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74904U -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74904U
CN220274904U CN202321628271.2U CN202321628271U CN220274904U CN 220274904 U CN220274904 U CN 220274904U CN 202321628271 U CN202321628271 U CN 202321628271U CN 220274904 U CN220274904 U CN 220274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tomizing
heat
heating
heat condu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282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世万
梁俊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Gew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282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74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74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74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以及装配于雾化器一端的电池杆组件;雾化器包括油杯、设置于油杯内的导油体以及盖设于油杯端部的导热件,导热件向油杯内侧凸设有与导油体接触的主体部,主体部背离导油体的一侧设有加热空间;电池杆组件包括与加热空间对应设置的加热结构;电子雾化装置还设置有气流通道,导油体和主体部接触的至少部分位于气流通道内。本申请实施例中发热结构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导热件界定加热空间的部分进行加热,并将热量传递给导油体上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可以避免导油体和加热结构直接接触,防止加热结构干烧导油体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加热结构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电池杆组件,其中雾化器的发热体与电极连接,从而发热体可以为导油体里的雾化液加热。相关技术中,通常将发热体与多孔材料如导油棉直接接触连接,而若雾化液供给不足,则易导致导油棉干烧而烧糊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感差,另外,上述结构中,雾化器内部的结构部件多,存在装配不便的问题,并且电极在雾化器内容易存在装配间隙并且占用雾化器内部的空间,使得雾化器容易出现漏液的问题,发热体结构与雾化液接触,存在使用寿命短,在雾化器外部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内部有效的储液空间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至少部分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包括:雾化器、以及可拆卸装配于所述雾化器一端的电池杆组件;所述雾化器包括油杯、设置于所述油杯内的导油体以及盖设于所述油杯开口端的导热件,所述电池杆组件设置于所述导热件背离所述油杯的一侧;所述导热件向所述油杯内侧凸设有与所述导油体接触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设有加热空间;所述电池杆组件包括与所述加热空间对应设置的加热结构;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设置有气流通道,所述导油体和所述主体部接触的部分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件包括端盖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端盖部外周沿的侧围部,所述侧围部套接于油杯开口端的外周,所述端盖部抵靠于所述油杯的开口端的端部;所述主体部为所述端盖部上外侧凹陷、内侧凸出的凸起结构,其中,外侧凹陷部分形成所述加热空间,内侧凸出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导油体贴合接触的导热面;所述气流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油体上背离所述导热面一侧的雾化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导油体包括导液部和雾化部,所述导液部连接于所述雾化部;所述油杯内还设有储油仓,所述导液部连通所述储油仓,所述雾化部贴合于所述导热面,所述雾化部背离所述导热面的一侧设有所述雾化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导液部环绕所述雾化部的外周设置,在垂直于所述导热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液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雾化部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雾化部上的若干雾化通孔,各所述雾化通孔均沿垂直于所述导热面的方向延伸且均连通于所述雾化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油杯内还设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外壁和所述油杯的内壁之间界定有所述储油仓,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管且连通所述雾化通道一端的出气通道、以及设置于所述雾化器且连通外界和所述雾化通道另一端的进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设置于所述端盖部和/或所述主体部上且与所述加热空间连通;和/或,所述进气孔设置于所述油杯。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油杯内壁密封接触;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有与所述导管端部配合的第一让位孔;所述导油体夹持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储油仓的进液口,所述导液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液口处;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让位孔连通的第二让位孔;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让位孔内与所述雾化部贴合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连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雾化通道的进气通道,所述主体部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结构为柱状螺旋线圈或平面螺旋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柱状螺旋线圈或平面螺旋线圈为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用于产生交变磁场,以使所述导油体至少与所述导热件贴合的部分产生焦耳热,和/或,所述加热结构还包括与电磁感应线圈对应设置的感应体,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还用于使所述感应体产生焦耳热。
进一步地,所述平面螺旋线圈位于所述导热件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所述平面螺旋线圈的中部和所述导油体的与所述导热件贴合部分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平面螺旋线圈的螺距从外侧向中心逐渐缩小。
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与相关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热件即作为油杯的端盖盖合油杯开口端;同时导热件向油杯内侧凹陷形成主体部,主体部至少一侧具有加热空间,其中,加热结构与加热空间对应设置,加热结构通过主体部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热空气可以直接进入导油体内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将导油体上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还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导油体上的雾化液进行热传导加热,实现空气对流加热和热传导的混合加热方式,从而导油体内的雾化液形成的气溶胶的味道可以分布更加均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气溶胶味道的一致性;
其次,由于导油体和加热结构之间设置有导热件,即导热件可以将导油体和加热结构隔开,从而可以避免导油体和加热结构直接接触,进而可以避免出现加热结构干烧导油体的现象,提高用户体验感。
再者,本申请发明人还发现通过将导热件设置在油杯的端部作为端盖使用,相对于传统结构中,将发热件设置在油杯内采用电阻加热的方式,可以无需在雾化器内部设置电极等结构,简化了雾化器的内部结构,有利于解决传统结构中多部件结构中存在密封性差导致的漏液,以及在雾化器外部结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雾化器内部可用作储液空间小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细节A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细节A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细节A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平面螺旋线圈与导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油体与导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
100、雾化器;1、油杯;11、储油仓;12、导管;2、导油体;21、导液部;22、雾化部;221、雾化通孔;3、导热件;31、端盖部;32、侧围部;33、主体部;331、加热空间;332、导热面;4、第一密封件;41、进液口;5、第二密封件;51、第二让位孔;
200、电池杆组件;10、加热结构;101、线圈;102、感应体;20、电池支架;201、隔板;30、电路板;40、电池;
1A、雾化通道;2A、出气通道;3A、进气孔;4A、进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见图1-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100、以及可拆卸装配于雾化器100一端的电池杆组件200;雾化器100包括油杯1、导油体2以及导热件3,其中,导油体2设置于油杯1内,导热件3盖设于油杯1开口端,电池杆组件200连接于油杯1的开口端且设置于导热件3背离油杯1一侧;导热件3向油杯1内侧凸设有与导油体2接触的主体部33,主体部33背离导油体2的一侧设有加热空间331;电池杆组件200包括与加热空间331对应设置的加热结构10,导油体2贴合于导热件3背离加热结构10一侧;电子雾化装置还设置有气流通道,导油体2与导热件3接触的部分位于气流通道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热件3既作为油杯1的端盖盖合油杯1端部,同时加热结构10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导热件3在加热空间331内的主体部33进行加热,并将至少部分热量通过主体部33传递给导油体2,从而可以加热雾化导油体2上的雾化液,在气流通道中形成气溶胶。其中,加热结构10既可以通过主体部33对空气进行加热,也可以直接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热空气可以直接进入导油体2内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将导油体2上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还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导油体2上的雾化液进行热传导加热,实现空气对流加热和热传导的混合加热方式,从而导油体2内的雾化液形成的气溶胶的味道可以分布更加均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气溶胶味道的一致性。
其次,由于导油体2和加热结构10之间设置有导热件3,即导热件3可以将导油体2和加热结构10隔开,从而可以避免导油体2和加热结构10直接接触,进而可以避免加热结构10干烧导油体2的现象,提高用户体验感,还可以减少雾化液对加热结构10的腐蚀作用,提高加热结构10的使用寿命。
再者,本申请发明人还发现通过将导热件3设置在油杯1的端部作为端盖使用,相对于传统结构中,将发热件设置在油杯1内采用电阻加热的方式,可以无需在雾化器100内部设置电极等结构,简化了雾化器100的内部结构,有利于解决传统结构中多部件结构中存在密封性差导致的漏液,以及在雾化器100外部结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雾化器100内部可用作储液空间小等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加热结构10为电池杆组件200的一部分,且加热结构10自身应当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其中,加热结构10可以通过电极引脚固定于电池杆组件200内,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件与电池杆组件200内,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8,导热件3包括端盖部31以及连接于端盖部31外周沿的侧围部32,侧围部32套接于油杯1开口端的外周,端盖部31抵靠于油杯1的开口端的端部;主体部33为端盖部31上外侧凹陷、内侧凸出的凸起结构,其中,外侧凹陷部分形成加热空间331,内侧凸出的端部形成有与导油体2贴合接触的导热面332,气流通道包括设置于导油体2背离导热面332一侧上的雾化通道1A。
具体的,导热件3可以为金属盖,其材料可以是铜、铁、金或银等金属,优选为铁,在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的同时成本低廉、便于加工成型,而且由铁制成的导热件3在其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刚性,使得导热件3不易发生形变,其中,主体部33可以由端盖部31朝向导油体2方向冲压形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3还可以是其他导热材料,比如可以是石墨烯、碳化硅或陶瓷等。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8,导热面332可以为一平面,导油体2可以为层状结构,导油体2同样具有与导热面332贴合接触的一平面。如此设置,导热面332与导油体2是两个平面贴合接触的,因此,导热体3和导油体2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可以更加快速,加热结构10可以通过导热面332实现对导油体2的均匀加热,使得导油体2可以均匀受热,从而导油体2内的雾化液形成的气溶胶的味道可以分布更加均匀,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气溶胶味道的一致性。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8,主体部33顶侧的厚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05mm-0.1mm,例如可以设置取值为0.05mm、0.055mm、0.06mm、0.007mm、0.075mm、0.08mm、0.085mm或0.1mm等,优选为0.05mm,可以在保证主体部33顶侧具有足够的刚性而不易发生形变的前提下,使得主体部33的顶侧的厚度最薄,从而有利于加热空间331内产生的热量可以更快速地传导至导油体2。而在主体部33与油杯1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存在的间隙,具体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件4将该间隙填充),从而可以防止加热空间331的热量直接传导至油杯1的外壳使油杯1升温,影响用户的握持感。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8,导油体2包括导液部21和雾化部22,导液部21连接于雾化部22;油杯1内还设有储油仓11,导液部21连通储油仓11,雾化部22贴合于导热面332,雾化部22背离导热面332的一侧设有所述雾化通道1A。
具体的,导油体2可以为多孔导油棉,且可以为板型层状结构,导液部21和雾化部22一体连接,便于成型,其中导液部21位于雾化部22的周侧,具体的,导液液21可以环绕雾化部22的外周设置,油杯1的储油仓11内的雾化液通过导液部21流向雾化部22。雾化部22正对于主体部33且贴合于导热面332,而加热结构10与主体部33的加热空间331相对设置,位于加热空间331内的加热结构10可以通过导热面332将热量传递给雾化部22,使得雾化部22上的雾化液被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油体2和加热结构10均可以为多孔陶瓷材料制成,且两者可以一体成型,使得导液部21可以吸收储油仓11内的雾化液,并在毛细作用下将所持的雾化液传导至雾化部22;同时,陶瓷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因此可以保证导热件3将热量传导至雾化部22。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液部21和雾化部22可以分体设置,则导液部21和雾化部22可以拆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部21和雾化部22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其中,作为示例的,雾化部22采用陶瓷材料制成,导液部21采用棉制成,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8,在垂直于导热面332的方向上,导液部21的厚度大于雾化部22的厚度。即雾化部22较薄,有利于雾化部22快速升温,从而达到快速起雾生成气溶胶的作用;导液部21较厚,有利于提升导液部21所持的雾化液量,也使导液部21所持的雾化液更易流动至雾化部22,保证导油体2的供液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部22的孔隙率小于导液部21的孔隙率,使得雾化部22的毛细作用力大于导液部21的毛细作用力,使得雾化部22可以更好地吸收导液部21上的雾化液,同时,可以提高导液部21的储液容积,以保证雾化部22具有足够的雾化液,使得雾化部22加热过程具有大的气溶胶雾化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8,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雾化部22上的若干雾化通孔221,各雾化通孔221均沿垂直于导热面332的方向上延伸且均连通于雾化通道1A。具体的,雾化通孔221可以为圆孔、方孔或其它形状的孔,雾化通孔221可以均匀分布或不均匀分布,此时雾化部22呈平板多孔状。通过设置雾化通孔221,可以提高雾化部22的气溶胶的形成速度,方便气溶胶进入到雾化通道1A内。
可以理解的是,雾化通孔221在垂直于导热面332的方向上投影可以位于导热面332内,也可以位于导热面332外侧,比如,雾化通孔221在垂直于导热面332上的投影位于主体部33的外周,也即雾化通孔221在雾化部22上与导热面332正对布置,也可以错开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8,油杯1内还设有导管12,导管12的外壁和油杯1的内壁之间界定有上述的储油仓11,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导管12且连通雾化通道1A一端的出气通道2A、以及设置于雾化器100且连通外界和雾化通道1A另一端的进气孔3A。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进气孔3A设置于端盖部31上且与加热空间331连通。具体的,进气口3A可以设置在端盖部31上与加热空间331连通,当然,进气孔3A还可以设置于主体部33上与加热空间331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进气孔3A也可以同时设置在主体部33和端盖部31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孔3A还可以设置于油杯1的侧壁。
以进气孔3A设置在端盖部31上为例,进气孔3A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进气孔3A对称设置于端盖部31且与主体部33间隔,进气孔3A与雾化通孔221连通。由于导热件3盖合油杯1的端部,也即,雾化器100形成有自底侧进气孔3A,到雾化通孔221,再到雾化通道1A,最后到出气通道2A的气流通道。其中,进气孔3A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加热空间331连通,使得外界大气经加热空间331加热形成热空气可以通过进气孔3A进入到雾化通道1A内,将雾化部22上的雾化液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并与经过雾化部22被导热件3加热雾化的形成气溶胶的混合后流向雾化通道1A,再从出气通道2A流出,供用户抽吸。
需要说明的是,进气孔3A的数量可以设置为1个、3个、4个或多个等等。进气孔3A还可以设置在主体部33上且贯穿导热面332与加热空间331连通,进气孔3A的大小既可以与雾化通孔221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8,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5,第一密封件4与油杯1内壁密封接触,第一密封件4设置有与导管12端部配合的第一让位孔,导管12端部嵌置于第一让位孔内;导油体2夹持于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5之间,第一密封件4还设有连通储油仓11的进液口41,导液部21至少部分位于进液口41处;第二密封件5设置有第二让位孔51,第二让位孔51与第一让位孔连通设置,主体部33位于第二让位孔51内且导热面332显露于第二让位孔51外以使雾化部22贴合接触于导热面332。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4通过与油杯1内壁密封接触,第一密封件4与导管12配合连接,以将油杯1的开口端封闭,从而可以防止油杯1内储油仓11的雾化液的泄露。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4朝向第二密封件5的一侧还设有分别与进液口41和第一让位孔连通的安装槽,导油体2和第二密封件5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其中,导油体2通过第二密封件5压合于安装槽内。其中,第一让位孔与导管12的截面形状轮廓向适配,安装槽与导油体2和或第二密封件5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作为示例的,导管1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柱状结构、或长方形柱状结构、或正方形柱状结构、或三角形柱状结构等等,且可以在导管12的各边角出设置有倒角结构;导管12优选圆柱体结构,从而气流在出气通道2A流通时可以更加顺畅。第二密封件5可以为圆柱体结构、或长方形状体结构、或正方形柱状结构、或三角形柱状结构等等。导油体2也可以为圆柱体结构、或长方形状体结构、或正方形柱状结构、或三角形柱状结构等等。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密封件4外侧,在其顶部和中部的连接处,对称设置有两进液口41,且两进液口41均连通于储油仓11,导液部21部分位于进液口41内以覆盖进液口41,因此导液部21可以吸收储油仓11内的雾化液。由于导液部21的厚度比雾化部22的厚度要大,从而有利于导液部21覆盖进液口41。当然,进液口4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多个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口41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5之间,从而雾化液可以从储油仓流向夹紧于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5的导油体2的导液部2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10,气流通道还包括连通进气孔3A和雾化通道1A(雾化通孔221)的进气通道4A,主体部33的外周侧与第二密封件5的内周侧间隔设置形成该进气通道4A。具体的,进气孔3A设置于导热件3的端盖部31底侧的连接部34,主体部33是突出于端盖部31表面且朝向油杯1内侧;由于导热件3的主体部33设置于第二密封件5的第二让位孔51内,因此主体部33的外周侧与第二让位孔51的孔壁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间隙,从而可以形成连通雾化通道1A的进气通道4A,外界气体可以通过底部的进气孔3A再经过进气通道4A再流向雾化通道1A。如此设置,可以在实现雾化器100密封的同时,实现雾化器100的气流通道的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进气孔3A设置于油杯1端部周侧,则进气通道4A设置于在第一密封件4的周侧以连通雾化通道1A,当然,进气孔3A还可以设置在主体部33的周侧壁上,使得进气通道4A与加热空间331连通,此时,加热空间331构成气流通道的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结构10可以是采用电阻加热方式的加热器或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加热器,加热结构10可以位于加热空间331内,也可以位于加热空间331外,或部分位于加热空间331内,部分位于加热空间331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结构为线圈101,具体为柱状螺旋线圈,柱状螺旋线圈为电磁感应线圈,电磁感应线圈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具体地,电磁感应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电路板30连接,电路板30向电磁感应线圈输出交变电流,使得电磁感应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在一些具体可实现的方式中,导热体3至少与导油体2接触贴合的部分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焦耳热,使得导油体2上与导热体3接触的部分雾化液被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也即导热体3与导油体2接触的部分至少部分采用铁磁材料制成,以能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用于将雾化液加热雾化的热量。
在另一些具体可实现的方式中,加热结构还包括感应体102,感应体102与电磁感应线圈相对设置,用于在感应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下生产焦耳热,并将焦耳热传递给导热件和气流通道的空气中,从而借助加热后的加热空气和导热件对导油体2上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其中,感应体102可采用铁磁材料制成,并且可以设置于加热空间331内,感应体102可以设置于电磁感应线圈的中心,感应器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柱状、针状、片状、管状等形式,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以感应体102为柱状结构为例,电磁感应线圈环绕柱状感应体102的外周设置,并且柱状的电磁感应线圈和感应体102组成的整体可以横置于加热空间331内,也即在加热空间331内电磁感应线圈和感应体102的轴线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当然,电磁感应线圈和感应体102还可以竖直放置于加热空间331内,也即柱状的电磁感应线圈和感应体102的轴线与高度方向平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加热结构10包含感应体102和电磁感应线圈的情况下,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还可以使导热体3和感应体102同时产生焦耳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柱状螺旋线圈也可以替换为平面螺旋线圈。其中,请参见图10,平面螺旋线圈位于所述导热件背离所述导油体2的一侧,平面螺旋线圈的中部构成成至少和所述导热件与导油体2相贴合部分对应设置,并且线圈的螺距从外侧向中心逐渐缩小,即线圈101从外侧往中心越来越密集,从而通电后可以提高中部区域的磁场密度,且导热件3设置于线圈101的中部与导油体2之间,当导热件3或者感应体102切割交变磁力线,由于中部区域磁场密度较大,从而可以产生更多的焦耳热,且产生的热量可以更快速地传递(空气热对流或热传导方式)给导油体2,进而可以提高加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发热结构的电磁感应线圈是采用柱状螺旋线圈,还是采用平面螺旋线圈,还是其他形式的线圈101,电磁感应线圈既可以设置加热空间331内,也可以设置在加热空间331外,或者一部分位于加热空间331内,另一部分位于加热空间331外;而感应体102优先的设置在加热空间331内,在加热空间331足够的情况下,则可以将电磁感应线圈和感应体102一同设置在加热空间331内,以提高气对导热件的热传递,降低热损失。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结构中的线圈101也可以是电阻加热线圈,此时,可以不需要感应体102。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8,电池杆组件200还包括电池支架20、电路板30以及电池40,电路板30和电池40均固定于电池支架20内,且电路板30电连接于电池40;电池支架20包括与导热件3的背离导油体2一侧连接的隔板201,加热结构10部分固定于雾化器100且另一部分穿设于隔板201并电连接于电路板30。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支架20除了包括隔板201、还包括与隔板201一侧成型的侧板,。在隔板201一侧设置有电池40和电路板30,而在隔板201与导热件3的端盖部31间隔设置,其中,端盖部31与隔板201之间的间隔形成进气间隙,也即加热空间331还可以通过在进气间隙连通端盖部31的连接部34上的进气孔3A。其中,隔板201可或者整个电池支架20为耐高温/隔热的塑料材料,比如聚酰亚胺类、聚砜类或硅胶等等,可以防止加热空间331的热量从隔板201传递到另一侧(具有电池40和电路板30一侧),既可以防止热量的流失,也保护电池40和电路板30不受损坏,同时还具有质量轻巧的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隔板201与电池支架20的其他侧板可以分体设置,可以仅将隔板201设置为耐高温/隔热的塑料材料,从而可以节约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器、以及可拆卸装配于所述雾化器一端的电池杆组件;
所述雾化器包括油杯、设置于所述油杯内的导油体以及盖设于所述油杯开口端的导热件,所述电池杆组件设置于所述导热件背离所述油杯的一侧;所述导热件向所述油杯内侧凸设有与所述导油体接触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设有加热空间;
所述电池杆组件包括与所述加热空间对应设置的加热结构;
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设置有气流通道,所述导油体和所述主体部接触的部分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包括端盖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端盖部外周沿的侧围部,所述侧围部套接于油杯开口端的外周,所述端盖部抵靠于所述油杯的开口端的端部;
所述主体部为所述端盖部上外侧凹陷、内侧凸出的凸起结构,其中,外侧凹陷部分形成所述加热空间,内侧凸出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导油体贴合接触的导热面;
所述气流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油体上背离所述导热面一侧的雾化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油体包括导液部和雾化部,所述导液部连接于所述雾化部;
所述油杯内还设有储油仓,所述导液部连通所述储油仓,所述雾化部贴合于所述导热面,所述雾化部背离所述导热面的一侧设有所述雾化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部环绕所述雾化部的外周设置,在垂直于所述导热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液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雾化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雾化部上的若干雾化通孔,各所述雾化通孔均沿垂直于所述导热面的方向延伸且均连通于所述雾化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杯内还设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外壁和所述油杯的内壁之间界定有所述储油仓,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管且连通所述雾化通道一端的出气通道、以及设置于所述雾化器且连通外界和所述雾化通道另一端的进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设置于所述端盖部和/或所述主体部上且与所述加热空间连通;和/或,所述进气孔设置于所述油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油杯内壁密封接触;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有与所述导管端部配合的第一让位孔;
所述导油体夹持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储油仓的进液口,所述导液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液口处;
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让位孔连通的第二让位孔;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让位孔内与所述雾化部贴合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连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雾化通道的进气通道,所述主体部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结构为柱状螺旋线圈或平面螺旋线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状螺旋线圈或平面螺旋线圈为电磁感应线圈;
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用于产生交变磁场,以使所述导油体至少与所述导热件贴合的部分产生焦耳热,和/或,所述加热结构还包括与电磁感应线圈对应设置的感应体,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还用于使所述感应体产生焦耳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螺旋线圈位于所述导热件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所述平面螺旋线圈的中部和所述导油体的与所述导热件贴合部分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平面螺旋线圈的螺距从外侧向中心逐渐缩小。
CN202321628271.2U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0274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8271.2U CN220274904U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8271.2U CN220274904U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74904U true CN220274904U (zh) 2024-01-02

Family

ID=89342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28271.2U Active CN220274904U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74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42601B2 (en)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atomization assembly
KR20220023972A (ko) 메쉬 시트형 다공 가열식 무화 어셈블리 및 이의 가열 무화기
EP4285759A1 (en) Heating unit, vaporization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vaporizer
KR20190022673A (ko) 에어로졸 흡인기용 카트리지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에어로졸 흡인기, 및 에어로졸 흡인기용 발열 시트
CN11580448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WO202301979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8551344U (zh) 电磁线圈、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US20230329346A1 (en)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vaporizer, and vaporization assembly
WO2024046134A1 (zh) 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7490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WO2021082598A1 (zh) 雾化器组件及包括该雾化器组件的雾化器设备
CN21748767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芯
CN217065415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WO2023019765A1 (zh) 电子烟雾化芯和电子烟
CN216315620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6853801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4190606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CN21993971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114277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组件
WO2023019764A1 (zh) 电子烟雾化芯和电子烟
CN221011992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3604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509414U (zh) 一种多孔发热体及电子烟
CN221104804U (zh) 空气加热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551322U (zh) 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731

Address after: No. 51, Liuwu Industrial Second Road, Xiasha, Shipai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330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Gew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Building B, No. 2 Industrial Third Road, Tangtou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1st, 2nd, 3rd, 4th, and 5th floors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