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16724A -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rmoplastic copolymer - Google Patents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rmoplastic copolym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16724A
TW201016724A TW098122848A TW98122848A TW201016724A TW 201016724 A TW201016724 A TW 201016724A TW 098122848 A TW098122848 A TW 098122848A TW 98122848 A TW98122848 A TW 98122848A TW 201016724 A TW201016724 A TW 2010167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polymer
polymerization
weight
reactor
produc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2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ro Yamashita
Hajime Takamura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016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672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4Polymerisation in solution
    • C08F2/06Organic solv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01Multistage polymeris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 change in reactor conditions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1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polymerisation apparatu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 C08F212/02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 C08F212/04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containing one ring
    • C08F212/06Hydrocarbons
    • C08F212/08Styrene
    • C08F212/10Styrene with nitri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42Nitri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7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monomers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36/00
    • C08F279/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monomers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36/00 on to polymers of conjugated dienes
    • C08F279/04Vinyl aromatic monomers and nitriles as the only 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23/00 - C08L53/00
    • C08L55/02ABS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5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9D123/00 - C09D153/00
    • C09D155/02ABS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polym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Description

201016724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含有透明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之熱 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該透明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耐 藥品性、色調等均衡性優異,且成形加工性與生產性優異。 【先前技術】 ABS樹脂等橡膠強化苯乙烯系樹脂所代表之苯乙烯系 樹脂因具有優異機械性質、成形加工性及外觀特性,故廣 φ 泛使用於以家用電器、OA機器及一般雜貨等爲首之領域。 尤其是在汽車•機車的領域上,因具輕量化的優點,不僅 可使用於內裝品,亦可使用於外裝零件,在此情況以塗裝 狀態爲多。 一般而言,在苯乙烯系樹脂中,已知可藉由增加該樹 脂中苯乙烯系共聚物之氰化乙烯單體的含有率,而提高抗 塗裝性。至今爲止,在ABS樹脂中,有硏討幾種提高含丙 烯腈共聚物之丙烯腈的含有率,亦即以擴大丙烯腈之組成 ® 分布而改良塗裝性的方法。例如在專利文獻1至3已提案 規定含橡膠接枝共聚物中的丙烯腈含有率,或是不含橡膠 成分之苯乙烯系共聚物中丙烯腈含有率的方法。但是,該 方法的塗裝性及熔融時色調穩定性不充分,必須將數種丙 烯腈含有率相異的苯乙烯系共聚物成分聚合以及進行調配 擠壓,故會有使ABS之生產性顯著降低的問題。 在專利文獻4中爲了擴大苯乙烯系共聚物中丙烯腈的 組成分布,雖己利用使用到批次式懸浮聚合的共聚物,但 201016724 因該製造方法係利用水,必須將聚合物分離、洗淨、乾燥, 使得製造成本極大。再者,由於在懸浮聚合有反應性比的 限制,在聚合的後半期殘留了過多丙烯腈,故產生聚丙烯 腈,色調惡化,並無法獲得目的的組成分布。又由於未反 應的丙烯腈溶解於水,故會有製程廢水中含丙烯腈之環境 上的問題存在。 在專利文獻5已揭示藉由使用採靜態力學混合器的裝 置進行AS樹脂之連續聚合,可改良屬AS溶液聚合課題之 © 在高聚合率下的聚合穩定性,而可製造成形加工性優異的 AS樹脂,但在高氰化乙烯單體區域中進行連續聚合時,會 有因髙黏度導致聚合無法穩定化的問題,且無關於使用連 續式反應器以擴大丙烯腈組成分布之生產技術的報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168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7— 1109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5— 209108號公報 ®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9-30219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平9— 31108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欲解決課題 本發明係以解決上述以往技術的問題作爲課題,進行 檢討,結果完成者。亦即’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爲了 提供耐衝擊性、抗塗裝性、色調穩定性及成形加工性之均 衡性優異的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所必要的氰化單 201016724 體含有率高的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特別是有關於 抗塗裝ABS樹脂所含有之含高丙烯腈的苯乙烯系樹脂,其 係提供一種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將擴大組成分布 的含高丙烯腈的苯乙烯系樹脂予以連續反應來生產,使生 產效率提高,進一步可使其減低環境負擔。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係關於以下(1)至(10)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 造方法。 • (1)一種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其含有下列步 驟:(甲)將含芳香族系乙烯單體(al)、氰化乙烯單體(a2)的 單體混合物(a)連續地供給至完全混合流動之反應器,聚合 共聚物(A)的步驟;及(乙)將含共聚物(A)的聚合溶液供給至 擠壓流動之反應器,進一步聚合共聚物(A),製造共聚物(B) 的步驟。 (2) 如(1)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其含有:(丙) 在含有該(甲)步驟所得共聚物(A)的聚合溶液中,添加含芳 ® 香族系乙烯單體(bl)之單體混合物(b)的步驟。 (3) 如(1)或(2)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其中 該(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之反應器係以2個以上管狀反 應器所構成的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 (4) 如(1)至(3)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 法’其中該(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的反應器係以一個以 上具有靜態混合用構造部之管狀反應器所構成的循環型迴 路狀反應器》 201016724 (5) 如(1)至(4)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 法’其中該(乙)步驟之擠壓流動的反應器係以一個以上具 有·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所構成的串聯型塞流反 應器。 (6) 如(4)或(5)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其中 該具有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係具有具複合彎管 的構造部,每單位體積的傳熱面積爲50m2/m3以上。 (7) 如(1)至(6)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 ® 法’其係在該(乙)步驟中,使其反應至共聚物(B)的聚合率 爲40至90重量%爲止。 . (8)如(1)至(7)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 法,其進一步含有:(丁)以100°C以上小於3 00°C的溫度, 在常壓(760托耳)以下的壓力連續揮發該(乙)步驟所得的共 聚物(B),分離去除未反應原料混合物與共聚物(B)的步驟。 (9) 如(1)至(8)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 法,其中該共聚物(B)係由50至70重量%芳香族系乙烯化 合物、30至50重量%氰化乙烯化合物所組成,且存在 重量%以上具有氰化乙烯之組成分布較平均氰化乙烯的含 有率更高2重量%以上之高組成之共聚物(B)。 (10) 如(1)至(9)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 方法,其中該共聚物(B)之霧値爲5以上。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獲得耐衝擊性等物性均衡性優異之抗 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所含有的熱可塑性共聚物° 201016724 又,根據本發明由於可使熱可塑性共聚物之氰化單體的組 成分布擴大,例如並無必要將數種氰化單體含有率相異之 苯乙烯系共聚物成分進行聚合以及進行配料擠懕以提高苯 乙烯系共聚物之氰化單體的含有率,亦可提高苯乙烯系共 聚物之生產性。又,根據本發明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 法,即使在成爲經高黏度化聚合溶液的共聚物含有率高之 條件,亦可穩定地、有經濟效益地、有利地進行連續聚合。 又,在本發明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亦可使環境負擔 Ο 減低》 【實施方式】 茲詳細說明有關本發明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 如下。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其係 倂用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與擠壓流動反應器,從芳香族系 乙烯單體、氰化乙烯單體來連續製造共聚物(B)之方法。 在連續式反應器存在有完全混合流動與擠壓流動二種 ® 理想的模型。完全混合流動式係反應器內成分爲完全均 一,所供給的原料於一瞬間混合至此均一狀態之型式。而 擠壓流動式係所供給的原料,與之前或之後所供給的原料 完全無關’而是使反應流體以擠出管子之方式進行流動的 反應器。 首先說明本發明中有關(甲)將含芳香族系乙烯單體 (al)、氟化乙烯單體(a2)的單體混合物(a)連續地供給至完 全混合流動反應器,聚合共聚物(A)的步驟。 •201016724 在本發明之(甲)步驟中,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方面, 可使用具有各種攪拌葉片,例如槳式葉片、渦輪葉片、螺 旋槳葉片、Brumargin葉片、多段葉片、錨式葉片、Maxblend 葉片、雙螺槳葉片等之混合型聚合槽,又,形狀方面,可 使用各種管狀•塔狀之反應器等。該等聚合槽類(反應器) 可使用一基(槽)或二基(槽)以上,又可因應需要使用組合二 種類以上之反應器》其中,完全混合流動之反應器以使用 由2個以上管狀反應器所構成之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爲 • 佳。又,完全混合流動之反應器,亦可使用屬一般反應器 的連續攪拌槽,但以使用由1個以上以具有靜態混合用構 造部之管狀反應器所構成的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可完全 混合流動,且共聚物之含有率高,即使在經高黏度化之聚 合溶液的條件下,亦可穩定地、有經濟效益地、有利地進 行連續聚合故佳。 本發明中較適合使用之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之管狀反 應器,係指無可動部分之內部有複數個混合元件固定的管 赢 w 狀反應器(具靜態混合元件的管狀反應器)。藉由一面進行 以管狀反應器之靜態混合,一面較佳爲進行連續塊狀聚合 或溶液聚合,可使至今無法達成之高聚合物濃度區域下的 連續聚合成爲可能。又,藉由與大部分內部熱交換表面進 行組合,因可達成高的熱傳導,故可在不必擔心形成熱點 的情況下,於熱控制下進行極可靠的發熱聚合反應。再者, 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由於提髙熱交換表面 積,並提高混合性的目的下,以具複合彎管爲佳。 201016724 本發明所使用的管狀反應器之每單位體積 較佳爲10m2/m3以上,更佳爲30m2/m3以上,最仓 以上。 本發明中,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 -壁溫)/(平均內溫一壁溫)的關係式所表示之 內的溫度分布較佳爲0至1.2。溫度分布若爲1 熱傳導效率差,可能會形成熱點,同時聚合反 會有困難。 φ 固定於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 個混合元件方面,可舉出改變流入管內的聚合 割與流動方向,藉由重複分割與合流,以形成 聚合液,此種管狀反應器較佳可舉出靜態混合 型、SMR型之Sulzer式管狀混合器、Kenics式 器、Tor ay式之管狀混合器等。特宜爲SMX型 Sulzer式管狀混合器。 本發明之具有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 # 爲了使有效反應容積變大,期望爲以液狀熱傳 於內部線圈、配設有至少1個靜態力學混合用 少1個反應器所構成者。該等反應器可使用一 上,又可因應需要組合二種以上的反應器。
本發明在聚合時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 其內部壓力宜爲反應液之蒸氣壓以上。管狀反 力較佳爲1至40公斤/公分2G且爲反應液之棄 藉由將反應器內部維持在1至40公斤/公分2G 的傳熱面積 i 爲 5 0m2/m3 惠器以(內溫 聚合時配管 .2以上,則 應的熱控制 內部的複數 液流動之分 亂流且混合 器,如SMX 之靜態混合 、SMR型之 應器方面, 導介質流動 構造部之至 座或二座以 狀反應器, 應器內部壓 ξ氣壓以上。 且在反應液 201016724 之蒸氣壓以上,而可抑制反應液的發泡,可防止 起的阻塞。 本發明更佳爲:(甲)作爲完全混合流動反應 用以一個以上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之管狀反應器 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中,回流之混合溶液之流量 小時)者;以自(甲)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流至串聯 全混合流動反應器之(乙)擠壓流動反應器之混合 量爲F2(升/小時)時,其回流比(R = F1/F2)以在5 1 鲁 圍爲佳。回流比若小於5,則在迴路狀反應器內 合度分布,無法達成本發明目的的作爲完全混 用,回流比若超過30時,迴路狀反應器內之滯 長,有聚合失控的危險,同時,爲了使大量的聚 環,因必須有大規模的設備投資,故並不合適。 流比設定在5至30之範圍內,使均一地混合成爲 獲得均質的聚合溶液,故更佳。 爲了將回流於由一個以上具靜態混合用構造 ^ 反應器所構成的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內之混合溶 以調整,可於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設置循環用泵 用的循環泵,因聚合溶液的黏度高,故宜爲使用 輪泵來調整聚合溶液之流量。 (甲)步驟中共聚物(A)之聚合溶液黏度較佳 3000泊,更佳爲100至2000泊。若小於50泊, 的輸送穗定性會降低,同時特別是使用SMX型、 Sulzer式管狀混合器時,則有可能無法維持完全 發泡所引 器,係使 所構成之 爲F1(升/ 配置於完 溶液之流 g 30之範 產生了聚 合器之功 留時間變 合溶液循 又,將回 r可能,因 部之管狀 液流量加 。在此使 周知之齒 爲 50至 循環用泵 SMR型之 _混合流動 -10 - 201016724 狀態。若超出3 0 0 0泊時,反應器內聚合溶液黏度將上升, 有可能會爲了維持完全混合流動狀態而使得循環泵或供給 泵故障。 芳香族系乙烯單體(a 1)方面,可舉出苯乙烯、α-甲基 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 '乙烯甲苯、三級丁基苯乙烯、鄰 乙基苯乙烯、鄰氯苯乙烯、鄰,對二氯苯乙烯或該等二種以 上的混合物,特佳爲使用苯乙烯與α -甲基苯乙烯。 氰化乙烯系單體(a2)方面,可舉出丙烯腈、甲基丙烯 0 腈、乙基丙烯腈或該等二種以上的混合物等,特佳爲使用 丙烯腈。 本發明之(甲)步驟中,單體混合物(a)有以芳香族系乙 烯單體(al)、氰化乙烯單體(a2)所構成之情形,與含有芳香 族系乙烯單體(a 1)、氰化乙烯單體(a2)以外之其他單體(a3) 的情形。其他單體(a3)方面,可舉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 等不飽和羧酸、順丁烯二酸等不飽和二羧酸、順丁烯二酸 酐等不飽和二羧酸酐及N—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N_取 ® 代順丁烯二醯亞胺及丙烯醯胺等不飽和醯胺等。可使用一 種或二種以上之其他單體(a3)。 本發明之(甲)步驟中,單體混合物(a)就抗塗裝性與耐 衝擊性與剛性之物性均衡性而言,宜爲由10至70重量% 之芳香族系乙烯化合物單位(al)、10至60重量%之氰化乙 烯化合物單位(a2)及0至50重量%之與該等可共聚合之其 他單體(a3)所組成之乙烯系單體混合物。氰化乙烯系單體 若小於10重量%時,使用所得之熱可塑性共聚物之抗塗裝 -11- 201016724 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抗塗裝性並不充分,若超過60重 量%,該樹脂組成物的色調穩定性降低,故並不佳。 本發明之(甲)步驟中,較佳爲將含芳香族系乙烯單體 (al)、氰化乙烯單體(a2)的單體混合物(a)連續地供給至完 全混合流動之反應器,使其反應至共聚物(A)之聚合率爲20 至70重量%爲止。較佳的態樣爲共聚物(A)之聚合率爲30 至70質量%。共聚物(A)之聚合率小於20重量%或超出70 重量%時,聚合反應的控制將變得困難,同時,會有無法 • 獲得後述之較佳組成的共聚物(A)。 調整共聚物(A)之聚合率的方法可使用周知之聚合技 術。在變更反應器滯留時間、聚合溫度、引發劑濃度而可 調整作爲目的的聚合率。在降低聚合率時,以縮短反應器 滯留時間、增加聚合溶劑的量、以及降低聚合溫度與引發 劑濃度予以調整。提高聚合率時,在延長反應器滯留時間、 減少聚合溶劑的量、以及提高聚合溫度與引發劑濃度予以 調整。 ^ 本發明中,宜爲將單體混合物(a)連續地供給至(甲)步 驟之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使之添加於連續塊狀聚合或連 續溶液聚合的製程中。 在選擇連續溶液聚合作爲(甲)步驟之聚合反應時,除 了上述單體以外,可使用溶劑。使用的溶劑中,亦可含有 飽和成分的水。使用溶劑時,可舉出甲苯、乙苯、二甲苯 等烴系溶劑、甲乙酮、甲基異丁酮、丁醇、四氫呋喃等極 性溶劑等的溶劑,但該等中以極性溶劑爲佳,更佳爲甲乙 -12- 201016724 酮或甲基異丁酮等具酮基的溶劑,再者,就共聚物(A)之溶 解性,更佳爲甲乙酮。供給至完全混合槽的有機溶劑較佳 爲極性溶劑。若以本發明之所有步驟所添加的單體總量爲 100重量份時,供給至(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的有 機溶劑之量,較佳爲使用1至50重量份,更佳爲!至30 重量份,進一步更佳爲1至20重量份之溶劑。 在(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中,聚合溫度較佳 爲70至120 °C,更佳以90至115 °C爲所望。聚合溫度爲 參 70 °C至120 °C時,未反應丙烯腈的量變少,又可獲得廣大 組成分布的共聚物(B)。 (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所致聚合步驟之平均 滯留時間,雖係依照目標的聚合率、聚合溫度、引發劑種 類•使用量而定,但以0.5至4小時之範圍爲佳,以1至3 小時更佳。藉由將平均滞留時間設定在此範圍內,不僅聚 合控制爲穩定,同時可製造含高丙烯腈成分的共聚物。滯 留時間若較〇 . 5小時短,則必須增加自由基聚合引發劑的 ® 使用量,聚合反應的控制將變得困難。 本發明之以(甲)步驟所得共聚物(A)的組成’較佳爲芳 香族系乙烯化合物45至70重量%、氰化乙烯化合物30至 55重量%,更佳爲芳香族系乙烯化合物50至65重量%、氰 化乙烯化合物35至50重量。共聚物(A)之特徵宜爲小於10 重量%之具有氰化乙烯的組成分布較平均氰化乙烯的含有 率更高2重量%以上之高組成的共聚物,相較於後述以(乙) 201016724 步驟所得的共聚物(B),氰化乙烯化合物之含量高,且氰化 乙烯化合物之組成分布狹窄。 接著,說明關於本發明的(乙)步驟。本發明在(乙)步驟 方面,係將含以(甲)步驟所得之共聚物(A)的聚合溶液供給 至擠釋流動反應器,進一步藉由聚合共聚物(A)來製造共聚 物(B)。藉由本發明之(乙)步驟,可使熱可塑性共聚物之氰 化乙烯化合物的組成分布擴大化。 在(乙)步驟之擠壓流動反應器方面,可使用各種管 β 式•塔式的反應器等。又,亦可將捏合機式反應器、二軸 擠壓機等作爲聚合反應器使用。該等反應器可以一座或二 座以上使用,又亦可因應需要組合二種以上的反應器使 用。其中擠壓流動反應器方面宜爲使用一個以上以具靜態 混合用構造部之管狀反應器所構成的串聯型塞流反應器。 此外,在(乙)步驟可適當使用的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之管 狀反應器雖可適用(甲)步驟中的規格,但並不需要爲同一 種。又,關於(乙)步驟可使用之較佳的具靜態混合用構造 ® 部的管狀反應器內部的壓力,亦以同於(甲)步驟之壓力條 件爲佳,但(甲)步驟與(乙)步驟的壓力條件並不需要相同。 由(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萃取共聚物(Α)供 給至(乙)步驟之擠壓流動反應器的輸送液體操作’可以例 如泵來進行。泵以市售之齒輪泵爲佳。藉由泵萃取反應液’ 可穩定地在接下來的步驟中輸送反應液,同時持續將所設 置的擠壓流動反應器升壓至反應液的蒸氣壓以上。 (乙)步驟中,共聚物(Β)的黏度較佳爲50至5000泊’ -14- 201016724 更佳爲300至4000泊。若小於50泊,特別是使用SMX型、 SMR型之Sulzer式管狀混合器時,會有改變流入管內的聚 合液流動之分割與流動方向,因重覆分割與合流所致形成 了亂流,而有使聚合液的混合變困難之可能性。又,若超 出5 00 0泊時,反應器內聚合溶液黏度上升,無法對下個步 驟輸送聚合溶液,可能會導致管狀混合器的故障。 本發明中,較佳爲藉由在(甲)步驟與(乙)步驟間,增加 (丙)在含共聚物(A)的聚合溶液中添加含芳香族系乙烯單 β 體(bl)的單體混合物(b)之步驟,以使熱可塑性共聚物之氰 化乙烯化合物之組成分布可更擴大化。 在芳香族系乙烯單體(bl)方面,可舉出苯乙烯、α-甲 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乙烯甲苯、三級丁基苯乙烯、 鄰乙基苯乙烯 '鄰氯苯乙烯及鄰、對二氯苯乙烯等,特宜 爲使用苯乙烯或α —甲基苯乙烯。可使用一種或二種以上 芳香族系乙烯單體(bl) ^ 單體混合物(b)除了芳香族系乙烯化合物單位(bl)以 W 外,可含有氰化乙烯化合物單位(b2)及可與該等共聚合之 其他單體(b3)。 氰化乙烯系單體(b2)方面,可舉出丙烯腈、甲基丙烯 腈及乙基丙烯腈等,特宜爲使用丙烯腈。可使用一種或二 種以上氰化乙烯系單體(b2) » 其他單體(b3)方面,可舉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不 飽和羧酸、順丁烯二酸等不飽和二羧酸、順丁烯二酸酐等 不飽和二羧酸酐及N-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N-取代順 -15 ~ 201016724 丁烯二醯亞胺及丙烯醯胺等之不飽和醯胺等。可使用一種 或二種以上其他單體(b3)。 單體混合物(b)之組成比方面,就抗塗裝性、耐衝擊性 與剛性之物性均衡性而言,宜爲以由1至45重量%芳香族 系乙烯單體(bl)、1至10重量%氰化乙烯單體(b2)及1至 50重量%與該等可共聚合之其他單體(b3)所組成的乙烯系 單體混合物。 以單體混合物(a)與單體混合物(b)之合計爲100重量% Ο 時,(丙)步驟中單體混合物(b)之供給量較佳爲3至50重量 %。 本發明中,對(乙)步驟之擠壓流動之反應器除了來自 (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之聚合溶液或單體混合物 (b)之外,亦可供給各種有機溶劑、聚合引發劑、鏈轉移劑、 抗氧化劑、熱穩定劑。 供給(乙)步驟之擠壓流動反應器的有機溶劑方面,較 佳爲極性溶劑。該有機溶劑可爲與供給至(甲)步驟之完全 ® 混合流動反應器的有機溶劑相同或不同之種類,但就揮發 成分分離的容易性,以使用同於供給至(甲)完全混合流動 反應器的有機溶劑之有機溶劑爲佳。供給至(乙)擠壓流動 反應器之有機溶劑的量,若以本發明之所有步驟所添加之 單體總量爲100重量份時,較佳爲使用1至50重量份,更 佳爲1至30重量份,最佳爲1至20重量份之溶劑。 供給至(乙)步驟之擠壓流動反應器的聚合引發劑或鏈 轉移劑、抗氧化劑、熱穩定劑方面,在抗氧化劑中可舉出 -16- 201016724 受阻酚系、含硫有機化合物系及含磷有機化合物系等,熱 穩定劑方面可舉出酚系或丙烯酸酯系等。抗氧化劑、熱穩 定劑之供給量方面,相對於單體混合物(b),宜爲0至2重 量%。其添加方法較佳爲自附設於該管狀反應器入口的側 線進行添加之方法,或是在管狀反應器的入口以另外串聯 配置之靜態混合器進行預備混合,通過該(乙)步驟之擠壓 流動反應器的方法。又,供給有機溶劑至(乙)步驟之擠壓 流動反應器時,亦可因應需要於有機溶劑中混合聚合引發 • 劑或鏈轉移劑、抗氧化劑、熱穩定劑。 在(乙)步驟之擠壓流動反應器中,共聚物(B)的聚合率 以使其反應至40至90重量%止爲佳。共聚物(B)之聚合率 更佳爲45至85重量%。藉由使共聚物(B)之聚合率反應至 40至90重量%爲止,以使用串聯配置於(甲)步驟之完全混 合流動反應器的(乙)步驟之擠壓流動反應器,使經聚合之 共聚物(B)之氰化乙烯化合物的組成分布擴大化,可獲得目 的的熱可塑性共聚物。在此,調整共聚物(B)之聚合率的方 ^ 法方面,可藉由該共聚物(A)的聚合率之調整方法來調整。 在(乙)步驟之擠壓流動反應器中,聚合溫度宜爲70至 200°C,更宜爲90至180°C,最宜爲1〇〇至16〇°C。聚合溫 度在70。(:以下除了因聚合速度遲緩’無法確保生產性之 外,還有共聚物之組成分布不充分的情形。又,在200°C 以上反應速度明顯變快,同時’聚合體(B)以水垢形式附著 於靜態混合用構造部,而有製造穗定性的問題產生。 在(乙)步驟之擠壓流動反應器中’反應液的平均滯留 201016724 時間宜爲在〇·〇1至120分之範圍進行。更宜爲0.1至90 分,該平均通過時間若較0.01分短,則無法充分提高聚合 率。另一方面,該平均通過時間若較120分長,則最終所 得共聚物(B)的熱穩定性降低,生產性亦有降低的情形,故 不佳》 本發明之來自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生成共聚物(B) 的速度,亦即聚合物生成速度宜爲1 〇%/小時以上。聚合物 生成速度若小於1 〇%/小時,則生產性降低,會有連續聚合 ® 的優點減低之情形。 本發明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於製造共聚物 (A)、(B)時,可不使用聚合引發劑進行熱聚合,亦可使用 聚合引發劑進行聚合,亦可進一步倂用熱聚合與引發劑聚 合。聚合引發劑方面,可使用過氧化物或偶氮系化合物等。 過氧化物之具體例方面,可舉出過氧化苯甲醯基、氫 過氧化枯烯、過氧化二枯烯基、氫過氧化二異丙苯、氫過 氧化三級丁基、過氧化三級丁基枯烯基、過氧乙酸三級丁 Ο — 酯、過氧苯甲酸三級丁酯、過氧異丙基碳酸三級丁酯、過 氧化二—三級丁基、過辛酸三級丁酯、1,1 一雙(三級丁基 過氧基)3,3,5—三甲基環己烷、1,1—雙(三級丁基過氧基) 環己烷、過氧一 2 -乙基己酸三級丁酯等。 又,偶氮系化合物之具體例方面,可舉出偶氮雙異丁 腈、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2 —苯基偶氮一 2,4 一二甲基 —4 —甲氧基戊腈、2 —氰基一2 —丙基偶氮甲醯胺、ΐ,ΐ·_ 偶氮雙環己烷一1_碳腈、偶氮雙(4 一甲氧基一2,4 —二甲 18- 201016724 基戊腈)、2,2' —偶氮雙異丁酸二甲酯、1—三級丁基偶氮一 1_氰環己烷、2_三級丁基偶氮—2—氰丁烷及2 —三級丁 基偶氮一 2—氰基一4_甲氧基_4 一甲基戊烷等。 其中在聚.合引發劑方面宜爲1 〇小時半衰期溫度70至 120。(:之物,更宜爲80至lOOt,而以使用過氧化物系之 聚合引發劑的1,1'-雙(三級丁基過氧)環己烷爲特佳。 使用該等聚合引發劑時,可倂用一種或二種以上°使 用二種以上時,以使用1 〇小時半衰期溫度相距5 Ό以上之 ® 物爲佳。藉此可有效率地進行聚合。 相對於本發明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 份,通常聚合引發劑之添加量爲〇至1重量份。在使用液 狀熱傳導介質流動於內部捲軸之靜態力學混合反應器時’ 因非以聚合引發劑,而是以液狀介質之溫度控制聚合反 應,故可減低聚合引發劑之添加量。在以減低殘存聚合引 發劑的目的,添加之聚合引發劑的添加量較佳爲〇至0.1 重量份。 ® 又,本發明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於製造共 聚物(B)時,在以聚合度調節爲目的時,相對於單體(a)與單 體(b)之合計100重量份,宜爲添加0_05至0.2重量份烷基 硫醇、四氯化碳、四溴化碳、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甲醯 胺三乙胺等鏈轉移劑。在使用於本發明的烷基硫醇方面, 可舉出正辛硫醇、三級十二硫醇、正十二硫醇、正十四硫 醇、正十八硫醇等,其中特宜爲使用正辛硫醇、三級十二 硫醇及正十二硫醇的鏈轉移劑。可倂用一種或二種以上該 -19- 201016724 等之鏈轉移劑。 本發明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亦可因應需要 添加周知的可塑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光穩定劑等。 本發明’進一步較佳爲設置:(丁)以i〇(rcw上小於 300C的溫度,常壓(760托耳)以下的壓力,進行連續揮發, 進行未反應原料混合物與共聚物(B)的分離去除步驟。 (丁)步驟中的揮發溫度宜爲1〇〇以上小於3〇〇〇c,更宜 爲120以上小於280 °c。若以100以上小於300。(:進行揮 ® 發,可充分去除爲未反應單體或聚合溶劑的有機溶劑,因 不會產生熱劣化’結果所得熱可塑性共聚物(B)的熱穩定性 及製品品質均爲良好β 又’(丁)步驟中的壓力宜爲常壓(760托耳)以下,更宜 爲在200托耳以下之減壓條件,進而更宜爲1〇〇托耳以下, 最宜爲50托耳以下。關於壓力的下限,較佳爲〇1托耳以 上。在揮發步驟中的壓力若爲200托耳以下,則可有效率 地分離去除未反應單體或未反應單體與聚合溶劑之混合 響 物’所得熱可塑性共聚物(Β)之熱穩定性及品質均爲良好。 就熱穩定性及製品品質之觀點而言,(丁)步驟後殘留 單體的量愈少愈好。亦即,芳香族系乙烯單體較佳爲1.0% 以下’更佳爲5000Ppm以下,氰化乙烯化合物單位較佳爲 5000PPm以下’更佳爲3000ppm以下’有機溶劑較佳爲 lOOOppm以下,更佳爲500Ppm以下。 此種進行揮發之連續式揮發裝置方面,有:以具有通 氣孔的一軸或二軸擠壓機,於加熱下之常壓或減壓,自通 -20- 201016724 氣孔口去除揮發成分的方法;以內藏於鼓內之離心型等之 板鰭(plate fin)型加熱器的蒸發器去除揮發成分的方法;以 離心型等薄膜蒸發器去除揮發成分的方法;及使用多管式 熱交換器予以預熱、發泡,對真空槽進行急驟蒸發(flash) 去除揮發成分的方法等,雖可使用任一種方法,特宜爲可 抑制共聚物之熱分解、使用設備費用便宜的多管式熱交換 器予以預熱、發泡,對真空槽急驟蒸發去除揮發成分的方 法。連續式揮發裝置內之平均滯留時間較佳爲5至60分, ® 更佳爲10至45分。在無損於本發明之目的範圍下,亦可 使用兩台以上之上述連續式揮發裝置。 回收以(丁)步驟去除之未反應單體或未反應單體與有 機溶劑之混合物,以回收再利用聚合步驟中的全部量爲 佳。揮發成分在揮發步驟中,因係以減壓加熱狀態迫使其 氣化,在回收該揮發成分的方法方面,可藉由通過附有冷 凝器的蒸餾機等周知的冷卻裝置,使揮發成分以液體狀方 式回收,可照樣再次將聚合步驟中的全部量進行回收再利
A — 用。又,經液體狀回收的揮發成分.,亦可因應需要使用周 知的蒸餾裝置,經蒸餾精製後,在聚合步驟予以回收再利 用》 藉由將去除了揮發成分的聚合熔融體予以擠壓而粒子 化’而可獲得共聚物(B)的顆粒》所得之共聚物(B)改善了 來自丙烯腈的黃色,較佳爲共聚物(B)之顆粒YI變爲20以 下。 以本發明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所得之熱可塑性 -21- 201016724 共聚物的組成,較佳爲芳香族系乙烯化合物50至70重量 % ’氰化乙烯化合物3 0至5 0重量%,更佳爲芳香族系乙烯 化合物4 5至6 5重量%、氰化乙烯化合物3 5至5 5重量%。 本發明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特徵在於所得熱 可塑性共聚物的氰化乙烯之組成分布擴大,進一步之特徵 在於具有5以上之霧値、80%以下之總透光率。較佳爲存 在10重量%以上,更佳爲存在20重量%以上具有氰化乙烯 之組成分布較平均氰化乙烯的含有率更高2重量%以上之 ® 高組成的共聚物。若存在10重量%以上具有氰化乙烯之組 成分布較平均氰化乙烯含有率更高2重量%以上之高組成 的共聚物時,可獲得作爲目的之抗塗裝性優異的熱可塑性 樹脂組成物。又,較佳之具有氰化乙烯之組成分布較平均 氰化乙烯含有率更高2重量%以上之高組成的共聚物爲小 於6 0重量%,更佳爲小於5 0重量%。 以本發明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所得之熱可塑 性共聚物的對比黏度,就利用作爲成形品之際的物性均衡 ’ 性觀點而言,宜爲0.45至0.65dL/克之範圍,更宜爲0.50 至0.60dL/克之範圍。 接著,以第1圖之步驟圖具體例示、說明使用上述連 續聚合系列之共聚物(B)聚合方法之較佳的例子。第1圖之 步驟圖所記載的迴路狀反應器爲本發明使用之(甲)步驟之 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的一例。又,第1圖之步驟圖所記載 之塞流反應器(II)爲本發明所使用之(乙)步驟之擠壓流動 反應器的一例。 -22- 201016724 藉由壓力泵(1),將原料單體與自由基引發劑及溶劑送 至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I),其具有:內部具有靜態混合用 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2)及(3);與齒輪泵(4)。以循環型迴 路狀反應器,一面使聚合液循環一面進行聚合,將其一部 分的聚合液送至串聯型塞流反應器(II)。在此,循環於迴路 狀反應器之聚合液的流量,與流至塞流反應器之聚合液的 流量比’亦即回流比R,係將不使之流出塞流反應器(II) 而回流至迴路狀反應器(I)內之混合溶液的流量作爲F1(升/ ® 小時);而以自迴路狀反應器(I)流出塞流反應器(II)之混合 溶液的流量爲F2(升/小時)時,如前述宜爲R = F1/F2在5至 30之範圍。再者,可從側線(5)導入乙烯系單體混合物(b) 或各種有機溶劑、聚合引發劑、鏈轉移劑、抗氧化劑、熱 穩定劑,其中該側線係位於自迴路狀反應器朝向塞流反應 器之接續部分的位置。 接著,流出塞流反應器(Π)之聚合溶液,以經由內部具 靜態混合用構造部之管狀反應器(6)、管狀反應器(7),進一 步進行聚合。可增加組成分布。 接著,輸送至預熱器(8)、揮發裝置(9),在減壓下去除 未反應單體及溶劑等後,藉由自齒輪泵(10)排出的顆粒 化,可獲得作爲目的之共聚物組成物(B)。 以本發明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所得的熱可塑 性共聚物,與其他樹脂進行掺合擠壓,可利用做爲抗塗裝 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在掺合的樹脂方面,在無損於本 發明之目的範圍內,例如在本發明之熱可塑性共聚物中可 -23- 201016724 掺合例如AS樹脂、ABS樹脂、氯乙烯、聚乙烯、 等聚烯烴、耐綸6、耐綸66等聚醯胺、聚對酞酸乙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環己烷二甲 酯、聚碳酸酯、各種彈性體類,而可改良成形用樹 會巨《 又,可因應需要,於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 掺合受阻酚系、含硫有機化合物系、含磷有機化合 抗氧化劑、酚系、丙烯酸酯系等熱穩定劑、苯并三 ® 二苯酮系、水楊酸酯系等紫外線吸收劑、有機鎳系 胺系等光穩定劑等之各種穩定劑、高級脂肪酸之 類、高級脂肪酸醯胺類等之潤滑劑、酞酸酯類、磷 等之可塑劑、聚溴二苯醚、四溴雙酚-A、襖化環氧| 溴化聚碳酸酯寡聚物等含鹵素系化合物、磷系化合 氧化銻等非燃劑•非燃助劑、抗靜電劑、碳黑、氧 顔料及染料等。進一步亦可掺合玻璃纖維、玻璃碎 璃珠、碳纖維、金屬纖維等補強劑或塡充劑。 ❹ 如前述所得之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般雜貨以外,亦可使用於汽車內外裝零件或家用電 等各種用途等。接著,若將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 作爲成形品使用時,就其成形方法之任一種均可利 形手段方面,有射出成形、擠壓成形、吹塑成形、 形及轉印成形等,就生產性之觀點期望爲射出成形 【實施方式】 茲舉出下列的實施例進一步具體說明本發明熱 聚丙烯 二酯、 酯等聚 脂的性 成物中 物系等 唑系、 、受阻 金屬鹽 酸酯類 ί聚物、 物、二 化鈦、 片、玻 除了一 子機器 組成物 用,成 壓延成 可塑性 -24- 201016724 共聚物的製造方法。首先,熱可塑性共聚物及抗塗裝性熱 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之樹脂特性的分析方法係如下述》 (1) 聚合率 藉由氣體層析法,將聚合溶液及裝入原料溶液中之未 反應單體濃度(重量%)予以定量,根據下式計算。 聚合率=100χ(1 — M1/M0) 此外,式中各記號表示下述數値。
Ml =聚合溶液中未反應單體濃度(重量%) β Μ0=裝入原料溶液中單體濃度(重量%卜 (2) 聚合物生成速度 以反應系單體(a)、(b)之供給量爲Xl(公斤/小時),以 自揮發裝置排出之共聚物(Β)的排出量爲Χ2(公斤/小時), 以完全混合槽、管狀反應器、揮發裝置內單體與共聚物之 總滯留時間爲τ(1ι),根據下式計算。 反應速度(%/小時)=(Χ2/Χ1)/τ。 (3) 對比黏度 ® 使用烏氏(Ubbelohde)黏度計,以測定溫度30°C、試料 濃度0.4克/dl之甲乙酮溶液進行測定。 (4) 平均氰化乙烯含有率 以加熱壓機將試料作成40μιη左右之薄膜狀,以紅外 分光光度計求得。 (5) 氰化乙烯組成分布 將試料2克溶解於80毫升的甲乙酮中,添加環己烷於 其中,真空乾燥經分級沈澱的氰化乙烯系共聚物,測定重 -25- 201016724 量,由紅外分光分析之吸光度比求出其氰化乙烯系共聚物 之氰化乙烯含有率。之後,將累積重量%與氰化乙烯含有 率予以繪圖,由平均氰化乙烯含有率求得2重量%以上的 比率(°/。)。 (6) 熱可塑性共聚物之透明性(霧値、總透光率) 將在8 0 °C熱風乾燥機中乾燥3小時的熱可塑性共聚物 顆粒,塡充至圓筒溫度設定在250°C之東芝公司製IS5GA 成形機內,使用東洋精機公司製直讀霧値計來測定在當下 ® 所成形之角板成形品(厚度3mm)的總透光率、霧値[%] ° (7) 接枝率 於含橡膠之接枝共聚物(1)(重量M)中添加丙酮,回流 3小時,將該溶液離心分離40分鐘後,過濾不溶成分,將 該不溶成分於60 °C下真空乾燥5小時,測定重量(N)。根據 次式求得接枝率。式中L爲含橡膠之接枝共聚物(I)中的橡 膠質聚合體含有率(%)。 接枝率(%) = l〇〇x(M — NxL/100)/(MxL/100)。 ® (8)熱可塑性共聚物之色調(YI値) 將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於23 0°C成形後,準 照JISK7 105(1981制定),6.3黃色度變黃度之測定方法評 價所得之成形品。 (9)熔融時色調穩定性(變黃γι) 將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於230。(:的成形機内 滯留3〇分鐘後,準照JISK7105(1981制定)6.3黃色度變黃 度之測定方法評價所得之成形品。 -26- 201016724 (10) 艾式衝擊強度 將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進行射出成形’準照 ASTMD256測定所得成形品之1/2英吋附凹槽(notch)的艾 式衝擊強度。 (11) 抗塗裝性 將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進行射出成形,在所 得成形品上噴灑塗裝丙烯酸系塗料溶液(藤倉化成公司製 之塗料Acryline#66E/稀釋劑Acryline I型稀釋劑= 50/50 ® 重量比),經7〇°C 30分鐘乾燥後,進行塗裝面之表面性的 外觀評價。又,若爲胺基甲酸酯系塗料時,則塗布日本Paint 公司製 Blush white(底層塗布:Pu Blush White Base,中間 層塗布:Pu Blush White Coctail#l,頂面塗布:Pu Pearl Clear,硬化劑:Polyuremightylac Hardenner,稀釋劑: Polyuremightylac),經70°C30分鐘的乾燥後,對塗裝面之 塗膜密接性進行評價。 (12) 流動性 w 準照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ISO 1133,測定 220t負荷10公斤之熔融率。 (13) 滲出量 將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顆粒1 5克經8(TC 3小 時的乾燥後,平舖於下部配置之270°C的熱板上。使用間 隔件將上部板之空隙調整爲4 mm,加熱10分鐘·後,摘下上 部板。秤量附著於上部板的滲出物,求出試料15克所含的 滲出量(重量%)。 -27- 201016724 [參考例1](含橡膠接枝共聚物(i)的製造) 將聚丁二烯乳膠(橡膠粒徑0.3μιη、含凝膠 份(換算固形成分)、純水180份、甲醛次硫酸鈉 烯二胺四乙酸鈉〇·1份、硫酸亞鐵0.01份及磷 裝入反應容器中,以氮取代後調整溫度爲65 °c 於該混合物中,以4小時的時間連續滴下苯乙j 丙烯腈11_5份、2_〔2· —羥基一 5'-(甲基丙 基)苯基〕-2H—苯并三唑(以下簡稱爲苯并三 ❹ 份及正十二硫醇0.3份之混合物。同時進行以 間連續滴下氫過氧化枯烯0.25份、屬乳化劑之 份及純水25份之混合物,滴下完成後進一步保 成接枝共聚。 將完成接枝共聚合所得的乳膠狀生成物一 注入添加了硫酸1.0份之95t溫度的水2000份 固,接著以氫氧化鈉0.8份中和,獲得凝固的 等離心分離後,在40°C的水2000份中洗淨5分 ^ 心分離,以60°C的熱風乾燥機乾燥12小時,調 接枝共聚物(1)(接枝率35%)。 [參考例2](苯乙烯系熱可塑性樹脂(II)之製造) 使用由備有雙螺槳型攪拌葉片的不銹鋼製 全混合槽與預熱機及脫單體機所組成的連續 置,將由丙烯腈28份、苯乙烯72份及正辛烷! 組成的單體混合物,以13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 合槽,使其進行連續塊狀聚合。聚合槽出之聚 率 85%)50 0.4份、乙 酸鈉0.1份 ,在攪拌下 希3 8 · 5份、 烯醯基氧甲 唑(Α))0·05 5小時的時 .油酸鈉2.5 持1小時完 面攪拌一面 中,使其凝 漿液。將該 鐘,進行離 製粉末狀的 高壓签之完 塊狀聚合裝 淳〇 . 1 8份所 續供給至聚 合物的聚合 -28- 201016724 率係控制在74至76%之間,聚合反應混合物在以單軸擠壓 機型預熱機預熱之後,以二軸擠壓機型脫單體機將未反應 之單體由通氣孔口進行減壓蒸發回收,自脫單體機前端獲 得苯乙烯熱可塑性樹脂(Π) »所得苯乙烯系共聚物(II)之平 均氰化乙烯含有率爲28%,以及較平均氰化乙烯含有率更 高2重量%以上的比率(%)爲0。 [實施例1](連續溶液聚合法) 使用第1圖所示的連續聚合裝置,以5.75公斤/小時之 ® 速度連續地由壓力泵(1)供給下述配方之單體混合物。屬完 全混合流動反應器的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I)係由內徑2.5 英吋管狀反應器(瑞士 Gebrunder · Sulzer公司製SMX型靜 態混合器·內藏有靜態混合元件 30個,傳熱面積 130m2/m3)(2)、(3),與使混合溶液循環用之齒輪栗(4)所構 成。回流比(R = F1/F2)爲20。迴路狀反應器(I)的聚合溫度 爲ll〇°C,反應器(2)、(3)之內壁溫度爲115°C,以平均滯 留時間1小時進行連續聚合。聚合率爲70%。 ’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6 0.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甲乙酮 15.0重量份 1,1· 一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5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靥擠壓流動反應器的串聯型塞流反應器(II)係由內徑 2.5英吋管狀反應器(6)、(7)所構成,管狀反應器(6)、(7) -29- 201016724 之內壁溫度爲130 °C,聚合溫度爲130 °C,滯留時間爲30 分鐘。管狀反應器(7)出口的聚合溶液聚合率爲80%。 接著,將聚合溶液供給至加熱至260 °C的熱交換器(8) 與揮發槽(9),於30分鐘、壓力20托耳進行揮發反應,獲 得顆粒狀的熱可塑性共聚物(B - 1)。所得聚合物的量爲4.0 公斤/小時,總滯留時間爲3小時,聚合物生成速度爲27%/ 小時。 該共聚物(B — 1)的對比黏度爲0.548 dL/克,霧値爲 β 1 3,總透光率爲7 6 %。 在共聚物(Β)之組成分布中,具有較共聚物(Β)之平均 氰化乙烯含有率更高2重量%以上之組成的共聚物之比率 爲 20%。 將以參考例1所得含橡膠的接枝共聚物(I),以參考例 2所得苯乙烯系共聚物(II),以實施例1所得共聚物(Β- 1) 及乙烯雙硬脂醯醯胺(花王公司:商品名PSEA)如下列所示 配合比率,以Henschel混合器混合後,藉由4Omm0單擠 ^ 壓機進行熔融捏合,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接枝共聚物(I) 苯乙烯系共聚物(II) 共聚物(B — 1) 伸乙雙硬脂醯胺 3 0.0重量% 5 〇 . 0重量% 2 〇 . 0重量% 2 · 2重量份。 [實施例2](連續溶液聚合法) 以5.7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供給下述配方之單體混 合物,進行同於實施例1的連續聚合。迴路狀反應器的聚 -30- 201016724 合率爲50%,塞流反應器的反應溫度爲140°C,聚合率爲 7 5%。所得聚合物的量爲3.75公斤/小時。該共聚物(B— 的對比黏度爲0.561dL/克。霧値爲13,總透光率爲76%。 丙烯腈 45.0重量% 苯乙烯 5 5 · 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 00重量份) 甲乙酮 15.0重量份 1,Γ —雙(三級丁基過氧)環己烷 0.008重量份 拳 Φ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使用所得的共聚物(Β - 2),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實施例3](連續溶液聚合法) 以3.2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供給下述配方的單體混 合物,進行同於實施例1的連續聚合。迴路狀反應器之聚 合溫度爲l〇〇°C,聚合率爲70%。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15.0重量% (以下爲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甲乙酮 10.0重量份 1,1· -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o.oio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以3.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萃取前聚合步驟所得的聚 合溶液,同時連續將下述單體混合物以2.5公斤/小時的速 度供給至塞流反應器。 -31- 201016724 苯乙烯 45.0重量% (以下爲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甲乙酬 5.0重量份。 管狀反應器之內壁溫度爲140°C,出口聚合率爲75%。 揮發反應同於實施例1。該共聚物(B - 3)之對比黏度爲 0.544dL/克。霧値爲18、總透光率爲68%。 使用所得的共聚物(B - 3),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β [實施例4](連續溶液聚合法) 以4.0公斤/小時之速度將下述配方之單體混合物連續 供給至迴路狀反應器,進行同於實施例1的連續聚合。迴 路狀反應器之聚合溫度爲110°C,聚合率爲70%。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3 0 . 〇重量% (以下爲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甲乙酮 1〇.〇重量份 Ι,Γ-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8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以4.0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萃取前聚合步驟所得的聚 合溶液,同時將下述之單體混合物以1.75公斤/小時的速度 連續供給至塞流反應器。 苯乙烯 30.〇重量% (以下爲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甲乙酮 5 . 〇重量份 -32- 201016724 1,1’ —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3重量份。 塞流反應器之內壁溫度爲130 °C,出口聚合率爲80%。 揮發反應同於實施例1。該共聚物(B- 4)之對比黏度爲 〇.5 52dL/克。霧値爲17、總透光率爲69%。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 4),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實施例5](連續溶液聚合法) 以5.0公斤/小時之速度將下述配方之單體混合物連續 ® 供給至迴路狀反應器,進行同於實施例1的連續聚合。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50.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 00重量份) 甲乙酮 10.0重量份 1,Γ 一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12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迴路狀反應器之聚合溫度爲110 °C,聚合率爲60°/。。 W 以4.0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萃取以前聚合步驟所得的 聚合溶液,同時將下述單體混合物以0.75公斤/小時的速度 連續供給至塞流反應器。 苯乙烯 1 0.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甲乙酮 5.0重量份 1,1'—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15重量份。 塞流反應器之內壁溫度爲140°C,出口聚合率爲75%。 -33- 201016724 揮發反應同於實施例1。該共聚物(Β — 5)之對比黏度爲 0.571dL /克。霧値爲15、總透光率爲72%。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5),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實施例6](連續溶液聚合法) 以5.0公斤/小時之速度將下述配方之單體混合物連續 供給至迴路狀反應器,進行同於實施例1的連續聚合。迴 路狀反應器之聚合溫度爲11 〇°C、聚合率爲5 5%。
Φ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5 0 · 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 〇〇重量份) 甲乙酮 10.0重量份 1,Γ —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13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以4.0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萃取前聚合步驟所得的聚 合溶液,並同時將下述單體混合物以0.75公斤/小時的速度 連續供給至塞流反應器。 苯乙烯 5.0重量% 丙烯腈 5.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〇〇重量份) 甲乙酮 5.0重量份 1,Γ —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15重量份。 塞流反應器之內壁溫度爲140。(:,出口聚合率爲72% ° 揮發反應同於實施例1。該共聚物(Β- 6)之對比黏度爲 -34- 201016724 0.545dL/克。霧値爲15、全透光率爲73%。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 6),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配 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實施例7](連續塊狀聚合法) 以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供給下述配方之單體混合 物,進行同於實施例1的連續聚合。迴路狀反應器之聚合 溫度爲1 10°c,平均滯留時間爲1小時,聚合率爲60%。塞 流反應器之內壁溫度爲130°C,平均滯留時間爲30分,聚 參合率爲80%。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60.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1,1'_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5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接著,進行揮發反應,獲得顆粒狀的熱可塑性共聚物 (A — 5 )。所得之聚合物的量爲4 · 2公斤/小時,總滯留時間 ® 爲2小時。該共聚物(B— 7)的對比黏度爲〇.592dL/克。鍵 値爲1 2、全透光率爲7 7 %。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 7),以同於實施例i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實施例8](連續塊狀+溶液聚合法) 以4.5公斤/小時的速度將下述配方之單體混合物連續 供給至迴路狀反應器’進行同於實施例1的連續聚合。迴 路狀反應器之聚合溫度爲ll〇°C,平均滯留時間爲ι·5小 -35- 201016724 時,聚合率爲60%。 丙烯腈 4〇.〇重量% 苯乙烯 50.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1,1,一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5重量份 正辛基硫醇 0.20重量份。 Ο 以4.0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萃取前聚合步驟所得的聚 合溶液,同時將下述之單體混合物以0.75公斤/小時的速度 連續供給至塞流反應器。 苯乙烯 5 · 0重量% 丙烯腈 5.0重量%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 〇〇重量份) 甲乙酮 5.0重量份。 塞流反應器之內壁溫度爲130°C,平均滯留時間爲30 分,出口聚合率爲80%。揮發反應同於實施例1。該共聚 物(B — 8)之對比黏度爲0.54 8L/克。霧値爲13、總透光率爲 7 6°/〇 〇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Β — 8),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實施例9](連續溶液聚合法) 在實施例1的條件中,除了將聚合溶液供給至加熱至 260 °C之揮發槽中,以120分鐘、壓力250托耳下進行揮發 反應以外,其他則以同於實施例1的條件進行。由於在揮 發罐內長時間滯留,共聚物承受大量的熱過程(Thermal -36- 201016724 history),故所得之顆粒呈現黃色。該共聚物(B— 9)的對比 黏度爲〇.548dL/克。霧値爲13、總透光率爲76%。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 9),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實施例10](連續溶液聚合法) 在實施例1的條件中,除了使甲乙酮量爲50重量份以 外,其他則以相同條件進行。在迴路狀反應器之平均滯留 時間爲2小時,聚合率爲3 0%。 ® 塞流反應器之內壁溫度爲130 °C,平均滯留時間爲30 分,聚合率爲40%。進行揮發反應,獲得顆粒狀的熱可塑 性共聚物(A — 7)。所得聚合物的量爲2.0公斤/小時,總總 滯留時間爲3小時。該共聚物(B — 10)的對比黏度爲 0.548dL/克。霧値爲13、總透光率爲76%。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10),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比較例1](連續溶液聚合法) W 將以20L/分速度之氮氣體經15分鐘發泡之下述配方 的單體混合物以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供給至容量20 升,備有雙螺槳型攪拌葉片的不銹鋼製高壓釜中,以5〇rpm 速度攪拌,將內溫控制於1 1 0°C,平均滞留時間2小時,進 行連續聚合。聚合率爲60%。高壓釜爲完全混合型之反應 器》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60.0重量% -37- 201016724 (以下係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 00重量份) 甲乙酮 1 5 · 0重量份 1,Γ 一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5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接著,將聚合溶液供給至加熱至2 6 0 °C的揮發槽中,以 30分鐘、壓力20托耳進行揮發反應,獲得顆粒狀的熱可 塑性共聚物(B— 11)。該共聚物(B — 11)的對比黏度爲 〇.520dL/克。霧値爲7、總透光率爲83%。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 11),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比較例2](連續溶液聚合法) 將以20L/分速度之氮氣體,經15分鐘發泡之下述配方 的單體混合物以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供給至容量2〇 升,備有雙螺槳型攪拌葉片之不銹鋼製高壓釜中,以50rpm 速度攪拌,控制內溫於1 1 0°C,以平均滯留時間2小時,進 行連續聚合。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60.0重量% (以下爲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00重量份) 甲乙酮 15.0重量份 1,Γ 一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0.005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聚合率爲60%。接著連續供給至容量20升,備有雙螺 槳型攪拌葉片之不銹鋼製高壓釜中。備有雙螺槳型攪拌葉 -38- 201016724 ^ 片之不銹鋼製髙壓釜爲完全混合型反應器。 以5 0rPm速度攪拌,將內溫控制於130°C,以平均滯留 時間1小時,進行連續聚合。聚合率爲75°/❶,接著,將聚 合溶液供給至加熱至260 °C之揮發槽中,以30分鐘、壓力 20托耳,進行揮發反應,獲得顆粒狀的熱可塑性共聚物(B -12)。該共聚物(B- 12)的對比黏度爲0.51 3dL/克。霧値 爲9、總透光率爲80% » 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12),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比較例3](連續溶液聚合法) 將以20L/分速度之氮氣體,經15分鐘發泡之下述配方 的單體混合物以3.2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供給至容量20 升’備有雙螺槳型攪拌葉片之不銹鋼製高壓釜中,進行同 於實施例3的連續聚合。於完全混合型反應器中的聚合率 爲 7 0 % 〇 Φ 丙烯腈 40.0重量% 苯乙烯 1 5.0重量% (以下爲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 〇〇重量份) 甲乙酮 10.0重量份 雙(三級丁基過氧基)環己烷 o.oio重量份 正辛硫醇 0.20重量份。 以3.25公斤/小時之速度連續萃取前聚合步驟所得的 聚合溶液,同時將下述單體混合物以2.5公斤/小時的速度 連續供給至容量20升、備有雙螺槳型撹拌葉片的不銹鋼製 -39- 201016724 髙壓釜中。備有雙螺槳型攪拌葉片之不銹鋼製高壓爸爲完 全混合型之反應器。 苯乙烯 45.0重量% (以下爲相對於所有步驟所添加之單體總量1 〇〇重量份) 甲乙酮 5.0重量份。
以50rpm速度攪拌,將內溫控制在130°c ’以平均滯留 時間1小時,進行連續聚合。聚合率爲75% ’接著,將聚 合溶液供給至加熱至260 °C的揮發槽中,以30分鐘、壓力 ® 20托耳,進行揮發反應,獲得顆粒狀的熱可塑性共聚物(B -13)。該共聚物(B-13)的對比黏度爲0.52 1 dL/克。霧値 爲9,總透光率爲80%。 使用所得的共聚物(B- 13),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 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比較例4](懸浮聚合法) 在容量20升,備有導流(baffle)及法德爾(Pfaudler)型 攪拌葉片的不銹鋼製高壓釜內,將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醯 _ 胺共聚物(特公昭45 - 24 1 5 1號公報記載)0.05份溶解於離 子交換水165份之溶液,以400rpm速度攪拌,系內以氮氣 取代。接著一面攪拌反應系一面添加丙烯腈31份、苯乙嫌 69份、三級十二硫醇〇·3份及2,2· -偶氮雙異丁腈〇.52份 的混合溶液,升溫至60°C,開始進行聚合。自聚合開始至 100分鐘止升溫至65 °c,其後以50分鐘的時間升溫至 l〇〇°C,使其完成聚合。之後,準照通常的方法進行反應系 之冷卻、聚合物之分離、洗淨、乾燥,獲得氰化乙稀系共 •40- 201016724 聚物(B — 14)。該共聚物(B- 14)的對比黏度爲0.5 4 8dL/克。 霧値爲15,總透光率爲73%。使用所得之共聚物(B- 14), 以同於實施例1的方法進行配料擠壓,獲得抗塗裝性熱可 塑性樹脂組成物。 上述實施例1至10與比較例1至4所得共聚物(B-1) 至(B- 14)的製造方法係如表一所示,測定共聚物(B- 1)至 (B- 14)的對比黏度、組成分布結果以及進行配料擠壓所得 之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顆粒之YI値、滲出量、艾 ® 式衝擊強度、塗裝性及熔融率如表二所示。 表— 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 娜流動娜'器 揮發裝置 齡方法 裝入的單 鍵轉 始 Wm 総 ms 59 m m 商睡 m 賭 真麵 m mm m. 腕 成 (wt 份) 弓酬 擁 wm 率 賊wt%) (Wt 份) 弓麵 酿 (%) 酿 (脚 m 綱 (wt%) (wt 份) {wt CC) (h) (%) (wt 份) CC) ㈨ 0〇) (h) (h) 度 ST AN 份) ST AN (%¾) wmn 溶液聚合 60 40 MEK15 0.005 0.2 110 2.0 60 - - - - 130 0.5 80 260 20 0.5 3.0 27 B-l wmn 溶職合 55 45 MEK15 0.008 0.2 no 2.0 50 - - - 一 140 0.5 75 260 20 0.5 3.0 25 B-2 mmis 溶液聚合 15 40 MEK10 0.01 0.2 100 2.5 70 45 - MEK5 - 140 0,5 40 260 20 0.5 3.5 11 B-3 溶液聚合 30 40 MEK10 0.008 0.2 110 2.5 70 30 - MEK5 0.003 130 0.5 50 260 20 0.5 3.5 14 B-4 溶娜合 50 40 MEK10 0.012 0.2 110 2.0 60 10 - MEKS 0.0015 130 0.5 60 260 20 0.5 3.0 22 B-5 Km\6 溶麒合 50 40 MEK10 0.0013 0.2 110 2.0 55 5 5 MEK5 0.0015 130 0.5 80 260 20 0.5 3 27 B-6 wmi 職聚合 60 40 - 0.005 0.2 110 1.0 60 - - - - 130 0.5 85 260 20 0.5 2.0 40 B-7 献聚合 溶液聚合 50 40 - 0.005 0.2 110 1.5 60 5 5 MEK5 - 130 0.5 80 260 20 0.5 2.5 32 B-8 wm9 溶液聚合 60 40 MEK15 0.005 0.2 110 2.0 60 - — - - 130 0.5 80 260 20 2.0 4.5 18 實施例10 溶液聚合 60 40 MEK50 0.005 0.2 110 2.0 30 - - - - 130 0.5 40 260 20 0.5 3.0 13 B-10 溶液聚合 60 40 MEK15 0.005 0.2 110 2.0 60 - - - - 未使用 260 20 0.5 2.5 24 B-ll 溶液聚合 60 40 MEK15 0.005 0.2 110 2.0 60 完全混(完全混合W 260 20 0.5 3.5 20 B-I2 - - - — 130 1.0 75 tb^3 溶娜合 15 40 MEK10 0,01 0.2 100 2.5 70 完全混合麵(完全混合槽) 260 20 0.5 4.0 19 B-13 45 - MEK5 - 130 1.0 75 fct^J4 懸濁聚合 60 40 水 *165 ABNV TD 60— 2.5 95 - — - - 5^ 練用 - B-14 0.52 Μ 65 0.3 —100 -41- .201016724 ST :苯乙烯 AN :丙烯腈 MEK :甲乙酮 水* :將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醢胺共聚物0.05份溶解於離子交換水 八丑?^:2.2'—偶氮雙異丁腈 TDM :三級十二硫醇 表二:熱可塑性共聚物之評價結果 苯乙烯系聚合物 共聚物 (B)sm mm 較平均氰 化乙烯含 有率多2重 置%以上的 比率 透明性 色調 (ΥΙΛ) 對比黏度 7? Sp/c 熱穩定 性(變黃 YI値) 艾式.衝 擊強度 MFR 渗diM 贿裝性 ST 單位 AN 單位 霧値 (HAZE) 總光線 透過率 (Tt) 丙嫌酸 塗料*1 胺基甲 酸酯 塗料*2 % % % % dl/g J/m g/10min wt% 實施例1 (B-1) 65 35 20 9 76 15 0.548 20 310 17 0.02 〇 〇 實施例2 (B-2) 60 40 22 8 76 17 0.561 21 290 15 0.03 〇 〇 實施例3 (B-3) 66 34 50 18 68 Π 0.544 26 320 17 0.04 〇 〇 實施例4 (B-4) 65 35 46 17 69 16 0.552 25 310 15 0.03 〇 〇 實施例5 (B-5) 64 36 35 15 72 15 0.571 22 290 16 0.03 〇 〇 nmm 6 (B-6) 60 40 30 13 73 14 0.545 23 320 13 0.05 〇 〇 實施例7 (B-7) 66 34 18 7 77 12 0.592 19 340 12 0.02 〇 〇 實施例8 (B-8) 59 41 32 13 76 16 0,548 20 310 16 0.04 〇 〇 實施例9 (B-9) 63 37 23 9 76 20 0.54 30 310 17 0.04 〇 〇 寅施例10 (B-10) 69 31 22 8 76 11 0.51 15 350 20 0.07 〇 〇 比較例1 (B-11) 70 30 0 2 83 13 0.52 15 290 17 0.06 X X 比較例2 (B-12) 65 35 3 4 80 15 0.513 18 280 13.0 0.08 X X 比較例3 (B-13) 68 32 6 6 80 19 0.521 22 280 13.0 0.08 X X 比賴4 (B-14) 65 35 30 13 73 22 0.548 32 260 12.0 0.15 〇 〇
* 1 〇無吸收,X有吸收 *2 〇無剝離,X有剝離 -42- ,201016724 由實施例1至10之結果可確知以本發明熱可塑性共聚 物之製造方法所得的熱可塑性共聚物,生產效率佳,亦可 解決操作上的問題,氰化乙烯組成分布廣、色調(YI値)、 熱穩定性(變黃YI値)、艾式衝擊強度、流動性(MFR)、成 形機鑄模污損(滲出量)、抗塗裝性之全面均爲優異。特別 是以實施例1至6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製造方法所得 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顯示生產效率佳、具寬廣的組成分 布。 Ο 另一方面,比較例1則無擠壓流動反應器。組成分布 極爲狹窄,抗塗裝性、衝擊強度均差。 在比較例2、3係使用完全混合流動反應器取代擠壓流 動反應器進行聚合,但抗塗裝性、衝擊強度均差。 比較例4爲使用懸浮聚合法的製造方法,具有同於實 施例的氰化乙烯組成分布,以及色調以外的機械特性、抗 塗裝性,但由於係批次式的聚合方法,且利用水,故必須 進行聚合物的分離、洗淨、乾燥,製造成本極大,生產性 ® 不佳。又,在比較例4因反應性比的限制,在聚合後半時 期丙烯腈過剩,產生了聚丙烯腈,使得色調惡化,故無法 獲得爲目的的組成分布。又因未反應丙烯腈溶解於水,故 產生製程廢水中含丙烯腈之環境上問題。 產業上可利用性 本發明所得的熱可塑性共聚物,與其他樹脂進行掺合 擠壓,利用作爲抗塗裝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在汽車· 機車的領域上,不僅可用於內裝,亦可使用於外裝零件。 -43- 201016724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表示迴路狀反應器與塞流反應器所構$ 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之步驟槪略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壓力泵 (2) 內部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 (3) 內部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 (4) 齒輪泵 (5) 側線 (6) 內部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 (7) 內部具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 (8) 預熱器 (9) 揮發裝置 (10) 齒輪泵 (I)迴路狀反應器 (11) 塞流反應器 -44-

Claims (1)

  1. 201016724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熱可塑性共聚物之製造方法,其含有下列步驟: (甲)將含芳香族系乙烯單體(a 1)、氰化乙烯單體(a2)的單 體混合物(a)連續地供給至完全混合流動之反應器, 聚合共聚物(A)的步驟;及 (乙)將含共聚物(A)的聚合溶液供給至擠壓流動之反應 器,進一步聚合共聚物(A),製造共聚物(B)的步驟。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法, β 其含有:(丙)在含有該(甲)步驟所得共聚物(Α)的聚合溶 液中,添加含芳香族系乙烯單體(bl)之單體混合物(b)的 步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 法,其中該(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之反應器係以2個 以上管狀反應器所構成的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 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甲)步驟之完全混合流動的反應器 β 係以一個以上具有靜態混合用構造部之管狀反應器所 構成的循環型迴路狀反應器。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 的製造方法,其中該(乙)步驟之擠壓流動的反應器係以 一個以上具有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所構成 的串聯型塞流反應器。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的製造方 法,其中該具有靜態混合用構造部的管狀反應器係具有 -45- 201016724 具複合彎管的構造部,每單位體積的傳熱面積爲 50m2/m3 以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 的製造方法,其係在該(乙)步驟中’使其反應至共聚物 (B)的聚合率爲40至90重量%爲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 的製造方法,其進一步含有:(丁)以1〇〇 °C以上小於 3 00 °C的溫度,在常壓(760托耳)以下的壓力連續揮發該 β (乙)步驟所得的共聚物(Β),分離去除未反應原料混合物 與共聚物(Β)的步驟。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 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共聚物(Β)係由50至70重量%芳香 族系乙烯化合物、30至50重量%氰化乙烯化合物所組 成’且存在10重量%以上具有氰化乙烯之組成分布較平 均氰化乙烯的含有率更高2重量%以上之高組成之共聚 物(Β)。 β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熱可塑性共聚物 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共聚物(Β)之霧値爲5以上。 -46-
TW098122848A 2008-07-08 2009-07-07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rmoplastic copolymer TW20101672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7825 2008-07-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6724A true TW201016724A (en) 2010-05-01

Family

ID=41507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2848A TW201016724A (en) 2008-07-08 2009-07-07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rmoplastic copolyme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34349B2 (zh)
EP (1) EP2308902B1 (zh)
JP (1) JPWO2010004977A1 (zh)
CN (1) CN102046664B (zh)
TW (1) TW201016724A (zh)
WO (1) WO20100049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8228B (zh) * 2018-12-18 2021-12-01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芳族乙烯基化合物-丙烯腈化合物聚合物之製備方法及其製備用之設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12153775A (ru) * 2010-05-13 2014-06-20 ДАУ ГЛОБАЛ ТЕКНОЛОДЖИЗ ЭлЭлСи Вспененный сополимер стирола с акрилонитрилом с минимальным пожелтением
JP2012207203A (ja) * 2011-03-17 2012-10-2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CN102443110B (zh) * 2011-09-16 2014-04-23 上海华谊聚合物有限公司 一种abs树脂的本体聚合生产工艺以及静态混合器的用途
WO2016162557A1 (en) * 2015-04-10 2016-10-13 Ineos Styrolution Group Gmbh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rmoplastic moulding compounds
WO2016198508A1 (en) * 2015-06-12 2016-12-15 Ineos Styrolution Group Gmbh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rmoplastic moulding compounds
JP6584633B2 (ja) * 2015-07-24 2019-10-02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ソシエタス・ヨーロピアBasf Se 連続した反応器ユニットにおけるn−ビニルカルボキサミドの製造
KR101857342B1 (ko) * 2016-03-22 2018-05-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방향족 비닐-불포화 니트릴계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방향족 비닐-불포화 니트릴계 공중합체
JP2018188589A (ja) * 2017-05-10 2018-11-29 国立大学法人福井大学 ベンゾトリアゾール系共重合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紫外線吸収剤
CN107088368B (zh) * 2017-06-13 2019-09-13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均匀、高透气性过滤用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
KR20230169227A (ko) * 2021-04-08 2023-12-15 덴카 주식회사 공중합체, 사출 성형용 수지 조성물, 성형품, 및 공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CN113524611B (zh) * 2021-07-16 2023-05-02 扬州天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sma产品生产的脱挥工艺
CN114870750B (zh) * 2022-06-10 2023-09-15 大连理工大学 含内循环装置的hips树脂生产工艺系统及高性能hips树脂制备方法
CN115057972B (zh) * 2022-06-10 2024-06-25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abs树脂的生产工艺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24433A (en) * 1975-03-26 1978-09-13 Bayer Ag Continuous bulk polymerisation process
JP2667550B2 (ja) 1989-05-30 1997-10-27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BR9102145A (pt) * 1991-05-20 1993-01-05 Elebra Telecon Ltda Sistema de telefonica celular com celula ampliada
JP3074879B2 (ja) 1991-11-29 2000-08-07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塗装性の優れ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3214630B2 (ja) 1992-01-30 2001-10-02 旭化成株式会社 塗装性の優れた樹脂組成物
JPH0711099A (ja) 1993-06-28 1995-01-13 Asahi Chem Ind Co Ltd 塗装性、メッキ性に優れた樹脂組成物
DE19524181A1 (de) * 1995-07-03 1997-01-09 Basf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kontinuierlichen Herstellung von Polymeren
BR9603106A (pt) 1995-07-18 1998-05-05 Sumitomo Chemical Co Processo para controlar uma taxa de polimerização e processo de polimerização contínua
JP3684744B2 (ja) 1996-03-13 2005-08-17 東レ株式会社 耐塗装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06323B2 (ja) * 1999-02-04 2004-03-15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4524151B2 (ja) 2004-08-03 2010-08-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遮光膜付基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
JP2009191096A (ja) 2008-02-12 2009-08-27 Toray Ind Inc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TW200940568A (en) * 2008-02-28 2009-10-01 Toray Industries Method of producing thermal plastic copolym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8228B (zh) * 2018-12-18 2021-12-01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芳族乙烯基化合物-丙烯腈化合物聚合物之製備方法及其製備用之設備
US11512153B2 (en) 2018-12-18 2022-11-29 Lg Chem, Ltd. Method of preparing aromatic vinyl compound-vinyl cyanide compound polymer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04977A1 (ja) 2010-01-14
CN102046664B (zh) 2013-05-15
EP2308902A4 (en) 2011-09-07
CN102046664A (zh) 2011-05-04
US20110118424A1 (en) 2011-05-19
JPWO2010004977A1 (ja) 2012-01-05
US8334349B2 (en) 2012-12-18
EP2308902A1 (en) 2011-04-13
EP2308902B1 (en)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16724A (en)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ermoplastic copolymer
TW200940568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thermal plastic copolymer
US6599978B1 (en) Copolymer,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17536423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これを適用した成形品
TWI297025B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bs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toughness properties
EP3827035B1 (en) Polyacrylate graft rubber copolymer and impact modified thermoplastic molding composition
JP2009191096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11132426A (ja) ゴム強化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H11246624A (ja) 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及びその発泡成形体
JP3080217B2 (ja) 熱可塑性共重合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1031833A (ja) 透明性を有す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3078652B2 (ja) マレイミド系共重合体
JPS5919576B2 (ja) ゴム変性スチレン系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044869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7025998B2 (ja) 二軸延伸シート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6978355B2 (ja) 二軸延伸シート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H05194676A (ja) ゴム変性芳香族ビニル系共重合体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78405A (ja) 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41139A (ja) 耐衝撃性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66522B1 (ko)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성형품
JP2006265291A (ja) 難燃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03105147A (ja) 熱可塑性共重合体組成物
JP3536793B2 (ja) 耐衝撃性樹脂組成物
JPS60260605A (ja) スチレン−アクリロニトリル系共重合体の連続的製造方法
KR100573440B1 (ko) 고광택, 고충격 고무변성 스티렌계 수지의 연속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