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9596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9596U
CN220669596U CN202322134444.1U CN202322134444U CN220669596U CN 220669596 U CN220669596 U CN 220669596U CN 202322134444 U CN202322134444 U CN 202322134444U CN 220669596 U CN220669596 U CN 220669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indoor
fresh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344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健
侯毛毛
戴现伟
孟庆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344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69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9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9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属于风管机技术领域,该风管机包括机壳、换热风机、换热器、新风模块、引流件和切换组件;机壳限定形成有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连通有室内进风口,第二腔连通有室内出风口;换热风机设于第一腔内;换热器设于第二腔;通过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经过室内进风风道引入第二腔内,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由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新风蜗壳其设于第一腔内;新风风机设于新风蜗壳内;引流件内部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引流风道连通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朝向室内设置;第二出风口朝向第二腔设置;切换组件安装于引流件,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该风管机可以单独开启新风功能。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管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式空调机简称风管机,由空调连接风管向室内送风形成小型的全空气系统。现有的风管机在制冷或者制热模式下空气循环以室内为主,仅仅是将室内空气吸入天井机内部进行换热后再排出室内,室内空气的反复循环造成空气质量差,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威胁。
目前市场上的风管机内部通常限定形成有新风进风通道和室内空气进风通道,其中,新风进风通道和室内空气进风通道相互独立设置,大多数风管机通常设置有一个出风风道,新风进风通道和室内空气进风通道分别与出风风道连通,室内空气进入室内空气进风通道后由出风风道流至室内,室外新风进入新风进风通道后也由出风风道流至室内。
由于风管机没有单独开设室外新风流至室内的出风风道,室外新风通常需要与室内空气混合后一同由室内出风口进入室内。现有技术中,用于驱动室外新风流动的新风风机动力通常小于用于驱动室内空气流动的换热风机,导致室外新风无法仅靠新风风机的运转由出风风道流至室内,或者仅靠新风风机无法满足室外新风的长距离送风,送风效果差。但是如果室外新风的出风风道与室内空气的出风风道相互独立开设,当室外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差较大时,两种温差较大的气流吹向人体,容易引起人体不适。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风管机的室外新风流至室内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管机无法单独开启新风功能或者单独开启新风功能时送风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
机壳,其限定形成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连通有室内进风口,第二腔连通有室内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对应开设于机壳相对的两侧;
换热蜗壳,其设于第一腔内,换热蜗壳限定形成有室内进风风道;
换热风机,其设于室内进风风道内;
换热器,其设于第二腔;通过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经过室内进风风道引入第二腔内,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由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蜗壳,其设于第一腔内,新风蜗壳限定形成有新风风道;
新风风机,其设于新风风道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引流件,其内部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引流件与新风蜗壳连接,使引流风道与新风风道连通;引流风道连通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朝向室内设置;第二出风口朝向第二腔设置;
切换组件,其安装于引流件,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
切换组件打开第二出风口时,引流风道与第二腔相连通且引流风道与室内相隔断,通过新风风机和/或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经过新风风道引入引流风道内,由第二出风口引入第二腔,然后由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切换组件关闭第二出风口时,引流风道与第二腔相隔断且引流风道与室内相连通,通过新风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经过新风风道引入引流风道内,由第一出风口流至室内。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引流件,利用引流件内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通过设置引流风道,利用引流风道与室内连通,可以使室外新风单独由第一出风口流至室内,减少了室外新风的流动阻力,保持新风最大风量,从而保证室内换气效率;同时,引流风道又与第二腔连通,以使新风蜗壳内的室外新风可以进入第二腔内经过换热器换热形成空调风,然后与室内空气换热形成的空调风混合后流至室内;通过设置切换组件,利用切换组件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以实现引流风道与第二腔的连通或隔断,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室外新风流至室内的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出风口,不仅可以使室外新风直接流至室内,还可以使用户在室内可以直观的看到可以引入室外新风的第一出风口,实现室外新风的可视化,提升新风仪式感。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引流件位于换热器上方,并且第二出风口开设于引流件的底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引流件包括连接部和出风部,连接部与新风蜗壳连接,连接部限定形成有连接风道,连接风道与新风风道连通;出风部连接于连接部远离新风蜗壳的一端;出风部限定形成有新风出风风道,新风出风风道与连接风道连通并共同形成引流风道;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开设于出风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远离新风蜗壳的一端朝室内出风口延伸,以使出风部靠近室外出风口设置;第一出风口开设于出风部朝向室内的一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的长度方向与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交,连接部位于出风部长度方向的一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与出风部连接的一端的竖直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连接部与新风蜗壳连接的一端的竖直截面面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组件包括挡板和切换电机,挡板位于第二出风口处;切换电机安装于引流件并位于引流风道外侧,切换电机用于驱动挡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挡板在第一位置时,挡板伸入引流风道内,以打开第二出风口,并使引流风道与室内相隔断;挡板在第二位置时,挡板位于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关闭且引流风道与室内相连通。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引流件设有安装部,安装部位于引流风道外侧,切换电机安装于安装部。
除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
机壳,其限定形成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连通有室内进风口,第二腔连通有室内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对应开设于机壳相对的两侧;
换热蜗壳,其设于第一腔内,换热蜗壳限定形成有室内进风风道;
换热风机,其设于室内进风风道内;
换热器,其设于第二腔;通过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经过室内进风风道引入第二腔内,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由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蜗壳,其设于第一腔内,新风蜗壳限定形成有新风风道;
新风风机,其设于新风风道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引流件,其内部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引流件与新风蜗壳连接,使引流风道与新风风道连通;引流风道连通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朝向室内设置;第二出风口朝向第二腔设置;
挡板,其位于第二出风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
切换电机,其安装于引流件,用于驱动挡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挡板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出风口被打开,引流风道与第二腔相连通且引流风道与室内相隔断;通过新风风机和/或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由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挡板在第二位置时,第二出风口被关闭,引流风道与第二腔相连通且引流风道与室内相隔断,通过新风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由第一出风口流至室内。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管机通过设置引流件,利用引流件内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通过设置引流风道,利用引流风道与室内连通,可以使室外新风单独由第一出风口流至室内,减少了室外新风的流动阻力,保持新风最大风量,从而保证室内换气效率;同时,引流风道又与第二腔连通,以使新风蜗壳内的室外新风可以进入第二腔内经过换热器换热形成空调风,然后与室内空气换热形成的空调风混合后流至室内;通过设置切换组件,利用切换组件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以实现引流风道与第二腔的连通或隔断,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室外新风流至室内的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出风口,不仅可以使室外新风直接流至室内,还可以使用户在室内可以直观的看到可以引入室外新风的第一出风口,实现室外新风的可视化,提升新风仪式感。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与新风管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模块与引流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引流件的半剖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引流件与新风风机、第一蜗壳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切换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B处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切换组件处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换热风机与新风风机安装于机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换热风机与换热蜗壳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壳;2、新风管;3、换热风机;4、换热蜗壳;5、引流件;6、驱动电机;7、新风蜗壳;8、切换组件;9、新风风机;
11、室内进风口;12、室内出风口;13、接水盘;14、第一腔;15、第二腔;16、安装板;
161、安装板通口;
21、新风进风口;
51、第一出风口;52、出风部;53、连接部;54、安装部;
521、第二出风口;522、新风出风风道;531、连接风道;532、第一通口;
541、第一连接孔;542、第二连接孔;
71、第一蜗壳;72、第二蜗壳;73、新风壳;74、蜗壳出风口;75、净化模块;76、蜗壳进风口;
721、新风格栅;731、净化室;
81、切换电机;82、挡板;83、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图2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风管机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风管机包括机壳1、换热器、换热风机3、新风模块和引流件5。
如图1-图4所示,机壳1用于形成风管机的外观,机壳1左侧到机壳1右侧为机壳1的长度方向;机壳1顶部到机壳1底部为机壳1的高度方向;机壳1前侧到机壳1后侧为机壳1的厚度方向;机壳1的内部限定形成有第一腔14和第二腔15,第一腔14和第二腔15相互连通,第一腔14和第二腔15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第一腔14靠近机壳1后侧设置,第二腔15靠近机壳1前侧设置;第一腔14连通有室内进风口11,第二腔15连通有室内出风口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2开设于机壳1前侧,室内进风口11开设于机壳1后侧;室内出风口12和室内进风口11分别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以增加室内出风口12和室内进风口11的开口尺寸,从而使风管机具有较大的进风量和出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内部设有安装板16,安装板16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并将机壳1内部划分为第二腔15和第一腔14;第二腔15与第一腔14沿机壳1厚度方向并列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板16设有用于连通第二腔15与第一腔14的安装板通口161。
如图1-图4所示,换热器安装于机壳1并位于第二腔15内,用于对进入第二腔15的空气进行换热处理,以使第二腔15内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靠近室内出风口12设置;还需要说明的是,空调风可能为冷风,也可能为热风,甚至可能为常温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倾斜设于第二腔15内,其目的是,在第二腔15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换热器与第二腔15内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风管机的换热效率,增大换热的空气量;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沿机壳1高度方向自上而下向靠近室内进风口11的一侧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内设有接水盘13,接水盘13位于第二腔15内并位于换热器底部,以收集经换热器降温除湿产生的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在风管机中溢流,避免对风管机的内部零件造成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内设有换热蜗壳4,换热蜗壳4安装于安装板16并位于安装板通口161处;换热蜗壳4内限定形成由室内进风风道,室内进风风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室内进风风道的出风口与安装板通口161对应设置,室内进风风道的进风口位于第一腔14内,由室内进风口12进入第一腔14的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风道的进风口进入室内进风风道内,并由安装板通口161进入第二腔15内。换热风机3安装于换热蜗壳4,以使换热风机3设于机壳1内;需要说明的是,换热蜗壳4位于第一腔14内。
如图3、图19和图20所示,换热风机3安装于机壳1并位于室内进风风道内;用于将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11经过室内进风风道引入第二腔15内,经过换热器换热处理形成空调风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以满足用户制冷或制热需要。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风机3连接有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安装于安装板16并位于第一腔14内;驱动电机6与换热风机3连接并驱动换热风机3转动,以使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11进入第一腔14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换热风机3配置为两个,以增加风管机的进风量;相应地,换热蜗壳4也配置为两个,两个换热蜗壳4与两个换热风机3一一对应设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换热风机3沿机壳1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并且两个换热风机3由一个驱动电机6驱动,驱动电机6位于两个换热风机3之间,驱动电机6同时驱动两个换热风机3运转,以将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11引入第二腔15内,经过安装板通口161进入第二腔15内,经过换热器换热处理形成空调风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从而实现风管机的制冷或制热功能,满足用户需要;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机6为双轴电机。
如图3所示,新风模块安装于第一腔14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具体地,如图5所示,新风模块包括新风蜗壳7和新风风机9;新风蜗壳7内部限定形成有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连通有新风进风口21和蜗壳出风口74,新风进风口21与室外连通,蜗壳出风口74与室内连通;新风风机9安装于新风蜗壳7并位于新风风道内;通过新风风机9运转,将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21引入新风风道内,然后由蜗壳出风口74流出新风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新风蜗壳7包括第一蜗壳71、第二蜗壳72和新风壳73;第一蜗壳71与第二蜗壳72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新风腔,新风风机9安装于新风腔内;新风壳73与第二蜗壳72背离第一蜗壳71的一侧相对设置,以共同形成净化室731;第一蜗壳71与第二蜗壳72共同限定形成蜗壳出风口74,第二蜗壳72与新风壳73共同限定形成蜗壳进风口76;需要说明的是,新风腔和净化室731相互连通并共同形成新风风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蜗壳72设有新风格栅721,新风格栅721位于净化室731与新风腔的连接处,以使净化室731与新风腔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新风蜗壳7连接有新风管2,新风管2位于蜗壳进风口76处,新风管2远离新风蜗壳7的一端延伸至室外,以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管2进入新风风道内;需要说明的是,新风进风口21开设于新风管2位于室外的一端,以使室外新风可以由新风进风口21进入新风风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净化室731内设有净化模块75,净化模块75用于对流至净化室731的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处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模块75包括净化框和过滤网,过滤网设置在净化框上,过滤网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净化,避免室外新风中掺杂的杂质和絮状物进入室内;需要说明的是,净化室731设有插口,以使净化模块75通过插口伸入净化室731内,从而实现净化模块75的安装,当需要拆卸净化模块75时,将净化模块75从插口处拔出即可,通过将净化模块75可拆卸的安装于净化室731内,可以方便用户自行拆卸清洗更换过滤网,本实施例中净化模块75的拆卸和安装方式简单、易操作。
如图6所示,新风风机9安装于新风腔内,通过新风风机9运转,将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21经过新风管2进入净化室731内,经过净化模块75净化处理后,经过新风格栅721进入新风腔中,然后室外新风由蜗壳出风口74流出新风蜗壳7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新风风机9与换热风机3共轴线设置,并且新风风机9和换热风机3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新风风机9连接有连接轴,并且新风风机9通过连接轴与换热风机3连接,以使新风风机9与换热风机3同步运转;需要说明的是,连接轴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机6具有第一电机轴和第二电机轴,第一电机轴、第二电机轴与连接轴共轴线设置,第一电机轴与其中一个换热风机3连接,第二电机轴沿机壳1长度方向贯穿另一换热风机3后与新风风机9连接,以使驱动电机6同时驱动两个换热风机3、一个新风风机9运转。
为了使风管机可以单独开启新风功能,并且使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可以充分混合,如图3所示,上述风管机设置有引流件5,引流件5内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利用引流风道直接与室内连通,以使新风蜗壳7内的室外新风可以单独且直接流至室内;同时,引流风道又与第二腔15连通,以使新风蜗壳7内的室外新风可以进入第二腔15内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新风进入第二腔15后,可能与进入第二腔15内的室内空气先混合形成混合风再与换热器换热,也可能是先与换热器换热形成空调风后再与室内空气换热形成的空调风混合,此处属于公知常识技术,不再赘述。
具体地,引流件5连接于新风蜗壳7并位于第二腔15内;引流件5的内部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引流风道与新风风道连通,并且引流风道还与换热风道连通;引流件5设有第一出风口51,第一出风口51与引流风道,并与室内连通,以使引流风道通过第一出风口51与室内连通;引流件5还设有第一通口532和第二出风口521,第一通口532开设于引流件5与新风蜗壳7的连接处并位于引流风道与新风风道的连通处,以使引流风道通过第一通口532与新风风道连通;第二出风口521位于引流风道与第二腔15的连通处,以使引流风道通过第二出风口521与第二腔15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当引流风道分别与新风风道、室内连通时,室外新风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当引流风道分别与新风风道、换热风道连通时,室外新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2所示,引流件5包括连接部53和出风部52,连接部53与新风蜗壳7连接并位于蜗壳出风口74处,出风部52连接于连接部53远离新风蜗壳7的一端;第一出风口51开设于出风部52远离连接部53的一端,以使出风部52内的室外新风可以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53限定形成有连接风道531,出风部52限定形成有新风出风风道522,连接风道531与新风出风风道522相互连通并共同形成引流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口532开设于连接部53并位于连接部53与新风蜗壳7连接处,以使连接风道531通过第一通口532与新风风道连通;新风风道内的室外新风由第一通口532进入连接风道53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521设于出风部52并位于出风部52朝向换热器的一侧;新风出风风道522通过第二出风口521与第二腔15连通,以使新风出风风道522内由第二出风口521流至第二腔15的室外新风可以尽快与换热器接触,提高换热器对室外新风的换热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53沿机壳1厚度方向朝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延伸,出风部52靠近室内出风口12设置并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出风部52开设第一出风口51的一侧位于室内出风口12处,并且第一出风口51的开口方向与室内出风口12的开口方向大致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出风口521也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朝向机壳1底部设置,以使引流风道内的室外新风可以进入第二腔15内。
由于新风蜗壳7与两个换热蜗壳4沿机壳1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新风蜗壳7位于机壳1长度方向的一端(即新风蜗壳7靠近机壳1左侧设置),为了与新风蜗壳7连接,连接部53也靠近机壳1左侧设置。而第一出风口51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因此,连接部53位于出风部52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一端。
由于连接部53由新风蜗壳7朝室内出风口12延伸,而第一出风口51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出风部52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部53的延伸方向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51处设有出风格栅,以使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的室外新风经过出风格栅时被打散,从而降低流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53沿机壳1高度方向的截面尺寸沿机壳1厚度方向自远离新风蜗壳7的方向逐渐减小,使连接风道531的竖直截面尺寸自与新风风道连接的一端朝连接风道531与新风出风风道522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以增加室外新风在连接风道531内的流速,从而增加室外新风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的流速,进而增加室外新风的送风距离。
上述风管机还包括切换组件8,切换组件8安装于引流件5,利用切换组件8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521,以控制引流风道与第二腔15的连通或隔断,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室外新风流至室内的方式。切换组件8打开第二出风口521时,引流风道与第二腔15隔断并且引流风道与室内连通,室外新风经过引流风道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切换组件8关闭第二出风口521时,引流风道与第二腔15连通并且引流风道与室内隔断,室外新风经过引流风道进入第二腔15内,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
具体地,如图14-图18所示,切换组件8包括挡板82和切换电机81,挡板82位于第二出风口521处,切换电机81安装于出风部52;切换电机81与挡板82连接并驱动挡板8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当挡板82位于第一位置时,挡板82由第二出风口521伸入新风出风风道522内,第二出风口521被打开,以使新风出风风道522与第二腔15连通,此时新风出风风道522在挡板82的作用下与室内相隔断,因此,新风风道内的室外新风经过连接风道531进入新风出风风道522后由第二出风口521进入第二腔15内,经过换热器换热处理形成空调风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
当挡板82位于第二位置时,挡板82位于第二出风口521处,第二出风口521被关闭,从而使新风出风风道522与第二腔15相隔断,此时,新风出风风道522通过第一出风口51与室内连通,因此,新风风道内的室外新风经过连接风道531进入新风出风风道522后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室外新风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时,由于室外新风自新风腔进入引流风道后没有改变流动方向,因此,室外新风流动的阻力小,室外新风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时,可以吹出较远距离;当室外新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由于换热风机3输出的动力比新风风机9大,而且换热风机3配置为两个,因此,室外新风也可以在换热风机3的作用而吹出更远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82设有旋转轴83,旋转轴83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挡板82沿机壳1长度方向的其中一侧,切换电机81的电机轴与旋转轴83连接,以驱动挡板82绕旋转轴83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轴83与切换电机81的电机轴共轴线设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电机81还可以驱动挡板82转动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即第二出风口521未完全打开也未完全关闭,新风出风风道522与第二腔15连通且新风出风风道522与室内连通,此时,新风风道内的室外新风经过连接风道531进入新风出风风道522后,一部分由第二出风口521进入第二腔15内,经过换热器换热处理形成空调风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另一部分直接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挡板82在这一位置时,室内空气与室外新风未实现完全混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52设有用于固定切换电机81的安装部54,安装部54位于新风出风风道522外侧;安装部54设有第一连接孔541,第一连接孔541为沿机壳1长度方向贯穿安装部54的通孔,第一连接孔541的开口方向沿机壳1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新风出风风道522连通,第一连接孔541靠近出风部52开设第二出风口521的位置设置,以使切换电机81的电机轴可以穿过第一连接孔541与设置在第二出风口521处的挡板82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54设有第二连接孔542,第二连接孔542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切换电机81设有与第二连接孔542对应设置的第三连接孔,第二连接孔542与第三连接孔内同时设有同一紧固件,以使切换电机81安装于安装部54;需要说明的是,紧固件为螺栓或螺钉等部件;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孔542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盲孔;第三连接孔需要为沿机壳1长度方向设置通孔,以使紧固件可以穿过第三连接孔设于第二连接孔542内,从而使切换电机81与安装部54固定连接。
上述风管机的工作原理为:当需要单独开启新风功能时,切换电机81驱动挡板82转动第二位置,挡板82位于第二出风口521处,以关闭第二出风口521,从而使新风出风风道522与第二腔15相隔断,此时,新风出风风道522通过第一出风口51与室内连通,通过新风风机9运转,将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21引入净化室731内,经过净化模块75净化处理后进入新风腔内,然后由第一通口532进入连接风道531内,经过新风出风风道522后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当室外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差较大,室外新风需要换热时,切换电机81驱动挡板82转动至第一位置,挡板82由第二出风口521伸入新风出风风道522内,此时新风出风风道522在挡板82的作用下与室内相隔断,新风出风风道522与第二腔15连通,通过新风风机9运转,将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21引入净化室731内,经过净化模块75净化处理后进入新风腔内,然后由第一通口532进入连接风道531,经过新风出风风道522后,由第二出风口521进入第二腔15内,同时,通过换热风机3运转,将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11引入第一腔14内,经过安装板通口161进入第二腔15内,室外新风与室内空气在第二腔15内混合并与换热器接触,以换热处理形成空调风,空调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挡板81打开第二出风口521,使引流风道与第二腔15连通时,室外新风在新风风机9和换热风机3共同作用下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
当室内外温差不大时,可以单独开启新风功能,室外新风可以不进行换热处理而直接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室外新风可以进入第二腔15内与室内空气混合并换热形成空调风后流至室内,避免因风管机吹出的空调风和室外新风温差较大而引人不适。
还需要说明的是,风管机在实现换热功能时,新风功能也可以单独开启,即室外新风也可以直接由第一出风口51流至室内;风管机在关闭换热功能时,新风功能也可以单独开启,但是此时室外新风经过新风风道、引流风道由第二出风口521流至第二腔内,然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室外新风需要多次改变流动方向,流动阻力大且新风风机9的输出动力较小,导致室外新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时难以实现长距离送风。
上述风管机通过设置引流件5,引流件5内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利用引流风道与室内连通,以使新风蜗壳7内的室外新风可以单独且直接流至室内,减少了室外新风的流动阻力,保持新风最大风量,从而保证室内换气效率;而且引流风道又与第二腔15连通,以使新风蜗壳7内的室外新风可以进入第二腔15内与进入第二腔15的室内空气混合并经过换热器换热形成空调风后由室内出风口12流至室内;通过设置切换组件8,利用切换组件8连通或隔断引流风道与第二腔15,以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室外新风流至室内的方式;风管机通过在引流件5设置第一出风口51,不仅可以使室外新风直接流至室内,还可以使用户在室内可以直观的看到可以引入室外新风的第一出风口51,实现室外新风的可视化,提升新风仪式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限定形成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连通有室内进风口,所述第二腔连通有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对应开设于所述机壳相对的两侧;
换热蜗壳,其设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蜗壳限定形成有室内进风风道;
换热风机,其设于所述室内进风风道内;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所述室内进风口经过所述室内进风风道引入所述第二腔内,室内空气经过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蜗壳,其设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新风蜗壳限定形成有新风风道;
新风风机,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引流件,其内部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所述引流件与所述新风蜗壳连接,使所述引流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引流风道连通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朝向室内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二腔设置;
切换组件,其安装于所述引流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所述切换组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时,所述引流风道与所述第二腔相连通且所述引流风道与所述室内相隔断,通过所述新风风机和/或所述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经过所述新风风道引入所述引流风道内,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引入所述第二腔,然后由所述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所述切换组件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时,所述引流风道与所述第二腔相隔断且所述引流风道与室内相连通,通过所述新风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经过所述新风风道引入所述引流风道内,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流至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位于所述换热器上方,并且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引流件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包括连接部和出风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新风蜗壳连接,所述连接部限定形成有连接风道,所述连接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新风蜗壳的一端;所述出风部限定形成有新风出风风道,所述新风出风风道与所述连接风道连通并共同形成所述引流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开设于所述出风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新风蜗壳的一端朝所述室内出风口延伸,以使所述出风部靠近所述室外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出风部朝向室内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出风部长度方向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出风部连接的一端的竖直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新风蜗壳连接的一端的竖直截面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包括挡板和切换电机,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所述切换电机安装于所述引流件并位于所述引流风道外侧,所述切换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挡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挡板伸入所述引流风道内,以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并使所述引流风道与室内相隔断;所述挡板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关闭且所述引流风道与室内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引流风道外侧,所述切换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10.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限定形成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连通有室内进风口,所述第二腔连通有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对应开设于所述机壳相对的两侧;
换热蜗壳,其设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蜗壳限定形成有室内进风风道;
换热风机,其设于所述室内进风风道内;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所述室内进风口经过所述室内进风风道引入所述第二腔内,室内空气经过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蜗壳,其设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新风蜗壳限定形成有新风风道;
新风风机,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引流件,其内部限定形成有引流风道,所述引流件与所述新风蜗壳连接,使所述引流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引流风道连通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朝向室内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二腔设置;
挡板,其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切换电机,其安装于所述引流件,用于驱动所述挡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挡板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出风口被打开,所述引流风道与所述第二腔相连通且所述引流风道与室内相隔断;通过所述新风风机和/或所述换热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由所述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所述挡板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出风口被关闭,所述引流风道与所述第二腔相连通且所述引流风道与所述室内相隔断,通过所述新风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流至室内。
CN202322134444.1U 2023-08-09 2023-08-09 风管机 Active CN220669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4444.1U CN220669596U (zh) 2023-08-09 2023-08-09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4444.1U CN220669596U (zh) 2023-08-09 2023-08-09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9596U true CN220669596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40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34444.1U Active CN220669596U (zh) 2023-08-09 2023-08-09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695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16918B1 (ko) 환기 겸용 공기 조화기
CN106765847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100547306C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前板
CN1329694C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CN216203807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39560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111878906A (zh)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05747158U (zh) 独立新风型地板嵌入式对流器
KR20060119614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7357260U (zh)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CN220669596U (zh) 风管机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06478809U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11780252A (zh) 一种分体式新风空调
CN21979735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197540U (zh) 挂式空调
CN212719996U (zh) 一种分体式新风空调
CN22081791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46650U (zh) 挂式空调
CN221005254U (zh) 挂式空调
CN220750261U (zh) 风管机
CN220817904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20750250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1924374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