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6107U -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6107U
CN218806107U CN202223167418.0U CN202223167418U CN218806107U CN 218806107 U CN218806107 U CN 218806107U CN 202223167418 U CN202223167418 U CN 202223167418U CN 218806107 U CN218806107 U CN 218806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frame
swing arm
arm mounting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674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博宇
唐成
吴肖
李岩
鲍涛
尹坤朋
刘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674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6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6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6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所述纵梁车架包括下纵梁;位于所述下纵梁上部的上纵梁,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连接;以及上摆臂安装结构,所述上摆臂安装结构固定于所述上纵梁的外侧面;下摆臂安装结构,所述下摆臂安装结构固定于所述下纵梁的外侧面。

Description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本发明涉及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背景技术
电动车的车身底盘集成程度备受关注。如图8所示,常见的设计是在车身地板底架上安装电池,在底架的前后两端安装车身纵梁18,在车身纵梁18之间安装连接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的副车架19。
但是这样的底座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车身底盘的模块化和集成化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的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纵梁车架,所述纵梁车架包括:
下纵梁;
位于所述下纵梁上部的上纵梁,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连接;以及
上摆臂安装结构,所述上摆臂安装结构固定于所述上纵梁的外侧面;
下摆臂安装结构,所述下摆臂安装结构固定于所述下纵梁的外侧面。
可选地,纵梁车架还还包括立柱,所述上纵梁与所述下纵梁的一端通过所述立柱连接,所述上纵梁与所述下纵梁的另一端对应形成搭接;过孔,所述过孔由所述上纵梁、所述下纵梁与所述立柱围合形成。
可选地,所述上摆臂安装结构包括两个上摆臂安装部,两个所述上摆臂安装部分设在所述过孔的两侧;所述下摆臂安装结构包括两个下摆臂安装部,一个所述下摆臂安装部为于所述过孔的下部,另一个所述下摆臂安装部远离所述过孔,并与所述下纵梁与所述立柱连接的部分相对。
可选地,所述过孔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朝下延伸,以形成延伸孔,所述延伸孔位于所述下纵梁,所述延伸孔用于使转向机连杆通过。
可选地,还包括后摆臂安装部,所述后摆臂安装部位于所述下纵梁的外侧壁。
可选地,还包括减震塔,所述减震塔位于所述上纵梁远离所述过孔一侧的表面。
可选地,在所述上纵梁的端部设置有上插接部,在所述下纵梁的端部设置有下插接部,所述上插接部和下插接部对应与车辆的上缓冲梁和下缓冲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纵梁车架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所述底座包括电池框架,所述电池框架,所述电池框架用于承载动力电池;
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池框架前端的前舱框架总成;
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池框架后端的后舱框架总成,所述前舱框架总成和所述后舱框架总成均包括两个如上述的纵梁车架,两个所述纵梁车架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纵梁车架上还设置有第一固定面和第二固定面,所述第一固定面与所述第二固定面垂直设置;所述电池框架包括电池框纵梁,所述第一固定面在水平方向上搭接于所述电池框纵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固定面在竖直方向上与电池框纵梁的侧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将副车架的功能集成于纵梁车架以使得纵梁车架能够固定悬挂系统,从而避免再设置副车架结构所造成的底座装配复杂,占用空间大以及模块化集成化效率低的问题,显著地减少了整车零件数量,提高了电动汽车底座的模块化和集成化。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说明书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纵梁车架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纵梁车架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纵梁车架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纵梁车架与悬架和中央转向机的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纵梁车架与悬架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纵梁车架的传力路径示意图;
图8是现有技术中,车身和底盘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其中,车辆的长度方向为图中x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为y向,车辆的高度方向为z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纵梁车架7,纵梁车架7包括下纵梁2,位于下纵梁2上部的下纵梁1,上纵梁1和下纵梁2连接。纵梁车架7还包括一组上摆臂安装结构101,上摆臂安装结构101固定于上纵梁1的外侧面;以及一组下摆臂安装结构201,下摆臂安装结构201固定于下纵梁2的外侧面。
如图1和图3中所展示的纵梁车架7的侧面为外侧面,外侧面为纵梁车架7朝向汽车整体结构外侧的表面。如图1所示一组下摆臂安装结构201和一组上摆臂安装结构101为用于固定悬架的上摆臂和下摆臂的结构。
通过将副车架的功能集成于纵梁车架7以使得纵梁车架7能够固定悬挂系统,从而避免再设置副车架结构所造成的底座装配复杂,占用空间大以及模块化集成化效率低的问题,显著地减少了整车零件数量,提高了电动汽车底座的模块化和集成化。
可选地,纵梁车架7为一体结构,例如,纵梁车架7通过注塑、铸造或冲压的方式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纵梁车架7的结构强度,通过高压真空铸铝一体成型技术形成的一体的纵梁车架7。
这样,能够能显著提升纵梁车架7的结构效率,降低结构重量,并为整车上实现的乘员舱与下车身-底盘模块化分离组合提供了物理结构支持。
具体地,参见图1纵梁车架7还包括立柱3,上纵梁1与下纵梁2的一端通过立柱3连接,上纵梁1与下纵梁2的另一端对应形成搭接。上纵梁1、下纵梁2与立柱3围合形成过孔5。
其中,立柱3具有设定的高度,能够将上纵梁1保持在与悬架的上摆臂位置相适配的高度。通过设置立柱3,以使得上纵梁1和下纵梁2通过立柱3连接的一端能够相互间隔,从而增加了纵梁车架7与汽车的缓冲梁的连接点数量。过孔5用于容许汽车的动力半轴或转向机等部件穿过。
如图1和图3所示,图1和图3所展示的侧面朝向汽车的外侧。一组上摆臂安装结构101包括两个上摆臂安装部,两个上摆臂安装部分设在过孔5的两侧。一组下摆臂安装结构201包括两个下摆臂安装部,一个下摆臂安装部位于过孔5的下部,另一个下摆臂安装部远离过孔5,并与下纵梁2与立柱3连接的部分相对。
例如,过孔5成近似矩形或方形的结构,转角部分成圆弧状。可知,过孔5也可以为圆形或弧形,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需要为准。上摆臂安装部可以是由纵梁车架7外侧面向外伸出一定距离的两个连接板构成。在两个连接板相对应的位置开设连接孔。可知,上摆臂安装部也可以不是安装板的结构,以能够与悬架的摆臂形成对应的连接为准。
图5和图6为悬架与纵梁车架7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悬架上摆臂12成弧形,其两端分别与位于过孔5转角处的上摆臂安装部连接。具体地,悬架上摆臂12的端部嵌入两个连接板之间,并通过连接孔与连接板铰接。悬架下摆臂13与下摆臂安装部的连接方式与悬架上摆臂12和上摆臂安装部的安装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这样的方式,纵梁车架7能够为悬架提供稳定的结构支撑,同时能够有效地传递悬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保证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避免在汽车上设置副车架结构,显著地提高了汽车底座的集成化。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展示的是汽车设置有中央转向机的情况下,纵梁车架7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纵梁车架7的内侧面,过孔5朝下延伸,形成延伸孔501,延伸孔501位于下纵梁2上,如图5所示,延伸孔501用于使转向机连杆15通过。
参见图1和图2,图2为纵梁车架7的内侧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中的延伸孔501由近似方形的过孔5的后侧面向下延伸,并位于下纵梁2。下摆臂安装部位于延伸孔501的前侧。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让转向机连杆15结构,同时减小了上纵梁1和下纵梁2之间的孔洞数量,保证了纵梁车架7的结构强度。
可知的,也可以不设置延伸孔501。例如,图3为汽车不设置中央转向机,但设置有后摆臂16的情况下,纵梁车架7的结构示意图。在图3中纵梁车架7还包括后摆臂安装部202,后摆臂安装部202位于下纵梁2的外侧壁。后摆臂安装部202也是由两个相对的安装板构成,在安装板上设置有能够与后摆臂16铰接的连接孔。参见图6,图6中的纵梁车架7与后摆臂16铰接。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后摆臂安装部202集成在纵梁车架7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纵梁车架7的集成度,减少了装配零部件。
参见图1-图4,纵梁车架7还包括减震塔6,上纵梁1成拱形,减震塔6位于上纵梁1的拱出位置的端面。如图5和图6所示的减震塔6容纳有减震器14。减震塔6由拱出位置的端面向上凸出以形成,在减震塔6的顶端设置有通孔601,以使减震器14的局部穿过。
通过这样的方式,纵梁车架7一体形成减震塔6,减少了汽车底座的零部件,进一步提升底座的模块化、集成化。
参见图1,在上纵梁1的端部设置有上插接部602,在下纵梁2的端部设置有下插接部603,上插接部602和下插接部603对应与图4中的上缓冲梁8和下缓冲梁9固定连接。在上缓冲梁8和下缓冲梁9与上插接部602和下插接部603相对应的连接位置,设置有适配的插槽(图中未示出)。在插槽和上插接部602和下插接部603上开设对应的螺栓孔,螺栓从外侧穿过螺栓孔与缓冲梁结构内的螺纹连接并紧固,以此方式提高上缓冲梁8和下缓冲梁9和纵梁车架7之间的连接强度。可知,也可以不设置螺栓孔,缓冲组件和纵梁车架7之间可以是焊接或铆接。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形成如图7中示出的AC和BC两条传力路径,纵梁车架7具有全新的纵向传力路径结构。有效地提高了整车纵向载荷能力。针对整车纵向载荷,来自汽车上缓冲梁8的载荷经过上纵梁1结合其内部加强筋形成路径A;来自汽车下缓冲梁9的载荷经过下纵梁2结合其内部加强筋形成路径B;上纵梁1和下纵梁2的后段的连接位置将路径A和B合并,形成路径C,最终传递至车身门槛10。后段连接位置位于减震塔6的后侧,也即远离车头的一侧。
可知,车身门槛10可以为电池框架的电池框纵梁,也可以不是电池框架的结构,而是单独的车身门槛结构。
可选地,参见图1-4,纵梁车架7的下纵梁2在水平方向朝内弯曲以形成弯曲部4,纵梁车架7的上纵梁1与下纵梁2形成搭接的部分位于弯曲的位置。在弯曲部4的侧壁设置加强筋,以进一步提高纵梁车架7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行驶底座,参见图4行驶底座包括:电池框架,电池框架用于承载动力电池;固定连接于电池框架前端的前舱框架总成;固定连接于电池框架后端的后舱框架总成,前舱框架总成和后舱框架总成均包括两个上述的纵梁车架7,两个纵梁车架7相对设置。电池框架由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电池框纵梁组成。电池框纵梁可以作为车身门槛10。
通过这样的方式,纵梁车架7与电池框架模块化连接,进一步提高了汽车底座的组装效率。
可选地,如图4所示,纵梁车架7上还设置有第一固定面604和第二固定面605,第一固定面604与第二固定面605垂直设置,第一固定面604在水平方向上搭接于电池框纵梁的上表面,第二固定面605在竖直方向上与电池框纵梁的侧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面604与第二固定面605位于纵梁车架7远离上插接部602和下插接部603的一侧的端部。
可选地,为了增加纵梁车架7的结构强度,在两个相对的纵梁车架7之间设置下横梁11,通过下横梁11将两个纵梁车架7连接。
通过电池框纵梁通过第一固定面604和第二固定面605形成搭接的方式,能够承受并传导来自纵梁车架7的撞击力。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纵梁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纵梁;
位于所述下纵梁上部的上纵梁,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连接;以及
上摆臂安装结构,所述上摆臂安装结构固定于所述上纵梁的外侧面;
下摆臂安装结构,所述下摆臂安装结构固定于所述下纵梁的外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立柱,所述上纵梁与所述下纵梁的一端通过所述立柱连接,所述上纵梁与所述下纵梁的另一端对应形成搭接;
过孔,所述过孔由所述上纵梁、所述下纵梁与所述立柱围合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梁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安装结构包括两个上摆臂安装部,两个所述上摆臂安装部分设在所述过孔的两侧;
所述下摆臂安装结构包括两个下摆臂安装部,一个所述下摆臂安装部为于所述过孔的下部,另一个所述下摆臂安装部远离所述过孔,并与所述下纵梁与所述立柱连接的部分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梁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朝下延伸,以形成延伸孔,所述延伸孔位于所述下纵梁,所述延伸孔用于使转向机连杆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摆臂安装部,所述后摆臂安装部位于所述下纵梁的外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梁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塔,所述减震塔位于所述上纵梁远离所述过孔一侧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纵梁的端部设置有上插接部,在所述下纵梁的端部设置有下插接部,所述上插接部和下插接部对应与车辆的上缓冲梁和下缓冲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纵梁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车架为一体结构。
9.一种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框架,所述电池框架用于承载动力电池;
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池框架前端的前舱框架总成;
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池框架后端的后舱框架总成,所述前舱框架总成和所述后舱框架总成均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纵梁车架,两个所述纵梁车架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车架上还设置有第一固定面和第二固定面,所述第一固定面与所述第二固定面垂直设置;
所述电池框架包括电池框纵梁,所述第一固定面在水平方向上搭接于所述电池框纵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固定面在竖直方向上与电池框纵梁的侧表面固定连接。
CN202223167418.0U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Active CN218806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7418.0U CN218806107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7418.0U CN218806107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6107U true CN218806107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9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67418.0U Active CN218806107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61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22265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프레임
CN114228833B (zh)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JP2021075089A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113998009A (zh)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CN213292434U (zh) 全地形车
CN211731556U (zh) 前副车架总成
CN211195824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CN218806107U (zh)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CN210126555U (zh) 铝合金前副车架
CN210912613U (zh) 具有吸能功能的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12109810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9406618U (zh) 车辆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21316373U (zh) 前减震塔的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6833937U (zh) 汽车减振塔总成及汽车
CN217146150U (zh)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19406620U (zh) 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18777593U (zh) 前副车架的固定结构、承载式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2368651U (zh) 车架以及汽车
CN219163568U (zh) 一种新型ctc电池包箱体及电池包
CN220948173U (zh) 后副车架、底盘结构及车辆
CN213502579U (zh) 一种汽车车架总成
CN213138934U (zh)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的轻量化下车体平台
CN220842700U (zh) 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12979859U (zh) 全地形车
CN218877395U (zh) 一种全承载客车车架前桥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