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3780A -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3780A
CN101373780A CNA2008101714893A CN200810171489A CN101373780A CN 101373780 A CN101373780 A CN 101373780A CN A2008101714893 A CNA2008101714893 A CN A2008101714893A CN 200810171489 A CN200810171489 A CN 200810171489A CN 101373780 A CN101373780 A CN 1013737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insulator
wiring material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collecting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14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3780B (zh
Inventor
西田丰三
二宫国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73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37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37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37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具有与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连接的绝缘体(14);贯通绝缘体(14)并与第一集电电极(30)电连接的第一通孔电极(23);和贯通绝缘体(14)并与第二集电电极(35)电连接的第二通孔电极(25)。配线材料(15)配置在绝缘体(14)上。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且要求2007年8月24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P2007-219076和2008年4月23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P2008-113198的优先权,在此结合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仅在背面侧热粘接有配线材料(配线部件)的太阳能电池和具有该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将环保且用之无尽地被供给的太阳光直接转换为电。因此太阳能电池作为新能源备受期待。
每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输出为数W左右。因此,在使用太阳能电池作为房屋、楼宇等的电源时,使用通过配线材料相互连接有多个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一般地,太阳能电池具有由接受太阳光的受光面和设置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形成的一对正负电极。配线材料与形成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面的电极、和形成在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邻接的另一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的电极热粘接(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217148号公报)。
此处,配线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比构成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基板的线膨胀系数大,所以热粘接后在配线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的界面上产生使配线材料收缩的力。
如上所述,在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面和背面上热粘接有配线材料的情况下,收缩力从受光面和背面这两者施加到太阳能电池上,因此使得收缩力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但是,太阳能电池的电输出与受光面中的受光面积大致成比例。从而考虑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面形成一对正负电极,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侧上设置配线材料,从而能够扩大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面积。
具体地说,将一个配线材料热粘接在形成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的正电极上、和形成在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邻接的另一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的负电极上。同样地,将另一配线材料热粘接在形成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的负电极上、和形成在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邻接的另一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的正电极上。
这样,在仅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侧上热粘接有配线材料的情况下,仅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施加配线材料的收缩力,从而有在太阳能电池中产生弯曲的可能性。
尤其是认为,以削减制造成本为目的而进行的太阳能电池的薄型化越发展,越会显著地产生这种太阳能电池的弯曲。因此,仅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侧热粘接配线材料会妨碍太阳能电池的薄型化。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仅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侧热粘接有配线材料的情况下,配线材料的收缩力的影响得到缓和的太阳能电池和具有该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具有通过配线材料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沿着排列方向排列,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分别包括:具有受光面和设置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并通过受光生成电子和空穴的光电转换部;形成在光电转换部上的收集电子的第一集电电极;形成在光电转换部上的收集空穴的第二集电电极;与光电转换部的背面接合的绝缘体;贯通绝缘体并与第一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一通孔电极;和贯通绝缘体并与第二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二通孔电极,其中,配线材料在绝缘体上与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第一通孔电极和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第二通孔电极电连接。
这样,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分别具有与光电转换部的背面接合的绝缘体。从而,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的配线材料的收缩力或者膨胀力能够被绝缘体吸收。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配线材料的收缩力或者膨胀力而在光电转换部产生弯曲。结果,能够抑制在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上产生裂缝、缺口。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第一集电电极形成在光电转换部的受光面上,第二集电电极形成在光电转换部的背面上,第一通孔电极贯通光电转换部。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光电转换部具有设置在背面的n型区域和设置在背面的p型区域,第一集电电极设置在n型区域上,第二集电电极设置在p型区域上。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在从背面侧看的平面视野中,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第一通孔电极和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第二通孔电极沿着排列方向设置在一条直线上。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第一太阳能电池或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绝缘体可以由包括多个粒子的树脂材料构成。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第一太阳能电池或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绝缘体可以被实施用于使光散射的表面加工。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绝缘体和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绝缘体可以一体成形为平板状。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配线材料包括:沿着排列方向设置并且与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第一通孔电极连接的第一配线材料;和沿着排列方向设置并且与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第二通孔电极连接的第二配线,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沿着与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配置在绝缘体上的第三配线材料,第一配线材料和第二配线材料与第三配线材料电连接。
在该情况下,在从背面侧看的平面视野中,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第一通孔电极和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第二通孔电极可以设置在与排列方向交叉的一条直线上。另外,第一太阳能电池也可以具有与第二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三集电电极,第三集电电极沿着正交方向形成在光电交换部的背面上。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受光面和设置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并通过受光生成电子和空穴的光电转换部;形成在光电转换部上的收集电子的第一集电电极;形成在光电转换部上的收集空穴的第二集电电极;与光电转换部的背面接合的绝缘体;贯通绝缘体并与第一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一通孔电极;和贯通绝缘体并与第二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二通孔电极。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侧面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string)101的背面图。
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1的上面图。
图4为图3的A-A线的截面图。
图5为图3的B-B线的截面图。
图6为图3的C-C线的截面图。
图7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2的背面图。
图8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体14的背面图。
图9为图7的D-D线的截面图。
图10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3的背面图。
图11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体14的背面图。
图12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的背面图。
图13为图10的E-E线的截面图。
图14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的侧面图。
图15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4的背面图。
图16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4的上面图。
图17为图15的F-F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18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5的背面图。
图19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5的上面图。
图20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图。
图21为图18的G-G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22为图18的H-H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23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6的背面图。
图24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e的背面图。
图25(a)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绝缘体114的背面图。
图25(b)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绝缘体114的上面图。
图26为图23的I-I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27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7的背面图。
图28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7的上面图。
图29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f的背面图。
图30为图27的J-J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31为图27的K-K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32为图27的L-L线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附图所记载的内容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相似的符号。但是,应当注意,附图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中的产品存在差异。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考下面的说明而进行判断。另外,当然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括相互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
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侧面图。
如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包括太阳能电池串101、受光面侧保护件11、背面侧保护件12、密封材料13。
太阳能电池串101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10和配线材料15。如图1所示,多个太阳能电池10包括沿着排列方向交替配置的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通过配线材料15相互电串联地连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共用绝缘体14。对绝缘体14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受光面侧保护件11配置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上面侧。受光面侧保护件11保护多个太阳能电池10的受光面侧。受光面侧保护件11能够由具有透光性和耐候性的玻璃、塑料等形成。
背面侧保护件12配置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背面侧。背面侧保护件12保护多个太阳能电池10的背面侧。背面侧保护件12能够由具有耐候性的玻璃、塑料、树脂膜的单层体、或者在树脂膜之间夹持金属箔的叠层体等形成。
密封材料13在受光面侧保护件11和背面侧保护件12之间密封多个太阳能电池10。密封材料13能够由EVA、EEA、PVB等透光性树脂形成。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2是太阳能电池串101的背面图。图3是太阳能电池串101的上面图。
太阳能电池串101包括太阳能电池10a、太阳能电池10b和配线材料15。
如图2和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具有同样的结构。具体而言,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分别包括光电转换部20、第一集电电极30、第二集电电极35、多个第一通孔电极23和多个第二通孔电极25。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共用一个绝缘体14。
另外,太阳能电池10a相对于太阳能电池10b以通过受光面的中央的轴心为中心旋转180度。
光电转换部20具有接受光的受光面和设置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光电转换部20具有半导体pn结或者半导体pin结等半导体接合作为基本结构。光电转换部20通过受光生成光生载流子。光生载流子是太阳光被光电转换部20吸收而生成的空穴和电子。对光电转换部20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第一集电电极30形成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上。第一集电电极30从光电转换部20中收集通过光电转换部20生成的光生载流子。第一集电电极30能够由热硬化型的树脂浆料、所谓陶瓷浆料等形成。
第二集电电极35形成在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上。第二集电电极35从光电转换部20中收集通过光电转换部20生成的光生载流子。第二集电电极35能够由热硬化型的树脂浆料、所谓陶瓷浆料等形成。
第一通孔电极23贯通光电转换部20和绝缘体14(参照图4)。第一通孔电极23的一端与第一集电电极30电连接。第一通孔电极23的另一端与配线材料15电连接。第一通孔电极23能够由热硬化型的树脂浆料、所谓陶瓷浆料等形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沿着排列方向排列的三个第一通孔电极23在正交方向上设置有两列。
第二通孔电极25贯通绝缘体14(参考图4)。第一通孔电极23和第二通孔电极25沿着正交方向交替地设置。第二通孔电极25的一端与第二集电电极35电连接。第二通孔电极25的另一端与配线材料15电连接。第二通孔电极25能够由热硬化型的树脂浆料、所谓陶瓷浆料等形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沿着排列方向排列的三个第二通孔电极25在正交方向上设置有两列。
如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10a的3个第一通孔电极23和太阳能电池10b的3个第二通孔电极25沿着排列方向设置在一条直线上。同样,太阳能电池10a的3个第二通孔电极25和太阳能电池10b的3个第一通孔电极23沿着排列方向设置在一条直线上。
绝缘体14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绝缘体14形成为平板状。绝缘体14以覆盖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各自所具有的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的方式配置。绝缘体14具有与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相对的第一主面14A和设置在第一主面14A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14B。在本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分别包括绝缘体14,第二主面14B形成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的背面。
此处,构成绝缘体14的材料优选根据绝缘体14的使用目的进行选择。下面,对绝缘体14的每个主要使用目的进行说明。
(1)抑制太阳能电池10的变形
在使用绝缘体14以抑制太阳能电池10的变形的情况下,优选通过杨式模量高(对外力的抵抗力大)的材料构成绝缘体14。具体而言,能够由环氧树脂等热硬化性树脂材料、陶瓷等无机材料形成绝缘体14。
另外,在使用树脂材料作为绝缘体14的情况下,因为绝缘体14通过加热发挥粘接性,所以能够不使用粘接剂等地使绝缘体14与光电转换部20接合。另一方面,在使用无机材料作为绝缘体14的情况下,通过粘结剂等使绝缘体14与太阳能电池10接合。
(2)缓和配线材料15的收缩力
在使用绝缘体14以缓和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的配线材料15的收缩力、膨胀力的情况下,优选由具有柔软性的硅、EVA等树脂材料构成绝缘体14。配线材料15的收缩力、膨胀力被具有柔软性的绝缘体14吸收。
(3)使入射光反射或散射
绝缘体14优选具有使入射光反射或散射的功能。通过使用这种绝缘体14,能够有效地将入射光导入太阳能电池10中。这种功能能够通过使用混合有多个粒子的树脂材料形成绝缘体14、实施棱镜加工等机械加工或者其他表面加工而得到。作为多个粒子,能够使用由氧化钛、二氧化硅等构成的粒子。另外,在使用EVA作为绝缘体14的情况下,能够对EVA自身实施微细的棱镜加工。
(4)确保配线材料15和太阳能电池10的绝缘性
为了充分抑制配线材料15和太阳能电池10的短路,优选在绝缘体14的表面上涂敷绝缘特性高的树脂材料。作为这种涂敷材料,能够使用酰亚胺、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硅氮烷等。
接着,如图3所示,配线材料15沿着排列方向配置在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上。配线材料15与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电连接。配线材料15能够由成型为薄板状或捻线状的铜等导电性材料形成。而且,可以在配线材料15的表面上进行焊料电镀等。
此处,配线材料15与太阳能电池10a所具有的三个第一通孔电极23和太阳能电池10b所具有的三个第二通孔电极25电连接。同样地,配线材料15与太阳能电池10a所具有的三个第二通孔电极25和太阳能电池10b所具有的三个第一通孔电极23电连接。由此,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电串联地连接。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为图3的A-A线的截面图。图5为图3的B-B线的截面图。图6为图3的C-C线的截面图。
如图4~6所示,光电转换部20具有半导体基板20a、第一半导体层20b、透明导电膜20c、第二半导体层20d和透明导电膜20e。
半导体基板20a能够由单晶Si、多晶Si等结晶类半导体材料、GaAs、InP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形成。
第一半导体层20b和第二半导体层20d具有相互不同的导电型。透明导电膜20c和20e能够使用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形成。
另外,光电转换部20也可以具有在单晶硅基板和非晶硅层之间夹有实质上为本征的非晶硅层的结构,即所谓的HIT结构。
如图4所示,第一通孔电极23从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贯通到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第一通孔电极23形成为柱状,第一通孔电极23的柱面被绝缘层24覆盖。第一通孔电极23的一端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上与第一集电电极30电连接。第一通孔电极23的另一端在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上与配线材料15电连接。在第一通孔电极23和配线材料15之间插入有导电性粘接剂26。作为这种导电性粘接剂26,能够使用包括导电性的金属粒子等的树脂粘接材料、焊料等。
绝缘层24能够由公知的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层24使第一通孔电极23和光电转换部20电分离。其中,在第一通孔电极23和绝缘体14之间也可以不形成绝缘层24。
如图4所示,第二通孔电极25从绝缘体14的第一主面14A贯通到第二主面14B。第二通孔电极25的一端在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上与第二集电电极35电连接。第二通孔电极25的另一端在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上与配线材料15电连接。在第二通孔电极25和配线材料15之间插入有导电性粘接剂26。
另外,如图6所示,在绝缘体14和配线材料15之间沿着排列方向设置有导电性粘接剂26。由此,配线材料15与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牢固地连接。
另外,在图4~6中,表示了绝缘体14由硅、EVA等树脂材料构成的情况。因此,绝缘体14和太阳能电池10之间也可以不设置粘接剂等。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CVD法等在半导体基板20a上形成第一半导体层20b和第二半导体层20d。
接着,使用溅射法等在第一半导体层20b上形成ITO膜(透明导电膜20c)。同样地,在第二半导体层20d上形成ITO膜(透明导电膜20e)。由此,形成光电转换部20。
接着,使用丝网印刷法等印刷法,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上和背面上以规定的图案印刷热硬化型的导电性浆料。由此,形成第一集电电极30和第二集电电极35。其中,作为导电性浆料,能够使用环氧类热硬化型的银膏等。
接着,使分别形成有第一集电电极30和第二集电电极35的多个光电转换部20相互旋转180度,并沿着排列方向排列。
接着,在两个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上配置树脂片(绝缘体14)。而且,通过使用CO2激光、准分子激光,使三个贯通光电转换部20和树脂片的第一贯通孔沿着排列方向形成两列。同样地,使三个贯通树脂片的第二贯通孔沿着排列方向形成两列。此时,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在正交方向上交替地形成。
接着,在第一贯通孔的内壁涂敷聚硅氮烷等绝缘材料。由此,在第一贯通孔的内壁实施绝缘加工(绝缘层24)。
接着,通过丝网印刷法等印刷法,在6个第一贯通孔和6个第二贯通孔中填充热硬化型的导电性浆料。作为导电性浆料,能够使用环氧类热硬化型的银膏等。由此,形成6个第一通孔电极23和6个第二通孔电极25,制作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
接着,在太阳能电池10a中的3个第一通孔电极23和太阳能电池10b的3个第二通孔电极25上,通过导电性粘接剂26热粘接配线材料15。同样地,在太阳能电池10a的3个第二通孔电极25和太阳能电池10b的3个第一通孔电极23上,通过导电性粘接剂26热粘接配线材料15。由此,制作太阳能电池串101。
接着,在玻璃基板(受光面侧保护件11)上依次叠层EVA片(密封材料13)、太阳能电池串101、EVA片(密封材料13)和PET膜(背面侧保护件12),形成叠层体。
接着,通过在真空气氛下加热压接叠层体,使EVA交联。由此,制作太阳能电池模块1。另外,能够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上安装端子盒、A1框架等。
(作用和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分别具有与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接合的绝缘体14。
因此,能够通过绝缘体14吸收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的配线材料15的收缩力或膨胀力。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配线材料15的收缩力或膨胀力而在光电转换部20上产生弯曲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在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上产生裂缝、缺口。
另外,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共用一体形成为平板状的绝缘体14。从而,在模块化工序中,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各自的排列方向端部上。由此,能够抑制在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各自的端部产生裂缝。
另外,在由包括多个粒子的树脂材料形成绝缘体14的情况下、在绝缘体14上已实施用于使光散射的表面加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绝缘体14使入射光反射或散射。因此,能够将更多的入射光导入到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中。这对于也利用来自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的入射光的两面发电型太阳能电池是有效的。另外,当进行太阳能电池的薄型化时,会增加透过太阳能电池本身的光。因此,绝缘体14具有反射或散射入射光的功能,这对于薄型的两面发电型太阳能电池特别有效。
进而,在由包括多个粒子的树脂材料形成绝缘体14的情况下,树脂材料的结合被多个粒子隔断。由此,因为树脂材料的结合变弱,所以能够进一步利用绝缘体14吸收外力。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体上预先设置有贯通孔和导电体(配线材料)。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分的说明。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2的背面图。如图7所示,太阳能电池10a的第一通孔电极23(或者第二通孔电极25)和太阳能电池10b的第二通孔电极25(或者第一通孔电极23)通过导电体15a电连接。
(绝缘体的结构)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体14的背面图。在绝缘体14上设置有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和导电体15a。
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和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分别从绝缘体14的第一主面14A贯通到第二主面14B。在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中形成第一通孔电极23。在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中形成第二通孔电极25。
导电体15a形成在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上。导电体15a以沿着排列方向连结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彼此之间、或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彼此之间的方式设置。导电体15a能够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配线材料15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导电体15a接合在绝缘体14上,但是导电体15a也可以嵌入绝缘体14中。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图9是图7的D-D线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通过在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一通孔电极23。通过在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二通孔电极25。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通过导电体15a电串联地连接。
(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使分别形成有第一集电电极30和第二集电电极35的多个光电转换部20相互旋转180度,并沿着排列方向排列。
接着,在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上配置图8所示的绝缘体14。
接着,通过在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的内侧照射来自第二主面14B侧的CO2激光、准分子激光,在光电转换部20上形成贯通孔。由此,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贯通孔。
接着,通过在第一贯通孔的内壁涂敷聚硅氮烷等绝缘材料,实施绝缘加工(绝缘层24)。
接着,使用丝网印刷法等印刷法,在第一贯通孔和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中填充热硬化型的导电性浆料。由此形成第一通孔电极23和第二通孔电极25。
另外,其他制造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作用和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体14上预先形成有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和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
因此,在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上配置绝缘体14时,能够容易地特定形成第一通孔电极23和第二通孔电极的位置。因此,能够以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的位置作为标记,在光电转换部20上形成贯通孔。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体14上设置有导电体15a。导电体15a以连结各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之间或各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之间的方式形成。
因此,通过在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和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中填充导电性材料,能够电连接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能够省略在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上热粘接配线材料的工序。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在绝缘体14上的贯通孔内预先填充有导电材料。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的说明。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3的背面图。如图10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3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2相同的结构。
(绝缘体的结构)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体14的背面图。在绝缘体14上设置有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第二绝缘体侧导电部25a和导电体15a。
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填充在从绝缘体14的第一主面14A贯通到第二主面14B的贯通孔(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绝缘体贯通孔27a,参考图8)中。如后所述,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构成第一通孔电极23的一部分。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能够由热硬化型的导电性浆料、所谓陶瓷浆料等形成。
第二绝缘体侧导电部25a填充在从绝缘体14的第一主面14A贯通到第二主面14B的贯通孔(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绝缘体贯通孔27b,参考图8)中。第二绝缘体侧导电部25a能够由与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相同的材料形成。
导电体15a配置在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上。导电体15a沿着排列方向连结各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之间或各第二绝缘体侧导电部25a之间。因此,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通过导电体15a电串联地连接。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a、10b的背面图。图13是图10的E-E线的截面图。
如图12所示,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具有光电转换部侧导电部23b和第二集电电极35。
如图13所示,光电转换部侧导电部23b设置在从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贯通到背面的贯通孔中。光电转换部侧导电部23b在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侧,与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电连接。这样,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和光电转换部侧导电部23b电连接,从而形成第一通孔电极23。
如图12所示,第二集电电极35在区域R中与第二绝缘体侧导电部25a电连接。第二绝缘体侧导电部25a通过与第二集电电极35连接而构成第二通孔电极25。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绝缘体14与光电转换部20接合,形成第一通孔电极23和第二通孔电极25。
另外,如图13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体14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28与光电转换部20接合。作为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28,能够使用包括多个导电性金属粒子的树脂粘接材料,即所谓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具体而言,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28在与绝缘体14的第一主面14A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导电性。因此,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和光电转换部侧导电部23b电连接。另一方面,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28在与绝缘体14的第一主面14A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具有绝缘性。因此,第一通孔电极23与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第二集电电极35和第二通孔电极25电分离。
(作用和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体14上形成有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在光电转换部20上形成有光电转换部侧导电部23b。
因此,第一绝缘体侧导电部23a和光电转换部侧导电部23b电连接,从而能够形成第一通孔电极23。即,使绝缘体14和光电转换部20接合,从而能够形成第一通孔电极23。从而,能够简化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的制造工序。
另外,在绝缘体14上形成有第二绝缘体侧导电部25a。即,在绝缘体14上预先形成有第二通孔电极25。从而,能够简化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的制造工序。
另外,绝缘体14和光电转换部20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28被接合。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28在与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平行的方向上具有绝缘性。因此,能够抑制在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的内部产生短路,并且能够容易地接合绝缘体14和光电转换部20。
另外,因为在绝缘体14上预先设置有导电体15a,所以能够省略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在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上热粘接配线材料的工序。
(第四实施方式)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概略结构)
接着,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的说明。
图14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的侧面图。如图14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2具有太阳能电池串104、受光面侧保护件11、背面侧保护件12、密封材料13。
图15是太阳能电池串104的背面图。图16是太阳能电池串104的上面图。如图15和图16所示,太阳能电池串104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10c和配线材料16。
多个太阳能电池10c沿着排列方向排列。多个太阳能电池10c共用绝缘体14。作为绝缘体14,能够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材料。
配线材料16配置在绝缘体14的第二主面14B上的两个太阳能电池10c的边界部分上。配线材料16的一端通过后述的第一通孔电极43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c所具有的第一集电电极41电连接。配线材料16的另一端通过后述的第二通孔电极45与邻接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c的另一太阳能电池10c所具有的第二集电电极42电连接。由此,各太阳能电池10c相互电串联地连接。第一集电电极41和第二集电电极42形成在后述的光电转换部40的背面上。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接着,参考图17对太阳能电池10c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图15的F-F线的放大截面图。
太阳能电池10c具有绝缘体14、光电转换部40、第一集电电极41、第二集电电极42、第一通孔电极43、第一绝缘层44、第二通孔电极45和第二绝缘层46。
光电转换部40具有入射光的受光面(图17中为下表面)和设置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图17中为上表面)。通过从受光面入射光,光电转换部40生成光生载流子。
光电转换部40具有半导体pn结或半导体pin结等半导体接合作为基本结构。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光电转换部40具有半导体基板40a、第一半导体区域40b和第二半导体区域40c。半导体基板40a能够使用单晶Si、多晶Si等结晶类半导体材料形成。第一半导体区域40b和第二半导体区域40c具有不同的导电型。
第一集电电极41形成在光电转换部40的背面中的第一半导体区域40b上。第二集电电极42形成在光电转换部40的背面中的第二半导体区域40c上。
第一通孔电极43从绝缘体14的第一主面14A贯通到第二主面14B。第一通孔电极43的一端与第一集电电极41电连接。第一通孔电极43的另一端通过导电性粘接剂26与配线材料16电连接。另外,虽然未图示,但第一通孔电极43沿着与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延伸。
第一绝缘层44覆盖第一通孔电极43的外周。
第二通孔电极45从绝缘体14的第一主面14A贯通到第二主面14B。第二通孔电极45的一端与第二集电电极42电连接。第二通孔电极45的另一端通过导电性粘接剂26与配线材料16电连接。另外,虽然未图示,但第二通孔电极45沿着正交方向延伸。
导电性粘接剂26设置在配线材料16和第一通孔电极43之间、以及配线材料16和第二通孔电极45之间。能够使用包括导电性的金属粒子等的树脂粘接材料、焊料等作为导电性粘接剂26。
(作用和效果)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多个太阳能电池10c分别具有与光电转换部40的背面接合的绝缘体14。
从而,能够通过绝缘体14吸收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的配线材料16的收缩力或膨胀力。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配线材料16的收缩力或膨胀力而在光电转换部40上产生弯曲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在各太阳能电池10c上产生裂缝、缺口。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c是在光电转换部40的背面侧形成有导电型不同的第一半导体区域40b和第二半导体区域40c的所谓背面接合型的太阳能电池。因此,由于在光电转换部40的受光面上没有形成集电电极,所以能够扩大受光面积。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体上设置有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配线材料。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的说明。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1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5的背面图。图1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5的上面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太阳能电池串105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10d、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多个太阳能电池10d沿着排列方向排列。各太阳能电池10d具有绝缘体114、配置在绝缘体114上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
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配置在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上。具体而言,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配置在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上。在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与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之间,分别设置有导电性粘接剂26(参考图21、22)。
在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上,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沿着排列方向配置。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两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3根第二配线材料115b沿着正交方向交替地配置。配置在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上的两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沿着排列方向朝向太阳能电池10d的外侧延伸。
此处,如图18所示,配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上的各第二配线材料115b的一端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电连接。配置在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邻接的另一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上的各第一配线材料115a的一端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电连接。由此,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和另一太阳能电池10d电串联地连接。
从而,如图19所示,在从上面侧观察太阳能电池串105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各太阳能电池10d仅通过两根直线状的配线材料相互连接。这样,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5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1具有更对称的结构。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图20是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图。图21是图18的G-G线的放大截面图。图22是图18的线H-H线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20~22所示,各太阳能电池10d具有绝缘体114、第三配线材料115c、光电转换部20、第一通孔电极23、绝缘层24、第二通孔电极25、第一集电电极30、第二集电电极35和第三集电电极36。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沿着排列方向排列的5个第一通孔电极23在正交方向上设置有两列。各第一通孔电极23的一端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侧与第一集电电极30电连接。各第一通孔电极23的另一端在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侧与第一配线材料115a电连接。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沿着排列方向排列的5个第二通孔电极25在正交方向上设置有3列。各第二通孔电极25的一端在绝缘体114的第一主面114A侧与第三集电电极36电连接。各第二通孔电极25的另一端在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侧与第二配线材料115b电连接。
另外,各第一通孔电极23和各第二通孔电极25沿着正交方向交替地配置。此处,一个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各第一通孔电极23和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邻接的另一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各第二通孔电极25没有设置在一条直线上。同样地,一个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各第二通孔电极25和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邻接的另一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各第一通孔电极23没有设置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集电电极36收集通过第二集电电极35从光电转换部20收集到的光生载流子。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第三集电电极36在排列方向上遍及太阳能电池10d的大致整个长度地形成。第三配线材料115c配置在第三集电电极36和绝缘体114的排列方向的端部之间。
绝缘体114配置在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上。在绝缘体114中嵌入第三配线材料115c。
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三配线材料115c配置在绝缘体114的排列方向的端部。在第三配线材料115c上通过导电性粘接剂26配置有各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
此处,第三配线材料115c通过嵌入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而与绝缘体114一体化。从而,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三配线材料115c和绝缘体114是平齐的。
(作用和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d具有第三配线材料115c。配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上的3根第二配线材料115b的一端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电连接。配置在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邻接的另一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上的2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的一端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d所具有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电连接。
这样,2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3根第二配线材料115b通过第三配线材料115c电连接。从而,即使在配置在各太阳能电池10d的背面上的第一配线材料115a的根数与第二配线材料115b的根数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连接各太阳能电池10d彼此之间。
另外,各太阳能电池10d具有在排列方向和正交方向对称的结构。因此,没有必要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使太阳能电池10a和太阳能电池10b相互旋转180度。从而能够简化太阳能电池串105的制造工序。
另外,2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3根第二配线材料115b通过第三配线材料115c电连接。因此,在从上面侧观察太阳能电池串105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各太阳能电池10d通过沿着排列方向直线延伸的2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而彼此连接。从而能够改进太阳能电池串105的外观。
另外,第三配线材料115c配置在绝缘体114上。因此,能够通过绝缘体114吸收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的膨胀力或收缩力。结果,能够抑制在太阳能电池10d上产生弯曲、裂缝。
另外,第三配线材料115c嵌入绝缘体114中。因此,能够以不会使得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变形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体中形成有在排列方向延伸的槽。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对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的说明。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23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6的背面图。第六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6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5相同的结构。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图24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e的背面图。图25(a)为太阳能电池10e所具有的绝缘体114的背面图。图25(b)为太阳能电池10e所具有的绝缘体114的上面图。图26为图23的I-I线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24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电极25b沿着排列方向设置。具体而言,第二通孔电极25b设置于后述的形成在绝缘体114中的绝缘体槽114C的内部。
如图25(a)和(b)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绝缘体114具有第一主面114A、第二主面114B、和3个绝缘体槽114C。第一主面114A与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相对。第二主面114B设置在第一主面114A的相反侧。各绝缘体槽114C沿着排列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各绝缘体槽114C从第一主面114A到第二主面114B贯通绝缘体114。
此处,如图26所示,在绝缘体槽114C中设置有第二通孔电极25b。第二通孔电极25b在第三集电电极36上沿着排列方向设置。
(作用和效果)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绝缘体114具有沿着排列方向形成的绝缘体槽114C。第二通孔电极25b设置在绝缘体槽114C的内部。第二通孔电极25b在第三集电电极36上沿着排列方向设置。
这样,第二通孔电极25b沿着第三集电电极36设置。因此,与第五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多个第二通孔电极25与第三集电电极36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二配线材料115b和第三集电电极36之间的电阻。
(第七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三集电电极沿着正交方向设置。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对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的说明。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27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7的背面图。图28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7的上面图。
如图27和图28所示,太阳能电池串107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10f、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各太阳能电池10f沿着排列方向排列。各太阳能电池10f具有绝缘体114和配置在绝缘体114上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
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配置在太阳能电池10f的背面上。具体而言,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配置在太阳能电池10f所具有的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上。在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与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之间分别设置有导电性粘接剂26(参照图30~32)。
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第二配线材料115b在太阳能电池10f的背面上沿着排列方向配置。在第七实施方式中,7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和6根第二配线材料115b沿着正交方向交替地配置。配置在太阳能电池10f的背面上的七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朝向太阳能电池10f的外侧延伸。
此处,如图27所示,配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f的背面上的各第二配线材料115b的一端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f所具有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电连接。配置在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f邻接的另一太阳能电池10f的背面上的各第一配线材料115a的一端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f所具有的第三配线材料115c电连接。由此,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f和另一太阳能电池10f电串联地连接。
从而,如图28所示,在从上面侧观察太阳能电池串107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各太阳能电池10f通过沿着排列方向直线延伸的7根第一配线材料115a相互连接。这样,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1相比,具有更对称的结构。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图29为太阳能电池10f的背面图。图30为图27的J-J线的放大截面图。图31为图27的K-K线的放大截面图。图32为图27的L-L线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29~32所示,太阳能电池10f具有绝缘体114、第三配线材料115c、光电转换部20、第一通孔电极23、绝缘层24、第二通孔电极25、第一集电电极30、第二集电电极35和第三集电电极36。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2个第一通孔电极23沿着排列方向排列。2个第一通孔电极23在正交方向上设置有7列。各第一通孔电极23的一端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侧与第一集电电极30电连接。各第一通孔电极23的另一端在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侧与第一配线材料115a电连接。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沿着排列方向排列的2个第二通孔电极25在正交方向上设置有6列。各第二通孔电极25的一端在绝缘体114的第一主面114A侧与第三集电电极36电连接。各第二通孔电极25的另一端在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侧与第二配线材料115b电连接。
第三集电电极36收集通过第二集电电极35从光电转换部20收集到的光生载流子。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第三集电电极36沿着正交方向遍及太阳能电池10f的大致整个长度地形成。在第三集电电极36上设置有各第二通孔电极25。
绝缘体114配置在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上。在绝缘体114中嵌入第三配线材料115c。
具体而言,如图32所示,第三配线材料115c设置在绝缘体114的排列方向的端部和配置在绝缘体114的排列方向的端部侧的7个第一通孔电极23之间。另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三配线材料115c设置在绝缘体114的排列方向的端部和7个第一通孔电极23的大致中央,但是只要是在二者之间则能够设置在任何位置上。
另外,第三配线材料115c通过嵌入绝缘体114的第二主面114B而与绝缘体114一体化。
(作用和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f具有绝缘体114、第三配线材料115c、第一通孔电极23、第二通孔电极25和第三集电电极36。第二通孔电极与第三集电电极电连接。第三集电电极36沿着正交方向设置。
由此,第三配线材料115c与设置第三集电电极36的位置无关,能够配置在绝缘体114的排列方向的端部和第一通孔电极23之间。因此,与第五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沿着排列方向形成第三集电电极36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三配线材料115c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即,能够在绝缘体114的排列方向的端部和第一通孔电极23之间的任何位置配置第三配线材料115c。
(其他实施方式)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记载,但是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阐述和附图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该公开内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各种替代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和应用技术。
例如,在上述第一~四实施方式中,相对多个太阳能电池10分配1个绝缘体14,但是也可以不限制分配给一个绝缘体14的太阳能电池10的数量。从而,也可以对一个绝缘体14分配一个太阳能电池10。
另外,在上述第一~四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到,但是太阳能电池10还可以具有从第二集电电极收集光生载流子的第三集电电极。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到,但是多个p型区域和多个n型区域可以沿着排列方向微细地形成。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在这种背面接合型的太阳能电池10中。
另外,在上述第一~三、第五~第七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10具有第一集电电极30和第二集电电极35,但是太阳能电池10也可以不具有集电电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光电转换部20的一部分来说明的透明导电膜20c、20e承担作为集电电极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第一~三、第五~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二集电电极35形成为细线状,但是第二集电电极35的形状不局限于此。
另外,在第五~第七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到,但是第三配线材料115c可以配置在两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另外,第三配线材料115c也可以不配置在绝缘体114上,也可以配置在光电转换部20上。而且,本发明不限制第三配线材料115c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不限制配线材料的根数。同样地,本发明不限制第一通孔电极23和第二通孔电极25的数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当然也包括没有记载在这里的各种实施方式等。从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仅通过根据上述说明的适当的专利请求范围中的发明特定事项所决定。

Claims (11)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具有通过配线材料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沿着排列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分别包括:
具有受光面和设置在所述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并通过受光生成电子和空穴的光电转换部;
在所述光电转换部上形成的收集所述电子的第一集电电极;
在所述光电转换部上形成的收集所述空穴的第二集电电极;
与所述光电转换部的所述背面接合的绝缘体;
贯通所述绝缘体并与所述第一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一通孔电极;和
贯通所述绝缘体并与所述第二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二通孔电极,
其中,
所述配线材料在所述绝缘体上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第一通孔电极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电极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电电极形成在所述光电转换部的所述受光面上,
所述第二集电电极形成在所述光电转换部的所述背面上,
所述第一通孔电极贯通所述光电转换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电转换部具有设置在所述背面的n型区域、和设置在所述背面的p型区域,
所述第一集电电极设置在所述n型区域上,
所述第二集电电极设置在所述p型区域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背面侧看的平面视野中,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第一通孔电极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电极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设置在一条直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或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绝缘体由包括多个粒子的树脂材料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或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绝缘体被实施用于使光散射的表面加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绝缘体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绝缘体一体形成为平板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材料包括:
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第一通孔电极连接的第一配线材料;和
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电极连接的第二配线材料,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配置在所述绝缘体上的第三配线材料,
所述第一配线材料和所述第二配线材料与所述第三配线材料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背面侧看的平面视野中,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第一通孔电极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电极设置在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一条直线上。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与所述第二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三集电电极,
所述第三集电电极沿着所述正交方向形成在所述光电转换部的所述背面上。
11.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受光面和设置在所述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并通过受光生成电子和空穴的光电转换部;
在所述光电转换部上形成的收集所述电子的第一集电电极;
在所述光电转换部上形成的收集所述空穴的第二集电电极;
与所述光电转换部的所述背面接合的绝缘体;
贯通所述绝缘体并与所述第一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一通孔电极;和
贯通所述绝缘体并与所述第二集电电极电连接的第二通孔电极。
CN2008101714893A 2007-08-24 2008-08-22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37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9076 2007-08-24
JP2007219076 2007-08-24
JP2007219076 2007-08-24
JP2008113198A JP4989549B2 (ja) 2007-08-24 2008-04-23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113198 2008-04-23
JP2008113198 2008-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3780A true CN101373780A (zh) 2009-02-25
CN101373780B CN101373780B (zh) 2012-09-05

Family

ID=40447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148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3780B (zh) 2007-08-24 2008-08-22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4989549B2 (zh)
KR (1) KR20090021087A (zh)
CN (1) CN101373780B (zh)
TW (1) TW200910614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6508A (zh) * 2009-11-03 2011-07-27 Lg电子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2362363A (zh) * 2009-03-23 2012-02-22 夏普株式会社 附配线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附配线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2365755A (zh) * 2009-04-08 2012-02-29 夏普株式会社 布线板、带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带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2449783A (zh) * 2009-06-04 2012-05-09 弗兰霍菲尔运输应用研究公司 具有平面电池连接器的光伏组件
CN102498579A (zh) * 2009-09-14 2012-06-13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基金会 太阳能电池及多个太阳能电池的组件
CN102655183A (zh) * 2011-03-02 2012-09-05 通用电气公司 光伏模块封装件和制造方法
CN102834924A (zh) * 2010-04-14 2012-12-1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造带有背侧接触的半导体电池的光伏模块的方法和光伏模块
CN103199122A (zh) * 2012-01-10 2013-07-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导电性粘接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3718306A (zh) * 2011-06-14 2014-04-09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基金会 光伏电池
CN103797587A (zh) * 2012-03-29 2014-05-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用集电片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4716210A (zh) * 2015-01-07 2015-06-1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太阳能电池模组
CN107318269A (zh) * 2015-03-31 2017-11-03 株式会社钟化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布线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4002B (zh) * 2009-06-05 2015-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光電轉換裝置
WO2011001842A1 (en) 2009-07-03 2011-01-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642370B2 (ja) * 2009-09-29 2014-1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627377B1 (ko) * 2009-12-09 2016-06-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TWI396292B (zh) * 2010-01-11 2013-05-11 Tatung Co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422054B (zh) * 2010-04-16 2014-01-01 Gintech Energy Corp 光伏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JP5007772B2 (ja) * 2010-06-23 2012-08-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系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有機系太陽電池パネル
JP2012195409A (ja) * 2011-03-16 2012-10-11 Fuji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00723B (zh) * 2011-05-27 2015-10-2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3102181A1 (en) * 2011-12-30 2013-07-04 Solexel, Inc. Multi-level solar cell metallization
KR101948206B1 (ko) 2012-03-02 2019-02-14 인텔렉츄얼 키스톤 테크놀로지 엘엘씨 태양 전지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WO2014047291A1 (en) * 2012-09-20 2014-03-2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hotovoltaic cell sockets,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US10553738B2 (en) * 2013-08-21 2020-02-04 Sunpower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solar cell module
KR102319721B1 (ko) 2013-10-29 2021-11-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태양 전지 모듈
NL2012554B1 (en) * 2014-04-02 2016-02-15 Stichting Energieonderzoek Centrum Nederland Back side contact layer for PV module with by-pass configuration.
US10790406B2 (en) 2014-04-07 2020-09-29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Parallel interconnection of neighboring space-qualified solar cells via a common back plane
US10263131B2 (en) 2014-04-07 2019-04-16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Parallel interconnection of neighboring solar cells with dual common back planes
US10693027B2 (en) * 2016-01-13 2020-06-23 Alta Devices, Inc.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solar cells
USD833383S1 (en) 2016-11-16 2018-11-13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Solar cell with via
USD835571S1 (en) 2016-12-08 2018-12-11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Solar cell with via
USD835030S1 (en) 2016-12-12 2018-12-04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Solar cell with VIA
JP7449152B2 (ja) 2020-04-23 2024-03-13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94194A (en) * 1977-01-28 1978-08-17 Toshiba Corp Substrate for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JPS6167966A (ja) * 1984-09-11 1986-04-08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アレイ
JPH01281776A (ja) * 1988-05-07 1989-11-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モルファス太陽電池
JPH0291360U (zh) * 1988-12-29 1990-07-19
JPH07297436A (ja) * 1994-04-22 1995-11-10 Fuji Electric Co Ltd 薄膜太陽電池サブ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0881694A1 (en) * 1997-05-30 1998-12-02 Interuniversitair Micro-Elektronica Centrum Vzw Solar cell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0150929A (ja) * 1998-11-10 2000-05-30 Canon Inc 光起電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06835B2 (ja) * 2002-02-19 2005-10-19 株式会社カネカ 薄膜光電変換装置
US7170001B2 (en) * 2003-06-26 2007-01-30 Advent Solar, Inc. Fabrication of back-contacted silicon solar cells using thermomigration to create conductive vias
EP1542272B1 (en) * 2003-10-06 2016-07-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5340362A (ja) * 2004-05-25 2005-12-08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289667B2 (ja) * 2005-02-25 2013-09-11 株式会社ゼオシステム ワンチップ高電圧光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6295145A (ja) * 2005-03-16 2006-10-26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019334A (ja) * 2005-07-08 2007-01-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太陽電池装置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2363A (zh) * 2009-03-23 2012-02-22 夏普株式会社 附配线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附配线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US9263603B2 (en) 2009-03-23 2016-02-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with connecting sheet, solar cell modul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solar cell with connecting sheet
CN102365755A (zh) * 2009-04-08 2012-02-29 夏普株式会社 布线板、带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带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2449783A (zh) * 2009-06-04 2012-05-09 弗兰霍菲尔运输应用研究公司 具有平面电池连接器的光伏组件
CN102449783B (zh) * 2009-06-04 2015-01-07 弗兰霍菲尔运输应用研究公司 具有平面电池连接器的光伏组件
CN102498579B (zh) * 2009-09-14 2015-11-25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基金会 太阳能电池及多个太阳能电池的组件
CN102498579A (zh) * 2009-09-14 2012-06-13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基金会 太阳能电池及多个太阳能电池的组件
US9608154B2 (en) 2009-11-03 2017-03-28 Lg Electronics Inc. Solar cell module having a conductive pattern part
CN102136508B (zh) * 2009-11-03 2013-08-07 Lg电子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
US10181543B2 (en) 2009-11-03 2019-01-15 Lg Electronics Inc. Solar cell module having a conductive pattern part
CN102136508A (zh) * 2009-11-03 2011-07-27 Lg电子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2834924A (zh) * 2010-04-14 2012-12-1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造带有背侧接触的半导体电池的光伏模块的方法和光伏模块
CN102655183A (zh) * 2011-03-02 2012-09-05 通用电气公司 光伏模块封装件和制造方法
CN103718306B (zh) * 2011-06-14 2016-03-09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基金会 光伏电池
US9537018B2 (en) 2011-06-14 2017-01-03 Stichting Energieonderzoek Centrum Nederland Photovoltaic cell
CN103718306A (zh) * 2011-06-14 2014-04-09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基金会 光伏电池
CN103199122A (zh) * 2012-01-10 2013-07-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导电性粘接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3797587A (zh) * 2012-03-29 2014-05-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用集电片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4716210A (zh) * 2015-01-07 2015-06-1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太阳能电池模组
CN107318269A (zh) * 2015-03-31 2017-11-03 株式会社钟化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布线板
CN107318269B (zh) * 2015-03-31 2020-02-14 株式会社钟化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布线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76849A (ja) 2009-04-09
JP4989549B2 (ja) 2012-08-01
TW200910614A (en) 2009-03-01
JP2011003938A (ja) 2011-01-06
KR20090021087A (ko) 2009-02-27
CN101373780B (zh) 2012-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3780B (zh)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KR101130197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883124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US8860162B2 (en)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spreader unit
EP2028696A2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01304053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KR20150100145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CN101645470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KR20150100146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02959723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052597A1 (ja) 太陽電池素子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30044021A1 (en) Solar cells having junctions retracted from cleaved edges
CN104681649B (zh)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KR101542002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KR102244597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09560147B (zh) 太阳能电池板
KR101614166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367612B1 (ko) 태양 전지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170012144A1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2016178280A (ja) 太陽電池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80105837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KR20210138537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KR102257820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KR20150092603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KR20210016592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