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91826U -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91826U
CN218791826U CN202222996856.1U CN202222996856U CN218791826U CN 218791826 U CN218791826 U CN 218791826U CN 202222996856 U CN202222996856 U CN 202222996856U CN 218791826 U CN218791826 U CN 2187918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device
temperature measuring
upper cover
steam channe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9685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韦韦
黄韦铭
罗飞龙
潘嘉健
刘化勇
羊小亮
邱金生
胡修泽
瞿月红
谢心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9685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918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918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918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上盖本体上设置有蒸汽通道和发热元件;透光件,设置在上盖本体的内侧,并与上盖本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发热元件位于安装空间内,发热元件适于透过透光件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第一测温装置,设置在上盖本体上,且第一测温装置的感应端穿过蒸汽通道的侧壁伸至蒸汽通道中以检测蒸汽温度;第二测温装置,设置在上盖本体上,且位于安装空间内以检测发热元件的温度。通过设置第一测温装置和第二测温装置实现了对蒸汽温度和发热元件的温度的分别检测,且第一测温装置及第二测温装置均无需穿过透光件,使得透光件无需开孔避让,使得清洗上盖组件更方便,减少了异物堆积。

Description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缺乏饭香,其主要原因通常是烹饪器具的上盖上附着的冷凝水较多,冷凝水会吸附米饭的香气;并且上盖的温度较低,无法充分地激发米饭的香气。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烹饪器具的上盖上搭载加热模块,以在沸腾后期提高上盖的温度,减少冷凝水,增加米饭香气。同时,上盖上通常设有测温装置,用于检测蒸汽温度和/或加热模块的温度,但测温装置往往需要穿过上盖上的透光件,并经由上盖的可拆盖板伸至位于上盖下方的烹饪腔内,导致上盖的清洗不方便,且开孔位置容易堆积异物产生异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在保证测温的同时,测温装置无需穿过透光件,使得上盖清洗方便的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蒸汽通道和发热元件;透光件,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的内侧,并与所述上盖本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发热元件适于透过所述透光件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第一测温装置,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上,且所述第一测温装置的感应端穿过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伸至所述蒸汽通道中以检测蒸汽温度;第二测温装置,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以检测所述发热元件的温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组件,通过在上盖本体上设置发热元件,以利用发热元件对上盖组件进行加热,减少上盖组件上附着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吸附米饭的香气,并且发热元件能够透过透光件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从而更好地激发米饭的香气;通过在上盖本体上设置第一测温装置和第二测温装置,第一测温装置的感应端穿过蒸汽通道的侧壁伸至蒸汽通道中,以检测蒸汽通道中的蒸汽温度,第二测温装置位于上盖本体和透光件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用于检测位于安装空间内的发热元件的温度,从而实现了对蒸汽温度和发热元件温度的分别检测,减小了蒸汽测温与发热元件测温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了测温的精准性;同时,第一测温装置的感应端穿过蒸汽通道的侧壁伸至蒸汽通道中,无需穿过透光件,第二测温装置位于上盖本体和透光件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也无需穿过透光件,从而使得上盖组件的清洗更加方便,并且减少了因开孔而导致异物堆积的发生以及异味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包括蒸汽通道支架,所述蒸汽通道形成在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开设有贯通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测温装置的感应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伸至所述蒸汽通道中。
通过设置蒸汽通道支架形成蒸汽通道,方便蒸汽排出,且通过在蒸汽通道支架上开设有贯通蒸汽通道的侧壁的第一通孔,使得第一测温装置的感应端可通过第一通孔伸至蒸汽通道中,从而实现第一测温装置在蒸汽通道支架上的安装固定,并使得第一测温装置能够检测蒸汽通道中的蒸汽温度,而无需伸至位于上盖组件下方的烹饪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测温装置抵接配合,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外壁与所述蒸汽通道支架抵接配合。
通过在蒸汽通道支架上设置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沿第一测温装置的周向设置并抵接在蒸汽通道支架上,避免了蒸汽沿第一通孔进入安装空间中,从而提高了各个元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件上对应所述蒸汽通道支架的位置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蒸汽通道支架和所述安装通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蒸汽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安装通孔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连通。
通过在蒸汽通道支架和安装通孔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避免了蒸汽沿安装通孔进入安装空间中,从而提高了各个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二密封件起到了缓冲作用,在上盖组件与煲体盖合时,减少了蒸汽通道支架对透光件的冲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件在所述上盖本体上的安装位置错开所述蒸汽通道支架设置。
通过将透光件与蒸汽通道支架错开设置,从而无需在透光件上开设安装通孔,进而更加方便透光件的清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测温装置抵接在所述透光件上。
通过将第二测温装置抵接在透光件上,可以实现第二测温装置直接检测透光件的温度,从而实现利用第二测温装置间接地检测发热元件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测温装置包括测温装置外壳及置于所述测温装置外壳内的弹性件,所述第二测温装置通过内置的所述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透光件上。
通过在第二测温装置内部设置弹性件,使得第二测温装置与透光件弹性抵接,从而确保第二测温装置与透光件接触的可靠性,进而提高检测温度的精准性,同时弹性件可吸收冲击能量,对第二测温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的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与所述透光件抵接配合。
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可防止蒸汽进入第二测温装置的感应端处,从而影响第二测温装置的检测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同时第三密封件还起到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组装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对透光件的冲击太大,影响第二测温装置和透光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密封件主体及与所述密封件主体连接且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所述密封件主体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的外围密封配合,所述密封唇边与所述透光件抵接配合。
通过上述设置,既避免蒸汽从第三密封件的上部与第二测温装置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测温装置的感应端处,又避免蒸汽从第三密封件的下部和透光件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测温装置的感应端处,从而将蒸汽隔离在第二测温装置的感应端以外,从而保证第二测温装置的检测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并且相对密封件主体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能够与透光件弹性抵接配合,从而起到更好地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组装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对透光件的冲击太大,影响第二测温装置和透光件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包括反射罩,所述反射罩设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上方,且所述反射罩朝向所述发热元件的一侧形成有向上隆起的反射腔,所述发热元件设于所述反射罩和所述透光件之间。
通过设置反射罩,反射罩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且反射罩朝向发热元件的一侧形成有向上隆起的反射腔,发热元件置于反射腔中,反射腔可将发热元件发射出的光线反射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提高发热元件的辐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测温装置抵接在所述反射罩上。
发热元件通过热辐射将热量传递至反射罩上,因此反射罩的温度能够间接地反映发热元件的温度,第二测温装置抵接在反射罩上,可以实现第二测温装置直接检测反射罩的温度,从而实现利用第二测温装置间接地检测发热元件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测温装置包括测温装置外壳及置于所述测温装置外壳内的弹性件,所述第二测温装置通过内置的所述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反射罩上。
通过在第二测温装置内部设置弹性件,使得第二测温装置与反射罩弹性抵接,从而确保第二测温装置与反射罩接触的可靠性,进而提高检测温度的精准性,同时弹性件可吸收冲击能量,对第二测温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的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与所述反射罩抵接配合。
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可防止蒸汽进入第二测温装置的感应端处,从而影响第二测温装置的检测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同时第三密封件还起到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组装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对反射罩的冲击太大,影响第二测温装置和反射罩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密封件主体及与所述密封件主体连接且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所述密封件主体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的外围密封配合,所述密封唇边与所述反射罩抵接配合。
通过上述设置,既避免蒸汽从第三密封件的上部与第二测温装置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测温装置的感应端处,又避免蒸汽从第三密封件的下部和反射罩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测温装置的感应端处,从而将蒸汽隔离在第二测温装置的感应端以外,从而保证第二测温装置的检测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并且相对密封件主体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能够与反射罩弹性抵接配合,从而起到更好地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组装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对反射罩的冲击太大,影响第二测温装置和反射罩的使用寿命。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上盖组件,同时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与煲体盖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翻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隐藏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隐藏盖板和透光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盖本体;2、蒸汽通道;3、发热元件;4、透光件;5、第一测温装置;6、第二测温装置;7、蒸汽通道支架;701、第一通孔;8、第一密封件;9、第二密封件;10、反射罩;11、第三密封件;111、密封唇边;12、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考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1、透光件4、第一测温装置5和第二测温装置6。
其中,上盖本体1上设有蒸汽通道2和发热元件3;透光件4设置在上盖本体1的内侧,并与上盖本体1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发热元件3位于安装空间内,发热元件3适于透过透光件4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第一测温装置5设置在上盖本体1上,且第一测温装置5的感应端穿过蒸汽通道2的侧壁伸至蒸汽通道2中以检测蒸汽温度;第二测温装置6设置在上盖本体1上,且位于安装空间内以检测发热元件3的温度。
具体的,发热元件3位于安装空间内,用于在烹饪过程中透过透光件4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发热元件3辐射的热量能够对煲体中的食物表层进行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并且发热元件3能够对上盖组件进行加热,提高上盖组件的温度,从而减少上盖组件上附着的冷凝水,以激发食物香气;在发热元件3的下方设置透光件4,使透光件4和上盖本体1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以为发热元件3等部件提供安装空间,这里的下方是以上盖组件盖合在烹饪器具的煲体上而言,且在上盖翻开时能通过透光件4观察到发热元件3的形状和颜色,及时观测到发热元件3的使用情况,发热元件3为弧形的光波管,或是其他可进行加热的装置,透光件4可采用透明钢化玻璃,或是其他可透光的材质即可。
通过在上盖本体1上设置第一测温装置5和第二测温装置6,第一测温装置5的感应端穿过蒸汽通道2的侧壁伸至蒸汽通道2中,以检测蒸汽通道2中的蒸汽温度,第二测温装置6位于上盖本体1和透光件4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用于检测位于安装空间内的发热元件3的温度,从而实现了对蒸汽温度和发热元件3温度的分别检测,减小了蒸汽测温与发热元件3测温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了测温的精准性;同时,第一测温装置5的感应端穿过蒸汽通道2的侧壁伸至蒸汽通道2中,无需穿过透光件4,第二测温装置6位于上盖本体1和透光件4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也无需穿过透光件4,从而使得上盖组件的清洗更加方便,并且减少了因开孔而导致异物堆积的发生以及异味的产生。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测温装置5和第二测温装置6可以在烹饪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对蒸汽温度和发热元件3温度的检测。具体的,在烹饪沸腾前期,控制第一测温装置5开启以检测进入蒸汽通道2中的蒸汽温度,在烹饪沸腾后期以及焖饭阶段,控制第二测温装置6开启以检测发热元件3的温度,也就是说,第一测温装置5和第二测温装置6可以分时间段的开启检测,从而减小了蒸汽测温与发热元件3测温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了测温的精准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1所示,上盖本体1包括蒸汽通道支架7,蒸汽通道2形成在蒸汽通道支架7上,参考图3所示,具体为蒸汽通道2的入口设置在蒸汽通道支架7的底部,蒸汽通道2的出口设置在蒸汽通道支架7的顶部,蒸汽通道2形成在蒸汽通道支架7使得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流体连通,蒸汽通道支架7上开设有贯通蒸汽通道2的侧壁的第一通孔701,第一测温装置5的感应端穿过第一通孔701伸至蒸汽通道2中。具体地,第一测温装置5可水平设置,也即第一测温装置5平行于透光件4设置。进一步的,在第一测温装置5的上方的蒸汽通道支架7还设有凸出部,凸出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一测温装置5的感应端位于蒸汽通道2中的部分在水平面的投影,使得蒸汽能够在凸出部的底部,即靠近第一测温装置5的位置暂时积聚,使得第一测温装置5能够更加精准地检测到蒸汽温度,且蒸汽入口与蒸汽出口不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避免了第一测温装置5直接暴露在外界,对第一测温装置5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使得烹饪器具的煲体中形成微压,进一步保证了烹饪效果。
进一步的,参考图2所示,蒸汽通道支架7上设有第一密封件8,第一密封件8的内壁与第一测温装置5抵接配合,第一密封件8的外壁与蒸汽通道支架7抵接配合。具体的,第一密封件8设置在第一通孔701处,且沿第一测温装置5的周向设置并抵接在蒸汽通道支架7上,避免了蒸汽沿第一通孔701进入安装空间中,从而提高了各个元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件4上对应蒸汽通道支架7的位置开设有安装通孔,蒸汽通道支架7和安装通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9,蒸汽通道2的入口通过安装通孔与烹饪器具的煲体连通。通过在蒸汽通道支架7和安装通孔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9,避免了蒸汽沿安装通孔进入安装空间中,从而提高了各个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二密封件9起到了缓冲作用,在上盖组件与煲体盖合时,减少了蒸汽通道支架7对透光件4的冲击;并且由于第一测温装置5穿过蒸汽通孔支架7上的第一通孔701伸至蒸汽通道2中,如此设置,相较于第一测温装置5穿过蒸汽通道支架7伸至位于上盖组件下方的烹饪腔中,减小了透光件4密封圈的大小,节约了成本,并使得透光件4的清洗更方便,第二密封件9处不易堆积异物产生臭味。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透光件4在上盖本体1上的安装位置错开蒸汽通道支架7设置。通过将透光件4与蒸汽通道支架7错开设置,相较于在透光件4上对应蒸汽通道支架7的位置开设有安装通孔,减小了透光件4密封圈的大小,且无需在透光件4上开设安装通孔,进而更加方便透光件4的清洗;并且增强了上盖组件的整体性和密封性。
为更好地检测发热元件3的温度,第二测温装置6抵接在透光件4上,可以实现第二测温装置6直接检测透光件4的温度,从而实现利用第二测温装置6间接地检测发热元件3的温度。
进一步的,第二测温装置6包括测温装置外壳及置于测温装置外壳内的弹性件,第二测温装置6通过内置的弹性件弹性抵接在透光件4上。通过在第二测温装置6内部设置弹性件,使得第二测温装置6与透光件4弹性抵接,从而确保第二测温装置6与透光件4接触的可靠性,进而提高检测温度的精准性,同时弹性件可吸收冲击能量,对第二测温装置6起到保护作用。
具体的,当第二测温装置6弹性抵接在透光件4上,反射罩10上对应第二测温装置6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使得第二测温装置6穿过避让孔抵接在透光件4上,第二测温装置6与反射罩10接触,由于发热元件3的热量可传导至透光件4上,从而实现通过第二测温装置6可检测发热元件3的温度,当然第二测温装置6也可不与反射罩10接触。
进一步的,第二测温装置6的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11,第三密封件11与透光件4抵接配合。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11,可防止蒸汽进入第二测温装置6的感应端处,从而影响第二测温装置6的检测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同时第三密封件11还起到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组装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6对透光件4的冲击太大,影响第二测温装置6和透光件4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第三密封件11包括密封件主体及与密封件主体连接且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111,密封件主体与第二测温装置6的外围密封配合,密封唇边111与透光件4抵接配合。通过上述设置,既避免蒸汽从第三密封件11的上部与第二测温装置6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测温装置6的感应端处,又避免蒸汽从第三密封件11的下部和透光件4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测温装置6的感应端处,从而将蒸汽隔离在第二测温装置6的感应端以外,从而保证第二测温装置6的检测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并且相对密封件主体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111,能够与透光件4弹性抵接配合,从而起到更好地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组装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6对透光件4的冲击太大,影响第二测温装置6和透光件4的使用寿命。
为进一步提高发热元件3的辐射效果,上盖本体1还包括反射罩10,反射罩10设于发热元件3的上方,且反射罩10朝向发热元件3的一侧形成有向上隆起的反射腔,发热元件3设于反射罩10和透光件4之间,即反射腔形成于反射罩10和透光件4之间,发热元件3置于反射腔中,可反射发热元件3辐射出的热量,使得发热元件3辐射的热量更多地透过透光件4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降低了热损失。反射罩10可以采用铝制成,当然,反射罩10还可以由对光线反射率高的其他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第二测温装置6抵接在反射罩10上,发热元件3通过热辐射将热量传递至反射罩10上,因此反射罩10的温度能够间接地反映发热元件3的温度,第二测温装置6抵接在反射罩10上,可实现第二测温装置6直接检测反射罩10的温度,从而实现利用第二测温装置6间接地检测发热元件3的温度。
进一步的,第二测温装置6包括测温装置外壳及置于测温装置外壳内的弹性件,第二测温装置6通过内置的弹性件弹性抵接在反射罩10上。通过在第二测温装置6内部设置弹性件,使得第二测温装置6与反射罩10弹性抵接,从而确保第二测温装置6与反射罩10接触的可靠性,进而提高检测温度的精确性,同时弹性件可吸收冲击能量,对第二测温装置6起到保护作用。弹性件为弹簧,当然,弹性件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
具体的,第二测温装置6可弹性抵接在反射罩10上,发热元件3的热量可传导至反射罩10上,使得第二测温装置6可通过反射罩10检测到发热元件3的温度。
进一步的,第二测温装置6的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11,第三密封件11与反射罩10抵接配合。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11,可防止蒸汽进入第二测温装置6的感应端处,从而影响第二测温装置6的检测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同时第三密封件11还起到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组装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6对反射罩10的冲击太大,影响第二测温装置6和反射罩10的使用寿命。第三密封件11可采用硅胶材质,当然,第三密封件11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
进一步的,第三密封件11包括密封件主体及与密封件主体连接且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111,密封件主体与第二测温装置6的外围密封配合,密封唇边111与反射罩10抵接配合。
通过上述设置,既避免蒸汽从第三密封件11的上部与第二测温装置6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测温装置6的感应端处,又避免蒸汽从第三密封件11的下部和反射罩10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测温装置6的感应端处,从而将蒸汽隔离在第二测温装置6的感应端以外,从而保证第二测温装置6的检测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并且相对密封件主体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111,能够与反射罩10弹性抵接配合,从而起到更好地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组装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6对反射罩10的冲击太大,影响第二测温装置6和反射罩1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上盖本体1的内侧安装有盖板12,盖板12位于透光件4的下方,且盖板12上形成有中空透光区域。具体的,盖板12为可拆卸盖板12,参考图5所示,通过拆下盖板12方便对透光件4进行清洗,且盖板12上的中空透光区域与发热元件3辐射区域对应,参考图6所示,使得发热元件3辐射的光线更多的透过盖板12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从而提高热利用效率。
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上盖组件,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
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接收第一测温装置5和第二测温装置6的温度信号,从而计算出蒸汽温度和发热元件3的温度,以基于计算出的温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具体的,煲体中还设有内锅,内锅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内锅与煲体底部之间设置加热组件,用于对内锅的底部和/或侧部进行加热。
具体地,上盖组件与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通过将检测蒸汽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5的感应端穿过蒸汽通道2的侧壁伸至蒸汽通道2中,第二测温装置6设置在上盖本体1和透光件4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内,使得透光件4上无需开孔避让,清洗更加方便,提升了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感受。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蒸汽通道和发热元件;
透光件,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的内侧,并与所述上盖本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发热元件适于透过所述透光件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
第一测温装置,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上,且所述第一测温装置的感应端穿过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伸至所述蒸汽通道中以检测蒸汽温度;
第二测温装置,设置在所述上盖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以检测所述发热元件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包括蒸汽通道支架,所述蒸汽通道形成在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开设有贯通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测温装置的感应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伸至所述蒸汽通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测温装置抵接配合,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外壁与所述蒸汽通道支架抵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上对应所述蒸汽通道支架的位置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蒸汽通道支架和所述安装通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蒸汽通道的入口通过所述安装通孔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在所述上盖本体上的安装位置错开所述蒸汽通道支架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抵接在所述透光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包括测温装置外壳及置于所述测温装置外壳内的弹性件,所述第二测温装置通过内置的所述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透光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的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与所述透光件抵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密封件主体及与所述密封件主体连接且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所述密封件主体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的外围密封配合,所述密封唇边与所述透光件抵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包括反射罩,所述反射罩设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上方,且所述反射罩朝向所述发热元件的一侧形成有向上隆起的反射腔,所述发热元件设于所述反射罩和所述透光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抵接在所述反射罩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包括测温装置外壳及置于所述测温装置外壳内的弹性件,所述第二测温装置通过内置的所述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所述反射罩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的外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与所述反射罩抵接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密封件主体及与所述密封件主体连接且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所述密封件主体与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的外围密封配合,所述密封唇边与所述反射罩抵接配合。
15.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煲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
CN202222996856.1U 2022-11-10 2022-11-10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87918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6856.1U CN218791826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6856.1U CN218791826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91826U true CN218791826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0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96856.1U Active CN218791826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918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791826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6020411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8791824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791830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791829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09892957B (zh) 多功能电子锅
CN215820620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020532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128190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7488318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959661U (zh) 烹饪器具
CN210124630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7118173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7285473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和烹饪器具
JP4088519B2 (ja) 炊飯器
CN219438797U (zh) 烹饪器具
CN217039729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324364U (zh) 一种一体式电热水壶
CN217013629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176919U (zh) 一种电磁炉测温结构
CN217013627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0930857U (zh) 烹饪器具
CN217039730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959723U (zh) 一种精确测温的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651356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