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23567A - Phase shift mask - Google Patents

Phase shift mask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23567A
TW200923567A TW097127170A TW97127170A TW200923567A TW 200923567 A TW200923567 A TW 200923567A TW 097127170 A TW097127170 A TW 097127170A TW 97127170 A TW97127170 A TW 97127170A TW 200923567 A TW200923567 A TW 2009235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olarized light
mask
polarization
qu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27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yoko Kawashima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Kk filed Critical Can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0923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2356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25Imaging strategies, e.g. for increasing throughput or resolution, printing product fields larger than the image field or compensating lithography- or non-lithography errors, e.g. proximity correction, mix-and-match, stitching or double patter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55Exposure light control in all parts of the microlithographic apparatus, e.g. pulse length control or light interruption
    • G03F7/70558Dose control, i.e. achievement of a desired do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55Exposure light control in all parts of the microlithographic apparatus, e.g. pulse length control or light interruption
    • G03F7/70566Polarisation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1/00Originals for 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masks, photo-masks, reticles; Mask blanks or pellicles therefor;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Preparation thereof
    • G03F1/26Phase shift masks [PSM]; PSM blanks; Prepara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eparing Plates And Mask In Photomechanical Process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Description

20092356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大致地關於一種相位移遮罩。 【先前技術】 光微影術通常包含阻體塗層,曝光’顯影’蝕刻’及 阻體之去除的過程。曝光係使曝光設備轉移遮罩圖案至塗 佈在晶圓上的光敏材料(阻體)上,使得潛性影像圖案可 形成於晶圓之上的過程。在曝光中,三個因素:解析度’ 覆蓋準確性,及輸貫量,係重要的。解析度表示可將圖案 轉移之最小尺寸,覆蓋準確性表示將圖案覆蓋在具有另一 圖案的晶圓上的過程中之準確性,以及輸貫量表示每單位 時間所處理的晶圓數目。 在使用光微影之技術的裝置製造中,曝光設備使投影 光學系統投影遮罩的圖案至晶圓之上,而投影光學系統使 來自遮罩圖案之繞射光干涉且形成影像於晶圓上。 以下之方程式(瑞利(Rayleigh)方程式)可界定投 影曝光設備的解析度,其中λ表示光源的波長,以及NA 表示投影光學系統的數値孔徑, R = ki( λ /ΝΑ) 〇 在方程式中,常數k,係依據顯影方法所決定的變數。 在一般曝光中,k!係在大約自〇.5至0.7的範圍中。 新近的高度積體裝置需要在製造中轉移細微的圖案至 晶圓之上;更特定地,需要高的解析度。例如從上述方程 -4 - 200923567 式呈明顯的是,增加數値孔徑(ΝΑ )及降低波長(λ ) 係有效於實現高的解析度。液浸式曝光設備包含充塡有液 體(例如,水)於投影光學系統的最後透鏡與阻體表面之 間的內部空間,液浸式曝光設備可增加數値孔徑(NA ) ,且因此,可實現高的解析度。例如,新近所發展之液浸 式曝光設備具有等於或大於1之ΝΑ値,水的折射係數約爲 1 _44。 然而,當增加數値孔徑(ΝΑ )時,光之偏極化會影 像成像性能。若光係以大的角度而入射在晶圓之上時,成 像性能會由於光之偏極化方向中的差異而改變;因此,如 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6- 1 3 5 3 46號中所說明地,在改 善成像性能中有用的習知技術僅以偏極化光來照明遮罩。 如在電子裝置上之IEEE議事紀錄(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on Devices),第 E D - 2 9 冊,第 1 2 號,1 9 8 2 年 1 2 月,第1 82 8至1 83 6頁中所說明地,雷泛生(!^乂“3〇11)相 位移遮罩可在由細線所組成的細微圖案之影像形成中改善 解析度,雷泛生(Levenson )相位移遮罩的使用係有效於 降低常數幻。第21圖描繪例示之雷泛生(Levenson )相位 移圖案,其包含設置在彼此平行延伸於玻璃基板之一例上 的光阻擋部分間之玻璃基板的溝渠。在第2 1圖中所描繪的 雷泛生(Levenson )相位移圖案可界定180° ( π )的相位 差,而界定相位差的部分則稱爲相移器或移位器。 第22圖描繪例示之具有更高相干性之、小σ照明", 該,小σ照明"具有小的孔徑以做爲曝射光的入口,該" -5- 200923567 小σ照明"可轉移相位移遮罩圖案至晶圓之上,如第23圖 中所描繪。 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5 - 1 0960 1號中所說明地,使 用小σ照明的方法包含設定偏極化光的方向至一方向,設 定遮罩圖案的方向至一方向,以及以有用於改善成像性能 之偏極化光來照明遮罩。 相位移遮罩會遭受到一般稱爲'' 〇/π差異〃的問題’ 該"〇/π差異〃會造成正常孔徑部分與溝渠孔徑部分(相 位移部分)之間的尺寸差異,如第21圖中所描繪;更特定 地,即使兩個孔徑部分具有相同的尺寸於平面視圖之中’ 光強度中的差異也會發生於該兩個孔徑部分之間,然後’ 大量的尺寸誤差會產生於曝光的結果中。 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5-345960號中所詳細說 明地,相位移遮罩具有第24圖中所描繪之獨特的結構(稱 爲 > 底切〃),其包含基板之溝渠及自溝渠的上端所突出 之吸收體(例如,鉻)的突出部分。第24圖中所描繪的" 底切〃結構可消除溝渠的側壁上之光反射的不利效應,且 可降低曝光結果中之尺寸差異的效應;再者,所增加之方 法提供尺寸差異於對應於相位〇的孔徑部分與對應於相位π 的孔徑部分之間,因而’產生以相等於所提供之尺寸差異 的量來校正誤差之效應。第24圖描繪所添加至溝渠之稱爲 "偏移"的尺寸差異。 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 5-3 45 960號中所說明地 ,當設定間距成爲480奈米(nm )於遮罩之上時(其係相 200923567 等於120奈米的間距,6〇奈米的線寬,及60奈米的空間寬 度於晶圓之上),則可由設定具有80奈米之長度的突出部 分及設定60奈米之差異(30奈米於各個側邊)以做爲'' 〇/π尺寸差異〃於遮罩之上,而消除'、〇/π差異〃。所欲的 突出部分之長度係等於或大於〇_2λ (例如,當使用ArF2 波長時,等於或大於40奈米)° 爲了要獲得具有9 0奈米的間距’ 3 2奈米的線寬L ’及 58奈米的空間寬度S之影像,所欲的是,使用具有360奈米 的間距,128奈米的線寬L ’及224奈米的空間寬度S之圖案 於4x遮罩上。在此情況中,若組構光阻擋部分(吸收體) 以成爲線部分時’則添加具有長度等於或大於4 〇奈米的突 出部分至具有128奈米之寬度的吸收體會是困難的° 而且,爲了要以具有ArF ( 193奈米)的波長及 NA=1 .35之曝光設備來獲得具有9〇奈米的間距及32奈米的 線寬L之影像,可執行相對於具有3 60奈米的間距及1 2 8奈 米的線寬L之圖案於4x遮罩上的影像形成之模擬’而設定 吸收體(鉻)厚度爲103奈米。第25A圖描繪當以平面視 圖觀看時即使兩個孔徑部分具有相同的尺寸時所產生之溝 渠與非溝渠區之間的光強度中之差異,而成爲由〜〇/π差 異〃所造成的問題;大的尺寸差異或大的影像偏移會發生 於當光強度中之大的差異產生於溝渠與非溝渠區之間時。 在溝渠與非溝渠區之間的光強度中之峰値差異可由改 變"底切〃之量及"偏移"之量來加以估算。模擬包含以 橫電(TE )偏極化光來照明遮罩,以及使投影光學系統 -7- 200923567 形成遮罩圖案的影像於晶圓之上。遮罩具有其尺寸比照明 光之波長更小的橫剖面結構(更特定地,三維結構):因 此,模擬包含準確地再生遮罩的三維結構,且藉由執行電 磁場分析於遮罩之所再生的三維結構上,而獲得繞射光。 使用於相位移遮罩的照明常係相千性照明;在電磁場分析 中,入射波係垂直於遮罩。 第2 5B圖描繪由模擬所獲得的結果。若底切可增加溝 渠的寬度時,則"底切〃的量具有正値:若偏移增加吸收 體的寬度S時,則"偏移〃的量具有正値。參考點係設定 於其中線寬及空間寬度具有原始値(L=128奈米及S = 224 奈米)的位置。在第25B圖之中,橫軸表示"底切〃的量 ,以及縱軸表示最佳焦點狀態中之非溝渠區的峰値(Π ) 與溝渠處的峰値(12 )之間的光強度中之峰値差異(Π-Ι2 );第25B圖描繪由改變"偏移"及"底切"之組合所獲 得的峰値差異(11-12)之一些實例。 例如從第25B圖中所描繪的結果可瞭解的是,"偏移 〃及"底切〃的一些組合可消除光強度中之峰値差異( I2-I1 );然而,未知的是,該組合是否適用於解決* 〇/π 差異〃問題;更特定地,未知的是,應如何決定"偏移" 的量和a底切〃的量。 存在有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5-182031號中’ 或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 5 -3 2 1 64 1號中所說明之傳統 上所熟知的各式各樣之遮罩結構(橫剖面結構);然而’ 未知的是,該結構是否係用以解析小於照射光之波長的間 -8 - 200923567 距之最佳結構。 若半間距或吸收體之寬度變得比45奈米更小時’將難 以設定可消除"〇/π差異〃之足夠的"底切〃量以供習知 之遮罩結構用;而且,未知的是,應如何決定"底切"的 量及a偏移"的量,以消除"〇/π差異"。 再者,若遮罩結構具有相等於或小於照明光之波長的 尺寸時,繞射效率會根據依據遮罩之三維結構的偏極化方 向而改變。惟,不明顯的是,在繞射效率中的改變是否具 有不利的效應於曝光性能之上;另一方面,若使用偏極化 光照明時,曝光設備會包含偏極化光的方向中之誤差。雖 然距離目標偏極化方向之偏差係等於整個強度之大約±1% 的小量,但CD誤差會由於個別曝光設備中之裝置差異, 或偏極化控制,或由於玻璃材料中之雙折射性所產生的偏 極化方向改變而發生。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典型的實施例係針對一種相位移遮罩,其對 於偏極化狀態中的變化具有小的臨界尺寸(CD )誤差靈 敏度。 依據本發明之觀點,相位移遮罩包含基板及吸收體, 基板包含交替設置之兩不同類型的透射區,以及吸收體係 設置於該基板的表面上,以致使各個吸收體係設置於該兩 類型的透射區之間。該兩類型的透射區包含第一透射區及 第二透射區,該第一透射區具有用以提供相位移之溝渠, -9- 200923567 以及第二透射區不具有溝渠;基板之表面的一部分係暴露 於溝渠的側壁與鄰接該溝渠的該側壁之吸收體的側壁之間 〇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觀點,相位移遮罩包含基板及吸收 體,基板包含交替設置之第一及第二透射區,以及吸收體 係設置於該基板的表面上,以致使各個吸收體係設置於第 一與第二透射區之間。相移器係由第一透射區的表面高度 與第二透射區的表面高度之間的差異所界定,第一及第二 透射區之至少該第一透射區具有溝渠。在個別之鄰接吸收 體的相對側壁之間所形成的孔徑部分具有寬度,該寬度沿 著基板的深度方向而增加;各個溝渠具有寬度,該寬度沿 著基板的深度方向而增加。依據本發明之再一觀點,遮罩 包含基板及透射區,基板包含吸收體或相移器部件,以及 透射區係設置於個別的鄰接吸收體之間或個別的鄰接相移 器部件之間。在個別的鄰接吸收體之相對側壁間所形成的 孔徑部分具有寬度,該寬度沿著基板的深度方向而增加。 本發明之進一步的特性及觀點將從下文參照附圖之典 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而變得明顯。 【實施方式】 下文典型實施例之說明在本質上係描繪性的,且並不 打算限制本發明’其應用,或使用。注意的是,在整個說 明書中’相同的參考符號及文字表示隨後的圖式中之相同 的項目;且因此’一旦在一圖式中描繪—項目時,該項目 -10- 200923567 不再解說用於隨後的圖式。現將參照圖式來詳細說明典型 的實施例。 第1圖描繪依據本發明典型實施例之例示的曝光設備 。曝光設備100包含照明光學系統IL,遮罩台23,投影光 光學系24,晶圓台27,及控制單元29。遮罩台23保持(或 承載)遮罩22,晶圓台27保持(或承載)晶圓26。曝光設 備1〇〇使投影光學系統24投影遮罩22的圖案至晶圓26上, 且使晶圓26遭受曝射光而反映遮罩22上所形成的圖案,該 遮罩22可稱爲"光罩〃或''原始板〃。 例如,該曝光設備1 〇〇可組構以成爲液浸曝光設備, 或並未使用任何液體之一般曝光設備;此外,該曝光設備 100可組構以成爲步進及掃描曝光設備,步進及反覆曝光 設備,或任何其他類型的曝光設備。 照明光學系統IL包含發射出光以照明遮罩22的光源1 ’例如該照明光學系統IL包含偏極化控制單元2,光通形 狀轉換單元3,光通改變單元4,成像光學系統5,偏極化 控制單元6’光學積分器7,光變光圈8,光束聚光光學系 統9,遮光葉片19,成像光學系統20,及偵測單元28。 例如’光源1係產生具有大約1 93奈米(nm )之波長 的光之氟化氬(ArF)準分子雷射,產生具有大約248奈米 (nm )之波長的光之氟化氪(KrF )準分子雷射,或產生 具有大約153奈米(nm)之波長的光之f2雷射。若光源1係 雷射時,則所企望的是,使用可將相干的光通量改變成爲 非相干的光通量之非相干光學系統。該光源1並未受限於 -11 - 200923567 雷射,可使用汞燈或氙燈以做爲選擇例。 當使用偏極化光照明時,若光源1係雷射時,可直接 使用雷射之線性偏極化光;再者,必須輸入恆量的線性偏 極化光至照明光學系統之內,而與會根據雷射之設置狀態 及引導雷射之光學系統(未顯示)的配置而變化之雷射光 束偏極化方向中的差異無關;因此,所企望的是,偏極化 控制單元2包含λ /2相位板以輸入X偏極化光。若使用非偏 極化光照明時,安置於光學路徑上之相位消除板(或相位 調整板)可將線性偏極化轉換成爲隨機偏極化光。 光通形狀轉換單元3改變來自光源1的光成爲在分佈上 具有所欲形狀的光通量,例如圓形或環形,或若需要時之 多極性形狀於傅立葉變換平面(結合至投影光學系統24的 光瞳之表面)。具有形成於傅立葉變換平面上之分佈的光 通可依據由光通改變單元4所改變的形狀,或由可改變放 大率之成像光學系統5所改變的大小,而調整成爲所欲之 有效光源形狀於所照明的表面上,且由光圈溝件所限制。 光通形狀轉換單元3可組構以包含光學積分器(包含 複眼微透鏡,使用內反射之光學導管,及繞射光學元件的 至少之一)’中繼光學系統,光束聚光光學系統,及反射 鏡。 光通改變單元4係設置於傅立葉變換平面的附近,該 光通改變單元4可組構以包含圓錐形光學元件,平行扁平 板’適當的光圈構件(例如環形孔徑闌’四極孔徑闌,或 圓形光闌)’角錐狀光學元件,或可改變放大率之放大/ -12- 200923567 縮小光束擴展器。在光通形狀轉換單元3已改變光通成爲 基本形狀時,光通改變單元4可改變該光通的形狀及大小 。光通改變單元4可設置於離開光學路徑的位置處。 離開光通改變單元4之光通持續地通過成像光學系統5 及另外的偏極化控制單元6。該成像光學系統5可改變放大 率。 偏極化控制單元6可包含複數個類型之λ/2相位板, 例如該偏極化控制單元6具有改變線性偏極化光之偏極化 方向的功能。選擇性地,該偏極化控制單元6可具有藉由 設定預定的偏極化狀態以供λ /2相位板之複數個區域用, 而轉換光通以成爲正切之偏極化光照明或徑向之偏極化光 照明的功能。 光學積分器7形成複數個二次光源於出口表面附近, 以均勻地照明遮罩22。光束聚光光學系統9及遮光葉片19 係設置於光學路徑上之光學積分器7的後面,諸如半反射 鏡之光束分束器(未顯示)係設置於光學路徑上之光束聚 光光學系統9的後面。光束分束器具有畫分入射光成爲朝 向遮罩22行進的光,及朝向偵測單元2 8行進的光;該偵測 單元28監測被指引朝向晶圓26的光。 設置在遮罩22附近之進一步的偵測單元2 1可測量有效 光源的分佈及偏極化的狀態,該偵測單元2 1可插入至遮罩 22與投影光學系統24之間的空間之內,或可自該空間來移 開。例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 0 0 6 - 3 0 3 1 9 6號(對應 於美國專利申請案公告第2006/023 8 7 3 6號)或日本公開專 -13- 200923567 利申請案第2006-2790 1 7號(美國專利申請案公告第 2006/02 1 09 1 1號)說明該偵測單元21的實例。 設置在晶圓2 6附近之另一偵測單元2 5可測量偏極化的 狀態’該偵測單元2 5可插入至晶圓台2 7與投影光學系統24 之間的空間之內’或可自該空間來移開。例如,該偵測單 元2 5包含兩個感測器’且係組構以測量各個偏極化光分量 (例如’在X方向中之偏極化光分量及在γ方向中之偏極 化光分量)的劑量。 成像光學系統20以具有由遮光葉片19所調整之形狀的 光來照明遮罩22,投影光學系統24投影自遮罩22所離去的 繞射光至晶圓26之上,該遮罩22及晶圓26係以光學結合的 關係而設置。 第3A圖’第3B圖,及第4A至4C圖描繪例示之遮罩的 橫剖面視圖。保持遮罩22之遮罩台23可由驅動機構(未描 繪)所驅動’例如遮罩台23及投影光學系統24係安裝於台 式桶狀支撐物之上,該台式桶狀支撐物係由經由阻尼器而 安置於地板上之基礎框架所支撐。用於遮罩台23之驅動機 構係例如線性馬達。 投影光學系統24使得已通過遮罩22上所形成之圖案的 繞射光形成影像於晶圓上,例如該投影光學系統24係由複 數個透鏡元件所組成之光學系統,或包含除了複數個透鏡 元件外之至少一凹面反射鏡之光學系統(折反射式光學系 統)。選擇性地,該投影光學系統24可組構以成爲包含複 數個透鏡元件及至少一繞射光學元件(例如,相位光柵元 -14- 200923567 件(kino form ))的光學系統。若校正色差係必要時,可 使用在色散値(阿貝値)中相互不同之玻璃構件所製成的 複數個透鏡元件’或可組構繞射光學元件及透鏡元件而以 彼此相對的方向來產生色散。 保持晶圓2 6之晶圓台2 7可由驅動機構(未描繪)所驅 動,用以驅動晶圓台27之例示的機構可包含線性馬達。雷 射干涉儀可監測一起移動之遮罩台23及晶圓台27,而維持 預定的速度比於其間。 第2A及2B圖描繪傅立葉變換平面上之有效光源的例 示形狀。在第2A及2B圖之中,白色的區域表示入射光, 第2 A圖描繪例示之小σ照明。在此情況中,σ代表照明 光學系統IL的ΝΑ與投影光學系統的ΝΑ之間的比例,例如 σ係等於或小於0.2,偏極化方向與垂直於界定遮罩上之 細微間距的週期性圖案之方向的方向一致,照明光學系統 IL的Ν Α係n。· sin 0 η (照明側之媒質的折射係數"η。〃常 係1,以及0 π代表最大的入射角),投影光學系統24的 Ν Α係nf· sin 0 (在水的情況中,影像側之媒質的折射係數 "nf〃係1.44,以及0代表最大的入射角)。 第2B圖描繪適用於在唯一方向中最佳化的有效光源。 該有效光源係其中當各個圓的半徑等於1且X = ± ( 1- σ x ) 表示兩圓之中心時之該兩圓部分地相互重疊的區域,σ > 代表X軸上之照明光學系統IL的ΝΑ與投影光學系統24的 ΝΑ之間的比例,例如σ χ係等於或小於0.2。 例示之實施例使用細微間距圖案,其界定X方向中之 -15- 200923567 週期性圖案。關於自第2B圖中所描繪之有效光源所發 的光,當第0階繞射光進入X軸(Y = 0)上之- σχ$Χ = 的區域時,其將通過有效光源的中心,以及當第±1階 光進入光瞳時,即使當對應的第0階繞射光進入除了 上之該區域外的區域(非Υ = 0 )時,所有的第± 1階繞 亦將進入光瞳。 第3Α及3Β圖係依據本發明第一典型實施例之相 遮罩的橫剖面視圖。依據第一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遮 含透射性基板"SUB 〃以及複數個光阻擋膜(吸收體 m 〃 ,該透射性基板"SUB 〃包含交替設置之兩類型 射區1 0 1及1 02,以及該複數個光阻擋膜(吸收體)a 係設置於該透射性基板'' SUB 〃的表面上,使得各個 體"係插入於該兩不同類型的透射區101及102之 第一透射區101 (兩類型的透射區之一)具有溝渠( )"T ",以供相位偏移用;第二透射區1 02 (兩類 透射區之另一)不具有溝渠。透射性基板'' SUB 〃之 的一部分1 1 〇係暴露於溝渠的側壁與吸收體a m "的 之間,而形成具有與吸收體a m 〃及溝渠相關聯之步 狀的突出物。 溝渠化的量v d 〃表示第一透射區1 〇 1中所形成之 (凹槽)T的垂直大小,亦即,透射性基板"SUB" 度中之溝渠大小。溝渠化的量"係根據曝射光的 λ及透射性基板〜SUB 〃的折射係數"η 〃而決定。 地,溝渠化的量"係設定成爲滿足λ /2 ( η-1 ) 射出 ί Ο X 繞射 X軸 射光 位移 罩包 )" 的透 m々 吸收 間。 凹槽 型的 表面 側壁 階形 溝渠 的深 波長 大致 的關 -16- 200923567 係。 下文將更詳細地說明根據第一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遮 罩的例示性結構。用於相位偏移之溝渠(凹槽)"τ "具 有側向寬度,當線及空間圖案係由線部分L(對應於光阻 擋部分"m 〃及空間部分s (對應於透射區1 〇 1及1 〇2 )所 組成時,該側向寬度係相等於空間部分S的寬度與設置在 空間部分s之二末端處的兩底切部分之總長度的和° 用以形成相位偏移之溝渠1 T 〃的例示方法包含使乾 蝕刻進行於深度方向中,以形成溝渠’且接著使濕鈾刻進 行於水平方向中,以形成底切部分。 吸收體"m 〃具有大略相等於線部分L之寬度的寬度 。第一透射區(包含溝渠)1〇1及第二透射區(不包含溝 渠)1 02係不同於孔徑寬度,而提供A偏移〃。 第24圖描繪具有單一溝渠結構之一般相位移遮罩的橫 剖面結構,第3A圖描繪在"底切〃量及〜偏移〃量之上 所執行的最佳化所產生的結構。吸收體m不具有外伸,且 溝渠並不包含可稱爲"底切〃的任何部分。在下文說明中 ,偏移量,sbias 〃表示作用爲相移器之第一透射區(溝 渠)1 〇 1相較於空間寬度S之設計値的大小差異。 再者,偏移量^abias 〃表示吸收體m相較於線寬L之 設計値的大小差異,該偏移量、abias 〃僅可決定第一透 射區(包含溝渠)101之尺寸差異。 偏移量、abia〆係空間部分之一末端處的偏移量, 若其値係正値時,則偏移量"abi as 〃將增加空間部分S的 -17- 200923567 寬度;同樣地,若其値係負値時,則偏移量"abias 〃將 增加吸收體m的寬度。偏移量"abias〃僅界定有效用於溝 渠1 〇 1的偏移,參考點係設定至由所設計之線寬L及所設計 之空間寬度S所界定的位置。 在此情況中,所欲的是,滿足以下的關係: abias < 0, s b i a s > 0, I ab i as I > | s ab i as | (1 70/1 80 ) λ /2 ( n-1 ) ^ d ^ λ /2 ( n- 1 )。 作用爲光之吸光體的吸收體"m 〃係例如由鉻所製成 ,透明基板"SUB 〃係例如由石英玻璃所製成。用以製造 遮罩的例示方法係普通的方法,其包含藉由乾蝕刻法來決 定吸收體'' m 〃的區域,且使乾蝕刻法進行於透明基板〜 SUB 〃的深度方向中,以形成溝渠。在此情況中,方法可 省略用以在水平方向中拓寬溝渠的濕蝕刻過程,因爲並不 需要底切的形成過程;因此,可簡化製造方法。如第3 B圖 中所描繪地,溝渠可包含基底處之圓形轉角。 第4A至4C圖係依據本發明第二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 遮罩的橫剖面視圖。該相位移遮罩包含透射性基板、、SUB 〃以及複數個光阻擋膜(吸收體)’m〃 ,該透射性基板 ^SUB 〃包含交替設置之第一透射區1〇1’及第二透射區 1〇2’,以及該複數個光阻擋膜(吸收體),m〃係設置於 該透射性基板"SUB 〃的表面上,使得各個吸收體、 係插入於第一與第二透射區101,及102’之間。在第一透射 -18- 200923567 區101,的表面與第二透射區102 ’的表面間之高度中的差異 界定相移器。 第一透射區101’(亦即’第一透射區101,及第二透射 區102,的至少之一)具有溝渠T。在個別之鄰接光阻擋膜 (吸收體)"m 〃的相對側壁之間所形成的孔徑部分具有 寬度,該寬度沿著透射性基板、SUB "的深度方向而增加 :溝渠T亦具有寬度’該寬度沿著該透射性基板、、SUB 〃 的深度方向而增加。 當'、d 〃表示由第一透射區101’之表面高度與第二透 射區102’間之差異所界定的相移器之厚度,"η"表示透 射性基板'、SUB 〃之折射係數,以及"Λ 〃表示曝射光的 波長時,則所欲的是,滿足以下之關係: ( 170/180) λ/2(η-1) $dSA/2(n-l)。 將更詳細地說明依據第二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遮罩的 例示性配置。在下文說明中,"ataper〃表示吸收體,m 〃之側壁相對於垂直線(亦即,透明基板、S U B 〃的法線 )的傾斜角度;再者’ "staper〃表示溝渠"T〃 (透明 基板"SUB"之相移器部分)之側壁相對於垂直線(亦即 ’透明基板'' S U B 〃的法線)的傾斜角度。當側壁具有正 的傾斜角度時’孔徑部分的寬度會依據距離吸收體、、 的頂部表面或透明基板,SUB 〃的頂部表面之深度的增加 而減少。在此情況中’所欲的是,滿足以下的關係: ataper $ 0,以及 stap er $ 0 ° -19- 200923567 更特定地’所欲的是,設定該等側壁的傾斜角度, ataper 〃及、stapes ,使得孔徑部分的寬度會依據距離 吸收體、m "的頂部表面或透明基板,SUB 〃的頂部表面 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用於'"abias〃及"sbias〃的定義已於參照第3A及3B 圖的說明中獲得’參考位置係設定爲表面上之空間S與線L 間的邊界’而沿著該表面,吸收體、m 〃可接觸透明基板 "SUB"。在此情況中,所欲的是,滿足以下的關係: ab i a s ^ 0, sbiasgO,以及 I ab i a s I ^ | s b i as | 。 所企望是,"staper 〃大略地相等於"atape〆:而 且,所企望的是,^staper"或^atape〆爲銳角,以及 另一者係大略地相等於直角。該等側壁角度a staper 〃及 "ataper"可獨立地成爲相互不同的値而最佳化,界定相 移器之傾斜角度具有大的效應於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 效率之上。在下文說明中,,staper"及^ ataper 〃可簡 稱爲'"taper (錐狀物)〃。 所欲的側壁角度(taper )可根據吸收體'' m 〃的厚度 (t (奈米))而變化;更特定地,當吸收體〃的厚度 減少時,所欲的側壁角度(taper )會增加。再者,所欲 的側壁角度(taper )可根據吸收體a m 〃的間距或線寬而 變化,當吸收體、m 〃的間距或線寬減少時,所欲的側壁 角度(taper )會增加。 -20- 200923567 上述結構亦可應用到第19C圖中所描繪 。一般的雙溝渠結構具有第19A圖中所示的 設置在鉻膜之二側的兩個毗鄰透射區之一係 射區的另一透射區更深’以致使相位差被設 射區之間。 雙溝渠結構並不需要可僅設定有效於透 寸差異之偏移()’因爲兩個田比 被溝渠化。再者,所欲的是,添加相等於套 之底切的"sbias〃 ;然而’由於結構上的 增加 'sbias" 〇 與單一溝渠結構相似地,當吸收體的j ))大時,TE偏極化光具有大的第1階繞射 角度係如第1 9C圖中所描繪的負値時(當'' "taper〃時,TE偏極化光具有大的第1階繞 第〇階繞射效率。然而,與單一溝渠結構相 構上的限制,增加負的A taper 〃之角度係 ,爲了要改善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 調整吸收體的厚度(t (奈米))以變成更, 第4A圖中所描繪的結構可以以第4B圖 描繪的另一單一溝渠結構來予以置換。當 tape〆)係負値時,同樣的功效可由沿著 收體上之傾斜線來提供諸如步階之突出物而 部分可提供於吸收體之上或透明基板之上 構可應用至雙溝渠結構。 的雙溝渠結構 橫剖面形狀, :比該等阳:鄰透 :定於該兩個透 :射區之一的尺 鄰的透射區均 I 19B圖所描繪 限制,很難以 享度(t (奈米 效率;當側壁 taper"係負的 射效率及小的 較地,由於結 困難的;因此 ,所欲的是, C的値。 或第4 C圖中所 側壁角度(& 透明基板或吸 獲得。該步階 再者,上述結 -21 - 200923567 可使用一般的製造方法於第4A圖中所描繪的遮罩, 例如該一般的製造方法包含藉由乾蝕刻法來決定吸收體a m 〃的區域,以及使乾蝕刻進行於透明基板"SUB 〃的深 度方向中。該方法包含控制蝕刻條件以決定錐狀物形狀( 角度 Maper〃 )。 第4B圖描繪實現可與第4A圖中所描繪之錐狀結構的 傾斜相比之傾斜的步階結構;第4C圖描繪實現可與第4B 圖中所描繪之錐狀結構的傾斜相比之傾斜,且能改善TE 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而無需吸收體之錐狀或步階 結構的另一步階結構。 用以形成第4C圖中所描繪之結構的例示方法包含應用 乾蝕刻法至基板以形成第一步階,接著執行濕蝕刻法以形 成第二步階,以及最後地執行乾蝕刻法以部分地去除光阻 擋膜;可使用相似的方法以形成且有步階結構的吸收體。 用以形成吸收體之另一方法包含藉由諸如濺鍍法之真空沈 積法以形成兩層的膜。 下文係第3A圖,第3B圖,及第4A至4C圖中所描繪的 相位移遮罩爲何在其橫剖面結構中係理想的理由。典型的 實施例執電磁場分析於三維結構的遮罩上,亦即,當輸入 具有相同能量的TE偏極化光及TM偏極化光至該遮罩時, 能準確地再生以獲得由遮罩所繞射的光;然而,當使用偏 極化照明時,進入遮罩的光包含幾近TE偏極化光,因此 ,在曝光中,繞射光的TE偏極化光與繞射光的TM偏極化 光之間的實際比例並不相等於由該電磁場分析所獲得的値 -22- 200923567 典型的實施例獲得各個繞射角之TE偏極化光的繞射 光(效率)及ΤΜ偏極化光的繞射光(效率),各個繞射 光的振幅及相位具有重要的角色於影像形成之上。垂直進 入遮罩且筆直進行的第0階光並不會促成圖案之影像形成 ,當使用細微圖案時,第1階光在比例中係最大的且在圖 案的影像形成上具有重要的角色;相反地,具有更大繞射 角之更高階的光並不會通過光學系統的內部,且因此,不 促成圖案之影像形成。 在第1階繞射光之中,ΤΕ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具 有強烈的干涉性質,且可促成圖案之細微影像的形成;然 而,當繞射角近90度時,ΤΜ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具有 微弱的干涉性質,且不促成圖案之細微影像的形成;因此 ’ ΤΕ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與繞射光之整個強度相關的 百分比係重要的因子。 當其中線寬及空間寬度係相等之L/S週期性圖案的週 期係無限大時,第0階繞射光在標量繞射中會變零;然而 ’當考慮到三維結構之遮罩時,第0階繞射光並不會變零 〇 特別地,該第0階繞射光不僅會變成均勻的背景(雜 訊)光’而且會相對於投影光學系統的像差而使影像性能 劣化(尤其是離焦)。在離焦狀態中,第1階繞射光與第0 階繞射光之間的干涉會產生大的相位差。 具有第3Α圖,第3Β圖,第4Α圖,第4Β圖,或第4C圖 -23- 200923567 中所描繪的橫剖面結構之遮罩可降®TE偏極化光的第0階 繞射光,且可改善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效率。下文 係在預定條件之下所執行之模擬的結果;爲了要以具有 ArF之波長(193奈米)及NA=1 .3 5的曝光設備來形成具有 9 0奈米之間距及3 2奈米之線寬L的影像於晶圓之上’在模 擬中所使用之相位移遮罩具有360奈米的間距及128奈米的 線寬以成爲在4x遮罩上之圖案尺寸,吸收體(鉻)厚度係 設定爲1 03奈米。 第5 A圖描繪由模擬所獲得之入射在投影光學系統上 之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與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 光之間的振幅比,第5 B圖描繪由模擬所獲得之入射在投影 光學系統上之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與TM偏極化光的 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 在第5A圖之中,橫軸表示"底切",以及縱軸表示 用於參數"偏移(bias ) 〃之各個値之TE偏極化光的第0 階繞射光與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如 上述,所欲的是,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變小。 依據僅使用底切爲''〇/π差異〃之習知校正,若增加 底切時,則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對TE偏極化光的第 1階繞射光的比例會變得更小;然而,當線寬爲1 28奈米時 ,將難以提供60奈米的底切。 當偏移增加時,可在偏移(bias ) =-45奈米及底切 =10奈米時,使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對TE偏極化光 的第〗階繞射光的比例最小化。 -24- 200923567 在第5B圖之中’橫軸表示a底切〃,以及縱軸表示用 於參數"偏移(bias) 〃之各個値之TE偏極化光的第1階 繞射光與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所欲 的是,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比TM偏極化光的第1 階繞射效率更大;換言之,所欲的是,其間的比例變大。 若增加底切時,則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對TM 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的比例會變得更小。若增加偏移 且降低底切時,則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對TM偏極 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的比例會變得更大。在第5 A圖及第5 B 圖中,圓形表示"偏移〃及〜底切〃的組合,以及三角形 表示習知之底切(=60,偏移=0)。例如從第5A及5B圖可 瞭解的是,當"底切"及"偏移〃(界定遮罩結構的參數 )改變時,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效率及第1階繞射 光效率二者亦會改變;該等改變將在影像性能上引起以下 的效應。 典型的實施例根據TE偏極化光照明以計算影像強度 的分佈;爲使說明簡化起見,可由僅輸入TE偏極化光的 繞射光至投影光學系統之內而執行用以形成影像的模擬。 在影像強度的分佈中,由於"〇/π差異〃,在光的強度中 之峰値差異會出現在溝渠與非溝渠區之間,該差異易於由 於a離焦"而變得更大。典型的實施例藉由改變%離焦〃 而在光的強度中獲得峰値差異(Π-Ι2),且獲得改變量 的寬度△( 11-12 )於可允許的焦點深度中。 第6A圖描繪結果,在第6A圖中,橫軸表示、'底切" -25- 200923567 ,以及縱軸表示用以參數"偏移"的各個値之改變量的寬 度△ ( Π-Ι2 ),該改變量的寬度△( Π-12 )代表在可允 許的焦點深度中之峰値強度中的差異。 依據僅使用"底切〃之習知的校正,當增加 '"底切〃 時,該寬度△ (Π-Ι2)變得更小;然而’在偏移=〇及底 切=60奈米時,該寬度△ (Π-Ι2)會變大。三角形表示依 據習知結構之"偏移〃及"底切〃的組合。 若"偏移〃增加於負方向之中時’則在偏移=_4〇奈 米及底切=10奈米時可使寬度△ (I1-I2)最小化,此係稱 爲最佳結構(由 > 偏移〃及"底切〃的最佳値所界定)° 圓形表示界定最佳結構之"偏移〃及''底切〃的組合。 在該等組合中,例如從第25B圖所瞭解的是,在最佳 焦點處之(Π-Ι2 )係靠近零;此外,從第6A圖所瞭解的 是,在可允許的焦點深度中之改變量(亦即,由於離焦之 劣化)會變小。 因此,相較於第5A圖中所描繪之TE偏極化光的第0階 繞射光的比例,當第〇階繞射光的比例小時,在光強度峰 値中的差異會在可允許的焦點深度中之整個區域中變小。 接著,典型的實施例獲得CD改變以回應於偏極化程 度RoP中之1 %變化,偏極化程度係任一方向中之線性偏 極化光的強度相對於整個強度的比例。典型的實施例藉由 使用參考偏極化光照明以執行影像強度分佈,該參考偏極 化光照明設定TE偏極化光相對於整個強度的比例成爲9 5 %以做爲偏極化程度;以及藉由使用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 -26- 200923567 之1 %變化的偏極化光照明來執行影像強度分佈,而獲得 C D改變。 若偏極化程度係等於或大於9 0 %時,則可將偏極化光 視爲所欲的線性偏極化光;當參考偏極化程度係相依於各 個曝光設備時’則95 %並非主要的數値,例如該參考偏極 化程度係設定爲93%或98%。當偏極化程度RoP係等於或 大於90%時,回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1%變化的CD改變幾 乎維持相同。 第6 B圖描繪結果,當底切小時,C D改變會變小。所 欲的是,CD改變維持爲與偏極化程度RoP中的變化無關之 小的値;因此,相較於第5B圖中所描繪的結果,可瞭解的 是,當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的效率大時,CD改變會 變小而與偏極化程度中的變化無關。 如上述,最佳結構可獲得於當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 射光最小化,以及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與TM偏極化 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變大時。由於考慮之結果 ,將瞭解的是,在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與TM偏極化 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所欲振幅比係等於或大於1 ’選擇 性地,係比1 .1或1 · 2更大。 再者,例示的實施例執行相對於薄的線寬之模擬。爲 了要以具有ArF之波長(193奈米)及NA=1 .35的曝光設備 來形成具有74奈米之間距及26奈米之線寬L的影像於晶圓 之上,在模擬中所使用之相位移遮罩具有296奈米的間距 及1〇4奈米的線寬以成爲在4x遮罩上之圖案尺寸’吸收體 -27- 200923567 (鉻)厚度係設定爲103奈米。 桌7A圖描繪TE偏極化光的弟0階繞射光與TE偏極化光 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第7B圖描繪TE偏極化光的 第1階繞射光與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 〇 在第7A圖之中’橫軸表示"底切〃,以及縱軸表示 用於參數"偏移"之各個値之TE偏極化光的第〇階繞射光 與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在第7B圖之 中,橫軸表示"底切",以及縱軸表示用於參數"偏移" 之各個値之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與ΤΜ偏極化光的第 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 依據上述條件,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係最小化 於偏移=-50奈米及底切=20奈米,如第7A圖中所描繪。在 此情況中,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對TM偏極化光的第 1階繞射光之比例係小於1,如第7B圖中所描繪。更特定地 ,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效率係比TE偏極化光的第1 階繞射效率更大。 再者,例示的實施例獲得代表溝渠之峰値強度與非溝 渠區之峰値強度間的差異之改變量的寬度△( 11-12 )於 可允許的焦點深度中,且獲得對應於偏極化程度R〇P中之 1 %變化的C D改變。 在該等條件下,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係最小化 於偏移=-50奈米及底切=20奈米(在第7A圖中之圓形表示 "偏移〃及''底切〃之此組合)。在此情況中,雖然代表 -28- 200923567 可允許之焦點深度中的峰値差異之改變量的寬度△ (II-12 )係最小化,但對應於在偏極化程度中之1 %變化的CD 改變會超過0.15奈米。 雖然線寬小,且CD控制變得困難,但即使偏極化程 度稍微改變,CD改變也會發生。 因此,典型的實施例改變遮罩的三維結構,且檢査溝 渠的深度,吸收體的厚度,及玻璃基板和吸收體的側壁角 度,以及建構遮罩結構成爲第4 A至4C圖中所描繪的形狀 ;所以,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可最小化,且TE偏極 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對TM偏極化光的第第1階繞射效率 之比例變得比1更大。 若溝渠角度滿足以下的關係時,TE偏極化光的第0階 繞射光會變得更小: (1 70/1 80 ) λ /2 ( η- 1 ) ^ d ^ λ /2 ( η-1 )。 然而,大致地,當線寬小時,即使間距變大,能降低 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之結構亦能降低TE偏極化光的 第1階繞射光與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 至小於1。特別地,當吸收體的厚度小時,TE偏極化光的 第1階繞射光之繞射效率會劣化。 如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5- 1 8203 1號(對應於美 國專利申請案公告第200 5/0 1 3 63 34號)中之所說明地,TE 偏極化光的繞射效率可由增加吸收體的厚度而改善;然而 ,比波長λ更大的吸收體層厚度"t 〃會難以實現用於相 等於或小於波長λ的細微結構,因此,雖然改變玻璃基板 -29- 200923567 及吸收體之各個側壁的錐狀角度,但典型實施例可藉由檢 查TE偏極化光的第0階及第1階繞射光之繞射效率於其中 吸收體層厚度t,係小於波長;I的範圍中,以獲得最佳 結構。 首先,典型實施例檢查TE偏極化光的第0階及第1階 繞射光相對於不具有偏移之習知5 0奈米底切的繞射效率, 而改變吸收體層厚度"t"以及玻璃基板及吸收體之各個 側壁的錐狀角度。玻璃基板的側壁錐狀角度(傾斜角度) 係設定成爲相等於吸收體的側壁錐狀角度。 第9 A圖係輪廓線圖,用以描繪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 射光與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其中橫 軸表示吸收體層厚度以及縱軸表示錐狀角度;第9B 圖係輪廓線圖,用以描繪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與TM 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其中橫軸表示吸 收體層厚度"以及縱軸表示錐狀角度。在各個圖之中 ,暗黑色部分係所欲的部分,以及被包圍部分表示共同於 各個圖之最佳部分。 從第9A及9B圖中所描繪的結果可瞭解的是,對應於 偏移=0及底切=50的最佳結構具有t = 70至90奈米及Maper "=-10度的尺寸。如上述地,由於結構上的限制,實現50 奈米之底切係困難的;因此,雖然設定偏移=-30奈米以及 底切=3 0奈米,但典型實施例同樣地檢査關於能降低TE偏 極化光之第〇階繞射光的 偏移〃及、底切"之組合於第 7A圖中所描繪的結果之上。 -30- 200923567 第10A圖係輪廓線圖,用以描繪TE偏極化光的第〇階 繞射光與ΤΕ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第 10Β圖係輪廓線圖,用以描繪ΤΕ偏極化光的第!階繞射光 與ΤΜ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被包圍部分 表示共同於各個圖之最佳部分。 當偏移=-30奈米及底切=30奈米時,最佳結構滿足以 下的關係: 103 $ 146 (奈米)以及-10$ taper (錐狀物)$ 〇 (度)。 在此情形中,吸收體厚度(t (奈米)及側錐角度(taper (度))係如下式之關係: taper ‘ 0.15t,20.0。 上述結構可降低TE偏極化光之第0階繞射效率,且可設定 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成爲相等於或大於1 ;而所 欲的是,當遮罩係暗視場時,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光 等於或小於0.1。 在明視場遮罩中,第〇階繞射光之總計可根據各個圖 案而變化。 若遮罩結構具有相等於或小於照明光之波長時,由於 * 0 / π差異〃問題,相位移遮罩係十分靈敏於偏極化程度 中的變化;同樣的考慮可應用到二元遮罩或半色調遮罩。 在此情形中,來自遮罩的繞射光具有繞射效率’該繞射效 率能增加可給定功效於基本週期的解析度上之具有階的 τ E偏極化光與τ Μ偏極化光(第0階繞射光及特別地’第1 -31 - 200923567 階繞射光)之間的振幅比至1或更大;而且’所欲的是’ 使通過光瞳之更高階的繞射光之繞射效率最小化’且不會 給定功效於基本週期的解析度之上。例如’若二元遮罩或 半色調遮罩具有第20圖中所描繪的結構時’可增加TE® 極化光的繞射效率;該半色調遮罩對應於其吸收體' 係半透射膜之遮罩。 如上述,給定功效於基本週期之解析度上的1^偏極 化光之繞射光(第1階繞射光)的效率可根據遮罩的橫剖 面結構而變化;因而,此可造成'' 〇/π差異〃問題或可在 特殊的方向中來改變線性偏極化光的通過量。 結果,在影像平面上之圖案的CD準確性會改變。典 型實施例提出能降低CD誤差的遮罩結構。 然而,在設計遮罩中,第一優先序係給定以解決A 0/π差異〃問題。當設計遮罩結構以解決〜0/π差異〃問題 時,可將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變得比TM偏極化光 的第1階繞射效率更小。 若使用此一遮罩時,CD誤差具有對於偏極化誤差更 高的靈敏度;因此,曝光設備需準確地執行偏極化控制。 在偏極化控制中之準確性的程度係根據相對於偏極化 程度中之變化的CD改變而定,且亦根據TE偏極化光的第1 階繞射效率而定。曝光設備需執行偏極化控制,使得CD 誤差維持在可允許的範圍之內;更特定地,在該偏極化控 制中,在偏極化程度中的誤差需變成相等於或小於可允許 之極限。 -32- 200923567 在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R〇P_limit可藉 由以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1%變化的CD改變(CD_RoP )來畫分CD誤差之可允許値CD_RoP_limit (奈米)而獲 得,如下式所示: ROP_limit = CD_RoP_limit/CD_RoP 〇 當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Ite.!)對TM 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ItM- i )的比例大時, 則如上述地,CD改變(CD_RoP )會變小;因此,對應於 偏極化程度中之1 %變化的CD改變(CD_R〇P )可使用TE 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Item )對TM偏極化光 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Ιτμ^ )的比例來予以表示。 若α表示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Ιτε^ )對ΤΜ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Ιτ^)的比例 時,則以下方程式可界定該比例α : CL =Ιτε-ι/ΙτΜ-1 ° 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1 %變化的CD改變(CD_R〇P )可 近似成爲比例α的函數f ( α ): CD_RoP=f( α )。 因而,在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R〇P_limit ( 由以f ( α )來畫分CD誤差的可允許極限CD_RoP_limit ( 奈米)而獲得,如下式所示_
RoP_limit = CD_RoP_limit/f ( α )。
若在偏極化程度中的誤差超過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 的誤差極限R〇P_limit時,則調整劑量以做爲用以降低CD -33- 200923567 改變之方法係有效的。 以下之校正公式可使用以依據偏極化程度中之改變來 校正劑量,當DO表示參考偏極化程度(R〇P_reference) 的劑量時,劑量可依據所測量的偏極化程度( RoP_measurement )而改變以成爲D。在以下之公式中,K 表示依據遮罩結構所決定之係數。 當依據遮罩結構而改變劑量以便反映偏極化程度中之 改變時,以下之第一階槪算表示劑量D : D = DO/((RoP_measurement + K-(l-R〇P_measurement))/ (RoP_reference + »K,(l-RoP_measurement))) 在上述公式中,DO表示參考R〇p ( R〇p_reference ), RoP_measurement表示所測量的R〇p,以及K表示依據遮罩 結構所決定的係數。 依據遮罩結構所決定的係數Κ可由上述比例α之函數 g( α )與處理常數Κρ的乘積所槪算,如下式所示: K = Kp*g( a ) 處理常數可根據曝光設備之ΝΑ,照明條件(由有效 光源的形狀’ σ ,分佈,參考偏極化程度等所決定),圖 案’及其他曝光條件(阻體,方法等)而變化。 如上述地’即使存在有任何改變偏極化程度之中,或 即使大的CD改變依據遮罩結構而發生,仍可將CD誤差降 低於可允許的範圍之內。例如,典型實施例可提供具有相 -34- 200923567 對於偏極化狀態中的變化之小的CD誤差靈敏度之相位移 遮罩。 實例1 爲了要以具有193奈米(ArF)之波長及NA=1.35的曝 光設備來形成具有9 0奈米之間距及3 2奈米之線寬L的影像 於晶圓之上,係使用具有3 6 0奈米的間距及1 2 8奈米的線寬 L以做爲在4x遮罩上之圖案尺寸的相位移遮罩。在此實例 中,設定吸收體(鉻)厚度爲1〇3奈米’使用第2A圖中所 描繪的有效光源,以及設定σ =〇· 1 5 ° 使用第3Α圖中所描繪的結構以做爲最佳的遮罩結構 ,將藉由abias = -45奈米及sbias = l〇奈米所界定的最佳結構 與藉由abias = 0奈米及sbias (底切)=60奈米的習知結構作 比較,將吸收體厚度(t (奈米))設定成爲73奈米或103 奈米。 首先,在光的強度中之峰値差異(Π-12)(請參閱 第11圖)係在參考偏極化光照明之下,由改變離焦而獲得 〇 應瞭解的是,當遮罩具有最佳結構時,在光的強度中 之峰値差異(11 -12 )會在最佳焦點狀態及離焦狀態之二 者中變小。 接著,獲得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的變化之影像平面上 的CD改變於當設定參考偏極化程度成爲95%時(請參閱 第12圖)。在第12圖之中,橫軸表示偏極化程度,以及縱 -35- 200923567 軸表示影像平面上的CD改變。 再者,獲得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的變化之影像平面上 的焦點深度中之改變於當設定參考偏極化程度成爲95%時 (請參閱第1 3圖)。該焦點深度係具有32奈米的預定線寬 L之CD改變允許相對於劑量中的5 %變化之± 5 %的變化時 所獲得之離焦寬度。在第13圖之中,橫軸表示偏極化程度 ,以及縱軸表示焦點深度(DOF )中之改變。 依據習知結構之對應於± 1 %的偏極化程度之CD改變 係土 0.1 3奈米,以及依據最佳結構係±0.07奈米;依據習知 結構之焦點深度(D Ο F )中的改變係± 3 · 6 %,以及依據最 佳結構係± 1.7 %。 與習知結構相較地,上述最佳結構可有效地解決> 〇/π差異'問題,且可降低對應於偏極化程度的改變。 實例2 爲了要以具有193奈米(ArF)之波長及ΝΑ=1·35的曝 光設備來形成具有74奈米之間距及26奈米的線寬L之圖案 的影像於晶圓之上,係使用具有296奈米的間距及1 04奈米 的線寬L以做爲在4χ遮罩上之圖案尺寸的相位移遮罩。在 此實例中,設定吸收體(鉻)厚度爲1〇3奈米,使用第2Α 圖中所描繪的有效光源,以及設定σ =〇. 1 5 ° 使用第4Α圖中所描繪的結構以做爲最佳遮罩結構’ 第4 Α圖中所描繪的結構係滿足以下方程式之"sbias"( 奈米)’ 、abias〃 (奈米),吸收體厚度(t (奈米)’ -36- 200923567 側壁角度(taper (度)),及溝渠深度(d (奈米))所 界定: d=(相位/180)久 /2(n-l) 做爲評估量,係指示對應於離焦± 1 0 0奈米之圖案偏移 的變化,以及指示對應於偏極化程度(RoP )中之1 %變 化的CD改變(CD_err〇r (奈米))及焦點深度改變( dDOF ( % ))。 然後,將所獲得的評估量與TE偏極化光之第〇階繞射 效率和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效率間的振幅比,或與TE 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和TM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效 率間的振幅比作比較。第1 4圖描繪比較的結果。 當TE偏極化光的第〇階繞射效率小時,對應於±100奈 米之離焦的圖案偏移量會變小。 當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大時,對應於偏極化 程度(RoP )中之1 %變化的CD改變(CD一error (奈米) )及焦點深度改變(dDOF ( % ))會變小。 在遮罩結構中,若TE偏極化光的第0階繞射效率被最 小化,且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與TM偏極化光的第 1階繞射效率之間的振幅比係相等於或大於1 (所欲的是’ 大於1.1或1.2 )時,則可獲得穩定的曝光性能。 在此實例中,若吸收體厚度(t (奈米))及側壁角 度(taper (度))滿足以下關係:taper S 〇.15t-20.〇時’ 則T 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滿足上述情形。 -37- 200923567 實例3 如上述地,當線寬小時,即使間距變大’能降低TE 偏極化光之第〇階繞射效率的結構通常仍可降低TE偏極化 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與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間 的振幅比爲比1更小。 在此一情況中,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變化的CD誤 差會變得更大。 爲了要抑制CD誤差於可允許的範圍之內’此實例將 預測用於偏極化程度之控制所需的準確性之位準。 爲了要以具有ArF ( 193奈米)之波長及ΝΑ=1·35的曝 光設備來形成具有74奈米之間距及26奈米的線寬L之圖案 的影像於晶圓之上,係使用具有2 96奈米的間距及104奈米 的線度L以做爲在4χ遮罩上之圖案尺寸的相位移遮罩。在 此實例中,設定吸收體(鉻)厚度爲103奈米,使用第2Α 圖中所描繪的有效光源,以及設定σ =0.15。可允許之CD 誤差係設定爲0.26奈米,其係等於26奈米之線寬的1%。 若遮罩具有較低之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則 CD誤差具有對偏極化誤差之更高的靈敏度;因此,曝光 設備需準確地控制偏極化。 在偏極化控制中之準確性的位準係根據對應於偏極化 程度中之變化的CD改變而定,且亦根據TE偏極化光的第1 階繞射效率而定。偏極化控制需保持C D誤差於可允許的 範圍之內。 -38- 200923567 現將假定的是’ CD誤差之可允許的極限係等於線寬 的若干% ’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變化的C D改變可根據 遮罩結構而變化’曝光設備需根據遮罩結構而在偏極化程 度之控制中改變性能。典型實施例可獲得TE偏極化光的 第1階繞射效率與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間的振 幅(或強度)比’典型實施例可獲得振幅(或強度)比與 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變化的C D改變之間的關係。 以下係用以獲得對應於可允許的C D誤差之偏極化程 度中的可允許誤差之例示方法: (1 )該方法設定可允許的CD誤差於曝光之前, (2 )該方法獲得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對TM 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比例。 例如,可測量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與TM偏極 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間的強度化,而具有上述強度比 之遮罩可由改變偏極化程度而實驗性地預先獲得,以測量 C D改變。 可使用繞射光之強度(例如繞射光柵)的一般測量方 法以供第1階繞射光之強度的測量用,所企望的是,用於 強度之測量所使用的雷射光束之波長相似於曝射光之波長 。第1階繞射光的繞射角度可測量於藉由需要更高CD準確 性之最小間距所獲得的繞射角度之附近,典型實施例可測 量第1階繞射光的強度於當雷射光束之偏極化光係TE偏極 化光時,以及當射光束之偏極化光係具有相同光量之TM 偏極化光時,二者皆可。 -39- 200923567 典型實施例根據遮罩的物理性質來計算TE偏極化光 的第1階繞射效率與ΤΜ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間的 強度比(或振幅比)。 (3 )然後,該方法藉由計算或實驗來評估強度比( 或振幅比)與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變化的C D改變之間 的關係。 下文係應用到曝光設備之典型的實施例。 在曝光之前,典型的實施例設定可允許的CD誤差, 且輸入此資訊至曝光設備;接著,該典型的實施例輸入與 即將被使用於曝光的遮罩之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和 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強度比(或振幅比)相 關連的資訊,或讀取與該遮罩相關連之資訊。 曝光設備的控制單元決定偏極化程度中之誤差的上限 ,使得可CD誤差抑制於可允許的範圍內。 在設定可允許的CD誤差之後,控制單元決定偏極化 程度之誤差,使得可抑制CD誤差於可允許的範圍之內。 若所決定的値係比將被設定於曝光設備中之偏極化程度的 標準値更大時,則控制單元執行一般的曝光設備;若所決 定的値係比偏極化程度的標準値更小時,則控制單元產生 警告,該曝光設備執行適當的控制以抑制CD誤差於可允 許的範圍內。 例如,曝光設備依據自參考偏極化程度之偏差而嚴格 地執行偏極化程度控制,測量曝光處理之前或曝光處理期 間的照明光,測量照明晶圓之光的偏極化程度,或調整劑 -40- 200923567 實例3包含以下的數値,第15圖描繪在實例2中所描述 的曝光條件下,根據總計1 〇個之實例2中所獲得的遮罩結 構之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與TM偏極化光的第丨階 繞射效率之間的強度比,以及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1 % 變化的CD改變(奈米)。 在第15圖中,橫軸表示配置於第14圖之表中所列表的 各個遮罩結構的號碼,左邊的縱軸表示TE偏極化的第1階 繞射光與TM偏極化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強度比,以及右 邊的縱軸表示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1%變化的CD改變( CD_RoP = CD_error/R0P )。 從第15圖中所描繪的結果可瞭解的是,當TE偏極化 光的第1階繞射光與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光之間的強 度比大時,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1 %變化的C D改變會變 小。 接著’典型實施例由擬合α至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 1 %變化的CD改變(CD — RoP )而獲得f(a),其中《在 該處表示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的強度(Ite-1 )對 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的強度(ΙτΜ1 )之比例,如 第16圖中所描繪。在第16圖中,橫軸表示〇:,以及縱軸表 示根據第14圖之表中所列表的遮罩結構所獲得的函數 α)。針對比較,第16圖描繪預先所獲得的對應於偏極化 程度中之1 %變化的CD改變(CD_RoP )。例如從第16圖 呈明顯的是,典型實施例可使用多項式近似法以供擬合函 -41 - 200923567 數f ( α )至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1 %變化的CD改變( CD_RoP )用;而且,可使用二次函數或線性函數以供近 似法用。 以下的公式表示依據上述曝光條件所界定的f( « ) CD_RoP = CD_error/R〇P = f ( cc ) a =Ite-i/Itm-i f ( a ) =0.1 83 1 a +0.322 8。 CD誤差之可允許的極限(CD —RoP_limit (奈米)) 係0.26奈米,其係相等於線寬(26奈米)的1 %。由對應 於偏極化程度中之1 %變化的CD改變(CD_R〇P )來畫分 CD誤差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CD_R〇P_limit (奈米)) 可獲得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RoPJimit ;再 者,由f( a )來畫分CD誤差之可允許的極限( CD_R〇P_limit (奈米))可獲得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 誤差極限RoP_limit。
RoP_limit = CD_RoP_limit/CD_RoP
RoP_limit = CD_RoP_limit/f ( a ) 第17圖描繪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 R〇P_limit與由f ( a )所畫分之CD誤差的可允許極限之間 的關係。在第17圖之中,橫軸表示a,以及縱軸表示偏極 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R〇P_limit。 第17圖中所描繪的結果顯示的是,CD誤差之可允許 -42- 200923567 的極限(CD_R〇P_limit (奈米))/f ( α )適合地近似於 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RoP-limit。 從上述結果可瞭解的是,若曝光設備具有等於±1%之 偏極化程度中的必要誤差,當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 差極限RoP_limit比1%更大時,則在曝光期間所發生的CD 改變並不會超過CD誤差之可允許的極限。從第16圖可瞭 解的是,在曝光期間所發生的CD改變並不會超過 CD_RoP_limit±0.26奈米。 若給定遮罩時,典型實施例將測量或從該遮罩之物 理性質來計算α ;接著,典型實施例將根據所獲得的α來 取得f ( α ):然後,典型實施例計算CD改變CD_R〇P,且 根據所估算的CD改變CD_RoP來決定偏極化程度控制 R〇P_limit以供曝光設備用。 典型實施例根據實例2中所最佳化之遮罩結構來獲得 偏極化程度控制R〇P_limit ;因此,可將曝光設備之偏極 化程度中之必要的誤差抑制於± 1 %的範圍內。 而且,當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與TM偏極化光 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間的強度比係小於1時,上述方法將有 效於決定偏極化程度的控制中之準確性。 實例4 當偏極化程度化之誤差存在時,典型實施例可由調整 劑量來降低CD改變。爲了要以具有ArF ( 193奈米)之波 長及ΝΑ=1·35的曝光設備來形成具有74奈米之間距及26奈 -43- 200923567 米的線寬L之圖案的影像於晶圓之上,係使用具有296奈米 的間距及104奈米的線寬L以做爲在4x遮罩上之圖案尺寸的 相位移遮罩。在此實例中,設定吸收體(鉻)厚度爲1 0 3 奈米,使用第2A圖中所描繪的有效光源,以及設定5 =0_ 1 5。 使用第1 4圖中所描繪之表的第一例中所描述的結構1 以做爲遮罩結構;更特定地,典型實施例設定50的底切( sbias (奈米)),0的偏移(abias (奈米)),73的吸收 體厚度(t (奈米)),〇的側壁角度(taper (度)),以 及(170/180) λ/2(η-1)的溝渠深度(d (奈米))。 TE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Ite-!)對TM偏極化 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Itmu )的比例係如下式所示 α =Ιτε-ι/Ιτμ-ι = 1·〇47。 典型實施例決定CD誤差之可允許的極限 CD_RoP_limit (奈米)如下: CD_RoP_limit (奈米)=0.26 在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R〇P_Hmit可藉 由以f ( α )來畫分CD誤差之可允許極限CD_R〇P_limit ( 奈米)所獲得的値而使近似,
RoP_limit~CD_RoP_limit/f( a )-2% 當曝光設備具有等於±1%之偏極化程度中的標準誤差 -44- 200923567 時,在偏極化程度中之可允許的誤差極限R〇P_limit (亦 即,±2%)會比該標準値更大。因此,即使執行曝光,也 不會發生問題,因爲CD誤差係在可允許的範圍之內。 然而,典型實施例將故意地增加偏極化程度中的誤差 ,調整劑量,及檢查CD改變。第18A圖至第18C圖描繪所 獲得的結果,第1 8 A圖描繪由改變偏極化程度RoP所獲得 的結果,偏極化程度R〇P可依據暫時的改變而變化,或可 由於個別曝光設備中之裝置差異而變化。在第18A、18B 、及1 8C圖中,橫軸表示所經過的時間或配置於個別的曝 光設備之ID號碼。第18A圖描繪當設定參考偏極化程度 RoP爲0.95時,藉由設定RoP成爲超過±1%之標準範圍( 灰色部分)的上限及下限之大的値所獲得之結果;第1 8B 圖描繪"劑量"與時間或配置於個別曝光設備的ID號碼之 間的例示關係,劑量1表示劑量並未改變,劑量2表示劑量 係考慮偏極化程度中的改變而簡單地改變,以及劑量3表 示劑量係考慮偏極化程度中的改變而改變,以便反映遮罩 結構;以及第1 8C圖描繪對應於劑量1,劑量2,及劑量3的 CE誤差。 在僅S偏極化光可助成以解析圖案的假定之下,當劑 量係考慮偏極化程度中之改變而簡單地改變時,例如劑量 D係由以下公式所界定: D = DO/(RoP_measurement/RoP — reference):齊!1 量 2 ···(校正公式1)。 然而,當劑量係考慮偏極化程度中之改變而改變以便 -45- 200923567 反映遮罩結構時,劑量D可使用以下之第一階近似法而使 近似: D_DO/((R〇p_measurement + K.(i_R〇p 一 measurement)) /(RoP —reference + K.(l-R0p_reference))) =劑量 3 …(校正公式2), 在公式中’ DO表示參考R〇p(R〇P-reference)的劑量, RoP-measurement表示所測量的r〇p,以及K表示依據遮罩 結構所決定的係數。 針對遮罩結構1至10,係數K係0.26,0.49,0.70, 0.81, 0.44, 0.52, 0_48, 0.51, 0.68,及0.75。當相較於 T Μ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I τ M _!)的比例,τ e 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ITE-,)的比例大時, 則助成該解析度的劑量會變得更大。若執行依據校正公式 1的校正時,CD誤差將變成更大。 依據遮罩結構所決定之係數K可近似成爲α的函數。 如上述,α表示ΤΕ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 iTE-i)對ΤΜ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ΙΤΜ-!)的 比例。係數Κ可由包含處理常數Κρ之以下公式所近似: Κ = ΚΡ· ( 0.95 24 α -0.708 ) 處理常數Kp可根據曝光設備的ΝΑ ’照明條件(有效 光源的形狀,σ ’分佈’參考偏極化程度等)’圖案’及 其他曝光條件(阻體’方法等)而變化。第1 8C圖描繪表 示相對於CD誤差之可允許極限CD_RoP_limit (奈米)的 -46- 200923567 ±0‘26奈米之區域的灰色區。在其中劑量係固定的情況中 ’可將CD誤差之可允許的極限設定成爲偏極化程度之參 考値的±2%之範圍,以便對應於第18A圖:在其中劑量係 改變時,C D誤差之可允許的極限係偏極化程度之參考値 的±4%之範圍。 特別地,當在遮罩結構中之α小時,若未執行劑量校 正時,CD誤差會變得更大;若α大時,CD誤差會依據由 校正公式1所界定的劑量校正而變得更大。然而,依據校 正公式2,劑量係依據遮罩結構而改變,以便反映偏極化 程度中的改變;因此,CD誤差變成極小値。在此方式中 ’回應於偏極化程度R〇P中之改變,即使遮罩結構造成大 的CD改變’ CD誤差亦可依據遮罩結構而由調整劑量來加 以抑制於可允許的範圍之內。 更特定地,依據遮罩結構所決定的係數可依據上述方 法條件,以及其係依據遮罩結構所決定之TE偏極化光的 第1階繞射效率之強度對TM偏極化光的第1階繞射效率之 強度的比例而獲得。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之劑量的校正係數 可根據圖案,阻體,照明條件,或其他的曝光條件而變化 ,且可根據實驗而預先地獲得。典型實施例執行實驗以獲 得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變化的CD改變及對應於劑量中 之改變的C D改變,且獲得相對於偏極化程度改變的劑量 改變率,以使C D改變最小化。 典型實施例儲存上述條件至曝光設備之內,自記憶體 來讀取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改變的校正劑量,且根據計 -47- 200923567 算來決定校正劑量。該曝光設備在曝光處理之前或曝光處 理期間的預定時間測量偏極化程度中之改變,且依據校正 量來調整劑量,以回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改變。可使用日 本公開專利申請案第2006-2790 1 7號(美國專利申請案公 告第2006/02 1 091 1號)中所說明的方法以供偏極化程度的 測量用,亦可使用一般方法以供劑量的控制用。 如上述,即使偏極化程度改變,或即使遮罩結構造成 CD改變,典型實施例也可抑制CD誤差於可允許的範圍之 內,例如典型實施例可提供對於偏極化狀態中之變化有小 的CD誤差靈敏度之相位移遮罩。 雖然本發明已參照典型的實施例來加以說明,但應瞭 解的是,本發明並未受限於所揭示之典型實施例。下文申 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將與最廣義的闡釋一致,以便包含所有 的修正例,等效結構,及功能。 【圖式簡單說明】 結合於說明書之中且建構說明書之一部分的附圖描繪 著本發明之典型的實施例及特性,且與說明書一起用以解 說本發明原理之至少一些原理。 第1圖描繪依據本發明典型實施例之槪略例示的曝光 設備; 第2A圖描繪有效光源在傅立葉變換平面上之例示的 形狀; 第2B圖描繪有效光源在傅立葉變換平面上之例示的形 -48- 200923567 狀; 第3A圖描繪依據本發明第一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遮 罩的橫剖面視圖; 第3B圖描繪依據本發明第一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遮罩 的橫剖面視圖; 第4A圖描繪依據本發明第二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遮 罩的橫剖面視圖; 第4B圖描繪依據本發明第二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遮罩 的橫剖面視圖; 第4C圖描繪依據本發明第二典型實施例之相位移遮罩 的橫剖面視圖; 第5A圖描繪由模擬所獲得之入射在投影光學系統上 的TE偏極化光之第0階繞射光與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 光間的振幅比; 第5B圖描繪由模擬所獲得之入射在投影光學系統上的 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與橫磁(TM )偏極化光之第1 階繞射光間的振幅比; 第6A圖描繪"底切"與改變量之寬度△( 11-12 )間 的例示關係,該改變量的寬度△ ( Π-Ι2 )表示在可允許 的焦點深度中之峰値強度中的差異; 第6B圖描繪"底切"與、CD_誤差/dR。!》"間的例示 關係,該"0〇_誤差/dRoP 〃表示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 變化的CD誤差中的改變; 第7A圖描繪TE偏極化光之第0階繞射光與TE偏極化光 -49- 200923567 之第1階繞射光間的振幅比; 第7B圖描繪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與TM偏極化光 之第1階繞射光間的振幅比; 第8A圖描繪a底切〃與改變量之寬度△ (11_12)間 的例示關係,該改變量的寬度△( 11 -12 )表示在可允許 的焦點深度中之峰値強度中的差異; 第8B圖描繪"底切"與、CD_誤差/dR0P夕間的例示 關係’該v CD_誤差/dRcP 〃表示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 變化的CD誤差中的改變; 第9 A圖係輪廓線圖,用以描繪與吸收體厚度t 〃及 "錐狀物(taper) 〃關聯的TE偏極化光之第0階繞射光與 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間的振幅比; 第9B圖係輪廓線圖,用以描繪與吸收體厚度〃及 a錐狀物(taper) 〃關聯的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與 TM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間的振幅比; 第10A圖係輪廓線圖,用以描繪與吸收體厚度〃及 "錐狀物(taper) 〃關聯的TE偏極化光之第0階繞射光與 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間的振幅比; 第10B圖係輪廓線圖,用以描繪與吸收體厚度'' t〃及 ''錐狀物(taper) 〃關聯的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與 TM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光間的振幅比; 第1 1圖描繪"離焦〃與改變量之寬度△( 11-12 )間 的例示關係,該改變量的寬度△( Π -12 )表示可允許的 焦點深度中之峰値強度中的差異; -50- 200923567 第1 2圖描繪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變化的影像面上之 例示的CD改變; 第1 3圖描繪對應於偏極化程度中之變化的影像面上之 例示的焦點深度之改變; 第14圖係表,用以描繪遮罩結構,表示個別結構之參 數,在TE偏極化光之第〇階繞射效率與TE偏極化光之第1 階繞射效率間的振幅比,在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效率 與TM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效率間的振幅比,以及光學性 能, 第1 5圖描繪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效率與TM偏極化 光之第1階繞射效率間的強度比,以及對應於偏極化程度 中之1%變化的CD改變(奈米); 第16圖描繪TE偏極化光之第1階繞射效率與TM偏極化 光之第1階繞射效率間的強度比a ,CD誤差CD—誤差/R〇P ,以及函數f ( α ); 第17圖描繪對應於比例α之CD-R〇P_極限/f ( α )及 RoP_極限; 第1 8A圖描繪偏極化程度R〇P中之例示的變化; 第18B圖描繪劑量(Dose)中之例示的改變; 第18C圖描繪CD誤差(CD_誤差)之例示的改變; 第1 9A圖描繪具有雙溝渠結構之例示的相位移遮罩; 第19B圖描繪具有雙溝渠結構之例示的相位移遮罩; 第19C圖描繪具有雙溝渠結構之例示的相位移遮罩; 第2 0圖描繪例示之二元遮罩或例示之半色調遮罩; -51 - 200923567 第2 1圖描繪例示之相位移遮罩; 第2 2圖描繪例示之小σ照明; 第23圖描繪使用於晶圓的曝光之例示的相位移遮罩; 第24圖描繪例示之相位移遮罩; 第25Α圖描繪由''0/π差異"所造成的現象;以及 第25Β圖描繪 ''底切〃與光強度中之峰値差異(Ι1-Ι2 )間的關係。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〇〇 :曝光設備 IL :照明光學系統 23 :遮罩台 24 :投影光學系統 27 :晶圓台 29 :控制單元 22 :遮罩 2 6 :晶圓 1 :光源 2,6 :偏極化控制單元 3:光通形狀轉換單元 4 :光通改變單元 5,20 :成像光學系統 2 8,21,2 5 :偵測單元 7 :光學積分器 -52- 200923567 8 :可變光圈 學系統 1 ’,1 0 2 ’ :透射區 9 :光束聚光3 19 :遮光葉片 101 , 102, 10 1 1 0 :部分 s U B :基板 -53-

Claims (1)

  1. 200923567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相位移遮罩,包含: 一基板,包含交替設置之兩不同類型的透射區;以及 吸收體,係設置於該基板的一表面之上,使得各個吸 收體係設置於該兩類型的透射區之間, 其中該兩類型的透射區包含一第一透射區及一第二透 射區,該第一透射區具有一溝渠,用以提供相位移,及該 ,,第二透射區不具有溝渠,以及 其中該基板的該表面之一部分係暴露於該溝渠的一側 壁與鄰接該溝渠的該側壁之該吸收體的一側壁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位移遮罩,其中該基 板之所暴露的部分形成與該吸收體及該溝渠相關連之一步 階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位移遮罩,其中由該 第一透射區之一表面高度與該第二透射區之一表面高度間 ,.的差異所界定之一相移器的厚度(d ),該基板的折射係 i 數(η),及曝射光的波長(λ)滿足以下之關係: ( 1 70/ 1 80 ) λ/2(η-1) $(Κλ/2(η-1)。 4. 一種相位移遮罩,包含: 一基板,包含交替設置之第一及第二透射區;以及 吸收體,係設置於該基板的一表面之上,使得各個吸 收體係設置於該第一與第二透射區之間, 其中一相移器係由該第一透射區之一表面高度與該第 二透射區之一表面高度間之差異所界定’ -54- 200923567 其中該第一及第二透射區之至少該第一透射區具有一 溝渠, 其中在個別之鄰接吸收體的相對側壁間所形成之一孔 徑部分具有寬度,該寬度沿著該基板之一深度方向而增加 ,以及 其中各個溝渠具有寬度,該寬度沿著該基板之該深度 方向而增加。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相位移遮罩,其中該相 移器的厚度(d ),該基板的折射係數(η ),及曝射光的 波長(λ )滿足以下之關係: (1 70/ 1 80 ) λ /2 ( η-1 ) ^ λ /2 ( η-1 )。 6. 一種遮罩,包含: 一基板,包含吸收體或相移器部件,以及透射區,該 等透射區係設置於個別的鄰接吸收體或個別的鄰接相移器 部件之間, 其中在個別的鄰接吸收體之相對側壁間所形成的一孔 徑部分具有寬度,該寬度沿著該基板之一深度方向而增加 -55-
TW097127170A 2007-07-19 2008-07-17 Phase shift mask TW20092356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88663A JP2009025553A (ja) 2007-07-19 2007-07-19 位相シフトマス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23567A true TW200923567A (en) 2009-06-01

Family

ID=39870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27170A TW200923567A (en) 2007-07-19 2008-07-17 Phase shift mask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46625B2 (zh)
EP (2) EP2133742B1 (zh)
JP (1) JP2009025553A (zh)
KR (1) KR101019115B1 (zh)
TW (1) TW20092356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8356B2 (ja) * 2010-08-06 2015-02-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転写方法
CN103365070B (zh) * 2012-03-29 2015-05-06 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ss图形的相移掩膜版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54850B (zh) * 2013-09-24 2015-05-2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掩膜板及隔垫物制作方法
KR102246872B1 (ko) 2014-07-29 2021-04-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포커스 계측 마크를 포함하는 포토마스크, 포커스 모니터 패턴을 포함하는 계측용 기판 타겟, 노광 공정 계측 방법, 및 집적회로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US11402742B1 (en) 2018-02-28 2022-08-02 Synopsys, Inc. Undercut EUV absorber reflective contrast enhancement
CN115718334A (zh) * 2019-04-11 2023-02-28 应用材料公司 用于光学装置的多深度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04934A (en) 1980-12-23 1982-06-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hotomask
JPH05109601A (ja) 1991-10-15 1993-04-30 Nikon Corp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KR0157928B1 (ko) 1995-12-27 1998-12-15 문정환 자체 접합형 아웃-리거 위상반전마스크 제조방법
KR0166825B1 (ko) 1996-06-26 1999-01-15 문정환 위상반전 마스크의 제조 방법
WO2001025855A1 (en) 1999-10-04 2001-04-12 Voisin Ronald D Photomask including hardened photoresist and a conductive layer
JP2003532281A (ja) 2000-04-25 2003-10-28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ユーエ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照明偏光の制御を備えた光学縮小システム
US6534223B1 (en) 2000-08-01 2003-03-18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circuitry fabrication mask having a subtractive alternating phase shift region
TW502132B (en) 2000-08-30 2002-09-11 Toshiba Corp Method for producing photomask
DE60234906D1 (de) 2001-02-15 2010-02-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hasenverschiebungsmaske und phasenverschiebungsmaske
KR100573048B1 (ko) 2001-12-26 2006-04-26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포토마스크
US6797440B2 (en) 2002-08-06 2004-09-28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rim phase shifting mask and using the rim phase shifting mask to form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6992750B2 (en) 2002-12-10 2006-01-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6135346A (ja) 2002-12-10 2006-05-25 Canon Inc 露光方法及び装置
US8252487B2 (en) 2003-12-17 2012-08-28 Asml Netherlands B.V.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sk for use therein
JP4562419B2 (ja) 2004-05-10 2010-10-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位相シフトマ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345960A (ja) 2004-06-07 2005-12-15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312852B2 (en) 2004-12-28 2007-12-25 Asml Netherlands B.V. Polarized radiation in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060147814A1 (en) 2005-01-03 2006-07-06 Ted Liang Methods for repairing an alternating phase-shift mask
JP2006279017A (ja) 2005-03-02 2006-10-12 Canon Inc 露光装置及び方法、計測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6303196A (ja) 2005-04-20 2006-11-02 Canon Inc 測定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露光装置
JP4701030B2 (ja) * 2005-07-22 2011-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露光パラメータを設定する設定方法、露光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141949A (ja) 2005-11-15 2007-06-07 Toshiba Corp 露光システム、露光量予測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33742B1 (en) 2011-09-28
KR20090009143A (ko) 2009-01-22
JP2009025553A (ja) 2009-02-05
US7846625B2 (en) 2010-12-07
EP2017670A1 (en) 2009-01-21
US20090023081A1 (en) 2009-01-22
EP2133742A1 (en) 2009-12-16
KR101019115B1 (ko) 2011-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71505B1 (ko) 노광장치 및 방법
US8221963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fine structure
KR0153221B1 (ko) 감소형 투영 프린팅 장치에 사용되는 공간 필터
US20090190118A1 (en) Exposure apparatus inspection mask, and method of inspecting exposure apparatus using exposure apparatus inspection mask
TW200923567A (en) Phase shift mask
JP2019518232A (ja) パターニングデバイス
JP3287017B2 (ja) 結像特性の測定方法
US20080068578A1 (en) Projection aligner including correction filters
US20020030802A1 (en)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US6632574B1 (en) Mask having pattern areas whose transmission factor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US7923179B2 (en) Exposure mask and pattern form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1264626A (ja) 回折光学素子を有する光学系
JP4579977B2 (ja) リソグラフィにおけるイメージングおよび装置
CN1645258A (zh) 高数值孔径光刻成像偏振控制装置
KR20090015820A (ko) 노광 장치, 조정 방법, 노광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JPH05234846A (ja) 投影光学系を用いた露光方法
US7033708B2 (en) Image focus monitor for alternating phase shift masks
JP4885241B2 (ja) ペリクルを用いて層をパターニングする方法
JP3189009B2 (ja) 露光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JP3214033B2 (ja) 露光方法
JP3244076B2 (ja) 露光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JPH09260255A (ja) 投影露光方法
JP2003050454A (ja) 位相シフトマ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78311A (ja) 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
KR20040078186A (ko) 반도체 제조용 노광장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