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92434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92434U
CN213292434U CN202021235409.9U CN202021235409U CN213292434U CN 213292434 U CN213292434 U CN 213292434U CN 202021235409 U CN202021235409 U CN 202021235409U CN 213292434 U CN213292434 U CN 213292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terrain vehicle
power battery
power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3540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3540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92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92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92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能源舱、驾驶舱和动力舱,所述驾驶舱设置于所述能源舱的后侧,所述动力舱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后侧,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设置于所述能源舱;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设置于所述动力舱;货箱,所述货箱位于所述动力舱的上方。通过将车架中的能源舱、驾驶舱、动力舱和货箱如此设置,可以使全地形车更具合理性,从而使车身更加稳定,车身的安全性也会更高,并且在能源舱安装有动力电池,动力舱安装有动力总成,可以形成一种混合动力全地形车结构。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车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全地形车作为集运动、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一种车辆,能够在沙滩、雪地、山路等多种地形下进行行驶。全地形车的灵活性强,应用非常广泛。
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主体大多为焊接成的整体,而且整体的框架设计主要适用于燃油类型的全地形车,无法适用于新能源的全地形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设计合理,车身也更加稳定,可以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能源舱、驾驶舱和动力舱,所述驾驶舱设置于所述能源舱的后侧,所述动力舱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后侧,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设置于所述能源舱;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设置于所述动力舱;货箱,所述货箱位于所述动力舱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通过将车架中的能源舱、驾驶舱、动力舱和货箱如此设置,可以使全地形车更具合理性,从而使车身更加稳定,车身的安全性也会更高,并且在能源舱安装有动力电池,动力舱安装有动力总成,可以形成一种混合动力全地形车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全地形车还包括: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客座椅设置于所述驾驶舱且在所述驾驶舱内并排设置,所述动力电池位于所述乘客座椅的前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驾驶舱在所述乘客座椅的前方设置有仪表台,所述动力电池位于所述仪表台的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机,所述发电机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侧,所述发动机固定在所述动力舱内,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动力舱内且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后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总成还包括: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位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与所述变速器的输入轴驱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全地形车包括后桥,所述后桥位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下方,以及位于所述变速器的后方,且所述后桥的壳体固定在所述变速器的壳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驾驶舱包括:前底梁;所述能源舱包括:前支撑组件,所述前支撑组件连接在所述前底梁上且向上延伸,所述前支撑组件形成有用于放置动力电池的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支撑组件包括:前竖梁和前顶梁,所述前竖梁连接在所述前底梁和所述前顶梁之间,所述前竖梁上设置有第一动力电池安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竖梁为两个且包括:第一前竖梁和第二前竖梁,所述第一前竖梁和所述第二前竖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前竖梁和所述第二前竖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动力电池安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盘包括:第一边纵梁;所述前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侧竖梁和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竖梁和所述第一边纵梁之间,所述第一侧竖梁连接在所述前顶梁和所述第一连接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梁上设置有第二动力电池安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盘还包括:第一边竖梁,所述第一边竖梁连接在所述第一边纵梁上;所述前支撑组件还包括:斜支撑梁,所述斜支撑梁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一边竖梁之间,所述第二动力电池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斜支撑梁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盘还包括:第二边纵梁和第二边竖梁,所述第二边纵梁与所述第一边纵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边竖梁连接在所述第二边纵梁上;所述前支撑组件包括:第二侧竖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二侧竖梁连接在所述前顶梁和所述第二边竖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竖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支撑组件包括:顶弯折梁、底横梁和连接竖梁,所述顶弯折梁连接在所述第二边竖梁和所述第二前竖梁之间,所述底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二边竖梁上且位于所述顶弯折梁的下方,所述连接竖梁连接在所述顶弯折梁和所述底横梁之间,所述连接竖梁设置有第三动力电池安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支撑组件还包括:底支撑梁,所述底支撑梁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底横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支撑梁上,所述底支撑架设置有支撑平面,所述支撑平面支撑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驾驶舱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中横梁;所述动力舱包括:与所述中横梁相连接的后下纵梁和发动机安装组件,所述后下纵梁为两个且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发动机安装组件设置于两个所述后下纵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动机安装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动机横支撑杆和至少两个发动机纵支撑杆,至少两个所述发动机横支撑杆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下纵梁上且在纵向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发动机纵支撑杆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且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纵支撑杆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动机横支撑杆包括:横段和弯折段,所述横段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下纵梁之间,所述弯折段与所述横段相连接且朝向外上方延伸,所述发动机纵支撑杆连接在所述所述弯折段的端部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盘包括:中底梁和中竖梁,所述中竖梁连接在所述中底梁的端部且向上延伸;所述动力舱包括:后上纵梁、后上横梁和货箱安装组件,所述后上纵梁为两个,所述后上纵梁连接在所述中竖梁和所述后上横梁之间,所述货箱安装组件安装在两个所述后上纵梁和所述后上横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货箱安装组件包括:横杆、纵杆和竖杆,所述横杆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上纵梁之间,所述纵杆连接在所述横杆和所述后上横梁之间,所述竖杆连接在所述纵杆上且向下延伸,所述竖杆的下端为驱动电机安装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驾驶舱包括:第一边纵梁、第二边纵梁和油箱支撑板,所述第一边纵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油箱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边纵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驾驶舱还包括:中横梁,所述中横梁为两个,两个所述中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边纵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之间,所述油箱支撑板设置于两个所述中横梁、所述第一边纵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侧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D-D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第二侧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整体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俯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带有油箱支撑板的全地形车的局部车架第一角度示意图;
图14是带有油箱支撑板的全地形车的局部车架第二角度示意图;
图15是带有货箱安装组件的全地形车的局部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16是货箱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动力舱仰视方向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带有油箱的全地形车的局部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带有油箱支撑板的全地形车的局部车架第三角度示意图;
图20是三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三通接头的部分剖视图;
图22是带有控制器的全地形车的局部车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全地形车1;
车架10;能源舱11;外附件110;
驾驶舱12;仪表台120;油箱支撑板121;油箱底护板122;油箱123;
前桥安装组件13;底盘14;前底梁140;第一边纵梁141;第一边竖梁142;
第二边纵梁143;第二边竖梁144;中横梁145;油箱安装支架1450;
中竖梁146;中底梁147;前支撑组件15;前竖梁150;
第一前竖梁1500;第二前竖梁1501;第一动力电池安装部1502;
前顶梁151;第一侧竖梁152;第一连接梁153;第二动力电池安装部1530;
斜支撑梁154;第二侧竖梁155;第二连接梁156;
顶弯折梁157;底横梁158;连接竖梁159;第三动力电池安装部1590;
底支撑梁160;第一支撑梁1600;第二支撑梁1601;
支撑架161;支撑平面1610;缓冲垫1611;
动力舱17;后下纵梁170;发动机安装组件171;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
横段17100;弯折段17101;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发动机固定架17110;
后上纵梁172、后上横梁173;货箱安装组件174;
横杆1740;纵杆1741;竖杆1742;电机安装支架17420;安装孔17421;
顶棚架18;顶棚梁180;三通接头181;
动力电池20;安装耳21;
动力总成30;发动机31;发电机32;驱动电机33;
发动机安装支架40;第一侧安装支架41;第二侧安装支架42;加强板420;
连接架43;缓冲套筒44;连接板45;
后桥50;驾驶员座椅60;乘客座椅70;
控制器80;前减震器90;前传动轴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2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全地形车1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1包括:车架10、动力电池20和动力总成30,车架10包括驾驶舱12,动力电池20设置于车架10的驾驶舱12前侧,动力总成30设置于车架10的驾驶舱12后侧,动力电池20与动力总成30电连接,以为动力总成30提供电能。如此分布的全地形车1整体结构布置合理,可以使得整车载荷分布均匀,可以提升全地形车1的行驶稳定性,而且通过将动力电池20设置于前侧,可以解决动力电池20的设置问题,这样无需将动力电池20放置在驾驶舱12内,可以驾驶舱12的安全性高,动力电池20的工作安全性也更高。还有,此种类型的车架10能够适用于新能源类型的全地形车1,例如混合动力的全地形车1。
结合图1、图2、图5、图8-图11、图13-图15、图18和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的车架10可以包括:能源舱11、驾驶舱12、动力舱17、前桥安装组件13和顶棚架18。其中,能源舱11设置于驾驶舱12的前侧,而且能源舱11设置于前桥安装组件13的后侧,动力舱17设置于驾驶舱12的后侧。
如图1、图2、图5、图8-图10、图12所示,能源舱11中设置有动力电池20,动力电池20固定安装在能源舱11内,动力电池20主要能够给全地形车1提供动力支持,通过将动力电池20设置在能源舱11,可以避免占用驾驶舱12和动力舱17的空间,并且动力电池20设置在能源舱11内,也更加合理,可以使得整车的载荷分布更加均匀,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全地形车1驾驶安全性。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1,通过合理布置能源舱11,可以解决动力电池20的安装问题,可以使得全地形车1能够适用于新能源类型,而且可以使得整车的载荷分布更加均匀,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全地形车1驾驶安全性。
如图1、图2、图5、图8-图10、图18所示,驾驶舱12可以供驾驶员和乘客乘坐,其内配置有驾驶员座椅60和乘客座椅70,并且驾驶员座椅60和乘客座椅70在驾驶舱12内并排设置,动力电池20位于乘客座椅70的前侧。驾驶舱12内设置有驾驶员座椅60和乘客座椅70,可以最大地利用驾驶舱12内的空间,并且驾驶员座椅60和乘客座椅70在驾驶舱12内并排设置,这样布置也更加合理,而将动力电池20设置于乘客座椅70的前侧,在于实际操作中,驾驶员座椅60前方可能设置有更多的部件,例如转向系统内的部件,这样无法存在多余的空间放置动力电池20,从而选择将动力电池20设置于乘客座椅70的前侧,可以合理利用乘客座椅70前侧的空间,可以使得全地形车1横向载荷分布均匀,整车稳定性更好。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动力舱17用于安装放置动力总成30,动力总成30包括发动机31、发电机32和驱动电机33,发电机32设置于发动机31的一侧,发动机31固定在动力舱17内,驱动电机33固定在动力舱17内,而且驱动电机33位于发动机31的后侧,驱动电机33与发电机32电连接。当启动全地形车1时,发动机31正常运转,发动机31带动发电机32运转,发电机32正常运转后可以给动力电池20充电,以及给驱动电机33传输电能,而驱动电机33又能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能够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使全地形车1正常行驶,并且发动机31、发电机32和驱动电机33如此设置,更加合理,也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空间,使动力舱17内放置动力总成30的空间更加的紧凑,从而减小动力总成30的占用空间。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1,通过在车架10内设置动力舱17,可以解决动力总成30的安装问题,而且该动力总成30通过合理设计发动机31、发电机32和驱动电机33的位置,可以提高动力总成30的集成度,可以减少动力总成30占用动力舱17的体积,可以提升全地形车1的整体可靠性。
如图1、图2、图5、图8-图11、图13-图15、图18和图19所示,前桥安装组件13设置在全地形车1的前端,例如,前端下侧,前桥安装组件13主要用于安装前桥,可以传递车架10与前轮之间的各向作用力,前桥安装组件13可以为钣金组合结构,其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制造完成后以整体结构的形式再固定在车架10上,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固定。
如图1、图2、图5、图8-图11、图13-图15、图18和图19所示,底盘14连接在前桥安装组件13的后侧,主要作用是支承、安装全地形车1的各部件和总成,形成全地形车1的整体结构,并且可以接受动力驱使,使全地形车1产生运动,从而能保证全地形车1能够正常行驶。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的车架10,通过在车架10上集成有能源舱11、驾驶舱12、动力舱17和前桥安装组件13,可以使车架10结构更加稳定和可靠,并且各个位置上的零部件设置得也很合理,能够更好地利用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驾驶时的安全性,以及能够适用于全能源类型的全地形车1。
下面结合车架10详细描述一下动力电池20在能源舱11处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2、图5和图8所示,能源舱11的外侧设置有外覆盖件110,驾驶舱12在乘客座椅70的前方设置有仪表台120,动力电池20位于仪表台120的前方,具体地,动力电池20位于外覆盖件110和仪表台120之间。将动力电池20设置于外覆盖件110和仪表台120之间,可以使动力电池20处于能源舱11的内部,并且外覆盖件110可以保护动力电池20不会受到损坏。例如,外覆盖件110可以包括上面板、前挡板和侧挡板,上面板设置在动力电池20的上方,前挡板设置在动力电池20的前方,侧挡板设置在动力电池20靠外的一侧,例如右侧。通过上述外覆盖件110可以有效保护动力电池20,可以避免异物接触到动力电池20。
其中,驾驶员座椅60设置在全地形车1的纵向中心线的第一侧上,乘客座椅70设置在全地形车1的纵向中心线的第二侧上,动力电池20的至少二分之一设置在第二侧。将驾驶员座椅60设置在第一侧上,乘客座椅70设置在第二侧上,更加合理,符合用户的驾驶习惯,由于驾驶员座椅60前设置有更多的设施和器件,将动力电池20的至少二分之一设置在第二侧,可以避免占用更多的第一侧的空间,可以避免影响驾驶员驾驶操作。其中,当第一侧为左侧时,第二侧为右侧,当第一侧为右侧时,第二侧为左侧。
可选地,驾驶舱12包括驾驶舱前壁,动力电池20位于驾驶舱前壁的前方。动力电池20也可以设置在驾驶舱12,具体可以位于驾驶舱前壁的前方,这样在使动力电池20不会占用更多的第一侧的空间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动力电池20受到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全地形车1包括两个前减震器90,动力电池20位于两个前减震器90之间。在全地形车1运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路段发生震动,这样就会导致动力电池20发生震动,在动力电池20的前下方设置有前减震器90,就可以降低动力电池20的震动感,使动力电池20不易受到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全地形车1包括前传动轴100,前传动轴100设置于车架10的底部,而且前传动轴100在前后方向延伸,动力电池20在车架10底部的投影至少覆盖前传动轴100的一部分。前传动轴100可以驱动前轮转动,将前传动轴100设置于车架10的底部,而且前传动轴100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合理,并且可以使全地形车1的结构更加稳定。动力电池20在车架10底部的投影至少覆盖前传动轴100的一部分,这样说明前传动轴100的一部分位于动力电池20的下方,从而使动力电池20的位置设置得更加合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包括车架10、驾驶员座椅60和乘客座椅70和动力电池20。车架10包括驾驶舱12,驾驶员座椅60和乘客座椅70设置于驾驶舱12,而且驾驶员座椅60和乘客座椅70在驾驶舱12内并排设置,动力电池20位于乘客座椅70的前方。如此设置的全地形车1可以将动力电池20设置在乘客座椅70的前方,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单独设置能源舱11,从而可以给予动力电池20更多的位置选择,可以丰富全地形车1的类型。
其中,动力电池20可以拆卸地设置于车架10,例如能源舱11。当动力电池20损坏或者需要升级时,动力电池20可以从能源舱11上拆卸下来,可以更好地更换和安装动力电池20,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更多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1和图13所示,车架10包括底盘14和前支撑组件15,底盘14设置于驾驶舱12的底部,以及还可以向后延伸设置于动力舱17的底部,底盘14包括前底梁140,前底梁140连接在前桥安装组件13的后侧,前支撑组件15连接在前桥安装组件13的后侧,前支撑组件15连接在底盘14上,并且前支撑组件15相对于底盘14向上延伸,前支撑组件15为驾驶舱12的一部分。动力电池20设置于前支撑组件15内,前支撑组件15可以起到支撑和安装动力电池20的作用。
其中,前支撑组件15形成有用于放置动力电池20的容置空间。通过将动力电池20放入容置空间中,可以给动力电池20提供保护,避免动力电池20受到损坏。
具体地,前支撑组件15包括前竖梁150和前顶梁151,前竖梁150连接在前底梁140和前顶梁151之间,动力电池20安装在前竖梁150上。通过如此设置前竖梁150,可以更好地设置动力电池20的位置,将动力电池20安装在前竖梁150上,使动力电池20放置的位置更加合理。
其中,如图11和图13所示,前竖梁150为两个,包括第一前竖梁1500和第二前竖梁1501,第一前竖梁1500和第二前竖梁1501分别与动力电池20相连接。通过将前竖梁150设置为两个,并且将第一前竖梁1500和第二前竖梁1501分别与动力电池20相连接,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动力电池20与前支撑组件15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动力电池20安装得更加牢固和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1和图13所示,底盘14包括第一边纵梁141,相较于驾驶员座椅60,第一边纵梁141邻近乘客座椅70,前支撑组件15包括第一侧竖梁152和第一连接梁153,第一连接梁153连接在第一前竖梁1500和第一边纵梁141之间,第一侧竖梁152连接在前顶梁151和第一连接梁153之间,动力电池20还连接在第一连接梁153上。通过如此设置第一连接梁153,可以更好地设置动力电池20的位置,将动力电池20连接在第一连接梁153上,使动力电池20放置的位置更加合理,从而使动力电池20安装得更加可靠。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3所示,底盘14还包括第一边竖梁142,第一边竖梁142连接在第一边纵梁141上,前支撑组件15还包括斜支撑梁154,斜支撑梁154连接在第一连接梁153和第一边竖梁142之间,动力电池20连接在第一连接梁153和斜支撑梁154的连接处。动力电池20连接在第一连接梁153和斜支撑梁154的连接处,可以更加确定动力电池20的连接位置,从而使动力电池20连接的位置更加合理,也使动力电池20安装得更加准确和可靠。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13所示,底盘14还包括第二边纵梁143和第二边竖梁144,第二边纵梁143与第一边纵梁141相对设置,相较于乘客座椅70,第一边纵梁141邻近驾驶员座椅60,第二边竖梁144连接在第二边纵梁143上,前支撑组件15包括第二侧竖梁155和第二连接梁156,第二侧竖梁155连接在前顶梁151和第二边竖梁144之间,第二连接梁156连接在第二前竖梁1501和第二边纵梁143之间。如此设置上述底盘14和前支撑组件15中的部分组件,可以使车架10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从而可以使车架10结构更加稳定和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1和图13所示,前支撑组件15包括顶弯折梁157、底横梁158和连接竖梁159,顶弯折梁157连接在第二边竖梁144和第二前竖梁1501之间,底横梁158连接在第二边竖梁144上,而且底横梁158位于顶弯折梁157的下方,连接竖梁159连接在顶弯折梁157和底横梁158之间,动力电池20连接在连接竖梁159上。通过如此设置连接竖梁159,可以更好地设置动力电池20的位置,将动力电池20连接在连接竖梁159上,使动力电池20放置的位置更加合理,从而使动力电池20安装得更加可靠。顶弯折梁157、底横梁158和连接竖梁159主要用于安装转向系统的相关部件,转向系统包括方向盘、方向柱和气弹簧,方向盘设置于方向柱的顶部,气弹簧连接在车架10和方向柱之间,例如,顶弯折梁157可以为方向盘支撑梁,底横梁158可以为气弹簧支撑梁,连接竖梁159为方向柱支撑加强梁。
还有,如图11所示,第一前竖梁1500和第二前竖梁1501上均设置有第一动力电池安装部1502,第一连接梁153和斜支撑梁154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动力电池安装部1530,连接竖梁159设置有第三动力电池安装部1590。如此设置,可以更好地通过第一动力电池安装部1502、第二动力电池安装部1530和第三动力电池安装部1590将动力电池20固定安装在前支撑组件15上,从而防止动力电池20抖动、损坏。上述的动力电池安装部可以为安装支架。
总体来说,前支撑组件15可以设置有至少三个安装部,而动力电池20也设置有至少三个安装耳21,安装部和对应的安装耳21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这样,动力电池20安装在前支撑组件15上,前支撑组件15可以起到安装动力电池20的作用,而且前支撑组件15也可以形成能源舱11的部分主体结构,使得整车的结构更加稳定。
下面再描述一下前支撑组件15对动力电池20的支撑。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前支撑组件15还包括底支撑梁160,底支撑梁160连接在第一连接梁153和底横梁158之间。设置底支撑梁160,能够起到支撑动力电池20的作用,而将底支撑梁160连接在第一连接梁153和底横梁158之间,则使底支撑梁160的位置更加合理,在支撑物体时也更加方便和可靠。
其中,如图11所示,底支撑梁160为两个,两个底支撑梁160和第一连接梁153所围成的形状为三角形。底支撑梁160为两个,可以更好地起到支撑物体的作用,而两个底支撑梁160和第一连接梁153所围成的形状为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两个底支撑梁160和第一连接梁153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可以提升前支撑组件15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底支撑梁160在支撑动力电池20时更加可靠。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前支撑组件15还包括:支撑架161,支撑架161设置于底支撑梁160上,支撑架161设置有支撑平面1610,支撑平面1610支撑在动力电池20的底部。通过在底支撑梁160上设置支撑架161,在支撑架161上设置支撑平面1610,然后将动力电池20的底部设置在支撑平面1610上,这样使动力电池20有支撑点,从而可以使动力电池20放置得更加平稳,不易受到损坏。
可选地,如图11所示,支撑架161为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支撑架161间隔设置。支撑架161为至少两个,可以更好地起到支撑动力电池20的作用,而至少两个支撑架161间隔设置,则使至少两个支撑架161能够受力均衡,不易损坏,也可以避免动力电池20因支撑架161设置不合理而发生倾斜。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底支撑梁160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梁1600和第二支撑梁1601,第一支撑梁1600连接在底横梁158和第一连接梁153之间,第二支撑梁1601连接在第一支撑梁1600和第一连接梁153之间,第一支撑梁1600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架161,第二支撑梁1601邻近第一连接梁153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架161,第二支撑梁1601的中部设置有支撑架161。支撑架161如此设置,可以更好地起到支撑动力电池20的作用,而且这样设置也比较合理,能够使每个支撑架161受力均衡,不易损坏,可以避免动力电池20因支撑架161设置不合理而发生倾斜。
其中,如图11所示,设置于第一连接梁153邻近第一连接梁153端部的支撑架161和设置于第二支撑梁1601中部的支撑架161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设置一体成型结构,可以使整体结构更加简洁,在设置合理的情况下,也能便于安装。
除此之外,如图11所示,第一支撑梁1600和底横梁158为一体成型梁。第一支撑梁1600和底横梁158为一体成型梁,同样可以使整体结构更加简洁,在设置合理的情况下,能提高车架10的结构强度。
当然,如图11所示,支撑架161支撑平面1610上还设置有缓冲垫1611。在支撑架161支撑平面1610上设置有缓冲垫1611,可以减缓全地形车1在使用时产生震动而带动动力电池20的震动,这样可以减小或者避免动力电池20的损坏,从而可以降低用户的经济损失。
下面再结合车架10详细描述一下动力总成30在动力舱17内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发电机32的壳体固定在发动机31上,发动机31位于动力舱17的前端,且发电机32固定在发动机31上,且位于发动机31的前侧,发动机31包括曲轴,发动机31的曲轴与发电机32的转轴驱动连接,从而驱动发电机32发电。曲轴的轴线与驱动电机33的轴线平行,而且曲轴的轴线与全地形车1的纵向中心线平行延伸。这样设置曲轴的位置,可以使整个发动机31的设置更加合理,能够更加确定与驱动电机33的位置联系,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空间,使动力舱17内放置动力总成30的空间更加的紧凑,从而减小动力总成30的占用空间。驱动电机33位于动力舱17的后侧,动力总成30还包括变速器,变速器位于驱动电机33的前侧,且位于发动机31的后侧,驱动电机33的转轴和变速器的输入轴驱动连接,驱动电机33的驱动力经过变速器后再输出至前轮和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动力总成30还包括后桥50,后桥50通过半轴连接后轮,从而将动力输出至后轮。后桥50设置于变速器的后侧,且位于驱动电机33的下方,后桥50的壳体与变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驱动电机33的驱动力经过变速器后先到后桥50,然后再到后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驱动电机33、变速器以及后桥50集成在一起,可以提高全地形车1的集成度,也可以有利于动力的高效传递。
前传动轴100的后端与驱动电机33驱动连接,前传动轴1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动机31的水平投影区域内。变速器包括一个前输出端,通过前传动轴100将动力传递至前轮。前传动轴100的后端与前输出端连接,前端向前延伸将动力传递至前桥,再通过前桥将动力传递至前轮。
如图22所示,全地形车1还包括控制器80,控制器80位于发动机31的横向一侧,控制器80分别与发电机32和驱动电机33电连接,这样,控制器80就可以用于控制发动机31与发电机32发电,以及驱动电机33的动力输出。控制器80位于发动机31的横向一侧,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可以位于发动机31的右侧。如此设置的控制器80位置布置合理,可以合理利用动力舱17的空间,可以使得动力总成30结构更加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1和图13所示,底盘14包括中横梁145,动力舱17包括与中横梁145连接的后下纵梁170和发动机安装组件171,后下纵梁170为两个,而且后下纵梁170横向间隔设置,发动机安装组件171设置于两个后下纵梁170之间,发动机31安装在发动机安装组件171上。通过如此设置发动机安装组件171,可以更好地设置发动机31的位置,将发动机31安装在发动机安装组件171上,使发动机31放置的位置更加合理,从而使发动机31安装得更加可靠。
其中,如图8-图11、图13-图15、图18和图19所示,发动机安装组件171包括至少两个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和至少两个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至少两个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连接在两个后下纵梁170上,而且至少两个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在纵向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在纵向方向上延伸,而且少两个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横向间隔设置,发动机31安装在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上。通过至少两个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和至少两个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合理设置后,发动机31可以更加稳固和可靠地安装在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上,其中,至少两个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和至少两个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均为间隔设置,可以使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和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的受力更加均衡,这样可以避免发动机安装组件171中的组件损坏。
可选地,如图11所示,每个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均包括横段17100和弯折段17101,横段17100连接在两个后下纵梁170之间,弯折段17101与横段17100相连接,而且弯折段17101朝向外上方延伸。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连接在弯折段17101朝向外上方延伸的端部处。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包括横段17100和弯折段17101,弯折段17101与横段17100相连接,横段17100和弯折段17101又都与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连接,这样发动机横支撑杆1710和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可以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可以使发动机安装组件171的结构更加稳定,发动机31安装在发动机安装组件171上也会更加稳定和可靠。
另一可选地,如图11和图13所示,每个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上分布有至少两个发动机固定架17110。这样,可以使发动机31在发动机纵支撑杆1711上安装得更加牢固,并且设置有至少两个发动机固定架17110,也使发动机固定架17110的受力更加均匀,可以避免发动机固定架17110受到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2和图5所示,全地形车1还包括发动机安装支架40,发动机安装支架40的一端与发动机31固定连接,而且发动机安装支架40的另一端与发动机固定架17110固定连接。通过将发动机安装支架40的一端与发动机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发动机固定架17110固定连接,发动机安装支架40可以起到中间连接作用,将发动机31和发动机固定架17110固定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如图2-图4所示,发动机安装支架40包括第一侧安装支架41,第一侧安装支架41固定连接在发动机31的横向一侧,第一侧安装支架41包括连接架43和缓冲套筒44,连接架43连接在缓冲套筒44上,而且连接架43与发动机3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缓冲套筒44与发动机固定架17110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通过连接架43与发动机3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缓冲套筒44与发动机固定架17110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而第一侧安装支架41包括连接架43和缓冲套筒44,连接架43连接在缓冲套筒44上,从而第一侧安装支架41可以将发动机31和发动机固定架17110固定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发动机31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5-图7所示,发动机安装支架40还包括第二侧安装支架42,第二侧安装支架42固定连接在发动机31的横向另一侧,第二侧安装支架42包括连接板45和至少两个缓冲套筒44,连接板45与发动机3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至少两个缓冲套筒44均连接在连接板45上,缓冲套筒44与发动机固定架17110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如此设置的第二侧安装支架42结构简单,而且能够更好地贴合发动机31的表面,从而可以保证发动机31的安装可靠性。
其中,如图7所示,第二侧安装支架42还包括加强板420,加强板420连接在缓冲套筒44和连接板45之间。第二侧安装支架42还设置有加强板420,并且连接在缓冲套筒44和连接板45之间,可以使缓冲套筒44和连接板45固定连接成一体结构,这样可以提高第二侧安装支架42的结构可靠性,从而可以使得其更好地支撑发动机3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图2、图5图11和图13所示,底盘14还包括中竖梁146和中底梁147,中竖梁146连接在中横梁145的端部,而且中竖梁146相对于中横梁145向上延伸,中竖梁146连接在中底梁147的端部,而且中竖梁146相对于中底梁147向上延伸。
动力舱17包括后上纵梁172、后上横梁173和货箱安装组件174,后上纵梁172为两个,后上纵梁172连接在中竖梁146和后上横梁173之间,货箱安装组件174安装在两个后上纵梁172和后上横梁173之间。通过如此设置后上纵梁172和后上横梁173,可以更好地设置货箱安装组件174的位置,将货箱安装组件174安装在两个后上纵梁172和后上横梁173之间,使货箱安装组件174放置的位置更加合理,从而使货箱安装组件174安装得更加可靠。货箱安装组件174可以起到安装货箱的作用,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全地形车1的整体可靠性。
其中,如图15-图17所示,货箱安装组件174包括横杆1740、纵杆1741和竖杆1742,横杆1740连接在两个后上纵梁172之间,纵杆1741连接在横杆1740和后上横梁173之间,竖杆1742连接在纵杆1741上,而且竖杆1742相对于纵杆1741向下延伸,驱动电机33与竖杆1742的下端固定连接。通过货箱安装组件174的横杆1740连接在两个后上纵梁172之间,纵杆1741连接在横杆1740和后上横梁173之间,竖杆1742的下端与驱动电机33固定连接,货箱安装组件174可以固定安装在动力舱17内。由此,货箱安装组件174还可以起到安装驱动电机33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驱动电机33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5-图17所示,竖杆1742的下端设置有电机安装支架17420,电机安装支架17420开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孔17421。在竖杆1742的下端设置电机安装支架17420,而电机安装支架17420又开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孔17421,使用紧固件通过至少两个安装孔17421将电机安装支架17420和驱动电机33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使货箱安装组件174和驱动电机33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高驱动电机33的安装可靠性。
下面再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10的其他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3、图14和图19所示,驾驶舱12包括油箱支撑板121,油箱支撑板121设置于第一边纵梁141和第二边纵梁143之间。油箱支撑板121设置于第一边纵梁141和第二边纵梁143之间,在油箱支撑板121朝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油箱底护板122,这样设置更具有合理性,并且油箱底护板122可以更好地支撑和保护油箱123,避免油箱123损坏。
具体地,如图13、图14、图18和图19所示,油箱支撑板121设置于两个中横梁145、第一边纵梁141和第二边纵梁143之间。油箱123布置在座椅下方,将油箱支撑板121设置于两个中横梁145、第一边纵梁141和第二边纵梁143之间,可以确定油箱支撑板121的位置,从而可以准确地支撑油箱123,保证油箱123的稳定。
其中,如图13、图14、图18和图19所示,两个中横梁145上设置有油箱安装支架1450。油箱安装支架1450主要用于将油箱123固定安装在中横梁145上,从而可以使油箱123安装得更加稳固,在令油箱123稳定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油箱123受到损坏。驾驶员座椅60和乘客座椅70位于油箱123的上方,即油箱123可以为两个,一个油箱123位于驾驶员座椅60的下方,另一个油箱123位于乘客座椅70的的下方,这样可以利用座椅底部空间,可以提高驾驶舱12的空间利用率,也可以提高全地形车1的使用安全性。
如图1、图2、图5、图20和图21所示,顶棚架18一般设置于全地形车1的顶部,顶棚架18包括顶棚梁180,前支撑组件15和顶棚梁180之间设置有三通接头181,采用三通接头181,可以将前支撑组件15和顶棚架18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全地形车1框架,使整个车体的框架更加稳定和完整,而且使用三通接头181可以将顶棚梁180从车架10上面拆卸下来,这样可以便于安装和拆卸顶棚梁180,操作方便,并且使用三通接头181,也可以提升观赏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图2、图5、图20和图21所示,前支撑组件15还包括侧竖梁,前顶梁151、侧竖梁和顶棚梁180之间设置有三通接头181。侧竖梁可以为第一侧竖梁152或第二侧竖梁155,采用三通接头181,可以将前支撑组件15和顶棚架18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全地形车1框架,使整个车体的框架更加稳定和完整,而且使用三通接头181可以将顶棚梁180从车架10上面拆卸下来,这样可以便于安装和拆卸顶棚梁180,操作方便,并且使用三通接头181,也可以提升观赏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包括:以上所述的全地形车1的车架1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能源舱、驾驶舱和动力舱,所述驾驶舱设置于所述能源舱的后侧,所述动力舱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后侧,
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设置于所述能源舱;
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设置于所述动力舱;
货箱,所述货箱位于所述动力舱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客座椅设置于所述驾驶舱且在所述驾驶舱内并排设置,所述动力电池位于所述乘客座椅的前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在所述乘客座椅的前方设置有仪表台,所述动力电池位于所述仪表台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机,所述发电机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侧,所述发动机固定在所述动力舱内,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动力舱内且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后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还包括: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位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与所述变速器的输入轴驱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桥,所述后桥位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下方,以及位于所述变速器的后方,且所述后桥的壳体固定在所述变速器的壳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前底梁;
所述能源舱包括:前支撑组件,所述前支撑组件连接在所述前底梁上且向上延伸,所述前支撑组件形成有用于放置动力电池的容置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组件包括:前竖梁和前顶梁,所述前竖梁连接在所述前底梁和所述前顶梁之间,所述前竖梁上设置有第一动力电池安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竖梁为两个且包括:第一前竖梁和第二前竖梁,所述第一前竖梁和所述第二前竖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前竖梁和所述第二前竖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动力电池安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第一边纵梁;
所述前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侧竖梁和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竖梁和所述第一边纵梁之间,所述第一侧竖梁连接在所述前顶梁和所述第一连接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梁上设置有第二动力电池安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包括:第一边竖梁,所述第一边竖梁连接在所述第一边纵梁上;
所述前支撑组件还包括:斜支撑梁,所述斜支撑梁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和第一边竖梁之间,所述第二动力电池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斜支撑梁的连接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包括:第二边纵梁和第二边竖梁,所述第二边纵梁与所述第一边纵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边竖梁连接在所述第二边纵梁上;
所述前支撑组件包括:第二侧竖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二侧竖梁连接在所述前顶梁和所述第二边竖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竖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组件包括:顶弯折梁、底横梁和连接竖梁,所述顶弯折梁连接在所述第二边竖梁和所述第二前竖梁之间,所述底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二边竖梁上且位于所述顶弯折梁的下方,所述连接竖梁连接在所述顶弯折梁和所述底横梁之间,所述连接竖梁设置有第三动力电池安装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组件还包括:底支撑梁,所述底支撑梁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底横梁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支撑梁上,所述支撑架设置有支撑平面,所述支撑平面支撑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底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中横梁;
所述动力舱包括:与所述中横梁相连接的后下纵梁和发动机安装组件,所述后下纵梁为两个且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发动机安装组件设置于两个所述后下纵梁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安装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动机横支撑杆和至少两个发动机纵支撑杆,至少两个所述发动机横支撑杆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下纵梁上且在纵向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发动机纵支撑杆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且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纵支撑杆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横支撑杆包括:横段和弯折段,所述横段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下纵梁之间,所述弯折段与所述横段相连接且朝向外上方延伸,所述发动机纵支撑杆连接在所述弯折段的端部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中底梁和中竖梁,所述中竖梁连接在所述中底梁的端部且向上延伸;
所述动力舱包括:后上纵梁、后上横梁和货箱安装组件,所述后上纵梁为两个,所述后上纵梁连接在所述中竖梁和所述后上横梁之间,所述货箱安装组件安装在两个所述后上纵梁和所述后上横梁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箱安装组件包括:横杆、纵杆和竖杆,所述横杆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上纵梁之间,所述纵杆连接在所述横杆和所述后上横梁之间,所述竖杆连接在所述纵杆上且向下延伸,所述竖杆的下端为驱动电机安装端。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包括:第一边纵梁、第二边纵梁和油箱支撑板,所述第一边纵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横向间隔设置,所述油箱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边纵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还包括:中横梁,所述中横梁为两个,两个所述中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边纵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之间,所述油箱支撑板设置于两个所述中横梁、所述第一边纵梁和所述第二边纵梁之间。
CN202021235409.9U 2020-06-29 2020-06-29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3292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5409.9U CN213292434U (zh) 2020-06-29 2020-06-29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5409.9U CN213292434U (zh) 2020-06-29 2020-06-29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92434U true CN213292434U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18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35409.9U Active CN213292434U (zh) 2020-06-29 2020-06-29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924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5439A (zh) * 2021-07-15 2021-09-03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5439A (zh) * 2021-07-15 2021-09-03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CN113335439B (zh) * 2021-07-15 2023-01-24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04644A (en) Lightweight road vehicle with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US5960901A (en) Battery-powered vehicle
JP5061941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US8393426B2 (en) Vehicle structure of a hybrid vehicle
CN114590326B (zh) 用于电池电动车辆的车身底板
EP4056456B1 (en) Support device for vehic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3538464B (zh) 带有箱装置的框架承载结构
CN109906159A (zh) 具有底盘和乘客舱的机动车
CN111717013A (zh) 全地形车
KR20220111280A (ko) 측면 부재 및 종방향 부재가 장착된 차량 본체의 후방부 구조체
CN213292434U (zh) 全地形车
CN111634248A (zh) 用于安装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各零部件的悬置结构及装置
KR101786263B1 (ko) 배터리 장착 위치를 개선한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
JP4038036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3302114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的结构框架
CN212979859U (zh) 全地形车
CN109591896B (zh) 后机舱框架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1347166Y (zh) 正三轮摩托车车架
CN214776330U (zh)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CN114348118B (zh) 模块化车身及模块化车身制造方法
CN204586750U (zh) 车载电池的安装结构
CN212637663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1442490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1543692U (zh) 全地形车及其第一副车架
CN218806107U (zh) 一种纵梁车架以及电动汽车的行驶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