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17904U -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17904U
CN220817904U CN202322095983.9U CN202322095983U CN220817904U CN 220817904 U CN220817904 U CN 220817904U CN 202322095983 U CN202322095983 U CN 202322095983U CN 220817904 U CN220817904 U CN 220817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fan
shell
heat exchange
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959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玉乾
孟庆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959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17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17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17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属于空调技术领域,该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换热风扇、新风蜗壳、新风风扇、驱动电机和连接轴;换热风扇和新风蜗壳分别设于机壳内部;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为L1;新风蜗壳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进风口、与新风口连通的新风出风口;新风蜗壳靠近换热风扇一侧的内壁开设有预留孔;新风风扇设于新风蜗壳内;驱动电机安装于机壳内并与换热风扇连接;连接轴穿过预留孔与换热风扇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连接;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沿换热风扇轴向的尺寸值为L2,0.0067L1≤L2≤0.02L1。该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装配效率高,并且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尺寸值L2满足实际需要。

Description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新风空调是具有新风功能的一种健康舒适的空调,其在具备传统空调的制热或制冷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风模块,其中,新风模块通常包括新风风扇和用于容纳新风风扇的新风蜗壳,通过新风风扇运转,以将室外富氧空气净化后引入室内,实现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流通、换气的功能。
现阶段,在一些挂式新风空调的室内机中,设计新风风扇和换热风扇通过同一驱动电机驱动运转的,驱动电机可以为单轴电机,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换热风扇连接,换热风扇再通过连接轴与新风风扇连接,驱动电机通过换热风扇带动新风风扇转动,从而使新风风扇与换热风扇同步转动;驱动电机也可以为双轴电机,驱动电机的一个电机轴与换热风扇连接,驱动电机的另一个电机轴与新风风扇连接,从而使驱动电机带动新风风扇与换热风扇转动。
由于新风风扇设置在新风蜗壳内,因此,新风蜗壳靠近换热风扇一侧的内壁设有预留孔,以使连接轴或驱动电机的电机轴可以穿过预留孔与新风风扇连接。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值需要在合适范围内,以防止新风风扇在运转过程中与新风蜗壳内壁发生碰撞,并可有效保证室内机具有较大的新风量以及降低新风风扇运转时产生噪音。目前,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的尺寸值大多都是根据实验或者仿真结果进行调整,以选取较为合适的值,这无疑降低了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的装配效率,而且还增加了工人劳动。经过研究发现,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的尺寸值是受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尺寸的影响,如果可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式,则可以根据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尺寸快速确定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的适当值。
有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通过确定引发风扇轴向长度尺寸与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的尺寸值之间的关系,以在确定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尺寸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确定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的尺寸值。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机壳顶部,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机壳前侧并靠近机壳底部设置;
换热器,其设于机壳内;
换热风扇,其设于机壳内并位于换热器下方;换热风扇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通过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引入机壳内部,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由机壳出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蜗壳,其设于机壳内部并与换热风扇沿机壳长度方向分布;
新风风扇,其设于新风蜗壳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驱动电机,其安装于机壳并连接于换热风扇;驱动电机配置为一个,用于驱动换热风扇和新风风扇同步运转;
预留孔,其开设于新风蜗壳朝向换热风扇的侧壁,预留孔与新风蜗壳内部连通;
连接轴,其与换热风扇共轴线设置,连接轴连接于新风风扇并穿过预留孔与换热风扇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连接;
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为L1;
新风风扇朝向预留孔的一侧为新风风扇的迎风侧;新风风扇迎风侧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侧壁朝向新风蜗壳内部的一侧之间具有间隙;间隙沿换热风扇轴向的宽度为L2;
其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67L1≤L2≤0.02L1。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新风蜗壳,利用新风蜗壳安装新风风扇,并形成连通室内与室外的新风风道,以使室外新风在新风风扇的作用下由室外被引入室内;通过设置驱动电机驱动新风风扇与换热风扇运转,以简化整体结构;通过在新风蜗壳设置预留孔,以使连接轴可以穿过预留孔与新风风扇连接;通过在新风风扇设置连接腔,利用连接腔容纳连接件,以使连接件与新风风扇可相对转动连接;通过使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尺寸为L1、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沿换热风扇轴向的间隙尺寸的适当值L2满足0.0067L1≤L2≤0.02L1,以在确定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尺寸L1时,可以快速确定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沿换热风扇轴向的间隙尺寸的适当值L2。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67L1≤L2≤0.00938L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938L1≤L2≤0.012L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2L1≤L2≤0.0147L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47L1≤L2≤0.0174L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74L1≤L2≤0.02L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换热风扇轴向的宽度为所述新风风扇的迎风侧到所述新风蜗壳开设所述预留孔的侧壁的最短距离。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包括驱动轴和风扇轴,所述驱动轴设于所述换热风扇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所述风扇轴设于所述新风风扇并穿过所述预留孔设置,所述风扇轴与所述驱动轴共轴线设置并相互连接,以使所述新风风扇与所述换热风扇相互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新风蜗壳内部,并与所述新风蜗壳开设所述预留孔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新风风扇转动连接。
除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机壳顶部,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机壳前侧并靠近机壳底部设置;
换热器,其设于机壳内;
换热风扇,其设于机壳内并位于换热器下方;换热风扇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通过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引入机壳内部,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由机壳出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蜗壳,其设于机壳内部并与换热风扇沿机壳长度方向分布;
新风风扇,其设于新风蜗壳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驱动电机,其安装于机壳;驱动电机配置为一个,用于驱动换热风扇和新风风扇同步运转;驱动电机包括有第一电机轴和第二电机轴,第一电机轴与第二电机轴共轴线设置,第一电机轴与换热风扇连接,第二电机轴与新风风扇连接;
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为L1;
新风风扇朝向预留孔的一侧为新风风扇的迎风侧;新风风扇迎风侧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侧壁朝向新风蜗壳内部的一侧之间具有间隙;间隙沿换热风扇轴向的宽度为L2;
其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67L1≤L2≤0.02L1。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中新风风扇安装精度高,并且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之间间隙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小,从而使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工作时传递到室内的噪音小、新风量大。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通过使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尺寸为L1、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沿换热风扇轴向的尺寸值L2满足0.0067L1≤L2≤0.02L1,以在确定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尺寸L1时,可以快速确定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沿换热风扇轴向的尺寸值L2,从而提高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的装配效率,又能使新风风扇与新风蜗壳开设预留孔的内壁之间间隙尺寸值L2满足实际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内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与机壳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机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装配于机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处结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风扇与换热风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风扇与换热风扇连接时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的爆炸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与新风风扇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与新风风扇装配时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风扇与第一蜗壳、固定件装配时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轴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轴承部件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轴承珠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轴承与安装座装配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机壳;2、导风板;3、新风蜗壳;4、换热器;5、驱动电机;6、联轴器;7、轴承部件;8、安装座;9、换热风扇;10、新风风扇;20、连接件;30、活动件;
11、机壳进风口;12、新风口;13、第三腔;14、第一腔;15、机壳出风口;16、第二腔;17、第一安装部;18、第二安装部;181、通槽;182、第二支撑台;183、第一支撑台;184、卡槽;
31、第一蜗壳;32、第二蜗壳;33、新风壳;34、净化模块;35、新风出风口;36、开关组件;37、新风进风口;
311、预留孔;312、连接孔;
321、新风腔;322、新风格栅;
331、净化室;361、挡板;362、齿条;363、挡板电机;
71、轴承套;72、轴承珠;
711、连接块;712、定位槽;713、缓冲筋;714、轴承通腔;715、安装槽;716、加强部;
81、支撑部;82、卡接部;83、延伸部;84、第一通腔;85、挡块;86、定位块;
91、驱动轴;92、风扇轴套;
101、轮毂;102、扇片;103、连接部;104、连接腔;105、固定部;106、风扇轴;107、旋转部;
201、第二连接件;202、第一连接件;
2011、遮挡部;2012、接触部;2013、第二腔;
2021、第一腔;2022、第一凸起部;2023、第二凸起部;2024、第三凸起部;2025、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实用新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可以具有多种实施形式。图1-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换热器4、新风模块、换热风扇9、驱动电机5、轴承部件7和安装座8。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如图1所示,机壳1用于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机壳1具有顶部和底部,机壳1顶部与机壳1底部为相对的两端,从机壳1顶部到机壳1底部为机壳1高度方向;机壳1左侧与机壳1右侧为相对的两侧,从机壳1左侧到机壳1右侧为机壳1长度方向;机壳1前侧与机壳1后侧为相对的两侧,从机壳1前侧到机壳1后侧的方向为机壳1的厚度方向;其中,机壳1设置于室内顶部或者室内的上方空间,机壳1的后侧朝向墙壁设置。
机壳1内部限定形成有换热风道,机壳1设有机壳进风口11和机壳出风口15,机壳进风口11与和机壳出风口15分别与换热风道连通,机壳进风口11位于机壳1顶部,机壳出风口15开设于机壳1前侧并靠近机壳1底部设置,即机壳出风口15位于机壳1的前下侧方。
机壳进风口11处设有进风格栅,以防止杂物进入机壳内部;机壳出风口15位于机壳前下侧方,机壳出风口15处设有导风板2,导风板2以可开合的方式连接于机壳,以打开或关闭机壳出风口15。
机壳还设有新风口12,以使室外新风由新风口12流至室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口12位于机壳进风口11的左侧且开口朝上设置,以使室外新风以朝上的方向流至室内,从而避免室外新风与空调风混合。
如图2和图3所示,换热器4安装于机壳1并位于换热风道内,用于将换热风道内的室内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以满足用户的制冷或制热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4靠近机壳进风口11设置。还需要说明的是,空调风可以为冷风,也可以为热风,甚至可以为常温风。
换热风扇9安装于机壳1并位于换热风道内,并且换热风扇9位于换热器4下方,换热风扇9的轴向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通过换热风扇9运转,将室内空气引入换热风道内,经过换热器4换热形成空调风后,将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15流至室内。需要说明的是,换热风扇9为贯流风扇。换热风扇9的轴向长度为L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风扇9的长度尺寸是指换热风扇9的扇叶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长度,而不包括驱动轴91的轴向长度尺寸。
如图2-图4所示,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新风模块包括新风蜗壳3和新风风扇10,新风蜗壳3与换热风扇9沿机壳1长度方向分布,新风蜗壳3内限定形成有新风风道,新风风扇10安装于新风风道内,新风风道设有新风进风口37和新风出风口35,新风进风口37与室外连通,新风出风口35与新风口12连通;通过新风风扇10运转,将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37引入新风风道内,经过新风出风口35,由新风口12流至室内。
上述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中,驱动电机5用于驱动换热风扇9和新风风扇10同步运转。驱动电机5被配置为一个,驱动电机5可以为单轴电机,也可以为双轴电机。
当驱动电机5为单轴电机时,驱动电机5的电机轴与换热风扇9连接,换热风扇9再通过连接轴与新风风扇10连接,以使驱动电机5可以驱动换热风扇9与新风风扇10同步转动。当驱动电机5为双轴电机时,驱动电机5包括有第一电机轴和第二电机轴,第一电机轴与第二电机轴共轴线设置,第一电机轴与换热风扇9连接,第二电机轴与新风风扇10连接,以使驱动电机5可以驱动换热风扇9与新风风扇10同步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驱动电机5为单轴电机时,驱动电机5位于换热风扇9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一端,当驱动电机5为双轴电机时,驱动电机5沿机壳1长度方向位于换热风扇9与新风风扇10的之间。
为了安装新风蜗壳3、新风风扇10以及驱动电机5,如图4、图6和图8所示,机壳1设有第一安装腔14、第二安装腔13和第三安装腔16,第二安装腔13、第一安装腔14和第三安装腔16沿机壳1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安装腔14用于安装换热风扇9;第二安装腔13用于安装驱动电机5;第三安装腔16用于安装新风模块。
如图7-图9所示,第三安装腔16与第一安装腔14通过第一安装部17相互隔断,第一安装腔14与第二安装腔13通过第二安装部18相互隔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道内设有净化模块34,以对流至室内的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处理。净化模块34包括净化框和过滤网,过滤网设置在净化框上,过滤网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净化,避免室外新风中掺杂的杂质和絮状物进入室内。
具体地,如图12-图14所示,新风蜗壳3包括第一蜗壳31、第二蜗壳32和新风壳33;第一蜗壳31与第二蜗壳32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新风腔321,新风风扇10安装于新风腔321内;新风壳33与第二蜗壳32背离第一蜗壳31的一侧相对设置,以共同形成净化室331;新风腔321和净化室331共同形成新风风道。
第二蜗壳32设有新风格栅322,新风格栅322位于净化室331与新风腔321的连接处,以使净化室331与新风腔321相互连通。新风进风口37开设于净化室331,新风出风口35开设于新风腔321,并且净化模块34设于净化室331内,以使净化模块34对由新风进风口37进入净化室331的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处理,并使净化室331中经过净化模块34净化后的空气经过新风格栅322进入新风腔321中,经过新风出风口35由新风口12流至室内。
第一蜗壳31开设有预留孔311,预留孔311的开口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可以穿过预留孔311伸入新风腔321内,从而与新风风扇1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8所示,新风风扇10朝向第一蜗壳31的一端与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风扇10的一侧之间需要留有间隙,以保证新风风扇10运转时,新风风扇10不会与第一蜗壳31发生碰撞,增加新风风扇10运转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减小新风风扇10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净化室331设有插口,以使净化模块34通过插口伸入净化室331内,从而实现净化模块34的安装,当需要拆卸净化模块34时,将净化模块34从插口处拔出即可,通过将净化模块34可拆卸的安装于净化室331内,可以方便用户自行拆卸清洗更换过滤网,净化模块34的拆卸和安装方式简单、易操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出风口35处安装有导流件,导流件限定形成有导流腔,导流腔与新风腔321连通,以使新风腔321内室外新风经过导流腔流至室内。
如图10-图11所示,新风风扇10为离心风扇,新风风扇10用于将室内新风引入室内;新风风扇10安装于新风腔321内,通过新风风扇10运转,将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37引入新风腔321内,经过净化模块34净化处理后进入新风腔321内,并由新风出风口35、新风口12流至室内。新风风扇10朝向预留孔311的一侧为迎风侧;新风风扇10的迎风侧与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腔321一侧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沿换热风扇9轴向的宽度尺寸为L2。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风扇10朝向预留孔311的一侧可能为凹凸不平,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L2为新风风扇10的迎风侧与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腔321一侧之间沿换热风扇9轴向距离的最小值。
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通常连接有轴承部件7,以支撑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转动,增加接轴或第二电机轴转动的平稳性。
如图10-图11所示,轴承部件7位于新风腔321外部并位于新风模块与换热风扇9之间;轴承部件7限定形成有供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穿过的轴承通腔714;轴承通腔714的两端开口对应朝向新风风扇10、换热风扇9设置。
如图22-图24所示,轴承部件7包括轴承套71和轴承珠72,轴承通腔714贯穿轴承套71和轴承珠72设置;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远离换热风扇9的一端穿过轴承通腔714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轴承套71内设有安装槽715,安装槽715与轴承通腔714连通并靠近换热风扇9设置;轴承珠72设于安装槽715内并与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轴承套71远离换热风扇9的一端设有加强部716,轴承通腔714沿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的轴向延伸至加强部716设置,以增加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与轴承套71的接触面积。
如图27所示,轴承部件7安装于安装座8,安装座8安装于机壳1内;通过设置安装座8安装轴承部件7,以使轴承部件7可以更好地对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起支撑作用;安装座8设于轴承部件7外部并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8。
具体地,如图25-图27所示,安装座8内部设有第一通腔84,第一通腔84用于安装轴承部件7,轴承部件7设于第一通腔84内并且轴承套71的外周与第一通腔84内壁紧密贴合,以使轴承部件7与安装座8连接;第一通腔84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以使驱动轴91可以伸入第一通腔84内与轴承部件7连接并穿过第一通腔84与换热风扇9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腔84内设有连接台,连接台位于第一通腔84内并沿第一通腔84周向设置;轴承套71设有连接块711,连接块711位于轴承套71外周并沿轴承套71周向设置,连接块711抵接于连接台,以使轴承套71与第一通腔84内壁压紧装配,从而使轴承部件7与安装座8固定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台连接于第一通腔84内壁,并且连接台内径尺寸沿第一通腔84轴向自其靠近换热风扇9的方向逐渐减小,以使轴承套71越靠近换热风扇9,轴承套71与第一通腔84内壁之间的相互挤压力越大,便于轴承部件7与安装座8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8设有挡块85,挡块85位于第一通腔84朝向换热风扇9的开口处,挡块85与轴承套71配合,以阻止轴承套71脱离第一通腔84。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8设有定位块86,定位块86位于第一通腔84内;轴承套71设有与定位块86对应设置的连接槽712,连接槽712位于轴承套71外周;定位块86设于连接槽712内,以定位轴承部件7在第一通腔84内的安装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套71外周设有缓冲筋713,缓冲筋713凸起轴承套71外表面设置并与第一通腔84内壁抵接,缓冲筋713一方面可以方便将轴承套71安装于第一通腔84内,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轴承套71与第一通腔84内壁抵接的牢固性,并且还可以对轴承套71与第一通腔84内壁接触的部分进行防护。
轴承套71采用橡胶或者硅胶等质地软的材质,一方面可以方便轴承珠72安装于安装槽715内、也方便轴承套71安装于第一通腔84内,另一方面可以缓冲和吸收换热风扇9与新风风扇10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震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套71朝向第一蜗壳31的一端设有加强部716,轴承通腔714贯穿加强部716设置,以增加驱动轴91与轴承套71的接触面积。
为了便于安装安装座8,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安装部18设有通槽181,通槽181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安装座8设于通槽181内,以定位安装座8在第二安装部18的安装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8内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开口朝向机壳1顶部设置并与通槽181连通,容纳腔内设有第一支撑台183,第一支撑台183与安装座8的底部抵接,以支撑安装座8。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8设有延伸部83,延伸部83设于容纳腔内,以定位安装座8与第二安装部18的连接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延伸部83被配置为两个,两个延伸部83分别位于安装座8的外侧并沿机壳1高度方向延伸;两个延伸部83分别沿机壳1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支撑台183位于两个延伸部83之间。
还需要说明的是,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并列设置,第一容纳腔靠近新风模块设置,第二容纳腔靠近换热风扇9设置;两个延伸部83对应设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以对安装座8进行进一步定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24所示,卡接部82设于第一容纳腔内的延伸部83并位于延伸部83背离另一延伸部83的一侧;第二安装部18设有卡槽184,卡槽184与第一容纳腔连通,卡接部82设于卡槽184内,以使安装座8与第二安装部18固定连接,从而将安装座8安装于机壳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安装座8还设有支撑部81,支撑部81连接于两个延伸部83顶部;如图7所示,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二支撑台182,支撑部81位于第二支撑台182顶部,以支撑安装座8。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81被配置为两个,两个支撑部81沿机壳1厚度方向对称设置;并且第二支撑台182也被配置为两个,两个第二支撑台182与两个支撑部81一一对应设置。
现有技术中,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在机壳1长度方向上没有直接连接关系,新风风扇10的迎风侧与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腔321一侧之间的间隙尺寸难以保证,导致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间隙尺寸D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偏差较大,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了连接件20,连接件20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蜗壳31固定连接,连接件20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新风风扇10可相对转动连接,以保证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连接关系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从而降低该间隙尺寸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进而保证新风风扇10在新风腔321内的安装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20设有供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穿过的连接件通腔,以使连接轴或第二电机轴可以穿过连接件通腔、预留孔311设置。
以驱动电机5为单轴电机为例,详细介绍上述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腔13位于第一安装腔14左侧,并且第三安装腔16位于第一安装腔14右侧;即第二安装腔13、第一安装腔14和第三安装腔16沿机壳1长度方向自左向右依次设置。驱动电机5具有一个电机轴,驱动电机5的电机轴与换热风扇9连接,换热风扇9远离驱动电机5的一端连接有连接轴,并通过连接轴与新风风扇10连接,以使换热风扇9与新风风扇10同时运转。
具体地,驱动电机5的电机轴与换热风扇9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换热风扇9远离驱动电机5的一端连接有连接轴,并通过连接轴与新风风扇10连接,以使换热风扇9与新风风扇10相互串联;其中,驱动电机5的电机轴、换热风扇9和连接轴共轴线设置。
如图10所示,换热风扇9与驱动电机5连接的一端设有风扇轴套92,风扇轴套92设有安装孔,驱动电机5的电机轴伸入安装孔中,以使驱动电机5与换热风扇9相互连接。
如图11所示,换热风扇9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尺寸为L1。现有技术中,L1的取值范围通常为500mm~750mm。
如图10和图11所示,连接轴包括驱动轴91和风扇轴106,驱动轴91连接于换热风扇9远离驱动电机5的一端,风扇轴106连接于新风风扇10,驱动轴91与风扇轴106通过联轴器6相互连接,以使换热风扇9与新风风扇10相连接。通过将连接轴设计为包括驱动轴91和风扇轴106的两部分,以便于连接轴的安装和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联轴器6位于新风腔321外部并且位于轴承部件7与第一蜗壳31之间;联轴器6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6和图17所示,新风风扇10包括轮毂101和若干扇片102;若干扇片102沿轮毂101的周向依次呈间隔设置并与轮毂101固定连接;若干扇片102沿轮毂101的圆周方向分布并形成圆形底座,若干扇片102沿圆周环绕形成风扇空腔,风扇空腔位于圆形底座的中间部分,且风扇空腔位于若干扇片102相互靠近的一侧,若干扇片102在背离空腔的一侧通过连接部103连接成一体,以使若干扇片102可以同步工作,从而使扇片102整体可以发挥最佳的工作效果。
相邻扇片102之间存在间隙,相邻扇片102之间的间隙与风扇空腔连通,以形成风扇出风口,风扇出风口与风扇空腔、新风出风口35连通,以使风扇空腔中气流可以流向新风出风口35;风扇空腔还设有风扇进风口,风扇进风口朝向新风格栅322设置,由新风格栅322进入新风腔321的室内空气从风扇进风口进入风扇空腔中,然后由风扇出风口流出风扇空腔。
若干扇片102背离风扇进风口的一端连接有轮毂101并通过轮毂10连接成一体,以增加若干扇片102之间相互连接的牢固性;连接部103位于扇片102朝向进风口的一端,连接部103和轮毂101分别设置于扇片102的两端,以保证若干扇片102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从而使扇片102整体可以发挥最大的工作效果。
连接部103仅连接于若干扇片102背离空腔的一侧,其目的是防止连接部103区域过大影响扇片102的工作效果,而且连接部103是与扇片102一体注塑形成,减小连接部103的面积可以减轻新风风扇101的整体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轮毂101背离扇片102的一侧朝向第一蜗壳31设置,并与第一蜗壳31之间沿机壳1长度方向具有一定间隙,以保证新风风扇10运转的可靠性;还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风扇10为离心风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扇10设有连接腔104,风扇轴106设于连接腔104内,并且连接腔104内设有固定部105,风扇轴106远离驱动轴91的一端与固定部105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105与连接腔104朝向连接腔104开口的内壁共同限定形成容置腔,风扇轴106远离驱动轴91的一端伸入容置腔内,以增加风扇轴106与固定部105连接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腔104是由轮毂101的中间部分朝远离预留孔311的方向凸出形成的,连接腔104的开口朝向预留孔311设置。
具体地,如图18-图21所示,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件202和第二连接件201,第一连接件202与第一蜗壳31连接,第二连接件201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02连接,第二连接件201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新风风扇10转动连接。
第一连接件202限定形成有第一腔2021,第一腔2021沿机壳1长度方向并贯穿第一连接件202设置,并且第二连接件201限定形成有第二腔2013,第二腔2013与第一腔2021连通,以共同形成所述连接件通腔,以使风扇轴106穿过第二腔2013、第一腔2021与换热风扇9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2021和第二腔2013分别为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的通腔。
为了便于第二连接件201与新风风扇10转动连接,新风风扇10设有连接腔104,连接腔104具有朝向预留孔311设置的连接腔104开口;第二连接件201包括接触部2012,接触部2012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接触部2012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一端伸入连接腔104内,并与新风风扇10可相对转动连接。
接触部2012伸入连接腔104一端的外周壁与连接腔104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安装有活动件30,活动件30与接触部2012、连接腔104内壁相互接触,以使第二连接件201与新风风扇10可相对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接触部2012远离连接腔104的一端设有遮挡部2011,遮挡部2011与第一连接件202连接并在与连接腔104开口相交的平面内延伸,遮挡部2011位于连接腔104开口处,以关闭连接腔104开口,防止新风腔321内的室外新风进入连接腔104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活动件30通常为滚珠,也可以为滚柱,此处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第一连接件202与第一蜗壳31连接,第一连接件202设有第一凸起部2022和第二凸起部2023,第一凸起部2022和第二凸起部2023分别设有安装孔,第一蜗壳31设有连接孔312,连接孔312与安装孔对应设置,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设于安装孔与对应的连接孔312内,以使第一连接件202与第一蜗壳31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02与第二连接件201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件202设有第三凸起部2024,第三凸起部2024与遮挡部2011分别设有安装孔,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设于第三凸起部2024与遮挡部2011的安装孔内,以固定连接第三凸起部2024与遮挡部20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起部2022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蜗壳31接触,第一凸起部2022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遮挡部2011接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扇轴106设有旋转部107,旋转部107设于第一腔2021内并与第一腔2021可相对转动,以支撑风扇轴106旋转,从而增加新风风扇10运转时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2021内设有定位部2025,定位部2025靠近第一腔2021的开口处设置,定位部2025与旋转部107相配合,以定位旋转部107在第一腔2021内的安装位置。
由于驱动电机5驱动换热风扇9与新风风扇10同时运转,新风风扇10无法单独停止工作,导致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新风功能无法关闭,因此,上述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通过在新风进风口37处设有开关组件36,利用开关组件36打开或关闭新风进风口37,以控制室外新风是否被引入净化室331内,从而控制新风功能的开启与关闭。
上述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在工作时,当需要关闭新风功能时,关闭新风进风口37即可阻止室外新风被引入净化室331内,从而防止室外新风由新风出风口35流至室内;当需要开启新风功能时,打开新风进风口37即可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37引入净化室331内,从而使室外新风由新风出风口35流至室内。需要说明的是,开关组件36关闭新风进风口37也可以防止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关闭时新风倒灌至室内,减小了不开启新风功能时的室内空气噪音和风感,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如图12所示,开关组件36包括挡板361、挡板电机363、齿轮和齿条362,挡板361以可开合的方式设于新风出风口35处,挡板电机363安装于新风壳33,挡板电机363的旋转轴连接有齿轮,挡板361设有齿条362,齿轮与齿条362相啮合。
当新风功能开启时,挡板电机363带动齿轮驱动齿条362移动,进而驱动挡板361直线移动,以打开新风进风口37,从而使室外新风可以进入室内;当新风功能关闭时,挡板电机363带动齿轮驱动齿条362移动,挡板361直线移动,以关闭新风进风口37,从而阻止室外新风进入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挡板361关闭新风进风口37也可以防止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关闭时新风倒灌至室内,减小了不开启新风功能时的室内空气噪音和风感,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轮毂101与第一蜗壳31之间具有间隙,轮毂101背离扇片102的一侧到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腔321一侧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距离为轮毂101与第一蜗壳31之间间隙的宽度L2,现有技术中,L2的取值范围通常为5mm~10mm。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扇片102沿轮毂101的两侧延伸,导致扇片102与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腔321一侧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最短距离小于扇片102与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腔321一侧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距离,此时,间隙的宽度是指扇片102与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腔321一侧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最短距离,即扇片102与第一蜗壳31朝向新风腔321一侧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最短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mm~10mm。
如图19所示,由于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间隙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尺寸值L2需要在合适的范围内,以保证新风模块的新风量,而且当L2的数值在这一范围内时,新风风扇10运转时传递至室内的噪音较小,而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间隙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尺寸值L2受换热风扇9的轴向长度L1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满足:0.0067L1≤L2≤0.02L1,通过确定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间隙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尺寸值L2与换热风扇9的轴向长度L1的关系,可以在确定换热风扇9的轴向长度尺寸后,快速确定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间隙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尺寸值L2。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67L1≤L2≤0.00938L1,当0.0067L1≤L2≤0.00938L1时,新风风扇10运转时的噪音在人体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并且引入室内的室外新风量较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938L1≤L2≤0.012L1,当0.00938L1≤L2≤0.012L1时,新风风扇10运转时的噪音在人体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并且引入室内的室外新风量较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2L1≤L2≤0.0147L1;当0.012L1≤L2≤0.0147L1时,新风风扇10运转时的噪音在人体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并且引入室内的室外新风量较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47L1≤L2≤0.0174L1,当0.0147L1≤L2≤0.0174L1时,新风风扇10运转时的噪音在人体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并且引入室内的室外新风量较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74L1≤L2≤0.02L1,当0.0174L1≤L2≤0.02L1时,新风风扇10运转时的噪音在人体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并且引入室内的室外新风量较大。
当0.0067L1≤L2≤0.02L1时,新风风扇10运转时的噪音在人体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并且引入室内的室外新风量较大;当L2<0.01L1或L2>0.012L1时,新风风扇10运转时的噪音明显增大,并且新风量明显降低。
上述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在装配时,通过确定换热风扇9的轴向长度L1,根据0.0067L1≤L2≤0.02L1这一关系式,可以快速确定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间隙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尺寸值L2,从而提高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的装配效率;而且新风风扇10与第一蜗壳31之间间隙的尺寸值在合适范围内,新风风扇10安装精度高,新风风扇10工作时传递到室内的噪音小、新风量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进风口和所述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顶部,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前侧并靠近所述机壳底部设置;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机壳内;
换热风扇,其设于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换热风扇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通过所述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所述机壳进风口引入所述机壳内部,经过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蜗壳,其设于所述机壳内部并与所述换热风扇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分布;
新风风扇,其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驱动电机,其安装于所述机壳并连接于所述换热风扇;所述驱动电机配置为一个,用于驱动所述换热风扇和所述新风风扇同步运转;
预留孔,其开设于所述新风蜗壳朝向所述换热风扇的侧壁,所述预留孔与所述新风蜗壳内部连通;
连接轴,其与所述换热风扇共轴线设置,所述连接轴连接于所述新风风扇并穿过所述预留孔与所述换热风扇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连接;
所述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为L1;
所述新风风扇朝向所述预留孔的一侧为所述新风风扇的迎风侧;所述新风风扇迎风侧与所述新风蜗壳开设所述预留孔的侧壁朝向所述新风蜗壳内部的一侧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沿所述换热风扇轴向的宽度为L2;
其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67L1≤L2≤0.02L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67L1≤L2≤0.00938L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938L1≤L2≤0.012L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2L1≤L2≤0.0147L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47L1≤L2≤0.0174L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L1与L2满足关系式:0.0174L1≤L2≤0.02L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换热风扇轴向的宽度为所述新风风扇的迎风侧到所述新风蜗壳开设所述预留孔的侧壁的最短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包括驱动轴和风扇轴,所述驱动轴设于所述换热风扇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所述风扇轴设于所述新风风扇并穿过所述预留孔设置,所述风扇轴与所述驱动轴共轴线设置并相互连接,以使所述新风风扇与所述换热风扇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新风蜗壳内部,并与所述新风蜗壳开设所述预留孔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新风风扇转动连接。
10.一种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至少包括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进风口和所述机壳出风口分别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机壳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顶部,所述机壳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前侧并靠近所述机壳底部设置;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机壳内;
换热风扇,其设于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换热风扇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通过所述换热风扇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所述机壳进风口引入所述机壳内部,经过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蜗壳,其设于所述机壳内部并与所述换热风扇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分布;
新风风扇,其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驱动电机,其安装于所述机壳;所述驱动电机配置为一个,用于驱动所述换热风扇和所述新风风扇同步运转;所述驱动电机包括有第一电机轴和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与所述第二电机轴共轴线设置,所述第一电机轴与所述换热风扇连接,所述第二电机轴与所述新风风扇连接;
预留孔,其开设于所述新风蜗壳朝向所述换热风扇的侧壁,所述预留孔与所述新风蜗壳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电机轴穿过所述预留孔设置;
所述换热风扇的轴向长度为L1;
所述新风风扇朝向所述预留孔的一侧为所述新风风扇的迎风侧;所述新风风扇迎风侧与所述新风蜗壳开设所述预留孔的侧壁朝向所述新风蜗壳内部的一侧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沿所述换热风扇轴向的宽度为L2;
其中,L1与L2满足关系式:0.0067L1≤L2≤0.02L1。
CN202322095983.9U 2023-08-04 2023-08-04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0817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5983.9U CN220817904U (zh) 2023-08-04 2023-08-04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5983.9U CN220817904U (zh) 2023-08-04 2023-08-04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17904U true CN220817904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0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95983.9U Active CN220817904U (zh) 2023-08-04 2023-08-04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17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81107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765847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140947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817904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111878906A (zh)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20817905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11306633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20750250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817903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06478809U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21005254U (zh) 挂式空调
CN220892387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689205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689203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817906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689198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689204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689197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669596U (zh) 风管机
CN220689196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81791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86816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931261U (zh) 挂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