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77410U - 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7410U
CN218877410U CN202223315089.XU CN202223315089U CN218877410U CN 218877410 U CN218877410 U CN 218877410U CN 202223315089 U CN202223315089 U CN 202223315089U CN 218877410 U CN218877410 U CN 218877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ender
bracket
plate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508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家悦
王维松
刘建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508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7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7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7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3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in transportation, e.g. on roads, waterways or railway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翼子板总成和车辆,该翼子板总成包括:翼子板;翼子板加强板,翼子板加强板设置于翼子板的内侧;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分别与翼子板和翼子板加强板固定连接;第二支架,第二支架设置于第一支架的内侧,而且,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固定连接,第二支架用于与轮罩边梁连接;第三支架,第三支架设置于第一支架的内侧,而且,第三支架与第一支架固定连接,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三支架用于与轮罩边梁连接,如此,可以有效地提高翼子板的局部刚度与模态,也可以有效地提升翼子板的抗凹性,从而可以降低翼子板的振动幅值。

Description

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翼子板是遮盖车辆前轮的车身外板,厚度较薄,而且翼子板本身为大面积的钣金曲面,很容易出现局部刚度较低的问题。若翼子板局部刚度不足,对其进行按压,容易出现大面积的变形,也会导致翼子板整体安装的不稳定,容易发生支架断裂、翼子板凹陷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翼子板总成,该翼子板总成可以有效地提高翼子板的局部刚度与模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翼子板总成,包括:翼子板;翼子板加强板,所述翼子板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翼子板的内侧;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分别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翼子板加强板固定连接;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用于与轮罩边梁连接;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支架用于与轮罩边梁连接。
由此,翼子板总成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翼子板的局部刚度与模态,也可以有效地改善翼子板中刚度较低的部位,还可以有效地提升翼子板的抗凹性,从而可以降低翼子板的振动幅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翼子板在竖向上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翼子板加强板在横向上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在纵向上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在纵向上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主板和后端板,所述后端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板的后端且向上弯折设置,所述后端板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架在纵向上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翼子板总成还包括:第一支架加强板;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主板和多个支脚,多个所述支脚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板上,所述第一支架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支脚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脚的底部设置有下翻板,所述下翻板用于与所述轮罩边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后翻板,所述后翻板连接于所述后端板的上端且向后翻折设置,所述后翻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翼子板在竖向上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翼子板总成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所述第一板部贴设于所述后端板上,所述第二板部贴设于所述后翻板上,所述第三板部弯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前端板,所述前端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板的前端且向下弯折设置,所述前端板设置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三支架在纵向上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上设置有相连接的水平翻边和竖直翻边,所述水平翻边和所述竖直翻边用于与轮罩边梁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翼子板加强板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上设置有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凹陷部在横向上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翼子板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子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子板总成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子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翼子板总成;
10、翼子板;20、翼子板加强板;201、凹陷部;
30、第一支架;301、第一主板;302、后端板;303、第一安装部;304、后翻板;305、第二安装部;306、前端板;307、第三安装部;308、外侧板;309、第四安装部;
40、第二支架;401、第二主板;402、支脚;403、下翻板;
50、第三支架;60、第一支架加强板;61、轮罩边梁;
70、支撑板;701、第一板部;702、第二板部;703、第三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子板总成100,该翼子板总成100用于提升翼子板10的抗凹刚度与局部模态。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翼子板总成100,包括:翼子板10、翼子板加强板20、第一支架30、第二支架40和第三支架50,翼子板加强板20设置于翼子板10的内侧,第一支架30分别与翼子板10和翼子板加强板20固定连接,第二支架40设置于第一支架30的内侧,而且,第二支架40与第一支架30固定连接,第二支架40用于与轮罩边梁61连接,第三支架50设置于第一支架30的内侧,而且,第三支架50与第一支架30固定连接,第三支架50与第二支架4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三支架50用于与轮罩边梁61连接。其中,车辆的内外方向如图1所示,靠近车辆中心的方向为内,远离车辆中心的方向为外。
具体地,如图1所示,翼子板加强板20设置在翼子板10的内侧,对翼子板1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翼子板加强板20可以整体提升翼子板10的强度和刚度。第一支架30分别与翼子板10和翼子板加强板20固定连接,翼子板10主要通过第一支架30进行固定连接,第二支架40设置在第一支架30的内侧,而且,第二支架40与第一支架30固定连接,第二支架40用于与轮罩边梁61进行连接,第二支架40作为第一支架30与轮罩边梁61的连接件,可以增大第一支架30与轮罩边梁61的连接强度。第三支架50设置在第一支架30的内侧,而且,第三支架50与第一支架30进行固定连接,第三支架50用于与轮罩边梁61连接,第三支架50也作为第一支架30与轮罩边梁61的连接件,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第一支架30与轮罩边梁61连接处的强度与刚度,翼子板10主要通过第一支架30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也可以更好地提升翼子板10的刚度,而且,第三支架50与第二支架4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提升第一支架30与轮罩边梁61连接处的局部模态,从而可以降低翼子板10由于振动产生的辐射能量。其中,轮罩边梁61包括:轮罩上板和轮罩下板,轮罩上板设置于轮罩下板上,第二支架40设置在轮罩上板上,第三支架50设置在轮罩下板上。
由此,翼子板总成100中第一支架30、第二支架40和第三支架50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翼子板10的局部刚度与模态,也可以有效地改善翼子板10中刚度较低的部位,还可以有效地提升翼子板10的抗凹性,从而可以降低翼子板10的振动幅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架30与翼子板10在竖向上固定连接,第一支架30与翼子板加强板20在横向上固定连接,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在纵向上固定连接,第一支架30与第三支架50在纵向上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架30与翼子板10在竖向上固定连接,竖向即上下方向,这样可以保证第一支架30在上下方向的强度,也可以将传递到第一支架30的振动能量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传递分散,可以降低第一支架30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第一支架30与翼子板加强板20在横向上固定连接,横向即内外侧方向,可以保证第一支架30在内外侧方向的强度,也可以将传递到第一支架30的振动能量在内外侧方向上进行分散,可以降低第一支架30在内外侧方向上的振动。由于第一支架30在纵向上离轮罩边梁61较近,产生的振动较大,因此,第一支架30分别与第二支架40以及第三支架50在纵向上固定连接,纵向即前后方向,这样可以保证第一支架30在前后方向的强度,也可以进一步地将传递到第一支架30的振动能量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分散,从而可以降低第一支架30在前后方向上的振动。第一支架30在三个方向上进行固定,可以充分保证第一支架30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提升第一支架30的连接刚度,从而可以降低第一支架30的振动频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支架30包括:第一主板301和后端板302,后端板302连接于第一主板301的后端,而且后端板302向上弯折设置,后端板302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03,第一安装部303与第二支架40在纵向上固定连接。其中,后端板302连接在第一主板301的后端,而且后端板302向上弯折设置,可以便于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进行连接,后端板302也可以增加与第一支架30连接处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升连接处的局部刚度。后端板302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03,用于后端板302与第二支架40在纵向上进行固定连接,如此,可以提升第一安装部303的局部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翼子板总成100还包括:第一支架加强板60,第二支架40包括:第二主板401和多个支脚402,多个支脚402分别连接于第二主板401上,第一支架加强板60连接于第一安装部303和支脚402之间。其中,第二支架40主要由第二主板401和连接在第二主板401上的多个支脚402组成,第二支架40中的第二主板401用于与第二支架40进行固定连接,第二支架40中的多个支脚402用于与轮罩边梁61进行连接,第二支架40如此设置可以形成三角形或锥形稳定结构,如此,可以提升第二支架40的稳定性,也可以提升第二支架40的连接刚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支脚402的底部设置有下翻板403,下翻板403用于与轮罩边梁61连接。其中,第二支架40中多个支脚402的底部均设置有下翻板403,下翻板403用于与轮罩边梁61进行连接,下翻板403在每个支脚402下可以设置多个,下翻板403的设置可以增加与轮罩边梁61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升第二支架40与轮罩边梁61连接的强度与刚度,也可以降低振动的频率,从而可以避免共振的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架30还包括:后翻板304,后翻板304连接于后端板302的上端,而且,后翻板304向后翻折设置,后翻板304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05,第二安装部305与翼子板10在竖向上固定连接。其中,后翻板304向后弯折,后翻板304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05,可以提升第二安装部305与翼子板10的接触面积,从而让第一支架30与翼子板10之间的连接设置更为可靠。同时,在后翻板304上设有第二安装部305,可以通过其与翼子板10进行连接,可以提升第一支架30与翼子板10连接的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翼子板总成100还包括:支撑板70,支撑板70包括:第一板部701、第二板部702和第三板部703,第一板部701贴设于后端板302上,第二板部702贴设于后翻板304上,第三板部703弯折地连接于第一板部701和第二板部702之间。具体地,支撑板70倾斜设置,支撑板70与第一支架30的后翻板304大约形成一个15°角,锐角的设置可以提升支撑板70的支撑强度。支撑板70中的第一板部701贴设于后端板302上,用于支撑后端板302,第二板部702贴设于后翻板304上,可以支撑后翻板304,第一板部701、第二板部702和第三板部703连接形成一个曲线形的支撑板70,可以降低支撑板70的振动频率,从而实现了避频的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支架30还包括:前端板306,前端板306连接于第一主板301的前端,而且,前端板306向下弯折设置,前端板306设置有第三安装部307,第三安装部307与第三支架50在纵向上固定连接,第三支架50上设置有相连接的水平翻边和竖直翻边,水平翻边和竖直翻边用于与轮罩边梁61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支架30的前端板306向下弯折设置连接在第一主板301的前端,前端板306设置有第三安装部307,第三支架50整体呈T型结构,第三安装部307与第三支架50在纵向上可以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第三支架50上设置有互相连接的水平翻边和竖直翻边在焊接区域上呈L型与轮罩边梁61进行固定连接,这样可以保证焊接的稳定性,从而可以提升第三支架50的本体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4所示,翼子板加强板20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201,第一支架30还包括:外侧板308,外侧板308上设置有第四安装部309,第四安装部309与凹陷部201在横向上固定连接。其中,外侧板308向靠近翼子板加强板20处弯折设置,外侧板308上设置有第四安装部309,在翼子板加强板20上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201,凹陷部201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升翼子板10的抗凹性,也可以提升翼子板10中间区域的局部模态,从而可以降低翼子板10的振动幅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翼子板总成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翼子板;
翼子板加强板,所述翼子板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翼子板的内侧;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分别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翼子板加强板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用于与轮罩边梁连接;
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支架用于与轮罩边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翼子板在竖向上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翼子板加强板在横向上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在纵向上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在纵向上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主板和后端板,所述后端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板的后端且向上弯折设置,所述后端板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架在纵向上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架加强板;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主板和多个支脚,多个所述支脚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板上,所述第一支架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支脚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的底部设置有下翻板,所述下翻板用于与所述轮罩边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后翻板,所述后翻板连接于所述后端板的上端且向后翻折设置,所述后翻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翼子板在竖向上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所述第一板部贴设于所述后端板上,所述第二板部贴设于所述后翻板上,所述第三板部弯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前端板,所述前端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板的前端且向下弯折设置,所述前端板设置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三支架在纵向上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上设置有相连接的水平翻边和竖直翻边,所述水平翻边和所述竖直翻边用于与轮罩边梁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加强板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上设置有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凹陷部在横向上固定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翼子板总成。
CN202223315089.XU 2022-12-09 2022-12-09 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8877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5089.XU CN218877410U (zh) 2022-12-09 2022-12-09 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5089.XU CN218877410U (zh) 2022-12-09 2022-12-09 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7410U true CN218877410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5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5089.XU Active CN218877410U (zh) 2022-12-09 2022-12-09 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7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877410U (zh) 翼子板总成和车辆
CN215475388U (zh) 发动机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191617U (zh) 后裙部外板结构
CN212766473U (zh) 一种电动商用车车身加强结构及电动商用车
CN211731552U (zh) 一种副车架总成结构和一种汽车
CN217456112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09938734U (zh) 高强度一体式车厢板
CN210792910U (zh) 座椅靠背骨架
CN218662036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7435835U (zh) 副车架加强板、副车架和车辆
CN213768736U (zh) 竖向安装的翼子板结构总成、前侧围板结构总成和车辆
CN217435834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8839596U (zh) 翼子板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9618883U (zh) 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3262319U (zh) 用于车辆的雨刮支架
CN216331611U (zh) 汽车座椅前端加强结构
CN220700854U (zh) 车门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2797096U (zh) 一种悬置上安装点加强结构
CN210941244U (zh) 一种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
CN218257747U (zh) 一种副仪表板安装支架、中央通道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9524043U (zh) 后轮罩安装构造
CN221067908U (zh) 车灯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2148754U (zh) 小腿保护梁组件和汽车
CN218577685U (zh)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6269529U (zh) 一种后扭梁安装加强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