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11992U - 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11992U
CN221011992U CN202322625113.8U CN202322625113U CN221011992U CN 221011992 U CN221011992 U CN 221011992U CN 202322625113 U CN202322625113 U CN 202322625113U CN 221011992 U CN221011992 U CN 221011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electrode
porous body
face
side surf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251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明
曹贺辉
雷宝灵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2511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11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11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119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多孔体,基本垂直于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布置,多孔体包括沿长度方向相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且围绕多孔体的多个周侧表面;多孔体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吸液面,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第一电极,形成或结合于多孔体,从第一端面延伸至多个周侧表面;第二电极,形成或结合于多孔体,从第二端面延伸至多个周侧表面;加热元件,形成于雾化面上,从第一电极延伸至第二电极,进而能通过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引导电流形成电阻焦耳热。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多种雾化方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雾化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一般包括雾化器和电源组件,雾化器与电源组件电连接,雾化器通过雾化组件加热雾化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供用户吸食。
相关技术中,雾化组件通常采用厚膜印刷的工艺方法,将金属浆料按特定设计的图案印刷在多孔体的一个雾化面上,形成导电触点与发热膜为一个整体的发热线路图案,导电触点再与电极柱导电连接,从而实现通电雾化的功能。然而,这种结构的雾化组件雾化方式单一,也就是需要将雾化组件的雾化面朝下设置,以使雾化面上的导电触点与竖直设置的电连接件导电连接;相应地,雾化面朝下设置的结构使得雾化生成的气溶胶需要通过较为弯折的气道,才能输送到吸嘴位置,这使得气溶胶易损失,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雾化组件的雾化方式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多孔体,基本垂直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所述多孔体包括沿长度方向相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从所述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且围绕所述多孔体的多个周侧表面;所述多孔体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吸液面,以用于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进而吸取液体基质;所述多孔体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
第一电极,形成或结合于所述多孔体;所述第一电极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多个周侧表面;
第二电极,形成或结合于所述多孔体;所述第二电极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二端面延伸至所述多个周侧表面;
加热元件,形成于所述雾化面上,以用于加热所述多孔体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元件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一电极延伸至所述第二电极,进而能通过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引导电流形成电阻焦耳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设部和第一环设部,所述第一盖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环设部环绕设置于所述多个周侧表面;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盖设部和第二环设部,所述第二盖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环设部环绕设置于所述多个周侧表面;
所述加热元件从所述第一环设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环设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厚度为0.5mm-2mm,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为0.5mm-2mm;
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一环设部的长度为1mm-5mm,所述第二环设部的长度为1mm-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环设部抵接以形成导通,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环设部抵接以形成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周侧表面包括下侧表面,所述下侧表面背离所述储液腔或朝向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远端;
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环设部在所述下侧表面上的部分抵接以形成导通,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环设部在所述下侧表面上的部分抵接以形成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周侧表面包括上侧表面,所述上侧表面朝向所述储液腔或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近端,所述上侧表面被配置为所述雾化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所述第一雾化面与所述吸液面邻接,所述第二雾化面与所述吸液面相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所述第一雾化面与所述第二雾化面邻接或相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周侧表面包括上侧表面、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所述上侧表面朝向所述储液腔或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近端,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后侧表面相背;
所述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所述上侧表面被配置为所述第一雾化面,所述前侧表面或所述后侧表面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雾化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体为长方体,所述多个周侧表面包括相背的上侧表面和下侧表面,以及相背的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
所述第一电极覆盖所述第一端面,且从所述第一端面分别延伸至所述上侧表面、所述下侧表面、所述前侧表面以及所述后侧表面;
所述第二电极覆盖所述第二端面,且从所述第二端面分别延伸至所述上侧表面、所述下侧表面、所述前侧表面以及所述后侧表面。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多孔体,基本垂直于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多孔体包括沿长度方向相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且围绕多孔体的多个周侧表面;多孔体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吸液面,以用于与储液腔流体连通进而吸取液体基质,多孔体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第一电极,形成或结合于多孔体,第一电极被布置成从第一端面延伸至多个周侧表面;第二电极,形成或结合于多孔体,第二电极被布置成从第二端面延伸至多个周侧表面;加热元件,形成于雾化面上,以用于加热多孔体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加热元件被布置成从第一电极延伸至第二电极,进而能通过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引导电流形成电阻焦耳热。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随意设置雾化面的朝向,实现多种不同雾化方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雾化组件的雾化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第一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第二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第四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至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300,该电子雾化装置30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电源组件200用于为雾化器100提供能量,雾化器100用于存储液体基质并雾化液体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其中,该雾化器100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100可用于电子气溶胶化装置,用于雾化液体基质并产生气溶胶,以供抽吸者抽吸,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休闲吸食为例。
雾化器10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器10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电子雾化装置300中的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进行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电源组件200包括电池(图未示)和控制器(图未示)。电池用于为雾化器100的工作提供电能,以使得雾化器100能够加热雾化液体基质形成气溶胶;控制器用于控制雾化器100工作。电源组件200还包括电池支架(图未示)、气流传感器(图未示)等其他元件。
参见图2,雾化器100包括壳体3、雾化组件1和安装座(图未示),壳体3内部设置有出气通道31,安装座设置于壳体3内,且与壳体3配合形成了储液腔32,储液腔32用于存储液体基质。雾化组件1设置于安装座内,且雾化组件1与储液腔32流体连通,储液腔32内的液体基质可以进入到雾化组件1内并被雾化组件1吸收加热雾化。
具体的,雾化组件1包括多孔体11、加热元件12、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多孔体11基本垂直于电子雾化装置300的纵向方向布置,多孔体11包括沿长度方向相背的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以及从第一端面111延伸至第二端面112且围绕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多孔体11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吸液面,以用于与储液腔32流体连通进而吸取液体基质,多孔体11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第一电极13形成或结合于多孔体11,第一电极13被布置成从第一端面111延伸至多个周侧表面113,第二电极14形成或结合于多孔体11,第二电极14被布置成从第二端面112延伸至多个周侧表面113。加热元件12形成于雾化面上,以用于加热多孔体11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加热元件12被布置成从第一电极13延伸至第二电极14,进而能通过由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引导电流形成电阻焦耳热,以便于雾化面加热雾化液体基质形成气溶胶。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通过将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形成或结合于多孔体11,将第一电极13设置成从多孔体11的第一端面111延伸至多个周侧表面113上,将第二电极14设置成从多孔体11的第二端面112延伸至多个周侧表面113上,使得多孔体11的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12和多个周侧表面113均有电极,多孔体11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113被配置为雾化面,加热元件12形成于雾化面上,可以随意改变雾化组件1的雾化面的位置,自由设置雾化面的朝向,即雾化面可以朝不同的方向设置,从而使得雾化组件1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雾化方式,达到不同的雾化口感,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雾化组件的雾化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的,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可以是通过印刷或喷涂或沉积工艺形成与多孔体11表面上的电极涂层,也可以是电极帽。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材料包括导电陶瓷或者导电金属,其中导电金属可以包括铝合金、铜合金、铁合金、镍合金、金属银等,或者,也可以为其他的金属单质或合金材料,只要保证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与加热元件12实现稳定电连接即可。
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可以为致密材料也可以为多孔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内部可以具有多个微孔,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孔隙率在0%-20%的范围内,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接触电阻小于0.4Ω。可以理解,将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孔隙率和接触电阻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避免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孔隙率过大,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接触电阻过大,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导电性能越差,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与加热元件12接触电连接时,导致电流无法顺畅从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流向加热元件12,影响加热元件12的发热效率的问题发生,有利于提升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导电性能,提升雾化组件1的雾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设部131和第一环设部132,第一盖设部131设置于第一端面111,第一环设部132环绕设置于多个周侧表面113。第二电极1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盖设部141和第二环设部142,第二盖设部141设置于第二端面112,第二环设部142环绕设置于多个周侧表面113,第一环设部132和第二环设部142沿着多孔体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加热元件12从第一电极13的第一环设部132延伸至第二电极14的第二环设部142,以实现与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电连接。
具体的,第一电极13的厚度为0.5mm-2mm,第二电极14的厚度为0.5mm-2mm,沿多孔体11的长度方向,第一环设部132的长度为1mm-5mm,第二环设部142的长度为1mm-5mm。将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厚度设置在0.5mm-2mm的范围内,且第一环设部132和第二环设部142的长度设置在1mm-5mm的范围内,可以使得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同时也可以保证加热元件12与第一环设部132和第二环设部142实现良好稳定的电连接。
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一电连接件21和第二电连接件22,第一电连接件21与第一电极13电连接,第二电连接件22与第二电极14电连接,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远离雾化组件1的一端均与电源组件200电连接,以使得雾化器100的雾化组件1通过第一电连接件21和第二电连接件22与电子雾化装置300的电源组件200实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件21与第一电极13的第一环设部132抵接以形成导通,第二电连接件22与第二电极14的第二环设部142抵接以形成导通,将第一电连接件21与第一环设部132抵接,第二电连接件22与第二环设部142抵接,从而实现电连接件与电极之间的电连接,使得电连接方式更简单高效,电连接更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件21也可以与第一盖设部131抵接以实现导通,第二电连接件22也可以与第二盖设部141抵接以实现导通,电连接方式更多样。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下侧表面114,下侧表面114背离储液腔32或朝向电子雾化装置300的远端设置,电子雾化装置300的远端为远离吸嘴的一端,第一电连接件21与第一电极13的第一环设部132在下侧表面114上的部分抵接以形成导通,第二电连接件22与第二电极14的第二环设部142在下侧表面114上的部分抵接以形成导通。即,第一电连接件21与第一电极13的抵接位置以及第二电连接件22与第二电极14的抵接位置均位于下侧表面114,可以使得电连接方式更简单,第一电连接件21和第二电连接件22的结构也更简单。第一电连接件21和第二电连接件22可以直接设置为柱状的顶针。
加热元件12可以是通过印刷或喷涂或沉积工艺等形成于雾化面上的电阻加热轨迹、电阻加热涂层或电阻加热膜等。加热元件12的形状可以设置为S型、波浪形、折线型、Ω型、弧形、双曲面型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或者也可以呈迂回状或弯折状等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加热元件12的材料可以为铁铬铝合金、镍合金、镍铬合金、银钯合金等材料,加热元件12的阻值在0.65Ω-3Ω的范围内,以保证加热元件12具有良好的发热性能,进而可以保证加热元件12与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电连接时,具有良好的发热效率,提升雾化组件1的雾化效率和雾化性能。
多孔体11的材料可以为多孔无机非金属材料,例如,多孔体11的材料可以为多孔陶瓷或多孔玻璃等材料;或者,多孔体11的材料也可以为多孔复合材料,例如,多孔体11的材料可以为多孔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体11也可以采用致密材料,通过在致密材料中开孔的方式形成多孔结构的多孔体11,例如,可以在致密的陶瓷基体、玻璃基体或者塑料基体上开孔形成多孔陶瓷、多孔玻璃或多孔塑料。多孔体11内部具有多个微孔,多孔体11具备导液和储液的功能,储液腔32内的液体基质可以被雾化组件1的吸液面吸收,并经由多孔体11内部的微孔将液体基质从雾化组件1的吸液面传输至雾化面,以被加热元件12加热雾化生成气溶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体11的孔隙率在30%-70%的范围内,多孔体11内的微孔的孔径在10um-100um的范围内,孔隙率的大小可以根据液体基质的成分来调整,例如当液体基质的粘稠度较大时,选用较高的孔隙率,以保证导液效果。将多孔体11的孔隙率和微孔的孔径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一方面可以保障多孔体11具有较好的导液效率,避免多孔体11的孔隙率或微孔的孔径过小,出现液体基质流通不畅而使雾化组件1的加热元件12发生干烧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多孔体11的孔隙率或微孔的孔径过大,导致多孔体11内部导液过快而难以锁液,导致漏液的概率增大,影响雾化组件1的性能的问题发生。本申请中,多孔体11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圆柱体、三棱柱体、半圆柱体中的任一种,或者,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形状。
参见图3至图6,图3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第一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第二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第四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上侧表面115,上侧表面115朝向储液腔32或电子雾化装置300的近端,电子雾化装置300的近端为吸嘴所在的一端,上侧表面115被配置为雾化面,上侧表面115具有加热元件12,沿着多孔体11的长度方向,加热元件12从第一电极13的第一环设部132延伸至第二电极14的第二环设部142,吸液面吸取的液体基质经多孔体11内部的孔隙传输至雾化面被加热元件12加热雾化生成气溶胶。
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多孔体11为长方体,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四个侧表面,分别为上侧表面115、下侧表面114、前侧表面116以及后侧表面117,上侧表面115和下侧表面114相背,前侧表面116和后侧表面117相背。加热元件12形成于上侧表面115,以使得上侧表面115为雾化面,以加热雾化液体基质形成气溶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体11也可以设置为圆柱体、三棱柱体、半圆柱体、五棱柱体、六棱柱体、八棱柱体等任意形状,只要多孔体11具有朝向储液腔32或电子雾化装置300的近端设置的上侧表面115即可。
可以理解,通过将上侧表面115配置为雾化面,实现了上雾化的方式,雾化面加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朝上释放,即朝向气道方向释放,通过直通的气道直接进入吸嘴以供用户吸食,相较于传统的下雾化方式,气溶胶的流通路径缩短,无需过多弯折,气溶胶颗粒在流向气道过程中丢失更少,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气溶胶易损失的问题,有利于提升用户抽吸体验和抽吸口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体11至少具有两个雾化面,具体的,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其中,第一雾化面与吸液面邻接,第二雾化面与吸液面相背设置。也就是说,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至少四个侧表面,多个周侧表面113中的至少两个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一个侧表面被配置为吸液面。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多孔体11为长方体,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四个侧表面,分别为上侧表面115、下侧表面114、前侧表面116以及后侧表面117,上侧表面115和下侧表面114相背,前侧表面116和后侧表面117相背。多孔体11的上侧表面115被配置为第一雾化面,前侧表面116被配置为第二雾化面,多孔体11的后侧表面117被配置为吸液面,具体的,加热元件12分别形成于上侧表面115和前侧表面116,以使得上侧表面115作为第一雾化面,前侧表面116作为第二雾化面,后侧表面117与储液腔32流体连通,以吸收储液腔32内的液体基质,后侧表面117吸收的液体基质经多孔体11内部的孔隙传输至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上,被雾化面上的加热元件12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多孔体11的上侧表面115配置为第一雾化面,后侧表面117配置为第二雾化面,加热元件12分别形成于上侧表面115和后侧表面117,前侧表面116被配置为吸液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体11也可以设置为六棱柱体、八棱柱体、十棱柱体等任意形状,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可以包括六个、八个、十个等任意大于四的数量的侧表面,以将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中的至少两个侧表面配置为雾化面,一个侧表面配置为吸液面,使得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实现更多样的雾化方式。
可以理解,将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中的至少两个侧表面配置为雾化面,一个侧表面被配置为吸液面,且第一雾化面与吸液面邻接,第二雾化面与吸液面相背设置,可以实现不同的雾化方式,解决相关技术中雾化方式单一的问题,且两个雾化面可以提升雾化组件1的雾化效率,雾化面和吸液面的上述设置方式,也可以实现不同的温度场分布,满足用户更多样的使用需求,带给用户更丰富的抽吸口感和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体11至少具有两个雾化面。具体的,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第一雾化面与第二雾化面邻接或相背设置。具体的,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至少四个侧表面,多个周侧表面113中的至少两个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如图5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多孔体11为长方体,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四个侧表面,分别为上侧表面115、下侧表面114、前侧表面116以及后侧表面117,上侧表面115和下侧表面114相背,前侧表面116和后侧表面117相背。多孔体11的两个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具体的,雾化面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多孔体11的前侧表面116被配置为第一雾化面,后侧表面117被配置为第二雾化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体11也可以设置为六棱柱、八棱柱、十棱柱等任意形状,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可以包括六个、八个、十个等任意偶数个侧表面,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中的至少两个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相背设置。
如图4所示,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多孔体11为长方体,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四个侧表面,分别为上侧表面115、下侧表面114、前侧表面116以及后侧表面117,上侧表面115和下侧表面114相背,前侧表面116和后侧表面117相背。多孔体11至少具有两个雾化面,具体的,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邻接设置,具体的,上侧表面115被配置为第一雾化面,前侧表面116被配置为第二雾化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孔体11的上侧表面115配置为第一雾化面,后侧表面117配置为第二雾化面;多孔体11也可以设置为五棱柱、六棱柱、七棱柱、八棱柱、十棱柱等任意形状,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可以包括五个、六个、七个、八个、十个等任意数量个侧表面,可以将多个周侧表面113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侧表面分别配置为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
可以理解,将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中的至少两个侧表面配置为雾化面,使得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且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邻接或相背设置,可以实现更多样的雾化方式,解决相关技术中雾化方式单一的问题,且两个雾化面可以提升雾化组件1的雾化效率,雾化面的上述设置方式,也可以实现不同的温度场分布,满足用户更多样的使用需求,带给用户更丰富的抽吸口感和使用体验。
如图6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多孔体11为长方体,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四个侧表面,分别为上侧表面115、下侧表面114、前侧表面116以及后侧表面117,上侧表面115和下侧表面114相背,前侧表面116和后侧表面117相背。多孔体11的一个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具体的,加热元件12形成于多孔体11的前侧表面116,使得多孔体11的前侧表面116为雾化面。通过将加热元件12形成于多孔体11的前侧表面116,实现了侧雾化方式,带来了新的雾化效果,解决了雾化方式单一的问题,且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下雾化方式,雾化面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的传输路径更短,气溶胶的传输路径无需过多弯折,气溶胶损失减少,有利于改善相关技术中气溶胶易损失的问题。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体11的后侧表面117可以配置为雾化面,从而实现单侧雾化方式,满足更多样的雾化口感。
参见图3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体11呈长方体,多孔体11的多个周侧表面113包括相背的上侧表面115和下侧表面114,以及相背的前侧表面116和后侧表面117,上侧表面115朝向储液腔32或电子雾化装置300的近端,下侧表面114背离储液腔32或朝向电子雾化装置300的远端,前侧表面116和后侧表面117位于上侧表面115和下侧表面114之间。第一电极13覆盖第一端面111,且从第一端面111分别延伸至上侧表面115、下侧表面114、前侧表面116以及后侧表面117,第二电极14覆盖第二端面112,且从第二端面112分别延伸至上侧表面115、下侧表面114、前侧表面116以及后侧表面117。具体的,第一电极13的第一盖设部131覆盖第一端面111,第二电极14的第二盖设部141覆盖第二端面112,第一电极13的第一环设部132和第二电极14的第二环设部142均环绕多个周侧表面113,即环绕上侧表面115、下侧表面114、前侧表面116以及后侧表面117,也就是说,多孔体11的五个表面上均设置有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加热元件12设置于多个周侧表面113中的任意一个面上,均可以实现加热元件12与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电连接,使得雾化面的数量和朝向可以随意设置,实现多种不同的雾化方式,更有利于解决相关技术中雾化方式单一的问题,实现多种不同的雾化效果,满足更多样的使用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体11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圆柱体、半圆柱体、五棱柱体等任意形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多孔体,基本垂直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所述多孔体包括沿长度方向相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以及从所述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且围绕所述多孔体的多个周侧表面;所述多孔体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吸液面,以用于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进而吸取液体基质;所述多孔体的至少一个周侧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
第一电极,形成或结合于所述多孔体;所述第一电极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多个周侧表面;
第二电极,形成或结合于所述多孔体;所述第二电极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二端面延伸至所述多个周侧表面;
加热元件,形成于所述雾化面上,以用于加热所述多孔体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元件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一电极延伸至所述第二电极,进而能通过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引导电流形成电阻焦耳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设部和第一环设部,所述第一盖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环设部环绕设置于所述多个周侧表面;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盖设部和第二环设部,所述第二盖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环设部环绕设置于所述多个周侧表面;
所述加热元件从所述第一环设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环设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厚度为0.5mm-2mm,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为0.5mm-2mm;
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一环设部的长度为1mm-5mm,所述第二环设部的长度为1mm-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环设部抵接以形成导通,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环设部抵接以形成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周侧表面包括下侧表面,所述下侧表面背离所述储液腔或朝向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远端;
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环设部在所述下侧表面上的部分抵接以形成导通,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环设部在所述下侧表面上的部分抵接以形成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周侧表面包括上侧表面,所述上侧表面朝向所述储液腔或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近端,所述上侧表面被配置为所述雾化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所述第一雾化面与所述吸液面邻接,所述第二雾化面与所述吸液面相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所述第一雾化面与所述第二雾化面邻接或相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周侧表面包括上侧表面、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所述上侧表面朝向所述储液腔或所述电子雾化装置的近端,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后侧表面相背;
所述雾化面至少包括第一雾化面和第二雾化面;所述上侧表面被配置为所述第一雾化面,所述前侧表面或所述后侧表面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雾化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体为长方体,所述多个周侧表面包括相背的上侧表面和下侧表面,以及相背的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
所述第一电极覆盖所述第一端面,且从所述第一端面分别延伸至所述上侧表面、所述下侧表面、所述前侧表面以及所述后侧表面;
所述第二电极覆盖所述第二端面,且从所述第二端面分别延伸至所述上侧表面、所述下侧表面、所述前侧表面以及所述后侧表面。
CN202322625113.8U 2023-09-26 2023-09-26 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1011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25113.8U CN221011992U (zh) 2023-09-26 2023-09-26 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25113.8U CN221011992U (zh) 2023-09-26 2023-09-26 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11992U true CN221011992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72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25113.8U Active CN221011992U (zh) 2023-09-26 2023-09-26 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119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97989B1 (en) Mesh-shaped sheet-type porous heating and atomizing assembly and heating atomizer therewith
CN114365870B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JP2019520787A (ja) 電子エアロゾル供給システム及び電子エアロゾル供給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気化器
CN218185267U (zh) 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134314A1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12131A1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224785U (zh) 多发热区域的雾化装置以及雾化器
CN221011992U (zh) 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41124A1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364691U (zh) 中心通孔导液的雾化芯
CN212590288U (zh) 多孔陶瓷发热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39729U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174490U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845025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1355777U (zh) 雾化器和电子烟
CN21873724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1307257U (zh) 雾化芯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790580U (zh) 一种导液组件、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613082U (zh)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CN21888927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发热体
CN220343691U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115298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EP4298932B1 (en)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atomiz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CN221152986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1284700U (zh) 一种预制发热管、雾化芯、雾化器和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