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37663U -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37663U
CN212637663U CN202021370613.1U CN202021370613U CN212637663U CN 212637663 U CN212637663 U CN 212637663U CN 202021370613 U CN202021370613 U CN 202021370613U CN 212637663 U CN212637663 U CN 212637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terrain vehicle
mounting
oil tank
cockp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7061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37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376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62D23/005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with integrated chassis in the whole shell, e.g. meshwork, tub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60K15/067Mounting of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22Arrangement under the front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及其车架,车架包括:主车架和第三副车架,主车架上形成有驾驶舱、动力舱和油箱舱,动力舱设置于驾驶舱的后方,主车架在驾驶舱的前部内侧形成有油箱舱,第三副车架与主车架为分体结构,第三副车架安装在油箱舱的上部。由此,全地形车将油箱设置于驾驶舱内,并且在驾驶舱的前部设置该油箱舱,这样可以合理利用驾驶舱内空间,而且可以将油箱和动力装置间隔开,从而可以避免动力装置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油箱,可以保证油箱的使用安全性。另外,通过将油箱舱设置于驾驶舱,还可以降低车架的结构复杂程度,以及可以降低油箱的布置难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地使得全地形车整车配重均匀。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绝大多数全地形车采用燃油动力,将燃油箱布置在整车中间部分的左右两侧,或者与发动机设置在一起,即设置在动力舱部分,此布方式导致置油箱固定方式繁琐,车架、油箱结构复杂,整车配重比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的车架,该车架将油箱布置在驾驶舱的前侧,这样可以降低油箱的布置难度,而且整车配重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的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包括:主车架和第三副车架,所述主车架上形成有驾驶舱、动力舱和油箱舱,所述动力舱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后方,所述主车架在所述驾驶舱的前部内侧形成有所述油箱舱,所述第三副车架与所述主车架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三副车架安装在所述油箱舱的上部。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将油箱设置于驾驶舱内,并且在驾驶舱的前部设置该油箱舱,这样可以合理利用驾驶舱内空间,而且可以将油箱和动力装置间隔开,从而可以避免动力装置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油箱,可以保证油箱的使用安全性。另外,通过将油箱舱设置于驾驶舱,还可以降低车架的结构复杂程度,以及可以降低油箱的布置难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地使得全地形车整车配重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副车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油箱舱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驾驶舱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驾驶员座椅的第一座椅安装件和用于安装乘客座椅的第二座椅安装件,所述油箱舱位于所述第二座椅安装件的正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车架包括:仪表安装架,所述仪表安装架位于第一座椅安装件的正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车架包括:底盘、第一前竖梁、侧斜梁、第一中竖杆和底部支撑架,所述底盘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底部,所述第一前竖梁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前部中间且向上延伸,所述侧斜梁倾斜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前竖梁的上部和所述底盘的侧边上,所述第一中竖杆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中竖杆自对应侧所述侧倾梁向上延伸,所述底部支撑架设置于所述仪表安装架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中竖杆之间,所述底部支撑架构成为所述油箱舱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仪表安装架一端连接在另一个所述第一中竖杆,所述仪表安装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前竖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仪表安装架包括第一中纵杆和第二中竖杆,所述第一中纵杆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竖杆和所述第一前竖梁之间;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第一中横杆和支撑板,所述第一中横杆连接在所述第一中纵杆和对应侧的所述第一中竖杆之间,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横杆和所述第一前竖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减震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减震垫构造为片状,所述减震垫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垫以平铺的方式在所述支撑板上间隔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副车架包括:第二中横杆和第二中纵杆,所述第二中横杆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竖杆和所述第一中竖杆之间,所述第二中纵杆的后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中横杆上且前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前竖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中纵杆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中纵杆的前端朝向另一个所述第二中纵杆弯折并连接在另一个所述第二中纵杆的前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中竖杆和所述第二中竖杆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油箱的油箱安装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包括: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油箱,所述油箱设置于所述油箱舱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客座椅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后部,所述油箱位于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设置于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绑带,所述绑带绕设在所述油箱上且两端连接在所述主车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架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区域A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在前桥安装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在前桥安装装置和第一副车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在第一副车架内放置有散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在动力舱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副车架和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一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顶棚架的爆炸图;
图12是驾驶舱配置有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主车架、第三副车架和油箱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架1000;
主车架100;第一前横梁101;第二前横梁102;第一前竖梁103;第一倾斜梁104;第一前纵梁105;第二倾斜梁106;摇臂后安装架107;侧斜梁108;第一中纵梁109;第一后横梁110;第一后纵梁111;第一后竖梁112;第二后竖梁113;上连接梁114;第二后纵梁115;第二后横梁116;方向机安装支架117;第一中竖杆118;仪表安装架121;底部支撑架122;第一中纵杆123;第二中竖杆124;第一中横杆125;支撑板126;减震垫127;油箱安装支架128;
驾驶舱120;动力舱130;底盘140;油箱舱150;
前桥安装装置200;前钣金件201;左钣金件202;左让位孔203;右钣金件204;右让位孔205;上钣金件206;下钣金件207;摇臂前安装板208;摇臂后安装板209;后钣金件210;
第一副车架300;第一安装部301;第一连接部302;第二安装部303;第一侧杆304;第一底杆305;第一安装支架306;第一连接段307;第二连接段308;第三连接段309;第一车架安装孔310;第二车架安装孔311;第二安装支架312;第二连接杆313;第三安装支架314;第四安装支架315;安装衬套316;第三连接杆317;
第二副车架400;第三前横梁401;第二前竖梁402;下连接头403;后连接头404;
顶棚架500;顶棚主体501;下连接杆502;第一侧顶杆503;第二侧顶杆504;连接主体505;第一连接头506;第二连接头507;第三连接头508;第四连接头509;第一横顶杆510;第二横顶杆511;第一纵顶杆512;第五安装支架513;前杆514;后杆515;
第三副车架600;第二中横杆601;第二中纵杆602;
散热器2000;
前上摇臂3000;前下摇臂3100;方向机3200;前平衡杆3300;后平衡杆3400;后减震器3500;后托臂3600;后前横拉杆3700;后上横拉杆3800;后下横拉杆3900;
前桥5000;后桥6000;油箱7000;绑带7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000,该车架1000应用于全地形车上,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1000,可以包括:主车架100、前桥安装装置200、第一副车架300、第二副车架400、第三副车架600和顶棚架500,其中,主车架100构成车架1000的主体结构,主车架100内可以形成有驾驶舱120和动力舱130,驾驶舱120供驾驶员和乘客乘坐,其内可以配置有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动力舱130用于安装放置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可以包括发动机和/或电动机,根据不同的动力装置类型,全地形车可以为分为纯油、纯电和混动的驱动形式。
如图1-图3所示,前桥安装装置200、第一副车架300、第二副车架400、第三副车架600和顶棚架500均与主车架100为分体结构,即前桥安装装置200、第一副车架300、第二副车架400、第三副车架600和顶棚架500与主车架100不是一体焊接成型的结构,上述部件均是安装固定在主车架100的不同位置,起到不同的功能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000采用非整体焊接的方式,可以使得车架1000易于生产制造,也可以增加车架1000布置的灵活性,可以方便各个功能部件在车架1000上的安装固定。
如图3和图4所示,前桥安装装置200用于安装前桥5000,该前桥安装装置200固定在主车架100的前端下侧。传统的全地形车一般在车架前侧采用管材形成前桥的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需要安装前桥以及位于前侧的悬挂装置,但是由于悬挂装置尺寸较大,管材无法延伸至全地形车的前侧,导致前桥和悬挂装置安装难度较大。而本实用新型的前桥安装装置200采用单独设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适应前桥5000和悬挂装置,从而可以降低前桥5000和悬挂装置的安装难度,而且前桥5000和悬挂装置的安装可靠性更高。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第一副车架300安装在主车架100的前端上侧,而且第一副车架300位于前桥安装装置200的上方,第一副车架300、前桥安装装置200和主车架100的前部形成部件容纳空间。第一副车架300主要起到支撑和安装部件的作用,全地形车的外壳覆盖件的前部可以设置在第一副车架300上,第一副车架300可以起到安装固定的作用。而且,如图7和图9所示,部件容纳空间可以用于容纳散热器2000,这样第一副车架300可以有效保护散热器2000。
通过将第一副车架300设置成整体车架1000结构,可以提高第一副车架300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可以方便各个部件的安装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车架1000的结构强度,而且由于其自身结构强度的提升,安装在其上的各个部件的抖动性也相应下降,可以进一步地减少各个部件的故障率。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副车架400的下端安装在主车架100上,而且第二副车架400位于驾驶舱120的前侧,并且第二副车架400的下端位于驾驶舱120的前侧,第一副车架300的后上端可以安装在第二副车架400上。其中,在第二副车架400的前端可以设置有悬挂装置的前减震器,前减震器上设有多个安装点与主车架100连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主车架100和第二副车架400的表面均需要经过涂装步骤,由于第二副车架400与主车架100为独立的结构,在对全地形车进行涂装时,可以对主车架100和第二副车架400分别进行涂装,有效地降低了涂装难度,并且由于第二副车架400的部分露出全地形车的外壳,为了更好地保护第二副车架400,其表面的漆层区别于主车架100的漆层,这样降低了主车架100涂装的成本。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主车架100在驾驶舱120的前部内侧形成有油箱舱150,油箱舱150的上部敞开,第三副车架600与主车架100为分体结构,第三副车架600安装在油箱舱150的上部。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将油箱7000设置于驾驶舱120内,并且在驾驶舱120的前部(即仪表安装区)设置该油箱舱150,这样可以合理利用驾驶舱120内空间,而且可以将油箱7000和动力装置间隔开,从而可以避免动力装置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油箱7000,可以保证油箱7000的使用安全性。另外,通过将油箱舱150设置于驾驶舱120,还可以降低车架1000的结构复杂程度,以及可以降低油箱7000的布置难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地使得全地形车整车配重均匀。
其中,第三副车架600的设置可以方便油箱7000的安装拆卸,例如,在油箱7000放置在油箱舱150后,第三副车架600可以再安装在主车架100上,这样还可以有效保证油箱7000的安装可靠性。
如图1和图2所示,顶棚架500设置于主车架100和第二副车架400的上方,具体地,顶棚架500主要安装在驾驶舱120和动力舱130的上方,顶棚架500的前端安装在第二副车架400的上部,顶棚架500的后部安装在主车架100上,而且顶棚架500的后部位于驾驶舱120的后侧。顶棚架500可以起到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作用,在全地形车出现翻车的情况时,顶棚架500可以先与地面进行接触碰撞,这样可以避免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直接与地面进行接触碰撞,可以保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架1000,通过在主车架100上集成各个不同的副车架1000和前桥安装装置200,可以使得车架1000易于安装布置,可以降低车架1000安装部件的难度,而且可以降低车架1000的制造成本,还可以保证车架1000的结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前桥安装装置200可以为钣金框架。钣金框架内部可以形成为前桥安装空间,即前桥5000安装在钣金框架内部,悬挂装置的部件可以安装在钣金框架的外侧,钣金框架上可以形成有多个对应的安装位,从而可以将前桥5000和悬挂装置均集成安装在钣金框架上。而且,钣金框架结构强度高,可以有效保证前桥5000和悬挂装置的可靠性。其中钣金框架易于布置,其可以适应主车架100的前部空间,可以使得前桥5000和悬挂装置均能够得到合理的布置。
具体地,如图4所示,前桥安装装置200包括:依据方位依次连接的前钣金件201、左钣金件202、右钣金件204、上钣金件206和下钣金件207,也就是说,左钣金件202和右钣金件204左右相对设置,上钣金件206和下钣金件207上下相对设置,前钣金件201连接在左钣金件202、右钣金件204、上钣金件206和下钣金件207的前侧,这样形成一个钣金框架,而且,前钣金件201、左钣金件202、右钣金件204、上钣金件206和下钣金件207共同限定出前桥安装空间。
其中,前桥安装装置200也可以包括:后钣金件210,后钣金件210连接在左钣金件202、右钣金件204、上钣金件206和下钣金件207的后侧。下钣金件207的后端与主车架100的前端下侧相连接,这样可以保证前桥安装装置200和主车架100的安装可靠性,其中,左钣金件202的后端和右钣金件204的后端也可以安装在主车架100的前端下侧。
如图4和图6所示,左钣金件202和右钣金件204形成有让位孔,也就是说,左钣金件202设置有左让位孔203,右钣金件204设置有右让位孔205,前桥5000的后端需要连接传动系统的传动,前桥5000的左端和右端需要连接对应的半轴,左让位孔203用于避让左半轴,右让位孔205用于避让右半轴。其中,左让位孔203和右让位孔205的底部边缘可以设置有弧形边缘,该弧形边缘可以用于避让对应的半轴。
左钣金件202和右钣金件204在对应的让位孔的下方可以设置有安装孔,前桥5000的下方可以对应设置有安装孔,这样左钣金件202和右钣金件204可以共同保证前桥5000的安装可靠性。其中,下钣金件207也可以对应设置有安装前桥5000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主车架100包括:第一前横梁101,第一前横梁101设置于主车架100的前端下侧,下钣金件207的后部、左钣金件202的后部下端和右钣金件204的后部下端均连接在第一前横梁101上。可以理解的是,主车架100的第一前横梁101主要用于安装连接前桥安装装置200,而且左钣金件202和右钣金件204还可以连接在主车架100的第一前横梁101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前桥安装装置200和主车架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车架1000的结构可靠性。其中,第一前横梁101与下钣金件207之间焊接固定,第一前横梁101与左钣金件202之间焊接固定,第一前横梁101与右钣金件204之间焊接固定。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主车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前横梁102、第一前竖梁103和第一倾斜梁104,第二前横梁102设置于第一前横梁101的正后方,第二前横梁102的横向长度可以大于第一前横梁101的横向长度,第一前横梁101的横向长度大体与前桥安装装置200的横向长度相同,如此设置的第一前横梁101可以有效地与前桥安装装置200匹配,而且可以减小车架1000前部的尺寸,可以方便周围覆盖件的设置。
如图4所示,第一前横梁101和第二前横梁102之间连接有第一前纵梁105,第一前纵梁105可以有效地将第一前横梁101和第二前横梁102连接起来,可以保证第一前横梁101和第二前横梁102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3所示,第一前竖梁103连接在第二前横梁102上,而且第一前竖梁103向上延伸,第一倾斜梁104倾斜地连接在第一前竖梁103和第一前横梁10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前竖梁103的延伸方向大体为上下方向,其可以是非正上正下的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倾斜梁104可以有效地连接第一前横梁101和第一前竖梁103,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前横梁101能够承受各个方向的力,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前横梁101的可靠性,从而可以提升前桥安装装置200和主车架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前竖梁103上设置有方向机安装支架117,方向机3200安装在方向机安装支架117上,而且悬挂装置的前平衡杆3300也可以安装在方向机安装支架117上。如此设置的方向安装支架117可以安装两个不同的部件,集成度较高。
还有,如图3和图4所示,主车架100还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倾斜梁106,第一前竖梁103为两个,第一倾斜梁104为两个,而且两个第一倾斜梁104分别连接在第一前横梁101的两端,这样两个第一倾斜梁104可以有效保证第一前横梁101的横向稳定性。两个第二倾斜梁106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倾斜梁104的上方,上钣金件206的后部和左钣金件202的后部上端的连接处连接一个第二倾斜梁106的前下端,上钣金件206的后部和右钣金件204的后部上端的连接处连接另一个第二倾斜梁106的前下端。也就是说,两个第二倾斜梁106连接在前桥安装装置200的后上部,即上钣金件206和左钣金件202的后端连接处,以及下钣金件207和右钣金件204的后端连接处。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倾斜梁106,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前桥安装装置200和主车架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车架1000的结构可靠性。
其中,结合图4-图6所示,第一前横梁101和第二前横梁102之间限定出摇臂后下端安装空间,第一前横梁101的后部设置有摇臂后安装架107。摇臂为两个,两个摇臂分别为前上摇臂3000和前下摇臂3100,前上摇臂3000和前下摇臂3100上下间隔设置,前上摇臂3000具有两个内安装端,前下摇臂3100具有两个内安装端,摇臂后下端安装空间用于放置前下摇臂3100两个内安装端中位于后方的内安装端,摇臂后安装架107可以起到安装该前下摇臂3100的内安装端的作用。
通过在第一前横梁101和第二前横梁102之间设置前下摇臂3100的内安装端,可以合理利用该部分空间,可以使得全地形车能够有效适应体积较大的摇臂,可以保证摇臂的安装可靠性。第二前横梁102还在对应摇臂后安装架107的位置设置有衬套,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便于摇臂的内安装端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4-图6所示,前桥安装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摇臂前安装板208,摇臂前安装板208安装于前钣金件201的前侧,而且摇臂前安装板208在上部和下部朝向前侧凸出以与前钣金件201形成摇臂前端安装空间。也就是说,摇臂前安装板208为非平板结构,其上部和下部可以朝向前侧凸出一部分,这样其可以与前钣金件201在上部和下部之间间隔开预定距离,从而可以形成摇臂前端安装空间,位于上方的摇臂前端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前上摇臂3000的两个内安装端中位于前方的内安装端,而且其适用于左右两侧的两个前上摇臂3000的内安装端,位于下方的摇臂前端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前下摇臂3100的两个内安装端中位于前方的内安装端,而且其适用于左右两侧的两个前下摇臂3100的内安装端。如此设置的摇臂前安装板208可以有效安装摇臂的内安装端,可以保证摇臂内安装端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4-图6所示,前桥安装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摇臂后安装板209和后钣金件210,摇臂后安装板209设置于上钣金件206的上方,而且摇臂后安装板209位于后部,后钣金件210连接在上钣金件206、左钣金件202和右钣金件204的后部,后钣金件210的一部分向上延伸超出上钣金件206,而且该部分与摇臂后安装板209相连接,并限定出摇臂后上端安装空间。两个前上摇臂3000的两个内安装端中位于后方的内安装端可以容置于摇臂后上端安装空间内。通过设置摇臂后安装板209和后钣金件210,可以有效地限定出前上摇臂3000的内安装端的安装空间,可以保证前上摇臂3000的安装可靠性。
由此,通过设置前桥安装装置200,不仅可以解决前桥5000的安装问题,还可以在其外周解决摇臂的内安装端的安装问题,从而可以使得前桥安装装置200保证前桥5000和悬挂装置的安装可靠性,而且能够有效保证车架1000的结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4、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副车架300包括:第一安装部301、第一连接部302和第二安装部303,第一连接部302弯折地连接在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303之间,第一安装部301安装在前桥安装装置200的前上端,第二安装部303连接在主车架100的前端上方。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303分别用于连接前桥安装装置200和车架1000的其他部分,而第一连接部302可以起到连接作用,这样第一副车架300可以为一个整体结构,从而能够取代传统的多个独立钣金的前部支撑结构,可以使得车架1000整体性更好,结构可靠性更好,而且安装在第一副车架300上的部件稳定性更高。另外,采用杆和板的组合,可以使得第一副车架300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结构连接。其中,杆为空心杆,即空心圆管结构,这样第一副车架300重量轻,可靠性好。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安装部301呈倒U形,而且第一安装部301包括:第一侧杆304和第一底杆305,第一侧杆304分别连接在第一底杆305的两端,而且两个第一侧杆304分别朝向下方延伸,第一连接部302连接在第一侧杆304上,第一侧杆304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安装覆盖件的第一安装支架306。第一侧杆304可以用于与前桥安装装置200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螺接。两个第一侧杆304可以将对应的两个第一安装支架306配置至合适的位置,第一安装支架306可以设置有多个安装孔,覆盖件对应的安装位置可以选取合适的安装孔进行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螺接。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安装部301,可以将第一副车架300安装在前桥安装装置200上,以及可以将壳体安装在其上,可以保证全地形车的结构可靠性。
其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底杆305上设置有第一车架安装支架,第一车架安装支架设置有第一车架安装孔310。第一车架安装支架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车架安装支架可以在第一底杆305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紧固件可以穿过对应的第一车架安装孔310与前桥安装装置200进行安装固定,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副车架300和前桥安装装置200的安装可靠性。第二安装部303处设置有第二车架安装孔311,第二车架安装孔311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车架安装孔311通过紧固件安装在第二副车架400上,这样设置的两个第一车架安装孔310和两个第二车架安装孔311,可以将第一副车架300牢靠地安装在前桥安装装置200和第二副车架400上。
还有,结合图9和图10所示,第一侧杆304设置有用于安装喇叭的第二安装支架312。也就是说,第一副车架300还可以起到安装部件的作用,第二安装支架312设置有朝向前方的安装孔,喇叭可以通过前后延伸的紧固件安装在第二安装支架312的安装孔内,这样可以保证喇叭的安装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部302包括:第一连接段307、第二连接段308和第三连接段309,第二连接段308连接在第一连接段307和第三连接段309之间,而且第二连接段308相对第一连接段307和第三连接段309弯折预定角度,第一连接段307的下端连接在第一安装部301上,而且第三连接段309的上端连接在第二安装部303上。通过将第一连接部302设置成三段,可以有效避让开散热器2000,而且可以在散热器2000的外侧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如此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02可以有效连接第一安装部301和第二安装部303。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连接部302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部302之间连接有横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杆313。第二连接杆313的设置可以起到加强两个第一连接部302连接强度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副车架300的结构强度,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车架1000的结构可靠性。
其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连接杆313上设置有朝向前侧延伸的第三安装支架314,第三安装支架314用于安装大灯罩。第三安装支架314可以起到安装固定大灯罩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副车架300能够集成有多个部件,可以使得多个部件具有合理的安装位置,可以提升车架1000的集成能力。
还有,如图9和图10所示,两个第一连接部302的外侧分别连接有第三连接杆317,第三连接杆317的端部设置有用于连接覆盖件的第四安装支架315。第三连接杆317可以起到保护散热器2000的作用,而且第四安装支架315可以起到安装覆盖件的作用,可以保证全地形车的整体性,可以提高全地形车的结构可靠性。
可选地,第二安装部303为钣金,而且第二安装部303设置有安装衬套316,安装衬套316为两个,两个安装衬套316分别形成有第二车架安装孔311。钣金构成的第二安装部303重量轻,结构可靠性高,而且第二安装部303可以贴合在连接部分的表面,可以保证第二安装部303的安装可靠性。紧固件可以穿过对应的安装衬套316后将第二安装部303固定在第二副车架400上,如此可以保证车架1000的整体结构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副车架400可以拆卸地安装在主车架100上。在保证全地形车的强度和运行时的安全性的同时,第二副车架400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与主车架100连接,这样设置的第二副车架400便于安装与固定,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地方便后续的车架1000的维修。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副车架400包括:第三前横梁401和两个第二前竖梁402,第三前横梁401连接在两个第二前竖梁402之间,而且两个第二前竖梁402向下延伸,两个第二前竖梁402的下端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车架100上。第三前横梁401和两个第二前竖梁402是焊接而成的整体,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第二副车架400的刚性。
其中,两个第二前竖梁402向下并向驾驶舱120内侧方向延伸,这样设置的第二前竖梁402不会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使车架1000结构更加合理并且紧凑。进一步地,在两个第二前竖梁402下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在安装板和主车架100上分别设置有安装孔。安装板上可以对应设置有两个安装孔,主车架100上也对应设置有两个安装孔,这样两个紧固件可以对应穿过安装板和主车架100上的安装孔,从而可以将安装板牢靠地固定在主车架100上,进而可以保证第二副车架400在主车架100上的安装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主车架100包括底盘140和侧斜梁108,第一前竖梁103为两个,两个第一前竖梁103设置在底盘140的前部中间,侧斜梁108倾斜地连接在第一前竖梁103的上部和底盘140的侧边上,第二前竖梁402的下端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侧斜梁108上。底盘140设置于主车架100的下端,用来支承车架1000并传递动力,驾驶舱120内的驾驶员座椅固定在底盘140上。侧斜梁108的下端焊接在底盘140侧边和驾驶舱120的底部上,并且侧斜梁108的上端与第一前竖梁103的上部焊接连接,这样设置的车架1000稳定可靠。
其中,第二前竖梁402的下端两侧设有安装板,安装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侧斜梁108上的中间,这样设置的结构可以让第二副车架400灵活地从主车架100上进行拆卸,保证了对车架1000涂装配色时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副车架400包括下连接头403,下连接头403连接在第三前横梁401的下方,而且下连接头403位于两个第二前竖梁402之间,下连接头403可以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前竖梁103的上端。在第二副车架400上设有下连接头403,下连接头403与第三前横梁401和两个第二前竖梁402焊接成整体,这样设置的第二副车架400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保证了车架1000的安全性。第二副车架400的下连接头403与第二前竖梁402上的安装板相互配合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车架100上,这样设置的车架1000可以实现多处的可拆卸的安装与固定,可以使车架1000更加稳固,并且可以在车架1000进行涂装配色时灵活拆卸,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车架1000进行多色涂装的难度。
具体地,下连接头403和第一前竖梁103的上端均形成有避让对方的安装空间,即下连接头403为非整圆连接头,第一前竖梁103的上端也为非整圆连接头,两者配合在一起,即为整圆连接结构,这样可以保证下连接头403和第一前竖梁103的上端的连接可靠性。
而且下连接头403和第一前竖梁103的上端还分别设置有导向斜面。其中导向斜面为弧形面,导向斜面可以有效地提高下连接头403与第一前竖梁103的上端的抗磨损性,而且导向斜面可以有效引导下连接头403和第一前竖梁103之间的装配,可以降低装配难度,以及可以提高装配效率。并且导向斜面中设有安装孔,将下连接头403与第一前竖梁103的导向斜面配合后,通过紧固件进一步地将下连接头403与第一前竖梁103安装固定在一起,这样设置的多处配合的导向斜面有效地提高了配合的精度,增大了车架1000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顶棚架500的前端可以拆卸地安装在第三前横梁401和第二前竖梁402的连接处。顶棚架500可以拆卸地安装在第二副车架400上,这样设置的车架1000可以进行灵活拆装,而且可以保证顶棚架500的安装可靠性。
如图1-图2所示,第二副车架400还包括后连接头404,后连接头404设置在第三前横梁401和第二前竖梁402的连接处,后连接头404与顶棚架500的前端可以拆卸地安装。后连接头404与顶棚架500的前端均设有安装孔,通过紧固件将后连接头404与顶棚架500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后连接头404和顶棚架500的前端均形成有避让对方的安装空间,而且后连接头404和顶棚架500的前端还分别设置有导向斜面。其中,后连接头404为两个,两个后连接头404均设置有安装孔,在位于车架1000右侧的顶棚架500前端设有配合右侧的第二副车架400后连接头404的安装孔,车架1000右侧的顶棚架500前端形成有配合右侧的第二副车架400后连接头404的避让空间,在安装时将后连接头404放置在车架1000右侧的顶棚架500前端的避让空间中,再将紧固件放置在安装孔内,旋紧紧固件完成第二副车架400与顶棚架500的固定连接。并且在右侧的第二副车架400的后连接头404与车架1000右侧的顶棚架500前端均设有导向斜面,两处导向斜面相互配合。可以理解的是,车架1000左侧的顶棚架500前端与车架1000左侧的第二副车架400的后连接头404同样设有如此设置的连接结构。这样设置的车架1000通过多处连接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保证全地形车稳定可靠。
具体地,如图2所示,顶棚架500包括顶棚主体501和下连接杆502,顶棚主体501的前端安装在第二副车架400的上部,下连接杆502连接在顶棚主体501的后部且向下延伸,下连接杆502的下端安装在主车架100上,而且下连接杆502的下端位于驾驶舱120的后侧。顶棚架500分别与第二副车架400和主车架100连接,当完成主车架100、第二副车架400和顶棚架500的全部固定连接后,主车架100、第二副车架400和顶棚架500组成了完整的全地形车的车架1000。
如图3所示,主车架100还包括动力舱130,动力舱130设置于驾驶舱120的后侧,动力舱130即主车架100的后端结构,动力舱130的上方设置有上连接梁114,上连接梁114向上延伸,而且上连接梁114的上端与下连接杆502的下端可以拆卸地安装。其中,发动机设置于动力舱130内,将动力舱130设置在驾驶舱120的后侧,可以缩短动力传递的距离,增大驾驶舱120的空间,可以提高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向下延伸的顶棚架500的下连接杆502与向上延伸的主车架100的上连接梁114可拆卸地连接,这样设置的上连接梁114与下连接杆502不会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使车架1000结构更加合理并且紧凑,并且使顶棚架500可以灵活地拆卸,从而可以对顶棚架500进行单独的配色涂装,可以进一步地实现车架1000外观的多样性,而且如此设置的上连接梁114和下连接杆502可以保证主车架100和顶棚架500之间的安装可靠性。其中,上连接梁114和下连接杆502均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副车架400的表面形成有保护漆层,保护漆层可以保护第二副车架400,避免第二副车架400受到外界环境的腐蚀,从而延长第二副车架400的使用寿命,可以有效地提高车架1000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1所示,顶棚架500可以包括:分体式的第一侧顶杆503、第二侧顶杆504和连接主体505,第一侧顶杆503和第二侧顶杆504左右间隔设置,连接主体505的左侧连接在第一侧顶杆503上,而且连接主体505的右侧连接在第二侧顶杆504上。也就是说,顶棚架500可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两个侧顶杆和一个连接主体505,如此设置的顶棚架500结构简单,而且由于其为分体结构,可以方便运输,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并且固定连接后的可靠性也能够得到保证。
可选地,如图1和图11所示,连接主体505的左侧可以拆卸地连接在第一侧顶杆503上,而且连接主体505的右侧可以拆卸地连接在第二侧顶杆504上。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方便顶棚架500的安装拆卸,而且在结构受损后也可以方便更换,无需整体更换顶棚架500,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全地形车的维修更换成本。
其中,如图1和图11所示,连接主体505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头506和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头507,第一侧顶杆503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连接头508,第二侧顶杆504设置有至少两个第四连接头509,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头506与至少两个第三连接头508可拆卸的连接,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头507和至少两个第四连接头509可拆卸的连接。通过在连接主体505和第一侧顶杆503之间设置多个连接头,以及在连接主体505和第二侧顶杆504之间设置多个连接头,连接头可以有效地起到连接作用,可以降低连接主体505与两侧的侧顶杆的安装难度,而且可以保证顶棚架500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头506和对应的第三连接头508之间,以及第二连接头507和对应的第四连接头509之间均设置有避让对方的避让空间。即第一连接头506、第二连接头507、第三连接头508和第四连接头509均为非整圆连接头,两个对应的连接头相对设置之后形成整圆连接结构,如此设置的连接结构可以有效地连接连接主体505和侧顶杆,可以保证顶棚架500的结构可靠性。
还有,第一连接头506和对应的第三连接头508之间,以及第二连接头507和对应的第四连接头509之间均设置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可以起到导向安装的作用,这样可以降低对应的连接头的安装难度,而且可以对应的两个连接头配合面配合更加顺畅。导向斜面可以为导向斜平面,也可以为导向斜弧面。
具体地,如图11所示,连接主体505包括:第一横顶杆510、第二横顶杆511和第一纵顶杆512,第一横顶杆510位于第二横顶杆511的前侧,第一纵顶杆512连接在第一横顶杆510和第二横顶杆511之间,第一横顶杆510和第二横顶杆51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头508和第四连接头509。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的连接主体505大体呈工字形,这样连接主体505的结构强度高,而且第一横顶杆510和第二横顶杆511可以有效连接第一侧顶杆503和第二侧顶杆504,可以进一步地提高顶棚架500的结构强度。
其中,如图11所示,第一纵顶杆512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纵顶杆512之间的左右间距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依次递减。两个第一纵顶杆512的设置可以提高连接主体505的结构强度,而且通过合理设置两个第一纵顶杆512之间的间距,可以使得连接主体505能够适应全地形车的整体线条,而且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第一横顶杆510和第二横顶杆5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还有,如图11所示,两个第一纵顶杆512之间以及第一横顶杆510上分别设置有第五安装支架513。第五安装支架513可以用于连接顶棚架500上的一些布置部件,第五安装支架513的设置可以使得顶棚架500具有集成安装部件的作用。
如图2所示,第一侧顶杆503和第二侧顶杆504均可以包括分体的前杆514和后杆515,前杆514和后杆515可拆卸的连接。也就是说,第一侧顶杆503和第二侧顶杆504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其可以由前杆514和后杆515两段杆共同构成,这样可以进一步地降低侧顶杆的制造难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地降低顶棚架500的运输成本。其中,前杆514和后杆515之间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头506类似的连接头,在此不再详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三副车架600可以拆卸地连接在油箱舱150的上部。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方便油箱7000的安装拆卸和维修。
其中,驾驶舱120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驾驶员座椅的第一座椅安装件和用于安装乘客座椅的第二座椅安装件,油箱舱150位于第二座椅安装件的正前方,即油箱舱150位于乘客座椅的正前方。如图12所示,驾驶员座椅可以安装在位于驾驶舱120内底盘140的左侧,乘客座椅可以安装在位于驾驶舱120内底盘140的右侧,油箱舱150位于乘客座椅的正前方,驾驶员座椅的正前方可以用于安装方向盘和显示仪表等装置,部分仪表也可以设置在油箱舱150的上方,这样可以起到遮盖油箱舱150的作用,油箱7000的油箱口可以伸出驾驶舱120外,以方便加油。
具体地,如图13所示,主车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竖杆118、仪表安装架121和底部支撑架122,仪表安装架121设置于第一座椅安装件的正前方,底部支撑架122设置于仪表安装架121和对应侧的第一中竖杆118之间,底部支撑架122构成为油箱舱150的底部。仪表安装架121用于安装仪表和方向盘等装置,底部支撑架122用于制成油箱7000,如此设置的底部支撑架122可以合理利用乘客座椅的前部空间,而且可以保证油箱7000的放置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仪表安装架121包括第一中纵杆123和第二中竖杆124,第一中纵杆123连接在第一中竖杆118和第一前竖梁103之间。底部支撑架122包括:第一中横杆125和支撑板126,第一中横杆125连接在第一中纵杆123和对应侧的第一中竖杆118之间,支撑板126设置在第一中横杆125和第一前竖梁103之间。第一中横杆125和支撑板126均可以起到支撑油箱7000的作用,而且第一中竖杆118和第二中竖杆124可以起到限制油箱7000位置的作用,从而可以保证油箱7000的位置可靠性。
其中,如图13所示,支撑板126上可以设置有减震垫127。减震垫127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其可以减少从车架1000传递向油箱7000的震动,可以减少油箱7000的抖动,可以提高油箱7000的可靠性。
如图13所示,减震垫127构造为片状,减震垫127为多个,多个减震垫127以平铺的方式在支撑板126上间隔开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减震垫127,可以垫设在油箱7000底部的不同位置,从而可以更好地减少传递向油箱7000的震动,可以提高油箱7000的可靠性。减震垫127可以为橡胶垫,减震垫127可以粘接在支撑板126上,支撑板126上设置有凹槽,减震垫127粘接在对应的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三副车架600包括:第二中横杆601和第二中纵杆602,第二中横杆601可以拆卸地连接在第二中竖杆124和第一中竖杆118之间,第二中纵杆602的后端连接在第二中横杆601上,而且第二中纵杆602前端连接在第一前竖梁103上。第二中横杆601和第二中纵杆602均设置在油箱7000的上方,第二中横杆601和第二中纵杆602可以在油箱7000的上方限制油箱7000的自由度,从而可以保证油箱7000的位置可靠性。
其中,第二中纵杆602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中纵杆602的前端朝向另一个第二中纵杆602弯折并连接在另一个第二中纵杆602的前端。两个第二中纵杆602可以在油箱7000的上方大体沿前后方向延伸,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制油箱7000的自由度,可以保证油箱7000的可靠性。
还有,如图13所示,第一中竖杆118和第二中竖杆124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油箱7000的油箱安装支架128。通过设置油箱安装支架128,可以保证油箱7000在油箱舱150内的安装可靠性。
如图12所示,全地形车还可以包括:绑带7100,绑带7100绕设在油箱7000上,而且绑带7100的两端连接在主车架100上。绑带7100可以在油箱7000固定安装的基础上,再次将油箱7000牢靠地限制在底部支撑架122上,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油箱7000的位置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结合图3所示,底盘140还可以包括第一中纵梁109和第一后横梁110,底盘140内部为板状结构,第一中纵梁109为两个,两个第一中纵梁109分布在板状结构的两侧,两个第一中纵梁109的后端连接在第一后横梁110的左右两端,第一后横梁110可以将驾驶舱120和动力舱130间隔开,第一后横梁110可以对应设置有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可以用于安装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可以设置在驾驶员座椅的下方,动力电池也可以设置在乘客座椅的下方,动力电池也可以设置在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的下方。
如图3所示,动力舱130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后纵梁111、两个第一后竖梁112、两个第二后竖梁113、两个第二后纵梁115和第二后横梁116,两个第一后纵梁111连接在第一后横梁110的后侧且向后延伸,两个第一后竖梁112连接在两个第一后纵梁111的上端且向上延伸,两个第二后竖梁113连接在第一后横梁110的两端且向上延伸,两个第一后竖梁112和两个第二后竖梁113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限定出容纳动力装置的动力舱130,后桥6000也设置在动力舱130内。两个第二后纵梁115位于两个第一后纵梁111的上方,两个第二后纵梁115均连接对应侧的第一后竖梁112和第二后竖梁113,两个第二后纵梁115的后端还连接有第二后横梁116,两个第二后纵梁115和第二后横梁116可以起到支撑和安装覆盖件的作用。
其中,上连接梁114可以连接在第二后纵梁115和第二后竖梁113的上端上,而且上连接梁114倾斜向前延伸,上连接梁114可以用于与顶棚架500的下连接梁对应连接。
如图8所示,第一后横梁110的后部还连接有后托臂3600,后减震器3500安装在后托臂3600上,而后平衡杆3400的两端也设置在后托臂3600上,后托臂3600的后部还连接有后前横拉杆3700,第一后竖梁112上还设置有上下间隔开的后上横拉杆3800和后下横拉杆3900,后上横拉杆3800和后下横拉杆3900上下间隔设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车架和第三副车架,所述主车架上形成有驾驶舱、动力舱和油箱舱,所述动力舱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后方,所述主车架在所述驾驶舱的前部内侧形成有所述油箱舱,所述第三副车架与所述主车架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三副车架安装在所述油箱舱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副车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油箱舱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驾驶员座椅的第一座椅安装件和用于安装乘客座椅的第二座椅安装件,所述油箱舱位于所述第二座椅安装件的正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包括:仪表安装架,所述仪表安装架位于第一座椅安装件的正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包括:底盘、第一前竖梁、侧斜梁、第一中竖杆和底部支撑架,所述底盘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底部,所述第一前竖梁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前部中间且向上延伸,所述侧斜梁倾斜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前竖梁的上部和所述底盘的侧边上,所述第一中竖杆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中竖杆自对应侧所述侧倾梁向上延伸,所述底部支撑架设置于所述仪表安装架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中竖杆之间,所述底部支撑架构成为所述油箱舱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安装架一端连接在另一个所述第一中竖杆,所述仪表安装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前竖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安装架包括第一中纵杆和第二中竖杆,所述第一中纵杆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竖杆和所述第一前竖梁之间;
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第一中横杆和支撑板,所述第一中横杆连接在所述第一中纵杆和对应侧的所述第一中竖杆之间,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横杆和所述第一前竖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减震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垫构造为片状,所述减震垫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垫以平铺的方式在所述支撑板上间隔开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副车架包括:第二中横杆和第二中纵杆,所述第二中横杆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竖杆和所述第一中竖杆之间,所述第二中纵杆的后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中横杆上且前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前竖梁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纵杆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中纵杆的前端朝向另一个所述第二中纵杆弯折并连接在另一个所述第二中纵杆的前端。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竖杆和所述第二中竖杆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油箱的油箱安装支架。
13.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架;
油箱,所述油箱设置于所述油箱舱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客座椅设置于所述驾驶舱的后部,所述油箱位于所述乘客座椅的正前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设置于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或所述乘客座椅的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绑带,所述绑带绕设在所述油箱上且两端连接在所述主车架上。
CN202021370613.1U 2019-11-04 2020-07-13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Active CN2126376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678945 2019-11-04
CN201911067894 2019-11-04
CN201921888889 2019-11-04
CN2019218888896 2019-11-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37663U true CN212637663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888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9588.5A Pending CN112829834A (zh) 2019-11-04 2020-07-13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02021370613.1U Active CN212637663U (zh) 2019-11-04 2020-07-13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9588.5A Pending CN112829834A (zh) 2019-11-04 2020-07-13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82983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9834A (zh)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94260B2 (en) Four wheel vehicle
US7347490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and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US5918692A (en) Small-sized vehicle
JP2017136909A (ja) フレーム車の骨格構造
CN211685323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WO2021083374A1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CN211543691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WO2018040851A1 (zh) 车辆
BR102013013745B1 (pt) Estrutura de armação de sustentação para um veículo utilitário e veículo utilitário
CN111717013A (zh) 全地形车
CN212637663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1442491U (zh) 全地形车及其顶棚架
CN212529814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1442490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1543692U (zh) 全地形车及其第一副车架
JP2014000837A (ja) 自動車のfrp製キャビン
CN213292434U (zh) 全地形车
CN201347166Y (zh) 正三轮摩托车车架
CN217969656U (zh) 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113428227B (zh) 一种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CN203766973U (zh) 三轮摩托车
JP2017114341A (ja) 四輪駆動作業車
CN212979859U (zh) 全地形车
JP6423336B2 (ja) 四輪駆動作業車
CN218858092U (zh) 前减震塔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