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5470A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5470A
CN101645470A CN200910165379A CN200910165379A CN101645470A CN 101645470 A CN101645470 A CN 101645470A CN 200910165379 A CN200910165379 A CN 200910165379A CN 200910165379 A CN200910165379 A CN 200910165379A CN 101645470 A CN101645470 A CN 101645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lateral electrode
lateral
distribution spare
s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5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岛孝博
坂田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45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54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33Particular geometry of the gri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16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rconnection of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能够抑制太阳能电池中光生成载流子的收集效率降低。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配线件跨越设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n侧电极上和各p侧电极上,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n侧电极上和各p侧电极上。通过n侧覆盖部覆盖一个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n侧电极的各个之中与配线件相对的面。通过p侧覆盖部覆盖另一个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p侧电极的各个之中与配线件相对的面。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
优先权主张
本发明根据专利法第二十九条,主张2008年8月8日提出的发明名称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日本利申请P2008-205878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引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背面接合型的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由于能够将清洁的、可无穷尽供给的太阳光直接转换为电,因而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受到期待。每个这种太阳能电池的输出为几W左右。因此,在作为住宅和楼房等的电力源(能量源)而使用太阳能电池的情况下,使用通过电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来提高输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这里,在日本特开2005-11869号中公开了一种所谓的背面接合型的太阳能电池的方案,即以放大受光面积为目的,在半导体基板的背面上条纹状地形成多个n型区域和多个p型区域。在各n型区域上形成有n侧细线电极,在各p型区域上形成有p侧细线电极。各n侧细线电极与在背面的一端部形成的n侧连接用电极连接,各p侧电极与在背面的另一端部形成的p侧连接用电极连接。使配线件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的n侧连接用电极和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相邻的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p侧连接用电极,由此,一个太阳能电池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电连接。
然而,存在在半导体基板的背面中n侧连接用电极与p侧连接用电极形成的区域内,光生成载流子(电子或空穴)的收集效率低的问题。具体而言,由于不通过n侧连接用电极来收集空穴,所以半导体基板的背面中形成有n侧连接用电极的区域带正电。其结果,使得n侧连接用电极不能有效地收集电子。同样,也使得p侧连接用电极不能有效地收集空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能够抑制太阳能电池中光生成载流子的收集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包括:第一太阳能电池;和与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沿排列方向排列、并且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电连接的第二太阳能电池,其中,上述第一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包括:受光面;设置在上述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在上述背面上沿上述排列方向形成的多个n侧电极;在上述背面上沿述排列方向形成的多个p侧电极;和电连接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与第二太阳能电池、且在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与上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各自具有的上述多个n侧电极和上述多个p侧电极的各个上跨越设置的配线件,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备覆盖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上述多个n侧电极的各个之中至少与上述配线件相对的面的n侧电极绝缘部件,上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备覆盖上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上述多个p侧电极的各个之中至少与上述配线件相对的面的p侧电极绝缘部件。
根据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n侧电极与配线件电隔离,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p侧电极与配线件电隔离。因此,通过配线件能够电连接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p侧电极与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n侧电极。因而,各太阳能电池无需设置用于连接配线件的连接用电极,因此,能够抑制光生成载流子的收集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包括:第一太阳能电池;和与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沿排列方向排列、并且与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电连接的第二太阳能电池;其中,上述第一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包括:受光面;设置在上述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在上述背面上沿上述排列方向形成的n侧电极;在上述背面沿上述排列方向形成的p侧电极;和在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上述p侧电极上和上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上述n侧电极上跨越设置的配线件,其中,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上述n侧电极中至少与上述配线件相对的面被绝缘部件覆盖,上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上述p侧电极中至少与上述配线件相对的面被绝缘部件覆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侧视图。
图2是从背面侧看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多个太阳能电池10时的平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太阳能电池10的背面侧的平面图。
图4A是沿图3的M-M线的截面图。图4B是沿图3N-N线的截面图。
图5A是沿图3的O-O线的截面图。图5B是沿图3的P-P线的截面图。
图6A是沿图2的L-L线的截面图。图6B是沿图2的K-K线的截面图。
图7A是表示n侧电极12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图7B是表示p侧电极13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8A是沿图2的L-L线的截面图。图8B是沿图2的K-K线的截面图。
图9A是表示n侧电极12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图9B是表示p侧电极13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线件的另一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线件的另一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线件的另一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其中,应注意附图为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物不同。因此,应该参考以下说明判断具体的尺寸等。此外,当然附图相互间也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和比例不同的部分。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侧视图。图2为从背面侧看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太阳能电池10时的平面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串1,跨越配线件20,一对取出配线件25,受光面侧保护件30,背面侧保护件40和密封件50。
多个太阳能电池串1,置于受光面侧保护件30和背面保护件40之间,由密封件50密封。各太阳能电池串1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10和多个配线件15。
多个410沿排列方向H排列。各太阳能电池10通过配线件15相互电连接。各太阳能电池10是如图2所示具有在半导体基板11的背面上形成的多个n侧电极12以及p侧电极13的所谓背面结型的太阳能电池。有关太阳能电池10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配线件15将各太阳能电池10相互电连接。具体来说,配线件15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多个n侧电极12和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相邻的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多个p侧电极13。
能够使用形成为薄板状或捻线状的铜等导电材料作为配线件15。这样的导电材料的表面,可以通过一般的无Pb焊锡(例如,SnAg3.0Cu0.5)等软导电体进行镀敷。
跨越配线件20将各太阳能电池串1相互电连接。具体而言,跨越配线件20连接位于一个太阳能电池串1的一端的太阳能电池10的多个n侧电极12,以及位于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串1相邻的另一个太阳能电池串1的一端的太阳能电池10的多个p侧电极13。跨越配线件20由与配线件20相同的材料构成。
一对取出配线件25从多个太阳能电池串1中向外部取出电流。一个取出配线件25与位于多个太阳能电池串1的一端的太阳能电池10的多个n侧电极12连接,另一个取出配线件25,与位于多个太阳能电池串1的另一端的太阳能电池10的多个p侧电极13连接。一对取出配线件25由与配线件20相同的材料构成。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件15跨越设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多个n侧电极12上和多个p侧电极13上,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多个n侧电极12上和多个p侧电极13上。此外,跨越配线件20以及一对取出配线件25分别配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多个n侧电极12上以及多个p侧电极13上。
受光面侧保护件30配置在密封件50的受光面侧,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表面。能够使用具有透光性和防水性的玻璃,透光性塑料等作为受光面侧保护件30。
背面侧保护材料40设置在密封件50的背面侧,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背面。能够使用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薄膜、具有用树脂薄膜夹着A1箔等金属箔的构造的叠层薄膜等作为背面侧保护件40。
在受光面侧保护件30和背面侧保护件40之间,密封件50密封多个太阳能电池10。能够使用EVA、EEA、PVB、硅、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等透光性树脂作为密封件50。
另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外周上,能够安装A1框架。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的背面侧的平面图。图4A为图3的M-M线的截面图。图4B为图3的N-N线的截面图。图5A为图3的O-O线的截面图。图5B为图3的P-P线的截面图。图6A为图2的K-K线的截面图。
如图3~图5所示,太阳能电池10具有半导体基板11、n侧电极12、p侧电极13、n侧覆盖部121以及p侧覆盖部131。
半导体基板11具有接受太阳光的受光面和设置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半导体基板11由具有n型或p型的导电型的单晶Si、多晶Si等结晶类半导体材料、GaAs、InP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一般的半导体材料构成。半导体基板11,如图4或图5所示,包括在背面侧形成的n型区域111和p型区域112,通过受光面上的受光在内部生成光生成载流子。光生成载流子,是指光被半导体基板11吸收而生成的空穴和电子。
n型区域111是通过在半导体基板11的背面掺入杂质(磷等)而形成的高浓度的n型扩散区域。半导体基板11内部生成的电子在n型区域111中聚集。P型区域112是通过在半导体基板11的背面掺入杂质(硼、铝等)而形成的高浓度p型扩散区域。半导体基板11内部生成的空穴,在p型区域112中聚集。
n侧电极12是收集在n型区域111中聚集的电子的收集电极。如图3所示,n侧电极12沿排列方向H形成。p侧电极13是收集在p型区域112中聚集的空穴的收集电极。p侧电极13,如图3所示,沿n侧电极12形成。另外,有关各电极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n侧覆盖部121覆盖n侧电极12的一端部。在n侧覆盖部121上配置有配线件15。因而,通过n侧覆盖部121覆盖n侧电极12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面。此外,n侧覆盖部121由普遍使用绝缘性树脂等绝缘部件构成。因此,n侧覆盖部121与n侧电极12和配线件15电隔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及图4B所示,n侧覆盖部121覆盖n侧电极12的一端部侧面。
p侧覆盖部131覆盖p侧电极13的一端部。在p侧覆盖部131上配置有配线件15。因而,通过p侧覆盖部131覆盖p侧电极13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面。此外,p侧覆盖部131由普遍使用绝缘性树脂等绝缘部件构成。因此,p侧覆盖部131与p侧电极13和配线件15电隔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p侧覆盖部131覆盖p侧电极13的一端部侧面。
此处,在排列方向H上,n侧覆盖部121设置在各太阳能电池10的一端部侧,并且p侧覆盖部131设置在各太阳能电池10的另一端部侧。即,n侧覆盖部121与p侧覆盖部131并非相邻设置。因而,如图6A所示,配线件15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12电隔离,并且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13电连接。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配线件15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12电连接,并且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13电隔离。
(各电极的结构)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各电极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A为表示n侧电极12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图7B为表示p侧电极13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7A所示,n侧电极12具有第一导电层12A与第二导电层12B。通过溅射法或蒸镀法等PVD法在n型区域111上形成第一导电层12A。第一导电层12A为通过In、Zn、Sn、Ti、W等氧化物形成的透明导电层。通过溅射法、印刷法或分配法等方法在第一导电层12A上形成第二导电层12B。通过例如将银溅镀,或者印刷树脂型导电性膏或烧结型导电性膏形成第二导电层12B。
如图7A所示,n侧覆盖部121覆盖第一导电层12A和第二导电层12B的一端部侧面和第二导电层12B的一端部上表面。
如图7B所示,p侧电极13具有第一导电层13A和第二导电层13B。通过溅射法或蒸镀法等PVD法,在p型区域112上形成第一导电层13A。第一导电层13A是由In、Zn、Sn、Ti、W等氧化物形成的透明导电层。通过溅射法、印刷法或分配法等方法,在第一导电层13A上形成第二导电层13B。通过例如银溅度,或者印刷树脂型导电性膏或烧结型导电性膏形成第二导电层13B。
如图7B所示,p侧覆盖部131覆盖第一导电层13A和第二导电层13B的一端部侧面、以及第二导电层13B的一端部上表面。
(作用以及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配线件15跨越设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n侧电极12上和各p侧电极13上,以及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n侧电极12上和各p侧电极13上。通过n侧覆盖部121覆盖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n侧电极12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面。通过p侧覆盖部131覆盖另一个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各p侧电极13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面。
这样,通过n侧覆盖部121使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n侧电极12和配线件15电隔离,通过p侧覆盖部131使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p侧电极13和配线件15电隔离。因此,能够通过配线件15电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p侧电极13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n侧电极12。因而,在各太阳能电池10中,无需设置用于连接配线件15的连接用电极,因此能够抑制光生成载流子的收集效率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n侧覆盖部121覆盖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n侧电极12的一端部侧面。因此,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n侧电极12和配线件15能够充分地电隔离。同样,p侧覆盖部131覆盖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p侧电极13的一端部侧面。因此,能够以良好的精度电隔离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各p侧电极13和配线件15。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相同的结构(参照图1和图2)。下面主要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图8A为图2的L-L线的截面图。图8B为图2的K-K线的截面图。
如图8A所示,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中,各n侧电极12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α12,比各p侧电极13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β13小。此外,厚度β13比n侧覆盖部121的厚度α121与厚度α12的和大。因而,配线件15不会接触到n侧覆盖部121。
如图8B所示,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中,各p侧电极13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α13,比各n侧电极12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β12小。此外,厚度β12比p侧覆盖部131的厚度α131与厚度α13的和大。因而,配线件15不会接触到p侧覆盖部131。
(各电极的结构)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各电极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A为表示n侧电极12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图9B为表示p侧电极13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9A所示,n侧电极12具有第一导电层12A和第二导电层12B。第二导电层12B由下侧导电层12B1和上侧导电层12B2构成。通过将树脂型导电性膏或烧结型导电性膏印刷在第一导电层12A上形成下侧导电层12B1。通过将树脂型导电性膏或烧结型导电性膏印刷在下侧导电层12B1上形成上侧导电层12B2
第一导电层12A的厚度与下侧导电层12B1的厚度之和,为n侧电极12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α1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n侧覆盖部121的厚度α121与厚度α12之和,比n侧电极12中不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β12小。
如图9B所示,p侧电极13具有第一导电层13A和第二导电层13B。第二导电层13B由下侧导电层13B1和上侧导电层13B2构成。通过将树脂型导电性膏或烧结型导电性膏印刷在第一导电层13A上形成下侧导电层13B1。通过将树脂型导电性膏或烧结型导电性膏印刷在下侧导电层13B1上形成上侧导电层13B2
第一导电层13A的厚度与下侧导电层13B1的厚度之和为p侧电极13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α1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n侧覆盖部121的厚度α131与厚度之α13之和,比p侧电极13中不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β13小。
(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中,各n侧电极12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α12,比p侧电极13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β13小。
因而,能够容易地连接各p侧电极13和配线件15。特别是,在厚度β13比n侧覆盖部121的厚度α121与厚度α12之和大的情况下,配线件15与n侧覆盖部121不接触。因而,能够使配线件15与各p侧电极13连接,而不是将配线件15压接在各n侧电极12上。
同样,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中,各p侧电极13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α13,比各n侧电极12中与配线件15相对的部分的厚度β12小。
因而,能够容易地连接各n侧电极12和配线件15。特别是,在厚度β12比p侧覆盖部131的厚度α131与厚度α13之和大的情况下,配线件15与p侧覆盖部131不接触。因而,能够使配线件15与各n侧电极12连接,而不是将配线件15压接在各p侧电极13上。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记载,但构成本次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以及附图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根据本次公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各种替代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配线件15电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通过多个配线件16电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体而言,各配线件16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12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13。通过p侧覆盖部131使各配线件16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13电隔离。此外,通过n侧覆盖部121,使各配线件16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12电隔离。这样,即使在使一个配线件16连接一个n侧电极12和一个p侧电极13的情况下,本发明依然有效。
此外,如图11所示,也可以通过多个配线件16A电连接。具体而言,各配线件16A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12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13,分别跨越设置在各n侧电极12上和p侧电极13上。通过p侧覆盖部131,使各配线件16A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13电隔离。此外,通过n侧覆盖部121,使各配线件16A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12电隔离。这样,即使在使一个配线件16连接一个n侧电极12和一个p侧电极13的情况下,本发明依然有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H形状的配线件15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通过平板形状的配线件17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n侧电极12和p侧电极13每5个形成,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在半导体基板11约为100mm见方的情况下,能够大致每60个形成n侧电极12与p侧电极13。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n侧覆盖部121覆盖n侧电极12的一端部侧面,但n侧覆盖部121也可以覆盖n侧电极12的一端部上表面。此外,使p侧覆盖部131覆盖p侧电极13的一端部侧面,但p侧覆盖部131也可以覆盖p侧电极13的一端部上表面。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使n侧覆盖部121在下侧导电层12B1上形成,但n侧覆盖部121也可以在第一导电层12A(透明导电膜)上形成。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涉及,但在制造工序中,n侧覆盖部121可以在n侧电极12上形成,也可以在配线件15的表面上形成。n侧覆盖部121可以设置在n侧电极12和配线件15之间。同样,在制造工序中,p侧覆盖部131可以在p侧电极13上形成,也可以在配线件15的表面上形成。也可以将p侧覆盖部131设置在p侧电极13和配线件15之间。
这样,当然本发明还包含这里没有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因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仅由基于上述说明的适当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涉及的发明特定事项决定。
以下,对本发明涉及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述实施例所示的内容,在没有变更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做适当变更来实施。
(实施例1)
首先,准备约100mm见方,厚度为200μm,电阻率为0.1Ωcm的n型单晶硅基板。
接着,通过丝网印刷法,在n型单晶硅基板的背面,线状地各印刷41个膏状的n型扩散剂(含有磷)和p型扩散剂(含有硼)。接下来,通过实施热扩散处理,以2.4mm间隔形成各41个具有尺寸为宽0.8mm、长98mm的n型区域和p型区域。
接着,通过溅射法,在n型区域上以及p型区域上分别形成透明导电层(ITO层)。然后,通过用丝网印刷法在ITO层上印刷银膏,形成宽0.8mm、长98mm、厚30μm的n侧电极和p侧电极。然后,通过在150℃加热30分钟,固化n侧电极和p侧电极。
接着,通过分配法,用聚酰亚胺树脂覆盖n侧电极的一端部。具体而言,形成宽1.2mm、长3mm、厚10μm的n侧覆盖部,使得n侧电极的一端部被覆盖。
接着,通过分配法,用聚酰亚胺树脂覆盖p侧电极的一端部。具体而言,形成宽1.2mm、长3mm、厚10μm的p侧覆盖部,使得p侧电极的一端部被覆盖。
接着,通过在200℃加热5分钟,固化n侧覆盖部和p侧覆盖部。
接着,将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工序制作而成的200个太阳能电池每两个连接,做成100组太阳能电池对。具体而言,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n侧电极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p侧电极上,各焊接1个宽0.8mm、长8mm、厚0.3mm的镀焊锡铜箔。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在n侧电极中形成有n侧覆盖部的部分的银膏的厚度,形成得比其它部分薄10μm。n侧覆盖部的厚度为10μm,因此n侧电极与n侧覆盖部为同一平面。
同样,在p侧电极中形成有p侧覆盖部的部分的银膏的厚度,形成得比其它地方薄10μm。p侧覆盖部的厚度为10μm,因此p侧电极与p侧覆盖部为同一平面。
除此之外的工序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在n侧电极中形成有n侧覆盖部的部分不涂敷银膏,在ITO层上形成10μm厚的n侧覆盖部。
同样地,在p侧电极中形成有p侧覆盖部的部分不涂敷银膏,在ITO层上形成10μm厚的p侧覆盖部。
除此之外的工序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比较例)
在比较例中,没有形成n侧覆盖部以及p侧覆盖部。除此之外的工序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短路发生率的确认)
对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确认短路发生率。其结果,在比较例中,短路发生率为5%。即,在比较例中,确认了在5个太阳能电池对中发生短路。这是由于镀焊锡(solder plating)铜箔与一个太阳能电池的p侧电极或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n侧电极接触的缘故。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3中短路发生率为0%。这是由于通过n侧覆盖部,使镀焊锡铜箔从一个太阳能电池的p侧电极电隔离,并且能够通过p侧覆盖部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n侧电极电隔离的缘故。
(温度循环试验)
接着,对实施例1和比较例进行温度循环试验(JIS C8917),比较试验前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光电变换效率。在温度循环试验中,根据JIS标准,使温度变化从高温(90℃)到低温(-40℃)或者从低温到高温作为一个循环,进行200个循环。另外,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在玻璃基板和PET薄膜之间密封5对太阳能电池对的结构。对实施例1和比较例,各做10个这样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在温度循环试验后,在比较例涉及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光电变换效率的降低率约为2%。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光电变换效率的降低率约为1%。因此,确认即使在具有覆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制作具有充分的耐候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根据上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能够抑制太阳能电池中光生成载流子的收集效率的降低。
本发明还包括上述实施方式记载之外、但不脱离主旨的其它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仅用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为根据权利要求的记载而非说明书的记载所表示的。因此,本发明为包含了与权利要求等同的范围内的含义、范围的全体实施方式的集合。

Claims (8)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太阳能电池;和
第二太阳能电池,其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沿排列方向排列,并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电连接;
所述第一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包括:
受光面;
设置在所述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
在所述背面上沿所述排列方向形成的多个n侧电极;
在所述背面上沿所述排列方向形成的多个p侧电极;和
电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且在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各自具有的所述多个n侧电极和所述多个p侧电极的各个上跨越设置的配线件,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备覆盖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多个n侧电极的各个之中至少与所述配线件相对的面的n侧电极绝缘部件,
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备覆盖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多个p侧电极的各个之中至少与所述配线件相对的面的p侧电极绝缘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多个n侧电极的各个之中与所述配线件相对的部分的厚度,比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多个p侧电极的各个之中与所述配线件相对的部分的厚度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多个p侧电极的各个之中与所述配线件相对的部分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多个n侧电极的各个之中与所述配线件相对的部分的厚度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太阳能电池的n侧电极和p侧电极交替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p侧电极绝缘部件和n侧电极绝缘部件设置在所述n侧电极和所述p侧电极的端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n侧电极绝缘部件设置在所述n侧电极的第一端部,所述p侧电极绝缘部件设置在所述p侧电极的第二端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p侧电极绝缘部件和n侧电极绝缘部件以聚酰亚胺树脂为主要成分。
8.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太阳能电池;和
第二太阳能电池,其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沿排列方向排列,并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电连接;
所述第一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包括:
受光面;
设置在所述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
在所述背面上沿所述排列方向形成的n侧电极;
在所述背面上沿所述排列方向形成的p侧电极;和
在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p侧电极上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n侧电极上跨越设置的配线件,其中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n侧电极中至少与所述配线件相对的面被绝缘部件覆盖,
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p侧电极中至少与所述配线件相对的面被绝缘部件覆盖。
CN200910165379A 2008-08-08 2009-08-07 太阳能电池模块 Pending CN1016454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5878A JP5410050B2 (ja) 2008-08-08 2008-08-08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205878 2008-08-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5470A true CN101645470A (zh) 2010-02-10

Family

ID=41651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5379A Pending CN101645470A (zh) 2008-08-08 2009-08-07 太阳能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28658B2 (zh)
JP (1) JP5410050B2 (zh)
KR (1) KR101554045B1 (zh)
CN (1) CN10164547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3406A (zh) * 2010-04-26 2013-01-2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
CN108470787A (zh) * 2013-06-28 2018-08-31 太阳能公司 光伏电池和层压板金属化
WO2022041479A1 (zh) * 2020-08-31 2022-03-03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互联件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73959B2 (en) 2011-06-21 2016-06-21 Lg Electronics Inc. Photovoltaic module
KR101893816B1 (ko) * 2011-06-21 2018-08-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광 모듈
JP5892584B2 (ja) * 2011-09-26 2016-03-23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201342645A (zh) * 2012-01-26 2013-10-16 Dow Corning 光伏打電池模組及其形成方法
CN104137276A (zh) * 2012-03-07 2014-11-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组件
FR2983643A1 (fr) * 2012-05-15 2013-06-07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et procede d'interconnexion electrique de cellules photovoltaiques
DE112012006473T5 (de) * 2012-06-07 2015-03-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Solarzelle, Solarzellenmodul, Solarzellenherstellungsverfahren und Solarzellenmodulherstellungsverfahren
US8569096B1 (en) 2013-03-13 2013-10-29 Gtat Corporation Free-standing metallic article for semiconductors
US8936709B2 (en) 2013-03-13 2015-01-20 Gtat Corporation Adaptable free-standing metallic article for semiconductors
US8916038B2 (en) 2013-03-13 2014-12-23 Gtat Corporation Free-standing metallic article for semiconductors
BR112015023559A2 (pt) * 2013-03-15 2017-07-18 Mtpv Power Corp método e estrutura para dispositivos multi-célula sem isolamento físico
KR102132939B1 (ko) * 2013-11-29 2020-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KR20150100146A (ko) 2014-02-24 2015-09-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KR102184941B1 (ko) * 2014-02-24 2020-1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665166B2 (ja) * 2015-03-31 2020-03-13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58733B1 (ko) * 2015-07-08 2016-09-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06098831B (zh) * 2016-08-02 2018-02-02 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及其制备方法和组件、系统
JP7317479B2 (ja) * 2018-09-28 2023-07-31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2374147B1 (ko) * 2021-01-27 2022-03-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13327997A (zh) * 2021-07-15 2021-08-31 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及制备方法、组件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7004A (ja) * 1996-10-09 1998-05-06 Toyota Motor Corp 集光型太陽電池素子
JP2005011869A (ja) * 2003-06-17 2005-01-13 Sekisui Jushi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91479A (ja) * 2003-12-26 2005-07-14 Sekisui Jushi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050172996A1 (en) * 2004-02-05 2005-08-11 Advent Solar, Inc. Contact fabrication of emitter wrap-through back contact silicon solar cells
JP2006324590A (ja) * 2005-05-20 2006-11-30 Sharp Corp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216887A1 (en) * 2006-12-22 2008-09-11 Advent Solar, Inc. Interconnect Technologies for Back Contact Solar Cells and Modules
US20110120530A1 (en) * 2007-08-23 2011-05-26 Takayuki Isaka Back surface contact type solar cell, back surface contact type solar cell with wiring board, solar cell string, and solar cell modu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3406A (zh) * 2010-04-26 2013-01-2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
CN102893406B (zh) * 2010-04-26 2016-11-09 太阳世界工业图林根有限责任公司 太阳能电池
CN108470787A (zh) * 2013-06-28 2018-08-31 太阳能公司 光伏电池和层压板金属化
WO2022041479A1 (zh) * 2020-08-31 2022-03-03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互联件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19389A (ko) 2010-02-18
US9728658B2 (en) 2017-08-08
US20100031999A1 (en) 2010-02-11
JP5410050B2 (ja) 2014-02-05
JP2010041012A (ja) 2010-02-18
KR101554045B1 (ko)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5470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US11595000B2 (en) High efficiency configuration for solar cell string
JP4989549B2 (ja)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8697980B2 (en) Photovoltaic module utilizing an integrated flex circuit and incorporating a bypass diode
KR101679452B1 (ko) 태양 전지,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태양 전지 시스템
US20140124013A1 (en) High efficiency configuration for solar cell string
US20160163903A1 (en) High-efficiency pv panel with conductive backsheet
JP2012527786A (ja)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スト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のための影に入ることからの保護
US20130146128A1 (en) Solar cell module
CN102414829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EP3358630B1 (en) Partially translucent photovoltaic module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US20230044021A1 (en) Solar cells having junctions retracted from cleaved edges
CN107318269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布线板
KR102244597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02683432A (zh) 光伏模块
TW201324823A (zh) 用於標準結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單片式模組組件
CN110707167B (zh)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方法及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
TW201042770A (en) Photovoltaic module string arrangement and shading protection therefor
KR20140095658A (ko) 태양 전지
CN102760778A (zh) 太阳电池、太阳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614166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84854B1 (ko) 2이상의 태양전지 셀을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 셀 스트링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200007073A1 (en) Solar roof tile module with embedded inter-tile circuitry
US20210313479A1 (en) High Power Density Solar Module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CN111540799B (zh) 具有柔性结构的光伏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