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71820U - 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1820U
CN219471820U CN202221944795.8U CN202221944795U CN219471820U CN 219471820 U CN219471820 U CN 219471820U CN 202221944795 U CN202221944795 U CN 202221944795U CN 219471820 U CN219471820 U CN 219471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ase
rotating shaft
doo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447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仕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447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71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1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1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的手柄和驱动装置,手柄与底座转动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手柄相对底座转动,并使手柄的一端朝远离底座的一侧表面的方向弹出。当用户需要开门时,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手柄的一端从底座的一侧表面朝远离底座的方向上弹出一定距离,用户直接将手伸到手柄和底座之间的间隙中将手柄彻底拉出,解锁车门。无需在底座上保留手指的操作空间,在保证车门的外观完整度的同时,能够实现手柄的自动弹出从而解锁车门。提高了底座的空间利用率和车辆门板上结构设置的灵活性,同时保证了车门的外观完整度,使得手柄弹出更加方便快捷,还能防止车内灰尘进入底座内部。

Description

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性。车辆门板内扣手是装配在门护板及车身上的零件,用于控制车门的开启或关闭。现有的车辆门板内扣手通常需要将手指伸入内扣手手柄的背面,向外拉拽才能开启门锁。在内扣手的表面需要保留手指的操作空间,使得内扣手背面的其他部件需要避让,从而造成车辆门板上结构设置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门内扣手总成,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手柄和驱动装置,所述手柄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手柄相对所述底座转动,并使所述手柄的一端朝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的方向弹出。
可选地,所述手柄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连接孔,两个所述连接孔内连接有拉线支架,所述拉线支架与所述门锁拉线连接。
可选地,所述拉线支架具有插入所述连接孔的连接端,所述连接孔在所述手柄的转动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端;
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手柄转动时,所述手柄相对所述拉线支架运动,当所述连接孔沿所述手柄的转动方向的一端与所述拉线支架接触时,所述手柄带动所述拉线支架同步运动。
可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二转轴孔,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孔相对应,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孔内,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孔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轴上套设有复位件,以在所述车门解锁后带动所述手柄复位。
可选地,所述复位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限位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扭簧的另一端限位在所述手柄上。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与所述电机连接的活塞,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活塞往复直线运动,所述手柄上设置有适于与所述活塞抵接的抵接部。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手柄的凹槽,所述手柄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手柄上设置有供手指伸入的缺口,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缺口对应的凸起部。
可选地,所述手柄通过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手柄具有分别位于所述转轴的两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形成为握持部,所述第二端部形成为按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使得所述车辆也具备上述的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通过将手柄与驱动装置连接,手柄与底座转动连接,当用户需要开门时,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手柄的一端从底座的一侧表面朝远离底座的方向上弹出一定距离,用户可以直接将手伸到手柄和底座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将手柄彻底拉出,实现车门的解锁。通过上述的设置,无需在底座上保留手指的操作空间,其他零件也无需进行避让,从而降低了车辆门板上结构设置的局限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车门内扣手总成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手柄未弹出的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手柄已弹出的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车门内扣手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B-B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底座;11、第一转轴孔;12、凹槽;13、凸起部;2、手柄;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连接孔;24、第二转轴孔;25、缺口;3、转轴;4、门锁拉线;41、拉线支架;411、连接端;5、扭簧;6、电机;7、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内扣手总成,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车门内扣手总成设置在车门上,包括底座1、以及安装在底座1上的手柄2和驱动装置,底座1固定在车门上,手柄2与底座1转动连接,将手柄2与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手柄2相对于底座1转动,并使手柄2的一端朝远离底座1的一侧表面的方向弹出。当用户需要打开车门时,可以通过按动按钮等方式给驱动装置发送开门信号,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手柄2的一端从底座1的一侧表面朝远离底座1的方向上弹出一定距离,用户可以直接将手伸到手柄2和底座1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将手柄2彻底拉出,实现车门的解锁。通过上述的设置,无需在底座1上保留手指的操作空间,其他零件也无需进行避让,在保证车门的外观完整度的同时,能够实现手柄2的自动弹出,从而解锁车门。提高了底座1的空间利用率和车辆门板上结构设置的灵活性,同时保证了车门的外观完整度,使得手柄2的弹出更加方便快捷,还能够防止车内的灰尘通过手柄2上的操作空间进入底座内部。
具体地,手柄2上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通过转轴3与底座1转动连接。参照图1,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连接孔23,两个连接孔23内连接有拉线支架41,拉线支架41与车门的门锁拉线4连接。通过上述的设置,手柄2通过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与底座1转动连接,将拉线支架41的两端固定在两个连接孔23内,使得底座1和手柄2之间的转动连接更加稳定可靠,在手柄2相对于底座1转动时,带动拉线支架41随着手柄2移动,从而拉动门锁拉线4以解锁车门。
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拉线支架41包括插入连接孔23的连接端411,连接端411具体可以为连接柱,连接孔23在手柄2的转动方向的长度大于连接端411,使得连接端411与连接孔23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量。当驱动装置接收到将手柄2弹出的开门信号后,驱动装置驱动手柄2相对于底座1转动时,手柄2相对于拉线支架41运动,手柄2从底座1内弹出一定距离,此时门锁拉线4未移动。当用户将手伸入到底座1和手柄2之间的间隙中将手柄2进一步拉出时,连接孔23沿手柄2的转动方向的一端与拉线支架41接触,手柄2带动拉线支架41同步运动,使得门锁拉线4随着拉线支架41移动,从而解锁车门。通过上述的设置,当手柄2从底座1的表面弹出一定距离时,拉线支架41未被手柄2带动,车门未被解锁,从而提高车门解锁的安全性,避免用户误触而解锁车门发生危险。只有当手柄2弹出一定距离且用户继续手动拉动手柄2时,拉线支架41才会在手柄2的带动下滑动至连接孔23的一端,门锁拉线4随着拉线支架41移动以解锁车门。
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转轴孔11,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二转轴孔24,两个第一转轴孔11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轴孔24相对应,转轴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一转轴孔11内,转轴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轴孔24转动连接,从而实现手柄2和底座1的转动连接,提高了底座1和手柄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使得手柄2相对于底座1转动时更加稳定和顺畅。
上述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的设定只是一种示例性的连接方式,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连接部还可以只设置有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底座1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连接孔,将门锁拉线4直接固定在连接孔内。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一个第二转轴孔,在底座1上设置有与第一转轴孔对应的第一转轴孔,将转轴3穿过第二转轴孔并固定在第一转轴孔内,从而将手柄2和底座1进行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上套设有复位件,以在车门解锁后带动手柄2复位,从而实现手柄2的自动复位,无需用户手动复位,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实际应用中,复位件可以是扭簧,也可以是复位弹簧。参照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为扭簧5,扭簧5的一端限位在底座1上,扭簧5的另一端限位在手柄2上。当驱动装置驱动手柄2从底座1上弹出以解锁车门后,扭簧5会释放弹性势能,利用其复位弹力从而带动手柄2快速复位。结构和原理简单,且扭簧5的成本较低,有利于节约成本。
参照图4至图6,驱动装置包括电机6以及与电机6连接的活塞7,电机6螺接在底座1上,且电机6的输出端与活塞7连接,从而驱动活塞7往复直线运动,手柄2上设置有适于与活塞6抵接的抵接部,从而在活塞7作直线运动时,将手柄2从底座1的表面自动弹出,提高手柄2的智能性和便捷性。使得底座1上无需保留手指的操作空间,手柄2能够与底座1形成一个平面,或者贴合在底座1的表面上,当手柄2从底座1上自动弹出时,用户也可以握住手柄2以解锁车门。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置手柄2的凹槽12,手柄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凹槽12内,以使得底座1具有平整的外观。手柄2上设置有供手指伸入的缺口25,凹槽12内设置有与缺口25对应的凸起部13。使得缺口25既可以作为手指的操作空间,也可以避让凸起部13。凸起部13内可以设置传感器,用于捕捉用户的动作。当传感器铺捉到用户准备打开车门时,能够迅速控制控制电机6驱动活塞7往复直线运动,从而驱动手柄2从凹槽12内弹出,用户可以直接将手指伸入缺口25内,从而将手柄2彻底拉出,以解锁车门,提高了车门解锁的智能性和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凸起部13的设置方式仅是一种示例性的设置方式,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调整。比如凸起部13内还可以设置声音播放装置或者空气调节装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手柄2具有分别位于转轴3的两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形成为握持部,第二端部形成为按压部。用户可以直接按压手柄2上的按压部,以克服扭簧5的弹力,在手柄2从凹槽12内弹出后,用手指握住握持部,从而将手柄2从底座1上进行手动拉出,以解锁车门。上述操作方式在车门内扣手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使得手柄2的弹出更加灵活多变,既可以自动弹出,还可以手动按压弹出,在保证了车门和底座的外观完整度的同时,使得手柄2的弹出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由于该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车门内扣手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手柄和驱动装置,所述手柄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手柄相对所述底座转动,并使所述手柄的一端朝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的方向弹出;所述手柄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连接有拉线支架,所述拉线支架与门锁拉线连接;所述拉线支架具有插入所述连接孔的连接端,所述连接孔在所述手柄的转动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端;
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手柄转动时,所述手柄相对所述拉线支架运动,当所述连接孔沿所述手柄的转动方向的一端与所述拉线支架接触时,所述手柄带动所述拉线支架同步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所述连接孔,两个所述连接孔内分别连接有所述拉线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二转轴孔,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孔相对应,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孔内,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孔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套设有复位件,以在所述车门解锁后带动所述手柄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限位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扭簧的另一端限位在所述手柄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与所述电机连接的活塞,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活塞往复直线运动,所述手柄上设置有适于与所述活塞抵接的抵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手柄的凹槽,所述手柄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手柄上设置有供手指伸入的缺口,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缺口对应的凸起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通过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手柄具有分别位于所述转轴的两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形成为握持部,所述第二端部形成为按压部。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内扣手总成。
CN202221944795.8U 2022-07-26 2022-07-26 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471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44795.8U CN219471820U (zh) 2022-07-26 2022-07-26 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44795.8U CN219471820U (zh) 2022-07-26 2022-07-26 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1820U true CN219471820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62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44795.8U Active CN219471820U (zh) 2022-07-26 2022-07-26 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71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5364B (zh) 扶手锁定装置
US9103143B2 (en) Door handle apparatus for vehicles
JP2018112050A (ja) セルフセンタリングベルクランクを備えたフラッシュパワードスライドドアハンドル
JPS5939030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CN219471820U (zh) 车门内扣手总成及车辆
CN215632336U (zh) 隐藏式车门把手
US5447347A (en) Auxiliary door stop
CN209924679U (zh) 一种汽车门外把手的隐藏式结构
CN214126519U (zh) 一种牵引器按键助锁助启结构
KR20200071263A (ko) 리트렉터블 도어핸들
CN218805388U (zh) 扶手箱、扶手箱装置以及车辆
CN111775845A (zh) 一种汽车主驾驶的储物盒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06014018B (zh) 一种用于童车的锁具
CN216690706U (zh) 一种车门把手
CN217518435U (zh) 一种隐藏式汽车自动门拉手
CN218029629U (zh) 一种无车门外把手的车门开关系统
CN220955145U (zh) 复位侧门把手、车门和车辆
JP3173735B2 (ja) ドアハンドル接続装置
CN218463551U (zh) 扶手箱以及车辆
WO2021212867A1 (zh) 车辆把手装置、车门和车辆
CN220522239U (zh) 汽车门护板的应急拉手结构及其车门玻璃升降平台
CN219487270U (zh)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JP2519492Y2 (ja) 自動車用トランクリッドのクロージャ装置
CN213413573U (zh) 一种儿童座椅isofix接口组件
CN117248795A (zh) 车门内拉手、车门内拉手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