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57243U - 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57243U
CN219257243U CN202320712731.3U CN202320712731U CN219257243U CN 219257243 U CN219257243 U CN 219257243U CN 202320712731 U CN202320712731 U CN 202320712731U CN 219257243 U CN219257243 U CN 2192572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ront windshield
plate body
bracke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127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曦阳
余彦永
王锐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1273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572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572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572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第一支架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呈钝角夹角;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板体,以及从第一板体的相对两端反向延伸出的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呈钝角夹角,第一板体与第三板体之间呈钝角夹角;第二连接板与第二板体可拆卸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架与流水槽端板连接,第二支架与前风挡盖板连接,同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在前风挡盖板和流水槽端板之间形成有效的闭环支撑和连接,在满足行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Description

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Cowl点较靠前的大型乘用车,考虑到Cowl panel的布置需求,流水槽通常专门设计有独立于流水槽本体的流水槽端板,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流水槽整体布置于前风挡玻璃1下方,流水槽本体2分别与流水槽端板3及前风挡盖板4固定连接,且为了便于前舱舱室发动机及底盘等功能模块的布置和安装,流水槽端板3作为总装件通过螺接的形式安装在流水槽本体2上的安装支架5上,另外在流水槽本体上连接支撑件6对前风挡盖板4中部进行支撑。此种上料方式使得前风挡盖板与流水槽端板之间无法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从而使得整个流水槽与前风挡盖板的断面呈“C”字结构。因此,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将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第一支架与流水槽端板连接,将第二支架与前风挡盖板连接,同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在前风挡盖板和流水槽端板之间形成有效的闭环支撑和连接,以提升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呈钝角夹角;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板体,以及从所述第一板体的相对两端反向延伸出的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呈钝角夹角,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呈钝角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沿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翻边;和/或,所述第二支架沿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二翻边。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连接处设置为圆弧过渡;和/或,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的连接处均设置为圆弧过渡。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包括流水槽本体以及与所述流水槽本体连接的流水槽端板和前风挡盖板,还包括至少一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第一支架与所述流水槽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第二支架与所述前风挡盖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流水槽端板采用黑漆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第一支架与流水槽端板连接,第二支架与前风挡盖板连接,同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在前风挡盖板和流水槽端板之间形成有效的闭环支撑和连接,在满足行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附图说明
图1为前风挡与流水槽的位置关系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前风挡盖板与流水槽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前风挡盖板与流水槽连接关系的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侧视图;
图6为图4所示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安装至前风挡盖板与流水槽端板之间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前风挡玻璃;2:流水槽本体;3:流水槽端板;4:前风挡盖板;5:安装支架;6:支撑件;7:第一支架;71:第一连接板;72:第二连接板;73:第一加强筋;74:第一翻边;8:第二支架;81:第一板体;82:第二板体;83:第三板体;84:第二加强筋;85:第二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侧视图;图6为图4所示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安装至前风挡盖板与流水槽端板之间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4-图7所示,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支架7和第二支架8,其中:所述第一支架7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板71和第二连接板72,所述第一连接板7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72之间呈钝角夹角;所述第二支架8包括第一板体81,以及从所述第一板体81的相对两端反向延伸出的第二板体82和第三板体83,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二板体82之间呈钝角夹角,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三板体83之间呈钝角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与所述第二板体82可拆卸连接。
使用时,将所述第一支架7的所述第一连接板71固定于所述流水槽端板3朝向所述前风挡盖板4的一侧侧面,将所述第二支架8的所述第三板体83固定于所述前风挡盖板4朝向所述流水槽端板3的一侧侧面,且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第二支架8对应设置,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与所述第二板体82贴合设置,实现二者的可拆卸连接,连接完成后,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对所述流水槽端板3与所述前风挡盖板4之间起到进一步支撑作用。
采用本实用新型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流水槽端板3连接,所述第二支架8与所述前风挡盖板4连接,同时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第二支架8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前风挡盖板4和所述流水槽端板3之间形成有效的闭环支撑和连接,在满足行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7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72整体呈长方体板体,二者之间约呈120°夹角,大体呈“L”型结构。所述第一板体81、所述第二板体82和所述第三板体83整体均呈长方体板体,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二板体82之间约呈120°夹角,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三板体83之间约呈120°夹角,使得所述第二支架8整体呈“Z”型结构。安装时,图1、图2中所述第一连接板71的下表面与所述流水槽端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板体83的上表面与所述前风挡盖板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与所述第二板体82平行且层叠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72位于所述第二板体82上方,二者通过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第一连接板71、所述第二连接板72、所述第一板体81、所述第二板体82和所述第三板体83的具体形状尺寸均可以调整,为了适用于不同车型,所述第一连接板7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72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二板体82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三板体83之间的夹角均可以适应性调整。在满足安装条件时,也可将所述第一支架7固定于所述前风挡盖板4,将所述第二支架8固定于所述流水槽端板3。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7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73。此种设置,增强了所述第一支架7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支架7上共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73,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7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72的连接处附近。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第一加强筋73的具体设置数量及在所述第一支架7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适当调整。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8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84。此种设置,增强了所述第二支架8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支架8上共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8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二板体82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三板体83的连接处。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第二加强筋84的具体设置数量及在所述第二支架8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适当调整。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7沿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翻边74;和/或,所述第二支架8沿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二翻边85。此种设置,能够增强所述第一支架7和/或所述第二支架8本身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支架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翻边74,所述第一翻边74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一连接板7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72的延伸长度之和,两侧的所述第一翻边74均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支架8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翻边85,所述第二翻边85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一板体81、所述第二板体82和所述第三板体83的延伸长度之和,两侧的所述第二翻边85均向下延伸。为了防止应力过度集中,所述第一翻边74与所述第一支架7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翻边85与所述第二支架8的连接处均设置为圆弧过渡。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也可以只设置所述第一翻边74或只设置所述第二翻边85,所述第一翻边74和所述第二翻边85的延伸长度可以适当调整。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与所述第二板体82螺栓连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与所述第二板体82的连接关系,便于组装,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板体82的对应位置处贯穿开设有第二安装孔,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实现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与所述第二板体82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7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72的连接处设置为圆弧过渡;和/或,所述第一板体81和所述第二板体82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板体81和所述第三板体83的连接处均设置为圆弧过渡。此种设置,防止连接处应力过度集中,有利于提升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第二支架8整体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板7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7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二板体82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板体81与所述第三板体83的连接处均设置为圆弧过渡。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7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一板体81、所述第二板体82和所述第三板体83一体成型。采用一体成型,能够增强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第二支架8本身的连接强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7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72,以及所述第一板体81、所述第二板体82和所述第三板体83均为一体成型。
下面进一步介绍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安装及使用过程:
使用时,将所述第一支架7的所述第一连接板71固定于所述流水槽端板3朝向所述前风挡盖板4的一侧侧面,将所述第二支架8的所述第三连接板83固定于所述前风挡盖板4朝向所述流水槽端板3的一侧侧面,且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第二支架8对应设置,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与所述第二板体82部分重合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上贯穿开设的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板体82上贯穿开设的第二安装孔重叠,将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实现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与所述第二板体82的可拆卸连接。连接完成后,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对所述流水槽端板3与所述前风挡盖板4之间起到进一步的支撑作用。
采用本实用新型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流水槽端板3连接,所述第二支架8与所述前风挡盖板4连接,同时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第二支架8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前风挡盖板4和所述流水槽端板3之间形成有效的闭环支撑和连接,在满足行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包括流水槽本体2以及与所述流水槽本体2连接的流水槽端板3和前风挡盖板4,还包括至少一组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第一支架7与所述流水槽端板3固定连接,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第二支架8与所述前风挡盖板4固定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前风挡流水槽总成,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流水槽端板3连接,所述第二支架8与所述前风挡盖板4连接,同时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第二支架8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前风挡盖板4和所述流水槽端板3之间形成有效的闭环支撑和连接,在满足行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所述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共包括两组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两组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沿所述流水槽端板3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流水槽端板3采用黑漆件。采用黑漆件使得所述流水槽端板3本身具有防腐性能,可以在总装车间通过螺接的形式安装在所述流水槽本体2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总成。
采用本实用新型车辆,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流水槽端板3连接,所述第二支架8与所述前风挡盖板4连接,同时所述第一支架7与所述第二支架8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前风挡盖板4和所述流水槽端板3之间形成有效的闭环支撑和连接,在满足行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前风挡流水槽处的刚度及模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呈钝角夹角;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板体,以及从所述第一板体的相对两端反向延伸出的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呈钝角夹角,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呈钝角夹角;
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沿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翻边;和/或,
所述第二支架沿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二翻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连接处设置为圆弧过渡;和/或,
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的连接处均设置为圆弧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一体成型。
8.一种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包括流水槽本体以及与所述流水槽本体连接的流水槽端板和前风挡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组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第一支架与所述流水槽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的第二支架与所述前风挡盖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水槽端板采用黑漆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前风挡流水槽总成。
CN202320712731.3U 2023-03-31 2023-03-31 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2572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2731.3U CN219257243U (zh) 2023-03-31 2023-03-31 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2731.3U CN219257243U (zh) 2023-03-31 2023-03-31 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57243U true CN219257243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55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12731.3U Active CN219257243U (zh) 2023-03-31 2023-03-31 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572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257243U (zh) 前风挡流水槽连接组件、前风挡流水槽总成及车辆
CN113696975A (zh)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前风窗下横梁总成
CN213534649U (zh) 一种车辆前雨刮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5043140U (zh) 一种塑料汽车流水槽安装结构
CN210027622U (zh) 汽车机舱流水槽总成
CN211167117U (zh) 一种汽车流水槽安装总成
CN205477903U (zh) 一种水箱托架
CN202209227U (zh) 车用碳罐固定支架
CN105365895A (zh) 背门铰链加强件上用于与背门排水槽的搭接结构
CN213502599U (zh) 一种前风窗下横梁总成
CN216157789U (zh) 一种汽车碳罐用的固定支架
CN208515679U (zh) 一种重型汽车及其多功用第二横梁总成
CN220518223U (zh) 一种保险杠底部安装支架
CN213354475U (zh) 车顶安装座、车顶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13199672U (zh) 格栅安装装置及车辆
CN219969596U (zh) 流水槽结构和车辆
CN212047614U (zh) 一种车用扰流板
CN215361240U (zh) 一种预防防撞梁安装断面电泳不良的结构
CN219523819U (zh) 前风窗流水槽总成
CN220053696U (zh) 一种车身后流水槽加强结构、车身组件及汽车
CN219821374U (zh) 雨刮支架结构及车辆
CN212556509U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217100188U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214874213U (zh) 车辆
CN220562861U (zh) 一种环保型钢铁混合制作的车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