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77685U -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77685U
CN218577685U CN202222837728.2U CN202222837728U CN218577685U CN 218577685 U CN218577685 U CN 218577685U CN 202222837728 U CN202222837728 U CN 202222837728U CN 218577685 U CN218577685 U CN 2185776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vehicle
plate body
rear bumper
rea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377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鹏
曹帅
王维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377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776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776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776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包括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包括支架主体以及设于支架主体上的安装部,支架主体通过安装部安装于车辆的后围钣金上,且支架主体具有第一主体,以及连接于第一主体下部的第二主体,第一主体上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主体上设有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与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并将第一支架分为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别从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左右方向设有连接部与后保险杠连接,有利于提高后保险杠连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该后保险杠安装支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保险杠是吸收和减缓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安全装置。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工程塑料在汽车工业的大量应用,汽车保险杠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装置也走向了革新的道路。
现有的轿车前后保险杠除了保持原有的保护功能外,还要追求与车体造型的和谐与统一,追求本身的轻量化。轿车的前后保险杠一般采用塑料制成,人们称为塑料保险杠,容易造成保险杠安装不稳定的问题。
而保险杠安装不稳定或者安装刚度不足会产生晃动,引起保险杠上附件异响,并且影响附件寿命,降低车辆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保险杠安装支架,以提高后保险杠安装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包括:
第一支架,包括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架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将所述支架主体安装于后围钣金上;
所述支架主体具有第一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底部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上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主体上设有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二主体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底部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自所述第一板体向车辆前方延伸;所述安装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与所述后围钣金连接,所述安装板自所述第一板体向车辆前方延伸,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板体搭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第一连接孔;和/或,所述后保险杠安装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底部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板体围构形成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空腔,所述空腔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构成插装槽,以用于插装所述后保险杠上的插装部;所述第二板体上形成有开口,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开口内的限位片,所述限位片用于限定所述插装部的插装位置,所述限位片呈波浪形。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钣金包括后围内板总成,以及连接于所述后围内板总成的朝向车后一侧的后围外板;所述后围内板总成包括后围内板,以及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置于所述后围内板两侧的后围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连接板上连接有后围加强板,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后围加强板,所述后围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连接有加强件;所述第二支架具有延伸至所述加强件下方的延伸段;所述加强件包括与所述后围加强板连接的第一加强板,以及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或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底部形成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搭接于所述延伸段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板体的朝向车辆前方的一侧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上设有用于安装碳罐的碳罐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的朝向车后的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三支架,多个所述第三支架于车辆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并于各所述第三支架上均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架包括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的上部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板体的下部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三板体的上部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三板体下部的第三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上设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并将第一支架分为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别从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左右方向设有连接部与后保险杠连接,有利于提高后保险杠连接的稳定性。
此外,安装部设置为安装板,且安装板由第一板体的内侧向车辆前方弯折形成,同时安装板的下部向外翻折形成第一翻边,第一翻边与第二板体搭接,有利于提高安装板与支架主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将第一连接部设置为第一连接孔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加工,将第二连接部设置为限位片与后保险杠的侧部插接相连,有利于提高第二板体与后保险杠之间的连接强度。而在第二板体的底部设置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二板体围构形成空腔,方便后保险杠侧部与第二板体之间沿车辆左右方向上的连接强度。
另外,在后围连接板的后侧连接由后围加强板,并在后围加强板和安装板之间连接有加强件,有利于提高安装板和后围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而在第二板体的前侧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三翻边,方便与外部碳罐连接。在第一板体的后侧设有多个第三支架,并在第三支架上设有第三连接部,有利于提高后保险杠在上下方向上的连接强度。将第三板体设置为上部的尺寸大于下部的尺寸,有利于提高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而在第一板体上和第二板体上设置加强筋,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后围钣金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与前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架与连接支架的装配图;
图4为图3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支架;101、支架主体;1011、第一板体;10111、第一连接孔;10112、第一加强筋;1012、第二板体;10121、开口;10122、限位片;10123、第三翻边;10124、第二加强筋;10125、碳罐安装部;102、安装板;1021、第一翻边;
2、第二支架;201、空腔;2011、延伸段;
3、第三支架;301、第三连接孔;
4、后围钣金;401、后围外板;402、后围内板;403、后围连接板;404、后围加强板;4041、减重孔;4042、后防撞梁安装孔;
5、加强件;501、第一加强板;502、第二加强板;503、第二翻边;
6、连接支架;601、插装部;601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如图1所示的,在整体构成上,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1,该第一支架1包括支架主体101,以及设于支架主体101上的安装部,支架主体101通过安装部安装于后围钣金4上。
其中,支架主体101具有第一主体,以及连接于第一主体底部的第二主体,第一主体上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主体上设有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与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本实施例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通过设置第一支架1,并将第一支架1分为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别从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左右方向设有连接部与后保险杠连接,有利于提高后保险杠连接的稳定性。
基于以上整体结构描述,本实施例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前述的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板体1011,第二主体包括连接于第一板体1011底部的第二板体1012,第二板体1012自第一板体1011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安装部包括与第一板体1011连接的安装板102,且安装板102在车辆左右方向与后围钣金4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的,安装板102与第一板体1011采用同一板体弯折形成,安装板102自第一板体1011向车辆前方延伸,安装板102的底部设有第一翻边1021,第一翻边1021向安装板102的远离后围钣金4的一侧翻折,且第一翻边1021与第二板体1012搭接相连。
其中,通过在安装板102的底部设置第一翻边1021,第一翻边1021与安装板102连接后的横截面呈“L”形,能够增加第一支架1自身结构的强度,同时,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安装板102与支架主体101之间的连接强度。
为了便于较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在此需要先对后围钣金4的结构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后围钣金4包括后围内板总成,以及连接于后围内板总成朝向车后一侧的后围外板401。其中,后围内板总成包括后围内板402,以及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置于后围内板402两侧的后围连接板403,后围连接板403在车辆左右方向上靠近车外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弯边,第一弯边朝向车辆前方弯折。并为加强后围连接板403的结构强度,在后围连接板403的朝向车后一侧的连接有后围加强板404,安装板102连接后围加强板404,后围加强板404设于后围外板401的下部,且后围加强板404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形成有第二弯边,第二弯边亦朝向车辆前方弯折,且第二弯边搭接于第一弯边的朝向车外的一侧,前述的安装板102连接在第二弯边的朝向车外的一侧。
另外,参照图1中示出的,后围加强板404上对应后围连接板403设有多个后防撞梁安装孔4042,以及对后防撞梁进行定位的定位孔,方便后防撞梁的安装。同时,在第一板体1011以及下述的第二加强板502和第三支架3上均设有定位孔,方便安装。此外,在后围加强板404的中部形成有矩形的减重孔4041,以减轻整个后围加强板404的重量。其中,对减重孔4041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前述的在第一板体1011上设有第一连接部,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连接部包括开设于第一板体1011上的第一连接孔10111。参照图3和图4中示出的,第一连接孔10111设置在第一板体1011的左上角位置,方便后保险杠托架的安装。而将第一连接部设置为第一连接孔10111,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加工。外部螺栓等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10111实现第一板体1011与后保险杠之间的连接,其连接方式简单,且连接效果较好。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连接部设置为其它适用的连接结构,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的第二板体1012上形成有开口10121,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于开口10121内的限位片10122,该限位片10122用于限定后保险杠的插装部601的插装位置。具体的参照图3中示出的,且限位片10122的一端设置在第二板体1012上,插接端的另一端沿车辆左右方向朝向车外的方向延伸形成自由端。并作为优选的,限位片10122呈波浪形设置,有利于限位片10122与插装部601配合,具体可参照下文的描述。
另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二板体1012的朝向车辆前方的一侧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三翻边10123,第三翻边10123上设有用于安装碳罐的碳罐安装部10125。参照图3中示出的,碳罐安装部10125包括设于第三翻边10123上的两个用于安装碳罐的安装孔,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加工。
为加强第一板体1011和第二板体1012自身的结构强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板体1011上设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0112,并且,第二板体1012上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10124。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支架主体101整体的结构强度。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仅在第一板体1011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0112,或者仅在第二板体1012上设有第二加强筋10124,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后围加强板404与安装板102之间的连接强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后围加强板404与安装板102之间连接有加强件5。并作为优选的,参照图7中示出的,该加强件5包括与后围加强板404连接的第一加强板501,以及与安装板102连接的第二加强板502,第一加强板501和第二加强板502一体成形,以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
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后保险杠安装支架还包括连接于第二板体1012底部的第二支架2,第二支架2与第二板体1012围构形成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空腔201,空腔201远离安装板102的一端构成插装槽,以用于插装后保险杠上的插装部601。
如图3所示的,后保险杠的侧部设有连接支架6,连接支架6上设有插装部601,该插装部601可插装于由空腔201的一端形成的插装槽内。该插装部601内形成有腔体,腔体的顶部上设有通孔6011,当插装部向插装槽内伸入时,限位片10122插入插装部601的腔体内,限位片10122的向上凸起的部分能够嵌入通孔6011内,以限定插装部601的插装位置,从而实现后保险杠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安装。而为提高第二支架2在第二板体1012上安装位置的精确性,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支架2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在第二支架2上设有两个定位孔,两个定位孔于车辆左右方向上间距布置,能够对第二支架2的安装进行定位。可以理解的是,此处定位孔的数量除了可为两个,当然还可为其他数量,在此对定位孔的数量设置不作限定。
为进一步提高第二支架2的稳定性。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二支架2具有延伸至加强件5下方的延伸段2011,并在第二加强板502的底部形成有第二翻边503,第二翻边503搭接于延伸段2011上。
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二翻边503设置在第一加强板501的底部,或者,同时在第一加强板501和第二加强板502的底部形成第二翻边503,用于连接第二翻边503,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另外,为进一步加强对后保险杠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板体1011的朝向车后的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三支架3,多个第三支架3于车辆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并于各第三支架3上均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参照图1中示出的,第三支架3包括第三板体,两个第三板体设置在第一板体1011的后侧,第三板体的上部与第一板体1011连接,第三板体的下部向下延伸设置,并在第三板体的下部设有第三连接孔301,第三连接孔301用于安装后保险杠。另外,在第三连接孔301的下侧设置有定位孔,对后保险杠的安装进行定位,从而方便安装后保险杠。其中,本实施例中对第三板体的数量部不具体的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为提高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1011的连接强度,第三板体上部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下部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以增加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1011之间的连接面积,进而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车辆的后围钣金4上设有上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例如本实施例中,在后围钣金4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如上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且左侧和右侧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关于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心面对称布置。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其通过在后围钣金4的两侧均设置上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有利于提高保险杠的安装稳定性,改善保险杠出现晃动异响等问题,从而利于提高车辆品质。
除此以外,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当然还可仅在后围钣金4的左侧或右侧设置上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1),包括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架主体(101),以及设于所述支架主体(101)上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将所述支架主体(101)安装于后围钣金(4)上;
所述支架主体(101)具有第一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底部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上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主体上设有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板体(1011),所述第二主体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1011)底部的第二板体(1012),所述第二板体(1012)自所述第一板体(1011)向车辆前方延伸;
所述安装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板体(1011)连接的安装板(102),所述安装板(102)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与所述后围钣金(4)连接,所述安装板(102)自所述第一板体(1011)向车辆前方延伸,所述安装板(102)的底部设有第一翻边(1021),所述第一翻边(1021)与所述第二板体(1012)搭接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板体(1011)上的第一连接孔(10111);和/或,
所述后保险杠安装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1012)底部的第二支架(2),所述第二支架(2)与所述第二板体(1012)围构形成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空腔(201),所述空腔(201)远离所述安装板(102)的一端构成插装槽,以用于插装所述后保险杠上的插装部(601);所述第二板体(1012)上形成有开口(10121),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开口(10121)内的限位片(10122),所述限位片(10122)用于限定所述插装部(601)的插装位置,所述限位片(10122)呈波浪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钣金(4)包括后围内板总成,以及连接于所述后围内板总成的朝向车后一侧的后围外板(401);所述后围内板总成包括后围内板(402),以及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置于所述后围内板(402)两侧的后围连接板(4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连接板(403)上连接有后围加强板(404),所述安装板(102)连接所述后围加强板(404),所述后围加强板(404)与所述安装板(102)之间连接有加强件(5);
所述第二支架(2)具有延伸至所述加强件(5)下方的延伸段(2011);
所述加强件(5)包括与所述后围加强板(404)连接的第一加强板(501),以及与所述安装板(102)连接的第二加强板(502);
所述第一加强板(501)和/或所述第二加强板(502)的底部形成有第二翻边(503),所述第二翻边(503)搭接于所述延伸段(2011)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体(1012)的朝向车辆前方的一侧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三翻边(10123),所述第三翻边(10123)上设有用于安装碳罐的碳罐安装部(10125)。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1011)的朝向车后的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三支架(3),多个所述第三支架(3)于车辆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并于各所述第三支架(3)上均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3)包括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的上部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板体的下部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
所述第三板体的上部与所述第一板体(1011)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三板体下部的第三连接孔(301)。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1011)上设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0112);和/或,
所述第二板体(1012)上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10124)。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后围钣金(4)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
CN202222837728.2U 2022-10-26 2022-10-26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Active CN2185776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37728.2U CN218577685U (zh) 2022-10-26 2022-10-26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37728.2U CN218577685U (zh) 2022-10-26 2022-10-26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77685U true CN218577685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74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37728.2U Active CN218577685U (zh) 2022-10-26 2022-10-26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776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96429B2 (en) Longitudinal frame for the chassis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US1071746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JP6600873B2 (ja) 車体構造
CN107891911B (zh) 电池包车身一体化结构及汽车
JP2017144946A (ja) 車体構造
JP2012081877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729014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8577685U (zh) 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JP2009056926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6168422A (ja) 車両のバンパーフレーム構造
JP2008284923A (ja) 車両のバンパー取付構造
CN219192319U (zh) 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730574U (zh) 后围裙总成构造
KR20100034485A (ko) 차량의 오프셋 충돌 보강구조
CN219969538U (zh) 外后视镜安装架、车门和车辆
CN219192050U (zh) 汽车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8431163U (zh)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17170791U (zh) 纵梁后段后轮罩总成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CN216734482U (zh) 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4355891U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213768733U (zh) 机舱上层支架总成的安装架、车辆机舱前围和车辆
CN217396646U (zh) A柱总成结构和车辆
CN213502046U (zh) 连接结构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