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10614A -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 Google Patents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10614A
TW200910614A TW097130004A TW97130004A TW200910614A TW 200910614 A TW200910614 A TW 200910614A TW 097130004 A TW097130004 A TW 097130004A TW 97130004 A TW97130004 A TW 97130004A TW 200910614 A TW200910614 A TW 2009106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insulator
electrod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wi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0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yozo Nishida
Kunimoto Ninomiya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Publication of TW200910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061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0910614 六、發明說明: [相關申請案之交互參考] 本申請案係依據並主張2007年8月24日提出申請之 曰本專利第P 2007-219076號申請案以及2008年4月23 曰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第P 2008-113198號申請案的優先 權,在此併入兩個前案之所有内容作為參考。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只在背面側熱接著配線材之太陽電池以 及具備該太陽電池之太陽電池模組。 【先前技術】 太陽電池將乾淨且無限供給的太陽光直接轉換成電。 因而,太陽電池成為一種新能源而備受期待。 每一顆太陽電池的輸出功率為數瓦(W)程度。因此,在 使用太陽電池作為家屋或大樓等的電源之情況,係使用藉 由配線材將複數個太陽電池予以交互連接而成的太陽電池 模組。 一般而言,太陽電池具備有形成於接受太陽光的受光 面以及形成於背面(設在受光面的相反側)之正負一對的電 極。配線材係熱接著於形成在一個太陽電池的受光面之電 極,以及熱接著於形成在與該一個太陽電池鄰接之另一太 陽電池的背面之電極(參照例如日本特開2005-217148號公 報)。 此處,由於配線材的線膨脹係數比構成太陽電池之半 導體基板的線膨脹係數大,因此熱接著後配線材與太陽電 3 320521 200910614 池的界面會產生因配線材收縮而生的力。 如上所述,在太陽電池的受光面及背面熱接著配線材 的情況,收縮力會從受光面及背面兩方面作用於太陽電 池,因此收縮力對太陽電池的影響會受到某種程度的緩和。 太陽電池的電輸出大致與受光面的受光面積成比例。 因此,想到:藉由在太陽電池的背面形成正負一對的電極, 並將配線材設在太陽電池的背面侧,可擴大太陽電池的受 光面積之作法。 具體而言,係將一個配線材熱接著於形成在一個太陽 電池的背面之正電極,以及熱接著於形成在與該一個太陽 電池鄰接之另一太陽電池的背面之負電極。同樣的,將另 一個配線材熱接著於形成在一個太陽電池的背面之負電 極,以及熱接著於形成在與該一個太陽電池鄰接之另一太 陽電池的背面之正電極。 如此之只在太陽電池的背面側熱接著配線材之情況, 因為配線材的收縮力只作用於太陽電池的背面,因此太陽 電池有發生麵曲之虞。 尤其,這樣的太陽電池之麵曲,在以削減製造成本為 目的而越朝向太陽電池的薄型化發展之情況,會越顯著發 生。因此,只在太陽電池的背面侧熱接著配線材之作法, 也會妨礙太陽電池之薄型化。 因此,本發明係鑑於上述的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 提供一種在只於太陽電池的背面側熱接著配線材之情況, 使配線材之收縮力的影響變緩和之太陽電池以及具備該太 4 320521 200910614 陽電池之太陽電池模組。 【發明内容】 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模組,係具備有藉 由配線材而相互電性連接的第一太陽電池及第二太陽電池 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第一太陽電池及第二太陽電池係 沿著排列方向排列,且第一太陽電池及第二太陽電池各自 具有:具有受光面及設在受光面的相反側之背面,受光而 產生電子與電洞(hole)之光電轉換部;形成於光電轉換部 上,收集電子之第一集電電極;形成於光電轉換部上,收 集電洞之第二集電電極;接合於光電轉換部的背面之絕緣 體;貫穿絕緣體,與第一集電電極電性連接之第一通孔電 極;以及貫穿絕緣體,與第二集電電極電性連接之第二通 孔電極,並且,配線材係在絕緣體上與第一太陽電池所.具 有的第一通孔電極及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第二通孔電極 電性連接。 如上所述,第一太陽電池及第二太陽電池各自具有接 合於光電轉換部的背面之絕緣體。因而,可藉由絕緣體來 吸收隨著溫度變化而產生之配線材的收縮力或膨脹力。因 此,可抑制配線材的收縮力或膨脹力使得光電轉換部發生 翹曲之情形。結果,就可抑制第一太陽電池及第二太陽電 池發生龜裂或破損之情形。 在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模組中,可使第 一集電電極形成於光電轉換部的受光面上,使第二集電電 極形成於光電轉換部的背面上,且使第一通孔電極貫穿光電 5 320521 200910614 轉換部。 在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模組中,光電轉 換部可具有設於背面之η型區域、及設於背面之p型區域, 且使第一集電電極設於η型區域上,使第二集電電極設於 ρ型區域上。 在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模組中,第一太 陽電池所具有的第一通孔電極及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第 二通孔電極,可設在從背面侧所見之平面視圖中沿著排列 方向之一直線上。 在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模組中,第一太 陽電池或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絕緣體可由含有複數個粒 子之樹脂材料所構成。 在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模組中,第一太 陽電池或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絕緣體可接受為了使光散 射之表面加工。 在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模組中,第一太 陽電池所具有的絕緣體與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絕緣體可 一體成形為平板狀。 在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模組中,配線材 可包含:沿著排列方向設置,且連接於第一太陽電池所具 有的第一通孔電極之第一配線材;以及沿著排列方向設 置,且連接於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第二通孔電極之第二 配線材,第一太陽電池可具有沿著與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 正交方向配置於絕緣體上之第三配線材,且第一配線材及 6 320521 200910614 第二配線材係與第三配線材電性連接。 塔此時帛纟陽電池所具有的第—通孔電極及第二太 ”池所具有的第二通孔電極,可設在從f面側所見之 =中:列方向交叉之一直線上。另外,第一太陽電 一 U —集電電極電性連接之第三集電電極,且第 -集電電極沿著正交方向形成於光電轉換部的背面上。 與本發明的一特徵有關之太陽電池,係具有:具 光面及設在受光面的相反側之背面,受光而產生電子與電 狀光電轉換部;形成於光電轉換部上,收集電子之第一 集電電極,·形餘光電㈣部上,㈣電社第二隹 :;接合於光電轉換部的背面之絕緣體;貫穿絕緣:,鱼 nn電性連接之第一通孔電極;以及貫穿絕緣 體與第-集電電極電性連接之第二通孔電極。 【實施方式】 以下利用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在以下的 的纪載中,對於相同或類似的部 . w 1 w知"主相Η或類似的符 ,。:而,應注意圖式係為模式圖,各尺寸的比例等盘直 只的物體會有差異。因此,具體的尺寸等應參酌以下的說 明加以判斷。此外,圖式相互之間當然也包含相互的尺; 的關係及比例並不相同的部份。 、
[第一實施形態J (太陽電池模組的構成) ▲ ^下針對第"'貫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模組的構成, 麥照弟1圖進行說明。第1圖俜顯 口你顯不苐一實施形態中的太 320521 7 200910614 陽電池模組1的側面圖。 如第1圖所示,太陽電池模組丨具備有太陽電池列 (solar cell stdngpoi、受光面侧保護材u、背面侧保護材 12、及密封材13。 太陽電池列101具備有複數個太陽電池1〇、及配線材 15。複數個太陽電池10係如第丨圖所示,包含沿著排列方 向父互配置之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〇b。太陽電池 及太陽電池10b藉由配線材15而相互電性串聯連接。第一 貫施形態中’太陽電池l〇a及太陽電池1Qb共有絕緣體14。 關於絕緣體14的構成將在後面說明。 受光面侧保護材11配置在太陽電池模組J的上面侧。 受光面側保護材u保護複數個太陽電池1G的受光面側。 受光面側保護材U可用具有透光性及耐候性的破璃或塑 膠等來形成。 背面侧保護材12 置在太陽電池模組丨的背面側。背 面,保護材12保護複數個太陽電池⑺的背面側。背面側 保護材12可用具有耐候性的玻璃、塑膠、樹月旨膜的單層 體?將金屬落夾在樹脂膜之間而成的積層體等來形成。曰 密封材13在受光面側保護材! j及背面側保護材η之 間將複數個太陽電池10密封起來。密封材13可用E 稀-乙酸乙烯醋共聚物)、EEA(乙稀·丙婦酸乙醋共聚 PVB(聚乙稀丁㈤等之透光性樹腊來形成。 (太陽電池列之構成) 第2圖係太陽電池列101之背面圖。第3圖係太陽電 320521 8 200910614 池列101之上面圖。 知電池列101具備有太陽電池l〇a、木 及配線材15。 陽電池_ l〇b i# 電池 如第2及第3圖所示’太陽電池1〇a及木⑺ 〇b 具有同樣的構成。具體而言,太陽電池1〇a A木陽電極 各自具有光電轉換部2。、第一集電電極%、第># 35、複數個第—通孔電極23及複數個第>通扎電才矣 另外,第一實施形態中,太陽電池1〇a及木陽電池 有,絕緣體14。 ,甬過受 此外,太陽電池10a係相對於太陽電池丨 光面的中央之耗心為中心而旋轉⑽度。 .^ 光電轉換部20具有接受光之受光面、〆在二爭 的相反側之背面。光電轉換部2〇具有半導艨ρΙα接: 導體_接合等之半導體接合作為基本構造。#二德 20係受光而產生光生成載子(carrier)。所謂的光生成載』 指光電轉換冑20㉟太陽光吸收後所產生之電·;同及電子 於光電轉換部20的詳細構成將在後面說明。 第一集電電極30形成於光電轉換部20的受光面上。 第/集電電極3 0係從光電轉換部2 〇收集光電轉換部2 〇所 產生的光生成載子。第—集電電極3〇可用熱硬化型的樹脂 paste)、或所謂的陶究膏(隨mic paste)等來形成。 第集私電極3S形成於光電轉換部2〇的背面上。第 二集電電極35係处光電轉換部α收集光電轉換部%所產 生的光生成載子1二集電電極%可用熱硬化型的樹脂 9 320521 200910614 膏、或所謂的陶瓷膏等來形成。 第一通孔電極23貫穿光電轉換部20及絕緣體14(參照 第4圖)。第一通孔電極23的一端與第一集電電極30電性 連接。第一通孔電極23的另一端與配線材15電性連接。 第一通孔電極23可用熱硬化型的樹脂膏、或所謂的陶瓷膏 等來形成。第一實施形態中,沿著排列方向並排之三個第 一通孔電極23係在正交方向設置兩列。 第二通孔電極25貫穿絕緣體14(參照第4圖)。第一通 孔電極23及第二通孔電極25係沿著正交方向交互設置。 第二通孔電極25的一端與第二集電電極35電性連接。第 二通孔電極25的另一端與配線材15電性連接。第二通孔 電極25可用熱硬化型的樹脂膏、或所謂的陶瓷膏等來形 成。第一實施形態中,沿著排列方向並排之三個第二通孔 電極25係在正交方向設置兩列。 如第3圖所示,太陽電池10a的三個第一通孔電極23 以及太陽電池l〇b的三個第二通孔電極25,係沿著排列方 向設在一直線上。同樣的,太陽電池l〇a的三個第二通孔 電極25以及太陽電池10b的三個第一通孔電極23,係沿 著排列方向設在一直線上。 絕緣體14係由具有電氣絕緣性之材料所構成。絕緣體 14形成為平板狀。絕緣體14係以將太陽電池10a及太陽 電池10b所分別具有的光電轉換部20的背面覆蓋起來之方 式配置。絕緣體14具有與光電轉換部20的背面相向之第 一主面14A、以及設在第一主面14A的相反側之第二主面 10 320521 200910614 14B。本實施形態中,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0b各自包 含絕緣體14,且第二主面14B形成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 池1 Ob的背面。 此處,構成絕緣體14之材料,最好依據絕緣體14的 使用目的來加以選擇。以下,說明絕緣體14的各個主要的 使用目的。 (1) 抑制太陽電池10的變形 在為了抑制太陽電池10的變形而使用絕緣體14之情 況,最好使用楊氏模數高的(對外力的抵抗力大的)材料來 構成絕緣體14。具體而言,可使用環氧樹脂等之熱硬化性 樹脂材料、或陶瓷等之無機材料來形成絕緣體14。 此外,在使用樹脂材料作為絕緣體14之情況,由於絕 緣體14可藉由加熱而發揮接著性,因此不用接著劑等就可 將絕緣體14接合至光電轉換部20。另一方面,在使用無 機材料作為絕緣體14之情況,則要藉由接著劑等將絕緣體 14接合至太陽電池10。 (2) 緩和配線材15的收縮力 在為了緩和隨著溫度變化而產生之配線材15的收縮 力或膨脹力而使用絕緣體14之情況,最好使用具有柔軟性 之矽膠、EVA等之樹脂材料來構成絕緣體14。配線材15 的收縮力或膨脹力會由具有柔軟性之絕緣體14加以吸收。 (3) 使入射光反射或散射 絕緣體14最好具有使入射光反射或散射之機能。藉由 使用這樣的絕緣體14,可將入射光有效率地導引至太陽電 11 320521 200910614 池l 〇。這樣的機能,可藉由使用混合有多數粒子之樹脂封 料來形成絕緣體14、或藉由進行稜面(prism)加工等之機械 性加工或其他的表面加工而獲得。上述之多數粒子,可採 用由氧化鈦、二氧化矽等所構成的粒子。另外,在使用EVA 作為絕緣體14之情況,可對EVA本身進行微細的稜面加 工。 (4)確保配線材15及太陽電池10的絕緣性 為了充分抑制配線材15與太陽電池10的短路,最好 在絕緣體14的表面被覆絕緣性南的樹脂材料。這樣的被覆 材料,可採用醯亞胺、醯胺、聚醯亞胺、聚醯胺、聚矽氮 烧(polysilazane)等。 接著,配線材15係如第3圖所示,在絕緣體14的第 二主面14B上沿著排列方向配置。配線材15使太陽電池 l〇a與太陽電池10b電性連接。配線材15可用成形為薄板 狀或絞線狀的銅等之導電性材料來形成。此外,亦可在配 線材15的表面進行焊錫鍍覆等。 此處,配線材15係使太陽電池10a所具有之三個第一 通孔電極23與太陽電池10b所具有之三個第二通孔電極 25電性連接。同樣的,配線材15使太陽電池10a所具有 之三個第二通孔電極25與太陽電池10b所具有之三個第一 通孔電極23電性連接。藉此,使太陽電池10a與太陽電池 10b電性串聯連接。 (太陽電池之構成) 接著,針對太陽電池l〇a及太陽電池10b之構成,參 12 320521 200910614 照圖式進行說明。第4圖係第3圖之a_a線的斷面圖。第 5圖係第3圖之B-B線的斷面圖。第6圖係第3圖之C-C 線的斷面圖。 如第4至第6圖所示,光電轉換部2〇具有半導體基板 20a、第一半導體層20b、透明導電膜2〇c、第二半導體層 20d及透明導電膜20e。 半導體基板20a可用單晶石夕、多晶石夕等之結晶石夕半導 體材料’ GaAs(坤化鎵)、InP(填化銦)等之化合物半導體材 料等來形成。 第一半導體層20b及第二半導體層2〇d具有互不相同 的導電型。透明導電膜20c及透明導電膜2〇e可用 ITO(IndiumTinOxide;氧化銦錫)等來形成。 此外,光電轉換部20可具有在單晶矽基板與非晶矽層 之間夾入實質的或本質的(intrinsic)非晶矽層之構造,亦即 所謂的 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構造。 如第4圖所示’第一通孔電極23從光電轉換部20的 受光面貫穿至絕緣體14的第二主面14B。第一通孔電極23 係形成為柱狀,且苐一通孔電極23的柱面由絕緣層24加 以覆蓋。第一通孔電極23的一端在光電轉換部2〇的受光 面上與第一集電電極30電性連接。第一通孔電極的另 一端在絕緣體14的第二主面14B上與配線材電性連 接。第一通孔電極23與配線材15之間存在有導電性接著 劑26。這樣的導電性接著劑26可採用含有導電性的金屬 粒子等的樹脂接著材、或焊錫等。 13 320521 200910614 絕緣層24可用周知的絕緣材料來形成。絕緣層24使 第一通孔電極23與光電轉換部20之間電性分離。此外, 亦可在第一通孔電極23與絕緣體14之間形成絕緣層24。 如第4圖所示,第二通孔電極25從絕緣層14的第一 主面14A貫穿至絕緣體14的第二主面14B。第二通孔電極 25的一端在光電轉換部20的背面上與第二集電電極35電 性連接。第二通孔電極25的另一端在絕緣體14的第二主 面14B上與配線材15電性連接。第二通孔電極25與配線 材15之間存在有導電性接著劑26。 此外,如第6圖所示,絕緣體14與配線材15之間, 沿著排列方向設有導電性接著劑26。藉此,使配線材15 堅固地接著至絕緣體14的第二主面14B。 另外,第4至6圖係顯示絕緣體14由矽膠、EVA等之 樹脂材料所構成之情況。因此,絕緣體14與太陽電池10 之間並未設置接著劑等。 (太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 接著,說明太陽電池模組1之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 首先,使用C V D (化學氣相沉積)法等在半導體基板2 0 a 上形成第一半導體層20b及第二半導體層20d。 接著,使用濺鍍法(sputtering)等在第一半導體層20b 上形成ITO膜(透明導電膜20c)。同樣的,在第二半導體層 20d上形成ITO膜(透明導電膜20e)。藉此,形成光電轉換 部20。 接著,使用網版印刷法等之印刷法,在光電轉換部20 14 320521 200910614 的受光面及背面上以預定的圖案印刷上熱硬化型的導電性 膏。藉此,形成第一集電電極30及第二集電電極35。此 外,導電性膏可採用環氧樹脂系熱硬化型的銀膏。 接著,使分別形成有第一集電電極30及第二集電電極 35之複數個光電轉換部20相互之間相對地旋轉180度而 沿著排列方向排列。 接著,在兩個光電轉換部20的背面上配置樹脂片(絕 緣體14)。然後,使用二氧化碳雷射或準分子雷射,沿著排 列方向形成兩列貫穿光電轉換部20及樹脂片之三個第一 貫穿孔。同樣的,沿著排列方向形成兩列貫穿樹脂片之三 個第二貫穿孔。此時,第一貫穿孔及第二貫穿孔係在正交 方向交互形成。 接著,在第一貫穿孔的内壁塗佈聚矽氮烷等之絕緣材 料。藉此,對第一貫穿孔的内壁施加絕緣加工(絕緣層24)。 接著,使用網版印刷法等之印刷法,在六個第一貫穿 孔及六個第二貫穿孔充填熱硬化型的導電性膏。導電性膏 可採用環氧樹脂系熱硬化型的銀膏等。以此方式,形成六 個第一通孔電極23及六個第二通孔電極25,製作出太陽 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 Ob。 接著,透過導電性接著劑26使配線材15熱接著至太 陽電池10a之三個第一通孔電極23及太陽電池10b之三個 第二通孔電極25。同樣的,透過導電性接著劑26使配線 材15熱接著至太陽電池10a之三個第二通孔電極25及太 陽電池10b之三個第一通孔電極23。以此方式,製作出太 15 320521 200910614 陽電池列101。 接著,在玻璃基板(受光面側保護材11)上,依序層疊 EVA片(密封材13)、太陽電池列101、EVA片(密封材13) 及PET膜(背面侧保護材12)而形成積層體。 接著,在真空環境中對積層體進行加熱壓著以使EVA 產生交聯。以如上方式,製作出太陽電池模組1。此外, 可在太陽電池模組1安裝端子盒、鋁框架等。 (作用及效果) 第一實施形態中,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0b各自 具有接合至光電轉換部20的背面之絕緣體14。 因而,可藉由絕緣體14吸收隨著溫度變化而產生之配 線材15的收縮力或膨脹力。因此,可抑制配線材15的收 縮力或膨脹力使得光電轉換部20發生翹曲之情形。所以, 可抑制太陽電池l〇a及太陽電池10b發生龜裂或破損之情 形。 另外,太陽電池l〇a及太陽電池10b共有一體形成為 平板狀之絕緣體14。因而,可在模組化步驟中,抑制應力 集中於太陽電池1 Oa及太陽電池1 Ob的排列方向端部之情 形。因此,可抑制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0b的端部發 生龜裂之情形。 另外,在絕緣體14由含有多數粒子之樹脂材料所形成 之情況、或對絕緣體14進行為了使光散射的表面加工之情 況,可藉由絕緣體14使入射光反射或散射。因此,可將更 多的入射光導引至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0b。此對於 16 320521 200910614 也利用來自光電轉換部20的背面的入射光之兩面發電型 太陽電池而言很有效果。另外,太陽電池朝薄型化發展, 透過太陽電池本身的光就會增加。因此,絕緣體14具有使 入射光反射或散射之機能,對於薄型的兩面發電型太陽電 池而言特別具有效果。 再者,以含有多數粒子之樹脂材料來形成絕緣體14之 情況,樹脂材料之結合會為多數粒子所分斷。因此,削弱 樹脂材料之結合,更能利用絕緣體14來吸收外力。, [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第7至9圖說明第二實施形態。第二實施 形態中係預先在絕緣體設置貫穿孔以及導電體(配線材)。 以下的說明中,將省略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部份 的說明。 (太陽電池列之構成) 第7圖係本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solar cell string) 102之背面圖。如第7圖所示,太陽電池10a的第一 通孔電極23(或第二通孔電極25)以及太陽電池10b的第二 通孔電極25(或第一通孔電極23),係經由導電體15a而電 性連接。 (絕緣體之構成) 第8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絕緣體14之背面圖。絕緣 體14設有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a、第二絕緣體貫穿孔27b 及導電體15a。 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a及第二絕緣體貫穿孔27b都從 17 320521 200910614 絕緣體14的第一主面14A貫穿至第二主面MB。第一通孔 電極23在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a形成,第二通孔電極^ 在第二絕緣體貫穿孔27b形成。 導电體15a在絕緣體14的第二主面14B上形成。導電 體15a係以沿著排列方向將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相互連 結起來、或將第二絕緣體貫穿孔27b相互連結起來之方式 設置。導電體15a可用與第一實施形態中說明過之配線材 15 —樣的材料來形成。此外,第二實施形態中,雖係將導 電體15a接合於絕緣體上,惟亦可將導電體嵌入絕 緣體14。 ° (太陽電池之構成) β第9圖係第7圖之D_D線的斷面圖。如第9圖所示 太陽電池IGa及太陽電池1Gb具有與第—實施形態—樣< 構成。在第—絕緣體貫穿孔27a充填導電材料而形成第_ 通孔電極23 ’在第二絕緣體貫穿孔m《填導電材料而开 成第二通孔電極25。太陽電池1〇a及太陽電池藉由筹 電體15a而電性串聯連接。 (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接著’說明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〇b之製造方法。 首先’使分別形成有第一集電電極3〇及第二集電電極 35之複數個光電轉換部2〇相互之間相對地旋轉⑽度而 沿著排列方向排列。 又 及太;圖所示之絕緣趙14配置在太― 320521 18 200910614 接著,從第二主面14B侧往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a的 内側照射二氧化碳雷射或準分子雷射,藉此在光電轉換部 20形成貫穿孔。以此方式,形成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第一貫 穿孔。 接著,在第一貫穿孔的内壁塗佈聚矽氮烷等之絕緣材 料,藉此施加絕緣加工(絕緣層24)。 接著,使用網版印刷法等之印刷法,在第一貫穿孔及 第二絕緣體貫穿孔27b充填熱硬化型的導電性膏。以此方 式,形成第一通孔電極23及第二通孔電極25。 此外,其他的製造步驟皆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 (作用及效果) 第二實施形態中,係預先在絕緣體14形成第一絕緣體 貫穿孔27a及第二絕緣體貫穿孔27b。 因而,在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 Ob上配置絕緣體 14之際,可容易地定出要形成第一通孔電極23及第二通 孔電極25的位置。因此,可將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a的位 置用作為標記而在光電轉換部20形成貫穿孔。 另外,第二實施形態中,係在絕緣體14設置導電體 15a。導電體15a係以將各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a間連結起 來、或將各第二絕緣體貫穿孔27b間連結起來之方式形成。 因此,可藉由在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a及第二絕緣體 貫穿孔27b充填導電性材料,而使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 池10b電性連接。可省略在絕緣體14的第二主面14B上熱 接著配線材之步驟。 19 320521 200910614 [第三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第三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中 係預先在形成於絕緣體14的貫穿孔内充填導電材料。以下 的說明中,與上述第二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部份的說明 將予以省略。 (太陽電池列之構成) 第10圖係第三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3之背面 圖。如第10圖所示,第三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3具 有與第二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2 —樣之構成。 (絕緣體之構成) 第11圖係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絕緣體14的背面圖。絕 緣體14設有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23a、第二絕緣體側導電 部25a及導電體15a。 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23a係充填於絕緣體14之從第一 主面14A貫穿至第二主面14B的貫穿孔(第二實施形態之 第一絕緣體貫穿孔27a,參照第8圖)。第一絕緣體側導電 部23a係如後所述,構成第一通孔電極23的一部份。第一 絕緣體側導電部23a可用熱硬化型的導電性膏、或所謂的 陶曼膏(ceramic paste)等來形成。 第二絕緣體側導電部25a係充填於絕緣體14之從第一 主面14A貫穿至第二主面14B的貫穿孔(第二實施形態之 第二絕緣體貫穿孔27b,參照第8圖)。第二絕緣體側導電 部25a可用與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23a—樣的材料來形成。 導電體15a配置在絕緣體14的第二主面14B上。導電 20 320521 200910614 體15a係沿著排列方向將各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23&間連 結起來、或將各第二絕緣體側導電部25a間連結起來。因 此,太陽電池l〇a及太陽電池1〇b藉由導電體15a而電性 串聯連接。 (太陽電池之構成) 第12圖係第三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1〇&,i〇b之背面 圖。第13圖係第1〇圖之E_E線的斷面圖。 如第12圖所示,太陽電池〗〇a及太陽電池l〇b具有光 電轉換部側導電部23b及第二集電電極%。 如第13圖所示,光電轉換部侧導電部23b設於光電轉 換部20之從受光面貫穿到f面之貫穿孔。光電轉換部側導 電邛23b在光電轉換部2〇的背面側與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 a電f生連接。如此,藉由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盥光電 轉換部,導電部23b之電性連接而形成第一通孔電極1 如第12圖所示,第二集電電極35在區域R與第二絕 ,體側導電部25a電性連接。第二絕緣體側導電部25&與 第一本電電極35連接而成為第二通孔電極25。 第三實施形態係如上所述,藉由將絕緣體14接合至光 電轉換部20,而形成第一通孔電極23及第二通孔電極%。 健ί外’如第13圖所示’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絕緣體14 異方性導電接著劑28而接合至光電轉換部2〇。異 導電接著劑28在與絕緣體14之第 接著劑28可採用含有多數導電性金屬粒子的樹 二:::所謂的異方性導電接著劑。具體而言,異方性 主面14 A大致垂直的 320521 21 200910614 方向具有導電性。因此,使得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23a與 光電轉換部侧導電部23b電性連接。另一方面,異方性導 電接著劑28在與絕緣體14之第一主面14A大致平行的方 向具有絕緣性。因此,使得第一通孔電極23與光電轉換部 20的背面、第二集電電極35及第二通孔電極25電性分離。 (作用及效果) 第三實施形態中,係在絕緣體14形成第一絕緣體側導 電部23a,在光電轉換部20形成光電轉換部側導電部23b。 因此,可藉由使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23a與光電轉換 部侧導電部23b電性連接而形成第一通孔電極23。亦即, 可藉由使絕緣體14與光電轉換部20接合而形成第一通孔 電極23。所以,可簡化太陽電池10a及太陽電池10b的製 造步驟。 另外,在絕緣體14形成第二絕緣體侧導電部25a。亦 即,預先在絕緣體14形成第二通孔電極25。因此,可簡 化太陽電池1 〇a及太陽電池1 Ob的製造步驟。 另外,絕緣體14與光電轉換部20係藉由異方性導電 接著劑28而接合。異方性導電接著劑28在與絕緣體14之 第二主面14B平行的方向具有絕緣性。因此,可簡易地將 絕緣體14與光電轉換部20予以接合,同時抑制太陽電池 10a及太陽電池1 Ob内部之短路的發生。 另外,由於預先在絕緣體14設置導電體15a,因此如 在第一實施形態中說明過的一樣,可省略在絕緣體14的第 二主面14B上熱接著配線材之步驟。 22 320521 200910614 [第四實施形態] (太陽電池模組之概略構成)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第四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模組 2的概略構成,利用圖式進行說明。以下的說明中,與第 一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部份的說明將予以省略。 第14圖係顯示第四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模組2之側 面圖。太陽電池模組2係如第14圖所示,具備有太陽電池 列104、受光面側保護材11、背面侧保護材12、及密封材 13 〇 第15圖係太陽電池列104之背面圖。第16圖係太陽 電池列104之上面圖。如第15及16圖所示,太陽電池列 104具備有複數個太陽電池10c、及配線材16。 複數個太陽電池l〇c係沿著排列方向排列。複數個太 陽電池10c共有絕緣體14。絕緣體14可採用與第一實施 形態一樣的材料。 配線材16係配置在絕緣體14的第二主面14B上,兩 個太陽電池l〇c的交界部份。配線材16的一端藉由後述之 第一通孔電極43而與一個太陽電池10c所具有的第一集電 電極41電性連接。配線材16的另一端藉由後述之第二通 孔電極45而與鄰接於該一個太陽電池10c之另一太陽電池 l〇c所具有的第二集電電極42電性連接。藉此,使各太陽 電池10c相互電性串聯連接。第一集電電極41與第二集電 電極42係形成於後述的光電轉換部40的背面上。 (太陽電池之構成) 23 320521 200910614 接著,針對太陽電池10c之構成,參照第17圖進行說 明。第17圖係第15圖之F-F線的放大斷面圖。 太陽電池10c具備有絕緣體14、光電轉換部40、第一 集電電極41、第二集電電極42、第一通孔電極43、第一 絕緣層44、第二通孔電極45及第二絕緣層46。 光電轉換部40具有光入射之受光面(在第17圖中為下 面的面)、及設在受光面的相反側之背面(在第17圖中為上 面的面)。光電轉換部40係接受從受光面射入的光而產生 光生成載子。 光電轉換部40具有半導體pn接合或半導體pin接合 等之半導體接合作為基本構造。具體而言,光電轉換部40 係如第17圖所示,具有半導體基板40a、第一半導體區域 40b及第二半導體區域40c。半導體基板40a可用單晶矽、 多晶矽等之結晶矽半導體材料來形成。第一半導體區域40b 及第二半導體區域40c具有不同的導電型。 第一集電電極41形成於光電轉換部40的背面之第一 半導體區域40b上。第二集電電極42形成於光電轉換部 40的背面之第二半導體區域40c上。 第一通孔電極43從絕緣體14的第一主面14A貫穿至 第二主面14B。第一通孔電極43的一端與第一集電電極41 電性連接。第一通孔電極43的另一端透過導電性接著劑 26而與配線材16電性連接。此外,雖未圖示,惟第一通 孔電極43係沿著與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而延伸。 第一絕緣層44係覆蓋第一通孔電極43的外周。 24 320521 200910614 第二通孔電極45從絕緣層14的第一主面14A貫穿至 第二主面14B。第二通孔電極45的一端與第二集電電極42 電性連接。第二通孔電極45的另一端透過導電性接著劑 26而與配線材16電性連接。此外,雖未圖示,惟第二通 孔電極45係沿著正交方向而延伸。 導電性接著劑26設在配線材16與第一通孔電極43之 間、以及配線材16與第二通孔電極45之間。導電性接著 劑26可採用含有導電性的金屬粒子等之樹脂接著材、或焊 錫等。 (作用及效果) 第四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太陽電池l〇c各自具有接合 至光電轉換部40的背面之絕緣體14。 因而,可藉由絕緣體14吸收隨著溫度變化而產生之配 線材16的收縮力或膨脹力。因此,可抑制配線材16的收 縮力或膨脹力使得光電轉換部40發生翹曲之情形。所以, 可抑制各太陽電池l〇c發生龜裂或破損之情形。 另外,第四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10c,在光電轉換部 40的背面側形成有導電型不同之第一半導體區域40b及第 二半導體區域40c,為所謂的背面接合型的太陽電池。因 此,不會在光電轉換部40的受光面上形成集電電極,所以 可擴大受光面積。 [第五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第五實施形態。第五實施形態中, 在正交方向延伸之配線材係設於絕緣體。以下的說明中, 25 320521 200910614 與上述弟一貫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部份的說明將予以省 略。 (太陽電池列之構成) 第18圖係第五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 〇5之背面 圖。第19圖係第五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 〇5之上面圖。 如第18及19圖所示,太陽電池列1〇5具備有複數個 太陽電池10d、第一配線材n5a及第二配線材115b。複數 個太陽電池10d係沿著排列方向排列。各太陽電池1〇(1具 有絕緣體114、及配置在絕緣體114上之第三配線材115c。 第一配線材115a及第二配線材115b配置在太陽電池 的为面上。具體而言,第一配線材115a及第二配線材 115b配置在太陽電池i〇d所具有之絕緣體114的第二主面' 114B上。第一配線材n5a及第二配線材115b兩者與絕緣 體114的第二主面114B之間都設有導電性接著劑26(參照 第 21、22 圖)。 第一配線材115a及第二配線材115b係在太陽電池i〇d 的背面上沿著排列方向配置。第五實施形態中,兩條第一 配線材115a及三條第二配線材π 5b沿著正交方向交互配 置配置在太陽電池10d的背面上之兩條第一配線材115a 係沿者排列方向而向太陽電池1 〇d的外側延伸。 此處’如第18圖所示,配置在一個太陽電池1〇d的背 面上之各第二配線材115b的一端係與該一個太陽電池1〇d 所具有的第三配線材115c電性連接。配置在與一個太陽電 池10d鄰接之另一個太陽電池1〇d的背面上之各第一配線 320521 26 200910614 材115a的一端係與該一個太陽電池1〇d所具有的第三配線 材115c電性連接。藉此,使一個太陽電池1〇d與另一個太 陽電池10d電性串聯連接。 因此,如第19圖所示,從上面側看太陽電池列1〇5時, 可看到各太陽電池H)d猶如只藉由直線狀的兩條配線材而 相互連接。如此,第五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ι〇5與第 一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1相比,具有更為對稱^構 成。 (太陽電池之構成) 第20圖係太陽電池10d的背面圖。第21圖係第μ圖 之G-G線的放大斷面圖。第22圖係第18圖之h_h線的放 大斷面圖。 如第20至22圖所示,各太陽電池1〇d具備有絕緣體 114、第三配線材115c、光電轉換部2〇、第一通孔電極汨、 絕緣層24、第二通孔電極25、第一集電電極3〇、第二集 電電極35及第三集電電極36。 ^ 第五實施形態中,沿著排列方向並排的五個第一通孔 電極23係在正交方向設置兩列。各第一通孔電極23的一 端在光電轉換部2G的受光面側與第—集電電極%電性連 接。各第-通孔電極23的另—端在絕緣體114的第二主面 114B側與第一配線材π 5 a電性連接。 第五實施形態中’沿著排列方向並排的五個第二通孔 電極25係在正交方向設置三列。各第二通孔電極25的一 端在絕㈣m的第-主面114幻則與第三集電電極36電 320521 27 200910614 性連接。各第二通孔電極25的另一端在絕緣體114的第二 主面114B侧與第二配線材115b電性連接。 此外,各第一通孔電極23及各第二通孔電極25沿著 正交方向交互地配置。此處,一個太陽電池1 〇d所具有的 各第一通孔電極23、以及與該一個太陽電池10d鄰接之另 一個太陽電池l〇d所具有的各第二通孔電極25並不設在一 直線上。同樣的,一個太陽電池10d所具有的各第二通孔 電極25、以及與該一個太陽電池10d鄰接之另一個太陽電 池10d所具有的各第一通孔電極23並不設在一直線上。 第三集電電極36係收集第二集電電極35從光電轉換 部20收集來的光生成載子(carrier)。第五實施形態中,第 三集電電極36係如第20圖所示,在排列方向橫跨太陽電 池10d的大致整個長度而形成。第三配線材115c係配置在 第三集電電極36與絕緣體114的排列方向端部之間。 絕緣體114配置在光電轉換部20的背面上。第三配線 材115c係嵌入絕緣體114。 第三配線材115c係如第21及22圖所示,配置於絕緣 體114的排列方向端部。各第一配線材115a及各第二配線 材115b係透過導電性接著劑26而配置在第三配線材115c 上。 此處,第三配線材115c係藉由嵌入絕緣體114之第二 主面114B而與絕緣體114 一體化。因此,如第21及22 圖所示,第三配線材115c與絕緣體114的面係齊平。 (作用及效果) 28 320521 200910614 第五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10d具有第三配線材 115c。配置在一個太陽電池i〇d的背面上之三條第二配線 材115b的一端,係與該一個太陽電池1〇d所具有的第三配 線材115c電性連接。配置在與一個太陽電池1〇d鄰接之另 一個太陽電池10d的背面上之兩條第一配線材n5a的_ 端,係與該一個太陽電池10d所具有的第三配線材U5c電 性連接。 如此,兩條第一配線材115a與三條第二配線材115b 透過第二配線材115c而電性連接。因此,即使是配置在各 太陽電池i〇d的背面上之第—配線材115—條數與第二配 線材⑽的條數不同之情況,亦可料地使各太陽電池 l〇d相互連接。 另外,各太陽電池l〇d具有在排列方向及正交方向都 對稱的構造。因此,沒有必要如在第—實施形態中說明過 之使太陽電池1Ga與太陽電池⑽相對地_ 180度。所 以,可簡化太陽電池列105的製造步驟。 、、另外,兩條第-配線材115a與三條第二配線材η 透過第三配線材115c而電性連接。因此,從上面側看幻 電池列105時,可看到各太陽電池i〇d猶如只藉由在排; 方向直線延伸之兩條第一 g绩 ㈣配線材115a而相互連接。所以 可改13太陽電池列105的外觀。 另外,第 — 配綠材115c配置在絕緣體114上。因此 可藉由絕緣體114來吸收隨著溫度變化而產生之第三⑹ 材心的膨脹力或收縮力。結果,可抑制太陽電池:Η 320521 29 200910614 生龜裂或破損之情形。 另外,第三配線材115c嵌入絕緣體114。因此,可不 使第一配線材115a及第二配線材115b變形而配置。 [第六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第六實施形態。第六實施形態中 係在絕緣體形成向排列方向延伸的溝槽。以下的說明中, 與上述第五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部份的說明將予以省 略。 (太陽電池列之構成) 第23圖係第六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 之背面 圖。第六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6具有與第五實施形 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5 —樣之構成。 (太陽電池之構成) 第24圖係第六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1 〇e之背面圖。 第25圖(a)係太陽電池l〇e所具有的絕緣體114之背面圖。 第25圖(b)係太陽電池l〇e所具有的絕緣體114之上面圖。 第26圖係第23圖之I-Ι線的放大斷面圖。 如第24圖所示,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二通孔電極25b 係沿者排列方向設置。具體而言,第二通孔電極25b係設 在後述之形成於絕緣體114之絕緣體溝槽114C的内部。 如第25圖(a)及(b)所示,第六實施形態中的絕緣體114 具有第一主面114A、第二主面U4B及三條絕緣體溝槽 114C。第一主面114A面向光電轉換部20的背面。第二主 面114B設在第一主面114a的相反側。各絕緣體溝槽114C: 30 320521 200910614 係沿著排列方向而大致平行設置。各絕緣體溝槽114C從第 一主面114A到第二主面114B而貫穿絕緣體114。 此處,如第26圖所示,第二通孔電極25b設於絕緣體 溝槽114C。第二通孔電極25b在第三集電電極36上沿著 排列方向而設置。 (作用及效果) 第六實施形態中,絕緣體114具有沿著排列方向而形 成之絕緣體溝槽114C。第二通孔電極25b設於絕緣體溝槽 114C的内部。第二通孔電極25b在第三集電電極36上沿 著排列方向而設置。 如此,第二通孔電極25b係沿著第三集電電極36而設 置。因此,與如第五實施形態中說明過之使複數個第二通 孔電極25與第三集電電極36連接之情況相比,可降低第 二配線材115 b與第三集電電極36之間的電阻。 [第七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第七實施形態。第七實施形態中, 第三集電電極係沿著正交方向而設置。以下的說明中,與 上述第五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部份的說明將予以省略。 (太陽電池列之構成) 第27圖係第七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7之背面 圖。第28圖第七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7之上面圖。 如第27及28圖所示,太陽電池列107具備有複數個 太陽電池10f、第一配線材115a及第二配線材115b。各太 陽電池10f係沿著排列方向排列。各太陽電池10f具有絕 31 320521 200910614 緣體114、及配置在絕緣體114上之第三配線材115c。 第一配線材115a及第二配線材115b配置在太陽電池 l〇f的背面上。具體而言,第一配線材l15a及第二配線材 115b配置在太陽電池l〇f所具有之絕緣體114的第二主面 114B上。第一配線材ii5a及第二配線材115b兩者與絕緣 體114的第二主面114B之間都設有導電性接著劑26(參照 第30至32圖)。 第一配線材115a及第二配線材115b係在太陽電池1〇f 的背面上沿著排列方向而排列。第七實施形態中,七條第 一配線材115a及六條第二配線材115b沿著正交方向而交 互配置酉己置在太陽電池的背面上之七條第一配線材 115a係向太陽電池1 〇£·的外侧延伸。 此處如第27圖所示,配置在一個太陽電池^的背 面上之各第—配線材115b的一端係與該一個太陽電池 所具有的第二g己線材115e電性連接。配置在與—個太陽電 : 鄰接之另-個太陽電池1〇f的背面上之各第一配線 115a的-端係與該一個太陽電池谢所具有的第三配線 陽電1m連接。藉此’使一個太陽電池i〇f與另一個太 塚窀池10f電性串聯連接。 可吾夂匕如第28圖所不,從上面側看太陽電池列107時: :第1各太陽電池10f猶如只藉由在排列方 = 相一此,第七實施形態中 比,具有更貫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請相 320521 32 200910614 (太陽電池之構成) 第29圖係太陽電池1〇f的背面圖。第3〇圖係第^圖 之J_J線的放大斷面圖。第31圖係第27圖之κ_Κ線的放 大斷面,。S32圖係帛27圖之L_L線的放大斷面圖。 如弟29至32圖所示,太陽電池1〇f具備有絕緣體⑴、 第三配線材115c、光電轉換部2〇、第一通孔電極^、絕緣 層24、第二通孔電極25、第一集電電極%、第二集電電 極35及第三集電電極36。 第七貫施形態中’兩個第__通孔電極23沿著排列方向 排列。兩個第-通孔電極23在正交方向設置七列。各第一 通孔電極23的-端在光電轉換部2()的受光面側與第一华 電電極3〇電性連接。各第一通孔電極23的另-端在絕^ 體1M的^二主面114B側與第一配線材U5a電性連接。 第七實施形態中,沿著排列方向並排的兩個第二通孔 電極25係在正交方向設置六列。各第二通孔電極25的一 端在絕緣體m的第-主面114A側與第三集電電極36電 性連接。各第二通孔電極25的另一端在絕緣體114的第二. 主面114B側與第二配線材115b電性連接。 紅第三集電電極36係收集第二集電電極35從光電轉換 邛20收集來的光生成載子。第七實施形態中,第三集電電 極36係如第29圖所示,沿著正交方向縱貫太陽電池谢 的大致整個長度而形成。各第二通孔電極25係設置三 集電電極36上。 一 絕緣體114配置在光電轉換部2〇的背面上。第三配線 320521 33 200910614 材115c係嵌入絕緣體114。 具體而言,第三配線材l15c係如第32圖所示,配置 在絕緣體114的排列方向端部、與配置在絕緣體ιΐ4的排 列方向端部側的七個第一通孔電極23之間。此外,第七每 施形態中,第三配線材115e雖設在絕緣體114的排列方二 端部與七個第-通孔電極23的大致中央,惟亦可設在兩者 之間的任何位置。 此外,第二配線材115c係藉由嵌入絕緣體114之第二 主面114B而與絕緣體114 一體化。 一 (作用及效果) 第七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術具有絕緣體114、第三 配線材115c、第-通孔電極23、第二通孔電極25及第三 集電電極36。第二通孔電極與第三集電電極電性連接。第 二集電電極36沿著正交方向設置。 因此,第三配線材115c可與第三集電電極36的設置 位置無關而配置在絕緣體114的排列方向端部與第一通孔 電極2 3之間。所以’與如第五實施形態中說明過之沿著排 Z方向形成第三集電電極36之情況相比,可提高第三配線 材115c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亦即,可將第三配線材收 配置在絕緣體114的排列方向端部與第—通孔電極幻之間 的任何位置。 (其他的實施形態) 本發_藉由上述的實施形態而記载如上,惟不應將 、揭示的°卩^之淪述及圖面理解成是限定本發明 320521 34 200910614 者對於在此業界的a來說各種代替的實— 及運用技術在此揭示之下都會變得顯而易知。⑶、貫施例 太陽述第-至第四實施形’係對於複數個 太广電池10分配一個絕緣體14,然而分配給—個細 之太陽電池10的個數並沒有限制 、、 太陽電池Π)分配給-個絕緣體14 亦可將一個 另外,在上述第-至第四實施形態中雖沒有特 ^惟之太亦可再具備從第二集電電極收集光生成 戰于之第—木1電電極0 另外,在第四實施形態中雖未特別提及,惟亦可沿著 排列方向微細地形成多條p型區域及多條 的背面接合型的太陽電池10亦適用本發明。域4 另外在上述第—至第二及第五至第七實施形態中, 太陽電池10係具備第—集電電極30及第二集電電極35, 惟太陽電池10亦可不具備集電電極。此時,作為光電轉換 部20的-部份而說明過之透明導電膜義,施係擔負作為 集電電極之機能。 〃另外在上述第-至弟二及第五至第七實施形態中, 第二集電電極3 5係形成為細線狀,惟第二集㈣極3 $的 形狀並不限於此。 另外’在第五至第七實施形態中雖沒有特別提及,惟 第三配線材115c亦可配置於兩個太陽電池之間。另外,第 二配線材115c亦可不配置於絕緣體114上,而配置於光電 轉換部20上。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第三配線材心的 320521 35 200910614 形狀。 另外,本發明並不限定配線材的條數。同樣的,本發 明對於第一通孔電極23及第二通孔電極25的數目亦不1 以限定。 口 ^由此可知’本發明當然包含未記載於此之各種實施形 態等。因此,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係僅由依據上述的說明而7 女善界定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發明特定事項所決定。 【圖式簡單說明】 、、 第1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模組1之側面 圖。 第2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⑻之背面 圖。 第3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I"之上面 圖0 第4圖係第3圖之A-A線的斷面圖。 第5圖係第3圖之B-B線的斷面圖。 第6圖係第3圖之C-C線的斷面圖。 第7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⑽之背面 圖0 第8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中的絕緣體14之背面圖。 第9圖係第7圖之D_D線的斷面圖。 第10圖係第三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ι〇3之背面 圃0 第丨1圖係第三實施形態中的絕緣體14之背面圖。 320521 36 200910614 第12圖係第三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i 〇a及太陽電池 l〇b之背面圖。 第13圖係第1 〇圖之E-E線的斷面圖。 第14圖係顯示第四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模組2之 側面圖。 第15圖係第四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〇4之背面 圖。· 第16圖係第四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〇4之上面 圖。 第17圖係第15圖之F-F線的放大斷面圖。 第18圖係第五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〇5之背面 圖。 第19圖係第五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〇5之上面 圖。 第20圖係第五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i〇d之背面圖。 第21圖係第18圖之G-G線的放大斷面圖。 第22圖係第18圖之H-H線的放大斷面圖。 第23圖係第六實施形態申的太陽電池列1〇6之背面 圖。 第24圖係第六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i〇e之背面圖。 第25圖(a)係第六實施形態中的絕緣體114之背面圖。 第25圖(b)係第六實施形態中的絕緣體114之上面圖。 第26圖係第23圖之I-Ι線的放大斷面圖。 第27圖係第七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丨〇7之背面 320521 37 200910614 圖。 第28圖係第七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列107之上面 圖。 第29圖係第七實施形態中的太陽電池10f之背面圖。 第30圖係第27圖之J-J線的放大斷面圖。 第31圖係第27圖之K-K線的放大斷面圖。 第32圖係第27圖之L-L線的放大斷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2, 2c 太陽電池模組 10a至 1 Of太陽電池 11 受光面側保護材 12 背面側保護材 13 密封材 14, 114 絕緣體 14A,114A第一主面 14B, 114B第二主面 15 配線材 15a 導電體 16 配線材 20 光電轉換部 20a 半導體基板 20b 第一半導體層 20c 透明導電膜 20d 第二半導體層 20e 透明導電膜 23 第一通孔電極 23a 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 23b 光電轉換部側導電部 24 絕緣層 25, 25b 第二通孔電極 25a 第一絕緣體側導電部26 導電性接著劑 27a 第一絕緣體貫穿孔 27b 第二絕緣體貫穿孔 28 異方性導電接著劑 30 第一集電電極 35 第二集電電極 36 第三集電電極 38 320521 200910614 40a 半導體基板 40c 第二半導體區域 42 第二集電電極 44 第一絕緣層 46 第二絕緣層 114C 絕緣體溝槽 115b 第二配線材 R 區域 40b 第 一半導體區域 41 第 一集電電極 43 第 一通孔電極 45 第 二通孔電極 101至 107 太陽電池列 115a 第 一配線材 115c 第 三配線材 39 320521

Claims (1)

  1. 200910614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太陽電池模組,係具備有藉由配線材而相互電性連 接的第一太陽電池及第二太陽電池之太陽電池模組,其 中 前述第一太陽電池及前述第二太陽電池係沿著排 列方向排列,且 前述第一太陽電池及前述第二太陽電池各自具有: 具有受光面及設在前述受光面的相反側之背面,受 光而產生電子與電洞之光電轉換部; 形成於前述光電轉換部上,用以收集前述電子之第 一集電電極; 形成於前述光電轉換部上,用以收集前述電洞之第 二集電電極; 接合於前述光電轉換部的前述背面之絕緣體; 貫穿前述絕緣體,而與前述第一集電電極電性連接 之第一通孔電極;以及 貫穿前述絕緣體,而與前述第二集電電極電性連接 之第二通孔電極, 前述配線材係在前述絕緣體上與前述第一太陽電 池所具有的前述第一通孔電極及前述第二太陽電池所 具有的前述第二通孔電極電性連接。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 前述第一集電電極係形成於前述光電轉換部的前 述受光面上, 40 320521 200910614 刚述第二集電電極係形成於前述光電轉換部的前 述背面上, 前述第一通孔電極貫穿前述光電轉換部。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 月1J述光電轉換部具有設於前述背面之η型區域、及 設於前述背面之Ρ型區域, 前述第一集電電極設於前述η型區域上, 如述苐一集電電極設於前述Ρ型區域上。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模組, 其中,前述第一太陽電池所具有的前述第一通孔電極及 月’J述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前述第二通孔電極,係設於 在從前述背面側所見之平面視圖中沿著前述排列方向 之一直線上。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第 :太陽電池或前述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前述絕緣體 係由含有多數粒子之樹脂材料所構成。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第 一太陽電池或前述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前述絕緣體 係接受為了使光散射之表面加工。 如申明專利範圍弟1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前述第 一太陽電池所具有的前述絕緣體及前述第二太陽電池 所具有的前述絕緣體係一體成形為平板狀。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 前述配線材包含: 320521 41 200910614 沿著前述排列方向設置,且連接於前述第一太陽電 池所具有的前述第一通孔電極之第一配線材;以及 沿著前述排列方向設置,且連接於前述第二太陽電 池所具有的前述第二通孔電極之第二配線材, 1前述第一太陽電池具有沿著與前述排列方向大致 正交的正交方向配置於前述絕緣體上之第三配線材, 前述第一配線材及前述第二配線材係與前述第三 配線材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 前述第一太陽電池所具有的前述第一通孔電極及 前述第二太陽電池所具有的前述第二通孔電極,係設於 在從前述背面側所見之平面視圖中與前述排列方向交 叉之一直線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 前述第一太陽電池具有與前述第二集電電極電性 連接之第三集電電極, 前述第三集電電極係沿著前述正交方向形成於前 述光電轉換部的前述背面上。 11. 一種太陽電池,具有: 具有受光面及設在前述受光面的相反側之背面,受 光而產生電子與電洞之光電轉換部; 形成於前述光電轉換部上,收集前述電子之第一集 電電極; 形成於前述光電轉換部上,收集前述電洞之第二集 42 320521 200910614 電電極, 接合於前述光電轉換部的前述背面之絕緣體; 貫穿前述絕緣體,與前述第一集電電極電性連接之 第一通孔電極;以及 貫穿前述絕緣體,與前述第二集電電極電性連接之 第二通孔電極。 43 320521
TW097130004A 2007-08-24 2008-08-07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TW20091061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9076 2007-08-24
JP2008113198A JP4989549B2 (ja) 2007-08-24 2008-04-23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0614A true TW200910614A (en) 2009-03-01

Family

ID=40447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0004A TW200910614A (en) 2007-08-24 2008-08-07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4989549B2 (zh)
KR (1) KR20090021087A (zh)
CN (1) CN101373780B (zh)
TW (1) TW200910614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6292B (zh) * 2010-01-11 2013-05-11 Tatung Co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422054B (zh) * 2010-04-16 2014-01-01 Gintech Energy Corp 光伏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TWI500178B (zh) * 2009-07-03 2015-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光電轉換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04002B (zh) * 2009-06-05 2015-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光電轉換裝置
TWI550889B (zh) * 2011-06-14 2016-09-21 荷蘭能源研究基金會公司 光伏打電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0036A1 (ja) 2009-03-23 2010-09-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US20120037203A1 (en) * 2009-04-08 2012-02-16 Yasushi Sainoo Wiring sheet, solar cell with wiring sheet,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olar cell with wiring sheet
DE102009023901A1 (de) * 2009-06-04 2010-12-16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Photovoltaisches Modul mit flächigem Zellverbinder
NL2003482C2 (nl) * 2009-09-14 2011-03-15 Stichting Energie Zonnecel en samenstel van een aantal zonnecellen.
JP5642370B2 (ja) * 2009-09-29 2014-1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8119901B2 (en) 2009-11-03 2012-02-21 Lg Electronics Inc. Solar cell module having a conductive pattern part
KR101627377B1 (ko) * 2009-12-09 2016-06-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DE102010027747A1 (de) * 2010-04-14 2011-10-20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hotovoltaikmoduls mit rückseitenkontaktierten Halbleiterzellen und Photovoltaikmodul
JP5007772B2 (ja) * 2010-06-23 2012-08-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系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有機系太陽電池パネル
US20120222721A1 (en) * 2011-03-02 2012-09-0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hotovoltaic module packag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JP2012195409A (ja) * 2011-03-16 2012-10-11 Fuji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00723B (zh) * 2011-05-27 2015-10-2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3102181A1 (en) * 2011-12-30 2013-07-04 Solexel, Inc. Multi-level solar cell metallization
JP2013143426A (ja) * 2012-01-10 2013-07-22 Nitto Denko Corp 導電性接着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948206B1 (ko) 2012-03-02 2019-02-14 인텔렉츄얼 키스톤 테크놀로지 엘엘씨 태양 전지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60018827A (ko) * 2012-03-29 2016-02-17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태양 전지용 집전 시트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태양 전지 모듈
WO2014047291A1 (en) * 2012-09-20 2014-03-2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hotovoltaic cell sockets,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US10553738B2 (en) 2013-08-21 2020-02-04 Sunpower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solar cell module
KR102319721B1 (ko) * 2013-10-29 2021-11-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태양 전지 모듈
NL2012554B1 (en) * 2014-04-02 2016-02-15 Stichting Energieonderzoek Centrum Nederland Back side contact layer for PV module with by-pass configuration.
US10790406B2 (en) 2014-04-07 2020-09-29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Parallel interconnection of neighboring space-qualified solar cells via a common back plane
US10263131B2 (en) 2014-04-07 2019-04-16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Parallel interconnection of neighboring solar cells with dual common back planes
TWI545783B (zh) * 2015-01-07 2016-08-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電池組件及太陽能電池模組
JP6656225B2 (ja) * 2015-03-31 2020-03-04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0693027B2 (en) * 2016-01-13 2020-06-23 Alta Devices, Inc.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solar cells
USD833383S1 (en) 2016-11-16 2018-11-13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Solar cell with via
USD835571S1 (en) 2016-12-08 2018-12-11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Solar cell with via
USD835030S1 (en) 2016-12-12 2018-12-04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Solar cell with VIA
JP7449152B2 (ja) 2020-04-23 2024-03-13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94194A (en) * 1977-01-28 1978-08-17 Toshiba Corp Substrate for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JPS6167966A (ja) * 1984-09-11 1986-04-08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アレイ
JPH01281776A (ja) * 1988-05-07 1989-11-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モルファス太陽電池
JPH0291360U (zh) * 1988-12-29 1990-07-19
JPH07297436A (ja) * 1994-04-22 1995-11-10 Fuji Electric Co Ltd 薄膜太陽電池サブ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0881694A1 (en) * 1997-05-30 1998-12-02 Interuniversitair Micro-Elektronica Centrum Vzw Solar cell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0150929A (ja) * 1998-11-10 2000-05-30 Canon Inc 光起電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06835B2 (ja) * 2002-02-19 2005-10-19 株式会社カネカ 薄膜光電変換装置
US7170001B2 (en) * 2003-06-26 2007-01-30 Advent Solar, Inc. Fabrication of back-contacted silicon solar cells using thermomigration to create conductive vias
EP1542272B1 (en) * 2003-10-06 2016-07-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5340362A (ja) * 2004-05-25 2005-12-08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289667B2 (ja) * 2005-02-25 2013-09-11 株式会社ゼオシステム ワンチップ高電圧光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6295145A (ja) * 2005-03-16 2006-10-26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019334A (ja) * 2005-07-08 2007-01-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太陽電池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4002B (zh) * 2009-06-05 2015-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光電轉換裝置
TWI500178B (zh) * 2009-07-03 2015-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光電轉換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9496428B2 (en) 2009-07-03 2016-11-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396292B (zh) * 2010-01-11 2013-05-11 Tatung Co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422054B (zh) * 2010-04-16 2014-01-01 Gintech Energy Corp 光伏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TWI550889B (zh) * 2011-06-14 2016-09-21 荷蘭能源研究基金會公司 光伏打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89549B2 (ja) 2012-08-01
CN101373780B (zh) 2012-09-05
KR20090021087A (ko) 2009-02-27
CN101373780A (zh) 2009-02-25
JP2009076849A (ja) 2009-04-09
JP2011003938A (ja) 201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10614A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7081885B2 (ja) 太陽電池列のための高効率構成
US20090050190A1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536758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
US6469242B1 (en) Thin-film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00031999A1 (en) Solar cell module
TW200905899A (en) Shading protection for solar cells and solar cell modules
TW201349529A (zh) 背接觸型太陽能電池模組
JP5879513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28292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201001730A (en) Solar cell module
EP2141747B1 (en) Solar cell module
JP200926727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924610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01085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022508B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20138021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JP3121811B1 (ja) 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5750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30326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50155405A1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714780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JP201011870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4050193A1 (ja)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JP2011054660A (ja) 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