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5423U -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65423U
CN215765423U CN202121369965.XU CN202121369965U CN215765423U CN 215765423 U CN215765423 U CN 215765423U CN 202121369965 U CN202121369965 U CN 202121369965U CN 215765423 U CN215765423 U CN 215765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stator
guide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699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超
唐林强
张家栋
王伟戈
赵希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699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65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65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65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风扇装置包括:机壳,机壳形成有容置腔,容置腔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风扇,风扇可转动地设置于机壳内;导风件,导风件设置于进风侧和/或出风侧,导风件包括:安装部和多个导叶,多个导叶的内端固定连接于安装部上且沿安装部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导叶的外端固定连接于机壳的内周面上,导叶弯曲设置。通过将导风件设置于进风侧和/或出风侧,可以增加进入到容置腔内的风量,增强风扇的做功能力,在出风量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降低风扇的功耗。

Description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风扇装置在设置时,进风的风量无法得到显著提高,这样就需要增大风扇的功耗,而且在出风时,气流的方向会偏离轴向方向,这样会减小从风扇装置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
现有技术中,在风扇装置的进风侧设置有可转动的导风件,这样可以增加风扇装置的进风量。但是,该设置方式较为单一,而且无法增大从风扇装置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另外,导风件的转动需要电机的驱动,从而会增大能源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风扇装置,该风扇装置可以降低风扇的功耗,也可以增大从风扇装置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风扇,所述风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进风侧和/或所述出风侧,所述导风件包括:安装部和多个导叶,多个所述导叶的内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部上且沿所述安装部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导叶的外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机壳的内周面上,所述导叶弯曲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装置,通过将导风件设置于进风侧和/或出风侧,可以增加进入到容置腔内的风量,增强风扇的做功能力,而且在出风量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降低风扇的功耗,另外,导风件也可以改变气流的出风角度,使气流排出风扇装置之后的方向尽量平行于风扇装置的轴向方向,增大从风扇装置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扇包括:轮毂和多个扇叶,多个所述扇叶的内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轮毂上,所述扇叶弯曲设置,所述扇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导叶的弯曲方向相反或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叶具有进口角度和出口角度,所述进口角度和所述出口角度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叶设置于所述进风侧,所述导叶的出口角度为α1,α1满足关系式:α1=actan(tanβ1-ωrA/Q);其中,β1为所述风扇的扇叶进口角度,ω为所述风扇的转速,r为所述风扇的半径,A为所述风扇的流通面积A,Q为所述风扇的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叶的进口角度为α2,α2满足关系式:0°≤α2≤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叶设置于所述出风侧,所述导叶的进口角度为α3,α3满足关系式:α2=actan(ωrA/Q–tanβ2);其中,β2为所述风扇的扇叶出口角度,ω为所述风扇的转速,r为所述风扇的半径,A为所述风扇的流通面积A,Q为所述风扇的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叶的出口角度为α4,α4满足关系式:0°≤α4≤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扇包括:轮毂和多个扇叶,多个所述扇叶的内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轮毂上,所述扇叶的数量和所述导叶的数量为互质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风件一体成型在所述机壳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风扇装置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风扇传动连接,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所述的风扇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导风件设置于风扇进风侧时的风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风件设置于风扇进风侧时的风扇装置的平面图;
图3是导风件设置于风扇出风侧时的风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导风件设置于风扇出风侧时的风扇装置的平面图;
图5是是导风件同时设置于风扇进风侧和出风侧时的风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风扇装置1;
机壳10;容置腔11;进风侧12;出风侧13;风扇20;
轮毂21;扇叶22;导风件30;安装部31;导叶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装置1,该风扇装置1应用于空调器,空调器可以为室内空调器。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装置1,包括:机壳10、风扇20和导风件30。机壳10可以起到安装盒保护的作用,使风扇20的转动在机壳10的保护范围内,而且气流从机壳10内流过。风扇20可以使外部的气流吸入至风扇装置1内,并通过风扇装置1排出。而导风件30则起到导风的作用,既可以提升进入到风扇装置1内的风量,也可以增大从风扇装置1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风扇20可以为轴流风扇20。
如图1-图5所示,机壳10形成有容置腔11,这样外部的气流可以进入到容置腔11内,并且从容置腔11内排出。容置腔11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12和出风侧13,气流进入到容置腔11的一侧为进风侧12,气流从容置腔11内排出的一侧为出风测。风扇20可转动地设置于机壳10内,这样通过风扇20的转动,可以产生离心力,从而可以将外部的气流吸入到容置腔11内。
如图1-图5所示,导风件30设置于进风侧12和/或出风侧13。也就是说,导风件30可以设置于进风侧12,也可以设置于出风侧13,又或者同时设置于进风侧12和出风侧13。以下为详细讲述导风件30的设置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导风件30设置于进风侧12,这样气流进入到容置腔11之前会先经过导风件30,导风件30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从而可以增加进入到容置腔11内的风量,从而可以增强风扇20的做功能力,而且在出风量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降低风扇20的功耗。
如图3和图4所示,导风件30设置于出风侧13,这样气流从容置腔11内排出之前还需要经过导风件30,导风件30在这里也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可以改变气流的出风角度,使气流排出风扇装置1之后的方向尽量平行于风扇装置1的轴向方向,从而可以增大从风扇装置1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
如图5所示,导风件30同时设置于进风侧12和出风侧13,这样可以如上所述,导风件30既可以提升进入到风扇装置1内的风量,也可以增大从风扇装置1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导风件30包括:安装部31和多个导叶32,安装部31可以起到安装盒固定的作用,将多个导叶32的内端固定连接于安装部31上,这样可以固定多个导叶32的内端,而且多个导叶32的外端固定连接于机壳10的内周面上,这样多个导叶32的外端也可以进行固定,从而使多个导叶32固定于风扇装置1上,从而使风扇装置1的进风和出风更加稳定。
如图1-图5所示,多个导叶32沿安装部31的周向间隔分布,如此,多个导叶32之间就会留有空隙,气流可以从空隙处进入和排出。导叶32弯曲设置,这样可以提升导叶32与外壳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在风扇装置1受到碰撞时,导叶32不易受到损坏,当然,在保证导叶32可以正常导风的情况下,导叶32也可以径向设置。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风扇20包括:轮毂21和多个扇叶22,多个扇叶22的内端固定连接于轮毂21上,扇叶22弯曲设置,扇叶22的弯曲方向与导叶32的弯曲方向相反或相同。轮毂21可以转动,将多个扇叶22的内端固定连接于轮毂21上,这样多个扇叶22可以随着轮毂21一起转动,从而可以产生离心力,将外部的气流吸入到容置腔11内。扇叶22弯曲设置,这样可以强增扇叶22的扫风能力,从而提高风扇20的工作效率,扇叶22的弯曲方向与导叶32的弯曲方向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在相反时可以降低扇叶22的旋转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导叶32具有进口角度和出口角度,进口角度和出口角度不同。也就是说,当气流经过导叶32时,气流会随着进口角度和出口角度而在方向上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可以增加进入到容置腔11内的风量,又或者增大从风扇装置1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
一种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导叶32设置于进风侧12,导叶32的出口角度为α1,α1满足关系式:α1=actan(tanβ1-ωrA/Q),其中,β1为风扇20的扇叶22进口角度,ω为风扇20的转速,r为风扇20的半径,A为风扇20的流通面积A,Q为风扇20的风量。当风扇20的半径不同时,导叶32的出口角度也会做出对应的变化,通过改变风扇20的扇叶22进口角度和风扇20的半径可以得到相应的导叶32的出口角度,这样可以使导叶32的出口角度与风扇20的扇叶22相适应,另外,通过该导叶32的出口角度后可以增大进风量,增强风扇20的做功能力,而且在出风量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降低风扇20的功耗。
另外,导叶32的进口角度为α2,α2满足关系式:0°≤α2≤10°。在气流进入风扇装置1之前,气流一般平行于轴向方向,当导叶32设置于进风侧12时,将导叶32的进口角度范围设置为:0°≤α2≤10°,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使进风方向平行于轴向,导叶32为轴向进风,这样可以更好地使风进入到容置腔11内。
另一种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导叶32设置于出风侧13,导叶32的进口角度为α3,α3满足关系式:α2=actan(ωrA/Q–tanβ2),其中,β2为风扇20的扇叶22出口角度,ω为风扇20的转速,r为风扇20的半径,A为风扇20的流通面积A,Q为风扇20的风量。当风扇20的半径不同时,导叶32的进口角度也会做出对应的变化,通过改变风扇20的扇叶22进口角度和风扇20的半径可以得到相应的导叶32的进口角度,这样可以使导叶32的进口角度与风扇20的扇叶22相适应,从而使容置腔11内的风更好地通过导叶32排出。
如此,导叶32的出口角度为α4,α4满足关系式:0°≤α4≤10°。在气流从风扇装置1中排出时,气流会先经过导叶32的进口角度,这样气流的方向会偏离轴向方向,使气流的速度和运动距离会大大减小,气流经过进口角度后会沿着出口角度排出,将导叶32的出口角度范围设置为:0°≤α4≤10°,这样排出的气流可以尽可能地平行于轴向,从而可以增大从风扇装置1排出的风的速度和距离。
当然,如图5所示,导叶32同时设置于进风侧12和出风侧13时,导叶32满足以上所述的设置方式,如此,风扇装置1也可以同时实现导叶32设置于进风侧12和设置于出风侧13时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图5所示,扇叶22的数量和导叶32的数量为互质数。当扇叶22的数量和导叶32的数量相同或为倍数关系时,风扇装置1在运转时可能会有一些共同的倍频出现,在相同的倍频上振动累加,可能会引起共振,扇叶22的数量和导叶32的数量为互质数,这样就可以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导风件30一体成型在机壳10上。将导风件30一体成型在机壳10上,这样在安装时更加方便,而且在加工时也不需要使用多种模具,从而也可以减少加工成本。
除此之外,风扇装置1还包括:电机,电机与风扇20传动连接,电机设置于安装部31上。将电机设置于安装部31上,这样可以固定电机,防止电机晃动而出现损坏,电机与风扇20传动连接,这样电机可以给风扇20提供驱动力,从而可以使风扇20转动产生离心力,外部的气流可以被吸入到容置腔11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风扇装置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
风扇,所述风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内;
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进风侧和/或所述出风侧,所述导风件包括:安装部和多个导叶,多个所述导叶的内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部上且沿所述安装部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导叶的外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机壳的内周面上,所述导叶弯曲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轮毂和多个扇叶,多个所述扇叶的内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轮毂上,所述扇叶弯曲设置,所述扇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导叶的弯曲方向相反或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具有进口角度和出口角度,所述进口角度和所述出口角度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设置于所述进风侧,所述导叶的出口角度为α1,α1满足关系式:α1=actan(tanβ1-ωrA/Q);
其中,β1为所述风扇的扇叶进口角度,ω为所述风扇的转速,r为所述风扇的半径,A为所述风扇的流通面积A,Q为所述风扇的风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的进口角度为α2,α2满足关系式:0°≤α2≤1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设置于所述出风侧,所述导叶的进口角度为α3,α3满足关系式:α2=actan(ωrA/Q–tanβ2);
其中,β2为所述风扇的扇叶出口角度,ω为所述风扇的转速,r为所述风扇的半径,A为所述风扇的流通面积A,Q为所述风扇的风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的出口角度为α4,α4满足关系式:0°≤α4≤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轮毂和多个扇叶,多个所述扇叶的内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轮毂上,所述扇叶的数量和所述导叶的数量为互质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一体成型在所述机壳上。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装置。
CN202121369965.XU 2021-06-18 2021-06-18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765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69965.XU CN215765423U (zh) 2021-06-18 2021-06-18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69965.XU CN215765423U (zh) 2021-06-18 2021-06-18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65423U true CN215765423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1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69965.XU Active CN215765423U (zh) 2021-06-18 2021-06-18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654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976352A (en) Blower unit
CN1811193B (zh) 送风装置
EP1627590B1 (en) Centrifugal fan for a vacuum cleaner
EP1618821B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the centrifugal fan
JP4505885B2 (ja)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CN215765423U (zh) 风扇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3775570A (zh) 扩压器组件、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WO2021084875A1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4670285B2 (ja) インペラ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送風ファン
CN110494654B (zh) 远心风扇、成型用模具及流体输送装置
CN215521386U (zh) 扩压器组件、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110630536A (zh) 风扇和电力机械总成及其方法
JP2010270750A (ja) 電動送風機、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1901079U (zh) 贯流风机、风扇及空调器
CN210118279U (zh) 风叶、风机组件、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KR20060103365A (ko) 팬 및 쉬라우드 조립체
CN214366855U (zh) 组合风机以及烹饪器具
CN215596000U (zh) 扩压器组件、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9012969U (zh) 小型离心叶轮和便携式风扇
CN219733693U (zh) 风机和吸尘器
CN215927818U (zh) 风机和电器设备
CN219299603U (zh) 离心风机叶轮、离心风机组件及通气治疗设备
CN219654913U (zh) 一种圆形离心轴流式风机
CN216131142U (zh) 风扇的叶轮、风扇及空调器
CN218760587U (zh) 封闭式叶轮及离心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