所有人都遺失的情況),係會以畫 框G內的偵測被攝體爲對象而進行最佳構圖判定、構圖調 整。 又,於上記步驟S208中,當全部遺失而得到肯定結果 時,則會.返回至步驟S 1 0 1,從被攝體探索起重新開始。亦 即如之前所說明,對應於認爲畫框G內曾經偵測到的所有 被攝體HF都是因出鏡而遺失的情形,係從被攝體探索起重 新開始。 又,於上述的步驟S2〇7中,當並非已遺失之所有被攝 體HF爲flag = 1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認爲已遺失之被攝 體HF當中有框內遺失者(該當於圖11的(b)之案例)。 因此,於上記步驟S2 07中得到否定結果時,則前進至 步驟S209,待機一定期間。 在以上記步驟S2〇9之處理而待機一定期間之後,於步 驟S210中進行被攝體偵測資訊之取得,然後於步驟S21 1中 ,進行是否有偵測到被攝體HF之判別。 當上記步驟S2 1 1中有偵測到被攝體HF而得到肯定結果 時,則返回至步驟S 1 03。亦即,藉此,就可以待機一定期 -42- 201121307 間後被再偵測到之被攝體HF爲對象而進行最佳構圖判定。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211中’當未偵測出被攝體町 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返回至步驟S 1 0 1,藉此而當待機一 定期間仍無法再偵測到被攝體HF的情況下,則從被攝體探 索起重新開始。 < 4.第3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4-1 .優先臉有被設定時的舉動〕 此處’在近年來的數位靜態相機中,有應用臉部辨識 技術’進行所謂「優先臉」的設定。具體而言,例如關於 預先登錄的特定的臉(被攝體),優先進行符合該被攝體 的對焦或曝光等攝像參數之自動調整。 關於本例中的自動構圖調整所致之自動攝像動作,也 是納入這種優先臉的槪念,可以採取例如使得被設定成優 先臉的被攝體的攝像影像被記錄較多的控制手法。 第3實施形態’係提出適合這種使得優先臉之被攝體 的攝像影像被記錄較多的優先臉模式被設定時的理想之自 動攝像控制手法。 此外’在本例中’被設定爲優先臉的被攝體,係可定 義爲「滿足特定條件的被攝體H F」。具體而言,可舉例如 ’將預先登錄的被攝體予以設定成爲優先臉,或例如將兒 童等具有特疋特徵之被攝體自動設定成爲優先臉。 關於將作爲優先臉的被攝體予以預先登錄之手法,係 可舉例如’從過去攝像記錄下之影像中所照到的被攝體當 -43 - 201121307 中,以觸控面板操作等來指定要登錄成爲優先臉的被攝體 之手法,或讓使用者先拍攝欲登錄成爲優先臉的被攝體, 將該所被攝像之被攝體登錄成爲優先臉之手法等。 又,作爲將而同等具有特定特徵之被攝體當作優先臉 而自動設定的手法,係可舉例如,於畫面構造判定處理中 ,進行處理,確認畫框G內是否有例如兒童之臉等具有預 先決定之特定特徵的被攝體存在,其結果爲有該當之被攝 體存在時,就將該當被攝體自動設定成爲優先臉之手法。 以下爲了使說明簡單,假設作爲優先臉的被攝體,是 已被預先登錄之被攝體。 對應於此.,本實施形態中的控制部27,係關於「已被 預先登錄之被攝體」,是執行讓使用者藉由上述2個手法 當中至少任一手法來預先登錄要作爲優先臉之被攝體所需 之控制、處理。 在以上的前提之下,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 制手法。 圖1 3係模式性圖示了,對應於優先臉有被設定時的第 3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 此外,於此圖1 3中也是,爲了簡化說明,而例示了畫 框G內的偵測被攝體數是2個的情形。此處係例示,所被偵 測到的2個被攝體HF當中,其中一方被攝體HF是作爲優先 臉之被攝體(以下稱之爲優先被攝體HFp )之情形。此外 ,如圖中所示,不是優先被攝體H Fp的被攝體HF,係標示 爲被攝體HF1。 -44- 201121307 如該圖13所示,當畫框G內有偵測到優先被攝體HFP 的情況下,若構圖調整中’該當優先被攝體H FP是因出鏡 而遺失時,則會追蹤該當已出鏡的優先被攝體^11^。 亦即,在之前的第2實施形態中’係當偵測被攝體是 複數時,關於出鏡之被攝體HF係不進行追蹤’但在第3實 施形態中,係當出鏡之被攝體H F是優先被攝體H F p時’則 爲了使該當優先被攝體H Fp的攝像記錄被優先進行,而會 將其作一定期間之追蹤。 此處,於圖1 3中,最爲 '最簡單的案例’例不偵測被攝 體數爲「2」,且其中一方是優先被攝體HFp而僅該當優先 被攝體HFp有出鏡之例子’但作爲實際的案例’係有可能 偵測被攝體數是3以上、不是出鏡而是發生框內遺失、或 是原本就沒偵測到優先被攝體HFp等情形,會有各式各樣 的案例。 此時,若要使關於優先被攝體HFp的攝像記錄被進行 較多,則當優先被攝體HFp因出鏡而遺失之際’係只要常 時性地追蹤該當優先被攝體HFp即可。 或者設計成,當優先被攝體HFp是在畫框G內時,則 即使有其他出鏡的被攝體HF,仍不要追蹤這些其他被攝體 HF。 又,如上記當優先被攝體HFp是在畫框G內被偵測到 時,也可想定其他被攝體HF並非出鏡而是框內遺失的情形 〇 此處,如此優先被攝體HFp是在畫框G內被偵測且其 -45 - 201121307 他還有框內遺失之被攝體HF時,若至少僅優先進行優先被 攝體H F p的攝像記錄,則考慮如上記因爲在畫框g內偵測 出優先被攝體HFp ’所以不要進行對應於有框內遺失之被 攝體H F時的待機一定期間。亦即,這樣一來,就可謀求迅 速地針對優先被攝體HFp進行攝像記錄之手法。 但是在本例中’在對應於如上記在畫框G內偵測出優 先被攝體HFp但其他還有框內遺失之被攝體Hf的案例時, 係採取待機一定期間之手法。 此外’要採用上記何種手法,係亦可因應實際的實施 形態等而作適宜選擇。 又,當畫框G內有偵測到優先被攝體HFp的情況下, 也有會該當優先被攝體HFp發生框內遺失之情形。 對應於此種優先被攝體HFp發生框內遺失的情形,係 進行一定期間之待機。 又,上面也有說明,原本作爲最佳構圖判定之對象被 攝體,就會有偵測不到優先被攝體HFp之情形。 該情形之對應,係和之前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的相同 〇 具體而言,在如此未偵測到優先被攝體HFp的情況下 ,係 •已遺失的被攝體HF全部都是因出鏡所致且畫框G內 有非遺失之被攝體HF存在時,係會以畫框G內的被攝體HF 爲對象而進行最佳構圖判定、構圖調整。 •被攝體HF全部都因出鏡而遺失時,則從被攝體探索 -46- 201121307 起重新開始。 •已遺失之被攝體HF當中有框內遺失之被攝體HF存 在時,則待機一定期間之後,判別在畫框G內是否有再偵 測到被攝體,若有再偵測到被攝體時則進行最佳構圖判定 、構圖調整,若未再偵測到被攝體時則從被攝體探索起重 新開始。 此處,爲了實現如上記所說明的動作,具體而言在第 3實施形態中,係當構圖調整中發生了被攝體遺失時,就 如下所述般地分成各種情況而進行對應處理。 •已遺失之被攝體HF當中有出鏡之被攝體HF且該當 出鏡之被攝體HF當中有優先被攝體HFp的情況 —朝優先被攝體HFp的出鏡方向進行一定期間追蹤後 ,判別是否有再偵測到被攝體,若有再偵測到被攝體時則 以該當被再偵測到之被攝體爲對象而進行最佳構圖判定、 構圖調整,若未再偵測到被攝體時則從被攝體探索起重新 開始。 •有框內遺失的被攝體HF,且也有因出鏡而遺失之被 攝體HF,但該當因出鏡而遺失的被攝體HF當中沒有優先 被攝體HFp的情況 —待機一定期間後,判別是否有再偵測到被攝體,若 有再偵測到被攝體時則以該當被再偵測到之被攝體爲對象 而進行最佳構圖判定、構圖調整,若未再偵測到被攝體時 則從被攝體探索起重新開始。 •已遺失之被攝體HF全部都是出鏡所造成,且因出鏡 -47- 201121307 而遺失之被攝體HF當中沒有優先被攝體HFp,且畫框G內 有非遺失之被攝體H F存在的情況 —以畫框G內的偵測被攝體爲對象而進行最佳構圖判 定、構圖調整。 •已遺失之被攝體HF全部都是出鏡所造成,且因出鏡 而遺失之被攝體HF當中沒有優先被攝體HFp,且爲全部遺 失的情況 —從被攝體探索起重新開始。 藉由如上記的按照各情況而執行對應處理·,就可實現 出鏡之優先被攝體HFp的一定期間待機或針對框內遺失之 優先被攝體H F p的一定期間待機,藉此就可謀求關於優先 被攝體HFp的攝像記錄被進行較多。 又’對應於優先被攝體HFp未被偵測到的情形,可進 行和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動作。 〔4-2.處理程序〕 圖1 4的流程圖係圖示了實現上記所說明的第3實施形 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應進行之具體處理程序。 此外,於該圖1 4中也是,將用來實現第3實施形態的 自動攝像控制手法而應被進行之處理的程序,表示成爲圖 6所示之控制部27依照例如R〇M28中所儲存的程式而執行 的處理之程序。 由此圖1 4與之前的圖1 2相比較可知,第3實施形態時 的處理程序,係與第2實施形態的處理程序相比較,當步 -48 - 201121307 驟S 2 0 4中判別成有來到邊緣領域的被攝體H F時’會執行將 該當之被攝體HF設成fUg=0之處理(S205) ’還有步驟 S 3 0 1所致之方向判定處理,這點有所不同。 亦即,在之前的第2實施形態中,係當偵測被攝體是 複數時係不進行「追蹤」本身,因此因此當被攝體HF被複 數偵測時的方向判定處理就不需要’但在第3實施形態中 係由於有針對優先被攝體HFp進行追蹤的情形,因此會執 行上記步驟S 3 0 1的方向判定處理。 具體而言,作爲該當步驟S301的方向判定處理’係如 圖示般地在步驟S205的flag更新處理執行後且步驟SI I3的 判別處理執行前的時序上,加以執行。 此外爲了避免誤解而先說明,當抵達邊緣領域EDG的 被攝體HF是有複數時,上記步驟S3 01之處理就成爲,將抵 達邊緣領域EDG之每一被攝體HF的方向資訊加以取得之處 理。 此處,此種方向判定處理,係當抵達邊緣領域EDG的 被攝體HF中含有優先被攝體HFp時,也可僅針對該當優先 被攝體HFp來進行之。 又,相較於第2實施形態時的處理程序,第3實施形態 時的處理程序,係在步驟S203中有遺失被攝體而得到肯定 結果之後的的處理內容,也有所不同。 又,雖然圖示省略,但此時的控制部2 7,係會執行之 前說明的受理作爲優先臉之被攝體之登錄的處理,這點也 和第2實施形態不同。 -49- 201121307 此處,在第3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當上記步驟S 2 0 3中 有遺失被攝體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藉由圖中的步驟S3 02 之處理,判別是否爲flag = 1且有遺失之被攝體HF。亦即 ,首先係判別,已遺失之被攝體HF當中,是否有因出鏡而 遺失之被攝體HF。 於步驟S302中,當有flag=l且已遺失之被攝體HF而 得到肯定結果時,則於步驟S 3 03中,判別在flag= 1且遺失 之被攝體HF當中是否有優先臉存在。 然後,於該當步驟S 3 03中,當有flag = 1且已遺失之被 攝體HF當中有優先臉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 S3 04而執行一定期間追從所需之處理。亦即,針對flag = 1 而遺失(因出鏡而遺失)的優先被攝體HFp,會進行一定 期間與其出鏡方向相同方向的橫搖驅動。 藉由上記步驟S304執行了 一定期間追從處理之後,前 進至步驟S210而取得被攝體偵測處理,然後於步驟S21 1中 ,判別是否有偵測到被攝體HF。 於該當步驟S2 1 1中當得到肯定結果或否定結果時的各 自之舉動,係和之前圖1 2所說明的相同。 又,於上記步驟S303中,當有flag =1且已遺失之被攝 體HF當中沒有優先臉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 S305,判別是否爲flag= 0且有遺失之被攝體HF。 此處爲了避免誤解而先說明,於該當步驟S3 05中若判 別有flag = 0且已遺失之被攝體HF存在時,則成爲有框內 遺失的被攝體HF,且也有因出鏡而遺失之被攝體HF,但 -50- 201121307 因出鏡而遺失的被攝體HF當中沒有優先被攝體H Fp的情況 〇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3〇5中若判別爲沒有flag= 0且 已遺失之被攝體HF存在時,則成爲已遺失之被攝體HF係 全部都是出鏡所造成,且這些出鏡之被攝體HF當中沒有優 先被攝體HFp的情況。 依循這點,於上記步驟S3 05中當有flag = 0且已遺失之 被攝體HF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2〇9,待機一 定期間。 亦即此情況係由於在框內遺失之被攝體HF或框內的非 遺失之被攝體HF中有可能含有優先被攝體HFp,因此不會 進入追從或被攝體H F的探索’而進行一定期間的待機。 此外,即使框內遺失或框內非遺失之被攝體H F中不含 優先被攝體HFp,此時仍由於已確定至少有框內遺失之被 攝體HF存在,因此其意義上,進行一定期間之待機是有效 的。 又,爲了避免誤解而先說明’此時也是在上記步驟 S 2 09的待機處理執行後,和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執行步驟 S210 — S211之處理,藉此以進行被攝體HF是否有被再偵測 到之判別,和若有再偵測到被攝體HF時的最佳構圖判定、 構圖調整,或未再偵測到被攝體HF時的被攝體探索。 又,於上記步驟S3 05中,當沒有flag=0且已遺失之被 攝體HF而得到否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208 ’判別是否 爲全部遺失。 -51 - 201121307 此處,於該當步驟S208中,若獲得全部遺失之判別結 果,則成爲全部被攝體HF都因出鏡而遺失且它們當中不含 有優先被攝體HFp的情況。因此,當步驟S208中全部遺失 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返回步驟S 1 0 1而重新開始被攝體探 索。 又,當上記步驟S208中獲得並非全部遺失之判別結果 時,則成爲已遺失之全部被攝體H F是因出鏡(但是其中不 含有優先被攝體HFp)且有非遺失之被攝體HF存在之情況 。因此,當步驟S 2 0 8中得到並非全部遺失的否定結果時,' 則前進至步驟S103,以畫框G內的偵測被攝體爲對象而進 行最佳構圖判定、構圖調整。 < 5 .第4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5 -1 ·利用邊緣領域的變焦限制〕 此處,由目前爲止的說明亦可理解,第1〜第3實施形 態’係隨著遺失前的被攝體HF與邊緣領域EDG之位置關係 ’而進行被攝體HF的非追蹤/追蹤之動作切換(待機/追蹤 之動作切換)。 相對於此,以下說明之第4實施形態’係隨著被攝體 H F與邊緣領域E D G之位置關係,而進行變焦動作的持續/ 停止之動作切換。具體而言,第4實施形態,係關於作爲 構圖調整之一要素而進行的變焦動作,隨應於被攝體與 邊緣領域EDG的位置關係而進行變焦動作的持續/停止之切 換。 -52- 201121307 圖1 5係此種利用邊緣領域E D G而進行變焦之持續/停止 切換的第4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予以模 式化的圖示。 此處,由目前爲止的說明亦可理解,在本例的自動構 圖調整所致之自動攝像動作中,作爲進行構圖調整的調整 項目之一,是含有變焦角的調整。換言之,伴隨構圖調整 ,而會進行變焦動作(變焦放大動作)。 在第4實施形態中,係於此種伴隨構圖調整之變焦放 大動作中,當畫框G內所被偵測出來的被攝體H F是如圖示 般地抵達(來到)邊緣領域E D G時,停止變焦動作。 在圖中係例示了,畫框G內所被偵測到的被攝體H F 1 和被攝體HF2的2個被攝體HF當中被攝體HF1是抵達了邊緣 領域EDG之情形。如此,當畫框G內有偵測到複數被攝體 HF時,隨應於其中至少一方抵達邊緣領域EDG,而停止變 焦動作。 若依據如上述的第4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 則可利用邊緣領域EDG,來預防伴隨構圖調整之變焦動作 所造成的被攝體HF發生出鏡。 亦即,藉由上記第4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 也是基於邊緣領域EDG與被攝體HF之位置關係此一先前沒 有的全新判斷基準而進行關於自動攝像動作之動作切換, 藉此可實現比先前更爲聰明、對使用者來說是有用的自動 攝像動作。 -53- 201121307 〔5-2.處理程序〕 圖1 6係實現上記所說明的第4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 制手法所需之具體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此外’於該圖1 6中也是,將用來實現第4實施形態的 自動攝像控制手法而應被進行之處理的程序,表示成爲圖 6所示之控制部2 7依照例如r〇m2 8中所儲存的程式而執行 的處理之程序。 此處’於本例中,作爲構圖調整所需之調整項目,係 除了變焦還有橫搖•縱搖,但在進行這3方向的調整的構 圖調整之際,通常是首先完成了橫搖·縱搖的調整後,最 後才進行變焦調整。 以此爲前提’於圖16中係圖示了,橫搖.縱搖方向的 構圖調整已經完成,其後進行變焦指示以後的處理程序。 首先,於步驟S401中’進行構圖調整所需之變焦指示 。亦即,將根據此圖中省略圖示之最佳構圖判定處理而判 定的最佳之構圖(攝像視野選擇角)的資訊而被特定的變 焦角之資訊,對光學系部2 1進行指示,開始變焦機構之驅 動。 接著在步驟S4〇2中’取得被攝體偵測資訊,然後接著 於步驟S403中,判別是否有來到(抵達)邊緣領域的被攝 體HF存在。 於上記步驟S403中’當沒有來到邊緣領域EDG之被攝 體H F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 4 0 4,判別變焦動 作是否完成。於該當步驟S404中,若變焦尙未完成而得到 -54 - 201121307 否定結果時,則如圖所示返回至步驟s 402。 由上記說明也可理解’於圖1 6中,形成了步驟 S402 — S403 — S404 — S402的迴圈處理。藉由該迴圈處理, 就會待機直到有偵測出抵達邊緣領域之被攝體HF的狀態, 或是變焦動作完成之狀態的任一者之到來。 於上記步驟S404中,當變焦動作完成而獲得肯定結果 時,則前進至步驟S4〇5,判別構圖是否〇Κ。該當步驟 S 405的處理內容,係和之前圖1〇所說明過的步驟S] 14之處 理內容相同。 於上記步驟S405中,當構圖並非OK而得到否定結果 時,則如圖所示進行構圖調整指不(相當於之前圖〗〇中的 步驟s 1 0 5之處理)。 又,於上記步驟S4〇5中’當構圖是OK而得到肯定結 果時,則執行之前圖1 〇所說明的步驟s U 5以後之處理( S 1 1 5〜S 1 2 1之範圍)。亦即,此情況下也是當構圖OK時 ,係進行例如笑臉等之最終的快門釋放時序之判定處理' 及相應於快門釋放時序OK的快門釋放處理、快門釋放時 序不OK而逾時時的被攝體再探索。 又,於上述的步驟s 4 0 3中,當有來到邊緣領域之被攝 體HF而得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4〇6而進行變焦停 止指示。亦即,對光學系部2 1進行變焦停止指示。 此處,在進行了上記步驟S 4 0 6的變焦停止指示之後’ 係如圖所示使處理前進至步驟S 1 1 5。亦即,當被攝體HFS 達邊緣領域E D G而停止變焦時,係不進行步驟S 4 0 5的構圖 -55- 201121307 是否OK之判別,而是直接進入最終的快門釋放時序之判 定處理。 此外,當然,亦可在上記步驟S406之處理執行後’進 行步驟S405的構圖是否OK之判別處理。 變焦停止後的舉動要做上記哪一者’係只要因應實際 的實施形態等而選擇適宜適切者即可。 < 6.第5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 〔6-1 ·利用邊緣領域的自拍計時器啓動控制〕 接著,說明第5實施形態。 第5實施形態,係與目前爲止各實施形態之作爲前提 的自動攝像動作之內容,有所不同。具體而言,第5實施 形態的自動攝像動作,係以自拍計時器所致之自動攝像動 作爲前提。 此處’自拍計時器所致之自動攝像動作,若以先前而 言’是該當於偵測到快門釋放鈕3 1 a之操作起經過所定時 間後自動進行快門釋放處理(攝像影像之記錄)的動作。 具體而言’當進行此種自拍計時器所致之自拍計時器時, 使用者係事前進行往自拍計時器模式的切換指示,數位靜 態相機係當此種往自拍計時器模式之切換指示被下達時, 就隨應於快門釋放鈕3丨a的按壓操作而待機所定時間後, 進行快門釋放處理。 然而’藉由此種先前的自拍計時器自動攝像動作,係 無sra畫框G內的被攝體η F狀況如何,隨應於快門釋放操作 -56- 201121307 後的所定時間之經過,就一律執行快門釋放處理,因此會 有例如被攝體HF跑出畫框G外等而記錄下失敗照片之疑慮 〇 於是作爲第5實施形態,係關於自拍計時器自動攝像 動作,考慮到畫框G內的被攝體HF之狀況,而謀求聰明的 自動攝像動作之實現。 圖1 7係第5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予 以模式化的圖示。 首先作爲前提,在本例的自拍計時器自動攝像中,係 讓使用者預先設定要視爲自動攝像之對象的被攝體H F之數 目(人數)。例如於圖1 7的例子中,假設此種自動攝像對 象人數是被設定成「2」。 作爲第5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係由圖1 7的(a ) 至圖1 7的(b )之遷移所示,相應於在比畫框G內的邊緣領 域EDG更爲內側的領域內,已收容了上記自動攝像對象人 數所被預先設定之數目的被攝體HF之事實,而啓動自拍計 時器。 具體而言,在此情況下,對應於往自拍計時器模式之 切換指示,一直待機直到比邊緣領域E D G內側之領域內有 偵測到設定人數的被攝體H F,隨應於上記比邊緣領域E D G 內側領域內有偵測到設定人數之被攝體HF的事實,而啓動 自拍計時器。然後,隨應於如此啓動之自拍計時器所致之 時間計數値已達所定値之事實,而進行快門釋放處理。 若依據如上述的第5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 -57- 201121307 則可隨應於應視爲自動攝像之對象的被攝體H F是在比邊緣 領域ED G內側領域內被偵測到的事實,而啓動自拍計時器 。亦即’藉此’就可有效防止如上述般的失敗照片被記錄 〇 又若依據上記第5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則 也可使自拍計時器的啓動自動化。亦即,在先前的自拍計 時器自動攝像中’係在進行了往自拍計時器模式之切換指 示後,需要能夠視爲計時器啓動操作的快門釋放鈕3 1 a之 操作,但若依據第5實施形態,則此種計時器啓動所需之 操作就可免除。 此處,於先前中,雖然經常看到操作者進行計時器啓 動操作然後慌張地移動到畫框G收景位置,但在如上記的 第5實施形態中則是只要隨著領域內有收容了設定人數之 事實就會自動啓動計時器,因此操作者就可從容地行動, 就這點而言,可較先前更加提高有用性。 如此一來,若依據第5實施形態,則關於自拍計時器 自動攝像動作,考慮到畫框G內的被攝體HF之狀況,而可 實現較先前聰明的自動攝像動作。 此外爲了避免誤解而先說明,如上述的第5實施形態 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係可以視爲,隨著被攝體HF與邊緣 領域EDG之位置關係,而進行自拍計時器的未啓動/啓動之 動作切換。 〔6-2.處理程序〕 -58- 201121307 圖1 8係實現第5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需之 具體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此外,於該圖1 8中也是,將用來實現第5實施形態的 自動攝像控制手法而應被進行之處理的程序,表示成爲圖 6所示之控制部27依照例如ROM28中所儲存的程式而執行 的處理之程序。 首先,藉由步驟S50 1之處理,待機直到往自拍計時器 模式之切換指示被下達爲止。在本例的情況中,往自拍計 時器模式之切換指示,係使用者利用顯示部3 3上所被顯示 之GUI進行操作輸入而下達。 然後,例如利用如上記的GUI藉由操作輸入而下達了 往上記自拍計時器模式之切換指示時,則於步驟S 502中, 執行人數資訊輸入受理處理。具體而言,在顯示部33上進 行用來輸入人數資訊所需之人數資訊輸入畫面之顯示,讓 使用者進行人數資訊之輸入。該當步驟S502的處理,係隨 應於確定已輸入人數資訊之操作有被進行而結束。 藉由上記步驟S 5 02的處理而受理了使用者的人數資訊 之輸入後(亦即人數資訊已被設定後),於步驟S 5 0 3中取 得了被攝體偵測資訊之後,於步驟S 5 04中,判別框內是否 有設定人數存在。亦即判別,在比邊緣領域E D G內側的領 域內’是否有偵測到上記步驟S 502之輸入受理處理所輸入 (設定)之人數的被攝體HF。 當上記步驟S 5 04中,若框內沒有設定人數而得到否定 結果時,則返回至步驟S 5 03。亦即,藉此,直到框內有偵 -59- 201121307 測到設定人數爲止,會一直重複步驟S5 03的資訊取得處理 —步驟S504的判別處理。 另一方面,於上記步驟S5 04中,當框內有設定人數而 得到肯定結果時,則前進至步驟S505而開始時間計數後, 於步驟S506中,待機直到所定時間經過爲止。亦即,待機 直到上記步驟S5〇5中所開始之時間計數的値到達預先決定 之所定値爲止。 然後,當上記所定時間已經過時,則於步驟S507中執 行快門釋放處理。 如此在執行了快門釋放處理後,於步驟S 5 0 8中係將時 間計數予以重置。藉由該當步驟S508之處理的執行,該圖. 所示的一連串處理就結束。 此處,在上記的說明中,雖然作爲自拍計時器啓動條 件,是僅有設定人數之被攝體HF是在比邊緣領域EDG內側 領域內被偵測到的此一條件,但亦可還附加上其他條件。 例如亦可設計成,在設定人數受理時,也一倂受理特 定臉的指定,只有當設定人數之被攝體HF在比邊緣領域 ED G內側領域被偵測到,且這些被偵測到的被攝體HF當中 含有上記所被指定之特定臉的此一條件被滿足之情況下, 才進行自拍計時器之啓動。 例如,在有名觀光地等人潮聚集之環境下要進行攝像 等時候,操作者進行了往自拍計時器模式之切換後,有可 能操作者以外之非意圖的被攝體HF跑進畫框G內。在此種 情況下,若如上述僅根據在比邊緣領域EDG內側領域內偵 -60- 201121307 測到設定人數就啓動計時器,則有可能導致操作者的被攝 體HF未被照到,或是即使照到也跑到框外等失敗照片被記 錄下來。 如上述若採用判別臉的條件之手法,則若沒有照到特 定的臉(若是上記的例子則設定操作者的臉)就能夠不啓 動計時器、不進行快門釋放,因此即使在如上記例子的狀 況下,仍可謀求適切意圖之攝像影像的記錄。 或者,作爲和設定人數之條件一起判斷的條件,係可 舉例如關於被攝體HF的尺寸(臉尺寸)之條件。作爲一例 係舉例如,考慮設定人數之全部被攝體HF的臉尺寸都是同 等的尺寸的此一條件。 例如,在利用自拍計時器的自動攝像時,很可能攝像 對象之被攝體HF是在距離數位靜態相機1大致相同距離的 位置上排列,反之,非意圖之被攝體HF很可能是在這些等 距離位置排列的攝影對象之被攝體HF的前、後或橫切。因 此,只要如上記般地也考慮被攝體HF臉尺寸係爲同等之條 件,就可防止偵測到非意圖之被攝體HF而造成非意圖時序 上的自動計時器啓動,結果而言,在此情況下,仍可謀求 適切意圖之攝像影像的記錄。 又,亦可爲了讓操作者(可視爲構圖決定者)容易掌 握畫框G內的邊緣領域EDG之位置,而在顯示部33上進行 表示邊緣領域EDG之顯示。 < 7 .變形例> -61 - 201121307 以上雖然說明了本發明的各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係不 限定於目前爲止所說明過的具體例。 例如,針對邊緣領域EDG的領域寬、進行追蹤·待機 之時間長(一定期間)所記載之數値僅爲所舉出之一例, 並非限定於這些數値。又,進行追蹤·待機之時間長亦可 不是一定。 又,在第1〜第3實施形態中,係例示了僅在橫搖方向 (水平方向;左右方向)進行被攝體HF的追蹤之情形,但 當然亦可合倂往縱搖方向(垂直方向;上下方向)之追蹤 ,或是僅進行縱搖方向之追蹤。關於縱搖方向也是,出鏡 方向的偵測,係藉由特定出已遺失之被攝體HF在遺失前是 抵達邊緣領域EDG之哪一側領域(亦即此時係特定出抵達 上邊側/下邊側之哪一者),就可爲之。 又,雖然邊緣領域EDG以將畫框G的四邊都加以涵蓋 的方式而設定,但例如在第1〜第3實施形態中作爲一例而 舉出的,僅想定被攝體HF之出鏡方向爲橫搖方向(水平方 向)’僅在橫搖方向上進行被攝體HF之追蹤時,則邊緣領 域EDG係只要設定在畫框G的右邊、左邊即可。 或者,在僅進行縱搖方向之追蹤的情況下,只要將邊 緣領域EDG設置在至少畫框G的上邊、下邊即可。 或者’亦可僅對特定的1個方向進行追蹤,此時則邊 緣領域EDG係只要至少對畫框G的特定1邊作設定即可。 又’在第1〜第3實施形態中,雖然被攝體HF的追蹤是 藉由橫搖(或縱搖)而進行,但原本被攝體H F的追蹤,就 -62- 201121307 是使對象之被攝體H F能在畫框G內被再偵測爲目的而進行 ,鑑於此點,亦可設計成被攝體HF之追蹤是藉由變焦而進 行。亦即,隨應於有抵達邊緣領域EDG然後遺失之被攝體 H F之事實而進行變焦縮小,就可謀求被攝體η f於畫框G內 中再次被偵測到。 此外爲了避免誤解而先說明,此種變焦縮小所致之追 蹤之際,就可免除出鏡方向之判定。 又當然,亦可將此種變焦縮小所致之追蹤,和第1〜 第3實施形態所說明的橫搖/縱搖驅動所致之追蹤加以組合 ,以謀求更確實的出鏡被攝體HF之追蹤。 又,在第1〜第3實施形態中,雖然在是否追蹤被攝體 HF之條件裡,含有該被攝體HF是否已遺失之條件,但被 攝體HF的遺失係亦可不包含在條件中,而是隨著被攝體 HF抵達邊緣領域EDG之事實而追蹤該當被攝體HF。換言之 ,此亦可視爲用來預防出鏡之手法。 爲了避免誤解而先說明,此採用此種手法的情況下也 是,隨應於被攝體HF與邊緣領域EDG的位置關係而進行被 攝體之追蹤/非追蹤之切換這點沒有改變。 又,在目前爲止的說明中,以流程圖方式而示於各圖 的處理程序,係數位靜態相機1的控制部27依照程式所執 行的程序。 然而,亦可構成爲,例如以流程圖方式而示於各圖的 處理程序的至少1個是於訊號處理部24或雲台1 0側的控制 部5 1中執行。但是,主要的被攝體探索、構圖判定、及自 -63- 201121307 動攝像動作所需之控制機能,是設在數位靜態相機1,藉 此’可將多樣機種的數位靜態相機1與雲台1 0加以組合, 在通用性上可以較爲有利。 又’作爲本發明之攝像控制裝置,係並不一定要構成 像是實施形態所例示那樣數位靜態相機丨與雲台1 〇是可裝 隹卩(亦即可分成個別裝置之狀態),數位靜態相機1與雲 台1 0亦可一體化而構成。但是,若如實施形態那樣把數位 靜態相機1與雲台1 0構成爲可裝卸,則可將數位靜態相機1 當成一般的相機來使用。 又’目前爲止的說明中,關於被自動攝像記錄之影像 係爲靜止影像,但亦可爲藉由攝像所得之影像所生成的動 畫影像。 又’基於本發明之構成中的至少一部分,係可藉由令 CPU或DSP執行程式而實現之。 此種程式,係例如除了在製造時等就對ROM等進行寫 入而記憶外,還可考慮使其被記憶在可移除式記憶媒體中 ’然後從該記憶媒體進行安裝(亦包含升級)的方式,使 其記憶至DSP對應的非揮發性之記憶領域或快閃記憶體30 等中。又,還可考慮經由USB (Universal Serial Bus)或 IEEE 1 3 94等資料介面,藉由來自其他主機機器的控制,來 進行程式的安裝。甚至亦可構成爲,使其先被網路上的伺 服器等之記憶裝置所記憶,而令數位靜態相機1帶有網路 功能,然後可從伺服器下載而加以取得。 -64 - 201121307 【圖式簡單說明】 〔圖1〕實施形態的攝像控制裝置(攝像系統)的構 成要素亦即數位靜態相機的外觀,以正面圖及背面圖簡單 圖示。 〔圖2〕實施形態的攝像控制裝置(攝像系統)的構 成要素亦即雲台之外觀例的斜視圖。 〔圖3〕數位靜態相機被安裝在雲台上所形成的實施 形悲的攝像控制裝置(攝像系統)的形態例的正面圖。 〔圖4〕數位靜態相機被安裝在雲台上所形成的實施 形態的攝像控制裝置(攝像系統)的形態例,連同橫搖方 向上的運動態樣例圖示的平面圖。 〔圖5〕數位靜態相機被安裝在雲台上所形成的實施 形態的攝像控制裝置(攝像系統)的形態例,連同縱搖方 向上的運動態樣例圖示的側面圖。 〔圖6〕數位靜態相機之內部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7〕雲台之內部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8〕邊緣領域之設定例的圖示。 〔圖9〕第1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予 以模式化的圖示。 〔圖1 0〕實現第1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需 之具體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 1〕第2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 予以模式化的圖示。 〔圖1 2〕實現第2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需 -65- 201121307 之具體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 3〕第3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 予以模式化的圖示。 〔圖1 4〕實現第3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需 之具體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 5〕第4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 予以模式化的圖示。 〔圖1 6〕實現第4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需 之具體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 7〕第5實施形態的自動攝像控制手法的具體例 予以模式化的圖示。 〔圖1 8〕實現第5實施形態之自動攝像控制手法所需 之具體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數位靜態相機 2 :本體部 2 1 a :鏡頭部 3 1 a :快門釋放鈕 I 〇 :雲台 II :本體部 1 2 :相機台座部 1 3 :凸起部 1 4 :連接器 -66 - 201121307 2 1 :光學系 22 :影像感測器 23 : A/D轉換器 24 :訊號處理部 25 :編碼/解碼部 26 :媒體控制器 2 7 :控制部
28 : ROM
29 : RAM 3 0 :快閃記憶體 3 1 :操作部 3 2 :顯示驅動器 3 3 :顯示部 3 4 :雲台對應通訊部 40 :記憶卡 5 1 :控制部 5 2 :通訊部 5 3 :橫搖機構部 5 4 :橫搖用馬達 5 5 :橫搖用驅動部 5 6 :縱搖機構部 5 7 :縱搖用馬達 5 8 :縱搖用驅動部 E D G :邊緣領域

Claims (1)

  1. 201121307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控制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被攝體偵測部,係從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中,偵 測出被攝體;和 控制部,係隨應於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的畫 框中的至少一邊所被設定的邊緣領域,和被上記被攝體偵 測部在上記攝像影像內所偵測到的被攝體之位置關係,來 進行關於攝像動作之控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 基於以上記攝像部所連續獲得之攝像影像而判別是否 爲已從上記畫框內消失的被攝體,若是已從上記畫框內消 失的被攝體,則隨應於該當已消失之被攝體是否在其消失 前有抵達上記邊緣領域,來進行上記關於攝像動作之控制 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還具備:攝像視野變化部,係將上記攝像部往橫搖或 縱搖方向驅動以使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視野作變化; 上記控制部,係當上記已消失之被攝體是在其消失前 就抵達了上記邊緣領域時,則控制上記攝像視野變化部而 使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視野作變化。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 當上記已消失之被攝體是在其消失前就抵達了上記邊 -68- 201121307 緣領域時,則控制上記攝像視野變化部以使上記攝像部被 驅動往上記已消失之被攝體所抵達之邊緣領域所被設置側 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 ,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當上記已消失之被攝體在其消失前尙 未抵達上記邊緣領域時,則待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 當上記攝像影像內所被偵測出來的被攝體爲複數時, 則隨應於複數被攝體當中的消失前之位置就已抵達上記邊 緣領域之被攝體,進行上記關於攝像動作之控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 判別上記攝像影像內的偵測被攝體數是否爲複數; 當有上記消失前就已抵達上記邊緣領域之被攝體,且 上記攝像影像內的偵測被攝體數並非複數時,則控制上記 攝像視野變化部以使上記攝像部被驅動往上記已消失之被 攝體所抵達之邊緣領域所被設置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 進行用來實現:一面改變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視野一 面執行上記被攝體偵測部所作之被攝體偵測而探索被攝體 的被攝體探索、隨著該被攝體探索所偵測出來之被攝體樣 -69- 201121307 態而依照所定演算法來判定最佳構圖的最佳構圖判定、將 該最佳構圖判定所求出之最佳構圖當作目標構圖的構圖調 整、及該構圖調整後的攝像影像往記錄媒體之自動記錄所 需之控制、處理; 且於上記構圖調整動作中,執行判別是否爲已從上記 畫框內消失的被攝體的上記消失被攝體有無判別處理,並 且, 當上記攝像影像內的偵測被攝體數是複數時且藉由上 記消失被攝體有無判別處理而判別爲是消失被攝體時,若 已消失之被攝體全部都是在消失前有抵達上記邊緣領域的 被攝體且上記畫框內有非消失之被攝體存在的此一第1條 件成立時,則進行上記最佳構圖判定和上記構圖調整之執 行控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 進行用來實現:一面改變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視野一 面執行上記被攝體偵測部所作之被攝體偵測而探索被攝體 的被攝體探索、隨著該被攝體探索所偵測出來之被攝體樣 態而依照所定演算法來判定最佳構圖的最佳構圖判定、將 該最佳構圖判定所求出之最佳構圖當作目標構圖的構圖調 整、及該構圖調整後的攝像影像往記錄媒體之自動記錄所 需之控制、處理; 且於上記構圖調整動作中,執行判別是否爲已從上記 畫框內消失的被攝體的上記消失被攝體有無判別處理,並 -70- 201121307 且, 當上記攝像影像內的偵測被攝體數是複數時且藉由上 記消失被攝體有無判別處理而判別爲是消失被攝體時,若 已消失之被攝體當中存在有未抵達上記邊緣領域就消失者 的此一第2條件成立時,則先作待機,然後判別在上記畫 框內是否有偵測到被攝體,若該當判別之結果爲在上記畫 框內有偵測到被攝體時,則進行上記最佳構圖判定和上記 構圖調整之執行控制,若上記判別之結果爲在上記畫框內 沒有偵測到被攝體時,則進行上記被攝體探索之執行控制 〇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 進行用來實現:一面改變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視野一 面執行上記被攝體偵測部所作之被攝體偵測而探索被攝體 的被攝體探索、隨著該被攝體探索所偵測出來之被攝體樣 態而依照所定演算法來判定最佳構圖的最佳構圖判定、將 該最佳構圖判定所求出之最佳構圖當作目標構圖的構圖調 整、及該構圖調整後的攝像影像往記錄媒體之自動記錄所 需之控制、處理; 且於上記構圖調整動作中,執行判別是否爲已從上記 畫框內消失的被攝體的上記消失被攝體有無判別處理,並 且, 當上記攝像影像內的偵測被攝體數是複數時且藉由上 -71 - 201121307 記消失被攝體有無判別處理而判別爲是消失被攝體時,若 全部之被攝體都是在其消失前就先抵達上記邊緣領域然後 才消失的此一第3條件成立時,則進行上記被攝體探索之 執行控制。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記控制部,係 還會判別,在上記攝像影像內所偵測到的被攝體中是 否有該當於優先被攝體者; 當上記攝像影像內的偵測被攝體數是複數時,若有上 記消失前就已抵達上記邊緣領域之被攝體,且其中有該當 於上記優先被攝體時,則控制上記攝像視野變化部以使上 記攝像部被驅動往該當優先被攝體在其消失前所抵達之上 記邊緣領域所被設置側。 1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 上記控制部,係 進行用來實現:一面改變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視野一 面執行上記被攝體偵測部所作之被攝體偵測而探索被攝體 的被攝體探索、隨著該被攝體探索所偵測出來之被攝體樣 態而依照所定演算法來判定最佳構圖的最佳構圖判定 '將 該最佳構圖判定所求出之最佳構圖當作目標構圖的構圖調 整、及該構圖調整後的攝像影像往記錄媒體之自動記錄所 需之控制、處理; -72- 201121307 且於上記構圖調整動作中,執行判別是否爲已從上記 畫框內消失的被攝體的上記消失被攝體有無判別處理,並 且, 當上記攝像影像內的偵測被攝體數是複數時且藉由上 記消失被攝體有無判別處理而判別爲是消失被攝體時, 若有上記消失前就已抵達上記邊緣領域之被攝體,且 其中有該當於上記優先被攝體之被攝體存在的此一第4條 件成立時,則控制上記攝像視野變化部以使上記攝像部被 驅動往'該當優先被攝體在其消失前所抵達之上記邊緣領域 所被設置側; 已消失之被攝體當中存在有未抵達上記邊緣領域就消 失者且也有消失前就抵達上記邊緣領域之被攝體存在,但 在該當消失前就已抵達上記邊緣領域之被攝體當中,沒有 該當於上記優先被攝體的此一第5條件成立時,則待機; 並且 在伴隨上記第4條件之成立而進行了控制使上記攝像 部之驅動被進行後,或伴隨上記第5條件之成立而待機後 的兩種情況下,判別在上記畫框內是否有偵測到被攝體, 若該當判別之結果爲在上記畫框內有偵測到被攝體時,則 進行上記最佳構圖判定和上記構圖調整之執行控制,若在 上記畫框內沒有偵測到被攝體時,則進行上記被攝體探索 之執行控制。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73- 201121307 還具備:變焦部,係使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 的攝角作變化; 上記控制部,係 當判別爲上記已消失之被攝體是在其消失前就抵達了 上記邊緣領域時,則控制上記變焦部以進行變焦縮小動作 當判別爲上記已消失之被攝體是在其消失前並未抵達 上記邊緣領域時,則待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還具備:變焦部,係使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 的攝角作變化; 上記控制部,係 對上記變焦部進行了變焦放大指示後,判別是否有已 抵達上記邊緣領域之被攝體,當藉由該當判別而有已抵達 上記邊緣領域之被攝體存在時,則對上記變焦部進行了變 焦停止指示。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 > 上記控制部,係 隨應於往自拍計時器模式之切換指示是已被進行之事 實’而判別在上記畫框內的比上記邊緣領域還內側之領域 內是否有偵測到預先訂定之所定數的被攝體,若其結果是 判別爲在上記內側之領域內有偵測到上記所定數的被攝體 -74- 201121307 時,則隨應於該當判別結果所被獲得之時序而啓動自拍計 時器’隨應於該當自拍計時器啓動後已經過所定時間之事 實’進行控制而使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對記錄媒 體的自動記錄被進行。 1 6. 一種控制方法,其特徵爲,具有: 被攝體偵測步驟,係從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中, 偵測出被攝體;和 控制步驟’係隨應於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的 畫框中的至少一邊所被設定的邊緣領域,和被上記被攝體 偵測步驟在上記攝像影像內所偵測到的被攝體之位置關係 ,來進行關於攝像動作之控制。 17. —種程式’係屬於具有從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 像中偵測出被攝體之被攝體偵測部的控制裝置所執行的程 式,其特徵爲,係使上記控制裝置,執行: 隨應於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的畫框中的至少 一邊所被設定的邊緣領域,和被上記被攝體偵測部在上記 攝像影像內所偵測到的被攝體之位置關係,來進行關於攝 像動作之控制的處理。 1 8 . —種控制系統’係具備:具備攝像部之攝像裝置 、和使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視野作變化之可動機構裝置, 該控制系統的特徵爲,具備: 被攝體偵測部,係從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中 ,偵測出被攝體;和 控制部’係隨應於上記攝像部所拍攝之攝像影像的畫 -75- 201121307 框中的至少一邊所被設定的邊緣領域,和被上記被攝體偵 測部在上記攝像影像內所偵測到的被攝體之位置關係,來 進行對上記可動機構裝置之控制。 -76-
TW099123117A 2009-07-28 2010-07-14 Image pickup controller, image pickup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TW20112130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5041A JP5446546B2 (ja) 2009-07-28 2009-07-28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撮像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1307A true TW201121307A (en) 2011-06-16

Family

ID=43529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3117A TW201121307A (en) 2009-07-28 2010-07-14 Image pickup controller, image pickup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05647A1 (zh)
EP (1) EP2461567A4 (zh)
JP (1) JP5446546B2 (zh)
KR (1) KR20120038451A (zh)
CN (1) CN102668535A (zh)
IN (1) IN2012DN00589A (zh)
RU (1) RU2012102038A (zh)
TW (1) TW201121307A (zh)
WO (1) WO20110135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6095B2 (ja) 2008-04-25 2013-06-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646582B2 (ja) * 2012-12-05 2014-12-24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337779B2 (ja) * 2013-01-09 2018-06-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WO2014166521A1 (en) * 2013-04-09 2014-10-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rotatable camera
JP6107354B2 (ja) 2013-04-15 2017-04-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これ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US9253410B2 (en) * 2013-04-25 2016-02-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bject detec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JP6205072B2 (ja) * 2014-09-10 2017-09-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カメラ、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665804B2 (en) * 2014-11-12 2017-05-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cking an object
US10042031B2 (en) 2015-02-11 2018-08-07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that an object of interest has re-entered a field of view of an imaging device
CN104994284B (zh) * 2015-06-30 2018-11-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摄像头的控制方法及电子终端
CN104994292B (zh) * 2015-06-30 2018-07-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摄像头的控制方法及电子终端
CN110427020A (zh) * 2015-09-16 2019-11-08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支持具有不同效果的摄影术的系统和方法
CN113875225A (zh) * 2019-06-04 2021-12-31 索尼集团公司 成像设备和成像控制方法
CN112119627A (zh) * 2019-08-14 2020-12-22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云台的目标跟随方法、装置、云台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JP7421534B2 (ja) 2021-12-10 2024-01-24 株式会社モリタ製作所 クレードルおよび撮像セット
US20240163544A1 (en) * 2022-11-15 2024-05-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17528262B (zh) * 2023-12-29 2024-04-05 江西赛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设备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5197A (ja) * 1995-08-18 1997-03-07 Sony Corp 自動ズーム制御装置、自動ズーム制御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H09186927A (ja) * 1995-12-28 1997-07-15 Sony Corp 追尾装置および追尾方法
KR100426174B1 (ko) * 2001-10-29 2004-04-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영상압축 알고리즘을 이용한 카메라 제어방법
JP2005065265A (ja) * 2003-07-31 2005-03-10 Omron Corp フレーム調節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05099164A (ja) 2003-09-22 2005-04-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自動撮影システム
JP4378636B2 (ja) * 2005-02-28 2009-1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US20070115351A1 (en) * 2005-11-18 2007-05-24 Mccormack Kenneth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hanced motion detection
JP4572815B2 (ja) * 2005-11-18 2010-11-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4654974B2 (ja) * 2006-05-23 2011-03-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方法
JP4444936B2 (ja) * 2006-09-19 2010-03-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789825B2 (ja) 2007-02-20 2011-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NO327899B1 (no) * 2007-07-13 2009-10-19 Tandberg Telecom As Fremgangsmate og system for automatisk kamerakontroll
JP5309490B2 (ja) * 2007-07-26 2013-10-0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被写体追尾ズーミング方法及び被写体追尾ズーミングプログラム
JP2009077143A (ja) 2007-09-20 2009-04-09 Fujifilm Corp 自動撮影装置
JP5144422B2 (ja) 2007-09-28 2013-02-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US20090097704A1 (en) * 2007-10-10 2009-04-16 Micron Technology, Inc. On-chip camera system for multiple object tracking and identification
JP4894712B2 (ja) * 2007-10-17 2012-03-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US7855737B2 (en) * 2008-03-26 2010-12-21 Fotonation Ireland Limited Method of making a digital camera image of a scene including the camera us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30040A (ja) 2011-02-10
IN2012DN00589A (zh) 2015-06-12
KR20120038451A (ko) 2012-04-23
CN102668535A (zh) 2012-09-12
EP2461567A4 (en) 2013-06-05
EP2461567A1 (en) 2012-06-06
WO2011013544A1 (ja) 2011-02-03
US20120105647A1 (en) 2012-05-03
JP5446546B2 (ja) 2014-03-19
RU2012102038A (ru) 201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21307A (en) Image pickup controller, image pickup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US20190149733A1 (en)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10931855B2 (en) Imaging control based on change of control settings
US9516201B2 (en) Imaging control apparatus, imaging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JP5967473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US8976270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capable of taking pictures rapidly with an intuitive operation
US8638372B2 (en) Image capture unit with changeable image capture direction
JP5251215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434339B2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US8514285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4843002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99151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US20110025854A1 (en) Control device, operation sett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8786722B2 (en) Composition control device, imaging system, composi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JP2013013063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KR20120035191A (ko) 제어 장치, 제어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JP5251779B2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撮像システム
TW200901754A (en) Imaging device
JP2013034158A (ja) 撮像装置
JP7393245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7366594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JP2013242408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268732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測距制御方法
JP6080825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3141001A (ja) 探索制御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探索制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