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87270U -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87270U
CN219487270U CN202320552118.XU CN202320552118U CN219487270U CN 219487270 U CN219487270 U CN 219487270U CN 202320552118 U CN202320552118 U CN 202320552118U CN 219487270 U CN219487270 U CN 2194872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ase
handle body
vehicle
hand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521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铭
王韬
朱瑞虎
廖启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521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872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872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872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其拉手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拉手装置在乘客每次使用时都需要重新将拉手拉出,不便于乘客使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包括与车辆车身固定的基座、与基座活动连接的拉手本体、延伸件、锁定件安装基体和锁定件,延伸件从拉手本体靠近基座的一侧朝向基座延伸形成,延伸件远离拉手本体的一端形成有插孔,锁定件安装基体插设于插孔内且部分外露于延伸件,锁定件安装基体的外露部分与基座的实体部分对准,锁定件设置在锁定件安装基体的外露部分上,锁定件能够与基座锁定以将拉手本体锁定在拉开位置,在车辆出现多次不平稳的状况下,乘客无需每次都重新将拉手拉出,方便乘客使用拉手装置。

Description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拉手通常设置在车辆顶棚的位置,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在道路颠簸、车辆急转弯或急刹车时,乘客可以用手握住该拉手,以保持平衡,避免身体倾倒,保证乘客的安全。车辆拉手通常处于收拢状态,在收拢状态下乘客无法直接握持拉手,当需要握持拉手时,乘客需手动将拉手拉出,才能握持。拉手使用完毕后,乘客将手从拉手上移开,之后,拉手则会马上自动复位至收拢状态。这样,乘客在每次使用拉手时,都需要重新将拉手拉出,给乘客带来不便。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拉手装置在乘客每次使用时都需要重新将拉手拉出,不便于乘客使用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拉手装置,所述拉手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能够与所述车辆的车身固定连接,拉手本体,所述拉手本体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以便所述拉手本体能够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延伸件,所述延伸件从所述拉手本体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朝向所述基座延伸形成,所述延伸件远离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形成有插孔,锁定件安装基体,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插设于所述插孔内且部分外露于所述延伸件,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的外露部分与所述基座的实体部分对准,锁定件,所述锁定件设置在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的外露部分上,所述锁定件在锁定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基座锁定以将所述拉手本体锁定在所述拉开位置,以及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所述拉手本体离开所述拉开位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锁定件在锁定状态下能够使拉手本体持续地保持在拉开位置,在车辆出现多次不平稳的状况,乘客无需每次都重新将拉手本体拉出,更加方便乘客使用拉手装置。此外,即使在锁定件已从锁定件安装基体上脱落的情况下,当拉手本体转动至关闭位置时,锁定件安装基体能够被基座限位,从而避免拉手本体脱离正常活动范围并随意移动,这样,一方面,相对方便乘客快速找到并握持拉手本体,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拉手本体辅助乘客保持平衡的作用被削弱。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延伸件设置在所述拉手本体的另一端,所述基座上形成有贯通口,所述延伸件穿设于所述贯通口,所述贯通口设置成允许所述延伸件在其内滑移以便允许所述拉手本体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本体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延伸件,所述基座两端分别形成有贯通口,两个所述延伸件与两个所述贯通口一一对应并穿设于相应的所述贯通口,所述贯通口设置成允许与其对应的所述延伸件在其内滑移,以便允许所述拉手本体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锁定件为磁吸件,所述基座设置成在所述拉手本体处于所述拉开位置的情形下,能够与所述磁吸件之间产生磁吸力,并因此使得所述拉手本体锁定在所述拉开位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锁定件能够通过磁吸力实现其锁定作用,结构简单。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孔为贯通孔,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两端外露于所述延伸件,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锁定件。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通过枢转轴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上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拉手本体和所述基座中的一个相连或抵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手本体和所述基座中的另一个相连或抵接,使得在所述拉手本体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至所述拉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扭簧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便在所述锁定件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扭簧能够通过其弹性复位作用使所述拉手本体恢复至所述关闭位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锁定件处于解锁的状态下,拉手本体便能够在扭簧的弹性复位作用下自动恢复至关闭位置,无需通过人力持续向拉手本体施加推力以使之恢复至关闭位置,提升乘客使用体验。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拉手本体相连且能够使所述拉手本体从所述拉开位置平缓地转动至所述关闭位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阻尼器能够使拉手本体从拉开位置平缓地转动至关闭位置,避免拉手本体在转动至关闭位置时因转动速度过快而发出较大的撞击声,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阻尼器具有能够向外界传递阻尼力的第一齿轮,所述拉手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使所述拉手本体与所述阻尼器相连。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输出转轴,所述输出转轴与所述阻尼器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驱动件的输出转轴能够借助阻尼器与拉手本体之间的传动机构来向拉手本体传递动力,无需在拉手本体与驱动件之间再设置传动机构,降低成本。并且,在设置有驱动件的情形下,可以通过驱动件来使锁定件从锁定状态进入解锁状态,无需乘客手动进行操作。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第一装饰件,所述第一装饰件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与所述拉手本体转动连接的一端,以遮盖所述基座与所述拉手本体的转动连接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装饰件能够遮盖基座与所述拉手本体的转动连接处,避免转动连接处外露,提升美观度。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本体上套设有拉手衬套。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使得乘客在握持拉手本体时较为舒适,且不易打滑。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衬套为橡胶衬套或硅胶衬套。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和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远离所述拉手本体的一侧,所述贯通口包括形成于所述基座本体上的第一子贯通口以及形成于所述加强件上的第二子贯通口,所述第一子贯通口和第二子贯通口彼此对准,且所述延伸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贯通口和所述第二子贯通口。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加强件能够加强基座本体的强度,即使拉手本体被反复拉拽,基座本体也不易发生塑形变形或断裂,延长基座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件为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基座本体靠近所述加强板的一侧沿背离所述拉手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穿过所述安装口,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车身相连,以将所述拉手装置固定至所述车身。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形成于所述连接结构内、供所述紧固件穿过的空间沿着与所述加强板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使得在紧固件安装过程中,紧固件需沿着倾斜的方向伸入连接结构内,这样,拉手本体不容易在安装过程中造成阻挡,从而减小拉手本体对紧固件安装过程中的影响。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结构沿与所述加强板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连接结构穿过加强板的安装口且沿与加强板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使得在基座本体出现与加强板脱离的趋势时,连接结构便能够起到限位作用,即使紧固件因故脱落,也能够避免基座本体与加强板相互脱离。
在上述拉手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第二装饰件,所述第二装饰件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靠近所述拉手本体的一侧并遮盖所述连接结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二装饰件能够遮盖连接结构,避免连接结构外露,提升美观度。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如前所述所述的任一种拉手装置。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均与所述车辆的控制器通信连接的驱动件和检测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拉手本体驱动连接以便驱动其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拉手本体、所述延伸件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中的至少一个上并能够检测是否有人体靠近/远离所述拉手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到人体是否靠近/远离拉手装置,以便为控制拉手本体的开闭提供依据,方便后续控制驱动件来使拉手本体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光线亮度传感器。
方案1.一种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能够与所述车辆的车身固定连接,拉手本体,所述拉手本体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以便所述拉手本体能够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延伸件,所述延伸件从所述拉手本体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朝向所述基座延伸形成,所述延伸件远离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形成有插孔,锁定件安装基体,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插设于所述插孔内且部分外露于所述延伸件,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的外露部分与所述基座的实体部分对准,锁定件,所述锁定件设置在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的外露部分上,所述锁定件在锁定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基座锁定以将所述拉手本体锁定在所述拉开位置,以及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所述拉手本体离开所述拉开位置。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延伸件设置在所述拉手本体的另一端,所述基座上形成有贯通口,所述延伸件穿设于所述贯通口,所述贯通口设置成允许所述延伸件在其内滑移以便允许所述拉手本体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延伸件,所述基座两端分别形成有贯通口,两个所述延伸件与两个所述贯通口一一对应并穿设于相应的所述贯通口,所述贯通口设置成允许与其对应的所述延伸件在其内滑移,以便允许所述拉手本体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方案4.根据方案2或3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为磁吸件,所述基座设置成在所述拉手本体处于所述拉开位置的情形下,能够与所述磁吸件之间产生磁吸力,并因此使得所述拉手本体锁定在所述拉开位置。
方案5.根据方案2或3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为贯通孔,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延伸件,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锁定件。
方案6.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通过枢转轴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上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拉手本体和所述基座中的一个相连或抵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手本体和所述基座中的另一个相连或抵接,使得在所述拉手本体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至所述拉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扭簧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便在所述锁定件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扭簧能够通过其弹性复位作用使所述拉手本体恢复至所述关闭位置。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拉手本体相连且能够使所述拉手本体从所述拉开位置平缓地转动至所述关闭位置。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具有转动轴和套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能够向外界传递阻尼力的第一齿轮,所述拉手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使所述拉手本体与所述阻尼器相连。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输出转轴,所述输出转轴与所述阻尼器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方案10.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第一装饰件,所述第一装饰件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与所述拉手本体转动连接的一端,以遮盖所述基座与所述拉手本体的转动连接处。
方案11.根据方案2或3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上套设有拉手衬套。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衬套为橡胶衬套或硅胶衬套。
方案13.根据方案2、3、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和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远离所述拉手本体的一侧,所述贯通口包括形成于所述基座本体上的第一子贯通口以及形成于所述加强件上的第二子贯通口,所述第一子贯通口和第二子贯通口彼此对准,且所述延伸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贯通口和所述第二子贯通口。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基座本体靠近所述加强板的一侧沿背离所述拉手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穿过所述安装口,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车身相连,以将所述拉手装置固定至所述车身。
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连接结构内、供所述紧固件穿过的空间沿着与所述加强板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
方案16.根据方案15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沿与所述加强板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
方案17.根据方案14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第二装饰件,所述第二装饰件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靠近所述拉手本体的一侧并遮盖所述连接结构。
方案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方案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手装置。
方案19.根据方案1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均与所述车辆的控制器通信连接的驱动件和检测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拉手本体驱动连接以便驱动其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拉手本体、所述延伸件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中的至少一个上并能够检测是否有人体靠近/远离所述拉手装置。
方案20.根据方案1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光线亮度传感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该图示出了拉手本体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形;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该图示出了拉手本体处于拉开位置的情形;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一种实施例中主要部件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一种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一种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单向阻尼器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单向阻尼器一种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单向阻尼器一种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拉手装置;
11、基座;111、基座本体;1111、连接结构;112、加强板;113、第一紧固件;114、第二紧固件;
12、拉手;121、拉手本体;122、延伸杆;123、拉手衬套;12301、光线亮度传感器;124、第二齿轮;
13、锁定组件;131、锁定件安装基体;132、磁吸件;
14、枢转轴;
15、扭簧;
16、阻尼器;161、转动轴;162、第一齿轮;163、外壳;1631、限位柱;164、转轴;165、轮齿结构;166、密封圈;167、从动齿轮;168、传动件;1681、拨动块;1682、限位块;
17、电机;18、第一装饰盖;19、第二装饰盖;
100、插孔;200、第一安装口;300、第三安装口;400、第一子贯通口;500、第二子贯通口;600、第二限位口;700、阻尼腔;800、活动凹槽;900、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拉手装置1,其包括基座11、拉手本体121和锁定组件13。基座11能够与车辆的车身固定连接,以使得拉手装置1安装至车身上,例如,具体可以是与车辆顶衬(即车辆顶部外露于车辆乘客室的部件)或是B柱等固定连接。拉手本体121包括拉手本体121和延伸件,拉手本体121为板状,延伸件为延伸杆122。拉手本体121一端与基座11转动连接,拉手本体121一端与基座11转动连接,通过使拉手本体121相对于基座11转动,能够使拉手本体121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图2示出了拉手本体121位于拉开位置的情形,拉手本体121处于拉开位置时,拉手本体121与基座11之间的空间较大,乘客能够将手伸入该空间以握持拉手本体121,从而在车辆行驶不平稳时辅助平衡身体,避免受伤。图1示出了拉手本体121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形,拉手本体121处于关闭位置时,拉手本体121占用乘客室的空间较小,且相比于位于拉开位置,也更为美观。延伸杆122从拉手本体121靠近基座11的一侧朝向基座11延伸形成,延伸杆122远离拉手本体121的一端形成有插孔100。锁定组件13包括锁定件安装基体131和锁定件。锁定件安装基体131插设于插孔100内且部分外露于延伸杆122,锁定件安装基体131的外露部分与基座11的实体部分对准。锁定件设置在锁定件安装基体131的外露部分上,锁定件在锁定状态下能够与基座11锁定以将拉手本体121锁定在拉开位置,以及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拉手本体121离开拉开位置,在图1至4所示的情形中,锁定件为磁吸件132,基座11设置成在拉手本体121处于拉开位置的情形下,能够与磁吸件132之间产生磁吸力,并因此使得拉手本体121锁定在拉开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可以通过磁吸件132,在单次车程中,将拉手本体121锁定在拉开位置,这样,如果车辆出现多次不平稳的状况,就无需乘客每次都重新将拉手本体121拉出,更加方便乘客使用拉手本体121,当然,拉手本体121锁定在拉开位置所持续的时长并非必须为单次车程,具体持续的时长可以自由调整。锁定件还设置为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拉手本体121离开拉开位置,这样,在无需将拉手本体121锁定在拉开位置时,能够允许拉手本体121再次回到关闭位置。
此外,锁定件安装基体131的外露部分与基座11的实体部分对准,也就是说,锁定件安装基体131的外露部分并非与基座11上形成的孔洞等不具有实体结构的部分对准,这样,即使在磁吸件132已从锁定件安装基体131上脱落的情况下,当拉手本体121转动至关闭位置时,锁定件安装基体131能够被基座11限位,若锁定件安装基体131无法被基座11限位,一方面,拉手本体121极可能在车辆运行不平稳时被甩到拉手本体正常的活动范围外,不便于乘客快速找到并握持拉手本体121,另一方面,拉手本体121的转动角度不再受到限制(若延伸杆122无法从基座11脱出,则拉手本体121仅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拉手本体121辅助乘客保持平衡的作用被大大削弱。由此可见,避免延伸杆122彻底脱出,一方面,能够方便乘客快速找到并握持拉手本体121,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拉手本体121辅助乘客保持平衡的作用被削弱。
如图1、3和4所示,锁定件安装基体131的形状为长方体状,磁吸件132的数量为两个。插孔100为贯通孔,锁定件安装基体131两端均外露于延伸杆122,两个磁吸件132分别设置于锁定件安装基体131两端。两个磁吸件132为磁铁,如前所述,加强板112为铁板,因此,在拉手本体121处于拉开位置的情形下,磁吸件132与基座11的加强板112之间产生较大的磁吸力,以使磁吸件132与加强板112吸附到一起,这样,拉手本体121便能够被锁定在拉开位置。当需要将拉手本体121恢复至关闭位置时,乘客可以推动拉手本体121,以使拉手本体121逆时针转动,借助该推力使磁吸件132与加强板112彼此脱离,从而使锁定件进入解锁状态。
如图3所示,基座11包括基座本体111和加强件,加强件为铁制成的加强板112且设置在基座本体111远离拉手本体121的一侧,设置加强板112能够加强基座本体111的强度,即使拉手本体121被反复拉拽,基座本体111也不易发生塑形变形或断裂,延长基座11的使用寿命。
如图2至4所示,加强板112的左端形成有第一安装口200,基座本体111靠近加强板112的一侧沿背离拉手本体121的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结构1111,连接结构1111穿过第一安装口200,且连接结构1111沿与加强板112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连接结构1111内形成有供第一紧固件113(如螺钉、螺栓等)穿过的空间(图中未示出),该空间沿着与加强板112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第一紧固件113穿过连接结构1111的该空间与车身相连,以拉手装置1安装至车辆顶衬为例,也就是说,第一紧固件113的一端穿过连接结构1111的该空间之后,又连接到车辆顶衬上,从而使基座本体111和加强板112安装至车辆顶衬上。
在上述中,对于连接结构1111,其一方面用于与第一紧固件113相连,另一方面,连接结构1111穿过加强板112的第一安装口200且沿与加强板112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使得在基座本体111出现与加强板112脱离的趋势时,连接结构1111便能够起到限位作用,即使上述第一紧固件113因故脱落,也能够避免基座本体111与加强板112相互脱离。由于连接结构1111内供第一紧固件113穿过的空间沿着与加强板112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因此使得在第一紧固件113安装过程中,第一紧固件113需沿着倾斜的方向伸入连接结构1111内,这样,拉手本体121不容易在安装过程中造成阻挡,从而减小拉手本体121对第一紧固件113安装过程中的影响。
如图2至4所示,基座本体111和加强板112的右端依次形成有第二安装口(图中未示出)和第三安装口300,且第二安装口与第三安装口300彼此对准,第二紧固件114(如螺钉等)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口和第三安装口300而后与车身相连。
如图2至4所示,拉手本体121的右端通过枢转轴14与基座本体111转动连接,延伸杆122设置在拉手本体121的左端,延伸杆122从拉手本体121左端靠近基座11的一侧开始,朝向基座11延伸形成。基座本体111上形成有第一子贯通口400,加强板112上形成有第二子贯通口500,第一子贯通口400和第二子贯通口500彼此对准,且延伸杆122依次穿过第一子贯通口400和第二子贯通口500,第一子贯通口400和第二子贯通口500开口面积相对较大,这样,在转动拉手本体121以将拉手本体121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中,第一子贯通口400和第二子贯通口500能够允许延伸杆122在其内滑移,避免妨碍拉手本体121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4所示,拉手本体121还包括拉手衬套123,拉手衬套123套设在拉手本体121上,拉手衬套123可以采用橡胶衬套(例如,可以采用氟橡胶制成的橡胶衬套)或硅胶衬套。拉手衬套123的设置,使得乘客在握持拉手本体121时较为舒适,且不易打滑。
如图4所示,拉手装置1还包括扭簧15,扭簧15套设于枢转轴14上,按照图4所示的方位,扭簧15的上端与拉手本体121靠近基座本体111的一侧抵接,基座本体111和加强板112的右端依次形成有彼此对准的第一限位口(图中未示出)和第二限位口600,扭簧15的下端依次穿过第一限位口和第二限位口600,并与第一限位口和第二限位口600的边缘处抵接。在拉手本体121从关闭位置转动至拉开位置的过程中,扭簧15下端不动,扭簧15上端随拉手本体121的转动而移动,从而使扭簧15发生弹性变形。拉手本体121到达拉开位置后,磁吸件132与加强板112通过磁吸力吸附到一起,并且该磁吸力强于扭簧15的弹性复位力,这样磁吸件132则将拉手本体121锁定在拉开位置。在需要关闭拉手本体121时,则可以推动拉手本体121,以使拉手本体121逆时针转动,借助该推力使磁吸件132与加强板112彼此脱离,从而使磁吸件132进入解锁状态。之后,拉手本体121便能够在扭簧15的弹性复位作用下自动恢复至关闭位置,无需持续向拉手本体121施加推力以使之恢复至关闭位置。
如图5所示,拉手装置1还包括阻尼器16,阻尼器16具有转动轴161和套设在转动轴161上并与转动轴161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2,拉手本体121上设置有第二齿轮124,第二齿轮124为扇形齿轮,第二齿轮124与第一齿轮162啮合以使拉手本体121与阻尼器16相连,在拉手本体121从拉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第二齿轮124带动第一齿轮162顺时针转动,在第一齿轮162顺时针转动时,第一齿轮162向能够向外界传递阻尼力,以使拉手本体121从拉开位置平缓地转动至关闭位置。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阻尼器16为单向阻尼器,即在拉手本体121从关闭位置转动至拉开位置的过程中,则第一齿轮162不会向外界传递阻尼力,也就是说,第一齿轮162在逆时针转动时,不会向外界传递阻尼力。
下面详细介绍单向阻尼器的一种可能的具体结构。
如图6至8所示,阻尼器16包括外壳163、转轴164、转动轴161、轮齿结构165、密封圈166,外壳163内形成有空腔,轮齿结构165转动安装于空腔中且与外壳163之间形成有阻尼腔700,阻尼腔700中用于放置阻尼硅油,轮齿结构165的中心设有转轴164,转轴164的外侧套装有可相对转动的转动轴161,转动轴161外露于外壳163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162,第一齿轮162能够向外界传递阻尼力,密封圈166设置于外壳163和轮齿结构165之间,用于对阻尼硅油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泄漏,保证正常实现阻尼作用。
阻尼器16在配合外部使用时,能够通过转动轴161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控制阻尼器16内部的轮齿结构165与阻尼腔700中的硅油相对运动产生阻尼力,或者不与阻尼腔700中的硅油相对运动而不产生阻尼力,为实现轮齿结构165的旋转运动,轮齿结构165的大小与空腔适配,如图8所示,轮齿结构165的底面开设有定位孔900,外壳163的底面形成有限位柱1631,限位柱1631处于定位孔900中,当轮齿结构165受力后,能以限位柱1631为旋转中心相对外壳163做旋转运动。
继续参照图6至8,阻尼器16还包括从动齿轮组,从动齿轮组包括两个转动安装在外壳163内的从动齿轮167,且两个从动齿轮167对称分布,从动齿轮167均与轮齿结构165啮合设置,转动轴161处于外壳163内的一端呈圆盘状,其一体连接有同轴设置的传动件168,传动件168上形成有可与从动齿轮167啮合的拨动块1681,具体地,传动件168位于对角处设有两个拨动块1681,在转动轴161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当拨动块1681与从动齿轮167啮合时,从动齿轮167会在与拨动块1681啮合的过程中受力发生自转,由于其与轮齿结构165啮合,轮齿结构165受力做以转轴164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与阻尼腔700的阻尼硅油发生相对运动,产生阻尼力。当转动轴161朝相反方向旋转时,拨动块1681不再与从动齿轮167啮合,相互分离,从动齿轮167停止自转,轮齿结构165也停止转动,阻尼腔700中的阻尼硅油不再与轮齿结构165做相对运动,停止产生阻尼力。
此外,如图7所示,传动件168位于另外两个对角处分别形成有限位块1682,限位块1682的形状、尺寸大于从动齿轮167的齿槽,在转动轴161反向旋转后,限位块1682与从动齿轮167抵接且不会与从动齿轮167啮合,进一步保证从动齿轮167处于静止,不再产生阻尼效果。
继续参照图7,限位块1682与拨动块1681呈平行设置,避免空间的占用,同时,传动件168的四侧均形成有可供从动齿轮167放置的活动凹槽800,避免从动齿轮167在自转过程中与传动件168相互妨碍,保证阻尼器16正常工作。
虽然上述阻尼器16仅在第一齿轮162逆时针转动过程中能够向外界提供阻尼力,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在上述阻尼器16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地调整,例如,将从动齿轮167两侧的拨动块1681和限位块1682的位置互换,以使第一齿轮162仅在顺时针转动时能够向外界提供阻尼力,从而使适应本实用新型中的拉手装置1的具体应用场景。
如图5所示,拉手装置1还包括驱动件,驱动件为电机17,电机17的输出转轴与阻尼器16的转动轴161固定连接,启动电机17,则电机17输出转轴能够依次带动阻尼器16的转动轴161、第一齿轮162和第二齿轮124转动,从而最终使拉手本体121转动,这样可以控制拉手本体121的拉开与关闭。电机17的输出转轴与阻尼器16的转动轴161固定连接,无需在拉手本体121与电机17之间再设置传动机构,降低成本。此外,在设置有电机17的情形下,可以通过电机17来使锁定件从锁定状态进入解锁状态,无需乘客手动进行操作。
如图2和4所示,拉手装置1还包括第一装饰盖18和第二装饰盖19,第一装饰盖18设置在基座本体111的右端,以遮盖基座本体111与拉手本体121的转动连接处。第二装饰盖19设置在基座本体111靠近拉手本体121的一侧并遮盖连接结构1111。通过设置第一装饰盖18和第二装饰盖19,能够遮盖拉手装置1中的部分结构,避免其外露,增加美观度。
虽然上述中是基座11上形成有贯通口,延伸件伸入贯通口并能够在贯通口内滑移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基座11上并非必须形成供延伸件伸入并在其内滑移的贯通口,例如,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方式中,拉手本体121与基座11长度相等,但是拉手本体121的宽度大于基座11的宽度,也就是说,拉手本体121有一部分没有与基座11正对,延伸件从拉手本体121上未与基座11正对的部分延伸,则延伸件便有可能位于基座11边缘之外,而无需在基座11上开设供延伸件伸入的贯通口。
虽然上述中是以拉手本体121与基座11转动连接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拉手本体121与基座11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转动连接,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方式中,拉手本体121两端均设置有延伸件,基座11两端分别形成有贯通口,两个延伸件11与两个贯通口一一对应并穿设于相应的贯通口,贯通口设置成允许与其对应的延伸件在其内滑移,以便允许拉手本体121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虽然上述中是以锁定件为磁吸件132,且磁吸件132为磁铁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磁吸件不限于采用磁铁,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方式中,磁吸件也可以采用铁块,此时,基座11上与磁吸件对准的位置设置有磁铁,这样,铁块也能够与基座11之间产生磁吸力,通过磁吸力来实现锁定。此外,锁定件也不限于采用磁吸件132,锁定件也可以采用卡扣,基座11上也可以设置卡口,通过卡扣与卡扣的卡合,也能够使拉手本体121锁定在拉开位置。
虽然上述中是以锁定件安装基体131的形状为长方体状,形成与延伸件上的插孔100为贯通孔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锁定件安装基体131的形状不限于此,插孔100并非必需设置成贯通孔,例如,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方式中,插孔100可以设置为盲孔,锁定件安装基体131为圆柱状,在此种情形下,锁定件安装基体131最多仅有一端能够外露于延伸件。
虽然上述中是以基座11包括基座本体111以及设置在基座本体111远离拉手本体121一侧的加强件,且加强件采用加强板112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加强件的具体结构不限于采用加强板112,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方式中,加强件也可以采用加强筋。
虽然上述中是以基座本体111靠近加强板112的一侧沿背离拉手本体121的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结构1111,形成于连接结构1111内、供第一紧固件113穿过的空间沿着与加强板112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连接结构1111沿与加强板112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1111也可以是沿垂直于加强板112的方向延伸,连接结构1111内形成的、供第一紧固件113穿过的空间也可以是沿垂直于加强板112的方向延伸。
虽然上述中是以扭簧15上端与拉手本体121靠近基座11的一侧抵接,扭簧15下端伸入基座11中的第一限位口和第二限位口600,并与两个限位口的边缘处抵接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扭簧15两端与拉手本体121、基座11的抵接方式不限于此,在一些替代性的情形中,可以是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扭簧15上端依然如该图所示,即扭簧15上端向右侧延伸并与拉手本体121抵接,扭簧15下端可以改为设置成向右侧延伸并与基座11抵接,此外,扭簧15两端也并非必须与拉手本体121、基座11抵接,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扭簧15两端分别与拉手本体121和基座11固定连接,还可以是扭簧15一端与拉手本体121和基座11中的一个固定连接,扭簧15另一端与拉手本体121和基座11中的另一个抵接(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扭簧15上端改为与拉手本体121固定连接,或者,扭簧15下端改为与基座本体111固定连接)。
虽然上述中是以单向阻尼器16上设置有第一齿轮162,拉手本体121具有与之啮合的第二齿轮124,且第二齿轮124采用扇形齿轮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阻尼器16与拉手本体121之间并不限于必须采用齿轮连接的方式来传递阻尼力,不同阻尼器16上用于向外界传递阻尼力的部件不尽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适应性地设置拉手本体121上用于与阻尼器16连接的结构,以接收来自阻尼器16的阻尼力。另外,阻尼器16也不限于采用单向阻尼器16,也可以采用双向阻尼器16,也就是说,在拉手本体121从拉开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以及从关闭位置运动至拉开位置的过程中,阻尼器16均可以向拉手本体121提供阻尼力。最后,第二齿轮124的具体结构不限于采用扇形齿轮,其也可以采用圆柱齿轮。当然,前述中所阐述的单向阻尼器的具体结构也是示例性的,在阻尼器领域,单向阻尼器的具体构成多种多样,不仅限于前述中阐述的这一种。
虽然上述中是以驱动件为电机17为例进行阐述的,但是,驱动件不限于此,驱动件也可以采用通过输出转轴转动向外输出动力的气缸。
在满足拉手装置1至少包括基座11、拉手本体121、延伸件、锁定件安装基体131和锁定件的前提下,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其他部件可以基于具体产品需求进行有选择性地取舍,改变后的技术方案并未偏离本申请构思,因此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扭簧15、阻尼器16、第一装饰盖18、第二装饰盖19、拉手衬套123、加强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均可以省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任一种拉手装置。
优选地,车辆还包括均与车辆的控制器通信连接的驱动件(如前所述可以采用电机、气缸等)和检测件,驱动件与拉手本体驱动连接以便驱动其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检测件设置于基座、拉手本体、延伸件和车辆的车身中的至少一个上并能够检测是否有人体靠近/远离拉手装置。其中,检测件可以是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光线亮度传感器,即,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或者检测件包括光线亮度传感器,又或者,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光线亮度传感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将检测件设置成采用其他传感器。
在一种可能情形中,车辆的控制器采用ECU(即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其通常应用于车辆上作为车辆控制器),拉手装置1应用于车辆中且采用图1至5所示的结构,如图4所示,拉手衬套123靠近基座11的一侧设置有能够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和电机17均与ECU通信连接,当人体(通常是人手)靠近时,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将降低,尤其是人手握持在拉手衬套123上时,人手很可能完全遮挡住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此时,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能够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最低,因此,光线亮度值的变化能够反映人体是否靠近,继而使得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可以作为检测是否有人体靠近的检测件使用,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能够为电机17控制拉手本体121的开闭提供依据,即ECU可以根据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来控制电机17,具体可以是当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低于或等于预设亮度值时,判定有用户靠近拉手装置1,此时,控制电机17使拉手本体121从关闭位置转动至拉开位置,以便用户握持拉手本体121;当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高于预设亮度值时,判定用户已经远离拉手装置1,此时,控制电机17使拉手本体121从拉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形中,车辆的控制器采用ECU,拉手装置1应用于车辆中且在采用图1至5所示的结构的基础上取消设置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件设置成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基座本体111上,温度传感器和电机17均与ECU通信连接,当人体(通常是人手)靠近时,温度亮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将升高,尤其是人手握持在拉手衬套123上时,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温度值最低,因此,温度值的变化能够反映人体是否靠近,继而使得温度传感器可以作为检测是否有人体靠近的检测件使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能够为电机17控制拉手本体121的开闭提供依据,即ECU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来控制电机17,具体可以是具体可以是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高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判定有用户靠近拉手装置1,此时,控制电机17使拉手本体121从关闭位置转动至拉开位置,以便用户握持拉手本体121;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预设温度值时,判定用户已经远离拉手装置1,此时,控制电机17使拉手本体121从拉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
在又一种可能的情形中,车辆的控制器采用ECU,拉手装置1应用于车辆中且采用图1至5所示的结构,除了图4中所示的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外,检测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以是设置在基座本体111上,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设置在拉手衬套123上,温度传感器、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和电机17均与ECU通信连接,ECU可以根据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来控制电机17,具体可以是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值且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低于或等于第一设定亮度值时,判定有用户靠近拉手装置1,此时,控制电机17使拉手本体121从关闭位置转动至拉开位置,以便用户握持拉手本体121;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值并保持设定时长,且光线亮度传感器12301检测到的光线亮度值高于或等于第二设定亮度值并保持相同的设定时长时,判定用户已经远离拉手装置1,此时,控制电机17以使拉手本体121从拉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其中,第一设定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第一设定亮度值小于第二设定亮度值。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方式包括其它实施方式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能够与所述车辆的车身固定连接,
拉手本体,所述拉手本体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以便所述拉手本体能够在拉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延伸件,所述延伸件从所述拉手本体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朝向所述基座延伸形成,所述延伸件远离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形成有插孔,
锁定件安装基体,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插设于所述插孔内且部分外露于所述延伸件,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的外露部分与所述基座的实体部分对准,
锁定件,所述锁定件设置在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的外露部分上,所述锁定件在锁定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基座锁定以将所述拉手本体锁定在所述拉开位置,以及在解锁状态下允许所述拉手本体离开所述拉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延伸件设置在所述拉手本体的另一端,
所述基座上形成有贯通口,所述延伸件穿设于所述贯通口,所述贯通口设置成允许所述延伸件在其内滑移以便允许所述拉手本体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延伸件,
所述基座两端分别形成有贯通口,两个所述延伸件与两个所述贯通口一一对应并穿设于相应的所述贯通口,所述贯通口设置成允许与其对应的所述延伸件在其内滑移,以便允许所述拉手本体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为磁吸件,所述基座设置成在所述拉手本体处于所述拉开位置的情形下,能够与所述磁吸件之间产生磁吸力,并因此使得所述拉手本体锁定在所述拉开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为贯通孔,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两端均外露于所述延伸件,所述锁定件安装基体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锁定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的一端通过枢转轴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上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拉手本体和所述基座中的一个相连或抵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手本体和所述基座中的另一个相连或抵接,
使得在所述拉手本体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至所述拉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扭簧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便在所述锁定件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扭簧能够通过其弹性复位作用使所述拉手本体恢复至所述关闭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拉手本体相连且能够使所述拉手本体从所述拉开位置平缓地转动至所述关闭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具有转动轴和套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能够向外界传递阻尼力的第一齿轮,所述拉手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使所述拉手本体与所述阻尼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输出转轴,所述输出转轴与所述阻尼器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第一装饰件,所述第一装饰件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与所述拉手本体转动连接的一端,以遮盖所述基座与所述拉手本体的转动连接处。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上套设有拉手衬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衬套为橡胶衬套或硅胶衬套。
13.根据权利要求2、3、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和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远离所述拉手本体的一侧,
所述贯通口包括形成于所述基座本体上的第一子贯通口以及形成于所述加强件上的第二子贯通口,所述第一子贯通口和第二子贯通口彼此对准,且所述延伸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贯通口和所述第二子贯通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基座本体靠近所述加强板的一侧沿背离所述拉手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穿过所述安装口,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车身相连,以将所述拉手装置固定至所述车身。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连接结构内、供所述紧固件穿过的空间沿着与所述加强板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沿与所述加强板之间呈锐角的方向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第二装饰件,所述第二装饰件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靠近所述拉手本体的一侧并遮盖所述连接结构。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手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均与所述车辆的控制器通信连接的驱动件和检测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拉手本体驱动连接以便驱动其在所述拉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拉手本体、所述延伸件和所述车辆的车身中的至少一个上并能够检测是否有人体靠近/远离所述拉手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光线亮度传感器。
CN202320552118.XU 2023-03-16 2023-03-16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94872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2118.XU CN219487270U (zh) 2023-03-16 2023-03-16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2118.XU CN219487270U (zh) 2023-03-16 2023-03-16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87270U true CN219487270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79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52118.XU Active CN219487270U (zh) 2023-03-16 2023-03-16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872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86951B2 (ja) 無段差開放操作部
CN108331480B (zh) 用于减慢和缓慢地关闭门的总成和方法
US10683691B2 (en) Power swing door actuator with integrated door check mechanism
US6062612A (en) Remotely controllable lock
US5137312A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controlling device
EP1819894B1 (en) Lost motion cam actuating device
CN103556887B (zh) 一种带防误锁功能的中控门锁
WO2006095126A1 (en) Centrifugal clutch and actuator
WO2003004810A3 (en) Latch arrangement
JP2000160934A (ja) 開閉体制御装置
US20210363784A1 (en) A lock unit
PL1515023T3 (pl) Elektronicznie sterowany zawór skrzydełkowy wyposażony w płaską sprężynę płytkową i sprężynę spiralną do ustalania miękkiego położenia spoczynkowego
CN219487270U (zh) 车辆的拉手装置及车辆
US7321208B2 (en) Driving apparatus
US6021691A (en) Manual override for power windows
CN108756533A (zh) 一种汽车电动门锁结构
CN208310475U (zh) 一种汽车电动门锁结构
CN201007141Y (zh) 轿车中门锁体
KR102340322B1 (ko) 자동차용 스윙 도어 개폐장치
TWM555313U (zh) 車輛用電動鎖具
JP6629472B1 (ja) 窓開閉装置
KR20070119860A (ko) 전자석 타입 수동해제장치를 갖춘 차량용 전자식 주차브레이크
AU2015101583A4 (en) Locking device implementing multiple locked states for a door
CN220403760U (zh) 电动开盖结构及电压力锅
CN216811315U (zh) 一种门窗锁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