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41268U -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41268U
CN207141268U CN201720280326.3U CN201720280326U CN207141268U CN 207141268 U CN207141268 U CN 207141268U CN 201720280326 U CN201720280326 U CN 201720280326U CN 207141268 U CN207141268 U CN 207141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rocking arm
intermediate rockers
wheel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803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元阁
张立鹏
刘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ology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ology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ology Center) filed Critical Tianj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ology Center)
Priority to CN2017202803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41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41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4126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一种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包括独立的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与中间摇臂活动连接,中间摇臂通过固定轴与车头管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上摇臂和下摇臂至少其一采用了包括独立且相互活动连接的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的前轮摇臂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活动连接的三段摇臂结构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单一刚性摇臂结构,使车体摇摆倾斜机构中的受力更加均匀分散,减小对应单个支撑部件的尺寸以节省材料、降低车重,更易于制造。二次减震结构也能够起到二次减震的作用,减小复杂路面行驶时的车体震动,提高驾驶者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具有多级减震结构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摩托车通常采用两轮或三轮结构,位于前方的车轮则为摩托车的转向机构,驾驶者通过操作转动车把来改变摩托车的行进方向,三轮结构的摩托车较双轮结构更容易被驾驶者掌握。而传统的三轮摩托车普遍采用单轮在前、双轮在后的结构,这种结构则存在转向稳定性问题,不能在车速高的情况下进行转弯,否则会发生侧翻;另外,传统的三轮摩托车也只能够适用于较为平坦的路面,在路面有较大起伏时,传统三轮车的前轮和后轮的减震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各个摩托车厂商开始探索研发双前轮的摩托车,采用并排设置的左前轮和右前轮,后轮则为单轮,左前轮和右前轮同为转向机构,同时引导车辆转向,车辆的整体重心分布更加合理,行驶时也更加稳定。
在比亚乔公司申请的、公布号为CN103153769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该摩托车中设置有车架、两个前转向轮、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车架且刚性连接至支撑组件的转向管,每个支撑组件各自用于每个转向轮,转向组中包括转向管、两个侧柱和与转向管、侧柱分别连接的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而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起到了支撑车体的作用,在摩托车行驶时,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同时随转弯或路面起伏而相对转向管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车体的稳定。
在雅马哈公司申请的、公布号为CN104487331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左前轮和右前轮、与左右前轮分别连接的左缓冲装置和右缓冲装置、连接左右缓冲装置和车头管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又包括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左侧向部和右侧向部,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分别与车头管、左侧向部、右侧向部相连接,在车辆行驶时,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随车辆转弯或路面起伏而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车体稳定。
在上述两个专利文件中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都采用了类似摇摆倾斜机构,在上横向部(上前横臂、上后横臂)、下横向部(下后横臂、下后横臂)、左侧向部(侧柱)和右侧向部(侧柱)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当车辆的行驶状况发生改变时,该平行四边形发生形变,从而能够与行驶状况相适应。
但是,现有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所采用的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都为刚性杆状结构,使用中由该刚性杆状结构需承载车架及驾驶者的重量,因而为了获得相应的支撑强度,防止使用中发生断裂,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必须要达到足够大的尺寸,以满足杆状结构的中间受力位置具有足够大的实心断面,该部件需要经过相对复杂的加工工艺才能获得。另外该摇摆倾斜机构中形成的上述平行四边形结构本身只起到适应性形变的作用,形变幅度较小,复杂路况时该平行四边形的形变适应性较差,同时由于不具备任何减震结构,车辆行驶中的震动仍然全部依靠传统减震器来解决,当路面状况较差时,仍会有较大震动反馈至驾驶者。此外,在上横向部(上前横臂、上后横臂)、下横向部(下后横臂、下后横臂)与车头管的活动连接部为车辆启动、刹车停止时的应力集中区,启停时的局部受力要远大于正常行驶时的应力状况,因而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对应连接车头管的位置则需要进一步加粗以满足强度需求,进而提升车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包括独立的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与中间摇臂活动连接,中间摇臂通过固定轴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于中间摇臂呈对称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对端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为圆弧面;中间摇臂为饼状结构,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固定槽之间,且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为与左、右摇臂固定槽底面分别对应配合的圆弧面;中间摇臂上设置多个贯通中间摇臂的导向槽孔,各导向槽孔共圆分布,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分别设置多个贯穿固定槽两侧壁的固定柱,各固定柱共圆分布并分别对应穿过中间摇臂上的导向槽孔。
所述的导向槽孔沿固定轴轴向的平行方向贯通中间摇臂,固定柱垂直贯通左、右摇臂上对应固定槽的两侧壁,固定柱在对应的导向槽孔内滑动配合。
所述的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所在圆弧面、左摇臂和右摇臂上两固定槽底面所在圆弧面、各导向槽孔分布所在轨迹圆、各固定柱分布所在轨迹圆与穿过中间摇臂的固定轴为同轴设置。
所述的左、右摇臂和中间摇臂之间设置二次减震机构;二次减震机构包括贯通中间摇臂的安装孔和设置在安装孔中的弹簧,其中安装孔与固定轴的轴向相垂直并与中间摇臂两侧相对应的一对导向槽孔分别导通,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住两导向槽孔内穿过的固定柱。
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包括车头管、上摇臂、下摇臂、转向臂、侧柱和减震器;车头管内设置前轮的转向轴;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转向臂与转向轴相连接,转向轴转动时通过转向臂带动摩托车的前轮同时转向;侧柱包括左侧柱和右侧柱,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个摇臂包括独立的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与中间摇臂活动连接,中间摇臂通过固定轴与车头管活动连接;转向臂包括左转向臂和右转向臂,左转向臂的右端和右转向臂的左端与转向轴活动连接,左侧柱与左减震器之间设置左托架,左托架与左减震器固定连接且左托架相对于左侧柱转动,左转向臂的左端与左托架活动连接,右侧柱与右减震器之间设置右托架,右托架与右减震器固定连接且右托架相对于右侧柱转动,右转向臂的右端与右托架活动连接。
所述的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于中间摇臂呈对称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对端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为圆弧面;中间摇臂为饼状结构,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固定槽之间,且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为与左、右摇臂固定槽底面分别对应配合的圆弧面;中间摇臂上设置多个沿固定轴轴向的平行方向贯通中间摇臂的导向槽孔,各导向槽孔共圆分布,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分别设置多个垂直贯穿固定槽两侧壁的固定柱,各固定柱共圆分布并分别对应穿过中间摇臂上的导向槽孔并在导向槽孔内滑动配合;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所在圆弧面、左摇臂和右摇臂上两固定槽底面所在圆弧面、各导向槽孔分布所在轨迹圆、各固定柱分布所在轨迹圆与穿过中间摇臂的固定轴为同轴设置。
所述的转向轴的下端固定设置主转向连接部,左托架和右托架上分别设置左转向连接部和右转向连接部;主转向连接部、左转向连接部和右转向连接部上分别铰接设置固定座,对应主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主转向柱,对应左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左转向柱,对应右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右转向柱,左转向臂的右端和右转向臂的左端同时与主转向柱活动连接,左转向臂的左端与左转向柱活动连接,右转向臂的右端与右转向柱活动连接。
所述的下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下前摇臂包括独立且活动连接的左下前摇臂、右下前摇臂和下前中间摇臂,下后摇臂包括左下后摇臂、右下后摇臂和下后中间摇臂,下固定轴将下前中间摇臂和下后中间摇臂同时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所述的上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上前摇臂包括独立且活动连接的左上前摇臂、右上前摇臂和上前中间摇臂,上后摇臂包括左上后摇臂、右上后摇臂和上后中间摇臂,上固定轴将上前中间摇臂和上后中间摇臂同时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所述的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中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上述二次减震机构包括贯通中间摇臂的安装孔和设置在安装孔中的弹簧,其中安装孔与固定轴的轴向相垂直并与中间摇臂两侧相对应的一对导向槽孔分别导通,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住两导向槽孔内穿过的固定柱。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中,摇臂包括独立且活动连接的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同时在左、右摇臂和中间摇臂之间设置二次减震结构,提高了摇臂自身的形变能力和自由度,通过活动连接的三段结构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单一刚性杆状结构,而采用了上述摇臂结构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使车体在行进中的受力更加均匀分散,在现有技术的抗弯折设计处引入活动连接固定,通过弹性部件实现相对形变,从而可以在提高车体性能的同时减小对应支撑部件的尺寸以节省材料、降低车重。二次减震结构也能够起到二次减震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减小复杂路面行驶时的车体震动,提高驾驶者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应用稳定性好。本实用新型中采用饼状结构的中间摇臂与车头管活动连接,而左、右摇臂分别与中间摇臂活动连接的结构,能够使摇臂与车头管连接位置的受力更加分散均匀,从而极大缓解了对应连接位置的应力集中,进一步节省了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摇臂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摇臂部分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摇臂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各部件方向均以摩托车在向前正常行驶时的方向为前向,与该方向背离的方向为后向;本实用新型中的左向和右向均与位于摩托车驾驶位置的驾驶者视角相对应。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包括独立的左摇臂1、右摇臂2和中间摇臂3,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与中间摇臂活动连接,中间摇臂通过固定轴4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于中间摇臂呈对称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对端分别设置固定槽6,固定槽的底面为圆弧面;中间摇臂为饼状结构,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固定槽之间,且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为与左、右摇臂固定槽底面分别对应配合的圆弧面;中间摇臂上设置多个贯通中间摇臂的导向槽孔7,各导向槽孔共圆分布,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分别设置多个贯穿固定槽两侧壁的固定柱8,各固定柱共圆分布并分别对应穿过中间摇臂上的导向槽孔。
导向槽孔沿固定轴轴向的平行方向贯通中间摇臂,固定柱垂直贯通左、右摇臂上对应固定槽的两侧壁,固定柱在对应的导向槽孔内滑动配合。
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所在圆弧面、左摇臂和右摇臂上两固定槽底面所在圆弧面、各导向槽孔分布所在轨迹圆、各固定柱分布所在轨迹圆与穿过中间摇臂的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从而提高了摇臂整体的整合度,使形变更加稳定顺畅。
中间摇臂与固定轴之间通过轴承11活动连接,在提高固定轴与中间摇臂间活动性能的同时使连接部位的受力更加均匀。
左、右摇臂和中间摇臂之间设置二次减震机构;二次减震机构包括贯通中间摇臂的安装孔10和设置在安装孔中的弹簧9,其中安装孔与固定轴的轴向相垂直并与中间摇臂两侧相对应的一对导向槽孔分别导通,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住两导向槽孔内穿过的固定柱8。弹簧隐藏在安装孔中,提高了部件的整合度,减小了减震结构的体积,又便于生产加工和安装。左、右摇臂相对中间摇臂位移时,固定柱在导向槽孔内滑动,从而改变弹簧的状态,通过弹簧的形变进行减震。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的上摇臂和下摇臂可以根据需求单独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也可以同时采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在上、下摇臂都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时,还可以采用双下摇臂、单上摇臂的的三摇臂结构,单下摇臂、双上摇臂的三摇臂结构或者双下摇臂、双上摇臂的四摇臂结构。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包括车头管5、上摇臂、下摇臂、转向臂、侧柱和减震器;车头管内设置前轮的转向轴15,转向轴的上端连接设置车把22;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转向臂与转向轴相连接,转向轴转动时通过转向臂带动摩托车的前轮18同时转向;侧柱包括左侧柱12a和右侧柱12b,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其一可以采用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相结合的三段摇臂结构,如:上摇臂采用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相结合的摇臂结构,而下摇臂采用两段式的活动摇臂结构,即对应的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与左侧柱和右侧柱相连接,同时左、右摇臂同时与车头管活动连接;或者下摇臂采用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相结合的摇臂结构,而上摇臂采用两段式的活动摇臂结构,即对应的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与左侧柱和右侧柱相连接,同时左、右摇臂同时与车头管活动连接;再或者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附图中所示,上摇臂和下摇臂中都包括独立的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与中间摇臂活动连接,中间摇臂通过固定轴与车头管活动连接。转向臂包括左转向臂14a和右转向臂14b,左转向臂的右端和右转向臂的左端与转向轴活动连接,左侧柱12a与左减震器17a之间设置左托架16a,左托架16a与左减震器17a固定连接且左托架相对于左侧柱12a转动,左转向臂的左端与左托架活动连接,右侧柱12b与右减震器17b之间设置右托架16b,右托架与右减震器固定连接且右托架相对于右侧柱转动,右转向臂的右端与右托架活动连接。各摇臂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图1至图2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
上摇臂和下摇臂中的各摇臂结构的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于中间摇臂呈对称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对端分别设置固定槽6,固定槽的底面为圆弧面;中间摇臂为饼状结构,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固定槽之间,且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为与左、右摇臂固定槽底面分别对应配合的圆弧面;中间摇臂上设置多个沿固定轴轴向的平行方向贯通中间摇臂的导向槽孔,各导向槽孔共圆分布,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分别设置多个垂直贯穿固定槽两侧壁的固定柱,各固定柱共圆分布并分别对应穿过中间摇臂上的导向槽孔并在导向槽孔内滑动配合;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所在圆弧面、左摇臂和右摇臂上两固定槽底面所在圆弧面、各导向槽孔分布所在轨迹圆、各固定柱分布所在轨迹圆与穿过中间摇臂的固定轴为同轴设置。
转向轴15的下端固定设置主转向连接部19c,左托架和右托架上分别设置左转向连接部19a和右转向连接部19b;主转向连接部、左转向连接部和右转向连接部上分别铰接设置固定座20,各固定座的转动方向分别与主转向连接部、左转向连接部和右转向连接部的设置方向一致;对应主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主转向柱21c,对应左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左转向柱21a,对应右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右转向柱21b,左转向臂的右端和右转向臂的左端同时与主转向柱活动连接,左转向臂的左端与左转向柱活动连接,右转向臂的右端与右转向柱活动连接,从而使左转向臂和右转向臂在工作中既能够随转向轴的转动而带动左前轮和右前轮转向,同时还能够随路面的变化而发生摆动,从而适应不同路况。
本实施例中的下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下前摇臂包括独立且活动连接的左下前摇臂1c、右下前摇臂2c和下前中间摇臂3c,下后摇臂包括左下后摇臂1d、右下后摇臂2d和下后中间摇臂3d,下固定轴4b将下前中间摇臂3c和下后中间摇臂3d同时与车头管活动连接。而上摇臂为单个,包括左上前摇臂1a、右上前摇臂2a和上前中间摇臂3a,通过上固定轴4a活动连接在车头管5的前侧。
上前中间摇臂与上固定轴之间设置轴承11,通过轴承支撑上固定轴,将受力分散,提高了上固定轴和上前中间摇臂间的相对转动性能。下前中间摇臂、下后中间摇臂与下固定轴之间分别设置轴承,通过轴承支撑下固定轴,将受力分散,提高了下固定轴和下摇臂间的相对转动性能。
左下前摇臂和左下后摇臂之间设置连接棱柱13,右下前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之间设置连接棱柱,从而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实施例中,根据需求可以采用双上摇臂和双下摇臂的结构,下摇臂部分与上述结构相同,而上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上前摇臂包括独立且活动连接的左上前摇臂、右上前摇臂和上前中间摇臂,上后摇臂包括左上后摇臂、右上后摇臂和上后中间摇臂,上固定轴将上前中间摇臂和上后中间摇臂同时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然会利用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成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独立的左摇臂、右摇臂和中间摇臂,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与中间摇臂活动连接,中间摇臂通过固定轴与车头管活动连接;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于中间摇臂呈对称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对端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为圆弧面;中间摇臂为饼状结构,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固定槽之间,且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为与左、右摇臂固定槽底面分别对应配合的圆弧面;中间摇臂上设置多个贯通中间摇臂的导向槽孔,各导向槽孔共圆分布,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分别设置多个贯穿固定槽两侧壁的固定柱,各固定柱共圆分布并分别对应穿过中间摇臂上的导向槽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导向槽孔沿固定轴轴向的平行方向贯通中间摇臂,固定柱垂直贯通左、右摇臂上对应固定槽的两侧壁,固定柱在对应的导向槽孔内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所在圆弧面、左摇臂和右摇臂上两固定槽底面所在圆弧面、各导向槽孔分布所在轨迹圆、各固定柱分布所在轨迹圆与穿过中间摇臂的固定轴为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摇臂和中间摇臂之间设置二次减震机构;二次减震机构包括贯通中间摇臂的安装孔和设置在安装孔中的弹簧,其中安装孔与固定轴的轴向相垂直并与中间摇臂两侧相对应的一对导向槽孔分别导通,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住两导向槽孔内穿过的固定柱。
5.一种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包括车头管、上摇臂、下摇臂、转向臂、侧柱和减震器;车头管内设置前轮的转向轴;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转向臂与转向轴相连接,转向轴转动时通过转向臂带动摩托车的前轮同时转向;侧柱包括左侧柱和右侧柱,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其特征在于: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个摇臂采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转向臂包括左转向臂和右转向臂,左转向臂的右端和右转向臂的左端与转向轴活动连接,左侧柱与左减震器之间设置左托架,左托架与左减震器固定连接且左托架相对于左侧柱转动,左转向臂的左端与左托架活动连接,右侧柱与右减震器之间设置右托架,右托架与右减震器固定连接且右托架相对于右侧柱转动,右转向臂的右端与右托架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摇臂结构中的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于中间摇臂呈对称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对端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为圆弧面;中间摇臂为饼状结构,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固定槽之间,且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为与左、右摇臂固定槽底面分别对应配合的圆弧面;中间摇臂上设置多个沿固定轴轴向的平行方向贯通中间摇臂的导向槽孔,各导向槽孔共圆分布,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分别设置多个垂直贯穿固定槽两侧壁的固定柱,各固定柱共圆分布并分别对应穿过中间摇臂上的导向槽孔并在导向槽孔内滑动配合;中间摇臂的外围侧壁所在圆弧面、左摇臂和右摇臂上两固定槽底面所在圆弧面、各导向槽孔分布所在轨迹圆、各固定柱分布所在轨迹圆与穿过中间摇臂的固定轴为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转向轴的下端固定设置主转向连接部,左托架和右托架上分别设置左转向连接部和右转向连接部;主转向连接部、左转向连接部和右转向连接部上分别铰接设置固定座,对应主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主转向柱,对应左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左转向柱,对应右转向连接部的固定座上设置右转向柱,左转向臂的右端和右转向臂的左端同时与主转向柱活动连接,左转向臂的左端与左转向柱活动连接,右转向臂的右端与右转向柱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下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下前摇臂包括独立且活动连接的左下前摇臂、右下前摇臂和下前中间摇臂,下后摇臂包括左下后摇臂、右下后摇臂和下后中间摇臂,下固定轴将下前中间摇臂和下后中间摇臂同时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上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上前摇臂包括独立且活动连接的左上前摇臂、右上前摇臂和上前中间摇臂,上后摇臂包括左上后摇臂、右上后摇臂和上后中间摇臂,上固定轴将上前中间摇臂和上后中间摇臂同时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中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上述二次减震机构包括贯通中间摇臂的安装孔和设置在安装孔中的弹簧,其中安装孔与固定轴的轴向相垂直并与中间摇臂两侧相对应的一对导向槽孔分别导通,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住两导向槽孔内穿过的固定柱。
CN201720280326.3U 2017-03-22 2017-03-22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141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80326.3U CN207141268U (zh) 2017-03-22 2017-03-22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80326.3U CN207141268U (zh) 2017-03-22 2017-03-22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41268U true CN207141268U (zh) 2018-03-27

Family

ID=61658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80326.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141268U (zh) 2017-03-22 2017-03-22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4126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769A (zh) * 2017-03-22 2017-08-11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CN109878616A (zh) * 2019-04-04 2019-06-14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CN112298424A (zh) * 2020-11-27 2021-02-02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及其转向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769A (zh) * 2017-03-22 2017-08-11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CN109878616A (zh) * 2019-04-04 2019-06-14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CN112298424A (zh) * 2020-11-27 2021-02-02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及其转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1769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US7467802B2 (en) Structure for enabling independently suspended wheels to lean with vehicle hull
JP6018782B2 (ja) 三輪自動車の後輪サスペンション
WO2013104335A1 (zh) 一种能够倾斜车体的倒三轮摩托车
CN207141268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EP1872981A1 (en) Structure for enabling independently suspended wheels to lean with vehicle hull
CN107244206B (zh) 全地形车及其摇臂结构
CN106184538B (zh) 一种主动控制双前轮三轮车车身倾斜的装置
CN109878616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CN106585810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CN102582757B (zh)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
CN206049911U (zh) 一种主动控制双前轮三轮车车身倾斜的装置
CN206406716U (zh) 汽车用整体桥式悬架结构
CN103253332A (zh) 座驾式电动摩托车
CN213473428U (zh) 一种倒三轮代步车用摇摆平衡装置
CN202264851U (zh) 一种防侧翻后置式三轮车
CN202345322U (zh) 车辆悬挂系统
CN206634128U (zh)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CN202481226U (zh)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
CN210734409U (zh) 双轴线转向组件及三轮摩托车
CN206634127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CN107054528A (zh)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CN208559650U (zh) 带有稳定装置的滑板车
CN207481653U (zh) 一种具有主动平衡装置的车辆
CN210027727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支撑转向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112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112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