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8167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8167U
CN219868167U CN202320720508.3U CN202320720508U CN219868167U CN 219868167 U CN219868167 U CN 219868167U CN 202320720508 U CN202320720508 U CN 202320720508U CN 219868167 U CN219868167 U CN 2198681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air outlet
fresh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205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宝臣
孙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205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81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81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81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属于空调技术领域,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换热器、换热风机、新风壳、新风风机和出风壳;机壳开设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机壳左侧到机壳右侧为机壳的长度方向;换热器设于机壳内部并靠近机壳进风口设置;换热风机设于机壳内部并位于换热器远离机壳进风口的一侧;新风壳设于机壳内部并且内部形成新风风道;新风风机设于新风风道内;出风壳连接于新风壳并位于机壳出风口处;出风壳内部形成有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出风风道,两个出风风道分别与新风风道连通并对应设于机壳出风口沿机壳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出风风道设有新风出风口。该空调室内机通过将室外新风包裹空调风流至室内,以使二者充分混合。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倾向于安装新风空调。新风空调是具有新风功能的一种健康舒适的空调,可以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的流通、换气,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新风空调室内机设有新风口和机壳出风口,其中,室外新风通过新风系统由新风口流至室内,室内空气通过空调器系统换热形成的空调风并由机壳出风口流至室内。新风和空调风在两套相互独立系统内流动,当新风出风口吹出的新风与由机壳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温差较大时,会引起用户不适,影响用户的舒适性体验。现阶段,在一些新风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将新风出风口靠近机壳出风口设置,以使室外新风和空调风在出风口处混合,从而降低流至室内的新风与空调风的温度差,但是由于新风的流速较高,而空调风的流速较低,因此,新风与空调风的混合效果较差;而且新风与空调风之间存在温度差,新风由新风口流出的方向与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流出的方向不一致,而且温差越大,方向偏差越大,这无疑也会降低新风与空调风的混合效果,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空调室内机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外新风与空调风混合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设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机壳左侧到机壳右侧为机壳的长度方向;
换热器,其设于机壳内部并靠近机壳进风口设置,用于将引入机壳内部的室内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机,其设于机壳内部并位于换热器远离机壳进风口的一侧,用于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引入机壳内部,并将空调风由机壳进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壳,其设于机壳内部,新风壳内部形成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风道;
新风风机,其设于新风风道内,用于引入室外新风;
出风壳,其连接于新风壳并位于机壳出风口处;出风壳内部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分别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新风风道连通;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对应设于机壳出风口沿机壳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分别设有沿机壳长度方向分布的新风出风口;
当通过换热风机运转,将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流至室内时,通过新风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风道内经过分流对应进入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由对应的新风出风口流出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后,与空调风混合形成混合风。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出风壳,以形成与新风风道连通的出风风道,并在出风壳开设新风出风口,以使室外新风由新风出风口流至室内;通过将出风壳设置于机壳出风口处,以使由由新风出风口流至室内的室外新风与由机壳出风口流出机壳内部的空调风混合;通过将出风风道设计为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并且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对应设于机壳出风口沿机壳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以使室外新风可以包裹空调风,从而限制空调风的扩散,实现室外新风与空调风的充分混合形成温度介于室外新风与空调风之间的混合风,进而避免人体接触过冷的空调风,增强用户体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壳与新风壳通过连接壳连接,连接壳内部是两端开口的连接壳通腔,连接壳通腔的一端开口沿机壳长度方向设置并与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连通,连接壳通腔的另一端开口与机壳长度方向相交并与新风风道连通。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壳,利用连接壳内部通腔的一端开口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另一端开口与机壳长度方向相交,以使出风壳与新风壳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壳和第二风道壳,第一风道壳与第二风道壳分别与连接壳连接,并且第一风道壳内部、第二风道壳内部对应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壳远离连接壳的一端与第二风道壳远离连接壳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为一体,第一连接部内部是用于连通第一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风道的通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壳远离新风壳的一端设有用于将室外新风分流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壳连接,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第一风道壳、第二风道壳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风道壳和第二风道壳共同形成封闭结构,封闭结构的中间部分设有避让腔,机壳出风口与避让腔连通。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有新风出风口,第一连接部的新风出风口和第二连接部的新风出风口分别靠近机壳出风口外缘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开设于第一风道壳的新风出风口、开设于第二风道壳的新风出风口、开设于第一连接部的新风出风口和开设于第二连接部的新风出风口围绕机壳出风口分布。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安装于机壳。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壳连接有新风管,新风管远离新风壳的一端与室外连通。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出风壳,以形成与新风风道连通的出风风道,并在出风壳开设新风出风口,以使室外新风由新风出风口流至室内;通过将出风壳设置于机壳出风口处,以使由由新风出风口流至室内的室外新风与由机壳出风口流出机壳内部的空调风混合;通过将出风风道设计为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并且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对应设于机壳出风口沿机壳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以使室外新风可以包裹空调风,从而限制空调风的扩散,实现室外新风与空调风的充分混合形成温度介于室外新风与空调风之间的混合风,进而避免人体接触过冷的空调风,增强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壳与出风壳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内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新风壳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与第二壳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蜗壳与第二壳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出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中出风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壳;2、换热风机;3、出风壳;4、新风壳;5、换热器;6、新风风机;
11、机壳出风口;12、机壳进风口;13、引导板;14、进风格栅;
31、连接壳;32、第一风道壳;33、第二风道壳;34、避让腔;35、第一连接部;36、新风出风口;37、第二连接部;38、连接壳通腔;321、第一出风风道;331、第二出风风道;
41、第一壳;42、蜗壳;43、净化框;44、第二壳;45、新风进风口;46、新风壳出风口;
411、净化室;441、新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如附图1-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换热器5、换热风机2、新风壳4、新风风机6和出风壳3。
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区分左右,定义空调室内机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定义空调室内机一般性正常工作时的上侧和下侧来区分上下。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为挂在墙壁上或者其他结构上的挂机并且空调室内机的后侧朝向墙壁。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用于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机壳1大致呈长方体框架状,机壳1具有顶端和底端且其顶端和底端为其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机壳1左侧到右侧的方向为机壳1的长度方向;机壳1开设有机壳进风口12和机壳出风口11;机壳进风口12开设于机壳1顶端并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机壳进风口12处设有进风格栅14,以对安装在机壳的内部部件进行防护,防止灰尘或其他物体从机壳进风口12进入机壳1内部,影响空调室内机正常工作;机壳出风口11大致开设于机壳1底端与机壳1前侧交界处并且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机壳出风口11处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板可沿机壳长度方向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机壳出风口11,导风板的转动属于本领域是公知常识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空调室内中,如图4和图5所示,换热器5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换热器5安装于机壳1内部并且靠近机壳进风口12设置,通过换热器5对进入机壳1内部的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处理,以将室内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从而满足用户的制冷或制热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5倾斜设置于机壳1内部,以增加换热器5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器5的换热效率。
上述空调室内中,如图4和图5所示,换热风机2用于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2引入机壳内部或将机壳内部的空调风排到室内;换热风机2安装于机壳1并位于换热器5背离机壳进风口12的一侧,通过换热风机2运转,将机壳1外部的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2引入机壳1内部中经过换热器5换热形成空调风,然后将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11排到室内;通过换热器5和换热风机2的相互配合,以对机壳1外部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从而达到用户的舒适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机壳1内部还设有引导板13,引导板13与机壳1固定连接并沿机壳1高度方向设置,引导板13的一端靠近换热器5设置,引导板13的另一端朝机壳出风口11方向延伸,以引导空调风在机壳内部中的流向,使空调风能够可靠地由机壳出风口11排到室内,从而完成对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
为了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空调室内机设置有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壳4、新风风机6和新风管等部件,新风壳4安装于机壳1内部并且新风壳4内部形成有新风风道,新风管与外界连通并且与新风风道连通,新风风道中设有新风风机6,新风风机6安装于新风壳4内部,通过新风风机6运转,将室外新风通过新风管引入新风风道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图9所示,新风壳4包括第一壳41、第二壳44和蜗壳42,第一壳41与第二壳44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净化室411,净化室411中设置有净化模块,净化模块包括净化框43和过滤网,过滤网设置在净化框43上,过滤网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净化,避免新风中掺杂的杂质和絮状物经蜗壳42随空气进入室内;净化框43滑动连接于净化室411中,以实现净化模块的滑动拆卸和安装,从而便于用户自行拆卸清洗更换过滤网;第二壳44背离净化室411的一侧与蜗壳42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安装腔,安装腔与净化室411连通,新风风机6安装于安装腔中,净化室411与安装腔通过新风格栅441隔断,新风格栅441设置于第二壳44,通过在第二壳44设置新风格栅441,以使净化室411中的空气可以进入安装腔中;新风进风口45设置于净化室411中,新风壳出风口46设置于安装腔中,室外的空气通过新风管从新风进风口45进入净化室411中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处理后的空气经过新风格栅441进入安装腔中,最后从新风壳出风口46流出新风风道。
由于室外新风未经过换热处理直接新风风道引入空调室内机,当室外新风与空调风温差较大时,用户同时接触由空调室内机吹出两种不同温度的空气,会引起人体不适,而且空调室内机也可能会产生凝露,因此,上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将室外新风可以与空调风混合后流至室内并在室内扩散,从而降低室外新风与空调风的温度差,降低用户不适感。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如图2和图3所示,出风壳3与新风壳4连接并位于机壳出风口11处,出风壳3内部形成有出风风道并且出风壳3开设有新风出风口36,以使出风风道中的室外新风可以由新风出风口36流至室内;需要说明的是,当室外新风由新风出风口36流至室内时,空调风也由机壳出风口11流至室内,此时,由新风出风口36流至室内的室外新风与由机壳出风口11流至室内的空调风混合形成混合风,并且混合风的温度介于空调风温度与室外新风温度之间,混合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小于空调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因此,混合风在室内扩散可以在不影响空调室内机换热效果的情况下,避免用户接触到温差较大的空调风,从而可以降低用户不适感。
空调风是作为冷源或热源排到室内并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以降低或增加室内空气温度,从而满足人们的制冷或制热需要;因此,空调风可能为热风,也可能为冷风,而且空调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较大;过冷的换热气流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时会直吹人体,而过热的换热气流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时会迅速上升到室内上方而不与人体接触,从而使用户感受不到制热效果;由于室外新风流速高于空调风,导致二者的混合效果较差,而且室外新风与空调风的温度差较大,室外新风由新风出风口36流出的运动方向与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11流出机壳1内部的运动方向不同,这导致空调风与室外新风的混合效果更差,因此,上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将室外新风分流,使室外新风环绕在空调风外周,以使室外新风与空调风能够充分混合。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如图3所示,出风壳3包括第一风道壳32和第二风道壳33,第一风道壳32与第二风道壳33相对设置并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风道壳32与第二风道壳33分别对应设于机壳出风口11沿机壳1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第一风道壳32内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321,第二风道壳33内部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331,新风风道分别与第一出风风道321、第二出风风道331连通,以使新风风道中是室外新风被分流至第一出风风道321、第二出风风道331;第一风道壳32和第二风道壳33分别设有若干新风出风口36,以使第一出风风道321中的室外新风由开设于第一风道壳32的新风出风口36流至室内,第二出风风道331中的室外新风由开设于第二风道壳33的新风出风口36流至室内;通过将室外新风分流,并使分流后的室外新风分别位于空调风相对的两侧,以增加室外新风可以与空调风的混合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开设于第一出风风道321的新风出风口36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开设于第二出风风道331的新风出风口36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以增加由第一出风风道321流出的室外新风、由第二出风风道331流出的室外新风与空调风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室外新风与空调风的混合效果,并且第一出风风道321和第二出风风道331中的室外新风分别从空调风相对的两侧流出对应是出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321中的室外新风与第二出风风道331中的室外新风包裹着空调风流至室内并混合;由于空调风流速低于室外新风,室外新风包裹空调风可以使空调风运动距离更远,从而增加送风距离;而且当空调风为冷风时,通过室外新风包裹空调风,室外新风给空调风施加压力,可以降低空调风的扩散范围,从而可以避免大面积冷风直吹人体。
现有技术中,新风壳出风口46的开口方向朝向机壳1前侧设置,而第一出风风道321和第二出风风道331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导致新风壳出风口46开口方向与第一出风风道321和第二出风风道331的延伸方向相交,这不仅会使室外新风经过新风风道流向第一出风风道321或第二出风风道331时可能会因受到的阻力而流速降低,而且会增加新风壳4与第一风道壳32、第二风道壳33的连接难度。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上述空调室内机在出风壳3与新风壳4的连接处设置连接壳31,连接壳31为圆弧拐角结构,不仅便于新风壳4与第一风道壳32、第二风道壳33的连接,同时可以使新风风道中的室外新风可以平稳可靠地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21、第二出风风道331中。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如图6所示,连接壳31用于实现出风壳3与新风壳4之间的的过渡连接;连接壳31内部设有连接壳通腔38,连接壳通腔38是两端开口的结构,连接壳通腔38的一端同时与第一出风风道321和第二出风风道331连通,连接壳通腔38的另一端与新风风道连通,其中,连接壳通腔38与第一出风风道321、第二出风风道331连通的一端开口沿机壳1长度方向设置,连接壳通腔38与新风风道连通的一端开口与机壳1长度方向相交;通过将连接壳31设计为拐角结构,以便于新风壳4与第一风道壳32、第二风道壳33的连接,同时可以使新风风道中的室外新风可以平稳可靠地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21、第二出风风道331中。
为了便于将新风壳4与第一风道壳32、第二风道壳33连接,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风道壳32与第二风道壳33通过第二连接部37与连接壳31连接,第二连接部37内部是具有三个开口的通腔,其中一个开口与连接壳通腔38连通,另外两个开口对应与第一出风风道321、第二出风风道331连通;第一风道壳32远离新风壳4的一端与第二风道壳33远离新风壳4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35连接为一体,第一连接部35内部设有两端开口的通腔,以使第一出风风道321与第二出风风道331相互连通。第一连接部35、第二连接部37、第一风道壳32和第二风道壳33共同形成封闭结构,封闭结构的中间部分设有避让腔34,避让腔34是两端开口的通腔并且避让腔34的开口方向与机壳出风口11开口方向相同或大致相同,机壳出风口11与避让腔34连通,以防止出风壳3影响空调风的出风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35和第二连接部37也分别设有新风出风口36,第一连接部35和第二连接部37的至少部分新风出风口36位于机壳出风口11的外周,设置于第一风道壳32、第二风道壳33、第一连接部35和第二连接部37的至少部分新风出风口36共同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以使室外新风可以更好地包裹空调风。
上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新风风机6运转,将室外新风通过新风管引入新风风道中,在新风风道中经过净化处理后被分流进入第一出风风道321、第二出风风道331中,并由对应出风风道中的新风出风口36流出对应的出风风道;同时,通过换热风机2的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2引入机壳1内部经过换热器5换热处理后形成空调风,空调风在换热风机2的运转下由机壳出风口11流出机壳1内部时与流出出风风道的室外新风混合形成混合风,混合风流至室内并在室内扩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风出风口36位于机壳出风口11的外周,因此,室外新风由新风出风口36流出出风风道时会包裹着由机壳出风口11流出机壳1内部的空调风,由于室外新风的流速比空调风的流速快,室外新风可以给空调风推动力,以使空调风运动路径延长,增加空调风的送风距离,送风距离可增加20%;而且,当空调风为冷风时,室外新风包裹着空调风会给空调风施加压力,减小空调风的扩散范围,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接触大面积的冷风,降低用户不适感。
上述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出风壳3形成与新风风道连通的出风风道,并在出风壳3开设新风出风口36,以使室外新风由新风出风口36流至室内;通过将出风壳3设置于机壳出风口11处,以使由由新风出风口36流至室内的室外新风与由机壳出风口11流出机壳1内部的空调风混合;通过将出风风道设计为第一出风风道321和第二出风风道331,并且第一出风风道321和第二出风风道331对应设于机壳出风口11沿机壳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以使室外新风可以包裹空调风,从而限制空调风的扩散,实现室外新风与空调风的充分混合形成温度介于室外新风与空调风之间的混合风,进而避免人体接触过冷的空调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设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左侧到所述机壳右侧为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机壳内部并靠近所述机壳进风口设置,用于将引入机壳内部的室内空气换热形成空调风;
换热风机,其设于所述机壳内部并位于所述换热器远离所述机壳进风口的一侧,用于将室内空气由所述机壳进风口引入所述机壳内部,并将空调风由所述机壳进风口流至室内;
新风壳,其设于所述机壳内部,所述新风壳内部形成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风道;
新风风机,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用于引入室外新风;
出风壳,其连接于所述新风壳并位于所述机壳出风口处;所述出风壳内部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分别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对应设于所述机壳出风口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分别设有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分布的新风出风口;
当通过所述换热风机运转,将空调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流至室内时,通过所述新风风机运转,将室外新风引入所述新风风道内经过分流对应进入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由对应的所述新风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后,与空调风混合形成混合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壳与所述新风壳通过连接壳连接,所述连接壳内部是两端开口的连接壳通腔,所述连接壳通腔的一端开口沿所述机壳长度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连通,所述连接壳通腔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机壳长度方向相交并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壳和第二风道壳,所述第一风道壳与所述第二风道壳分别与所述连接壳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风道壳内部、所述第二风道壳内部对应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壳远离所述连接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壳远离所述连接壳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内部是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通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远离所述新风壳的一端设有用于将室外新风分流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所述连接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风道壳、所述第二风道壳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风道壳和所述第二风道壳共同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封闭结构的中间部分设有避让腔,所述机壳出风口与所述避让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有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新风出风口分别靠近所述机壳出风口外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开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的所述新风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壳的所述新风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新风出风口和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新风出风口围绕所述机壳出风口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安装于所述机壳。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连接有新风管,所述新风管远离所述新风壳的一端与室外连通。
CN202320720508.3U 2023-04-04 2023-04-04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98681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0508.3U CN2198681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0508.3U CN2198681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8167U true CN219868167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6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20508.3U Active CN2198681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81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33475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51150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86816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878906A (zh)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08487688U (zh)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CN215523421U (zh) 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1261876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1716692U (zh) 空调混风结构及具有该空调混风结构的空调
CN21068846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79735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508793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979735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81791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44180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4540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669596U (zh) 风管机
CN21351413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578967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03782U (zh) 室内空调器
CN216620040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6481306U (zh) 移动空调器
CN2177151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71325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1177135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