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31163U -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31163U
CN218431163U CN202223094145.1U CN202223094145U CN218431163U CN 218431163 U CN218431163 U CN 218431163U CN 202223094145 U CN202223094145 U CN 202223094145U CN 218431163 U CN218431163 U CN 2184311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b
bracket
airbag
ai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941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
王维松
郭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9414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311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311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311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所述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适于连接于仪表板骨架;安全气囊壳,所述安全气囊壳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连接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端部且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所述第一子支架与所述第二子支架相连,且所述第一子支架连接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底部,所述第二子支架与所述仪表板副管梁相连。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可实现对安全气囊的稳定支撑,避免安全气囊在车内大幅度振动带动其它部件产生异响,减少车内噪音,提升整车的内饰感知质量,第二连接支架为分体设计,可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具有该安全气囊安装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汽车驾驶安全方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乘客安全气囊已经是汽车不可缺少的一种配置,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辆在颠簸路面行驶时,副驾驶气囊安装若刚度不足,会带动仪表板振动,会导致仪表板产生异响问题,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可保证安全气囊稳定地安装于副仪表板,减小振动噪音,降低异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适于连接于仪表板骨架;安全气囊壳,所述安全气囊壳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连接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端部且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所述第一子支架与所述第二子支架相连,且所述第一子支架连接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底部,所述第二子支架与所述仪表板副管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可将安全气囊壳连接于固定于仪表板骨架和仪表板副管梁,从而提升安全气囊的连接稳定性,且可实现对安全气囊的稳定支撑,避免安全气囊在车内大幅度振动带动其它部件产生异响,减少车内噪音,提升整车的内饰感知质量,且第二连接支架为分体式的设计,利于降低设计难度和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所述第一子支架包括第一板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板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弯折相连,所述第一板体部贴合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底部;所述第二子支架包括第二板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板体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相连,所述第二板体部的前端与所述仪表板副管梁的外周壁贴合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相连且使所述第一板体部与所述第二板体部相对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所述第二板体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一板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β,且满足:25°≤α≤35°,115°≤β≤125°。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所述第二板体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所述第二板体部设有多个所述减重孔,且多个所述减重孔的至少两个的形状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横向两侧边沿均设有加强翻边,所述加强翻边沿纵向贯穿分布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均设有安装凸起,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凸起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端部相连,所述安装凸起设有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中间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弯折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弯折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支架贴合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安全气囊壳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所述中间连接板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弯折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子板背离所述第二子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子板背离所述第一子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子板的连接处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子板的连接处设有连接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与仪表板骨架、仪表板副管梁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与仪表板骨架、仪表板副管梁的装配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支架与仪表板副管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无第二连接支架);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的主视图(无第二连接支架);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另一个视角);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另一个视角)。
附图标记: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100,
第一连接支架1,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中间连接板13,第一子板131,第二子板132,连接筋14,第二连接支架2,第一子支架21,第一板体部211,第一连接部212,第二子支架22,第二板体部221,连接翻边222,第二连接部223,减重孔224,加强翻边23,安装支架3,安装凸起31,加强筋32,安全气囊壳4,
仪表板骨架200,仪表板副管梁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100,可使得安全气囊稳定地安装于车辆上,保证安全气囊壳4所处的状态稳定可靠,避免安全气囊壳4大幅晃动带动仪表板产生异响,降低整车噪音,提升车内感知质量。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100,包括:安装支架3、安全气囊壳4、第一连接支架1和第二连接支架2。其中,安全气囊壳4可为车内的副驾驶气囊。
安装支架3适于连接于仪表板骨架200,如图1-图3所示,安装支架3固定连接于仪表板骨架200的前侧,如安装支架3通过连接件连接于仪表板骨架200,也可通过焊接或其它连接方式连接于仪表板骨架200。
安全气囊壳4安装于安装支架3,安装支架3的中部形成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的两侧均敞开,且安装空间的一侧朝上适于朝向车内空间敞开,安装空间的另一侧适于朝向车辆的前下部敞开。安全气囊壳4安装于安装支架3的安装空间处,安全气囊壳4位于安装空间内且至少部分从安装空间的下侧伸出以用于与第一连接支架1和第二连接支架2相对固定。同时,安全气囊壳4内形成有气囊安装空间,可将安全气囊安装于气囊安装空间内,且在气囊安装空间的上侧露出,这样,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安全气囊可从气囊安装空间的上侧弹出,从而对与之相对应的车内人员进行保护,提高乘员安全性。
第一连接支架1连接于安全气囊壳4的端部,且第一连接支架1与安装支架3相连,即安全气囊壳4的端部可通过第一连接支架1固定连接于安装支架3,以使安全气囊壳4与仪表板骨架200相对固定。其中,在实际设计时,可将第一连接支架1设置为两个,且两个第一连接支架1分别设置于安全气囊壳4的两端,以使安全气囊壳4的两端均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支架1连接固定于安装支架3,从而增强安全气囊壳4相对于安装支架3以及仪表板骨架200的连接稳定性。
以及,第二连接支架2连接于安全气囊壳4的底部,且第二连接支架2用于与仪表板副管梁300相连,换言之,安全气囊壳4也可通过第二连接支架2固定连接于仪表板副管梁300,以增加安全气囊壳4在车体内的连接位置,增强连接可靠性。其中,安全气囊壳4的底部可支撑于第二连接支架2,以使安全气囊壳4的部分重量承载至仪表板副管梁300。由此,可使得位于安全气囊壳4内的安全气囊处于稳定状态,安全气囊不会带动安全气囊壳4以及其它相邻的部件振动,从而避免安全气囊壳4在车体内晃动,从而避免安全气囊产生大幅度的摆动与车内的其它部件产生相对位移,防止安全气囊带动车内的其它部件产生振动异响,进而降低车内噪音,保证仪表板区域的稳定性,减少异响问题,提升车辆内饰感知质量。在具体安装时,可将第二连接支架2的宽度设计较大,以使第二连接支架2支撑于安全气囊壳4底部的中间位置,即减少了第二连接支架2的数量,又可保证安全气囊壳4两侧的支撑力较为均匀。
其中,第二连接支架2包括第一子支架21和第二子支架22,其中,第一子支架21和第二子支架22可分别成型,在成型之后进行连接固定,如二者为焊接固定,由此,利于降低第二连接支架2的成型难度,提升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
第一子支架21与第二子支架22相连,如第一子支架21与第二子支架22贴合相连,且在贴合位置处进行焊接固定,从而增强焊接稳定性。且第一子支架21连接于安全气囊壳4的底部,第二子支架22与仪表板副管梁300相连,第一子支架21可与安全气囊壳4的底部相对固定,同时,将第二子支架22与仪表板副管梁300相对固定,以使安全气囊以及安全气囊壳4的重量可传递至第一子支架21,再通过第二子支架22传递至仪表板副管梁300,实现安全气囊壳4与仪表板副管梁300之间的连接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100,可将安全气囊壳4连接于固定于仪表板骨架200和仪表板副管梁300,从而提升安全气囊壳4的连接稳定性,且可实现对安全气囊的稳定支撑,避免安全气囊在车内大幅度振动带动其它部件产生异响,减少车内噪音,提升整车的内饰感知质量,且第二连接支架2采用分体式的设计,利于降低第二连接支架2的整体加工难度,降低加工成本,减少第二连接支架2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子支架21包括第一板体部211和第一连接部212,其中,第一板体部211和第一连接部212均构造为板状,且第一板体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2弯折相连,以使第一板体部211和第一连接部212处于不同的平面内。具体地,在实际安装时,将第一板体部211与安全气囊壳4的底部相连,如第一板体部211的上表面与安全气囊壳4的底面贴合,且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相连,以增强第二连接支架2与安全气囊壳4的接触面积,且可实现对安全气囊壳4的稳定支撑。
第二子支架22包括第二板体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3,第二板体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3均构造为板状,第二板体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23弯折相连,以使第二板体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23处于不同的平面内,且在实际安装时,可将第二板体部221的前端与仪表板副管梁300的外周壁贴合相连,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3贴合相连且使第一板体部211与第二板体部221相对分布。
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3贴合叠置连接为一个整体,第一板体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2之间形成夹角,第二板体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23之间形成夹角,以使第二连接支架2整体构造为“几”字型结构,以使第二连接支架2具有较高的连接稳定性。
其中,如图8所示,在第二板体部221的前端设有连接翻边222,连接翻边222形成有弧形连接边,弧形连接边可与仪表板副管梁300的外周壁贴合相连,以使第二连接支架2与仪表板副管梁300具有较大的接触面,从而增强安全气囊壳4相对于仪表板副管梁300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板体部22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第一板体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2之间的夹角为β,且满足:25°≤α≤35°,115°≤β≤125°,如可将第二板体部22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设置为28°、30°或33°,且将第一板体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17°、120°或123°,由此,可使得第二板体部221的前端能够与仪表板副管梁300相连,同时第一板体部211又可与安全气囊壳4稳定地贴合接触,实现第二连接支架2在安全气囊壳4与仪表板副管梁300之间的稳定连接。
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板体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2之间的夹角也可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25°,同样利于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3能够稳定地面接触,且可将安全气囊壳4的重力平稳地传递至仪表板副管梁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支架22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224,第二连接部223和/或第二板体部221设有减重孔224,即可在第二连接部223上设置减重孔224,也可在第二板体部221上设置减重孔224,或者二者同时设置减重孔224,即减重孔224可设置为一个、两个甚至多个,从而使得减重孔224可有效地减轻第二连接支架2的整体重量,从而利于实现轻量化设计。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223设有一个减重孔224,且该减重孔224构造为矩形孔。第二板体部221设置有多个减重孔224,且多个减重孔224中的至少两个的形状不同,具体地,第二板体部221设置有三个减重孔224,三个减重孔224中的两个构造为长条形,且另一个构造为椭圆形,椭圆形的减重孔224位于两个长条形的减重孔224之间,由此,可有效地减轻第二子支架22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支架2的横向两侧边沿均设有加强翻边23,如图7所示,在第二连接支架2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均设有加强翻边23,加强翻边23相对于第二连接支架2弯折,以使第二连接支架2近似槽状。
具体地,加强翻边23沿纵向贯穿分布于第二连接支架2,以使加强翻边23可对第二连接支架2的长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均起到加强的作用,如图1所示,第一子支架21和第二子支架22均设有加强翻边23,以使第一子支架21和第二子支架22均可通过加强翻边23进行结构强化,第一子支架21的加强翻边23从第一板体部211的自由端延伸至第一连接部212的自由端,同时第二子支架22的加强翻边23从第二板体部221的自由端延伸至第二连接部223的自由端,由此,可有效地增强第二连接支架2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的两端均设有安装凸起31,第一连接支架1为两个,且两个第一连接支架1分别位于安装支架3的两端,以使安全气囊壳4可通过两个第一连接支架1固定安装于安装支架3,从而使得安全气囊壳4与安装支架3的稳定连接。在具体连接时,第一连接支架1的一端与安装凸起31相连,且第一连接支架1的另一端与安全气囊壳4的端部相连。
如图5和图6所示,安装支架3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一个安装凸起31,安装凸起31构造为盒状凸起,且安装凸起31的端部形成有连接面,进而在实际连接时,将第一连接支架1与连接面贴合且可焊接或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
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安装凸起31设有加强筋32,加强筋32可设置在安装凸起31的内部,以对安装凸起31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如图6所示,加强筋32构造为倒T型结构,即加强筋32包括交叉相连的两段子筋,以通过两段子筋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对安装凸起31进行结构强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支架1包括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和中间连接板13,如图9和图10所示,中间连接板13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之间,即中间连接板1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11弯折相连且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2弯折相连,以使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可位于不同的平面内,从而与不同的结构面贴合连接。
第一连接板11与安装支架3贴合相连,第二连接板12与安全气囊壳4相连,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板11与安装凸起31的连接面贴合以进行固定,同时,第二连接板12与安全气囊壳4的端面贴合以进行固定,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支架1分别与安装凸起31、安全气囊壳4贴合固定,增大连接面,提升连接强度,进而将安全气囊壳4与安装支架3稳定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连接板13包括第一子板131和第二子板132,第一子板131和第二子板132弯折相连,即中间连接板13包括弯折相连的两部分子板,如第一子板131和第二子板132垂直相连。
其中,第一连接板11与第一子板131背离第二子板132的一端相连,第二连接板12与第二子板132背离第一子板131的一端相连,第一子板131和第二子板132的连接处、第二连接板12与第二子板132的连接处和/或第一连接板11与第一子板131的连接处设有连接筋14,即可在第一子板131和第二子板132的连接处设置连接筋14,或者第二连接板12与第二子板132的连接处设置连接筋14,再或者第一连接板11与第一子板131的连接处设有连接筋14,或者任意两个连接处设有连接筋14,即可灵活地设置连接筋14的数量,以增强连接强度。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连接板11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子板131沿竖向延伸,第一子板131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11相连,同时,第二子板132也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子板132与第一子板131的下端相连,且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子板132分别相对于第一子板131朝相反的方向延伸,同时,第二连接板12沿竖向延伸,第二连接板12的上端与第二子板132相连。由此,可使得第一连接支架1构造为多段弯折结构,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内,如二者垂直分布,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板11可与安装凸起31有效地贴合,同时第二连接板12与安全气囊壳4有效地贴合,保证第一连接支架1在安装支架3和安全气囊壳4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可在第一连接支架1的相邻两个弯折部分之间设置连接筋14,即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子板131和第二子板132的连接处、第二连接板12与第二子板132的连接处和第一连接板11与第一子板131的连接处均设有连接筋14,从而使得每相邻的两个弯折部分之间的连接强度均较大,增强第一连接支架1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100,可将安全气囊壳4连接于固定于仪表板骨架200和仪表板副管梁300,从而提升安全气囊壳4的连接稳定性,且可实现对安全气囊壳4在XYZ三方向的稳定支撑,避免安全气囊在车内大幅度振动带动其它部件产生异响,提升副气囊本体模态,降低副气囊产生异响的可能性,减少车内噪音,提升整车的内饰感知质量。
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适于连接于仪表板骨架;
安全气囊壳,所述安全气囊壳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
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连接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端部且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
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所述第一子支架与所述第二子支架相连,且所述第一子支架连接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底部,所述第二子支架与仪表板副管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支架包括第一板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板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弯折相连,所述第一板体部贴合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底部;
所述第二子支架包括第二板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板体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相连,所述第二板体部的前端与所述仪表板副管梁的外周壁贴合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相连且使所述第一板体部与所述第二板体部相对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一板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夹角为β,且满足:25°≤α≤35°,115°≤β≤1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部设有多个所述减重孔,且多个所述减重孔的至少两个的形状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横向两侧边沿均设有加强翻边,所述加强翻边沿纵向贯穿分布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均设有安装凸起,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凸起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安全气囊壳的端部相连,所述安装凸起设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中间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弯折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弯折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支架贴合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安全气囊壳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板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弯折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子板背离所述第二子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子板背离所述第一子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子板的连接处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子板的连接处设有连接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安装组件。
CN202223094145.1U 2022-11-21 2022-11-21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84311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4145.1U CN218431163U (zh) 2022-11-21 2022-11-21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4145.1U CN218431163U (zh) 2022-11-21 2022-11-21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31163U true CN218431163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74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94145.1U Active CN218431163U (zh) 2022-11-21 2022-11-21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311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00437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917631B2 (ja) 車両用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車両搭載用フレーム構造体
WO2014119363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WO2006075804A1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110304152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202002916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040140694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20029161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21075089A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17144946A (ja) 車体構造
JP2017144955A (ja) 車体構造
JP610600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3807325B2 (ja) 車体骨格構造
JP2020029163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8431163U (zh)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115107883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6984574B2 (ja) 自動車のパネル構造、及び自動車のパネル組付け方法
CN112109810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9969538U (zh) 外后视镜安装架、车门和车辆
CN219192319U (zh) 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197853U (zh) 座椅支撑骨架总成、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15097385U (zh) 流水槽结构及车辆
CN218786026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