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8883U - 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18883U CN219618883U CN202320354714.7U CN202320354714U CN219618883U CN 219618883 U CN219618883 U CN 219618883U CN 202320354714 U CN202320354714 U CN 202320354714U CN 219618883 U CN219618883 U CN 2196188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 door
- plate
- reinforcing
- door lock
- reinforcing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加强板及两组加强支架;加强板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内板的底部边框上,且与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相接;加强板上开设有用于避让后背门锁锁舌的避让孔;两组加强支架组对称设置在加强板的左右两侧,且加强支架组固定连接在后背门内板与后背门外板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加强板和两组加强支架组分别连接后背门外板的锁区部位与后背门内板的锁区部位,增大了对后背门外板的支撑强度,可避免后背门外板凹陷变形,且提升了后背门内板锁区部位的安装强度,提升了后背门锁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后背门系统是影响消费感官的部件之一,后背门由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构成,后背门内板上装配有后背门锁和后背门锁加强件,后背门锁加强件用于提升后背门锁的安装点刚度。
现有技术中,后背门锁与后背门外板之间的距离较远,后背门锁加强件对后背门外板的支撑刚度不足,易造成后背门外板对应的后背门锁区处的部位凹陷,同时还会导致后背门锁区刚度不足,降低后背门锁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后背门外板凹陷及后背门锁区刚度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包括:
加强板,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内板的底部边框上,且与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相接;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用于避让后背门锁锁舌的避让孔;以及
两组加强支架组,对称设置在所述加强板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加强支架组固定连接在所述后背门内板与后背门外板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支架组包括:
第一加强支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加强支架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后侧面,所述第一加强支架的后端固定在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以及
第二加强支架,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支架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后侧面,所述第二加强支架的后端固定在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
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支架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支架的内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支架包括:
前竖向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后侧面,且位于所述后背门内板上的门锁安装孔的外围;
后竖向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所述后竖向固定部上设有第一涂胶槽,所述第一涂胶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后背门外板;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后竖向固定部位于所述前竖向固定部的外侧;以及
第一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前竖向固定部及所述后竖向固定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竖向固定部包括:
第一抵接板,与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外侧面抵接;所述第一抵接板的上端位于所述门锁安装孔的上方;
第二抵接板,位于所述第一抵接板的下方,且与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外侧面抵接;以及
中间连接板,成型于所述第一抵接板与所述第二抵接板之间;所述中间连接板向车身后方凸起。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减重孔;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上还设有第一加强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支架包括:
前横向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后侧面;
后横向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所述后横向固定部上设有第二涂胶槽;所述第二涂胶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后背门外板;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后横向固定部位于所述前横向固定部的上方;以及
第二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前横向固定部及所述后横向固定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上还设有第二加强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包括:
中间板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底部边框上,中间部位开设有所述避让孔;
前翻边,成型于所述中间板体的前侧边,且向车身上方翻折;所述前翻边与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后侧面抵接,且所述前翻边位于所述后背门内板的门锁安装孔的下方;以及
后翻边,成型于所述中间板体的后侧边,且向车身下方翻折;所述后翻边与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抵接,所述后翻边上设有第三涂胶槽,所述第三涂胶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后背门外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还包括:
两个侧翻边,分别成型于所述中间板体的左右两侧;所述侧翻边向车身外侧翻折,且所述侧翻边与所述后背门内板的底部边框的上侧面抵接;
其中,所述侧翻边上设有第三加强筋,所述前翻边上设有第四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加强板固定在后背门内板的底部门框上,且与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相接,两组加强支架组固定在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之间,加强板和两组加强支架组分别连接后背门外板的锁区部位与后背门内板的锁区部位,增大了对后背门外板的支撑强度,可避免后背门外板凹陷变形,且提升了后背门内板锁区部位的安装强度,提升了后背门锁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可提升后背门锁区的安装强度,提升后背门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与后背门内板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圆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的第一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的第二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加强板;11、中间板体;111、避让孔;12、前翻边;121、第四加强筋;13、后翻边;131、第三涂胶槽;14、侧翻边;141、第三加强筋;
2、第一加强支架;21、前竖向固定部;211、第一抵接板;212、第二抵接板;213、中间连接板;22、后竖向固定部;221、第一涂胶槽;23、第一中间连接部;231、第一减重孔;232、第一加强筋;
3、第二加强支架;31、前横向固定部;32、后横向固定部;321、第二涂胶槽;33、第二中间连接部;331、第二减重孔;332、第二加强筋;
4、后背门内板;41、门锁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术语“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内”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内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外的一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限定的车身前后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所限定的车身左右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所限定的车身上下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上下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进行说明。所述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板1和两组加强支架组。加强板1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内板4的底部边框上;加强板1上开设有用于避让后背门锁锁舌的避让孔111;两组加强支架组,对称设置在加强板1的左右两侧,且加强支架组固定连接在后背门内板4与后背门外板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后背门一般由后背门外板和后背门内板4组成。后背门外板位于后背门内板4的后方,且二者的四周边缘焊接。后背门内板4上开设有门锁安装孔41,后背门锁安装在门锁安装孔41上。本实施例中的后背门外板和后背门内板4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由于后背门内板4的结构较为复杂,为了清楚的显示该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与后背门内板4的位置关系,图1中只显示了后背门内板4,省略了后背门外板。
后背门内板4的四周具有向车身后方凸出的边框,加强板1固定在底部边框的顶面上,且位于后背门锁的正下方,也就是说,加强板1设置在后背门内板4的锁区部位。在车身左右方向上,加强支架组与加强板1间隔设置,加强支架组固定在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与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之间,加强支架组起到支撑后背门外板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加强板1和两组加强支架组分别连接后背门外板的锁区部位与后背门内板4的锁区部位,增大了对后背门外板的支撑强度,可避免后背门外板凹陷变形,且提升了后背门内板4锁区位置的安装强度,提升了后背门锁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支架组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2,加强支架组包括第一加强支架2和第二加强支架3。第一加强支架2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加强支架2的前端固定在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第一加强支架2的后端固定在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第二加强支架3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加强支架3的前端固定在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第二加强支架3的后端固定在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第一加强支架2位于第二加强支架3的内侧,也就是说,第一加强支架2与第二加强支架3在车身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加强支架组分为第一加强支架2和第二加强支架3,第一加强支架2与第二加强支架3间隔设置,即可起到支撑后背门外板的作用,同时还减小了加强支架组的体积和重量,符合整车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加强支架2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是指第一加强支架2与后背门内板4、后背门外板的接触部位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接触部位的长度方向为车身上下方向);同理,第二加强支架3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是指第二加强支架3与后背门内板4、后背门外板的接触部位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接触部位的长度方向为车身左右方向),也就是说,第一加强支架2、第二加强支架3固定后与后背门的接触部位的长度方向是不同的,这样可从车身前后方向和车身左右方向上分别增加后背门内板4与后背门外板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加后背门锁区的安装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加强支架2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第一加强支架2包括前竖向固定部21、后竖向固定部22以及第一中间连接部23。前竖向固定部21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且位于后背门内板4上的门锁安装孔41的外围;后竖向固定部22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后竖向固定部22上设有第一涂胶槽221,第一涂胶槽221的槽口朝向后背门外板;在车身左右方向上,后竖向固定部22位于前竖向固定部21的外侧;第一中间连接部23位于前竖向固定部21与后竖向固定部22之间,连接前竖向固定部21及后竖向固定部22。
第一涂胶槽221用于涂减震膨胀胶,使后竖向固定部22与后背门外板粘接。
优选地,第一加强支架2为一体成型结构。后竖向固定部22位于前竖向固定部21的外侧,使得第一加强支架2整体呈Z字形结构,一方面,使得第一加强支架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作,另一方面,后竖向固定部22与前竖向固定部21交错设置,可提升第一加强支架2的自身刚度,并且增加与后背门内板4、后背门外板的支撑刚度。
由于前竖向固定部21固定在门锁安装孔41的外围,为了将前竖向固定部21与后背门内板4于门锁安装孔41外围处的形状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竖向固定部21包括第一抵接板211、第二抵接板212及中间连接板213,如图3所示。第一抵接板211与后背门内板4的外侧面抵接;第一抵接板211的上端位于门锁安装孔41的上方;第二抵接板212位于第一抵接板211的下方,且与后背门内板4的外侧面抵接;中间连接板213成型于第一抵接板211与第二抵接板212之间;中间连接板213向车身后方凸起。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抵接板211及第二抵接板212均与后背门内板4焊接。由于后背门内板4在门锁安装孔41的上边缘处存在折弯结构,因此将前竖向固定部21分解为第一抵接板211和第二抵接板212,第一抵接板211、第二抵接板212分别与后背门内板4在门锁安装孔41的上边缘处的折弯结构紧密抵接,以保证焊接牢固。
中间连接板213连接第一抵接板211及第二抵接板212,且中间连接板213向外凸出,即便于成型前竖向固定部21,又能增加前竖向固定部21的刚度,降低局部应力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中间连接部23上开设有第一减重孔231,用于减轻第一加强支架2的自身重量;第一中间连接部23上还设有第一加强筋232,用于增加第一加强支架2的自身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加强支架3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4,第二加强支架3包括前横向固定部31、后横向固定部32以及第二中间连接部33。前横向固定部31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后横向固定部32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后横向固定部32上设有第二涂胶槽321;第二涂胶槽321的槽口朝向后背门外板;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后横向固定部32位于前横向固定部31的上方;第二中间连接部33连接前横向固定部31及后横向固定部32。
第二涂胶槽321用于涂减震膨胀胶,使后横向固定部32与后背门外板粘接。
优选地,第二加强支架3为一体成型结构。后横向固定部32位于前横向固定部31的上方,使得第二加强支架3整体呈Z字形结构,一方面,使得第二加强支架3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作,另一方面,后横向固定部32与前横向固定部31交错设置,可提升第二加强支架3的自身刚度,并且增加与后背门内板4、后背门外板的支撑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中间连接部33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331,用于减轻第二加强支架3的自身重量;第二中间连接部33上还设有第二加强筋332,用于增加第二加强支架3的自身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板1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5,加强板1包括中间板体11、前翻边12、后翻边13。中间板体11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内板4的底部边框上,中间部位开设有避让孔111;前翻边12成型于中间板体11的前侧边,且向车身上方翻折;前翻边12与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抵接,且前翻边12位于后背门内板4的门锁安装孔41的下方;后翻边13成型于中间板体11的后侧边,且向车身下方翻折;后翻边13与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抵接,后翻边13上设有第三涂胶槽131,第三涂胶槽131的槽口朝向后背门外板。
前翻边12向车身上方翻折,并且与后背门内板4焊接,后翻边13向车身下方翻折,后翻边13上设置第三涂胶槽131,第三涂胶槽131用于涂减震膨胀胶,使后翻边13与后背门外板粘接。前翻边12与后翻边13沿上下方向交错设置,使得加强板1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纵截面为Z字型,一方面,便于实现与后背门内板4、后背门外板的装配,另一方面,还可提升加强板1的自身刚度。
除此之外,上述加强板1还包括两个侧翻边14,两个侧翻边14分别成型于中间板体11的左右两侧;侧翻边14向车身外侧翻折,且侧翻边14与后背门内板4的底部边框的上侧面抵接。
设置侧翻边14,一方面用于适配后背门内板4的底部边框结构,增加加强板1与后背门内板4的底部边框的焊接面积,保证加强板1固定稳定;另一方面,还用于增加加强板1的支撑强度,进而提升后背门锁区的安装强度。
优选地,侧翻边14上设有第三加强筋141,前翻边12上设有第四加强筋121。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可提升后背门锁区的安装强度,提升后背门锁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强板(1),固定设置在后背门内板(4)的底部边框上,且与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相接;所述加强板(1)上开设有用于避让后背门锁锁舌的避让孔(111);以及
两组加强支架组,对称设置在所述加强板(1)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加强支架组固定连接在所述后背门内板(4)与后背门外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组包括:
第一加强支架(2),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加强支架(2)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所述第一加强支架(2)的后端固定在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以及
第二加强支架(3),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支架(3)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所述第二加强支架(3)的后端固定在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
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支架(2)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支架(3)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支架(2)包括:
前竖向固定部(21),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且位于所述后背门内板(4)上的门锁安装孔(41)的外围;
后竖向固定部(22),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所述后竖向固定部(22)上设有第一涂胶槽(221),所述第一涂胶槽(221)的槽口朝向所述后背门外板;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后竖向固定部(22)位于所述前竖向固定部(21)的外侧;以及
第一中间连接部(23),连接所述前竖向固定部(21)及所述后竖向固定部(2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竖向固定部(21)包括:
第一抵接板(211),与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外侧面抵接;所述第一抵接板(211)的上端位于所述门锁安装孔(41)的上方;
第二抵接板(212),位于所述第一抵接板(211)的下方,且与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外侧面抵接;以及
中间连接板(213),成型于所述第一抵接板(211)与所述第二抵接板(212)之间;所述中间连接板(213)向车身后方凸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23)上开设有第一减重孔(231);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23)上还设有第一加强筋(232)。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支架(3)包括:
前横向固定部(31),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
后横向固定部(32),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所述后横向固定部(32)上设有第二涂胶槽(321);所述第二涂胶槽(321)的槽口朝向所述后背门外板;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后横向固定部(32)位于所述前横向固定部(31)的上方;以及
第二中间连接部(33),连接所述前横向固定部(31)及所述后横向固定部(3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33)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331);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33)上还设有第二加强筋(33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包括:
中间板体(11),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底部边框上,中间部位开设有所述避让孔(111);
前翻边(12),成型于所述中间板体(11)的前侧边,且向车身上方翻折;所述前翻边(12)与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后侧面抵接,且所述前翻边(12)位于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门锁安装孔(41)的下方;以及
后翻边(13),成型于所述中间板体(11)的后侧边,且向车身下方翻折;所述后翻边(13)与所述后背门外板的前侧面抵接,所述后翻边(13)上设有第三涂胶槽(131),所述第三涂胶槽(131)的槽口朝向所述后背门外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还包括:
两个侧翻边(14),分别成型于所述中间板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侧翻边(14)向车身外侧翻折,且所述侧翻边(14)与所述后背门内板(4)的底部边框的上侧面抵接;
其中,所述侧翻边(14)上设有第三加强筋(141),所述前翻边(12)上设有第四加强筋(12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54714.7U CN219618883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54714.7U CN219618883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18883U true CN219618883U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7794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54714.7U Active CN219618883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18883U (zh) |
-
2023
- 2023-03-01 CN CN202320354714.7U patent/CN2196188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70899B (zh) | 汽车的上部车身构造 | |
US6648401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wheelhouse/underbody reinforcement | |
JP3866415B2 (ja) | 車体構造 | |
CN219618883U (zh) | 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 | |
US6932407B2 (en) | Vehicle child seat attachment structure | |
CN219706638U (zh) | 一种车门支撑结构、车门组件及车辆 | |
CN215706661U (zh) |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 |
CN212685728U (zh) |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
CN111497948A (zh) | 一种车身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 |
CN212220385U (zh) | 一种车身门槛梁结构及氢能汽车 | |
CN214928884U (zh) |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19382602U (zh) | 一种车身后侧围传力结构及车辆 | |
CN217124510U (zh) | 一种车门结构及汽车 | |
CN214524081U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CN219524043U (zh) | 后轮罩安装构造 | |
CN220662637U (zh) | 侧围外板加强结构 | |
CN214057713U (zh) | 一种cd柱加强连接结构、后轮罩连接组件及车辆 | |
CN211519660U (zh) | 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连接组件及车辆 | |
CN218662051U (zh) | 下纵置加强板和车辆 | |
CN218662047U (zh) | 上纵置加强板和车辆 | |
CN216783638U (zh) |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
CN219446697U (zh) |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 |
CN217730574U (zh) | 后围裙总成构造 | |
CN114475791B (zh) | 一种对开门汽车的c柱结构 | |
CN220721197U (zh) |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