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9718U -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9718U
CN219939718U CN202321279916.6U CN202321279916U CN219939718U CN 219939718 U CN219939718 U CN 219939718U CN 202321279916 U CN202321279916 U CN 202321279916U CN 219939718 U CN219939718 U CN 2199397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avity
liquid storage
chamber
ventilatio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799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杰杰
宿继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799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97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9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97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储液腔,以及与储液腔单向连通的隔液腔,隔液腔中的气流单向流入储液腔;雾化组件还具有连通外部大气和隔液腔的换气通道。上述雾化组件,当储液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逐渐流入雾化腔时,外部气流经过换气通道进入隔液腔,然后单向流动至储液腔内以平衡储液腔内的气压。由于储液腔与换气通道之间设有隔液腔而并未直接连通,因此若有气溶胶生成基质经换气通道流出,流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会存储在隔液腔内,从而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出电子雾化装置而影响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由于气溶胶可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吸收,因此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吸收方式。电子雾化装置是指将存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加热或超声等方式形成气溶胶的装置。气溶胶生成基质包括含有尼古丁(烟碱)的烟油、医疗药物、烟草等,将这些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可为用户递送可供吸入的气溶胶,替代常规的产品形态及吸收方式。
然而,在利用液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电子雾化装置中,随着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消耗产生负压,需要设置换气通道将外界空气补充至电子雾化装置中,但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存在储液腔内压强相对外界更大的情况,此时,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能会通过换气通道流到电子雾化装置外,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子雾化装置漏液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储液腔,以及与所述储液腔单向连通的隔液腔,所述隔液腔中的气流单向流入所述储液腔;
所述雾化组件还具有连通外部大气和所述隔液腔的换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的连通位置相对所述储液腔的腔顶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储液腔的腔底壁相对腔顶壁的距离的1/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气通道与所述隔液腔单向连通,所述换气通道中的气流单向流入所述隔液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气通道连通所述隔液腔的一端伸入所述隔液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具有出气通道,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位于所述出气管的外周;
隔液件,所述隔液件分隔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
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发热顶盖,所述发热顶盖固定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的开口处,且所述发热顶盖具有所述换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设有滑槽,所述隔液件插设于所述滑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单向阀;
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之间,所述隔液腔通过所述单向阀单向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或
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隔液腔和所述换气通道之间,所述换气通道通过所述单向阀单向连通所述隔液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单向阀的另一端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形变以在导通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包括:
阀外壳,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阀外壳开设有连通孔;
承压垫,设于所述阀外壳的一侧;以及
弹性件,抵持于所述承压垫背向所述阀外壳的一侧;
其中,所述弹性件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形变,以使所述承压垫贴合或远离所述阀外壳。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雾化组件,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配接于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并与所述雾化组件电性连接。
上述雾化组件,当储液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逐渐流入雾化腔时,外部气流经过换气通道进入隔液腔,然后单向流动至储液腔内以平衡储液腔内的气压。由于储液腔与换气通道之间设有隔液腔而并未直接连通,因此若有气溶胶生成基质经换气通道流出,流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会存储在隔液腔内,从而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出电子雾化装置而影响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方式的雾化组件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第一单向阀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第一单向阀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第二单向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雾化组件;10、壳体;12、出气通道;14、储液腔;16、隔液腔;18、滑槽;20、发热顶盖;21、换气通道;30、发热底座;40、顶盖密封件;50、雾化芯;60、隔液件;70、第一单向阀;72、第一阀外壳;721、第一连通孔;74、第一密封件;76、第一承压垫;78、第一弹性件;80、第二单向阀;81、第二阀外壳;83、第二密封件;85、第二承压垫;87、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纵向”、“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图未示)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使用。其中,所述加热方式可以为对流、传导、辐射或者其组合,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形态为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是用于医疗、养生、健康、美容目的的材料,例如,气溶胶生成基质为药液、油类。
参阅图1,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100及电源组件,雾化组件100配接于电源组件的一端并与电源组件电性连接,雾化组件100可在电源组件的电能作用下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电源组件的具体构造不属于本申请的主要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如图2至图4所示,雾化组件100包括壳体10、发热顶盖20、发热底座30、顶盖密封件40和雾化芯50。具体地,壳体10呈一端开口的壳状结构,图2中的Z方向为壳体10的纵向方向,壳体10的开口端位于其纵向上的一端。发热顶盖20和发热底座30相互配接并收容于壳体10的开口端内,发热顶盖20和发热底座30之间形成雾化腔,顶盖密封件40罩设于发热顶盖20远离发热底座30的一端,雾化芯50收容于前述雾化腔内。壳体10的另一端内具有出气通道12及沿周向环绕出气通道12的储液腔14,出气通道12的一端连通雾化腔,出气通道12的另一端穿过壳体10的封闭端连通外界环境。储液腔14用于储存液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储液腔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流入雾化腔中被雾化芯50加热雾化,雾化产生的气溶胶可通过出气通道12流出以供使用者吸食。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随着气溶胶生成基质不断进入雾化腔中,储液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减少产生的空腔使得储液腔14内产生负压,从而影响气溶胶生成基质顺利导入至雾化芯50。因此,雾化组件100还具有连通外部大气的换气通道21,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换气通道21形成于发热顶盖20,换气通道21通过发热底座30连通外部大气,外界空气可通过换气通道21补充至储液腔14内。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储液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在非雾化状态下流入雾化腔导致漏液,储液腔14内需要保持适当负压,即,换气和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流动是一种相互平衡的关系,换气越顺利,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流动越顺畅,漏液风险也越大,因此需要设置适当的换气压差阈值。
进一步地,如果换气通道21的出口与储液腔14的底部连通,则换气通道21内的气体除了需要克服换气通道21内的压力外,还需要克服储液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压力。而随着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消耗,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深度减小,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压力逐渐减小,进而导致换气难度逐渐减小,从而增加了漏液风险。而如果为了防止漏液将换气压差阈值设计过大,那么在气溶胶生成基质较多的时候,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压力过大,进而导致换气难度过大,造成换气不畅致使气溶胶生成基质无法正常流动至雾化腔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至图4所示,本申请的壳体10内还设有隔液腔16,隔液腔16位于储液腔14的一侧,发热顶盖20上设置的换气通道21连通外部大气和隔液腔16,储液腔14与隔液腔16单向连通,隔液腔16中的气流单向流入储液腔14。
如此,壳体10的一端具有储液腔14及位于储液腔14一侧的隔液腔16,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连通外部大气和隔液腔16的换气通道21。当储液腔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逐渐流入雾化腔时,外部气流经过换气通道21进入隔液腔16,然后单向流动至储液腔14内以平衡储液腔14内的气压。由于储液腔14与换气通道21之间设有隔液腔16而并未直接连通,因此若有气溶胶生成基质经换气通道21流出,流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会存储在隔液腔16内,从而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出电子雾化装置而影响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腔14和隔液腔16的连通位置相对储液腔14的腔顶壁的距离小于储液腔14的腔底壁相对腔顶壁的距离的1/10。其中,储液腔14的腔底壁由顶盖密封件40形成,储液腔14的腔顶壁由壳体10的顶壁内表面形成。由于储液腔14和隔液腔16的连通位置位于储液腔14的顶端,使得雾化组件100的内外气体交换不再受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压强影响,保证储液腔14内的正常换气和锁液。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出气管,出气管内部形成出气通道12,储液腔环绕出气管设置,隔液件60与出气管间隔设置。如此,发热顶盖20位于隔液件60与出气管之间的空间可以用于设置供储液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入到雾化芯50内的空间。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0还包括隔液件60,隔液件60设于壳体10的一端内并将壳体10分隔形成储液腔14和隔液腔16。进一步地,壳体10的一侧内侧壁设有沿纵向延伸的滑槽18,隔液件60的一侧边缘插设于滑槽18以限位于壳体10上。可以理解,隔液件60的限位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隔液件60也可与壳体10一体成型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隔液件60可以与出气管连接,隔液件60分隔储液腔14与隔液腔16的同时,还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增加壳体10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5,换气通道21连通隔液腔16的一端沿壳体10的纵向方向伸入隔液腔16内,从而与储液腔14的底部存在高度差,该高度差的具体尺寸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如此,即使存在少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入隔液腔16内,也通常沉积在储液腔14底部而难以进入换气通道21中,从而有效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堵塞换气通道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气通道21与隔液腔16单向连通,换气通道21中的气流单向流入隔液腔16。因此,在不影响换气通道21中的气流流入隔液腔16的同时,可进一步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进入换气通道21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换气通道21的开口也可以敞开。由于隔液腔16内的气体只能单向流动至储液腔14内,且换气时需要克服换气通道21内的阻力,即使换气通道21的开口敞开,换气也存在阻力,从而使得储液腔16内能够保持一定的负压,减小漏液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单向阀,单向阀安装于储液腔14和隔液腔16之间以单向连通储液腔14和隔液腔16,和/或单向阀安装于换气通道21以单向连通换气通道21和隔液腔16。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0包括第一单向阀70,隔液件60远离发热顶盖20的一端开设有连通储液腔14和隔液腔16的第一连通口。第一单向阀70安装于第一连通口,第一单向阀70单向连通储液腔14与隔液腔16,因此隔液腔16中的气流可通过第一单向阀70流入储液腔14内,而储液腔14内的气流则无法通过第一单向阀70流入隔液腔16,从而保证了储液腔14内的气压稳定。而且,即使存在气溶胶生成基质进入隔液腔16内,也不会对储液腔14的换气压力造成影响。但在现有技术中,从储液腔14中流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极易进入换气通道21中,进而影响储液腔14的换气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2及图3,第一单向阀70呈片状结构,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例如硅胶)制成,第一单向阀70的一端通过销钉等固定件固接于隔液件60朝向储液腔14的一侧,第一单向阀70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形变,以打开或封闭第一连通口。该第一单向阀70的结构简单可靠,有利于降低雾化组件100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当隔液腔16内的气压小于预设数值时,第一单向阀70在储液腔14与隔液腔16的压力差的作用下与第一连通口的边缘紧密贴合而封闭第一连通口。当隔液腔16内的气压达到预设数值时,隔液腔16内的气压克服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黏附力和第一单向阀70自身的挠度力使第一单向阀70发生形变,第一单向阀70与隔液件60之间产生间隙,隔液腔16中的气流通过第一连通口进入储液腔14内。或者,单向阀还可以是开设有切口的硅胶件,以使得硅胶件的部分结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置改变,从而形成供气流通过的开口。当硅胶件两侧的压力差在设计阈值以下时,该切口封闭,以切断气流通道。当硅胶件两侧的压力差超过设计阈值时,该切口打开,以形成供气流流通的开口。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图6及图7所示,前述第一单向阀70还可以是包括第一阀外壳72、第一密封件74、第一承压垫76以及第一弹性件78的单向阀结构,该单向阀结构可方便地调节换气压力,避免因硅胶材料溶胀变形导致漏液。
第一阀外壳72呈圆筒状结构,包括底壁及沿周向围绕底壁的侧壁,第一阀外壳72的侧壁固定于隔液件60,第一阀外壳72的底壁开设有连通隔液腔16和储液腔14的第一连通孔721。第一密封件74由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形成的圆环状结构,第一密封件74设于第一阀外壳72朝向储液腔14的一侧并沿周向环绕第一连通孔721。第一承压垫76呈圆形片状结构,第一承压垫76设于第一阀外壳72朝向储液腔14的一侧,第一承压垫76片在第一阀外壳72的底壁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一连通孔721。第一弹性件78可由弹簧等弹性结构形成,第一弹性件78抵持于隔液件60和第一承压垫76朝向储液腔14的一侧之间,第一弹性件78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形变,以使第一承压垫76贴合或远离第一密封件74。
如此,当隔液腔16内的气压小于预设数值时,第一承压垫76在第一弹性件78的抵持下和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黏附力的作用下紧密贴合于第一密封件74,因此没有气流流过第一单向阀70。当隔液腔16内的气压大于一定数值时,第一承压垫76因气压作用压迫第一弹性件78,第一弹性件78发生形变而收缩,第一承压垫76朝远离储液腔14的方向移动,第一承压垫76与第一密封件74之间形成间隙而允许隔液腔16中的气流流入储液腔14中。或者,第一承压垫76还可以替换为球体等其他形式。
在其他实施例中,隔液腔16与储液腔14之间,还可以通过仅能供气体通过,而无法供液体通过的材料实现气体单向流动。
如此,通过隔液腔16和第一单向阀70的设置,使隔液腔16的气体可以进入储液腔14中,而储液腔17中的液体无法流出,储液腔14和隔液腔16的通断仅受到第一单向阀70自身的开启压力和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黏附力的影响,保证了储液腔14的正常换气和锁液,储液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余量不会影响到储液腔14的正常换气和锁液。即使储液腔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第一连通口泄漏,也难以进入换气通道21中而堵塞换气通道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第二单向阀80,第二单向阀80设于换气通道21连通储液腔14的一端,第二单向阀80单向连通换气通道21和隔液腔16,因此换气通道21内的气流通过第二单向阀80单向流入隔液腔16,而隔液腔16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则无法进入换气通道21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单向阀80仅具有阻挡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动的作用而并未完全密封换气通道21的出气端,因此隔液腔16内的气压与外部大气压始终保持相等。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二单向阀80呈片状结构,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例如硅胶)制成,第二单向阀80的一端通过销钉等固定件固接于发热顶盖20朝向隔液腔16的一侧,第二单向阀80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形变,以打开或遮蔽第一连通口。具体地,换气通道21内的气流可克服第二单向阀80自身的挠度力使第二单向阀80发生形变,第二单向阀80与发热顶盖20之间形成间隙,换气通道21中的气流通过第二连通口进入隔液腔16内。而如果第二单向阀80外存在气溶胶生成基质时,第二单向阀80对换气通道21的开口端起到遮蔽作用,可有效阻止气溶胶生成基质进入换气通道21中。
如图8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与如图6、图7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单向阀70的结构相似,前述第二单向阀80还可以是包括第二阀外壳81、第二密封件83、第二承压垫85以及第二弹性件87的单向阀结构。第二阀外壳81呈圆筒状结构,包括底壁及沿周向围绕底壁的侧壁,第二阀外壳81的侧壁设于发热顶盖20,第二阀外壳81的底壁开设有连通换气通道21和隔液腔16的第二连通孔。第二密封件83由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形成的圆环状结构,第二密封件83设于第二阀外壳81背向换气通道21的一侧并沿周向环绕第一连通孔721。第二承压垫85呈圆形片状结构,第二承压垫85设于第二密封件83朝向隔液件60的一侧,第二承压垫85在第二阀外壳81的底壁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二连通孔。第二弹性件87可由弹簧等弹性结构形成,第二弹性件87抵持于发热顶盖20和第二承压垫85朝向隔液腔16的一侧之间,第二弹性件87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形变,以使第二承压垫85贴合或远离第二密封件83。
如此,当换气通道21内的气压大于一定数值时,第二承压垫85因气压作用压迫第二弹性件87,第二弹性件87发生形变而收缩,第二承压垫85朝远离换气通道21的方向移动,第二承压垫85与第二密封件83之间形成间隙而允许换气通道21中的气流流入隔液腔16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换气通道21与隔液腔16之间,还可以通过仅能供气体通过,而无法供液体通过的材料实现气体单向流动。
可以理解,由于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70和第二单向阀80的开启压力受到了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黏附力的影响,因此可通过调节隔液件60与第一单向阀70的接触面积、调节发热顶盖20和第二单向阀80的接触面积的方式进行改善,同时还可通过改变第一单向阀70、第二单向阀80的形状进行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气通道21曲折延伸而形成迷宫气道,如果存在气溶胶生成基质进入换气通道21内时可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单向阀70、第二单向阀80以及换气通道21的延长设置,显著减小了气溶胶生成基质泄漏至换气通道21内的可能性,因此也可将换气通道21设置为直线延伸。
上述雾化组件100及电子雾化装置,换气通道21与储液腔14并未直接连通,因此有效消除了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压力对换气压力造成的影响,使储液腔14的换气压力保持稳定,避免因换气压力过小而导致漏液。而且,换气通道21的延长设置可有效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进入换气通道21中,第一单向阀70和第二单向阀80的设置起到了双重隔液保障,无论电子雾化装置如何放置,均能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进入换气通道21中,同时保障了换气压力的稳定。此外,上述设置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以适配不同类型的电子雾化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储液腔,以及与所述储液腔单向连通的隔液腔,所述隔液腔中的气流单向流入所述储液腔;
所述雾化组件还具有连通外部大气和所述隔液腔的换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的连通位置相对所述储液腔的腔顶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储液腔的腔底壁相对腔顶壁的距离的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通道与所述隔液腔单向连通,所述换气通道中的气流单向流入所述隔液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通道连通所述隔液腔的一端伸入所述隔液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具有出气通道,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位于所述出气管的外周;
隔液件,所述隔液件分隔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
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发热顶盖,所述发热顶盖固定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的开口处,且所述发热顶盖具有所述换气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设有滑槽,所述隔液件插设于所述滑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单向阀;
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隔液腔之间,所述隔液腔通过所述单向阀单向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或
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隔液腔和所述换气通道之间,所述换气通道通过所述单向阀单向连通所述隔液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单向阀的另一端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形变以在导通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包括:
阀外壳,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阀外壳开设有连通孔;
承压垫,设于所述阀外壳的一侧;以及
弹性件,抵持于所述承压垫背向所述阀外壳的一侧;
其中,所述弹性件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恢复的形变,以使所述承压垫贴合或远离所述阀外壳。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配接于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并与所述雾化组件电性连接。
CN202321279916.6U 2023-05-24 2023-05-24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99397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9916.6U CN219939718U (zh) 2023-05-24 2023-05-24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9916.6U CN219939718U (zh) 2023-05-24 2023-05-24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9718U true CN219939718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6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79916.6U Active CN219939718U (zh) 2023-05-24 2023-05-24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97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1938B2 (en) Humidification chambers
CN112493546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2325387U (zh) 液体回收利用雾化装置
CN21137963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2716039A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304754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1671149A (zh) 液体回收利用雾化装置
WO2021248334A1 (zh) 液体回收利用雾化装置
CN219939718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US20240000150A1 (en) Vaporiz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same
WO2023125068A1 (zh) 用于电子烟的烟弹和电子烟
CN219894671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340112U (zh) 雾化组件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
CN219939720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038754U (zh) 便于维护的加湿器
CN114794537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937382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65131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器主体
CN214802337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483796U (zh) 泄压堵塞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9422219U (zh) 雾化装置
CN21888927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474117U (zh) 一种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8043796U (zh) 发热模块、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20875909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