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31027A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31027A
TW201031027A TW098128387A TW98128387A TW201031027A TW 201031027 A TW201031027 A TW 201031027A TW 098128387 A TW098128387 A TW 098128387A TW 98128387 A TW98128387 A TW 98128387A TW 201031027 A TW201031027 A TW 2010310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ight
layer
metal layer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8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asuhiko Akaike
Ryo Saeki
Yoshinori Natsume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1031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102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3Wafer bonding; Removal of the growth substrate

Description

201031027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 可釋放包含藍〜紅色之可視光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可 • 廣泛使用於照明,顯示器,及信號機等。當將如此之發光 Φ 元件作爲高亮度時,作爲取代於螢光燈或白熱燈泡等之光 源,更可擴大用途。另外,經由驅動電流之降低,低消耗 電力則變爲容易。 此情況,在將帶隙波長乃略870nm之GaAs等作爲基 板之發光元件中,具有從發光元件所釋放之700ηιη以下 之發光波長的可視光乃由基板所吸收,有著亮度下降之問 題。 假使,將帶隙波長乃略5 50nm之GaP等作爲基板 φ 時,較其波長爲長之可視光係可降低經由基板之光吸收之 故,提昇亮度之情況則變爲容易。但,可釋放從黃綠至紅 色波長範圍的可視光之InGaAlP系半導體之晶格常數係與 GaP之晶格常數的差乃大數%,於GaP基板直接形成低結 . 晶缺陷密度之InGaAlP系發光層者乃爲困難。 • 有著有關經由晶圓黏接的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的技術 揭示例(日本特開2005-19424號)。在此例中,將基板 與發光層部,藉由金屬層而黏接。此情況,設置擴散阻擋 用半導體層,抑制從金屬層對於發光層之金屬擴散,控制 -5- 201031027 發光特性之下降。 但在基板貼合之熱處理工程,控制基板之斷裂同時, 得到良好之晶圓黏接特性者乃爲困難。 【發明內容】 本申請發明係提供:具備 形成具有第1基板,和設置於前述第1基板上,且含 有發光層之第1半導體層,和設置於前述第1半導體層上 之第1金屬層的第1層積體之工程、 和形成具有與前述第1基板之熱膨脹係數不同熱膨脹 係數之第2基板,和設置於前述第2基板上之第2金屬層 的第2層積體之工程、 在使前述第1金屬層與前述第2金屬層接觸之狀態, 進行加熱之第1黏接工程、 和於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後,去除前述第1基板的工 程, 在前述去除工程之後,在較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溫度 爲高之溫度進行加熱之第2黏接工程者爲特徵之發光元件 之製造方法。 另外,本申請發明係提供:具備 形成具有由GaAs、GaP、SiC任一所成之第1基板’和設 置於前述第1基板上,且含有發光層之第1半導體層,和 設置於前述第1半導體層上之第1金屬層的第1層積體之 工程、 -6- 201031027 和形成具有與前述第1基板之熱膨脹係數不同熱膨脹 係數,由Si、Ge、及SiC之任一所成之第2基板,和設 置於前述第2基板上之第2金屬層的第2層積體之工程、 在使前述第1金屬層與前述第2金屬層接觸之狀態, 進行加熱之第1黏接工程、 • 和於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後,去除前述第1基板的工 ' 程、 _ 和在前述去除工程之後,在較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溫 度爲高之溫度進行加熱之第2黏接工程者爲特徵之發光元 件之製造方法。 另外’本申請發明係提供:具備 形成具有由藍寶石所成之第1基板,和設置於前述第 1基板上’且含有發光層之第1半導體層,和設置於前述 第1半導體層上之第1金屬層的第1層積體之工程、 和形成具有與前述第1基板之熱膨脹係數不同熱膨脹 φ 係數,由Si、Ge、及SiC之任一所成之第2基板,和設 置於前述第2基板上之第2金屬層的第2層積體之工程、 和在使前述第1金屬層與前述第2金屬層接觸之狀 態’進行加熱之第1黏接工程、 • 和於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後,去除前述第1基板的工 - 程、 和在前述去除工程之後,在較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溫 度爲高之溫度進行加熱之第2黏接工程者爲特徵之發光元 件之製造方法。 201031027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面同時,對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加以說 明。 圖1乃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模式 剖面圖。 第2基板40係例如由p型Si所成,將其厚度作爲 250μιη等。但基板並不限定於此,而亦可爲Ge或SiC等 之材料,另外,導電型乃η型亦可。第2基板40,和設 置其上方之第2金屬層42係構成第2層積體43。 另外,由化合物半導體所成之半導體構造46,係藉 由第1金屬層44而與第2層積體43加以黏接。即,第1 金屬層44與第2金屬層42係在黏接介面47加以黏接。 然而,第1金屬層44及第2金屬層42係可作爲例如將 Ti、Pt、Au,由其順序層積之構成者。此情況,成爲相互 黏接最上層之Au膜者。 另外,對於半導體層46之上方係設置有上側電極 50,另外對於第2基板40係設置有下側電極52。半導體 層46係具有發光層46a,從發光層46a各釋放光於上方 及側方。另外,從發光層46a釋放於下方的光係可在第1 金屬層44,反射於上方或側方,可提昇亮度。假設,發 光層46a乃InGaAlP系半導體時,釋放光係可作爲可視光 之波長範圍者。 然而,在本說明書中,InGaAlP系係指以 201031027
Inx ( GayAl!.y ) hXP (但、〇Sx各 1、OSyS 1)而成的組 成式所表示之材料,作爲亦包含添加有P型不純物或n型 不純物之構成者。 圖2 ( a)〜圖2(d)乃有關第1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 製造方法的工程剖面圖。 如圖2 ( a),於η型GaAs等所成之第1基板48之 上方,將含有InGaAlP等之半導體層 46,例如使用 MOC VD ( Metal Οrganic Chemical Vapor D eposition )法 或 MBE( Molecular Beam Epitaxy)法等而形成,更且, 形成第1金屬層44而作爲第1層積體49。發光層46a乃 InGaAlP系半導體之情況,成爲可釋放從黃綠至紅色之波 長範圍的可視光。即,InGaAlP等所成之半導體層46係 對於GaAs晶格匹配容易之故,可作爲良好之結晶者。對 此,於晶格常數不同之 Si基板的上方,直接形成 InGaAlP半導體層者則爲困難。 使用於 MOCVD法之原料係例如可作爲 TMG (Trimethyl Gallium) 、TM A ( Trimethyl Aluminum )、 TMI ( Trimethyl Indium )等之有機金屬、或三氫化砷 (AsH3 )、磷化氫(PH3 )等之氫化物氣體等者。另外, 作爲P型不純物係可作爲將DMZ ( Dimethyl Zinc )作爲 原料之Zn等者,作爲n型不純物係可作爲Si等者。 另一方’如圖2(b),於p型Si等所成之第2基板40 之上方,將第2金屬層42,使用真空蒸鍍法等而形成, 作爲第2層積體43。 -9 - 201031027 接著,使第1金屬層44及第2金屬層42 ’例如在室 溫接觸,進行例如在l〇〇~2〇〇°C之溫度範圍進行略3〇分 鐘加熱的第1黏接工程。由如此作爲,如圖2 ( c ) ’第1 層積體49與第2層積體43係在黏接介面47加以黏接。 此情況,將貼合,例如在真空中或低壓力中進行時, 因排除在貼合界面之空氣等而密著性提昇之故而更佳。另 外,在非活性氣體環境或真空中進行加熱時,因可控制第 1及第2金屬層44,45之氧化之故而更佳。 接著,如圖2(d)將第1基板48,使用機械性硏磨 法及溶液蝕刻法之至少一方等而去除。此情況,亦可將第 1基板48完全去除,或亦可殘留一部分。在此之後,在 較第1黏接工程之溫度爲高,例如在3 50〜5 00°C之溫度範 圍進行略30分鐘加熱的第2黏接工程。將第2黏接工 程,在非活性氣體環境中進行時,因可控制第1及第2金 屬層44,42之氧化之故而更佳。然而,將第1及第2金 屬層44,42作爲ΊΊ/ Pt/ Au之多層構造,加上加重之同 時,進行第1及第2黏接工程時,在Au與Au之間可提 昇黏接強度之故而更佳。 接著’形成上側電極5 0及下側電極5 2,將上側電極 50與半導體層46之間,及下側電極52與第2基板40之 間,作爲電阻性接觸。此情況,爲了形成電阻性接觸之燒 結物溫度係當例如’作爲較第2黏接工程之溫度爲低之 3 50°C時,在上側電極50與半導體層46,下側電極52第 2基板40之間,可作爲安定之電阻性接觸者。 -10- 201031027 或,在去除第1基板48之工程之後,作爲形成上側 電極50及下側電極52,加溫至較第1黏接工程之溫度爲 高之溫度的第2黏接工程亦可。此情況,將第2黏接工程 之溫度作爲例如在3 5 0~500°C之溫度範圍時,在提昇黏接 強度的同時,可形成電阻性接觸者。由如此作爲,完成圖 1所示之發光元件》 更且,在第1黏接工程中,對於黏接之Au等金屬表 % 面,照射離子及電漿等時,可去除不要的氧化膜及有機物 等,可於金屬表面露出原子之活性的結合手。即,可降低 對於結合所需之能量。因此,在更低溫中,黏接則變爲容 易之故而更佳。假設在表面活性化之後,在超高真空下, 進行黏接時,亦有可在接近常溫的溫度進行晶圓之黏接情 況。 在本製造方法中,第1黏接工程乃以較第2黏接工程 爲低溫加以進行,但確保在去除第1基板48之工程中, % 產生磊晶層之半導體層46剝離等之黏接強度情況係爲容 易。另外,第2黏接工程係在去除第1基板48之後加以 進行。假設未進行第2黏接工程時,有產生無法確保承受 晶片分離工程之黏接強度情況。在本實施型態中,經由進 ' 行較第1黏接工程之溫度爲高溫度之第2黏接工程之時, 第1金屬層44與第2金屬層42之黏接強度乃變更高,可 抑制在晶片分離或組裝工程之晶片破損。 更且,因抑制在黏接界面47晶圓斷裂及錯位之故, 在得到改善亮度及信賴性之元件特性情況則變爲容易。然 -11 - 201031027 而,對於未藉由金屬層而黏接半導體層,與半導體或藍寶 石等所成之基板,必須以更高的溫度進行黏接者。 當將第2基板40作爲Si時,基板強度乃較Ga As等 爲高,另外晶片分離乃容易之故,可作爲量產量高之組裝 工程者。 圖3(a)〜圖3(d)乃有關比較例的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法的工程剖面圖。 如圖3(a),於η型GaAs等所成之第1基板148之上 方,將InGaAlP系半導體等所成之半導體層146,及第1 金屬層144,使用真空蒸鍍法等而形成。第1金屬層144 係可作爲從半導體層146,例如以Ti、Pt、Au的順序加 以層積之構成者。 另一方,如圖3(b),於p型Si等所成之第2基板 140之上方,將例如由Ti/ P t/ Au等所成之第2金屬層 142,使用真空蒸銨法等而形成。 接著,在將此等晶圓表面之第1及第2金屬層144、 1 42,例如以在真空中進行貼合之狀態,在非活性氣體環 境中等,進行300〜500°C之溫度範圍略30分鐘加熱的黏 接工程。由如此作爲,2個晶圓係在黏接界面147加以黏 接(圖 3 ( c))。 接著,如圖3(d)將第1基板148,使用機械性硏磨 法及溶液蝕刻法之至少一方等而去除。此情況,亦可將第 1基板148完全去除,或亦可殘留一部分。在其之後,形 成上側電極及下側電極,分離成晶片。 -12- 201031027 在此,例如將第1基板1 48,作爲直徑爲3英吋,且 厚度爲300μιη之GaAs所成之構成,而將第2基板140, 作爲直徑爲3英吋,且厚度爲250μιη之Si所成之構成。 將含有此等之基板的層積體,在真空中進行貼合,加上加 重的同時,進行略300°C之熱處理並使用測微儀測定黏接 之晶圓的彎曲。彎曲係ΙΟΟμιη以下,雖可控制斷裂產 生,但產生有數十直徑數mm之孔隙。 Ο —般,對於Si與GaAs之間係有大的熱膨脹係數差之 故,在加熱之黏接工程,於雙方的基板之間產生大的應力 作用。因此,於圖3 ( c )以點線所示之範圍140a, 14 8b,容易產生錯位或斷裂。錯位或斷裂係因使晶片之機 械性強度降低之故,在組裝工程中容易產生晶片之破損 等。更且,因錯位或斷裂而引起之結晶缺陷乃擴大至發光 層146a時,有著使光輸出等降低之情況。在黏接由不同 材料所成之2個基板的狀態,將加熱溫度作爲更低時,可 φ 降低應力之另一方面,因黏接強度降低之故,對於溫度之 下將繫有界限。 即,在比較例中,降低黏接溫度而作爲低應力,控制 斷裂,但控制空隙之產生者則爲困難。一般,對於以晶圓 狀態而黏接未含金屬之半導體或絕緣體,係較藉由金屬層 之黏接溫度爲高,例如作爲600°C以上等。此情況,Zti等 之不純物原子則進入至發光層等,容易使發光特性劣化。 對此,在本實施型態中,藉由金屬層,以600°C以下進行 晶圓黏接,而可控制特性之劣化之故而更佳。另外,作爲 -13- 201031027 基板而可使用Si者,提昇機械性強度者則變爲容易之 故,可提昇組裝工程之量產性。 圖4 ( a)〜圖4(d)乃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 製造方法的工程剖面圖。 即’第1層積體49之第1金屬層44係作爲具有由 Ti/ P t/Au等所成之第1金屬膜44a,由AuSn等所成之 第2金屬膜44b,由Au等所成之第3金屬膜44c的構成 (圖4(a))。然而,雖可省略第3金屬膜44c,但經由 設置此等而抑制在真空或低壓力中之貼合工程中的Sn等 之蒸發,可控制真空裝置內之污染之故而更佳。 另外’在圖4(a)中,作爲第2金屬膜44b而使用 AuSn共晶焊料(經由組成比,可控制融點,但在略270 °C附近有極小値)之情況,當將第1黏接工程(圖4 (c))的溫度作爲其融點以下之例如250。(:時,第1層 積體49與第2層積體43之黏接強度係可作爲承受由 GaAs所成之第1基板48的蝕刻之黏接強度。此情況,例 如使用硫酸系與過氧化氫水,或氨與過氧化氫水之混合液 等而除去第1基板48 (圖4(d))。 之後,例如以300°C融熔AuSn共晶焊料時,薄的Au 等所成之第3金屬膜44c係與AuSn焊料成爲一體加以融 熔,或與構成第2金屬層42之Au加以黏接。由如此作 爲’可作爲控制孔隙’作爲黏接強度高的黏接界面47 者。然而,將第1及第2黏接工程,在非活性氣體環境中 進行時,可控制第1金屬層44及第2金屬層42之氧化。 -14- 201031027 另外,當加上加重時,更可提昇黏接強度者。在本實施型 態中,在第2黏接工程之降溫過程,因均已去除如Ga As 之第1基板48之故,如Si之第2基板40係不會受到來 自GaAs之應力而抑制斷裂及錯位乃變爲容易。 在此,將第2基板40,作爲直徑爲3英吋,且厚度 爲250μιη之Si基板,而將第1基板48,作爲直徑爲3英 吋,且厚度爲3 00 μιη之GaAs基板。將第1層積體49與 第2層積體43,經由在貼合狀態加熱至300°C之時而黏 接,測定晶圓之彎曲時,變大成300~400μπι,對於Si晶 圓產生斷裂。此係根據經由室溫與AuSn產生融熔之約 300 °C之間的溫度差而產生之熱膨脹係數而產生之應力。 即,在使用AuSn共晶焊料之黏接,在以融點或較其稍微 爲低之溫度,固定黏接界面之原子,冷卻至室溫之過程, 應力變大,判斷到較Au-Au之黏接而容易產生斷裂。 在300K之熱膨脹係數(或熱膨脹率)係在Si乃 2.4xlO_6/K、在 GaAs 乃 6.4χ1(Γ6/Κ、在 Au 乃 14.2χ1(Γ6/Κ、而Si乃較GaAs或Au爲小之故,在從融熔 至室溫的降溫過程,對於Si基板加上壓縮應力。即,在 黏接材質不同之基板的狀態,當從略3 00 °C降溫至室溫 時,於熱膨脹係數小的基板加上壓縮應力之故,成爲容易 產生斷裂而不理想。在本實施型態中,在第1黏接工程, 在以較AuSn焊料之融點的略270 °C爲低之溫度進行黏 接,去除GaAs基板而可降低應力之狀態,升溫至融點以 上之故,降低加上於Si基板之應力的同時,經由AuSn焊 -15- 201031027 料之融熔,控制孔隙而提昇黏接強度。 作爲共晶焊料,係有AuGe (融點略3 5 6 °C ) 、AuSi (融點略3 70°C )等,作爲融點低之金屬而有In (融點略 15 6°C )等。亦可使用此等金屬者。 然而,從發光層釋放於下方的光係可經由第1金屬膜 44a,反射於上方或側方之故,提昇亮度者則變爲容易。 圖5 ( a)〜圖5(d)乃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發 光元件之工程剖面圖。 如圖5(a),將半導體層46上的第1金屬層44,作爲 例如依Ti/ P t/Au的順序層積之構造。另一方面,如圖 5(b),第2基板40上之第2金屬層42係作爲具有由Ti/ P t/ Au等所成之第1金屬膜42a,由AuSn等所成之第2 金屬膜42b,以及由Au等所成之第3金屬膜42c的構 成。如圖5(c),貼合此等,經由第1黏接工程而在黏接界 面57進行黏接。另外,去除第1基板48,更且進行第2 黏接工程。如本變形例,於第2基板40側,亦可設置 AuSn等之焊料層。更且,於第1及第2基板48,40之雙 方,設置AuSn等之焊料層而進行黏接亦可。 圖6乃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模式剖面圖。 另外,圖7 ( a) ~圖7(d)乃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發光 元件之製造方法的工程剖面圖。 第2層積體63,係具有由P型Si等所成之第2基板 60和第2金屬層62。另外,第1層積體69,係具有由藍 寶石等所成之第1基板68,和設置於第1基板68之半導 -16- 201031027 體層66,和第1金屬層64。第2金屬層62與第1金屬層 64係在黏接介面67加以黏接。半導體層66係由InGaAlP 系半導體所成,發光層6 6a係例如可釋放具有接近藍色之 波長的光。 然而,在本說明書中,InGaAIN系半導體係指以 IiuGayAh.x.yN ( OSxS 1、1、x+yS 1)而成的組 成式所表示之半導體,亦包含添加爲了對於此等控制導電 0 型之不純物之構成。 另外,對於半導體層66之上方係設置有上側電極 70,另外對於第2基板60的背面係設置有下側電極72。 來自發光層66a的光係可釋放於未設置有上側電極70之 半導體層66的上面,以及側方。 在圖7(a),於例如厚度爲250μιη之藍寶石等所成 之第1基板68的上方,使用MOCVD法或ΜΒΕ法等而形 成半導體層66。使用於MOCVD法之原料係例如可作爲 φ TMG、ΤΜΑ、及ΤΜΙ等之有機金屬、或氨等之氣體者。 另外,作爲ρ型不純物,可使用Mg者,作爲η型不純 勿,可使用Si者。另外,作爲Mg的源極,可使用雙環 戊二烯鎂,作爲Si的源極,可使用矽烷者。 然而,半導體層66係於第1基板68的上方,將A1N 所成的緩衝層,以略50(TC進行成長,更且作爲連續,在 略1000°c,依GaN電流阻擋層66d(厚度:0.2μηι)、η型 GaN接觸層66c(厚度:0.5μηι)、η型GaN電流擴散層(厚 度:1.5μιη)、η型InGaAIN包覆層(厚度:〇·6μιη)、發光 -17- 201031027 層 66a(厚度:Ο.ίμιη)、p型InGaAIN包覆層(厚 0·3μιη)、及p型GaN接觸層的順序,經由結晶成長 以形成。發光層66a係發光波長乃呈藍色〜綠色的範 做適當的組成。另外,Ti/P t/Au、Ni/Au、A1或 金,以及Ag或其合金等所成之第1金屬層64乃使 空蒸鍍法等加以形成。 另一方,P型Si等所成之第2基板60係使用真 鍍法等加以形成,具有Ti/ P t/ Au等所成之第2金 62(圖7(b))。第2金屬層62與第1金屬層64 由進行例如在以室溫貼合之狀態,且在非活性氣體中 10 0〜2 0 0 °C進行30分鐘加熱之第1黏接工程之時,在 界面67加以黏接(圖7 ( c))。 接著,將第1基板68,例如使用雷射剝離法及 性硏磨法之至少一方等而去除。在雷射剝離法中,從 基板68經由照射雷射光之時,在第1基板68與半導 66之界面,構成半導體層66之GaN乃分解成Ga與 經由所分解的N則氣化,體積增加之時,成爲第1 68側可去除(圖7(d))。之後,將在較第1黏接 溫度爲高的溫度,在400〜500°C進行30分鐘加熱的 黏接工程,在非活性氣體環境進行。然而,加上加 時,進行第1及第2黏接工程時,可提昇黏接強度 佳。更且,形成上側電極70及下側電極72,分割成 時,完成圖6之發光元件。然而,上側電極70係具 合電極70a及細線電極70b。 度: 而加 圍地 其合 用真 空蒸 屬層 係經 ,以 黏接 機械 第1 體層 N。 基板 工程 第2 重同 而更 晶片 有接 201031027 接合電極7〇a及細線電極7Ob係加以電性連接之故, 藉由接合導線經由接合電極70a及細線電極7 0b而注入電 流於發光層66a。另一方,對於接合電極70a與η型GaN 接觸層66c之間,係因設置有GaN電流阻擋層66d之 故’未注入電流。因此,接合電極7 0a之下方的發光層 6 6 a係抑制發光,可控制經由接合電極7 〇 a加以遮光,光 ' 取出效率下降者。另外,從發光層66a釋放於下方的光係 Θ 以第1金屬層64,反射於上方或側方之故,提昇亮度者 則爲容易。 經由本實施型態,第1黏接工程之溫度係爲100〜200 °C之範圍之故,在降溫過程中,可降低加上於基板之應 力,控制斷裂或錯位之產生。另外,在第2黏接工程中, 去除由藍寶石等所成之第1基板68之故,在更高溫度之 黏接後的降溫過程中,控制斷裂或錯位之產生同時,可降 低孔隙,作爲高的黏接強度者。因此,改善發光元件之信 φ 賴性。在本實施型態中,將第2基板60作爲Si時,較具 有藍寶石或GaN(將晶圓口徑增大者則爲困難)所成之基板 的晶片,晶片分離之後的組裝工程乃變爲容易,可提昇藍 至綠色發光元件之量產性者。 . 圖8乃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發光元件之模式 剖面圖。 於第1金屬層64與半導體層66之間,設置由IT Ο (Indium Tin Oxide)或ZnO所成,具有導電性之透明電 極65。假設,第1金屬層64乃含有Au、AuGe等時,容 -19- 201031027 易在半導體層66之間形成合金層。此合金層係吸收釋放 光,使光反射率降低。對此,設置透明電極65時,可控 制合金化及伴隨此之光反射率的下降,可保持高的光取出 效率者則變爲容易。 如根據第1~第3實施型態,可提供降低在晶圓黏接 界面之應力,改善亮度及信賴性之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如根據此製造方法,成爲可將可應用於照明裝置及顯示裝 置等之高亮度且高信賴性之發光裝置,經由高量產性而提 供。 以上,參照圖面同時,已對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加以 說明。但本發明則未加以限定於此等實施型態。關於構成 本發明之基板、半導體層,金屬層,層積體,電極等之材 質、尺寸、形狀、配置,及黏接條件等、即使有該業者進 行各種變更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均包含在本發明 之範圍。 ❹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乃有關第1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 [圖2]乃有關第1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的 工程剖面圖。 .
[圖3 ]乃有關比較例的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的工程剖 面圖。 [圖4]乃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的 -20- 201031027 工程剖面圖。 [圖5 ]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工程剖面圖。 [圖6 ]乃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模式剖面 圖。 [圖7]乃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的 工程剖面圖。 [圖8]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模式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40 :第2基板 42 :第2金屬層 42a :第1金屬膜 42b :第2金屬膜 42c :第3金屬膜 43 :第2層積體 44 :上側電極 44a :第1金屬膜 44b :第2金屬膜 44c :第3金屬膜 46 :半導體層 46a :發光層 47 :黏接界面 48 :第1基板 49 :第1層積體 -21 - 201031027 5 Ο :上側電極 52 :下側電極 60 :第2基板 62 :第2金屬層 63 :第2層積體 64 :第1金屬層 66 :半導體層 66a :發光層 67 :黏接界面 68 :第1基板 7 0 :上側電極 7 0 a :接合電極 7 0b :細線電極 7 2 :下側電極 140 :第2基板 142 :第2金屬層 1 44 :第1金屬層 146 :半導體層 146a :發光層 14 8 :第1基板 22-

Claims (1)

  1. 201031027 七、申請專利範圍 i 一種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乃具備:形成 具有第1基板,和設置於前述第1基板上,且含有發光層 之第1半導體層,和設置於前述第丨半導體層上之第丨金 屬層的第1層積體之工程、 和形成具有與前述第1基板之熱膨脹係數不同熱膨脹 ' 係數之第2基板,和設置於前述第2基板上之第2金屬層 ©的第2層積體之工程、 和在使前述第1金屬層與前述第2金屬層接觸之狀 態,進行加熱之第1黏接工程、 和於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後,去除前述第1基板的工 程、 和在前述去除工程之後,在較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溫 度爲高之溫度進行加熱之第2黏接工程者。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Φ 法,其中,前述第1金屬層係具有融點不同之第1及第2 金屬膜, 鄰接設置於前述第1半導體層之前述第1金屬膜和設 置於與前述第2金屬層之間的前述第2金屬膜之融點乃較 前述第1金屬膜之融點及前述第2金屬層的融點之任一爲 低者。 3. —種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乃具備:形成 具有由GaAs、GaP、SiC任一所成之第1基板,和設置於 前述第1基板上,且含有發光層之第1半導體層,和設置 -23- 201031027 於前述第1半導體層上之第1金屬層的第1層積體之工 程、 和形成具有與前述第丨基板之熱膨脹係數不同熱膨脹 係數,由Si、Ge、及SiC之任一所成之第2基板,和設 置於前述第2基板上之第2金屬層的第2層積體之工程、 和在使前述第1金屬層與前述第2金屬層接觸之狀 態,進行加熱之第1黏接工程、 和於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後,去除前述第1基板的工 程、 和在前述去除工程之後,在較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溫 度爲高之溫度進行加熱之第2黏接工程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法’其中’前述第2黏接工程係包含在於前述第1半導體 層,形成第1電極,且於前述第2基板,形成第2電極之 後’在較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前述溫度爲高之溫度進行加 熱之工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法,其中,在前述第2黏接工程之前述溫度係作爲在前述 第1半導體層與前述第1電極之間,及在前述第2基板與 第2電極之間,可各形成電阻性接觸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法,其中,前述除去工程係包含使用機械性硏磨法及溶液 鈾刻法之至少任一之工程者。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24- 201031027 法,其中,前述第1金屬層係將第lAu膜含於表面, 前述第2金屬層係將第2Au膜含於表面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法,其中,前述第1金屬層係更具有鄰接設置於前述第1 半導體層之第iTi膜,和設置於前述第lTi膜與前述第 1 Au膜之間的第lPt膜、 或更具有設置於前述第1半導體層與前述第lAu膜 _ 之間的Ni膜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法,其中,前述第2金屬層係更具有鄰接設置於前述第2 基板之第2Ti膜,和設置於前述第2Ti膜與前述第2Au膜 之間的第2Pt膜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法,其中,前述第1金屬層及前述第2金屬層之中任一方 係含有焊料層, φ 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加熱溫度係作爲較前述焊料層之 融點爲低, 前述第2黏接工程之加熱溫度係作爲前述焊料層之前 述融點以上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焊料層係含有AuSn、AuGe、AuSi、及 ϊη之中之任一者。 12. —種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乃具備:形成 具有由藍寶石所成之第1基板,和設置於前述第1基板 -25- 201031027 上,且含有發光層之第1半導體層,和設置於前述第1半 導體層上之第1金屬層的第1層積體之工程、 和形成具有與前述第1基板之熱膨脹係數不同月長 係數,由Si、Ge、及SiC之任一所成之第2基板,和設 置於前述第2基板上之第2金屬層的第2層積體之^呈、 和在使前述第1金屬層與前述第2金屬層接@之狀 態,進行加熱之第1黏接工程、 和於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後,去除前述第1基板的工 程、 和在前述去除工程之後,在較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溫 度爲高之溫度進行加熱之第2黏接工程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第1層積體之工程係含有形成以 IruGayAh.x.yN (OSxSl、OSySl' x+ySl)而成的組 成式所表示之前述第1半導體層的工程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除去工程係包含使用雷射剝離法或機械 性硏磨法之至少任一之工程者。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第1層積體之工程係含有於前述第 1半導體層與前述第1金屬層之間,形成透明電極之工程 者。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第1金屬層係將第lAu膜含於表面’ -26- 201031027 前述第2金屬層係將第2 Au膜含於表面者。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第1金屬層係更具有鄰接設置於前述第 1半導體層之第ITi膜,和設置於前述第ITi膜與前述第 lAu膜之間的第lPt膜’或具有設置於前述第1半導體層 ' 與前述第1 Au膜之間的Ni膜者。 '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φ 方法,其中,前述第2金屬層係更具有鄰接設置於前述第 2基板之第2Ti膜,和設置於前述第2Ti膜與前述第2Au 膜之間的第2Pt膜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第1金屬層及前述第2金屬層之中任一 方係含有焊料層, 前述第1黏接工程之加熱溫度係作爲較前述焊料層之 融點爲低, % 前述第2黏接工程之加熱溫度係作爲前述焊料層之前 述融點以上者。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記載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焊料層係含有AuSn、AuGe、AuSi、及 ' h之中之任一者。 -27-
TW098128387A 2009-02-10 2009-08-24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20103102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8908A JP2010186829A (ja) 2009-02-10 2009-02-10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1027A true TW201031027A (en) 2010-08-16

Family

ID=42102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8387A TW201031027A (en) 2009-02-10 2009-08-24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110451B2 (zh)
EP (1) EP2216835A1 (zh)
JP (1) JP2010186829A (zh)
TW (1) TW20103102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1093A (ja) * 2007-12-06 2009-06-25 Toshiba Corp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1044482A (ja) * 2009-08-19 2011-03-03 Toshiba Corp 発光素子
JP2011198962A (ja) * 2010-03-18 2011-10-06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730521B2 (ja) * 2010-09-08 2015-06-10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熱処理装置
JP2012089828A (ja) * 2010-09-22 2012-05-10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02010052727B4 (de) 2010-11-26 2019-01-31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Halbleiterchips und derartiger Halbleiterchip
JP2012248795A (ja) * 2011-05-31 2012-12-13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142743B2 (en) * 2011-08-02 2015-09-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igh temperature gold-free wafer bonding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8426227B1 (en) 2011-11-18 2013-04-23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a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array
US8573469B2 (en) 2011-11-18 2013-11-05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a micro LED structure and array of micro LED structures with an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layer
US8349116B1 (en) 2011-11-18 2013-01-08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icro device transfer head heat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a micro device
WO2013074370A1 (en) * 2011-11-18 2013-05-23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a micro led structure and array of micro led structures with an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layer
US8518204B2 (en) 2011-11-18 2013-08-27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d transferring a micro device and an array of micro devices utilizing an intermediate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bonding layer
US8646505B2 (en) 2011-11-18 2014-02-11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icro device transfer head
TWI478384B (zh) 2011-12-28 2015-03-21 Toshiba Kk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773750B2 (en) 2012-02-09 2017-09-26 Apple Inc. Method of transferring and bonding an array of micro devices
US9548332B2 (en) 2012-04-27 2017-01-17 Apple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micro LED device with self-aligned metallization stack
US9105492B2 (en) 2012-05-08 2015-08-11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mpliant micro device transfer head
US8415768B1 (en) 2012-07-06 2013-04-09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mpliant monopolar micro device transfer head with silicon electrode
US8791530B2 (en) 2012-09-06 2014-07-29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mpliant micro device transfer head with integrated electrode leads
US9162880B2 (en) 2012-09-07 2015-10-20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ass transfer tool
US9558721B2 (en) 2012-10-15 2017-01-31 Apple Inc. Content-based adaptive refresh schemes for low-power displays
US9236815B2 (en) 2012-12-10 2016-01-12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mpliant micro device transfer head array with metal electrodes
US9676047B2 (en) 2013-03-15 2017-06-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forming metal bonding lay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217541B2 (en) 2013-05-14 2015-12-22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tabiliza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shear release posts
US9484504B2 (en) 2013-05-14 2016-11-01 Apple Inc. Micro LED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US9136161B2 (en) 2013-06-04 2015-09-15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icro pick up array with compliant contact
US20160329173A1 (en) 2013-06-12 2016-11-10 Rohinni, LLC Keyboard backlighting with deposited light-generating sources
US8987765B2 (en) 2013-06-17 2015-03-24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Reflective bank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9111464B2 (en) 2013-06-18 2015-08-18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ED display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US8928021B1 (en) 2013-06-18 2015-01-06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ED light pipe
JP6299478B2 (ja) 2013-06-26 2018-03-2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035279B2 (en) 2013-07-08 2015-05-19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icro device with stabilization post
US9296111B2 (en) 2013-07-22 2016-03-29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icro pick up array alignment encoder
US9087764B2 (en) 2013-07-26 2015-07-21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dhesive wafer bonding with controlled thickness variation
US9153548B2 (en) 2013-09-16 2015-10-06 Lux 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dhesive wafer bonding with sacrificial spacers for controlled thickness variation
US9367094B2 (en) 2013-12-17 2016-06-14 Apple Inc. Display module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US9768345B2 (en) 2013-12-20 2017-09-19 Apple Inc. LED with current injection confinement trench
US9583466B2 (en) 2013-12-27 2017-02-28 Apple Inc. Etch removal of current distribution layer for LED current confinement
US9450147B2 (en) 2013-12-27 2016-09-20 Apple Inc. LED with internally confined current injection area
US9542638B2 (en) 2014-02-18 2017-01-10 Apple Inc. RFID tag and micro chip integration design
US9583533B2 (en) 2014-03-13 2017-02-28 Apple Inc. LED device with embedded nanowire LEDs
US9522468B2 (en) 2014-05-08 2016-12-20 Apple Inc. Mass transfer tool manipulator assembly with remote center of compliance
US9318475B2 (en) 2014-05-15 2016-04-19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lexible display and method of formation with sacrificial release layer
US9741286B2 (en) 2014-06-03 2017-08-22 Apple Inc. Interactive display panel with emitting and sensing diodes
US9624100B2 (en) 2014-06-12 2017-04-18 Apple Inc. Micro pick up array pivot mount with integrated strain sensing elements
US9425151B2 (en) 2014-06-17 2016-08-23 Apple Inc. Compliant electrostatic transfer head with spring support layer
US9570002B2 (en) 2014-06-17 2017-02-14 Apple Inc. Interactive display panel with IR diodes
US9705432B2 (en) 2014-09-30 2017-07-11 Apple Inc. Micro pick up array pivot mount design for strain amplification
US9828244B2 (en) 2014-09-30 2017-11-28 Apple Inc. Compliant electrostatic transfer head with defined cavity
US9478583B2 (en) 2014-12-08 2016-10-25 Apple Inc. Wearable display having an array of LEDs on a conformable silicon substrate
KR20170003102A (ko) * 2015-06-30 2017-01-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소자 패키지
WO2017124109A1 (en) 2016-01-15 2017-07-20 Rohinni,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backlighting through a cover on the apparatus
US11094865B2 (en) * 2017-01-26 2021-08-17 Suzhou Lekin Semiconductor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CN108400227B (zh) * 2018-05-04 2023-08-15 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倒装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10739285A (zh) * 2019-10-30 2020-01-31 北京工业大学 硅基金属中间层化合物半导体晶圆的结构及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4153A (en) 1992-08-28 1993-08-10 At&T Bell Laboratories Permanent metallic bonding method
DE60042187D1 (de) 1999-06-09 2009-06-25 Toshiba Kawasaki Kk Bond-typ Halbleitersubstrat, lichtemittierendes Halbleiterbauelement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TW456058B (en) 2000-08-10 2001-09-21 United Epitax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153673B2 (ja) * 2001-03-29 2008-09-24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US7535100B2 (en) * 2002-07-12 2009-05-19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Wafer bonding of thinned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circuits to high performance substrates
DE10232337B4 (de) 2002-07-17 2017-05-11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Überwachung einer Luftmassenmessvorrichtung
JP4217093B2 (ja) 2003-03-27 2009-01-2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40007B2 (ja) * 2003-04-28 2008-08-27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EP1733439B1 (en) * 2004-03-18 2013-05-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Nitride based led with a p-type injection region
JP2006086361A (ja) * 2004-09-16 2006-03-30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96288B2 (ja) 2005-04-27 2013-05-15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素子
CN100375303C (zh) * 2005-10-27 2008-03-12 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 含有金锗镍的欧姆电极、铟镓铝氮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制造方法
TWI288979B (en) 2006-02-23 2007-10-21 Arima Optoelectronics Corp Light emitting diode bonded with metal diffus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10945B2 (en) 2006-06-30 2011-03-22 Cree, Inc. Nickel tin bonding system with barrier layer for semiconductor wafers and devices
JP5126875B2 (ja) 2006-08-11 2013-01-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7855459B2 (en) 2006-09-22 2010-12-21 Cree, Inc. Modified gold-tin system with increased melting temperature for wafer bonding
JP2008288248A (ja) 2007-05-15 2008-11-27 Hitachi Cable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16835A1 (en) 2010-08-11
US20100203659A1 (en) 2010-08-12
US20120104446A1 (en) 2012-05-03
JP2010186829A (ja) 2010-08-26
US8110451B2 (en) 2012-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31027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5390063B2 (ja) 単結晶窒化物系半導体基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高品質の窒化物系発光素子製造方法
JP5189681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製造用支持基板及びこの支持基板を用いた半導体発光素子
TWI416759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該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及使用該半導體發光元件之燈具
KR101198758B1 (ko) 수직구조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287880B (en) Group III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KR20100008123A (ko) 이중 히트 씽크층으로 구성된 지지대를 갖춘 고성능수직구조의 반도체 발광소자
JP2010056458A (ja)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WO2007015330A1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41093A (ja)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8047924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のための拡散バリヤー
TW201415657A (zh) Led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KR100999548B1 (ko) 수직구조를 갖는 반도체 발광소자 제조용 지지기판, 이를 이용한 수직구조를 갖는 반도체 발광소자 제조방법 및 수직구조를 갖는 반도체 발광소자
JP2012089828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0807752A (en) III group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process for producing III group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amp
KR101231118B1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용 지지기판 및 상기 지지기판을 이용한고성능 수직구조의 반도체 발광소자
JP2010226023A (ja) 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層を支持基板上に有する基板生産物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KR20090105462A (ko) 수직구조 그룹 3족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및이의 제조 방법
JP4313478B2 (ja) AlGaInP発光ダイオード
KR101499954B1 (ko) 수직구조 그룹 3족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및제조방법
JP2010161160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9277852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090106294A (ko) 수직구조 그룹 3족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및이의 제조 방법
JP4689315B2 (ja) pn接合型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5038936A1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