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4735U -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4735U
CN215224735U CN202120249689.7U CN202120249689U CN215224735U CN 215224735 U CN215224735 U CN 215224735U CN 202120249689 U CN202120249689 U CN 202120249689U CN 215224735 U CN215224735 U CN 215224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assembly
cover body
ai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496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世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496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24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4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4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座体、盖体及雾化芯组件,所述第二壳体中形成出气孔;所述座体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盖体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盖体的一端与出气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体连接界定形成容纳腔;所述雾化芯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盖体和/或所述座体与所述雾化芯组件间的间隙形成通气道;所述通气道连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出气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供电组件以及上述的雾化组件,所述供电组件上设有连接部,雾化组件与所述连接部可拆连接。由于通气道所述盖体和/或所述座体与所述雾化芯组件间的间隙形成,所以封闭性良好。

Description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雾化装置在消费、医疗等领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现有技术中的电子雾化装置主要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雾化组件将液态可雾化基质进行雾化,电源组件给雾化组件提供能量。电子雾化装置中还设置有流经雾化组件的气流通道,分别与外界大气和消费者吸入端连通,以将雾化生成的气溶胶送至吸入端。由于气流通道流经雾化组件,在经过一些结构件时容易产生冷凝液,且有可能受结构件的影响导致气流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供电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构造一种雾化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座体、盖体及雾化芯组件,所述第二壳体中形成出气孔;所述座体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盖体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盖体的一端与出气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体连接界定形成容纳腔;所述雾化芯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盖体和/或所述座体与所述雾化芯组件间的间隙形成通气道;所述通气道连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出气孔。
优选地,所述通气道包括至少两条分别从所述雾化芯组件两侧经过的所述通气道。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条所述通气道汇合并与所述出气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储液腔,所述盖体上设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储液腔的液道,所述液道通向所述雾化芯组件,以供所述储液腔中的液体流向所述雾化芯组件,并由所述雾化芯组件将液体加热雾化。
优选地,所述储液腔设在所述盖体上方,所述液道从所述盖体顶部连通所述储液腔。
优选地,所述液道包括至少两条分别从所述雾化芯组件两侧经过的所述液道。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条所述通气道在第一方向上分开,所述至少两条所述液道在第二方向上分开,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优选地,所述盖体上设有换气道,所述换气道包括分布在所述盖体侧面的侧面部分以及连通所述侧面部分并通向盖体顶部的至少两个连通部分。
优选地,所述侧面部分为曲折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盖体组合并且所述盖体侧面与所述第二壳体内侧壁贴合,以覆盖所述侧面部分。
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连通部分与所述侧面部分连通并延伸至盖体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连通部分分别设在盖体两边。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连通部分轴对称地分别设在盖体顶部的两边。
优选地,所述侧面部分包括分别设在所述盖体顶部的两边的至少两个所述侧面部分。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所述侧面部分轴对称地分别设在所述盖体两边。
优选地,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储液腔,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设在所述盖体上部的使所述盖体上部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密封的上密封件,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与所述上密封件界定出所述储液腔;所述上密封件覆盖所述盖体顶部,所述上密封件上设有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连通部分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两个换气孔,以供所述换气道通过所述换气孔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座体是弹性密封材质的,以使所述盖体下部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密封。
优选地,所述雾化组件包括用于向所述雾化芯组件通电的导电件,所述导电件嵌在所述座体中,其一端与所述雾化芯组件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盖体与所述座体之间紧密配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构造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供电组件以及上述的雾化组件,所述供电组件上设有连接部,雾化组件与所述连接部可拆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由于通气道由所述盖体和/或所述座体与所述雾化芯组件间的间隙形成,所以封闭性良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雾化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图1的雾化装置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供电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C-C位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7是图6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第一种爆炸状态的爆炸图。
图9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第一种爆炸状态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0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第二种爆炸状态的爆炸图。
图11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第三种爆炸状态的爆炸图。
图12是图1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爆炸图。
图14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夹式连接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5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夹式连接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图4的供电组件的电池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雾化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雾化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7的雾化组件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中A-A位置的剖视图(图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
图21是图19中B-B位置的剖视图(图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
图22是图17的雾化组件的爆炸图。
图23是图17的雾化组件的另一种爆炸状态的爆炸图。
图中的标号表示:供电组件1,第一壳体11,连接部111,连接凹位111a,露出孔112,PCB12,夹式连接件13,基部131,夹持臂132,凹位132a,弹臂133,电连接针14,亮灯组件15,灯体151,导光通道152,导光壁152a,导光体153,发光体154,电池16,电池连接部161,压式连接件17,第一立起部171,第一接触部172,支撑件18,第二立起部181,第二接触部182,凹陷部182a,雾化装置3,雾化组件2,第二壳体21,出气孔211,储液腔22,雾化芯组件23,盖体24,通气道241,液道242,座体25,进气孔251,上密封件26,换气道27,侧面部分271,连通部分272,换气孔273,导电件28,第一方向4,第二方向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可以在同一壳体内封装形成一次性电子雾化装置,也可以在分别封装形成可替换雾化器和可二次使用的电源装置,即电源装置可以充电后反复使用;有些雾化器也可二次使用,即在可雾化基质耗尽后,可注液之后再次使用。本实用新型以可替换雾化器和可二次使用的电源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不构成限制。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3,包括供电组件1以及雾化组件2。
参见图4-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供电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上设有用于与雾化组件连接的连接部111,连接部111包括连接凹位111a,包括:
PCB 12,设在第一壳体11中;
夹式连接件13,设在第一壳体11中,设在PCB 12上并与PCB 12电连接,包括基部131,还包括与基部131电连接的至少两个夹持臂132以及设在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之间的与基部131电连接的弹臂133;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优选地垂直于PCB 12,但也可以相对于PCB 12倾斜;
以及,电连接针14,设在第一壳体11上,电连接针14的一端设在连接部111上并位于连接凹位111a中,电连接针14的另一端夹持在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之间并与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电性导通,与弹臂133接触并与弹臂133电性导通,以使PCB 12、夹式连接件13与电连接针14电性导通。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界定了一夹持口,电连接针14设在夹持口中,电连接针14与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的内侧电性接触,以供雾化组件2与连接部111连接时,雾化组件2插入连接凹位111a中并与点连接针接触导通。夹持臂132数量可以是例如2个、3个、4个、7个或更多个,当夹持臂132的数量多于2个时,夹持臂132优选地分成两组,两组夹持臂132界定出所述夹持口。
该供电装置采用夹式连接件13与电连接针14的方式,在生产制造时,电连接针14直接插入夹式连接件13的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直接即可,方便自动化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电连接针14用于与其它组件电连接。
电连接针14的方向垂直于夹式连接件13的夹持臂132的伸出方向。
夹持臂132的内侧与电连接针14接触的部位设有与电连接针14匹配的凹位132a,电连接针14陷在凹位132a中,凹位132a的形状与电连接针14的形状对应(参见图14);或者夹持臂132的内侧与电连接针14接触的部位是平直的(参见图15)。
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对称设置。夹持臂132的末端向外弯曲,以便于电连接针14进入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之间。弹臂133向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的夹持口中弯折,或者背向所述至少两个夹持臂132的夹持口弯折。弹臂133向电连接针14拱起地与电连接针14接触,拱起的形状能让弹臂133与电连接针14更好的接触。夹持臂132和/或弹臂133呈片状,优选地,夹式连接件13是一体成型的,夹式连接件13是钣金件通过弯折成型的,可以是冲压成型的。
供电组件1包括亮灯组件15,亮灯组件15包括:
灯体151,设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中,与PCB 12电连接;
导光通道152,设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中,位于第一壳体11内侧;
导光体153,是透光材质的,设在第一壳体11中,位于第一壳体11内侧,导光体153的一端与导光通道152的另一端相连,灯体151朝向导光体153的一端照射;
以及,发光体154,是透光材质的,与导光体153的另一端相连,第一壳体11上设有露出孔112,发光体154设在露出孔112中从而露出第一壳体11外,以供灯体151的光线经导光通道152和导光体153传导到发光体154,以使发光体154发光,从外部看来,就只看到发光体154发光,看不到灯体151和导光体153等结构,优选地,导光体153和导光体153是透明塑料材质的。导光通道152包括设在导光体153两侧的沿导光体153导光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光壁152a。
参见图4-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供电组件1包括设在第一壳体11中的电池16,电池16与PCB 12电连接,从而该供电组件1可通过电连接针14向其它组件供电。
供电组件1包括:
电池16,设在第一壳体11中,与PCB 12电连接;
压式连接件17,设在PCB 12上并与PCB 12电连接;
以及,支撑件18,设在第一壳体11的内侧上;
电池16上设有电池导电部161,电池导电部161被压式连接件17压在支撑件18上,电池导电部161被压在压式连接件17和支撑件18之间,以使压式连接件17通过电池导电部161与电池16电性导通。
该供电组件1在生产制造时,将PCB 12上的压式连接件17压住电池16的电池导电部161即可实现PCB 12与电池16的电连接,便于自动化组装,组装效率高。
压式连接件17包括垂直立在PCB 12上的至少一个第一立起部171以及用于压住电池16的电池导电部161的第一接触部172,第一接触部172的边缘与第一立起部171的顶部边缘连接。第一立起部17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立起部171,第一立起部171分别设在第一接触部172两侧并与第一接触部172的两侧边缘连接。压式连接件17是一体成型的,优选地,压式连接件17是由钣金件弯折成型的,可以是冲压成型的,呈框状。第一接触部172的两侧向同一方向分别延伸出至少两个第一立起部171,两侧的第一立起部171的延伸末端相向延伸,从而形成框状。
支撑件18朝向压式连接件17凸起,支撑件18是绝缘材质的,例如是塑料的。
支撑件18包括立在第一壳体11内侧上的至少一个第二立起部181以及第二接触部182,第二接触部182的边缘与第二立起部181的顶部边缘连接。支撑件18的顶部的与电池导电部161接触的部位设有凹陷部182a,压式连接件17的与电池导电部161接触的部位呈与凹陷部182a匹配的凸出状,以将电池导电部161压入凹陷部182a中,提高压式连接件17与电池16连接件的电连接强度。
电池导电部161呈片状,或者说扁平状。
参见图17-2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用于与供电组件1的连接部111可拆连接的雾化组件2,雾化组件2包括第二壳体21、座体25、盖体24及用于将液体加热成气雾雾化芯组件23,第二壳体21中形成出气孔211和储液腔22;座体25上开设有进气孔251;盖体24设在第二壳体21中,盖体24的一端与出气孔211连接,另一端与座体25连接界定形成容纳腔;雾化芯组件23设置在容纳腔中;盖体24和/或座体25与雾化芯组件23间的间隙形成通气道241;通气道241连通进气孔251和出气孔211。
雾化芯组件23包括导液体以及设在导液体的发热体,以将流到导液体上的液体导向发热体,发热体发热使液体雾化;导液体优选为陶瓷材质的;所述发热体可以设置在发热体的至少一个面上,如当前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属导液体远离储液腔的表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体也可以围绕所述导液体,或埋设在所述导液体内部。
具体而言,通气道241可以由盖体24与雾化芯组件23间的间隙形成,或者由座体25与雾化芯组件23间的间隙形成,又或者由盖体24和座体25两者与雾化芯组件23间的间隙形成,通气道241不向第二壳体21开放,通气道241中的气流不与第二壳体21内侧接触,通气道241连通进气孔251和出气孔211,通气道241经过雾化芯组件23并向雾化芯组件23开放,通气道241连通出气孔211和进气孔251,以供外部气流从进气孔251进入并将气雾经出气孔211带出。由于通气道241由盖体24和/或座体25与雾化芯组件23间的间隙形成,不向第二壳体21开放,所以封闭性良好;并且便于将雾化芯组件23、盖体24和座体25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生产。并且,盖体24周侧呈封闭状,气流在在盖体24沿竖直方向不存在向周向扩散的风险,出烟迅速、效率高,同时可以减少冷凝液的产生。
优选地,所述盖体24与所述座体25之间紧密配合,以保证通气道241的密封性。
通气道241包括至少两条分别从雾化芯组件23两侧经过的通气道241。至少两条通气道241汇合并与出气孔211连通,以供雾化芯组件23加热形成的气雾经通气道241和出气孔211流出。
盖体24上设有至少两个连通储液腔22的液道242,储液腔22设在盖体24上方,液道242从盖体24顶部连通储液腔22,液道242通向雾化芯组件23,以供储液腔22中的液体流向雾化芯组件23,并由雾化芯组件23将液体加热雾化。双液道242能够确保液体流动顺畅无困气。液道242包括至少两条分别从雾化芯组件23两侧经过的液道242。至少两条通气道241在第一方向4上分开。至少两条液道242在第二方向5上分开,在雾化芯组件23顶部汇合。第一方向4与第二方向5不平行。在图17-23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4垂直于第二方向5。
盖体24上设有换气道27,换气道27包括分布在盖体24侧面的侧面部分271以及连通侧面部分271并通向盖体24顶部的至少两个连通部分272,侧面部分271为曲折的凹槽,第二壳体21与盖体24组合并且盖体24侧面与第二壳体21内侧壁贴合,以覆盖侧面部分271;至少两个连通部分272与侧面部分271连通并延伸至盖体24的顶部,以与储液腔22连通。至少两个连通部分272轴对称地分别设在盖体24两边。侧面部分271包括轴对称地分别设在盖体24顶部的两边的至少两个侧面部分271。
雾化组件2包括设在盖体24上部的使盖体24上部与第二壳体21之间密封的上密封件26,第二壳体21的部分内侧壁与上密封件26界定出储液腔22,上密封件26可以防止储液腔22中的液体露出;上密封件26覆盖盖体24顶部,上密封件26上设有与至少两个连通部分272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两个换气孔273,以供换气道27通过换气孔273与储液腔22连通;在图17-23的实施例中,上密封件26是弹性软胶材质的,优选为硅胶。
座体25是密封材质的,以使盖体24下部与第二壳体21之间密封。在图17-23的实施例中,座体25是弹性软胶材质的,优选为硅胶。座体25直接起到密封作用,比传统的雾化组件2的结构少了一个下密封件,可以节约成本。
雾化组件2包括用于向雾化芯组件23通电的导电件28,导电件28嵌在座体25中,其一端与雾化芯组件23电性连接,另一端向外露出。以供雾化组件2与供电组件1的连接部111连接时,导电件28的外露一端与供电组件1的电连接针14连接导通,从而向雾化组件2供电。导电件28设在弹性的座体25上,利用弹性,导电件28不会直接硬压雾化芯组件23,避免损坏雾化芯组件23。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3,包括上述的供电组件1以及上述的与供电组件1的连接部111可拆连接的雾化组件2。
该雾化装置3由于包括上述的供电组件1和雾化组件2,所以在生产制造时,方便自动化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壳体(21)、座体(25)、盖体(24)及雾化芯组件(23),所述第二壳体(21)中形成出气孔(211);所述座体(25)上开设有进气孔(251);所述盖体(24)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1)中,所述盖体(24)的一端与出气孔(2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体(25)连接界定形成容纳腔;所述雾化芯组件(23)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盖体(24)和/或所述座体(25)与所述雾化芯组件(23)间的间隙形成通气道(241);所述通气道(241)连通所述进气孔(251)和所述出气孔(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道(241)包括至少两条分别从所述雾化芯组件(23)两侧经过的所述通气道(2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所述通气道(241)汇合并与所述出气孔(2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2)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1)中的储液腔(22),所述盖体(24)上设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储液腔(22)的液道(242),所述液道(242)通向所述雾化芯组件(23),以供所述储液腔(22)中的液体流向所述雾化芯组件(23),并由所述雾化芯组件(23)将液体加热雾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22)设在所述盖体(24)上方,所述液道(242)从所述盖体(24)顶部连通所述储液腔(2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液道(242)包括至少两条分别从所述雾化芯组件(23)两侧经过的所述液道(2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所述通气道(241)在第一方向(4)上分开,所述至少两条所述液道(242)在第二方向(5)上分开,所述第一方向(4)与所述第二方向(5)不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4)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4)上设有换气道(27),所述换气道(27)包括分布在所述盖体(24)侧面的侧面部分(271)以及连通所述侧面部分(271)并通向盖体(24)顶部的连通部分(27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部分(271)为曲折的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与所述盖体(24)组合并且所述盖体(24)侧面与所述第二壳体(21)内侧壁贴合,以覆盖所述侧面部分(271)。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分(272)与所述侧面部分(271)连通并延伸至盖体(24)的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2)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1)中的储液腔(22),所述雾化组件(2)包括设在所述盖体(24)上部的使所述盖体(24)上部与所述第二壳体(21)之间密封的上密封件(26),所述第二壳体(21)的内侧壁与所述上密封件(26)界定出所述储液腔(22);所述上密封件(26)覆盖所述盖体(24)顶部,所述上密封件(26)上设有与所述连通部分(272)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一个换气孔(273),以供所述换气道(27)通过所述换气孔(273)与所述储液腔(22)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25)是弹性密封材质的,以使所述盖体(24)下部与所述第二壳体(21)之间密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2)包括用于向所述雾化芯组件(23)通电的导电件(28),所述导电件(28)嵌在所述座体(25)中,其一端与所述雾化芯组件(23)电性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4)与所述座体(25)之间紧密配合。
17.一种雾化装置(3),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组件(1)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2),所述供电组件(1)上设有连接部(111),雾化组件(2)与所述连接部(111)可拆连接。
CN202120249689.7U 2021-01-28 2021-01-28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Active CN215224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49689.7U CN215224735U (zh) 2021-01-28 2021-01-28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49689.7U CN215224735U (zh) 2021-01-28 2021-01-28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4735U true CN215224735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500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49689.7U Active CN215224735U (zh) 2021-01-28 2021-01-28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47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1189A1 (zh) * 2021-01-28 2022-08-04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1189A1 (zh) * 2021-01-28 2022-08-04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2670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2790435A (zh)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2911688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1910526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11580448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5224735U (zh) 雾化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2393869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5224736U (zh) 供电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5224737U (zh) 供电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7284775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5958367U (zh) 电极接触弹片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255474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776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5958368U (zh) 端盖结构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03429U (zh) 密封件、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873469U (zh) 直通式气雾发生装置
CN218527685U (zh) 一次性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81538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3971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03430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6255458U (zh) 气雾发生装置
CN218303457U (zh) 雾化支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5466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9982134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255475U (zh) 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