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9717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9717U
CN219939717U CN202321216712.8U CN202321216712U CN219939717U CN 219939717 U CN219939717 U CN 219939717U CN 202321216712 U CN202321216712 U CN 202321216712U CN 219939717 U CN219939717 U CN 219939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cavity
groove
air
atom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671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洪涛
方冠宇
姚雪刚
雷桂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1671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9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9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9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壳体组件和雾化芯,壳体组件具有储液腔和雾化腔,雾化腔的底壁具有进气口,雾化腔的顶壁具有出气口,雾化腔的侧壁具有开口,开口与储液腔连通,从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雾化芯具有雾化面,雾化芯至少部分设置于开口内,且雾化面暴露于雾化腔,雾化面与气流方向非垂直设置,其中,雾化腔的内侧面对应于雾化面的位置设置有凹槽。通过在雾化腔的内侧面设置凹槽,使得雾化腔的体积增加,改变了空气的流动形态,使得雾化腔内的空气与气溶胶混合更充分更均匀,降低了出气口位置处的温度,提升了口感;同时,流经雾化面的空气减少,雾化面的温度提升,提升了雾化效率。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器包括雾化芯,雾化芯具有雾化面,雾化面用于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现有技术中,侧向雾化的雾化器中,空气的来流方向与雾化芯的雾化面加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的流动方向呈垂直相遇状态,导致雾化腔内的空气与气溶胶不能充分混合,进而导致雾化器的出气口位置处温度过高,影响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雾化腔内的空气与气溶胶不能充分混合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
壳体组件,具有储液腔和雾化腔;所述雾化腔的底壁具有进气口,所述雾化腔的顶壁具有出气口,所述雾化腔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从所述进气口指向所述出气口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
雾化芯,具有雾化面;所述雾化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开口内,且所述雾化面暴露于所述雾化腔;所述雾化面与所述气流方向非垂直设置;
其中,所述雾化腔的内侧面对应于所述雾化面的位置设置有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腔具有与所述雾化面相对的第一内侧面,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内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面为平面,所述雾化面平行于所述气流方向,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气流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方向沿所述雾化腔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内侧面为弧面,所述凹槽为直线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V形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V形槽具有两个相交的侧面;其中,
所述侧面为平面,且所述侧面与所述气流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或
所述侧面为曲面,且所述侧面的切线与所述气流方向的夹角为钝角。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包括导液件、发热元件和两个电极,所述导液件具有所述雾化面,所述雾化面包括雾化区和沿着所述导液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雾化区两侧的非雾化区,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雾化区,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非雾化区;
所述V形槽的槽口的宽度大于所述雾化面的雾化区在所述气流方向上的尺寸;所述V形槽在所述雾化面上的投影的长度大于所述雾化面的雾化区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3-0.6mm;和/或
所述凹槽的槽口的宽度为3-6mm;和/或
所述凹槽的长度为2-5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内部具有出气管和容纳腔;
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安装座具有进液孔和所述雾化腔,所述进液孔的侧壁设置有所述开口,所述进液孔连通所述开口与所述储液腔;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出气口内与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雾化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包括顶盖和连接于所述顶盖远离所述出气管一端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座体包括底座和连接于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出气管一端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顶盖远离所述出气管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底座靠近所述出气管的一侧;
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液孔间隔设置于所述顶盖,所述进液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内侧面设置有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凸起的内侧面设置有出气槽,所述出气槽的底壁对应于所述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凸起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凸起的内侧面配合形成所述雾化腔,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底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的内侧面对应于所述雾化芯的两个非雾化区的位置设置有两个通孔,沿着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两个所述通孔分别位于所述凹槽的两侧;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两个导电件,所述导电件穿设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雾化芯的电极电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雾化器,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雾化器;
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器的雾化芯电连接,用于为所述雾化芯提供能量。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壳体组件和雾化芯,壳体组件具有储液腔和雾化腔,雾化腔的底壁具有进气口,雾化腔的顶壁具有出气口,雾化腔的侧壁具有开口,开口与储液腔连通,从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雾化芯具有雾化面,雾化芯至少部分设置于开口内,且雾化面暴露于雾化腔,雾化面与气流方向非垂直设置,其中,雾化腔的内侧面对应于雾化面的位置设置有凹槽。通过上述设置,雾化腔的内侧面设置有凹槽,使得雾化腔的体积增加,改变了空气的流动形态,使得雾化腔内的空气与气溶胶混合更充分更均匀,降低了出气口位置处的温度,提升了口感;同时,流经雾化面的空气减少,雾化面的温度提升,提升了雾化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腔的内侧面的凹槽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腔的内侧面的凹槽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提供的安装座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7提供的安装座的第一座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提供的第一座体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提供的第一座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7提供的安装座的第二座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提供的第二座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提供的第二座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芯附近温度场分布图;
图16是现有技术的雾化器的雾化芯附近温度场分布图;
图17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出气口温度场分布图;
图18是现有技术的雾化器的出气口温度场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1至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300,该电子雾化装置300可用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雾化。电子雾化装置30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
其中,雾化器100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该雾化器100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100可用于电子气溶胶化装置,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并产生气溶胶,以供抽吸者抽吸,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休闲吸食为例。
雾化器10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器10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电源组件200包括电池(图未标)和控制器(图未示)。电池用于为雾化器100的工作提供电能,以使得雾化器100能够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气溶胶;控制器用于控制雾化器100工作。电源组件200还包括电池支架(图未标)、气流传感器(图未标)等其他元件。
本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300还包括外壳301,雾化器100包括壳体组件,外壳301与雾化器100的壳体组件配合形成了安装腔302,电源组件200设置于安装腔302内,与雾化器100电连接,用于为雾化器100提供电能。如图2和图3所示,具体的,壳体组件包括壳体1和安装座2,壳体1内部具有出气管11和容纳腔12,安装座2设置于容纳腔12内且与壳体1配合形成了储液腔13,雾化腔14设置于安装座2内。其中,电子雾化装置300的外壳301与雾化器100的壳体1配合形成了安装腔302,且安装腔302与容纳腔12间隔设置,具体的,如图2所示,安装腔302和容纳腔12在电子雾化装置3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电源组件200设置于安装腔302内,从而实现与雾化器100的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300也可以不包括外壳301,即不需要通过外壳301与雾化器100的壳体组件配合形成安装腔302以安装电源组件200,可以直接将电源组件200设置于雾化器100外部,实现雾化器100与电源组件200之间的电连接。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雾化器100还包括雾化芯3,壳体组件具有储液腔13和雾化腔14,储液腔13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腔14的底壁具有进气口15,雾化腔14的顶壁具有出气口16,雾化腔14的侧壁具有开口17,开口17与储液腔13流体连通。雾化芯3具有雾化面31,雾化芯3至少部分设置于开口17内且将雾化面31暴露于雾化腔14,雾化芯3吸收由储液腔13流向开口17位置处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面31在通电状态下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生成气溶胶并释放至雾化腔14内。外部空气由雾化腔14的底壁的进气口15进入到雾化腔14中,并与气溶胶混合后流向雾化腔14的顶壁的出气口16位置处,最终流出雾化器100被用户吸食。
本实施例中,将从进气口15指向出气口16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S,雾化芯3的雾化面31与气流方向S非垂直设置,雾化芯3为侧向雾化的方式,避免经进气口15进入的空气直接流向雾化芯3的雾化面31,导致雾化芯3的雾化面31温度降低而影响雾化效率的问题发生,优选的,雾化面31与气流方向S的夹角小于30°,可以使得空气流动更顺畅,雾化腔14内的气溶胶与空气混合更充分更均匀,更有利于提升雾化效率。
参见图3,雾化腔14的内侧面对应于雾化面31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8,可以理解,通过在雾化腔14的内侧面设置凹槽18,可以有效增大雾化腔14的体积,改变了空气的流动形态,得雾化腔14内的空气与气溶胶混合更充分更均匀,且凹槽18对应于雾化面31的位置设置,也进一步使得雾化面31雾化生成的气溶胶可以直接流向凹槽18位置处,凹槽18位置处产生旋流,空气在凹槽18内与气溶胶混合更充分,进而流向出气口16位置处,使得出气口16位置处的温度降低,提升了雾化口感;同时,部分空气流向凹槽18位置处,使得流经雾化面31的空气减少,雾化面31的温度提升,提升了雾化效率。
具体的,雾化腔14具有与雾化面31相对的第一内侧面141,凹槽18设置于第一内侧面141。本实施例中,雾化面31为平面,雾化面31平行于气流方向S,凹槽18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气流方向S,使得空气和气溶胶更好的聚集于与雾化面31的位置相对应的凹槽18内,凹槽18内空气与气溶胶混合更均匀更充分,进而使得雾化腔14内空气与气溶胶混合更充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雾化面31也可以设置为曲面,气流方向S也可以与雾化芯3的雾化面31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气流方向S平行于雾化腔14的轴向,具体的,进气口15和出气口16均位于与雾化腔14的轴线平行的直线上,优选的,进气口15和出气口16与雾化腔14同轴设置,可以保证气流流动更顺畅,雾化效率更高。雾化腔14的第一内侧面141为弧面,凹槽18为直线型结构,凹槽18的延伸方向为直线且与气流方向S垂直,可以保证凹槽18与雾化面31更好的对应设置,气溶胶可以顺畅流向凹槽18内,空气也可以更顺畅的流向凹槽18内与气溶胶充分混合,并顺畅流向出气口16。可以理解,将雾化腔14的第一内侧面141设置为弧面,可以使得雾化腔14与出气口16更好连通,同时,壳体1内部的出气管11与出气口16和雾化腔14也更好的配合连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凹槽18也可以设置为非直线型结构,例如,凹槽18的延伸方向为曲线,只要凹槽18与雾化芯3的雾化面31对应且可以保证空气与气溶胶混合即可。
参见图4至图5,图4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腔的内侧面的凹槽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腔的内侧面的凹槽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凹槽18为V形槽,凹槽18的截面形状为V形,其中,V形槽具有两个相交的侧面。参见图4,在一实施方式中,V形槽的两个相交的侧面均为平面,且V形槽的侧面与气流方向S的夹角为钝角。可以理解,将V形槽的侧面与气流方向S的夹角设置为钝角,可以对由进气口15进入到雾化腔14内的空气具有更好的导流作用,使得空气可以沿着V形槽的侧面更顺畅的进入到凹槽18内,以便于空气与气溶胶更充分的混合,进一步提升雾化口感,提升雾化器100的性能。
参见图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V形槽的两个相交的侧面均为曲面,具体的,V形槽的两个相交的侧面均为弧面,弧面朝向雾化面31一侧凸起,V形槽的侧面的切线与气流方向S的夹角为钝角。可以理解,将V形槽的侧面设置为弧面且弧面朝向雾化面31一侧凸起,也可以对空气具有更好的导流作用,且弧面的切线与气流方向S的夹角设置为钝角,进一步使得对气流的导流作用更强,气流流动效率更高,有利于提升雾化效率。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V形槽的两个相交的弧面也可以向远离雾化面31的一侧凸起,可以使得雾化腔14的体积进一步增加,更好的实现气溶胶与空气的充分混合;或者,也可以将V形槽的两个相交的侧面设置为其他的曲面结构,只要保证曲面的切线与气流方向S的夹角为钝角以保证对气流的导流作用即可。
参见图6,图6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6,雾化芯3包括导液件32、发热元件33和两个电极34,导液件32具有雾化面31,雾化面31包括雾化区311和沿着导液件32的长度方向位于雾化区311两侧的两个非雾化区312,发热元件33设置于雾化区311,电极34设置于非雾化区312。本实施例中,导液件32为长方体,雾化面31为矩形平面,导液件32可以为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等其他多孔材料制备形成的多孔结构,也可以由致密材料通过开孔的方式形成多孔结构,导液件32吸收由储液腔13流向开口17位置处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面31的非雾化区312的电极34与电源组件200电连接为雾化区311的发热元件33供电,使得雾化区311的发热元件33在通电状态下加热雾化导液件32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V形槽的槽口的宽度大于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在气流方向S上的尺寸,优选的,V形槽的槽口的宽度大于雾化芯3的雾化面31的宽度。可以理解,将V形槽的槽口的宽度设置为大于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在气流方向S上的尺寸,即在气流方向S上V形槽的槽口在雾化面31上的投影覆盖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可以使得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加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大部分流向凹槽18即V形槽内,使得在V形槽内气溶胶可以与空气更好更充分的混合,避免V形槽的槽口的宽度小于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在气流方向S上的尺寸时,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直接沿着气流方向S由雾化区311流向出气口16位置处而不能与空气充分混合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的,V形槽在雾化面31上的投影的长度大于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的长度,即沿着雾化面31的长度方向,V形槽在雾化面31上的投影覆盖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V形槽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的长度。可以理解,将V形槽在雾化面31上的投影的长度设置为大于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的长度,进一步使得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加热雾化生成的气溶胶大部分流向凹槽18即V形槽内,使得在V形槽内气溶胶可以与空气更好更充分的混合,避免V形槽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过小而不能覆盖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时,雾化面31的雾化区311雾化生成的气溶胶直接从V形槽在雾化面31上的投影之外的部分的雾化区311流向出气口16位置处,而不能与空气充分混合的问题发生,进一步提升了雾化效率,降低了出气口16位置处的温度,提升了雾化口感。
具体的,在一实施方式中,凹槽18的深度可以设置为0.3-0.6mm的范围内,和/或,凹槽18的宽度可以设置为3-6mm的范围内,其中,凹槽18的宽度为凹槽18的槽口的宽度,例如,凹槽18为V形槽,V形槽的槽口的宽度为3mm、3.6mm、4mm、5mm等上述范围内的任意数值;和/或,凹槽18的长度可以设置为2-5mm的范围内,凹槽18的长度即为凹槽18沿着其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理解,凹槽18的深度、凹槽18的宽度和凹槽18的长度值分别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得气溶胶和空气的混合效果更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凹槽18的深度、凹槽18的宽度和凹槽18的长度值也可以根据安装座2和雾化腔14的具体结构进行设置。
参阅图7至图14,图7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提供的安装座的截面示意图,图9是图7提供的安装座的第一座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提供的第一座体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提供的第一座体的截面示意图,图12是图7提供的安装座的第二座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提供的第二座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2提供的第二座体的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安装座2设置于容纳腔12内且与壳体1配合形成了储液腔13,储液腔13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安装座2具有进液孔23和雾化腔14,开口17设置于进液孔23的侧壁,使得开口17和储液腔13通过进液孔23流体连通。雾化芯3设置于开口17内,雾化芯3的雾化面31朝向开口17背离进液孔23的一侧设置以将雾化面31暴露于雾化腔14,储液腔13内存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向进液孔23,并经进液孔23的侧壁的开口17流向雾化芯3,被雾化芯3吸收并加热雾化生成气溶胶。安装座2靠近壳体1的出气管11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口16,出气管11靠近安装座2的一端嵌设于出气口16内以与雾化腔14连通,安装座2远离出气管11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15,进气口15与雾化腔14连通,以使外部空气进入雾化腔14。
具体的,参见图7和图8,安装座2包括第一座体21和第二座体22,第一座体21和第二座体22配合形成雾化腔14。其中,第一座体21包括顶盖211和连接于顶盖211远离出气管11一端的第一凸起212,第二座体22包括底座221和连接于底座221靠近出气管11一端的第二凸起222,第二凸起222设置于顶盖211远离出气管11的一侧,第一凸起212设置于底座221靠近出气管11的一侧,第一凸起212和第二凸起222均位于顶盖211和底座221之间且第二凸起222沿着电子雾化装置30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凸起212一侧,第一凸起212和第二凸起222通过卡扣结构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凸起212的内侧面与第二凸起222的内侧面配合形成了雾化腔14。
参见图9至图11,出气口16和进液孔23均设置于第一座体21,具体的,出气口16和进液孔23间隔设置于第一座体21的顶盖211,进液孔23由顶盖211延伸至第一凸起212,第一凸起212的内侧面即进液孔23的侧壁设置有开口17,进液孔23与开口17连通。本实施例中,出气口16为圆孔,壳体1内部的出气管11为圆管,圆管的一端嵌设于出气孔内,开口17的形状为矩形,雾化芯3的形状为长方体,雾化芯3设置于开口17内。
参见图12至图14,进气口15和凹槽18均设置于第二座体22,具体的,第二凸起222的内侧面设置有出气槽24,出气槽24沿着气流方向S延伸并贯穿第二凸起222,出气槽24的底壁即雾化腔14的第一内侧面141对应于开口17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8。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222的内侧面为平面,出气槽24的形状为半圆柱形,出气槽24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出气槽24的底壁即雾化腔14的第一内侧面141为弧面,便于与出气口16和出气管11的形状匹配,以使得雾化腔14与出气口16和出气管11更好的连通。凹槽18为直线型结构,且凹槽18的形状为V形槽,进气口15设置于底座221,第一凸起212的内侧面与第二凸起222的内侧面配合形成了雾化腔14,进气口15与雾化腔14连通。
本实施例中,雾化器100还包括两个导电件4,第二凸起222的内侧面设置有两个通孔25,沿着凹槽18的延伸方向,两个通孔25分别位于凹槽18的两侧,两个通孔25分别对应于雾化芯3的两个非雾化区312的位置设置,两个导电件4一一对应穿设于两个通孔25内,使得导电件4靠近雾化芯3的一端与设置于雾化芯3的非雾化区312的电极34对应抵接,导电件4的另一端延伸出通孔25与电源组件200电连接,以实现雾化芯3与电源组件200之间的电连接,雾化芯3在通电状态下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具体的,导电件4可以为顶针、弹针等金属件。
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和第二密封件6,第一密封件5套设于安装座2靠近出气管11的一端,第一密封件5对储液腔13进行封堵,避免了储液腔13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泄漏。第二密封件6设置于开口17内,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6呈环形,环绕设置于雾化芯3的外围且嵌设于雾化芯3与开口17的侧壁之间,以对开口17进行密封,防止进液孔23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经雾化芯3与开口17之间的间隙泄漏。第一密封件5和第二密封件6可以采用橡胶、硅胶等其他密封材料制备形成。
参阅图15至图18,图15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雾化芯附近温度场分布图,图16是现有技术的雾化器的雾化芯附近温度场分布图,图17是图3提供的雾化器的出气口温度场分布图,图18是现有技术的雾化器的出气口温度场分布图。
参见图15至图18,发明人采用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100与现有技术的雾化器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相同的实验,测量了雾化芯3附近的温度和出气口16的温度,得到了如图15至图18所示的温度分布结果,发明人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雾化器,本申请的雾化器100的雾化芯3附近的温度得到了有效提升,雾化芯3附近的高温区域更多,更有利于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实验结果验证了在雾化器100的雾化腔14的与雾化面31相对的内侧面上设置凹槽18,减少了流经雾化面31的空气,有效提升了雾化器100的雾化芯3附近的温度,提升了雾化效率,在相同的功率下本申请的雾化器100的雾化芯3加热雾化生成了更多的气溶胶,提升了雾化口感;同时,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100的出气口16位置处的温度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雾化器得到了有效降低,雾化腔14的体积增加,雾化腔14内的空气与气溶胶混合更充分更均匀,实现了对出气口16位置处的气溶胶温度的调控,满足了用户对合适的气溶胶温度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雾化口感,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100及电子雾化装置300,雾化器100包括壳体组件和雾化芯3,壳体组件具有储液腔13和雾化腔14,雾化腔14的底壁具有进气口15,雾化腔14的顶壁具有出气口16,雾化腔14的侧壁具有开口17,开口17与储液腔13连通,从进气口15指向出气口16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S;雾化芯3具有雾化面31,雾化芯3至少部分设置于开口17内,且雾化面31暴露于雾化腔14,雾化面31与气流方向S非垂直设置,其中,雾化腔14的内侧面对应于雾化面31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8。通过上述设置,雾化腔14的内侧面设置有凹槽18,使得雾化腔14的体积增加,改变了空气的流动形态,使得雾化腔14内的空气与气溶胶混合更充分更均匀,降低了出气口16位置处的温度,提升了口感;同时,流经雾化面31的空气减少,雾化面31的温度提升,提升了雾化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具有储液腔和雾化腔;所述雾化腔的底壁具有进气口,所述雾化腔的顶壁具有出气口,所述雾化腔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从所述进气口指向所述出气口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
雾化芯,具有雾化面;所述雾化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开口内,且所述雾化面暴露于所述雾化腔;所述雾化面与所述气流方向非垂直设置;
其中,所述雾化腔的内侧面对应于所述雾化面的位置设置有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腔具有与所述雾化面相对的第一内侧面,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内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方向沿所述雾化腔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内侧面为弧面,所述凹槽为直线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V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槽具有两个相交的侧面;其中,
所述侧面为平面,且所述侧面与所述气流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或
所述侧面为曲面,且所述侧面的切线与所述气流方向的夹角为钝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包括导液件、发热元件和两个电极,所述导液件具有所述雾化面,所述雾化面包括雾化区和沿着所述导液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雾化区两侧的非雾化区,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雾化区,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非雾化区;
所述V形槽的槽口的宽度大于所述雾化面的雾化区在所述气流方向上的尺寸;所述V形槽在所述雾化面上的投影的长度大于所述雾化面的雾化区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3-0.6mm;和/或
所述凹槽的槽口的宽度为3-6mm;和/或
所述凹槽的长度为2-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内部具有出气管和容纳腔;
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安装座具有进液孔和所述雾化腔,所述进液孔的侧壁设置有所述开口,所述进液孔连通所述开口与所述储液腔;所述安装座靠近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出气口内与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雾化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包括顶盖和连接于所述顶盖远离所述出气管一端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座体包括底座和连接于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出气管一端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顶盖远离所述出气管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底座靠近所述出气管的一侧;
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液孔间隔设置于所述顶盖,所述进液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内侧面设置有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凸起的内侧面设置有出气槽,所述出气槽的底壁对应于所述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凸起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凸起的内侧面配合形成所述雾化腔,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底座;
所述第二凸起的内侧面对应于所述雾化芯的两个非雾化区的位置设置有两个通孔,沿着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两个所述通孔分别位于所述凹槽的两侧;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两个导电件,所述导电件穿设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雾化芯的电极电连接。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器的雾化芯电连接,用于为所述雾化芯提供能量。
CN202321216712.8U 2023-05-18 2023-05-18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9939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6712.8U CN219939717U (zh) 2023-05-18 2023-05-18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6712.8U CN219939717U (zh) 2023-05-18 2023-05-18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9717U true CN219939717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52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6712.8U Active CN219939717U (zh) 2023-05-18 2023-05-18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9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07980B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US11471625B2 (en)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atomization assembly
CN114365870B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072670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595836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3639660U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器
WO2024046133A1 (zh) 电磁线圈、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80448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2393869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601910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910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3971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2790435A (zh)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818524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224735U (zh)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8185252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19763U (zh) 雾化芯、雾化组件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6135189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613033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679774U (zh) 储液组件、外壳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62485U (zh) 储液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3971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78423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695267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03445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