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3693U - 风机和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风机和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3693U
CN219733693U CN202321335117.6U CN202321335117U CN219733693U CN 219733693 U CN219733693 U CN 219733693U CN 202321335117 U CN202321335117 U CN 202321335117U CN 219733693 U CN219733693 U CN 219733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diffuser
opening
driving shaf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351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明强
吴美全
赵航
殷雪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351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3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3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3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风机和吸尘器,其中,风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腔体和第一开口,腔体和第一开口相连通;电机,设于壳体,电机包括驱动轴;第一风扇,设置在驱动轴上,位于腔体内;第二风扇,设置在驱动轴上,位于腔体内,第二风扇相对于第一风扇远离近第一开口;扩压器,设置在腔体内;其中,电机工作的情况下,气流依次通过第一风扇、扩压器和第二风扇。

Description

风机和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机和一种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双风扇的吸尘器,在第一级风扇驱动气流流向第二风扇的过程中,由于风速较快,会导致气流冲击第二级风扇,从而导致气动损失,影响吸尘器的吸尘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中吸尘器的风机由于第一风扇输送的气流冲击第二风扇,从而影响风机的性能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吸尘器。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风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腔体和第一开口,腔体和第一开口相连通;电机,设于壳体,电机包括驱动轴;第一风扇,设置在驱动轴上,位于腔体内;第二风扇,设置在驱动轴上,位于腔体内,第二风扇相对于第一风扇远离近第一开口;扩压器,设置在腔体内;其中,电机工作的情况下,气流依次通过第一风扇、扩压器和第二风扇。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机,包括壳体、电机、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扩压器,壳体包括腔体和第一开口,腔体与第一开口相连通,电机设置在壳体上,并且,电机包括驱动轴,电机的驱动轴位于腔体内,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设置在驱动轴上,扩压器设置在壳体上,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扩压器都位于腔体内,且第一风扇相对于第二风扇靠近第一开口,第二风扇相对于第一风扇远离第一开口,进而电机工作时,带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转动,从而第一风扇通过第一开口吸入气流,气流通过第一风扇后,通过扩压器降速,之后气流再通过第二风扇,由于气流速度降低,进而降低了气流对第二风扇的冲击,降低气流的损耗,提升风机的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风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风扇包括第一扇叶和第一连接板,第一扇叶设置在第一连接板朝向第一开口的一侧,第一扇叶由第一连接板向第一开口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和/或第二风扇包括第二扇叶和第二连接板,第二扇叶设置在第二连接板朝向第一开口的一侧,第二扇叶由第二连接板向第一开口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风扇包括第一连接板和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扇叶,第一扇叶设置在第一连接板朝向第一开口的一侧,进而第一风扇转动时,第一扇叶驱动搅动气流,使得气流由第一风扇的周侧通过腔体的腔壁引导,流向回流器,其中,第一扇叶由第一连接板向第一开口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从而便于第一风扇的生产制造,降低第一风扇的生产成本。
第二风扇包括第二连接板和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上的第二扇叶,第二扇叶设置在第二连接板朝向第一开口的一侧,进而第二风扇转动时,第二扇叶驱动搅动气流,使得通过回流器流向第二风扇的气流由第二风扇的周侧排出,其中,第二扇叶由第二连接板向第一开口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从而便于第二风扇的生产制造,降低第二风扇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压器设置在第一风扇的周侧,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朝向驱动轴的一侧,到扩压器背离驱动轴的一侧导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扩压器环绕在第一风扇的周侧,进而第一风扇周侧排出的气流,通过扩压器降速后,再向第二风扇流动,其中,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朝向驱动轴的一侧,到扩压器背离驱动轴的一侧导通,进而使得气流由第一风扇流出后,直接通过扩压器降速,之后再通过腔体的腔壁的导流,流向第二风扇没,进而还可以降低气流对腔体的腔壁的冲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压器包括:扩压环;扩压扇叶,设置在扩压环的一侧,扩压扇叶和第一扇叶相对应的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扩压器包括扩压环和设置在扩压环上的扩压扇叶,扩压扇叶设置在扩压环朝向第一开口的一侧,并且,扩压扇叶和第一扇叶相对,也就是,第一风扇转动时,第一扇叶推动气流通过第一风扇的周侧流出,之后直接作用在扩压扇叶上,通过相邻扩压扇叶之间的导风通道降速,从而确保扩压器可以全面的对第一风扇排出的气流进行降速,提升扩压器对气流的降速效果,并且,扩压环还可以限制气流的流向,从而使得腔体的气流更加顺畅,提升风机的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回流器,环绕驱动轴设置,位于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回流器包括回流板和回流扇叶,回流扇叶设置在回流板背离第一风扇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还包括回流器,回流器环绕驱动轴设置,并且,回流器设置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进而改善气动性能,提升风机的性能,并且,回流器包括回流板和回流扇叶,回流扇叶设置在回流板背离第一风扇的一侧,进而第一风扇排出的气流,通过回流扇叶之间的通道向第二风扇流动,并且,回流板可以由第一风机排出的气流回流到第一风机的可能性,从而提升风机的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压器位于回流扇叶和第一风扇之间,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朝向第一风扇,到扩压器背离第一风扇的一侧导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扩压器设置在回流扇叶和第一风扇之间,进而气流通过扩压器降速后,再通过回流器,之后在通过第二风扇,其中,扩压器的导风通道由第一风扇到第二风扇的方向导通,进而便于气流由第一风扇向第二风扇方向流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压器环绕回流板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扩压器环绕回流板设置,进而通过回流板限制气流流向,确保气流通过扩压器,进而第一风扇排出的气流先通过扩压器降速,再通过回流器,之后在通过第二风扇,其中,扩压器的导风通道由第一风扇到第一风扇的方向导通,进而便于气流由第一风扇向第二风扇方向流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压器设置在回流器和第二风扇之间;其中,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朝向第二风扇,到扩压器背离第二风扇的一侧导通;或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朝向驱动轴的一侧,到扩压器背离驱动轴的一侧导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扩压器设置在回流器和第二风扇之间,进而气流通过回流器后,再通过扩压器降速,之后在通过第二风扇,其中,扩压器的导风通道由第一风扇到第二风扇的方向导通,进而便于气流由第一风扇向第二风扇方向流动。
扩压器设置在回流器和第二风扇之间,进而气流通过回流器后,再通过扩压器降速,之后在通过第二风扇,其中,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朝向驱动轴的一侧,到扩压器背离驱动轴的一侧导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环绕驱动轴设置,第一风扇位于第一凸出部朝向第一开口的一侧,第二风扇位于第一凸出部背离第一开口的一侧,扩压器设置在第一凸出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环绕驱动轴设置,并且,第一凸出部向着驱动轴凸出设置,第一风扇和回流器位于第一凸出部朝向第一开口的一侧,第二风扇位于第一凸出部背离第一开口的一侧,进而通过第一凸出部和回流器配合,形成导风面,以确保气流的流向和流速,提升风机的气动效果。
并且,扩压器设置在第一凸出部上,减少扩压器的体积,节省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压器包括:扩压环;扩压扇叶,设置在扩压环的内侧或外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扩压器包括扩压环和设置在扩压环上的扩压扇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吸尘器,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风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吸尘器,因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风机,因此,具有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风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剖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剖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中扩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剖视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中扩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剖视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风机中扩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风机,110壳体,112腔体,114第一开口,116第一凸出部,120电机,122驱动轴,130第一风扇,132第一扇叶,134第一连接板,140第二风扇,142第二扇叶,144第二连接板,150扩压器,152扩压扇叶,154扩压环,160回流器,162回流板,164回流扇叶,200吸尘器,210吸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0和吸尘器200。
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100,风机100包括壳体110、电机120、第一风扇130、第二风扇140和扩压器150,其中,电机120包括驱动轴122,第一风扇130和第二风扇140固定在电机120的驱动轴122上,进而电机120工作时,驱动轴122转动,第一风扇130和第二风扇140跟随驱动轴122转动,并且,壳体110包括腔体112和与腔体112相连通的第一开口114,驱动轴122、第一风扇130和第二风扇140设置在腔体112内,第一风扇130相对于第二风扇140靠近第一开口114,第二风扇140相对于第一风扇130远离第一开口114,进而电机120工作时,气流通过第一开口114进入到腔体112内,先经过第一风扇130进行第一次加速,再通过第二风扇140进行第二次加速,从而通过两级加速增加风机100的吸气能力。
并且,腔体112内还设置有扩压器150,扩压器150和壳体110相连接,进而电机120工作时,气流通过第一开口114进入到腔体112内,先经过第一风扇130进行第一次加速,之后通过扩压器150降速,然后再通过第二风扇140进行第二次加速,从而通过两级加速增加风机100的吸气能力,并且,通过扩压器150降低气流对第二风扇140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100,包括壳体110、电机120、第一风扇130、第二风扇140和扩压器150,壳体110包括腔体112和第一开口114,腔体112与第一开口114相连通,电机120设置在壳体110上,并且,电机120包括驱动轴122,电机120的驱动轴122位于腔体112内,第一风扇130和第二风扇140设置在驱动轴122上,扩压器150设置在壳体110上,第一风扇130、第二风扇140和扩压器150都位于腔体112内,且第一风扇130相对于第二风扇140靠近第一开口114,第二风扇140相对于第一风扇130远离第一开口114,进而电机120工作时,带动第一风扇130和第二风扇140转动,从而第一风扇130通过第一开口114吸入气流,气流通过第一风扇130后,通过扩压器150降速,之后气流再通过第二风扇140,由于气流速度降低,进而降低了气流对第二风扇140的冲击,降低气流的损耗,提升风机100的性能,在保证风机100结构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风机100的效率。
具体地,扩压器150上具有导风通道,气流通过导风通道后,降低流速。
并且,扩压器150设置在第一风扇130下游,以及第二风扇140上游,在第二风扇140的下游不设置扩压器150,节省成本。
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第一风扇130包括第一连接板134和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34朝向第一开口114一侧的第一扇叶132,第一扇叶132由第一连接板134向第一开口114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也就是,第一风扇130是“2D风扇”。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风扇130包括第一连接板134和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34上的第一扇叶132,第一扇叶13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34朝向第一开口114的一侧,进而第一风扇130转动时,第一扇叶132驱动搅动气流,使得气流由第一风扇130的周侧通过腔体112腔壁的引导,流向回流器160,其中,第一扇叶132由第一连接板134向第一开口114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从而便于第一风扇130的生产制造,降低第一风扇130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相较于“3D风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100中的第一风扇130成本极低,“3D风扇”的制造成本是第一风扇130的15倍以上。并且,第一风扇130的噪音较低,便于装配。
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第二风扇140包括第二连接板144和设置在第二连接板144朝向第一开口114一侧的第二扇叶142,第二扇叶142由第二连接板144向第一开口114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也就是,第二风扇140是“2D风扇”。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风扇140包括第二连接板144和设置在第二连接板144上的第二扇叶142,第二扇叶142设置在第二连接板144朝向第一开口114的一侧,进而第二风扇140转动时,第二扇叶142驱动搅动气流,使得通过回流器160流向第二风扇140的气流由第二风扇140的周侧排出,其中,第二扇叶142由第二连接板144向第一开口114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从而便于第二风扇140的生产制造,降低第二风扇140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相较于“3D风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100中的第二风扇140成本极低,“3D风扇”的制造成本是第二风扇140的15倍以上。并且,第二风扇140的噪音较低,便于装配。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扩压器150环绕在第一风扇130的周侧,并且,扩压器150上的导风通道沿着驱动轴122的径向导通,也就是,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150朝向驱动轴122的一侧,到扩压器150背离驱动轴122的一侧导通。也就是扩压器150为径向扩压器150。
在该实施例中,扩压器150环绕在第一风扇130的周侧,进而第一风扇130周侧排出的气流,通过扩压器150降速后,再向第二风扇140流动,其中,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150朝向驱动轴122的一侧,到扩压器150背离驱动轴122的一侧导通,进而使得气流由第一风扇130流出后,直接通过扩压器150降速,之后再通过腔体112的腔壁的导流,流向第二风扇140没,进而还可以降低气流对腔体112的腔壁的冲击。
具体地,扩压器150呈环状结构,第一风机100设置在扩压器150的内侧,并且,扩压器150和壳体110相连接,使得第一风机100排出的气流只能够通过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流向第二风机10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扩压器150包括扩压环154和设置在扩压环154上的扩压扇叶152,扩压扇叶152设置在扩压环154朝向第一开口114的一侧,扩压扇叶152和第一扇叶132相对的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扩压器150包括扩压环154和设置在扩压环154上的扩压扇叶152,扩压扇叶152设置在扩压环154朝向第一开口114的一侧,并且,扩压扇叶152和第一扇叶132相对,也就是,第一风扇130转动时,第一扇叶132推动气流通过第一风扇130的周侧流出,之后直接作用在扩压扇叶152上,通过相邻扩压扇叶152之间的导风通道降速,从而确保扩压器150可以全面的对第一风扇130排出的气流进行降速,提升扩压器150对气流的降速效果,并且,扩压环154还可以限制气流的流向,从而使得腔体112的气流更加顺畅,提升风机100的性能。
具体地,扩压环154和第一连接板134平齐,并且,两者之间形成一个间隙,从而确保第一风扇130可以正常转动,扩压扇叶152的一端和扩压环154相连接,另一端和壳体110相连接,具体地,可以是壳体110上设置第一安装槽,扩压扇叶152嵌入第一安装槽中,也就是第一风扇130由第一开口114吸入气流后,大部分的气流都将通过扩压扇叶152之间的导风通道向第二风扇140流动,从而确保扩压器150对气流的降速效果。
其中,扩压扇叶15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扩压扇叶152相间隔地设置在扩压环154上,相邻的扩压扇叶152之间形成导风通道。
并且,沿着驱动轴122的径向扩压扇叶152为弯曲状结构。
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风机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10上的回流器160,回流器160位于腔体112内,回流器160和壳体110相连接,进而电机120工作时,由第一风扇130向第二风扇140流动的气流,会通过回流器160,进而通过回流器160对气流的改善,可以提升风机100的性能。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100还包括回流器160,回流器160环绕驱动轴122设置,并且,回流器160设置在第一风扇130和第二风扇140之间,进而改善气动性能,提升风机100的性能,并且,回流器160包括回流板162和回流扇叶164,回流扇叶164设置在回流板162背离第一风扇130的一侧,进而第一风扇130排出的气流,通过回流扇叶164之间的通道向第二风扇140流动,并且,回流板162可以由第一风机100排出的气流回流到第一风机100的可能性,从而提升风机100的性能。
其中,气流在回流器160处改变方向。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扩压器150设置在回流扇叶164和第一风扇130之间,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沿着驱动轴122的轴向导通,也就是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150朝向第一风扇130,到扩压器150背离第一风扇130的一侧导通。也就是扩压器150为轴向扩压器150。
在该实施例中,扩压器150设置在回流扇叶164和第一风扇130之间,进而气流通过扩压器150降速后,再通过回流器160,之后在通过第二风扇140,其中,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由第一风扇130到第二风扇140的方向导通,进而便于气流由第一风扇130向第二风扇140方向流动。
其中,气流在回流板162处改变方向,也就是,第一风扇130排出的气流为径向流动,通过腔体112的腔壁以及回流器160的导向后,在回流板162处改变为径向流动,该气流流向改变的位置可以成为RC位置,也就是回流板162的所在位置。
其中,扩压器150可以设置在RC位置前,或扩压器150可以设置在RC位置后,或者扩压器150可以设置在RC位置前以及RC位置后。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扩压器150环绕回流板162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扩压器150环绕回流板162设置,进而通过回流板162限制气流流向,确保气流通过扩压器150,进而第一风扇130排出的气流先通过扩压器150降速,再通过回流器160,之后在通过第二风扇140,其中,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由第一风扇130到第一风扇130的方向导通,进而便于气流由第一风扇130向第二风扇140方向流动。
具体地,扩压器150呈环状结构,回流板162设置在扩压器150的内侧,并且,扩压器150和壳体110相连接,或者扩压器150和回流板162相连接,扩压器150和回流板162之间可具有间隙,进而第一风扇130排出的气流,需要先通过扩压器150,才能流动到回流器160中,大部分的气流都将通过扩压器150上的导风通道才能向第二风扇140流动,从而确保扩压器150对气流的降速效果。
如图4和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扩压器150设置在回流器160和第二风扇140之间,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沿着驱动轴122的轴向导通,也就是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150朝向第二风扇140,到扩压器150背离第二风扇140的一侧导通。也就是扩压器150为轴向扩压器。
在该实施例中,扩压器150设置在回流器160和第二风扇140之间,进而气流通过回流器160后,再通过扩压器150降速,之后在通过第二风扇140,其中,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由第一风扇130到第二风扇140的方向导通,进而便于气流由第一风扇130向第二风扇140方向流动。
具体地,扩压器150呈环状结构,驱动轴122设置在扩压器150的内侧,并且,扩压器150和壳体110相连接,进而第一风扇130排出的气流,需要先通过回流器160,之后通过扩压器150,大部分的气流都将通过扩压器150上的导风通道才能向第二风扇140流动,从而确保扩压器150对气流的降速效果。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扩压器150的导风通道沿着扩压器150朝向驱动轴122的一侧,到扩压器150背离驱动轴122的一侧导通。也就是扩压器150为径向扩压器。
如图4和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壳体110上具有第一凸出部116,第一凸出部116向着腔体112的内部延伸,并且,第一凸出部116环绕驱动轴122,第一风扇130和回流器160位于第一凸出部116朝向第一开口114的一侧,第二风扇140位于第一凸出部116背离第一开口114的一侧,并且,回流器160和第一凸出部116相连接,扩压器150设置在第一凸出部116上。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10的内部具有第一凸出部116,第一凸出部116环绕驱动轴122设置,并且,第一凸出部116向着驱动轴122凸出设置,第一风扇130和回流器160位于第一凸出部116朝向第一开口114的一侧,第二风扇140位于第一凸出部116背离第一开口114的一侧,进而通过第一凸出部116和回流器160配合,形成导风面,以确保气流的流向和流速,提升风机100的气动效果。
并且,扩压器150设置在第一凸出部116上,减少扩压器150的体积,节省成本。
具体地,第一凸出部116上具有环状的第二安装槽扩压器150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内。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扩压器15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扩压器150设置在回流扇叶164和第一风扇130之间,另一个扩压器150设置在回流器160和第二风扇140之间,从而通过两级扩压器150提升对气流的降速效果,降低气流对第二风扇140的冲击。
如图5和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扩压器150包括扩压环154和设置在扩压环154上的扩压扇叶152,扩压扇叶152设置在扩压环154的内侧或外侧。
在该实施例中,扩压器150包括扩压环154和设置在扩压环154上的扩压扇叶152,其结构简单,成本低。
并且,沿着驱动轴122的径向扩压扇叶152为弯曲状结构。
当然,如图5所示,扩压扇叶152的内侧和外侧可以都设置扩压环154,也就是具有两个扩压环154。
具体地,扩压扇叶152可以设置在扩压环154的外侧,进而扩压环154和回流板162对应,扩压扇叶152向外延伸和壳体110相抵,从而确保气流可以通过扩压器150后才能流向第二风扇140。
扩压扇叶152的内侧和外侧可以都设置扩压环154,也就是具有两个扩压环154,内侧的扩压环154可以位于驱动轴122的周侧,外侧的扩压环154和壳体110相连接,具体地,外侧的扩压环154和第一凸出部116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200,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风机100。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200,因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0,因此,具有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具体地,吸尘器200还包括吸气部210,吸气部210和第一开口114对接,从而实现吸尘器200的指向性吸尘。
进一步地,吸尘器200还包括电池、把手和尘盒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腔体和第一开口,所述腔体和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
电机,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电机包括驱动轴;
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上,位于所述腔体内;
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上,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风扇相对于所述第一风扇远离所述第一开口;
扩压器,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其中,所述电机工作的情况下,气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所述扩压器和所述第二风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扇包括第一扇叶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扇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所述第一扇叶由所述第一连接板向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和/或
所述第二风扇包括第二扇叶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扇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扇叶由所述第二连接板向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沿着直线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压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的周侧,所述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所述扩压器朝向所述驱动轴的一侧,到所述扩压器背离所述驱动轴的一侧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压器包括:
扩压环;
扩压扇叶,设置在所述扩压环的一侧,所述扩压扇叶和所述第一扇叶相对应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流器,环绕所述驱动轴设置,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所述回流器包括回流板和回流扇叶,所述回流扇叶设置在所述回流板背离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压器位于所述回流扇叶和所述第一风扇之间,所述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所述扩压器朝向所述第一风扇,到所述扩压器背离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压器环绕所述回流板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压器设置在所述回流器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
其中,所述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所述扩压器朝向所述第二风扇,到所述扩压器背离所述第二风扇的一侧导通;或所述扩压器的导风通道沿着所述扩压器朝向所述驱动轴的一侧,到所述扩压器背离所述驱动轴的一侧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环绕所述驱动轴设置,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所述扩压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压器包括:
扩压环;
扩压扇叶,设置在所述扩压环的内侧或外侧。
11.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CN202321335117.6U 2023-05-30 2023-05-30 风机和吸尘器 Active CN219733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5117.6U CN219733693U (zh) 2023-05-30 2023-05-30 风机和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5117.6U CN219733693U (zh) 2023-05-30 2023-05-30 风机和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3693U true CN219733693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27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35117.6U Active CN219733693U (zh) 2023-05-30 2023-05-30 风机和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36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24413B2 (ja) 電気掃除機用電動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N113775547A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106958538B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6989034B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JP2012180777A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掃除機
CN215521344U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EP1618821B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the centrifugal fan
WO2021084875A1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CN219733693U (zh) 风机和吸尘器
WO2024109121A1 (zh) 电风机和终端设备
KR101877306B1 (ko) 임펠러 및 상기 임펠러를 포함하는 송풍기
CN110494654B (zh) 远心风扇、成型用模具及流体输送装置
CN215765423U (zh)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16111362U (zh) 一种蜗壳式节能风机
CN219062016U (zh) 风机组件和吸尘器
CN219654913U (zh) 一种圆形离心轴流式风机
CN219062075U (zh) 扩压组件、电风机和终端设备
CN217401227U (zh) 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9529353U (zh) 一种吹吸一体式风机
CN217354843U (zh) 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7440367U (zh) 吸尘器用风机组件及吸尘器
CN113530868B (zh) 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5444472U (zh) 一种干湿风机以及清洁设备
CN218266402U (zh) 一种双出口离心风机
WO2023108921A1 (zh) 风机及其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