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37268U - 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 Google Patents

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37268U
CN219237268U CN202320612451.5U CN202320612451U CN219237268U CN 219237268 U CN219237268 U CN 219237268U CN 202320612451 U CN202320612451 U CN 202320612451U CN 219237268 U CN219237268 U CN 219237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ear wheel
shock absorption
self
mount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124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kang Yongche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kang Yongche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kang Yongche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kang Yongche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124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37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37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37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包括车架、前轮和两个后轮,所述车架后侧设有后安装座,后安装座能相对车架上下移动,后安装座与车架之间设有减震机构用于后安装座相对车架移动时减震,所述后安装座上安装有自适应平衡机构,自适应平衡机构包括两竖架,两所述后轮分别固定安装于两竖架上,两所述竖架相互独立且能相对上下移动,使单个后轮能单独活动用于保持车架平衡,当双后轮车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进时,单个后轮能单独上下活动以保持车架整体的平衡,不容易出现车架倾斜的问题,使车在行进过程中更稳定,并且能通过后安装座和车架后侧之间设有的减震机构来减缓后轮抖动时产生的振动,提高舒适感。

Description

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后轮的车,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背景技术
双后轮车包括滑板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等车型,位于前方的车轮为车体的转向机构,使用者通过操控前方车轮转动来改变车行进方向,双后轮车后方设有两个车轮,后两轮结构的车体在行进过程中更加稳定,便于操控。
例如专利CN218287983U公开的结构简单且具有减震功能的滑板车,包括车架、安装在车架前端的前轮组件,安装在车架后端的后轮组件,后轮组件包括两后车轮,两后车轮固定安装在车架的尾部。
现有双后轮车的问题:两个后轮固定安装在车架的尾部,或者两个后轮通过同一个轮轴安装在车架的后端,双后轮车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进时,其中一个后轮翘起就会造成车体出现倾斜,使车体可能出现侧翻等安全问题,并且后轮上下抖动会带动车体上下剧烈振动,舒适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双后轮车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进时,其中一个后轮翘起就会造成车体出现倾斜,使车体可能出现侧翻等安全问题,并且后轮上下抖动会带动车体上下剧烈振动,舒适感较差等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包括车架、前轮和两个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后侧铰接有后摆臂,后摆臂的另一端铰接有后安装座,后安装座能相对车架上下移动,后安装座与车架之间设有减震机构用于后安装座相对车架移动时减震,所述后安装座上安装有自适应平衡机构,自适应平衡机构包括两竖架,两所述后轮分别固定安装于两竖架上,两所述竖架相互独立且能相对上下移动,使单个后轮能单独活动用于保持车架平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自适应平衡机构包括至少两横架,横架的中间与后安装座转动相连,两竖架分别铰接在横架的两端上,竖架上下移动时带动横架端部上下摆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各横架之间相互平行,两所述竖架之间相互平行,两所述竖架和两所述横架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后安装座上设有限位部,当横架绕转动点相对后安装座上下摆动时限位部直接或间接的与横架接触以限制横架端部的最大上摆高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限位部和横架之间设有柔性或弹性的接触件,所述横架上下摆动时通过接触件与限位部接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竖架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对后轮刹车制动的刹车机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后摆臂包括第一后摆臂和第二后摆臂,第一后摆臂和第二后摆臂上下高低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后摆臂与第二后摆臂平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减震机构一端连接在车架的后端,减震机构另一端连接在后安装座上,所述减震机构为液压减震器,液压减震器包括与车架后端铰接的缸体、与后安装座铰接的活塞杆和减震弹簧,活塞杆可伸缩活动的插设在缸体内,减震弹簧套于缸体和活塞杆外侧,且支撑于缸体和活塞杆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竖架上固定安装有后轮的挡泥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车架后侧设有后安装座,后安装座能相对车架上下移动,后安装座与车架之间设有减震机构用于后安装座相对车架移动时减震,整个自适应平衡机构安装在后安装座上,当双后轮车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进时,单个后轮能单独上下活动以保持车架整体的平衡,不容易出现车架倾斜的问题,使车在行进过程中更稳定,并且能通过后安装座和车架后侧之间设有的减震机构来减缓后轮抖动时产生的振动,提高舒适感。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个后轮拆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后轮拆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尾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双后轮拆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局部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拆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两后轮正常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侧后轮翘起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接触件为支撑弹簧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接触件为橡胶件或硅胶件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中:1、车架;2、前轮;3、前摆臂;4、前叉;5、转向杆;6、车把;7、后轮;8、挡泥板;9、刹车机构;10、安装架;11、竖架;12、支撑架;13、减震机构;14、后摆臂;15、后安装座;16、自适应平衡机构;17、横架;18、第一后摆臂;19、第二后摆臂;20、限位部;21、缸体;22、活塞杆;23、减震弹簧;24、抵止块;25、支撑弹簧;26、橡胶件或硅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图1-图12所示,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包括车架1、前轮2和两个后轮7,前轮2安装于车架1的前侧,使用者通过操控前轮2转动来控制双后轮车的转向,两个后轮7安装在车架1的后侧。
双后轮车可为滑板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等车型,本专利的实施方式以滑板车来阐述,但不局限于滑板车。具体内容如下。
图1所示,车架1包括踏板,踏板的前侧可转动的连接有转向杆5,转向杆5的上端设有车把6用于手部抓握进行控制转向杆5的转动,转向杆5的下端连接有前叉4,前叉4下端铰接有前摆臂3,前轮2安装于前摆臂3的另一端上,前叉4与前摆臂3之间设有减震器用于前轮2摆动时减震。优选的,减震器为现有滑板、摩托车、电动车上使用的液压减震器。例如品牌川南,型号02的液压后减震器。
图3、图5所示,车架1的后侧铰接有后摆臂14,后摆臂14的另一端铰接有后安装座15,后安装座15能相对车架1上下移动,后安装座15与车架1之间设有减震机构13用于后安装座15相对车架1移动时减震,后安装座15上安装有自适应平衡机构16,自适应平衡机构16包括两竖架11,两后轮7分别固定安装于两竖架11上,两竖架11相互独立且能相对上下移动,使单个后轮7能单独活动用于保持车架1平衡。
当双后轮车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进时,单个后轮7能单独上下活动以保持车架1整体的平衡,不容易出现车架1倾斜的问题,使车在行进过程中更稳定,并且能通过后安装座15和车架1后侧之间设有的减震机构13来减缓后轮7抖动时产生的振动,提高舒适感。
图4、图9、图10所示,具体的,自适应平衡机构16包括至少两横架17,横架17的中间与后安装座15转动相连,两竖架11分别铰接在横架17的两端上,在滑板车滑行过程中遇到石块或者隆起的地面时,后轮7带动竖架11上下移动,竖架11上下移动时带动同侧的横架17端部上下摆动。
优选的,各横架17之间相互平行,两竖架11之间相互平行,最优选的,横架1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横架17上下设置在两个竖架11之间,位于上方的横架1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架11的上端铰接,位于下方的横架1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架11的下端铰接,两个竖架11和两个横架17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使单个后轮7能单独上下活动使滑板车踏板在行驶过程中保持平衡的状态,并且平行四边形的结构使两个竖架11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的状态,从而使安装在竖架11上的后轮7上下移动时始终保持竖直的状态,不会出现后轮7倾斜,影响后轮7的正常滚动。
图2所示,另外,竖架11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对后轮7刹车制动的刹车机构9,该刹车机构9与现有滑板车上常规的刹车机构9相同,例如碟刹,竖架11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架10,碟刹固定安装于安装架10上。优选的,两个竖架11上均安装有对两个后轮7进行制动刹车的刹车机构9。后轮7与刹车机构9安装于同一竖架11上,使刹车机构9与后轮7不会相对移动。
图2所示,另外,竖架11上固定安装有后轮7的挡泥板8,用于后轮7行进过程中阻挡泥污溅起。后轮7与挡泥板8安装于同一竖架11上,使挡泥板8与后轮7不会相对移动。
图7、图8所示,上述后摆臂14包括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上下高低设置,优选的,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平行,以使第一后摆臂18、第二后摆臂19、车架1和后安装座15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使后安装座15上下移动时始终保持竖直不会出现自转。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可在同一竖直面上;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也可不在同一竖直面上,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位于后安装座15的两侧。
最优选的,后安装座15与车架1之间设有两组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一组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设于后安装座15左侧,另一组第一后摆臂18和第二后摆臂19设于后安装座15右侧,使后安装座15两侧均与第一后摆臂18、第二后摆臂19、车架1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后安装座15通过四根后摆臂14与车架1连接。
本专利不对减震机构13进行限制,现有常规的同类型减震机构13均可应用于本专利上。
例如一种方案,减震机构13设于后摆臂14和车架1之间,减震机构13包括设于后摆臂14与车架1铰接的铰接轴上且能沿铰接轴轴向活动的滑块以及弹簧,后摆臂14上下摆动转换成滑块轴向移动,滑块移动挤压弹簧减震,具体结构可参考专利CN207791033U(未在附图中表示)。
又如本专利,减震机构13一端连接在车架1的后端,减震机构13另一端连接在后安装座15上,减震机构13为液压减震器,液压减震器包括与车架1后端铰接的缸体21、与后安装座15铰接的活塞杆22和减震弹簧23,活塞杆22可伸缩活动的插设在缸体21内,减震弹簧23套于缸体21和活塞杆22外侧,且支撑于缸体21和活塞杆22之间,当后安装座15上下移动时带动后摆臂14上下摆动,后安装座15在移动过程中能挤压活塞杆22相对缸体21伸缩活动,来挤压减震弹簧23减震。液压减震器为现有减震结构。
车架1后端固定有斜向上设置的支撑架12用于与液压减震器一端铰接。
双后轮车的减震及自适应平衡原理:图9、图10所示,在滑板车行进的过程中单侧后轮7经过石块或者隆起的地面时,单个后轮7随石块或隆起的地面上浮,同时该后轮7带动同侧的竖架11上移,另一侧的后轮7保持不动,以适应单侧隆起的高度,从而保持车架1两侧的平衡,使车架1不会出现单侧翘起的问题,同时在单侧后轮7和竖架1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竖架11推动横架17绕横架17与后安装座15的转动点转动,使横架17一端翘起,由于另一侧的后轮7保持不动,在横架17一端翘起的过程中横架17的转动点会被上移的竖架11抬高,以使后安装座15上移,后安装座15上移的过程中能挤压减震机构13进行减震,因此在单个后轮7上下移动自适应地面高度来保持车架1平衡时,减震机构13也能起到减震效果,舒适感更佳。
在滑板车行进过程中两侧后轮7同时经过石块或者隆起的地面时,两个后轮7随石块或隆起的地面同时上浮,同时两个后轮7带动同侧的竖架11同时上移,两个竖架11在上移过程中推动中间的横架17向上移动,横架17带动后安装座15上移,此过程中两个后轮7、自适应平衡机构16以及后安装座15为一整体同时上移和下降,后安装座15上移过程中能挤压减震机构13进行减震。
图7所示,另外,后安装座15上设有限位部20,当横架17绕转动点相对后安装座15上下摆动时限位部20直接或间接的与横架17接触以限制横架17端部的最大上摆高度,优选的,限位部20为后安装座15后侧凸设的抵止块24,抵止块24位于横架17的上方,当横架17的端部由同侧的竖架11带动上摆至最大上摆高度时,横架17与抵止块24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来限制横架17端部的最大上摆高度,防止后轮7上抬过高使横架17过渡上摆。
为了防止横架17上下摆动时与限位部20直接碰撞发出较大声响或出现损坏,在限位部20和横架17之间设置柔性或弹性的接触件,在横架17上下摆动时通过接触件与限位部20接触,接触件起到一个缓冲器的作用防止横架17上下摆动与限位部20碰撞而损坏,也能起到静音的效果,降低声音。
图11所示,接触件可为支撑弹簧25,横架17与后安装座15转动点的两侧均设置支撑弹簧25,支撑弹簧25支撑在横架17和抵止块24之间,在横架17向上摆动时挤压支撑弹簧25收缩,弹簧的复位力作为阻力来限制横架17端部的最大上摆高度,防止横架17直接与抵止块24接触碰撞造成损坏或发出较大声响。
图12所示,接触件也可为柔性的橡胶件或硅胶件26,橡胶件或硅胶件26可固定在横架17或抵止块24上,当横架17上下摆动时,仅横架17上的橡胶件或硅胶件26与抵止块24接触,或者横架17与抵止块24上的橡胶件或硅胶件26接触,来限制横架17端部的最大上摆高度,防止横架17直接与抵止块24接触碰撞造成损坏或发出较大声响,橡胶件或硅胶件26起到缓冲效果。
也可用其他柔性或弹性的材质作为接触件进行缓冲。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进行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包括车架、前轮和两个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后侧铰接有后摆臂,后摆臂的另一端铰接有后安装座,后安装座能相对车架上下移动,后安装座与车架之间设有减震机构用于后安装座相对车架移动时减震,所述后安装座上安装有自适应平衡机构,自适应平衡机构包括两竖架,两所述后轮分别固定安装于两竖架上,两所述竖架相互独立且能相对上下移动,使单个后轮能单独活动用于保持车架平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平衡机构包括至少两横架,横架的中间与后安装座转动相连,两竖架分别铰接在横架的两端上,竖架上下移动时带动横架端部上下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各横架之间相互平行,两所述竖架之间相互平行,两所述竖架和两所述横架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座上设有限位部,当横架绕转动点相对后安装座上下摆动时限位部直接或间接的与横架接触以限制横架端部的最大上摆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和横架之间设有柔性或弹性的接触件,所述横架上下摆动时通过接触件与限位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架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对后轮刹车制动的刹车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摆臂包括第一后摆臂和第二后摆臂,第一后摆臂和第二后摆臂上下高低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摆臂与第二后摆臂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或8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一端连接在车架的后端,减震机构另一端连接在后安装座上,所述减震机构为液压减震器,液压减震器包括与车架后端铰接的缸体、与后安装座铰接的活塞杆和减震弹簧,活塞杆可伸缩活动的插设在缸体内,减震弹簧套于缸体和活塞杆外侧,且支撑于缸体和活塞杆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架上固定安装有后轮的挡泥板。
CN202320612451.5U 2023-03-23 2023-03-23 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Active CN219237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2451.5U CN219237268U (zh) 2023-03-23 2023-03-23 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2451.5U CN219237268U (zh) 2023-03-23 2023-03-23 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37268U true CN219237268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2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12451.5U Active CN219237268U (zh) 2023-03-23 2023-03-23 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37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5831749Y2 (ja) 二輪車の後車輪懸架装置
JPS6251200B2 (zh)
EP0726198A2 (fr) Dispositif de suspension de véhicule à roue avant directrice, et véhicule correspondant
CN107031769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JP2898530B2 (ja) 自動車の懸架装置
CN219237268U (zh) 具有减震及自适应平衡的双后轮车
JPH09109974A (ja) 自転車用フレーム
CN112693551A (zh) 电动三轮车
CN207141268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CN212980458U (zh) 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
JP2533533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ヨン装置
TWM621268U (zh) 車輛避震平衡機構
CN210653420U (zh) 自适应车架
CN206634127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CN216783744U (zh) 一种边三轮摩托车的悬挂系统
CN215590938U (zh) 车辆避震平衡机构
CN211519736U (zh)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的减震结构
CN210912719U (zh)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CN221049845U (zh) 连杆避震座管
CN115158520B (zh) 用于摩托车的减震联动结构及摩托车
JPS602072Y2 (ja) 二輪車の後車輪懸架装置
CN212267691U (zh) 尾座减震结构及电动自行车
TWI775617B (zh) 車輛避震平衡機構
JPH03276888A (ja) 小型雪上車の懸架装置
CN220884683U (zh) 前轮减震总成和代步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