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12112A - Process for producing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amp - Google Patents

Process for producing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amp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12112A
TW200812112A TW096114293A TW96114293A TW200812112A TW 200812112 A TW200812112 A TW 200812112A TW 096114293 A TW096114293 A TW 096114293A TW 96114293 A TW96114293 A TW 96114293A TW 200812112 A TW200812112 A TW 2008121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allium nitrid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emitting device
oxide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14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aoki Fukunaga
Hiroshi Osawa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TW200812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211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58After-treatment
    • C23C14/5806Thermal treatment
    • C23C14/5813Thermal treatment using las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08Oxides
    • C23C14/086Oxides of zinc, germanium, cadmium, indium, tin, thallium or bismu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5Post-treatment of devices, e.g. annealing, recrystallisation or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16Process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0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 H01L33/32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containing nitrogen

Description

200812112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 方法’特別是關於可得到能降低驅動電壓(Vf)之氮化鎵系 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及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發光元件以及燈。本案係根據於2006年4月24日,在曰 本申請的日本特願2006-1 1 92 07號而主張優先權,將其內 容援用於此。 【先前技術】 近年來,作爲短波長光發光用元件用的半導體材料, 氮化物系半導體之GaN系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係引人注目 。GaN系化合物半導體係以藍寶石單結晶爲首,將各種的 氧化物或III-V族化合物作爲基板,於此基板上藉由有機 金屬氣相化學反應法(MOCVD法)或分子束磊晶法(MBE法 )等而形成。 作爲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特徵,可舉出 :向橫方向的電流擴散小。因此,僅於電極正下的半導體 被注入電流,在電極之下的發光層發出的光係被電極遮蔽 ,取出至發光元件的外部變爲困難。於是,在如此的發光 元件係通常作爲正極使用透明電極,以透過正極而取出光 的方式構成。 在由透明電極所構成的正極,係使用 Ni/Au或 IT0(In203-Sn02)等一般周知的導電材料。Ni/Au等的金屬 200812112 雖然與P型半導體層的接觸阻抗小,但光的透過率低。對 於此,ITO等的氧化物係雖然光的透過率高,但有接觸阻 抗大的問題。 因此,有將被使用於使用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 元件的正極,作爲組合ITO等的導電性優良的金屬氧化物 層與接觸金屬層之物(例如:專利文獻1)。 然而,在記載於專利文獻1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雖然能藉由被使用於正極之接觸金屬層而下降 與P型半導體層之接觸阻抗,但是因爲接觸金屬層的光透 過率低,所以不能得到充分的光取出效率,有發光輸出變 低之問題。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1 2991 9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作爲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正極而使用 ITO等的導電氧化膜的情況,有爲了使該導電氧化膜的比 阻抗減少,而進行3 0 0 °C以上的溫度之熱退火處理之方法 。藉由此熱退火處理而導電氧化膜中的氧空孔增加,導電 氧化膜的載體濃度增加。此載體濃度的增加係使導電氧化 膜的比阻抗降低。 然而,藉由本發明者的硏究,發現:則在進行了在如 此的高溫之熱退火處理的情況,在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 體層的界面附近元素的相互擴散產生,不只變得妨礙導電 -6 - 200812112 氧化膜的比阻抗之降低,而且有產生P型半導體層的 抗增大、或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接觸阻抗增 問題。特別是,向p型半導體層中的Ga元素的透光 電氧化膜中之擴散,係有成爲比阻抗或接觸阻抗的低 化之妨礙的問題。 本發明係以上述課題爲鑑而爲之,其目的爲提供 動電壓(Vf)低、光取出效率高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及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燈。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者係爲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專心致力硏討的 ,完成了本發明。亦即,本發明關於以下所述。 [1 ]於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P型半 層上,層積含有摻雜物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氮化鎵 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以具備:在層積了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後,對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 而進行退火處理之雷射退火工程爲其特徵之氮化鎵系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2] 如[1]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 製造方法,前述雷射退火工程,係含有使用準分子雷 於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狀之工程 [3] 如[1]或[2]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元件的製造方法,於前述雷射退火工程的前工程或後 比阻 大的 性導 阻抗 ••驅 體發 以及 結果 導體 系化 前述 雷射 化合 件的 射而 〇 發光 工程 200812112 的至少一方面,具備對於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以 2 0 0〜3 00 °C的範圍之溫度進行熱退火處理之熱退火工程。 [4] 如[1]_[3]任一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則述雷射退火工程’係作爲準分子 雷射,使用KrF準分子雷射、或AirF準分子雷射而進行 退火處理。 [5] 如[1]-[4]項任1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在前述雷射退火工程的準分子雷射 之能量密度爲5〇〜lOOOmJcnT2的範圍。 [6] 如[1]-[4]項任1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在前述雷射退火工程的準分子雷射 之能量密度爲5〇〜3 00mJcm_2的範圍。 [7]如[1]-[6]項任1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 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在前述雷射退火工程,係對於前述透 光性導電膜,將準分子雷射在2〜2 0 0 0次的範圍進行脈衝照 射。 [8] 如[1]-[6]項任1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在前述雷射退火工程,係對於前述 透光性導電膜,將準分子雷射在2〜2 00次的範圍進行脈衝 照射。 [9] 藉由記載於上述項任1項之製造方法而得之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10] 於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P型半導體 ’層積含有摻雜物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成之氮化鎵 -8- 200812112 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以:作爲前述P型半導體層的 元素之,在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中的濃度,係從前述透 光性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界面,在2nm以內的範 圍爲20at%以下作爲其特徵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 元件。 [11] 於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p型半導體 層_L ’層積含有摻雜物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成之氮化鎵 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以:作爲前述p型半導體層的 元素之,在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中的濃度,係從前述透 光性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界面,在Inm以內的範 圍爲20at%以下作爲其特徵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 元件。 [12] 如[10]或[11]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由ITO、AZO、IZO 、GZO、ZnO系導電體、Ti〇2系導電體之群中選擇至少1 種以上的材料所構成。 [1 3 ]如[1 2]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 件’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係至少含有ITO而作成。 [14] 如[10] —[13]項任一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厚度爲 35nm〜ΙΟμπι的範圍。 [15] 如[1〇]-[1 3]項任一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厚度爲 100nm〜Ιμπι的範圍〇 -9 - 200812112 [16]由記載於上述[9]-[l 5]項任一項之氮化鎵系化合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所構成之燈。 藉由本發明者的硏究,則發現:ρ型半導體層中的Ga 元素若擴散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中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 比阻抗增大,但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中的Ga元素偏析 (segregation)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與ρ型半導體層的界面 附近的情況’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與ρ型半導體層的接觸阻 抗被降低。因而,抑制Ga之朝向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擴 散之情事,係對降低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與ρ型半導體層的 接觸阻抗爲有效。 [發明的效果] 如藉由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 造方法,則作爲在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元件的P型半導 體層上層積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成膜後,於該透光性導電 氧化膜進行雷射退火處理之方法。由此,比起僅進行熱退 火處理的情況,因爲可抑制P型半導體層與透光性導電氧 化膜的界面之Ga元素的擴散,所以可使透光性導電氧化 膜的比阻抗減少,可降低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 層的接觸阻抗。因此,可得驅動電壓(Vf)低、發光輸出高 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本發明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及使用其之燈的 -10- 200812112 一實施形態,一邊適宜參照第1〜4圖一邊說明。 但是, 本發明係不限定於以下的實施形態之各個,例如:適宜地 組合這些實施形態的構成要素相互間亦佳。 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係於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P型半導體層上 ,層積含有摻雜物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製造方法,以作 爲具備:在層積了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後,對該透光 性導電氧化膜使用雷射而進行退火處理之雷射退火工程之 方法而槪略構成。以下,說明關於以本發明的製造方法可 得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全體構成] 第1圖爲模式地顯示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以下,有略稱爲半導體發光元件者)之剖面的圖 。在第1圖,符號11爲基板、12爲η型半導體層、13爲發 光層、14爲ρ型半導體層、15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6爲 正極銲墊、1 7爲負極。本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係 以基板11、η型半導體層12、發光層13、ρ型半導體層14 之順序層積,於Ρ型半導體層14上層積爲透光性正極之透 光性導電氧化膜1 5而成,爲Ρ型半導體層1 4的Ga元素之 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 5中的濃度,由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 1 5與ρ型半導體層1 4的界面開始2nm以內的範圍作爲 20at%以下、較理想係在〗nm以內的範圍作爲20at%以下而 槪略構成。以下詳途關於本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 -11 - 200812112 (基板)
作爲基板1 1,藍寶石單結晶(Al2〇3 ; A面、C面、 面、R面)、尖晶石單結晶(MgAl2〇4)、Zn〇單結晶 LiAl〇2單結晶、LiGa〇2單結晶、Mg〇單結晶等的氧化 單結晶、Si單結晶、SiC單結晶、GaAs單結晶、A1N 結晶、GaN單結晶及ZrB2等的硼化物單結晶等的基板 料係一般周知。 在本發明亦包含這些一般周知的基板材料,可無任 限制地使用任何的基板材料。在這些之中,藍寶石單結 及SiC單結晶爲特別理想。而且,基板的面方位係不被 別限定。另外,just基板亦佳,又施加了 off angle的 板亦佳。 (氮化物系化合物半導體) 於基板11上,係以η型半導體層(η型GaN層)12、 光層1 3、及p型半導體層(p型GaN層)1 4之順序層積, 種構造之物爲一般周知,可無任何限制地使用這些周知 物。特別是,P型半導體層係使用載體濃度爲一般的濃 者爲佳,對於比較上載體濃度低,例如:lxl017cnT3左 的P型半導體層,亦可層積本發明的透光性導電氧化膜 使用。 作爲氮化物系化合物半導體,係多數已知例如:以 Μ 物 單 材 何 晶 特 基 發 各 之 度 右 而 -12- 200812112 般式 AlxGaylnzNbAM^O $ X $ 1、0 S Y $ 1、〇 ^ Z g 1,而 且X + Y + Z=l。記號M係表示氮(N)以外之第v族元素,0 ^ A<1。)表示之氮化物系化合物半導體,在本發明亦可無 任何限制地使用含有那些一般周知的氮化物系化合物半導 體而以一般式 AlxGaylnzNbAM^Og X€l、0SYS1、0S ZS 1,而且X + Y + Z=l。記號Μ係表示氮(N)以外之第V族 元素,OS A<1。)表示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氮化物系化合物半導體的成長方法係不特別限定,可 適用 MOCVD(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成長法)、HVPE(氫化物 氣相磊晶法)、MBE(分子束嘉晶法)等,已知使氮化物半導 體成長之全部方法。作爲理想的成長方法,由膜厚控制性 、量產性的觀點來看爲MOCVD法。 在MOCVD法,係作爲載體氣體使用氫(h2)或氮(N2) 、作爲ΙΠ族原料之Ga源可使用三甲基鎵(Tmg)或三乙基 鎵(TEG)、作爲 A1源使用三甲基鋁(TMA)或三乙基鋁 (TEA)、作爲In源使用三甲基銦(TMI)或三乙基銦(tei)、 作爲V族原料之N源使用氨(NH3)、聯胺(n2H4)等。另外 ,作爲摻雜物,於η型係作爲Si原料而可利用單政院 (S i Η 4)或二砂院(S i2 Η6)、作爲G e原料可利用鍺院氣體 (GeEU)或四甲基鍺((CH3)4Ge)或四乙基鍺((C2H5)4Ge)等的 有機鍺化合物。在MBE法,係將元素狀的鍺作爲摻雜源 而可利用。於p型係作爲M g原料係例如使用雙環戊二儲 鎂(Cp2Mg)或雙乙基環戊二烯鎂(EtCp)2Mg。 作爲如此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之一例,可使用: •13· 200812112 如具有如第3圖所示般的層積體構造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20的方式,於由藍寶石所構成的基板21上’層積由 A1N所構成之省略圖示的緩衝層,依次層積:GaN基材層 22、η型GaN接觸層23、η型AlGaN覆蓋層24、由InGaN 所構成的發光層25、p型AlGaN覆蓋層26、p型GaN接觸 層2 7之物。 另外,如第3圖所示地,藉由蝕刻除去:由氮化鎵系 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的p型GaN接觸層27、p型AlGaN 覆蓋層26、發光層25及η型AlGaN覆蓋層24的一部分, 而使η型GaN接觸層23露出,於該η型GaN接觸層23上 ,例如藉由設置由Ti/Au所構成之先前一般周知的負極, 於p型GaN接觸層27上設置正極(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 可構成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5係至少接於p型半導體層(p型 GaN層)14上而被層積。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5上的一部 分,係設置用以電性連接電路基板或導線架等之正極銲墊 16° 在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如上 述地,在作爲P型半導體層的元素之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 中的濃度,係在從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界 面開始2nm以內的範圍係20 at%以下爲理想、在10 at%以 下爲更理想。例如在如第1圖所示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爲 -14- 200812112 p型半導體層14的Ga元素之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5中的 濃度,係在從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5與p型半導體層14的 界面開始2nm以內的範圍係20 at%以下爲理想、較理想爲 在Inm以內的範圍係20 at%以下。 藉由將在爲p型半導 體層的元素之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中的濃度作爲上述的範 圍,降低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阻抗,進而可降低p型半 導體層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間的接觸阻抗。藉由此,可 得驅動電壓(Vf)低的半導體發光元件。 於作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使用的材料係可無任何限 制而使用一般周知之物。例如:使用IT0(In203-Sn02)、 ΑΖΟ(ΖηΟ-Α12〇3)、ΙΖ0(Ζη0-Ιη203)、G Ζ Ο (Ζ η Ο - G a2 Ο 3 )、 TiTa02、TiNb02等透光性和低比阻抗優良的材料爲理想。 特別是,在想降低驅動電壓(Vf)的情況,ITO係因爲可得 低比阻抗,所以如至少使用含有ITO的材料則爲佳。 另 外,在使用了 AZO或020的情況,這些的比阻抗係因爲 比ITO的比阻抗還高,所以驅動電壓(Vf)係變得比在使用 ITO時的驅動電壓(Vf)高,而在成膜於GaN上的情況,存 在於 AZO或 GZO中之 ZnO係雖然具有晶界(grain boundary)但是因爲磊晶成長,所以與ΙΤΌ相較之下,結 晶性優良。因而,可形成比起ITO剝離等少、強度特性優 良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另外,作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 使用了 TiTa02、TiNb02的情況,因爲Ti02的折射率2.6係 與GaN的折射率大略相等,所以可作爲在GaN上之光取 出效率優良的透光性導電氧化膜。 -15- 200812112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係使用具有其比阻抗變得最低的 摻雜物濃度附近之組成之物爲理想。例如:在將ITO作爲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使用的情況,ITO中的811濃度係 5〜2 0質量%之範圍爲理想。而且爲了得到低的比阻抗,如 使用S η濃度爲7 · 5〜1 2 · 5 %質量%的範圍之IΤ Ο爲佳。 另外,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厚度,係可得低比阻抗、 高透過率之35nm〜1 0000ηιη(10μιη)的範圍爲理想。而且, 由生產成本的觀點,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厚度係 ΙΟΟΟηιη(Ιμπι)以下爲較理想。 (正極銲墊及負極) 正極銲墊1 6係形成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層1 5上,使用 An、Al、Ni及Cu等的材料之各種構造爲一般周知,可無 任何限制地使用這些周知的材料、構造之物。正極銲墊1 6 的厚度,係100〜lOOOnm的範圍內爲理想。另外,銲墊的 特性上,因爲厚度大者,bonerability變得比較高,所以 正極銲墊16的厚度作爲3 00nm以上爲較理想。而且由製造 成本的觀點來看作爲500nm以下爲理想。 負極1 7係於基板1 1上,以接於:依序層積了 n型半導 體層12、發光層13及ρ型半導體層14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的η型半導體層12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在形成負極 17時’除去發光層13及ρ型半導體層14的一部分而使η型 半導體層12露出。然後,在本發明,係於殘存的ρ型半導 體層1 4上形成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丨5,於已使其露出的η型 16· 200812112 半導體層12上形成負極17。 作爲負極17的材料,係各種 組成及構造的負極爲一般周知,可無任何限制地使用這些 一般周知的負極。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係如上所述般地,於如第1圖所示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元件1的p型半導體層14上,層積含有摻雜物之透光 性導電氧化膜1 5之製造方法,以作爲具備:在層積了透光 性導電氧化膜1 5之後,對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 5使用雷射 而進行退火處理之雷射退火工程之方法而槪略構成。 作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 5的成膜方法,可無任何限制 地採用被使用於薄膜的成膜之一般周知的方法,例如:可 使用濺鍍法或真空蒸鍍法等的方法而成膜。然而,在作爲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使用ITO,以真空蒸鍍法而成膜的情 況,因爲I τ Ο的透過率低、另外6 0 0 °c左右的熱退火處理 作爲必要,所以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界 面發生元素的擴散,由雷射退火處理之比阻抗的下降變得 不充分。因而,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成膜,係選擇:如 成膜之後的透過率變得較高般的濺鍍法等的成膜方法爲理 相 〇 (雷射退火工程) 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係在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 5層 -17- 200812112 積於P型半導體層14上之後,在雷射退火工程,藉由進行 使用了雷射的雷射退火處理,可下降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5 的比阻抗。藉由對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進行雷射退火處 理,抑制:如在進行熱退火處理的情況可見般之在透光性 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界面之Ga元素的擴散作用 :比起施加了熱退火處理的情況,可得比阻抗低的透光性 導電氧化膜。因此,可得到降低了 P型半導體層與透光性 導電氧化膜之間的接觸阻抗之半導體發光元件。 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的雷射退火處理,係作爲雷 射而使用準分子雷射爲理想。作爲準分子雷射,係可使用 波長爲248 nm的KrG準分子雷射、或是,波長爲19 3 nm的 ArF準分子雷射。藉由採用具有這些波長之準分子雷射而 進行雷射退火處理,可有效地降低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 阻抗,進而可有效地降低P型半導體層與透光性導電氧化 膜之間的接觸阻抗。ITO等的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係在可 見光區域爲透明,但波長爲3 00nm以下的光係幾乎被吸收 。因而,藉由使用波長爲300nm以下的KrF準分子雷射或 ArF準分子雷射,如爲使用於雷射退火的範圍的能量密度 ,則雷射光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幾乎被吸收,所以幾乎沒 有對P型半導體層帶來因雷射之損傷,亦可抑制Ga的擴 散。 使用於雷射退火處理的準分子雷射的能量密度,係爲 了降低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阻抗,爲50mJcnT 2〜lOOOmJcnT2的範圍爲理想。此係因爲若使用具有1000 -18- 200812112 mJcnT2以上的能量密度之準分子雷射,則透光性導電氧化 膜的結晶性崩壞,導電性變差。而且,對抑制在透光性導 電氧化膜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界面之Ga元素的擴散, 係作爲50 mJcnT2〜3 00mJcnT2之範圍爲較理想。 在本發明的雷射退火工程,係可將準分子雷射之透光 性導電氧化膜的照射,以脈衝照射進行。在將高能量的準 分子雷射連續照射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情況,因爲被P 型半導體層吸收的雷射能量變得過大、Ga擴散至透光性 導電氧化膜中,所以驅動電壓(Vf)上昇。因此,將準分子 雷射的能量變低至驅動電壓(Vf)的上昇係不實質上的產生 之範圍的能量,在將雷射照射作爲脈衝照射之上,增加脈 衝次數而進行照射之情事爲有效。另外,藉由增加雷射照 射的脈衝次數,可使每1脈衝的雷射能量之散亂平均化, 可成爲能量散亂少的雷射照射。 在雷射退火工程,在將準分子雷射對於透光性導電氧 化膜而脈衝照射的情況,將次數作爲2〜2 000次的範圍爲理 想。另外,此時的脈衝寬度作爲5〜10〇ns的範圍爲理想。 脈衝照射準分子雷射時的脈衝寬度及次數如爲此範圍,則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阻抗被有效果地降低,p型半導體 層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間的接觸阻抗被降低、同時半導 體發光元件的光取出效率提高。另外,在考慮了生產性的 情況,將脈衝照射準分子雷射的次數作爲2〜2 00次的範圍 爲較理想。 準分子雷射的光束尺寸係無特別限制,沒有因此光束 -19- 200812112 尺寸而對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阻抗帶來影響之情事,但 若光束尺寸過大則有雷射的能量分布變差的疑慮。因此, 例如在使用能量密度爲50mJcm-2〜300mJcm-2的範圍之準分 子雷射的情況,使用□ lmmxlmm 〜的 範圍之 光束尺寸之物爲理想。 另外,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係可將前述的雷射退火 工程,作爲含有使用準分子雷射而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5 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狀的工程之構成。藉由於透光性導電氧 化膜1 5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狀、理想爲無秩序的凹凸形狀之 情事,變爲可使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1的光取 出效率提高,使發光輸出提高。特別是,比起使用乾蝕刻 裝置等而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表面形成了凹凸形狀的情況 ,不帶來因電漿之損傷,而可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表面形 成凹凸形狀。另外,在以光飩刻等的圖案化處理係難以形 成的1 μηι以下的尺寸的凹凸形狀,亦可在本發明的雷射退 火工程形成。因而,本發明的雷射退火工程,係可同時進 行: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阻抗的降低、及向該透光性導 電氧化膜表面的凹凸形狀的形成之兩個程序。 而且,因爲有:準分子雷射的能量密度越變高,透光 性導電氧化膜表面的凹凸形狀的大小變得越大的傾向,所 以爲了使光取出效率提高,係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導電 性不惡化的能量密度的範圍內,照射更高能量密度的準分 子雷射爲理想。特別是,如以凸部與凹部的高低差成爲 3 5nm〜2000nm的範圍的方式形成凹凸形狀,則於光取出 -20- 200812112 效率的提高爲有效,如凸部與凹部的高低差爲 1 0 0 n m〜5 0 0 n m,則更理想。 另外,於P型半導體層1 4直接照射了雷射的情況,若 準分子雷射的能量大則有:構成P型半導體層14的GaN 的結晶性變差、或P型半導體層1 4中的金屬元素析出於p 型半導體層14表面之情事。因此,準分子雷射係僅照射於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 5的表面爲理想。 在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係具備如上述的雷射退火工程 ,藉由對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進行雷射退火處理,例如 可得到:在爲P型半導體層的Ga元素的透光性導電氧化 膜中之濃度,係從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界 面開始,在2nm以內的範圍爲20at%以下,較理想爲在 Inm以內的範圍作爲20at%以下之半導體發光元件。藉 由將Ga元素之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中的濃度作爲上述的 範圍,降低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阻抗,進而可降低P型 半導體層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間的接觸阻抗。由此,成 爲可降低半導體發光元件的驅動電壓(Vf)。 (熱退火工程) 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係可作爲:於前述雷射退火工程的前工程或後工程的至 少一方,具備對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15而在200〜3 00 °C的 範圍的溫度進行熱退火處理之熱退火工程的構成。而且, 本發明的熱退火工程,係藉由上述雷射退火以外的手段而 -21 - 200812112 進行熱退火處理之工程。藉由進行前述雷射退火處理’使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阻抗下降之情事雖然可行,但若與 施加了熱退火處理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相比,則透過率係 變低。因此,以進行雷射退火處理和熱退火處理雙方,可 得:比阻抗低,而且透過率高的透光性導電氧化膜。 在進行熱退火處理的情況,於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與P 型半導體層的界面,Ga的擴散難以產生,在3 00 °C以下的 溫度進行爲理想,在200〜3 00 °C的範圍之溫度進行爲更理 想。在熱退火工程的處理氛圍,係爲了更提高透光性導電 氧化膜的透過率,係作爲含有氧(02)的氛圍爲理想,但在 氮(N2)氛圍、或氫(H2)和氮的混合氛圍中進行退火處理亦 佳,可適宜決定。而且,熱退火工程係設置於雷射退火處 理的前工程及後工程的哪個都可以,可適宜決定。 [燈的構成] 使用如以上說明般的本發明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例如可構成:藉由從業者一般周知的手段,設 置透明蓋體而構成燈。另外,藉由組合本發明的氮化鎵系 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與具有螢光體的蓋體,亦可構成白 色的燈。 另外’例如:如第4圖所示地,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 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可使用先前周知的方法而無任何 限制’作爲LED燈而構成。作爲燈,係一般用途的砲彈 型' 攜帶式的背光用途之側視型,可使用於顯示器之頂視 -22- 200812112 型(top-view)等,哪個用途都能使用。 例如:將面朝上(face up)型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安裝於砲彈型的情況,如圖示例般地,於2支框 架31、32的一方,將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以 樹脂等接著,將正極銲墊及負極銲墊,使用由金等的材質 所構成的導線33、34,各別接合於框架31、32。之後,藉 由以透明樹脂將元件周邊進行塑膜(參照第4圖的模型35) ,可製作砲彈型的燈3 0。 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係因爲驅動電壓(Vf)低、另外光 取出效率優良,所以可實現發光特性優良的燈。 如以上說明般地,如藉由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則作爲在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元件的p型半導體層上層積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成膜後 ,於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進行雷射退火處理之方法。由此 ,比起僅進行熱退火處理的情況,因爲可抑制P型半導體 層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界面之元素的擴散,所以可使透 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比阻抗減少,可降低透光性導電氧化膜 與P型半導體層的接觸阻抗。另外,藉由於透光性導電 氧化膜的表面,由準分子雷射而形成凹凸形狀,光取出效 率提高。另外,將被含有於p型半導體層的元素之擴散難 以產生的200 °C〜300 °C的溫度範圍之熱退火處理,以在前 述雷射退火處理的前工程或後工程的任一個而進行,可提 高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透過率。由此,比起僅進行了雷射 退火處理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可得發光輸 -23- 200812112 出更優良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因此,可得 驅動電壓(Vf)低、發光輸出高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 光元件。 [實施例] 接著,將本發明的發光元件及使用了那些的燈,藉由 實施例而更詳細地說明,但本發明當然不僅限定於這些實 Φ 施例。 [實驗例1] 於第3圖,表示爲了使用於本實驗例的氮化鎵系化合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而而製作的磊晶(epitaxial)構造體的剖 面模式圖。另外,於第1圖及第2圖,表示本發明的氮化鎵 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剖面模式圖及平面模式圖,以 下,——邊適宜參照一邊說明。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作)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20的層積構造體,係 經由藍寶石的c面((000 1 )結晶面)所構成的基板21上,經 由A1N所構成的緩衝層(無圖示),依序層積:未摻雜GaN 基材層(層厚=2//m)22、Si摻雜η型 GaN接觸層(層厚 =2 μ m ' 載體濃度=lxl019cm_3)23、Si 摻雜 η 型 Al0.07Ga0.93N 覆蓋層(層厚=12.5nm、載體濃度= lxl018cm_ 3)24、由6層的Si摻雜GaN障壁層(層厚=14.0nm、載體濃 -24- 200812112 度= lxl018cnT3)和5層的未摻雜Ino.2oGao.8oN的井層(層厚 =2.5nm)所構成的多重量子構造的發光層25、Mg摻雜p型 Al〇_G7Ga().93N 覆蓋層(層厚 l〇nm)26、及 Mg 摻雜 p 型 GaN 接觸層(層厚=l〇〇nm)27而構成。上述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發光元件20的層積構造體的各構成層22〜27,係以一般 上的減壓MOCVD手段而使其成長。 使用上述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20的磊晶構 造體,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參照第1圖 )。首先,使用HF及HC1,洗淨了 p型GaN接觸層27表 面之後,於該P型GaN接觸層27上,將由ITO所構成的 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層以濺鍍法形成。ITO係藉由DC磁 控濺鍍以大約250nm的膜厚成膜。於濺鍍,係使用 Sn02 濃度爲1〇質量%的ITO靶,ITO成膜時的壓力係作爲約 0.3Pa ° 在將由ITO所構成的透光性導電氧化膜成膜之後,1 脈衝(脈衝寬度=20ns)照射能量密度爲150mJcnT2的KrF準 分子雷射,進行雷射退火處理。之後’藉由一般周知的光 飩刻和濕飩刻,僅於P型GaN接觸層27上的形成正極的 範圍作爲成膜ITO的狀態。如此進行,於P型GaN接觸 層27上,形成了本發明的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參照第1圖及 第2圖的符號15)。 由以上述的方法形成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所構成的正 極,係表示高的透光性,在460nm的波長範圍具有90%以 上的透過率。而且,光透過率’係使用將與上述相同厚度 -25- 200812112 的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層積於玻璃上之透過率測定用的樣本 ,藉由分光光度計而測定。另外,光透過率的値係在考慮 以只有玻璃板而測定的光透過空白(blank)値之上算出。 接著,於形成η型電極(負極)的區域施加一般上的乾 蝕刻,限於該區域,使Si摻雜η型GaN接觸層的表面露 出(參照第1圖)。然後,藉由真空蒸鍍法,於透光性導電 氧化膜(正極)上的一部分、及於Si摻雜η型GaN接觸層 23上,以:由Cr所構成的第1層(層厚=40nm)、由Ti所構 成的第2層(層厚=100nm)、由 Au所構成的第3層(層厚 = 400nm)的順序層積,各別形成正極銲墊(參照第1圖的符 號16)及負極(參照第1圖的符號17)。 形成正極銲墊及負極之後,將由藍寶石所構成的基板 的裏面使用鑽石微粒等的硏磨粒子而進行硏磨,最後完成 鏡面。之後,切斷層積構造體,向350μιη平方的正方形之 個別的晶片分離,載置於導線架狀之後,以金(Au)線與導 線架接線。 (驅動電壓(Vf)及發光輸出(P〇)的測定) 將這些的晶片,藉由從探針之通電,測定了在電流施 加値20mA的順方向電壓(驅動電壓:Vf),結果爲3.3 V。 另外,以一般上的積分球測定之發光輸出(Po)爲l〇Mw, 發光面的發光分布係可確認在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全面發 光。 -26- 200812112 (ITO中的Ga濃度的算出) 藉由剖面TEM的EDX分析,估計了 :在從p型GaN 接觸層27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層(正極)之界面朝向透光性 導電氧化膜側Inm及2nm的位置之Ga的濃度。此透光性 導電氧化膜內的Ga濃度,係與已知存在於透光性導電氧 化膜內的界面附近之金屬元素(In + Sn + Ga + Al)之比例(at%) 而定義。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內的Ga濃度,係從界面開始 0 在1 nm及2nm的位置,各別爲1 Oat%、6 at%,比起後述之 進行了 600 °C的熱退火處理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實驗例6), 可確認Ga的擴散少。 [實驗例2] 除了將準分子雷射的能量密度作爲30 OmJcnT2而進行 雷射退火處理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氮 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3-4] 除了將準分子雷射的脈衝照射次數以表示於下述表1 之條件進行了雷射退火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 法製作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5] 除了沒有進行由準分子雷射之雷射退火處理之點以外 ,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27- 200812112 發光元件。 [實驗例6-7] 除了不進行雷射退火處理,進行了在表示於表1的溫 度之熱退火處理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 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8-12] 於雷射退火工程的前工程或後工程的任何一方,設置 表示於下述表1的條件之熱退火工程而進行了熱退火處理 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13] 除了將準分子雷射密度的能量密度及脈衝照射次數各 別作爲1 50mJcm·2、20次(20Hz),在 02氛圍中進行250 °C 的熱退火處理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1 4 ] 除了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ITO以真空蒸鍍法成 膜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 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28- 200812112 [實驗例15] 除了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ITO以真空蒸鍍法成 膜,另外不進行雷射退火處理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 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16] * 除了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ITO以真空蒸鍍法成 膜,不進行雷射退火處理而將熱退火處理在600 °C.的溫度 進行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 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I7] 除了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ITO以真空蒸鍍法成 膜,進行了雷射退火處理之後,將熱退火處理在60(TC的 溫度進行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8] 除了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AZO而成膜之點以 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19] 除了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AZ0而成膜,不進 - 29- 200812112 行雷射退火處理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 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20] 除了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AZO而成膜,不進 行雷射退火處理而將熱退火處理在2 5 0 °C的溫度進行之點 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21] 除了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AZO而成膜,進行 了雷射退火處理之後,將熱退火處理在250 °C的溫度進行 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22] 除了使用ArF準分子雷射而進行了雷射退火處理之點 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 [實驗例23] 除了於P型GaN層表面照射了準分子雷射之後’於 此之上以濺鍍法成膜ITO而形成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不進 行朝向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雷射退火處理及熱退火處理 -30- 200812112 之點以外,以與實驗例丨相同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 [實驗例24] 除了在1 00 C的溫度進行了熱退火處理之點以外,以 與實驗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 元件。 Φ 將上述實驗例1〜24的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成膜條件、 兀件f寸性之一覽表示於表1。另外,於表1,係亦合倂表示 從P型GaN接觸層與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層的界面開始, 朝向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層側,各別在離開1 nm及2nm的位 置的Ga濃度。 -31 - 200812112
i mgr ικΕ, λ 脃〇 虼S式 緣s S W月鹋 οο 卜 卜 - 卜 ο 卜 VD 卜 寸 in v〇 寸 ΟΟ oo K 卜 毅《1 cd M〇^ QJ^— *ί^Ί N© HXI 〇^ 芻s e 鹋 〇 寸 ο Os ON (N 寸 v〇 CN m ο Os 〇 m os 2 二 f - 元件特性 發光輸出 Po(mW) 〇 二 ο 〇 ΟΟ O ο r4 寸 寸 ο 1··^ o 卜 ο 1—4 1-H o OO 〇 驅動電壓 Vf(V) cn rn m rn r4 rn 04 rn rn rn r〇 t〇 rn m rn m cn m rn m ro CM rn m ro v〇 rn in rn Ό rn ΓΟ 00 rn rn rn m rn 卜 rn ΓΟ rn iffes it it mm m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 250nm | 250nm 250nm 250nm |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250nm 熱退火(lmin) m si 欺: 壊 摧 摧 壊 | 600°C 1 | 250〇C 1 | 600°C 1 250〇C | 250〇C | | 250〇C 1 | 250〇C 1 | 250〇C 1 揉 1 600°C | 600°C 摧 簾 | 250〇C | | 250〇C 1 壊 壊 100°C _ 碱 1 02(*1) | | Nrl%H2 | 準分子雷射退火 脈衝次數 (次) — — 1 10(10Hz) 1 | 20(10Hz) I 壊 壊 »-H! 一 1 20(10Hz) | * 藤 壊 無(對p型GaN層雷射照射) KrF 150 1 能量 (mJcm-2) 300 g o \n § o § 雷射種類 KrF 1 —.KrF 1 KrF KrF L_.KrF 1 KrF KrF KrF KrF L—M—…J 1 KrF 1 KrF 1 KrF 1 L—M—.….J 成膜 方法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鑛 蒸鍍 蒸鍍 蒸鍍 蒸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濺鍍 瓣 » mm ITO ITO ITO ITO ITO ITO ITO | no 1 ITO ITO ITO ITO ITO ITO ITO ITO ITO 1 AZO I 1 AZO ] 1 AZO ] AZO ITO ITO ITO 實驗例1 實驗例2 實驗例3 實驗例4 實驗例5 |實驗例6 1 實驗例7 1實驗例8 1 實驗例9 實驗例10 I實驗例11 1 |實驗例12 1 I實驗例13 1 實驗例14 實驗例15 I實驗例16 1 實驗例17 實驗例18 實驗例19 實驗例20 實驗例21 實驗例22 實驗例23 實驗例24 1—srw 32- 200812112 [評估結果] 藉由表示於表1的元件特性的評估結果,進行一次 150mJCm_2的KrF準分子雷射的脈衝照射,施加雷射退火 處理的實驗例1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驅 動電壓(Vf)爲3.3V、發光輸出(p0)爲10mW。另外,從p型 GaN層與ITO層的界面開始在向IT0側2nm以內的位置 之Ga濃度爲1 0%以下。此係了解:與如實驗例5般地不進 行雷射退火處理的情況相同,比起如實驗例6的半導體發 光元件般地,不進行雷射退火處理而進行了熱退火處理的 情況,Ga濃度變低,變爲Vf低的特性之情事。 另外,在如實驗例2-4的半導體發光元件般地,改變 準分子雷射的能量密度或脈衝照射的次數的情況,於元件 特性可見差異。在照射了 3 00mJcm·2的能量密度的準分子 雷射之實驗例2的情況,因爲ΐτο表面的粗度(凹凸的高低 差)大所以光取出效率高、成爲Po高的特性。另外,在將 準分子雷射的脈衝照射的次數作爲10次、20次而照射了雷 射的實驗例3及4的情況,與脈衝照射的次數爲1次的情況 相比,成爲Vf低的特性。 另外,如實驗例7的半導體發光元件般地,不進行雷 射退火處理而在300 °C以下(250 °C )的溫度進行了熱退火處 理的情況,在從P型GaN層與ITO層的界面開始朝向 IT0側211111以內的位置之〇&濃度成爲14%以下,雖然朝 向ITO中的Ga濃度的擴散被抑制,但因爲ITO的比阻抗 不被充分地下降,所以Vf成爲3.5 V。 -33- 200812112 另外,在進行雷射退火處理和熱退火處理兩方面之實 驗例8-12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因爲藉由熱退火處理而 ITO的透過率上昇,所以若P〇 = l ImW,則比起僅進行了 雷射退火處理的情況,變成發光輸出高的特性。在此之中 ,僅將熱退火處理的溫度作爲6 0 0 °C的實驗例8,I TO中的 Ga濃度增大,比起僅進行了雷射退火處理的實驗例1等, 成爲Vf高的特性(Vf =3·5 V)。一方面,在如實驗例9-12般 的於250 °C的溫度進行了熱退火處理的情況,成爲不依照 熱退火時的氛圍而ITO中的Ga濃度低、Vf低的特性。而 且,僅實驗例1 0在雷射退火處理的前工程進行熱退火處理 ,但在雷射退火處理的後工程進行了熱退火處理的實驗例 9 ’ Vf、P〇 係成爲相同的特性(Vf=3 .3 V、Po = l lmW)。 另外,在將準分子雷射的脈衝照射的次數作爲20次之 實驗例13的半導體元件,係可得Vf爲3.2V、Po爲12mW 之良好的特性。以組合雷射退火處理與3000 °C以下(250 °C )的熱退火處理,了解可得Vf低而且Po高的元件。 另外,於ITO成膜使用了真空蒸鍍法之實驗例14-17 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因爲ITO的透過率極端地低,所以 在不進行熱退火處理的實驗例14及15,係Po成爲4mW之 非常低的特性。爲了使ITO的透過率上昇係認爲600 °C左 右的熱退火處理爲必要,只進行600 °C的熱退火處理之實 驗例16,係成爲Vf爲3.5V、Po爲10mW,元件特性提高 。而且,在進行了雷射退火處理和熱退火處理的兩方面之 實驗例17,係成爲Vf爲3.5V、Po爲1 ImW。 -34- 200812112 在以真空蒸鍍法成膜ITO而形成了透光性導電氧化膜 的情況,爲了使透過率上昇所以600 °C的熱退火處理成爲 必要,但了解··在如此進行而製作的實驗例1 6及1 7係ITO 中的Ga濃度變高,比起以濺鍍法成膜ITO的情況,Vf變 得更高。 在作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使用AZO而成膜之實驗 例18〜21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係與成膜了 ITO的情況相同 φ ,進行了雷射退火處理的實驗例18及21之一方,比起不進 行雷射退火處理的實驗例1 9及2 0,成爲V f變得更低的特 性。然而,因爲AZO的比阻抗比ITO的比阻抗更高,成 膜了 AZO的實驗例18〜21的Vf,係比成膜ITO的實驗例1 等變高。 在使用ArF準分子雷射而進行了雷射退火處理的實驗 例22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係 Vf爲3.3V、Po爲10mW, 可得與使用了 KrF準分子雷射的情況同樣高的元件特性。 φ 另外,在將ITO成膜於p型GaN層上之前,進行了 雷射退火處理的實驗例23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係 Vf爲 . 3.7V,變得非常高。由此情事,了解:朝向p型GaN表 面的雷射照射係使Vf上昇。另外,在實驗例23,係對於 ITO係因爲不進行雷射退火處理或退火處理,所以變成 P〇爲8mW之低的元件特性。 另外,在溫度作爲1 〇〇 °C而進行了熱退火處理的實驗 例24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成爲Vf爲3.3V、Po爲10mW。 藉由以上的結果’,藉由本發明的製造方法而得到的氮 -35- 200812112 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具有光取出效率優良、同 時起動電壓(Vf)低之高的元件特性之情事變爲明顯。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可適用於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 製造方法,特別是可適用於可得到能降低驅動電壓(Vf)之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及氮化鎵系化 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燈。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爲模式地說明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發光元件之圖,表示剖面構造之槪略圖。 [第2圖]爲模式地說明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發光元件之圖,表示平視構造之槪略圖。 [第3圖]係模式地說明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之圖,爲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的層積構造體的 剖面圖。 [第4圖]爲模式地說明使用本發明的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而構成的燈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I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半導體發光元件) II :基板 12 : η型半導體層 -36- 200812112 13 :發光層 14 : p型半導體層 15:透光性導電氧化膜層 1 6 :正極銲墊 1 7 :負極 21 :基板 22 :未摻雜GaN基材層
23 : η型GaN接觸層 24 : η型AlGaN覆蓋層 25 :發光層 26 : p型AlGaN覆蓋層 27 : p型GaN接觸層 30 :燈
•37-

Claims (1)

  1. 200812112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係於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P型半導體層上, 層積含有摻雜物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其特徵爲具備:在層積了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之後 ,對該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使用雷射而進行退火處理之雷射 退火工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雷射退火工程,係 含有使用準分子雷射而於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的表面形 成凹凸形狀之工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 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於前述雷射退火 工程的前工程或後工程的至少一方面,具備對於前述透光 • 性導電氧化膜,以200〜30(TC的範圍之溫度進行熱退火處 理之熱退火工程。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任一項所記載的氮化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雷射 退火工程,係作爲準分子雷射,使用KrF準分子雷射、或 ArF準分子雷射而進行退火處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1項所記載的氮 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 雷射退火工程的準分子雷射之能量密度爲50〜1 0 00m JcnT2 -38 - (2) (2)200812112 的範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任丨項所記載的氮化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雷 射退火工程的準分子雷射之能量密度爲50〜3 00m Jem·2的範 圍。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任1項所記載的氮化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雷 射退火工程,係對於前述透光性導電膜,將準分子雷射在 2〜20 00次的範圍進行脈衝照射。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任1項所記載的氮化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雷 射退火工程,係對於前述透光性導電膜,將準分子雷射在 2〜200次的範圍進行脈衝照射。 9·一種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特徵爲: 藉由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任1項之製造方法 而得之。 1 0 · —種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於氮化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P型半導體層上,層積含有 摻雜物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成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其特徵爲:作爲前述P型半導體層的元素之, 在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中的濃度,係從前述透光性導電 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界面,在2nm以內的範圍爲 20at%以下。 1 1 . 一種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於氮化 -39- 200812112 (3)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P型半導體層上,層_含# 摻雜物之透光性導電氧化膜而成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_ 發光元件;其特徵爲:作爲前述P型半導體層的元素2 ’ 在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中的濃度,係從前述透光性_ € 氧化膜與P型半導體層的界面,在lnm以內的範圍爲 20at°/。以下。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或第1 1項任一項所記載白勺 φ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透光性導€ 氧化膜,由 ITO、AZO、IZO、GZO、ZnO系導電體、 Ti02系導電體之群中選擇至少1種以上的材料所構成。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所記載的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透光性導電氧化膜係至少含 有ITO而作成。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至第1 3項任一項所記載的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透光性導電 φ 氧化膜的厚度爲35nm〜ΙΟμιη的範圍。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至第1 3項任一項所記載的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透光性導電 氧化膜的厚度爲l〇〇nm〜Ιμπι的範圍。 16·—種燈,其特徵爲:由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9 項至第1 5項任1項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所 構成。 -40-
TW096114293A 2006-04-24 2007-04-23 Process for producing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amp TW200812112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19207A JP5068475B2 (ja) 2006-04-24 2006-04-24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並びにラン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2112A true TW200812112A (en) 2008-03-01

Family

ID=38655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14293A TW200812112A (en) 2006-04-24 2007-04-23 Process for producing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amp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207003B2 (zh)
EP (1) EP2012372B1 (zh)
JP (1) JP5068475B2 (zh)
KR (1) KR101081691B1 (zh)
CN (1) CN101427390B (zh)
TW (1) TW200812112A (zh)
WO (1) WO20071258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35488B1 (ko) * 2006-02-03 2007-07-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질화갈륨계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의 제조방법
JPWO2009072365A1 (ja) * 2007-12-07 2011-04-2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用非晶質透明導電膜
GB0803702D0 (en) 2008-02-28 2008-04-09 Isis Innov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s
JP5200608B2 (ja) * 2008-03-24 2013-06-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90106299A (ko) 2008-04-05 2009-10-08 송준오 오믹접촉 광추출 구조층을 구비한 그룹 3족 질화물계반도체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DE102009033417C5 (de) * 2009-04-09 2022-10-06 Interpane Entwicklungs-Und Berat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und Anlage zur Herstellung eines beschichteten Gegenstands mittels Tempern
KR20100115193A (ko) * 2009-04-17 2010-10-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JP2011009502A (ja) * 2009-06-26 2011-01-13 Showa Denko Kk 発光素子、その製造方法、ランプ、電子機器及び機械装置
GB0915376D0 (en) * 2009-09-03 2009-10-07 Isis Innov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s
JP5326957B2 (ja) * 2009-09-15 2013-10-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素子
US8658451B2 (en) 2009-11-06 2014-02-25 Ultratech, Inc. Activating GaN LEDs by laser spike annealing and flash annealing
US8592309B2 (en) * 2009-11-06 2013-11-26 Ultratech, Inc. Laser spike annealing for GaN LEDs
KR101091504B1 (ko) * 2010-02-12 2011-1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 발광소자 패키지 및 발광소자 제조방법
TWI491066B (zh) * 2010-06-07 2015-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CN102280551B (zh) * 2010-06-08 2015-08-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US20120000519A1 (en) * 2010-07-01 2012-01-05 Primestar Solar Transparent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ay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JP4960511B1 (ja) * 2011-01-26 2012-06-2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142856A (ko) * 2013-06-05 2014-12-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레이저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결정화 방법
CN104332532A (zh) * 2013-07-22 2015-02-04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高光效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JP5705950B2 (ja) * 2013-11-18 2015-04-22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5314A (ja) * 1984-02-22 1985-09-0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のアニ−ル方法
JPH0731951B2 (ja) * 1986-03-03 1995-04-1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電極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009095B2 (ja) 1995-10-27 2000-02-1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H1012060A (ja) * 1996-06-26 1998-01-16 Casio Comput Co Ltd 透明導電膜の形成方法
JPH10199346A (ja) * 1997-01-17 1998-07-31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透明電極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形成装置
JP2000031463A (ja) * 1998-03-23 2000-01-28 Hoya Corp 透明電極の形成方法
JP3600207B2 (ja) * 2001-12-10 2004-12-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金属酸化物膜の選択的なエッチング処理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により選択エッチング処理された金属酸化物膜並びに光学素子及び導電膜
JP3782357B2 (ja) 2002-01-18 2006-06-0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0467316B1 (ko) * 2002-03-20 2005-01-24 학교법인 포항공과대학교 갈륨나이트라이드계 광소자의 p형 오믹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102175B2 (en) 2003-04-15 2006-09-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5005679A (ja) * 2003-04-15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97506A (ja) * 2004-01-08 2005-07-21 Kyoshin Kagi Kofun Yugenkoshi 窒化ガリウム基iii−v族化合物半導体発光ダイオード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44129A (ja) * 2004-02-27 2005-09-08 Nichia Chem Ind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4543700B2 (ja) * 2004-02-27 2010-09-1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5259970A (ja) * 2004-03-11 2005-09-22 Nichia Chem Ind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7615798B2 (en) * 2004-03-29 2009-11-10 Nichia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n electrode made of a conductive oxide
TWI237934B (en) * 2004-08-02 2005-08-11 Univ Feng Chia Method of increasing surface work function of the ITO film by irradiation treatment of the excimer laser
JP2006119207A (ja) 2004-10-19 2006-05-11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アレイ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94578A (ja) 2007-11-08
US20120228665A1 (en) 2012-09-13
WO2007125860A1 (ja) 2007-11-08
KR20080108559A (ko) 2008-12-15
KR101081691B1 (ko) 2011-11-09
EP2012372A1 (en) 2009-01-07
CN101427390B (zh) 2016-02-03
US20090090922A1 (en) 2009-04-09
CN101427390A (zh) 2009-05-06
JP5068475B2 (ja) 2012-11-07
EP2012372B1 (en) 2019-01-16
EP2012372A4 (en) 2014-05-21
US8207003B2 (en) 2012-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812112A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gallium nitride typ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lamp
JP5265090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ランプ
JP5201566B2 (ja) 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33675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TWI472055B (zh) 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用導電型透光性電極、燈、電子機器以及機械裝置
TWI416759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該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及使用該半導體發光元件之燈具
JP5047516B2 (ja)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ランプ
JP2007165611A (ja)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09502A (ja) 発光素子、その製造方法、ランプ、電子機器及び機械装置
TWI412155B (zh) An amorphous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for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JP2012084667A (ja) 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ランプ、電子機器並びに機械装置
JP2006245555A (ja) 透光性電極
JP4252622B1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