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9961U - 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9961U
CN220429961U CN202321885751.7U CN202321885751U CN220429961U CN 220429961 U CN220429961 U CN 220429961U CN 202321885751 U CN202321885751 U CN 202321885751U CN 220429961 U CN220429961 U CN 2204299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vehicle
decorative cover
welding
trim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857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铭
王韬
朱瑞虎
廖启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857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99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99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99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车辆。所述拉手适于固定在所述车辆的顶棚上并且包括:拉手骨架,所述拉手骨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当所述拉手处于闲置状态时,所述第一侧背对所述顶棚,并且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顶棚;以及第一饰盖和第二饰盖,所述第一饰盖焊接在所述第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饰盖卡接在所述第二侧上。本实用新型拉手采用分体式结构,便于对其进行包覆处理,因此可以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质感和美感。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拉手(或称“顶棚拉手”)是车辆中最常见的配件之一,其大多布置在车辆的顶棚上,用于在过颠簸路段或激烈驾驶时为驾乘人员提供辅助支撑,避免因身体晃动而产生碰撞和伤害。
目前,现有的拉手大多采用塑料材质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这种一体式拉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可以降低部件成本。为了提升拉手的美感,现有技术已经发展出一种具有包覆层的拉手结构。但是,在对一体式的拉手进行包覆处理时,由于拉手的转角较大,包覆层难以完全服帖地粘在拉手上,导致包覆层容易出现打皱、起鼓等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拉手的整体美感。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中一体式拉手难以进行包覆处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所述拉手适于固定在所述车辆的顶棚上并且包括:拉手骨架,所述拉手骨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当所述拉手处于闲置状态时,所述第一侧背对所述顶棚,并且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顶棚;以及第一饰盖和第二饰盖,所述第一饰盖焊接在所述第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饰盖卡接在所述第二侧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可以固定在车辆的顶棚上,以便为驾乘人员提供稳定的辅助支撑。本实用新型拉手包括拉手骨架、第一饰盖和第二饰盖。拉手骨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其中,当拉手处于闲置状态时,第一侧处于背对顶棚的位置,而第二侧处于面向顶棚的位置。第一饰盖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拉手骨架的第一侧上,而第二饰盖通过卡接方式固定在拉手骨架的第二侧上。本实用新型拉手通过将传统的一体式拉手设置成分体式拉手,可以降低包覆难度(例如可以将包覆层的边缘设置在与拉手骨架相对的一侧),避免包覆层出现打皱和起鼓等现象,进而提升拉手的整体美感。另外,通过焊接方式将背对顶棚的第一饰盖固定在拉手骨架上,可以使第一饰盖和拉手骨架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确保整个拉手的机械强度,还可以减少拉手骨架上用于与第一饰盖相配的部件的空间。进一步地,通过卡接方式将面向顶棚的第二饰盖固定在拉手骨架上,还可以在确保连接强度的基础上简化安装步骤,提高安装效率。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饰盖包括第一饰盖本体,在所述第一饰盖本体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焊接片,每个所述焊接片配置成可延伸穿过所述拉手骨架上对应的焊接孔,以便将所述第一饰盖焊接在所述拉手骨架上。多个焊接片和焊接孔的配合,可以使第一饰板本体牢固地焊接在拉手骨架上。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饰盖本体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支撑柱,至少部分的所述焊接片插接在对应的所述支撑柱中;和/或在组装状态下,所述支撑柱抵靠在所述拉手骨架上。支撑柱的设置,可以稳定地固定焊接片,防止焊接片出现变形,保证焊接片与对应的焊接孔相配。另外,在组装状态下支撑柱配置成可抵靠在拉手骨架上,还可以提高整个拉手的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饰盖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柱,每个所述定位柱可插入到所述拉手骨架上对应的定位孔中。定位柱和定位孔的配合,可以提高第一饰盖本体的安装精度和安装效率。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饰盖包括第二饰盖本体,在所述第二饰盖本体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卡爪,每个所述卡爪配置成可插入到所述拉手骨架上对应的卡接孔中,以便将所述第二饰盖卡接在所述拉手骨架上。多个卡爪和卡接孔的配合,可以使第二饰盖本体牢固地卡接在拉手骨架上。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饰盖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每个限位凸起可插入到所述拉手骨架上对应的限位槽中;和/或在所述第二饰盖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加强凸起。限位凸起和限位槽的配合,可以防止第二饰盖本体与拉手骨架之间出现错位而产生相对滑动,进一步提高整个拉手的结构稳定性。另外,加强凸起的设置,可以提高第二饰盖本体的结构强度。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饰盖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凸起,并且在组装状态下,每个所述支撑凸起与所述拉手骨架相抵靠。支撑凸起的设置,使得在组装状态下第二饰盖本体可以方便地与拉手骨架抵靠,进一步提高整个拉手的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饰盖和所述第二饰盖的每一个上均包覆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材质与所述顶棚的材质相同。包覆层的材质设置成与顶棚的材质相同,可以使整个车辆的内饰风格保持一致,提升内饰的协调性和美感,也可以使用户在使用拉手时具有舒适的触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拉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包覆层的材质为PU或麂皮。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使包覆层具有良好的质感和外观,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中一体式拉手难以进行包覆处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面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本实用新型车辆具有分体式拉手,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方便地对拉手进行包覆处理,从而获得良好的质感和美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处于闲置状态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处于工作状态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中拉手骨架的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中拉手骨架的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中第一饰盖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中第二饰盖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的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拉手;10、拉手骨架;10a、第一侧;10b、第二侧;11、骨架本体;111、握持部;1111、第一焊接孔;1112、第一卡接孔;1113、第二卡接孔;1114、限位槽;112、第一连接部;1121、第二焊接孔;1122、第三焊接孔;1123、定位孔;113、第二连接部;12、第一端盖;13、第二端盖;20、第一饰盖;21、第一饰盖本体;211、握持段;2111、第一焊接片;2112、第一支撑柱;212、第一连接段;2121、第二焊接片;2122、第二支撑柱;2123、第三焊接片;2124、定位柱;213、第二连接段;22、第一包覆层;30、第二饰盖;31、第二饰盖本体;311、竖向壁;3111、第一卡爪;3112、限位凸起;3113、加强凸起;3114、支撑凸起;312、顶壁;313、底壁;3131、第二卡爪;32、第二包覆层;40、基座;40a、第一基座;40b、第二基座;41、衣帽钩;42、装饰盖;43、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中一体式拉手难以进行包覆处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1。该拉手1适于固定在车辆的顶棚上并且包括:拉手骨架10,拉手骨架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0a和第二侧10b,当拉手1处于闲置状态时,第一侧10a背对顶棚,并且第二侧10b面向顶棚;以及第一饰盖20和第二饰盖30,第一饰盖20焊接在第一侧10a上,并且第二饰盖30卡接在第二侧10b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处于闲置状态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处于工作状态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1包括拉手骨架10、第一饰盖20和第二饰盖30。拉手骨架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0a和第二侧10b。参见图1,当拉手1处于闲置状态时,第一侧10a处于背向车辆的顶棚(图中未示出)的位置,而第二侧10b处于面向顶棚的位置。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第一侧10a朝向纸面的内侧,而第二侧10b朝向纸面的外侧。其中,第一饰盖20布置在拉手骨架10的第一侧10a,而独立于第一饰盖20的第二饰盖30布置在拉手骨架10的第二侧10b。具体而言,第一饰盖20焊接在第一侧10a上,而第二饰盖30卡接在第二侧10b上。通过上述的设置,本实用新型拉手1能够获得分体式结构,以便于分别对第一饰盖20和第二饰盖30进行包覆处理,简化了包覆的难度,从而有效避免包覆层出现打皱和起鼓等现象,进而提升拉手1的整体美感。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中拉手骨架的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中拉手骨架的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把手骨架10包括骨架本体11。骨架本体11包括握持部111和分别位于握持部111的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二连接部113。握持部111、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二连接部113一起构成大致拱形的骨架本体11。握持部111、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二连接部113可采用PC/ABS等合适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使得骨架本体11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继续参见图3和图4,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骨架本体11上设有彼此间隔的5个第一焊接孔1111。这5个第一焊接孔1111大致沿握持部1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个第一焊接孔1111允许第一饰盖20上对应的第一焊接片2111穿过其中,以便通过焊接工艺将第一饰盖20牢固地固定在骨架本体11上。第一焊接孔1111可以是但不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只要能够与对应的第一焊接片2111相配即可。多个第一焊接孔1111的设置,可以使第一饰盖20牢固且稳定地固定在拉手骨架10上。替代地,第一焊接孔1111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5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例如4个、6个等。
继续参见图4,在骨架本体11还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卡接孔。每个卡接孔配置成接纳第二饰盖30上对应的卡爪,以便将第二饰盖30卡接在拉手骨架10上。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多个卡接孔均布置在拉手骨架10的第二侧10b,并位于握持部111上。多个卡接孔包括布置在握持部111上侧的第一卡接孔1112和布置在握持部111下侧的第二卡接孔1113。具体地,5个第一卡接孔1112彼此间隔地布置在握持部111的上侧,而4个第二卡接孔1113彼此间隔地布置在握持部111的下侧。多个卡接孔的设置,可以使第二饰盖30牢固且稳定地固定在拉手骨架10上。每个第一卡接孔1112和每个第二卡接孔1113均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替代地,第一卡接孔1112和第二卡接孔1113的数量、布置位置和形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和对应的卡爪相配即可。
继续参见图3和图4,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部112上还设有彼此间隔的2个第二焊接孔1121和2个第三焊接孔1122。每个第二焊接孔1121允许第一饰盖20上对应的第二焊接片2121穿过其中,而每个第三焊接孔1122允许第一饰盖20上对应的第三焊接片2123穿过其中。第二焊接孔1121和第三焊接孔1122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第一饰盖20和拉手骨架10之间焊接的牢固程度和稳定性。第二焊接孔1121和第三焊接孔1122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矩形、圆形或者合适的形状,只要能够与对应的第二焊接片2121和第三焊接片2123相配即可。基于图3和图4所示的方位,2个第二焊接孔1121布置在第一连接部112的上侧,而2个第三焊接孔1122布置在第一连接部112的下侧。替代地,第二焊接孔1121和第三焊接孔1122的数量和布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继续参见图3和图4,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部112上还设有1个定位孔1123。该定位孔1123配置成允许第一饰盖20上对应的定位柱2124插入其中,以提高第一饰盖20的安装精度和安装效率。定位孔1123的形状可以是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定位孔1123布置在2个第二焊接孔1121之间。替代地,定位孔1123也可布置在第一连接部112的其它合适的位置。定位孔1123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多个,例如2个、3个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部113上也可设置与第一连接部112上配置相同的第二焊接孔1121、第三焊接孔1122和定位孔1123,以便使第一饰盖20更加稳定地固定在拉手骨架10上。替代地,第二连接部113也可设置成与第一连接部112配置不同。
继续参见图1-图4,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拉手骨架10还包括分别位于骨架本体11的两端的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均布置在拉手骨架10的第二侧10b。第一端盖12靠近骨架本体11的第一连接部112,而第二端盖13靠近骨架本体11的第二连接部113。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的设置,可以遮挡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二连接部113处的部件,起到提升美感的作用。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可以与骨架本体11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以简化加工工艺,降低加工成本。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中第一饰盖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饰盖20包括第一饰盖本体21和包覆在第一饰盖本体21的外表面的第一包覆层22。第一饰盖本体21包括握持段211和分别位于握持段211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段212和第二连接段213。握持段211、第一连接段212和第二连接段213一起构成大致拱形的第一饰盖本体21,以便与骨架本体11相配。握持段211、第一连接段212和第二连接段213可采用PC/ABS等合适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使得第一饰盖本体21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继续参见图5,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饰盖本体21上设有彼此间隔的5个第一焊接片2111。这5个第一焊接片2111大致沿握持段2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个第一焊接片2111可插入到骨架本体11上对应的第一焊接孔1111中,并通过焊接工艺将第一焊接片2111固定在第一焊接孔1111中。替代地,第一焊接片2111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5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例如4个、6个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握持段211上还设有彼此间隔的5个第一支撑柱2112。每个第一支撑住2112允许1个对应的第一焊接片2111插接在其中。即,第一焊接片2111与第一支撑柱2112形成固定连接,并延伸出第一支撑柱2112。每个第一支撑柱2112具有大致长方形且倒圆角的横截面。替代地,第一支撑柱2112的形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第一支撑柱2112的设置,可以提高第一焊接片2111的结构强度,防止第一焊接片2111出现变形。另外,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组装状态下,第一支撑柱2112的远离第一饰盖本体21的端面抵靠在骨架本体11上(参见图7),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拉手1的结构稳定性。
继续参见图5,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段212上设有彼此间隔的2个第二焊接片2121和2个第三焊接片2123。每个第二焊接片2121可插入到骨架本体11上对应的第二焊接孔1121上,并通过焊接工艺将第二焊接片2121固定在第二焊接孔1121中。相应地,每个第三焊接片2123可插入到骨架本体11上对应的第三焊接孔1122上,并通过焊接工艺将第三焊接片2123固定在第三焊接孔1122中。基于图5所示的方位,2个第二焊接片2121布置在第一连接段212的上侧,而2个第三焊接片2123布置在第一连接段212的下侧。替代地,第二焊接片2121和第三焊接片2123的数量和布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只要能够与对应的第二焊接孔1121和第三焊接孔1122相配即可。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段212上还设有2个第二支撑柱2122。每个第二支撑柱2122允许1个对应的第二焊接片2121插接在其中。即,第二焊接片2121与第二支撑柱2122形成固定连接,并延伸出第二支撑柱2122。第二支撑柱2122具有长方形且倒圆角的横截面,或者其它合适的形状。第二支撑柱2122的设置,可以提高第二焊接片2121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发生变形。另外,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组装状态下,第二支撑柱2122的远离第一饰盖本体21的端面也抵靠在骨架本体11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拉手1的结果稳定性。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三焊接片2123的横截面积远小于第一焊接片2111和第二焊接片2121的横截面积,因此第三焊接片2123不易发生变形,在第三焊接片2123上可以不设置相应的支撑柱,以简化部件的结构。替代地,在第三焊接片2123上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支撑柱。
继续参见图5,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段212上还设有1个定位柱2124。这个定位柱2124可插入到骨架本体11上对应的定位孔1123中,以提高第一饰盖20的安装精度和安装效率。定位柱2124具有大致圆形的横截面或者其它合适的形状,只要能够与定位孔1123相配即可。定位柱2124可布置在2个第二焊接片2121之间,也可布置在第一连接段212的其它合适的位置。定位柱2124的数量也可设置成多个,只要能够与定位孔1123相配即可。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段213上也可设置与第一连接段212上配置相同的第二焊接片2121、第三焊接片2123和定位柱2124等部件,以便使第一饰盖20更加稳定地固定在拉手骨架10上。替代地,第二连接段213也可设置成与第一连接段212配置不同。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的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7所示,在第一饰盖本体21的外表面包覆有第一包覆层22。第一包覆层22可采用水性胶或者其它合适的胶水粘接在第一饰盖本体21上。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层22的材质与车辆的顶棚的材质相同,使得车辆的内饰具有统一的风格,以提高内饰的协调性和美感。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包覆层22的材质与顶棚的材质相同,即两者的材料、质感、颜色和纹理等均相同。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层22的材质为PU或麂皮,使得第一包覆层22具有良好的质感和外观。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拉手中第二饰盖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二饰盖30包括第二饰盖本体31和包覆在第二饰盖本体31的外表面的第二包覆层32。第二饰盖本体31可采用PC/ABS等合适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继续参见图6,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二饰盖本体31包括竖向壁311、顶壁312和底壁313。基于图6所示方位,竖向壁311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顶壁312布置在竖向壁311的上方,并具有中间高两头低的形状。底部313位于竖向壁311的下方,并沿着顶壁312的底部边缘垂直向外延伸。参见图7,竖向壁311、顶壁312和底壁313一起围成大致C形的横截面,以便与骨架本体11的握持部111相配。
继续参见图6,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竖向壁311的上侧设有彼此间隔的5个第一卡爪3111。每个第一卡爪3111能够卡接到骨架本体11对应的第一卡接孔1112中。这5个第一卡爪3111大致沿竖向壁311的上部边缘间隔分布。替代地,第一卡爪3111的数量和布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底壁313上设有彼此间隔的4个第二卡爪3131。每个第二卡爪3131能够卡接到骨架本体11对应的第二卡接孔1113中。通过第一卡爪3111和第二卡爪3131的配合,可以将第二饰盖30牢固且稳定地固定在骨架本体11上。
继续参见图6,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竖向壁311上还设有彼此间隔的2个限位凸起3112。基于图6所示的方位,这2个限位凸起3112大致沿左右方向间隔开。每个限位凸起3112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左侧的限位凸起3112可以与位于骨架本体11的上侧的限位槽1114(参见图4)相配,而右侧的限位凸起3112可以与位于骨架本体11的下侧的限位槽1114相配。通过限位凸起3112和限位槽1114的配合,可以防止第二饰盖30与骨架本体11之间发生横向位移(基于图6所示的方位,即左右方向)和纵向位移(基于图6所示的方位,即上下方向),从而保证第二饰盖30与骨架本体11连接的可靠性。替代地,限位凸起3112的数量和布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继续参见图6,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竖向壁311上还设有彼此间隔的2个加强凸起3113。这2个加强凸起3113分别布置在2个限位凸起3112的左右两侧。每个加强凸起3113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加强凸起3113的设置,可以增强第二饰盖本体31的机械强度和刚性,延长使用寿命。替代地,加强凸起3113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2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另外,加强凸起3113的布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继续参见图6,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竖向壁311上还设有彼此间隔的2个支撑凸起3114。这2个支撑凸起3114均位于竖向壁311的底部边缘,并沿左右方向彼此间隔开。每个支撑凸起3114从竖向壁311上垂直向外延伸。在组装状态下,每个支撑凸起3114的远离竖向壁311的端面抵靠在骨架本体11上。支撑凸起3114的设置,可以使整个拉手1的结构更加稳定。替代地,支撑凸起3114的数量也设置成2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例如1个、3个等。另外,支撑凸起3114的布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饰盖本体31的外表面包覆有第二包覆层32。第二包覆层32可采用水性胶或者其它合适的胶水粘接在第二饰盖本体31上。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二包覆层32的材质也与车辆的顶棚的材质相同,使得车辆的内饰具有统一的风格,以提高内饰的协调性和美感。当然,第二包覆层32的材质与第一饰盖20中的第一包覆层22也是相同的。替代地,第二包覆层32的材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与第一包覆层22不同,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二包覆层32的材质为PU或麂皮,使得第二包覆层32具有良好的质感和外观。
如图7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当本实用新型拉手1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一饰盖20扣合在拉手骨架10的第一侧10a(参见图7(b))。第一饰盖20的第一焊接片2111插入到对应的第一焊接孔1111中,第二焊接片2121插入到对应的第二焊接孔1121中,第三焊接片2123插入到对应的第三焊接孔1122中,并且定位柱2124也插入到对应的定位孔1123中。接着,利用热熔焊枪等合适的工具将延伸出的焊接片熔化,使得焊接片焊接在对应的焊接孔1121中,从而将第一饰盖20焊接在拉手骨架10的第一侧10a上。然后,将第二饰盖30扣合在拉手骨架10的第二侧10b(参见图7(c))。第二饰盖30的第一卡爪3111插入到对应的第一卡接孔1112中,第二卡爪3131插入到对应的第二卡接孔1113中,并且限位凸起3112插入到对应的限位槽1114中,使得第二饰盖30卡接到拉手骨架10的第二侧10b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拉手1还包括基座40。基座40包括分布布置在拉手骨架10的左右两侧的第一基座40a和第二基座40b。拉手骨架10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一基座40a和第二基座40b上。参见图1,当拉手1处于闲置状态时,拉手骨架10贴合在基座40上(此时,拉手1也贴合在车辆的顶棚上),以减小拉手1的占用空间。参见图2,当拉手1处于工作状态时,拉手骨架10相对基座40转动一定角度,以便于用户更方便地握持拉手1。第一基座40a和第二基座40b的每一个可通过合适的紧固件43固定在车辆的顶棚上。紧固件43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螺钉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基座40a和第二基座40b的每一个上还设有装饰盖42,以便遮挡紧固件43,起到美观的作用。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基座40a上还设有衣帽钩41,以便用户方便地悬挂衣物、帽子等物件。替代地,衣帽钩41也可设置在第二基座40b上,或者在第一基座40a和第二基座40b上均设置。
为了解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中一体式拉手难以进行包覆处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图中未示出)。该车辆包括至少一个上面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1。该车辆可以是电动汽车、燃油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该车辆的车型不限,例如轿车、SUV、MPV等。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适于固定在所述车辆的顶棚上并且包括:
拉手骨架,所述拉手骨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当所述拉手处于闲置状态时,所述第一侧背对所述顶棚,并且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顶棚;以及
第一饰盖和第二饰盖,所述第一饰盖焊接在所述第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饰盖卡接在所述第二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饰盖包括第一饰盖本体,在所述第一饰盖本体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焊接片,每个所述焊接片配置成可延伸穿过所述拉手骨架上对应的焊接孔,以便将所述第一饰盖焊接在所述拉手骨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饰盖本体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支撑柱,至少部分的所述焊接片插接在对应的所述支撑柱中;和/或
在组装状态下,所述支撑柱抵靠在所述拉手骨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饰盖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柱,每个所述定位柱可插入到所述拉手骨架上对应的定位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饰盖包括第二饰盖本体,在所述第二饰盖本体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卡爪,每个所述卡爪配置成可插入到所述拉手骨架上对应的卡接孔中,以便将所述第二饰盖卡接在所述拉手骨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饰盖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每个限位凸起可插入到所述拉手骨架上对应的限位槽中;和/或
在所述第二饰盖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加强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饰盖本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凸起,并且在组装状态下,每个所述支撑凸起与所述拉手骨架相抵靠。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饰盖和所述第二饰盖的每一个上均包覆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材质与所述顶棚的材质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的材质为PU或麂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
CN202321885751.7U 2023-07-17 2023-07-17 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204299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85751.7U CN220429961U (zh) 2023-07-17 2023-07-17 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85751.7U CN220429961U (zh) 2023-07-17 2023-07-17 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9961U true CN220429961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91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85751.7U Active CN220429961U (zh) 2023-07-17 2023-07-17 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99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8310313A (ja) 自動車用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支持構造
JP2008284958A (ja)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
US5795015A (en) Headliner assembly and locating method
CN220429961U (zh) 用于车辆的拉手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548057Y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CN219405480U (zh) 一种用于汽车外装饰件的内外盖板安装的翻转定位结构
CN219428048U (zh) 车辆的d柱外饰板和车辆
CN215850668U (zh) 侧门总成及车辆
JP2001070090A (ja) シートバックポケット構造及びシートバック背面部材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H08150883A (ja) 自動車のリヤドア用スプラッシュガードの取付構造
JP4231566B2 (ja) 自動車トリム
CN210000280U (zh) 支撑装置及汽车
JP2621515B2 (ja) 自動車用内装装置
CN217396252U (zh) 一种仪表板结构及车辆
CN214112456U (zh) 汽车及其立柱外装饰板
CN219487344U (zh) 车门内饰板总成及车辆
CN219790317U (zh) 助力撑杆支架、发动机盖及车辆
JP4378630B2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217396433U (zh) 一种汽车外饰行李架集成结构
CN110329174B (zh) 顶饰条安装卡扣结构
CN217532722U (zh) 汽车行李架
CN219948087U (zh) 用于车辆的内饰板总成及车辆
CN219806911U (zh) 一种新型电动自行车靠背
CN212738294U (zh) 一种支架
JP2513279Y2 (ja) パワ―シ―トスイッチ等の車両部品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