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0261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50261U
CN220750261U CN202322239754.XU CN202322239754U CN220750261U CN 220750261 U CN220750261 U CN 220750261U CN 202322239754 U CN202322239754 U CN 202322239754U CN 220750261 U CN220750261 U CN 2207502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cavity
volute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397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毛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3975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502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502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502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管机,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其包括:机壳,其限定有送风腔与换热腔,机壳上开设有与送风腔连通进风口以及与换热腔连通的出风口,换热器以及换热风机,分别位于换热腔以及送风腔内;新风蜗壳,设于送风腔内且其沿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新风蜗壳内有新风腔;两个轴流风机,沿新风蜗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新风腔内;两个新风出口,对应两个轴流风机开设于新风蜗壳靠近换热风机的一侧,以使新风腔内的新风向换热风机方向吹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布局新风蜗壳的内部结构以及位置,最大化空间利用,压缩了新风蜗壳的尺寸,不增加整机外形尺寸的前提下,将新风蜗壳放置于机壳的内部,解决售后安装困难的问题且增加整机性能。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卧室用小型风管机尺寸受限于卧室装修情况,对整机外形的尺寸非常敏感。该类风管机包括机壳,机壳内设置有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送风腔与换热腔,且机壳上开设有与送风腔连通进风口以及与换热腔连通的出风口。换热器设于换热腔内,以对进入所述机壳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风机设于送风腔内,以将空气从进风口引入机壳,机壳内的空气经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出风口送出,从而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风管机通常具有新风功能,伴随着居民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使得用户对新风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相关技术中,新风模块多设置于风管机的机壳的外部,该设置需将新风模块单独固定安装于室内环境中,风管机的机壳上预留新风口,在新风口处连接管道和新风模块,以将室外空间的新风引入机壳中,再通过机壳上的出风口送入室内空间,集成度差且受限于室内装修环境,售后安装较为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将新风模块设于机壳内部的技术方案,但机壳内部各部件未合理布局,使得机壳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低,且新风模块采用离心风机,增大了风管机的整体尺寸。如何在不增加整机外形尺寸的前提下增加优质新风功能是行业内的一道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风管机,包括:
机壳,其限定有沿机壳的宽度方向排布的送风腔与换热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换热腔连通;
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器对进入所述机壳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送风腔内,所述换热风机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机壳,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所述出风口送出;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送风腔内且位于所述换热风机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新风蜗壳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新风蜗壳内形成有新风腔;
两个轴流风机,沿所述新风蜗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新风腔内,所述轴流风机的转动轴线方向与所述机壳的宽度方向一致;
两个新风出口,对应两个所述轴流风机开设于所述新风蜗壳靠近所述换热风机的一侧,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用以使所述新风腔内的新风朝向所述换热风机方向吹出,所述新风依次经过所述换热风机、所述换热器并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风管机具备新风功能,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新风蜗壳设置于机壳内部且沿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风管机的整体结构相对更紧凑且集成度更高,解决售后安装困难问题且极大地增加了对各种装修安装环境的适用性。新风蜗壳的内部设置有两个轴流风机,轴流风机的转动轴线与机壳的宽度方向一致,轴流风机与现有新风模块采用的离心风机相比,其占用空间更小、风量大,在不额外增加安装尺寸且保证新风量的同时,使新风蜗壳内置于风管机的机壳中,提高机壳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使整机一体化更佳,安装更方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蜗壳上开设有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的新风进口,所述新风进口与室外连通;所述新风腔内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出口之间,用以过滤经所述新风进口进入所述新风腔内的室外新风,使得新风蜗壳内的室外新风经过过滤后再输入至室内环境中,进一步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进口开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过滤组件靠近所述新风进口设置,且所述过滤组件覆盖所述新风腔在所述机壳的宽度方向上的横截面,该设置减小了过滤组件的过滤面积,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底端且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新风蜗壳的底端开设有抽拉口,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滤网,所述滤网依次贯穿所述进风口、所述抽拉口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新风腔内;进风进口设于机壳的底端,避免新风蜗壳影响整机的进风效果,同时,新风蜗壳的底端开设有抽拉口,使得过滤组件为下抽拉式安装,可方便对过滤组件进行更换或检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抽拉口外部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所述新风蜗壳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对应适配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适配连接,以使所述安装板压紧所述滤网并将所述抽拉口密封,该设置使得过滤组件与新风蜗壳可拆卸连接,方便更换、维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新风蜗壳安装于所述安装口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蜗壳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机壳的外壁上,方便新风蜗壳的安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出口处设置有导风圈,所述导风圈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连接,其另一端向所述新风腔内延伸,所述轴流风机安装于所述导风圈内;该设置能够减小轴流风机的气流泄露,增加轴流风机的风量,进一步降低气流噪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轴流风机包括轴流风扇以及电机,所述导风圈内设置有电机支架,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压板安装于所述电机支架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轴流风扇连接以驱动所述轴流风扇转动,方便电机的安装、走线。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风管机,其包括:
机壳,其限定有水平方向排布的送风腔与换热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换热腔连通;
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器对进入所述机壳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送风腔内,所述换热风机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机壳,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所述出风口送出;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送风腔内且位于所述换热风机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新风蜗壳内形成有新风腔;
两个新风出口,间隔设置于所述新风蜗壳靠近所述换热风机的一侧,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腔连通;
两个轴流风机,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新风出口处,所述轴流风机驱动所述新风腔内的新风通过所述新风出口朝向所述换热风机方向吹出。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风管机具备新风功能,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新风蜗壳的内部设置有两个轴流风机,轴流风机与现有新风模块采用的离心风机相比,其占用空间更小、风量大,在不额外增加安装尺寸且保证新风量的同时,使新风蜗壳内置于风管机的机壳中,使得风管机的整体结构相对更紧凑且集成度更高,解决售后安装困难问题且极大地增加了对各种装修安装环境的适用性。同时,新风蜗壳内流出的新风经过换热器后由出风口流出,实现混风出风,气温调节效果好,避免室内外温差导致新风与空调风温差大导致的人体不适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外观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省略顶板的结构立体图1;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省略顶板的结构立体图2;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的前视图;
图11是图10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的局部爆炸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新风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爆炸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省略第二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结构爆炸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后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风管机100;机壳1;进风口11;出风口12;顶板13;底板14;侧板15;送风腔16;换热腔17;接水盘18;排水口181;换热器2;换热风机3;换热蜗壳31;蜗壳进风口311;蜗壳出风口312;离心风扇32;第一驱动电机33;新风模块4;新风蜗壳41;滑轨411;限位筋4111;新风进口412;新风出口413;抽拉口414;第一蜗壳415;第二蜗壳416;第二卡接部417;安装部418;支承部419;新风腔42;轴流风机43;轴流风扇431;电机432;输出轴4321;导风圈44;电机支架45;容纳部451;支撑条452;电机压板46;过滤组件47;滤网471;安装板472;第一卡接部4721;电控盒6;电控组件61;分隔件7;新风进风管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中央空调风管式室内机(简称风管机)属于空调器,空调器包括风管机(即空调器的室内机)和空调外机(即空调器的室外机),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室内机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风管机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室外机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风管机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风管机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管机100,下面参考图1~20对风管机100进行描述,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100的整机图。
参考图1~图3,风管机100包括机壳1,机壳1形成风管机100的外观,机壳1的内部限定有容纳腔。机壳1具有顶端与底端,且机壳1的顶端与机壳1的底端为机壳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机壳1上形成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作为机壳1外部空气流入的入口,出风口12作为机壳1内换热后的空调风流出的出口,机壳1外部的室内空气通过进风口11进入机壳1内部,最后由出风口12处排至室内。
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机壳1内部设置有分隔件7,分隔件7将容纳腔分隔为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送风腔16与换热腔17。其中,送风腔16与进风口11相连通,换热腔17与出风口12相连通。
继续参考图4,机壳1大致呈长方体状,送风腔16与换热腔17沿机壳1的宽度方向排布。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2设于机壳1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进风口11设于机壳1的底端。
具体地说,出风口12和进风口11分别位于机壳1的前侧和底侧。机壳1包括位于顶端的顶板13、位于底端的底板14以及连接于顶板13、底板14的左右两侧的侧板15,顶板13、底板14以及两侧板15围合形成容纳腔。其中,顶板13、底板14与侧板15可以采用分体连接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体式。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风管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定义风管机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风管机的方向区分左右,定义风管机一般性正常工作时的上侧和下侧来区分上下。
参考图5,风管机100还包括换热器2与换热风机3,换热器2设于换热腔17内,用于与进入机壳1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风机3设置于送风腔16内,用于驱动机壳1外部的室内空气通过进风口11进入机壳1内。
参考图5、图6,换热器2靠近出风口12设置,且换热腔17与出风口12相连通,机壳1内的空气经换热器2换热后形成的空调风由出风口12送出。换热风机3靠近进风口11设置,且送风腔16与进风口11相连通,换热风机3驱动室内空气通过进风口11进入机壳1,并使得机壳1内的空气沿进风口11朝出风口12的方向流动。
参考图7、图8,换热器2位于换热腔17内且设于与出风口12相对应的位置。其中,换热器2倾斜设置于换热腔17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沿机壳1的竖直方向上,换热器2向靠近出风口12的一侧倾斜设置。该设置增大换热器2的换热面积,提高风管机100的换热效率,增大换热的空气量。
进一步的,风管机100还包括接水盘18,接水盘18设于换热腔17的底端,接水盘18用于支撑换热器2,盛接风管机100工作时从换热器2上流下的冷凝水,接水盘18上设有排水口181,用于将接水盘18内的冷凝水排出风管机100。
换热风机3位于风机腔16内且设于与进风口11相对应的位置。其中,换热风机3为离心风机。具体地,换热风机3包括换热蜗壳31、设置于换热蜗壳31内的离心风扇32以及第一驱动电机33,第一驱动电机33与离心风扇32连接用以驱动离心风扇32转动。其中,换热蜗壳以及离心风扇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离心风扇通过一个第一驱动电机33驱动。
换热蜗壳31上形成有向换热蜗壳31内部进风的蜗壳进风口311以及向换热器2送风的蜗壳出风口312。其中,换热蜗壳31收容于送风腔16内,且与分隔件7连接,以使蜗壳出风口312与换热腔17连通,蜗壳进风口311位于蜗壳31的两侧并与风管机100的风机腔16连通。
换热风机3工作时,第一驱动电机33驱动离心风扇32转动,通过进风口11将室内空气吸入风机腔16内,然后通过蜗壳进风口311进入换热蜗壳31内,经过离心风扇32的气流通过蜗壳出风口312进入换热腔17内并吹向换热器2,经过换热3的气流换热后形成空调风最终由出风口12进入室内,以此形成循环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其中,空调风为热风或者冷风。
参考图5,为了实现风管机100的新风功能,风管机100还包括新风模块4。新风模块4设置于机壳1的内部且靠近进风口11设置,用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本实施例中,新风模块4设置于机壳1的送风腔16内,使得风管机100的整体结构相对更紧凑且集成度更高,不必单独将新风模块4固定安装于室内环境中,解决售后安装困难问题且极大地增加了对各种装修安装环境的适用性,使其不必受限于室内环境的装修情况。
参考图8,新风模块4包括新风蜗壳41以及轴流风机43,新风蜗壳41内形成有新风腔42,轴流风机43设置于新风腔42内,用以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腔42内。
具体地说,新风蜗壳41设于送风腔16内且位于换热风机3远离换热器2的一侧,新风蜗壳41上开设有新风进口412以及新风出口413,新风进口412与新风腔42连通且新风进口412与室外连通,以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口412进入新风蜗壳41内;新风出口413与新风腔42连通,以使新风腔42内的室外新风经过新风出口413流出。
本实施例中,新风出口413设置有两个,两个新风出口413间隔设置于新风蜗壳41靠近换热风机3的一侧;轴流风机43设置有两个,两个轴流风机43对应安装于两个新风出口413处,轴流风机43驱动新风腔42内的新风通过新风出口413朝向换热风机3方向吹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管机100,将新风模块4设置于机壳1内部,解决现有技术新风模块4挂在整机外部导致的售后安装困难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对各种装修安装环境的适用性。新风蜗壳41的内部间隔设置有两个轴流风机43,轴流风机43与现有新风模块4采用的离心风机相比,其占用空间更小、风量更大,在不额外增加风管机100的安装尺寸且保证新风量的同时,使新风蜗壳41内置于风管机100的机壳1中,提高机壳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新风模块4的安装便捷性。
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9,新风蜗壳41靠近进风口11设置且新风蜗壳41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轴流风机43沿新风蜗壳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新风腔42内,且轴流风机43的转动轴线方向与机壳1的宽度方向一致,两个新风出口413对应两个轴流风机43开设,且两个新风出口413沿新风蜗壳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轴流风机43工作使得新风腔42内的新风通过新风出口413朝向换热风机3方向吹出,新风模块4采用两个轴流风机43作为室外新风驱动的动力源,通过优化新风模块4的结构,并优化空间布局,在不额外增加安装尺寸的前提下,使新风模块4内置于整机之中,使风管机100整机一体化更佳,安装更方便。
具体地说,轴流风机43运行时,从室外引新风进入送风腔16内,即新风出口413流出的新风进入风管机100的整机进风侧。在换热风机3的驱动下,新风模块4吹出的新风以及进风口11进入送风腔16的室内空气混合,吹入换热腔17即整机出风侧,经过换热器2换热,最终吹入室内,实现新风混风出风,气温调节效果好。该设置在机壳1内部,实现新风混风功能,避免了新风直接吹出时,室内外温差导致新风与空调风温差大导致的人体不适的问题。
进一步的,参考图9,新风出口413处设置有导风圈44,导风圈44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与新风出口413连接,其另一端向新风腔42内延伸,轴流风机43安装于导风圈44内,且轴流风机43的在其径向方向上的边缘与导风圈44之间具有间隙。通过设置导风圈44,且将轴流风机43设于导风圈44内,能够减小轴流风机43的气流泄露,增加轴流风机43的风量,进一步降低气流噪声。
参考图10、图11,轴流风机43包括轴流风扇431以及电机432,导风圈44内设置有电机支架45,电机432通过电机压板46安装于电机支架45上,电机432的输出轴4321贯穿电机支架45与轴流风扇431连接以驱动轴流风扇431转动,通过设置电机支架45,方便电机432的安装、走线。其中,导风圈44与电机支架45可为一体化设置,便于成型,制造方便。
具体地说,参考图12,电机支架45包括三个支撑条452以及容纳部451,容纳部451用于安装电机432,容纳部451位于导风圈44的中部且与轴流风扇431同轴设置。支撑条452的一端连接容纳部451的外壁,支撑条452的另一端与导风圈44相连。电机432安装在容纳部451内,电机压板46压紧电机432并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电机支架45上。
进一步的,为了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风管机100还包括新风进风管8,新风进风管8的一端与新风进口412连接,新风进风管8的另一端贯穿机壳1延伸至室外,从而使得室外新风可通过新风进风管8经过新风进口412进入新风腔2内,实现风管机100的新风功能。
参考图13、图14,新风模块4还包括过滤组件47,过滤组件47设置于新风腔42内,且过滤组件47位于新风进口412与新风出口413之间,用以过滤经新风进口412进入新风腔42内的室外新风。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过滤组件47,使得经过新风进口412进入新风蜗壳41内的室外新风,经过过滤组件47过滤后再输入至室内环境中,进一步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进一步的,参考图11,新风进口412开设于新风蜗壳4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过滤组件47靠近新风进口412设置,且过滤组件47覆盖新风腔42在机壳1的宽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也就是说,过滤组件47覆盖新风腔42内的气流流通截面。通过将新风进口412设置于新风蜗壳41的一端,且过滤组件47靠近新风进口412设置,减小了过滤组件47的过滤面积,进而减少了过滤组件47所用的物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参考图12~图14,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开设于机壳1的底端,且进风口11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新风蜗壳41的底端开设有抽拉口414,过滤组件47依次贯穿进风口11、抽拉口414可移动地设于新风腔42内。该设置使得过滤组件4743可抽动连接于新风腔42内,方便用户对过滤组件47进行清洗、更换或者维修。
新风蜗壳41的底端开设有抽拉口414,使得过滤组件47为下抽拉式安装结构,可方便用户对过滤组件47进行更换或检修。进风进口设于机壳1的底端,避免新风蜗壳41影响整机的进风效果的同时,无需在机壳1上单独开设供过滤组件47贯穿的开口,简单方便。
参考图14,本实施例中,新风蜗壳41包括第一蜗壳415与第二蜗壳416,第一蜗壳415相对第二蜗壳416靠近换热风机3设置,第一蜗壳415与第二蜗壳416连接扣合形成新风腔42,其中,第一蜗壳415与第二蜗壳416连接共同限定形成与出风腔连通的新风进口412。其中,新风出口413开设于第一蜗壳415上,安装部418设置于第二蜗壳416的外壁上。
具体地说,参考图14~图16,过滤组件47包括滤网471,新风腔42内设置有滑轨411,滤网471可沿滑轨411的延伸方向滑动。滑轨411包括位于抽拉口414的两侧的限位筋4111,两个限位筋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安装位,滤网471沿滑轨411滑入新风腔42并安装于安装位中。
通过推拉滤网471使其沿滑轨411移动,从而将滤网471通过抽拉口414插设于滑轨411内,或者使得滤网471沿着滑轨411从抽拉口414拆下。其中,滤网可以为HEPA过滤网。
参考图17~图19,过滤组件47还包括安装板472,安装板472位于抽拉口414的外部,安装板47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4721,新风蜗壳4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一卡接部4721对应适配的第二卡接部417,第二卡接部417与所述第一卡接部4721适配连接,以使安装板472将滤网471压紧固定并将抽拉口414密封。
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4721为卡槽,第二卡接部417为卡扣,卡扣与卡槽可拆卸连接,使得过滤组件47与新风蜗壳41可拆卸连接,方便过滤组件47的更换、维修,快捷简便。
安装板472的设置方便过滤组件47的安装拆卸,同时还保证了抽拉口414的密封性。具体地说,安装板472通过第一卡接部4721、第二卡接部417连接,将安装口密封的同时,压紧滤网471,避免滤网471沿滑轨411从抽拉口414脱出新风腔42,使得滤网471牢固的安装于新风腔42内,提高安装了稳定性。
当需要对滤网471安装或者拆卸维修、清洗时,用户掰开卡扣拿走安装板472,即可对滤网471进行维修更换,非常方便快捷,进风口11与抽拉口414均位于底端,使得过滤组件47的检修与整机维修方案及位置保持统一。
为了方便安装板472对抽拉口414进行密封,新风蜗壳41的外壁上凸设有支承部419,支承部419围设于抽拉口414的外周,第一卡接部4721与第二卡接部417连接时,安装板472抵靠在支承部419上。
出风口12开设于机壳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端,机壳1上开设有与出风口12相对设置的安装口,安装口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新风蜗壳41安装于安装口处。
具体地说,参考图20,新风蜗壳4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418,安装部418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机壳1的外壁上,方便新风蜗壳41的安装与拆卸。其中,紧固件可以为螺栓、螺钉。
安装口相对出风口12设置设于机壳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其中,安装口可由顶板13、底板14以及两侧板15围成的端部形成。
参考图20,风管机100还包括电控盒6,电控盒6内设置有电控组件61,电控组件61被配置于至少对压缩机、膨胀阀、换热风机3以及轴流风机43进行控制,从而对整个风管机100的运行进行控制。
具体地说,电控盒6安装于机壳1内且靠近新风蜗壳41设置。本实施例中,在机壳1的长度方向上,电控盒6位于新风模块4的一侧。其中,电控盒6的外壁可形成部分的侧板15。继续参考图20,电控盒6可位于新风模块4的左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盒6可位于新风模块4的右侧。
本实施例中,新风蜗壳41靠近电控盒6的一端的安装部418,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于电控盒6的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管机100,将新风模块4放置于机壳1的内部,并合理布局新风模块4的结构以及位置,解决售后安装困难的问题且提高整机性能。其中,新风模块4包括新风蜗壳41以及两个轴流风机43,新风蜗壳41设置于机壳内部且沿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轴流风机43沿新风蜗壳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最大化空间利用,压缩了新风模块4的尺寸,使新风模块4在整机内部,不增加整机外形尺寸,且使得新风量更大。新风蜗壳41流出的新风依次换热器2换热后由出风口12流出,避免室内外温差导致新风与空调风温差大导致的人体不适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限定有沿机壳的宽度方向排布的送风腔与换热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换热腔连通;
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器对进入所述机壳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送风腔内,所述换热风机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机壳,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所述出风口送出;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送风腔内且位于所述换热风机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新风蜗壳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新风蜗壳内形成有新风腔;
两个轴流风机,沿所述新风蜗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新风腔内,所述轴流风机的转动轴线方向与所述机壳的宽度方向一致;
两个新风出口,对应两个所述轴流风机开设于所述新风蜗壳靠近所述换热风机的一侧,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用以使所述新风腔内的新风朝向所述换热风机方向吹出,所述新风依次经过所述换热风机、所述换热器并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蜗壳上开设有与所述新风腔连通的新风进口,所述新风进口与室外连通;所述新风腔内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出口之间,用以过滤经所述新风进口进入所述新风腔内的新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口开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过滤组件靠近所述新风进口设置,且所述过滤组件覆盖所述新风腔在所述机壳的宽度方向上的横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底端且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新风蜗壳的底端开设有抽拉口,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滤网,所述滤网依次贯穿所述进风口、所述抽拉口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新风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抽拉口外部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所述新风蜗壳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对应适配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适配连接,以使所述安装板压紧所述滤网并将所述抽拉口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沿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新风蜗壳安装于所述安装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蜗壳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机壳的外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处设置有导风圈,所述导风圈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连接,其另一端向所述新风腔内延伸,所述轴流风机安装于所述导风圈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风机包括轴流风扇以及电机,所述导风圈内设置有电机支架,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压板安装于所述电机支架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轴流风扇连接以驱动所述轴流风扇转动。
10.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限定有水平方向排布的送风腔与换热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换热腔连通;
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器对进入所述机壳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送风腔内,所述换热风机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机壳,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所述出风口送出;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送风腔内且位于所述换热风机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新风蜗壳内形成有新风腔;
两个新风出口,间隔设置于所述新风蜗壳靠近所述换热风机的一侧,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腔连通;
两个轴流风机,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新风出口处,所述轴流风机驱动所述新风腔内的新风通过所述新风出口朝向所述换热风机方向吹出,所述新风依次经过所述换热风机、所述换热器并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CN202322239754.XU 2023-08-18 2023-08-18 风管机 Active CN2207502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39754.XU CN220750261U (zh) 2023-08-18 2023-08-18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39754.XU CN220750261U (zh) 2023-08-18 2023-08-18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50261U true CN220750261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62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39754.XU Active CN220750261U (zh) 2023-08-18 2023-08-18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502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4194A (zh) 柜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CN106765848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1339560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339561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0750261U (zh) 风管机
CN21549002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6478809U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15723645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301998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489156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30023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892388U (zh) 风管机
CN219868180U (zh) 风管机
CN221146650U (zh) 挂式空调
CN21669374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0669596U (zh) 风管机
CN21557084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620380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0931261U (zh) 挂式空调
CN21557084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744180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0689211U (zh) 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1583204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494943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689200U (zh) 挂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