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95824U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95824U CN211195824U CN201921463597.8U CN201921463597U CN211195824U CN 211195824 U CN211195824 U CN 211195824U CN 201921463597 U CN201921463597 U CN 201921463597U CN 211195824 U CN211195824 U CN 2111958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battery
- automobile
- frame
- rigidly connected
- longitudinal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41000893018 Armeria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614 Rib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后副车架、车身纵梁和连接支架;所述动力电池设有连接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后副车架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副车架刚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连接支架将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刚性连接,通过所述动力电池给车身侧方向提供足够的支撑,提升车身的动刚度以解决车内的NVH问题。相比传统燃油汽车使用的横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所述连接支架体积小,重量小,减小占用的空间,保证动力电池在高度上有足够的尺寸空间,减轻整车的重量,节约汽车制造的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力装置,国内电动汽车架构的开发方向,是尽量保证动力电池的空间以满足对整车续航里程的要求。
为了保证汽车动力电池包在高度上有足够的尺寸空间,车身纵梁下表面与地板下表面竖直方向的距离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的更大,会导致后悬架前安装点处的车身动刚度不足,车身的隔振能力降低,引起车内的NVH问题。
传统燃油汽车的解决方案是在后悬架系统处增加车身横梁来提升车身动刚度,但对于新能源架构的汽车,因为车身纵梁下表面与地板下表面竖直方向的距离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的更大,所需横梁的高度也会更大,极大地增加了整车的重量和成本,横梁占用的空间较多会影响后机舱零部件的布置,同时由于不同的性能要求,同平台不同车型的横梁无法通用,影响整车架构的通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保证汽车动力电池包在高度上有足够的尺寸空间,车身纵梁下表面与地板下表面竖直方向的距离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的更大,会导致后悬架系统处的车身动刚度不足,车身的隔振能力降低,引起车内的NVH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后副车架、车身纵梁和连接支架;所述动力电池设有连接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后副车架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副车架刚性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通过螺栓与所述车身纵梁刚性连接,所述后副车架通过衬套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后副车架支承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包括减震器和弹簧等部件,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减震器与车身后轮罩刚性连接,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弹簧与所述车身纵梁上的弹簧支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副车架前安装点内部的套管刚性连接。
所述弹簧利用弹簧的形变吸收能量,缓冲震动,所述减震器利用内部的液体或气体产生压力推动阀体,起到吸收震动的能量并减缓震动的作用。
所述动力电池、所述后副车架和所述连接支架采用螺栓刚性连接,安装拆卸方便,如发生碰撞,需要维修时更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之间增设连接支架的方式,通过动力电池给车身侧方向提供足够的支撑,提升车身的动刚度以解决车内的NVH问题。相比传统燃油汽车使用的横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所述连接支架体积小,重量小,减小占用的空间,保证动力电池在高度上有足够的尺寸空间,减轻整车的重量,节约汽车制造的成本。
所述连接支架有两个,对称安装,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的连接点数量为两个。
具体地,所述连接支架相对于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水平对称安装,采用对称模式,保证性能上的平衡、工艺装配的方便性以及架构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架为板状结构,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的一端设有弧形开口,减轻所述连接支架的重量,所述连接支架设有翻边结构和加强筋,满足对支架的强度要求,从而达到增加此处车身动刚度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连接支架有多个开孔,所述开孔用于给后机舱线束及底护板提供安装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通过所述连接支架将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刚性连接,给后悬架前安装点处和车身侧方向提供足够的支撑,提升车身的动刚度以解决车内的NVH问题;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所述连接支架的结构设计灵活,不同车型根据性能需求设计不同的连接支架,不影响整车车身架构的通用性;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所述连接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刚性连接,安装、拆卸方便,如发生碰撞需要维修,维修时更方便快捷;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不需要在后悬架系统处增加车身横梁,只需要在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之间增加所述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体积小,重量小,减小占用的空间,保证动力电池在高度上有足够的尺寸空间,减轻整车的重量,节约汽车制造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一中的汽车动力电池连接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连接支架与动力电池和后副车架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汽车动力电池连接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汽车动力电池连接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连接支架安装点,2-翻边结构,3-加强筋,4-开孔,5-动力电池,6-动力电池上连接架,7-车身纵梁,8-连接支架,9-后副车架前安装点,10-车身后轮罩,11-减震器,12-后副车架,1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动力电池5设有连接架6;所述动力电池5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副车架12刚性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5通过螺栓与所述车身纵梁7刚性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通过衬套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支承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包括减震器11和弹簧13等部件,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减震器11与车身后轮罩刚性连接,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弹簧13与所述车身纵梁7上的弹簧支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副车架前安装点9内部的套管刚性连接。
具体地,所述连接支架8有两个,水平对称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5和所述后副车架12之间,所述连接支架8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的连接点1的数量为两个。
所述连接支架采用水平对称模式,保证性能上的平衡、工艺装配的方便性以及架构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架为板状结构,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的一端设有弧形开口,减轻所述连接支架的重量,所述连接支架设有翻边结构和加强筋,满足对支架的强度要求,从而达到增加此处车身动刚度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连接支架8有三个开孔4,所述开孔4用于给后机舱线束及底护板提供安装点。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动力电池5设有连接架6;所述动力电池5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副车架12刚性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5通过螺栓与所述车身纵梁7刚性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通过衬套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支承后悬架系统,所述连接支架8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副车架前安装点9内部的套管刚性连接。
具体地,所述连接支架8有两个,所述连接支架8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的连接点1数量为一个,水平对称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5和所述后副车架12之间,所述连接支架8为板状结构。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如图5所示,所述动力电池5设有连接架6;所述动力电池5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副车架12刚性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5通过螺栓与所述车身纵梁7刚性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通过衬套与所述车身纵梁7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2支承后悬架系统,所述连接支架8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8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副车架前安装点9内部的套管刚性连接。
具体地,所述连接支架8有两个,所述连接支架8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6的连接点1数量为一个,水平对称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5和所述后副车架12之间,所述连接支架8为管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通过所述连接支架将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刚性连接,给后悬架前安装点处和车身侧方向提供足够的支撑,提升车身的动刚度以解决车内的NVH问题;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所述连接支架的结构设计灵活,不同车型根据性能需求设计不同的连接支架,不影响整车车身架构的通用性;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所述连接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刚性连接,安装、拆卸方便,如发生碰撞需要维修,维修时方便快捷;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不需要在后悬架系统处增加车身横梁,只需要在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后副车架之间增加所述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体积小,重量小,减小占用的空间,保证动力电池在高度上有足够的尺寸空间,减轻整车的重量,节约汽车制造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包含但不限于连接支架的数量、连接支架的对称方式、连接支架与动力电池连接点的数量以及连接支架的结构形式等的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后副车架、车身纵梁和连接支架;所述动力电池设有连接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后副车架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副车架刚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通过螺栓与所述车身纵梁刚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通过衬套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支承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包括减震器和弹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减震器与车身后轮罩刚性连接,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弹簧与所述车身纵梁上的弹簧支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刚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副车架前安装点内部的套管刚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有两个,对称安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架的连接点数量为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为板状并设有翻边结构和加强筋,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的一端设有弧形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有多个开孔,所述开孔用于给后机舱线束及底护板提供安装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63597.8U CN211195824U (zh) | 2019-09-04 | 2019-09-04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63597.8U CN211195824U (zh) | 2019-09-04 | 2019-09-04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95824U true CN211195824U (zh) | 2020-08-07 |
Family
ID=71884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63597.8U Active CN211195824U (zh) | 2019-09-04 | 2019-09-04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9582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89696A (zh) * | 2022-04-26 | 2022-08-12 |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 |
-
2019
- 2019-09-04 CN CN201921463597.8U patent/CN21119582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89696A (zh) * | 2022-04-26 | 2022-08-12 |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670271U (zh) | 一种承载式超微型低速纯电动汽车车身 | |
CN102470900A (zh) | 减震支柱套管,带该减震支柱套管的车身前端和带该车身前端的汽车 | |
WO2011055936A2 (ko) | 자동차 | |
CN113602364B (zh) | 一种门槛纵梁、电动汽车车身框架和电动汽车 | |
CN111634248A (zh) | 用于安装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各零部件的悬置结构及装置 | |
CN211195824U (zh)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 |
CN102371881B (zh) | 动力总成支撑系统 | |
CN210063139U (zh) | 一种后置后驱动氢能源汽车的铝合金车架后舱框架结构 | |
CN111016836B (zh) | 一种越野车保险杠与小纵梁的集成结构 | |
CN216943268U (zh) | 纯电动微型货车下车架 | |
JP4648733B2 (ja) | 車体構造 | |
CN114228833A (zh) |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 |
CN202965916U (zh) | 汽车动力电池固定结构 | |
CN106335354A (zh) |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包安装装置 | |
CN211731597U (zh) | 氢燃料汽车用后地板总成结构 | |
CN211809844U (zh) | 副车架总成 | |
CN203332232U (zh) | 纯电动汽车地板结构 | |
CN207311337U (zh) | 汽车后置蓄电池箱体总成 | |
CN212373491U (zh) | 一种地面无人车辆的通用化铝合金全承载骨架 | |
CN211223004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承载框架 | |
CN213565404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及油箱共用安装结构 | |
CN216833937U (zh) | 汽车减振塔总成及汽车 | |
CN214267771U (zh) | 一种纯电动微型货车车架总成 | |
CN210912624U (zh) | 一种前置前驱动氢能源汽车的铝合金车架后舱框架结构 | |
CN213921362U (zh) | 一种五道梁的车架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1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336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