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3487U - 副车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03487U
CN218703487U CN202222722525.9U CN202222722525U CN218703487U CN 218703487 U CN218703487 U CN 218703487U CN 202222722525 U CN202222722525 U CN 202222722525U CN 218703487 U CN218703487 U CN 2187034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longitudinal beam
sub
fix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225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建勇
尹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225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034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034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034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及车辆,包括:纵梁组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相对设置;悬置组件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一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一纵梁,第二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二纵梁;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固定于第一底座内,第二固定件固定于第二底座内;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一固定件并位于第一底座远离第一纵梁的一端,第二支架固定于第二固定件并位于第二底座远离第二纵梁的一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用于安装动力总成。本申请副车架提升集成度以及节约布置空间。

Description

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大部分车辆中动力总成的悬置通过螺栓直接固定在副车架上,不仅占用整车布置空间大,而且安装刚度、强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副车架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大部分车辆中动力总成的悬置通过螺栓直接固定在副车架上,不仅占用整车布置空间大,而且安装刚度、强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副车架,包括:纵梁组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相对设置;悬置组件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一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一纵梁,第二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二纵梁;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固定于第一底座内,第二固定件固定于第二底座内;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一固定件并位于第一底座远离第一纵梁的一端,第二支架固定于第二固定件并位于第二底座远离第二纵梁的一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用于安装动力总成。
其中,第一底座贯穿有第一通孔,第一固定件固定于第一通孔内;第二底座贯通有第二通孔,第二固定件固定于第二通孔内。
其中,第一底座外周表面凸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沿第一方向限位于第一纵梁;第二底座外周表面凸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沿第一方向限位于第二纵梁。
其中,第一限位部包括若干个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呈角度间隔设置于第一底座外周表面,第一限位板表面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第二限位部包括若干个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呈角度间隔设置于第二底座外周表面,第二限位板表面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
其中,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硫化体,第一硫化体硫化于第一通孔内;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硫化体,第二硫化体硫化于第二通孔内。
其中,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固定于第一硫化体远离第一底座的一端,第一安装部突出第一底座远离第一纵梁的一端,第一安装部与第一支架可拆卸连接;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固定于第二硫化体远离第二底座的一端,第二安装部突出第二底座远离第二纵梁的一端,第二安装部与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纵梁沿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悬置孔,悬置组件中的第一底座过盈式插接于第一悬置孔内;第二纵梁沿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二悬置孔,悬置组件中的第二底座过盈式插接于第二悬置孔内。
其中,副车架包括横梁组件,横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纵梁朝向第二纵梁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焊接部,第一横梁焊接于第一焊接部,第二横梁焊接于另一第一焊接部;第二纵梁朝向第一纵梁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焊接部,第一横梁焊接于第二焊接部,第二横梁焊接于另一第二焊接部。
其中,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子安装部和与第一子安装部连接的第二子安装部,第一子安装部与第一固定件可拆卸连接,第二子安装部朝向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第二支架包括第三子安装部和与第三子安装部连接的第四子安装部,第三子安装部与第二固定件可拆卸连接,第四子安装部朝向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副车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副车架及车辆,副车架包括纵梁组件以及悬置组件。纵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悬置组件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第一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一纵梁。第二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二纵梁。第一固定件固定于第一底座内。第二固定件固定于第二底座内。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一固定件并突出于第一底座远离第一纵梁的一端。第二支架固定于第二固定件并突出于第二底座远离第二纵梁的一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用于安装动力总成。通过上述悬置组件将动力总成集成至纵梁组件上,提升了副车架的集成度,提升了悬置刚强度与模态性能,节约了整车车辆的布置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副车架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副车架一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副车架中第一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副车架中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副车架中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副车架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副车架;1、纵梁组件;11、第一纵梁;111、第一悬置孔;112、第一焊接部;113、第一车身安装孔;114、第二车身安装孔;12、第二纵梁;121、第二悬置孔;122、第二焊接部;2、悬置组件;21、第一底座;211、第一通孔;212、第一限位部;22、第二底座;221、第二通孔;222、第二限位部;23、第一固定件;231、第一硫化体;232、第一安装部;2321、第一安装孔;24、第二固定件;241、第二硫化体;242、第二安装部;2421、第二安装孔;25、第一支架;251、第一子安装部;2511、第一子安装孔;252、第二子安装部;2521、第二子安装孔;26、第二支架;261、第三子安装部;2611、第三子安装孔;262、第四子安装部;2621、第四子安装孔;3、横梁组件;31、第一横梁;32、第二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及车辆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是本申请副车架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副车架一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副车架10。副车架10是组成悬架系统的承载和支撑部件,是转向器、摆臂、动力总成悬置等部件的安装载体。副车架10包括纵梁组件1以及悬置组件2,悬置组件2集成至纵梁组件1上。
纵梁组件1包括第一纵梁11、第二纵梁12,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相对设置。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为铸铝合金结构,自身刚度强度较大。悬置组件2集成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悬置组件2包括第一底座21、第二底座22、第一固定件23、第二固定件24、第一支架25以及第二支架26。第一底座21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一纵梁11上,即悬置组件2通过其中第一底座21集成在第一纵梁11上。第二底座22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二纵梁12上,即悬置组件2通过其中第二底座22集成在第二纵梁12上。由此,悬置组件2通过上述第一底座21以及第二底座22集成至纵梁组件1上。
第一固定件23固定于第一底座21内,第一底座21为第一固定件23提供了容纳位置。第二固定件24固定于第二底座22内,第二底座22为第二固定件24提供了容纳位置。第一支架25固定于第一固定件23;同时第一支架25突出于第一底座21远离第一纵梁11的一端。通过第一支架25安装位置设置,便于安装动力总成。第二支架26固定于第二固定件24;同时,第二支架26突出于第二底座22远离第二纵梁12的一端。通过第二支架26安装位置设置,便于安装动力总成。
上述第一固定件23固定在第一底座21内,第二固定件24固定在第二底座22内,不仅为第一支架25以及第二支架26提供了安装位置,而且当悬置组件2通过第一支架25、第一固定件23以及第一底座21,第二支架26、第二固定件24以及第二底座22安装至纵梁组件1过程中,第一固定件23以及第二固定件24能够起到减振作用。
其中动力总成包括动力总成的左悬置以及动力总成的右悬置,动力总成的左悬置集成至第一纵梁11上,动力总成的右悬置集成至第二纵梁12上。通过上述集成方式,提升了副车架10的集成度,提升了悬置刚强度与模态性能,节约了整车车辆的布置空间。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底座21的结构和第二底座22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固定件23的结构和第二固定件24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支架25的结构和第二支架26的结构可以相同。通过上述方式,便于悬置组件2的安装,提升安装效率,无需区分结构不同。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副车架中第一纵梁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纵梁11开设有第一悬置孔111。第一悬置孔11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悬置组件2中的第一底座21沿第一方向过盈式插接于第一悬置孔111内。第一纵梁11为第一底座21提供过盈配合的压装底座。即第一悬置孔111用于第一底座21安装,以便于悬置组件2能够集成至纵梁组件1上。同时,第一底座21过盈式插接在第一悬置孔111内,提升了悬置组件2压装至横梁组件3上的稳定性。
同理,第二纵梁12开设有第二悬置孔121。第二悬置孔12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悬置组件2中的第二底座22沿第一方向过盈式插接于第二悬置孔121内。第二纵梁12为第二底座22提供过盈配合的压装底座。即第二悬置孔121用于第二底座22安装,以便于悬置组件2能够集成至纵梁组件1上。同时,第二底座22过盈式插接在第二悬置孔121内,提升了悬置组件2压装至横梁组件3上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副车架中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底座21外周表面凸设有第一限位部212。第一限位部212沿第一方向限位于第一纵梁11。在第一底座21沿第一方向过盈式插接第一悬置孔111过程中,第一限位部212起到限位作用,限定第一底座21在第一纵梁11上面插接深度,同时也能提升第一底座21稳定性,减小第一底座21左右晃动等。
同理,第二底座22外周表面凸设有第二限位部222。第二限位部222沿第一方向限位于第二纵梁12。在第二底座22沿第一方向过盈式插接第二悬置孔121过程中,第二限位部222起到限位作用,限定第二底座22在第二纵梁12上面插接深度,同时也能提升第二底座22稳定性,减小第二底座22左右晃动等。
具体地,第一限位部212包括若干个第一限位板(图上未示意),第一限位板表面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以使得第一限位板呈面状设置,增大了第一底座21与第一纵梁11限位面积,进而提升第一底座21安装至第一纵梁11稳定性。另外,第一限位板间隔设置于第一底座21外周表面,进一步增大了第一底座21与第一纵梁11限位面积。上述第一限位板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等。如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板对称设置在第一底座21外周表面。
同理,第二限位部222包括若干个第二限位板(图上未示意),第二限位板表面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以使得第二限位板呈面状设置,增大了第二底座22与第二纵梁12限位面积,进而提升第二底座22安装至第二纵梁12稳定性。另外,第二限位板间隔设置于第二底座22外周表面,进一步增大了第二底座22与第二纵梁12限位面积。上述第二限位板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等。如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板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限位板对称设置在第二底座22外周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底座21贯穿有第一通孔211。第一通孔211为第一固定件23提供了安装位置。同时,第一底座21自身限定了第一固定件23固定后形状。第一固定件23固定于第一通孔211内,实现了第一固定件23固定,便于安装第一支架25。
同理,第二底座22贯通有第二通孔221。第二通孔221为第二固定件24提供了安装位置。同时,第二底座22自身限定了第二固定件24固定后形状。第二固定件24固定于第二通孔221内,实现了第二固定件24固定,便于安装第二支架26。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副车架中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23包括第一硫化体231。第一硫化体231硫化于第一通孔211内。第一硫化体231为柔性部件,不仅具有固定作用,同时也具有减振作用。第一硫化体231由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按照一定的配方硫化。第一硫化体231硫化过程中,能够与第一底座21硫化一体,进而实现固定作用。
同理,第二固定件24包括第二硫化体241。第二硫化体241硫化于第二通孔221内。第二硫化体241为柔性部件,不仅具有固定作用,同时也具有减振作用。第二硫化体241由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按照一定的配方硫化。第二硫化体241硫化过程中,能够与第二底座22硫化一体,进而实现固定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23包括第一安装部232。第一安装部232固定于第一硫化体231远离第一底座21的一端。第一安装部232突出第一底座21远离第一纵梁11的一端。第一安装部232与第一支架25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一安装部232,便于第一支架25安装至第一固定件23上。在第一硫化体231硫化过程中,第一安装部232粘接至第一硫化体231远离第一底座21的一端。为了提升第一固定件23与第一支架25连接稳定性,上述第一安装部232材质和第一硫化体231材质不同,如第一安装部232材质可以为金属或合金材质等。
同理,第二固定件24包括第二安装部242。第二安装部242固定于第二硫化体241远离第二底座22的一端。第二安装部242突出第二底座22远离第二纵梁12的一端。第二安装部242与第二支架26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安装部242,便于第二支架26安装至第二固定件24上。在第二硫化体241硫化过程中,第二安装部242粘接至第二硫化体241远离第二底座22的一端。为了提升第二固定件24与第二支架26连接稳定性,上述第二安装部242材质和第二硫化体241材质不同,如第二安装部242材质可以为金属或合金材质等。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副车架10包括横梁组件3。横梁组件3设置于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横梁组件3包括第一横梁31和第二横梁32。第一横梁31和第二横梁32相对设置。第一横梁31和第二横梁32为型材结构。如第一横梁31和第二横梁32可以为铝合金型材结构,降低整体开发成本。第一纵梁11朝向第二纵梁12的一侧凸设有两个第一焊接部112。第一横梁31靠近第一横梁3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焊接部112。第二横梁32靠近第一横梁31的一端固定于另一第一焊接部112。上述两个第一焊接部112不仅能够起到连接第一横梁31以及第二横梁32作用,同时也能起到焊接作用,便于第一横梁31以及第二横梁32搭接固定,提升了横梁组件3和纵梁组件1之间安装稳定性,进而提升车辆刚度。如第一横梁31靠近第一横梁31的一端插接并焊接于第一焊接部112。第二横梁32靠近第一横梁31的一端插接并焊接于另一第一焊接部112。
同理,第二纵梁12朝向第一纵梁11的一侧凸设有两个第二焊接部122。第一横梁31靠近第二纵梁12的一端固定于第二焊接部122。第二横梁32靠近第二纵梁12的一端固定于另一第二焊接部122。上述两个第二焊接部122不仅能够起到连接第一横梁31以及第二横梁32作用,同时也能起到焊接作用,便于第一横梁31以及第二横梁32搭接固定,提升了横梁组件3和纵梁组件1之间安装稳定性,提升了刚度。如第一横梁31靠近第二纵梁12的一端插接并焊接于第二焊接部122。第二横梁32靠近第二纵梁12的一端插接并焊接于另一第二焊接部12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纵梁11靠近第一横梁31的一端外侧开设有第一车身安装孔113。该第一车身安装孔113用于与车身前部结构(图上未示意)安装。第一纵梁11靠近第二横梁32的一端外侧开设有第二车身安装孔114。该第二车身安装孔114用于与车身后部结构(图上未示意)安装。
同理,第二纵梁12靠近第一横梁31的一端外侧开设有第三车身安装孔(图上未示意)。该第三车身安装孔用于与车身前部结构安装。第二纵梁12靠近第二横梁32的一端外侧开设有第四车身安装孔(图上未示意)。该第四车身安装孔用于与车身后部结构安装。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副车架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5包括第一子安装部251以及第二子安装部252。第一子安装部251和第二子安装部252固定连接。第一子安装部251与第一安装部232可拆卸连接,实现第一支架25和第一固定件23安装和拆卸。其中,第二子安装部252朝向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便于安装动力总成的左悬置,同时能够减小悬置组件2占用车辆空间。
具体地,第一安装部232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2321。第一子安装部251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子安装孔2511。紧固件穿设第一安装孔2321以及第一子安装孔2511,以实现第一固定件23以及第一子安装部251安装和拆卸。上述第一安装孔2321的数量和第一子安装孔2511的数量不做限定。如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2321的数量为一个,第一子安装孔2511的数量为一个。
第二子安装部252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子安装孔2521。第二子安装部252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子安装孔2521与动力总成的左悬置安装和拆卸。上述第二子安装孔2521的数量不做限定。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子安装孔2521的数量为两个。
同理,第二支架26包括第三子安装部261和第四子安装部262。第三子安装部261和第四子安装部262固定连接。第三子安装部261与第二安装部242可拆卸连接,实现第二支架26和第二固定件24安装和拆卸。其中,第四子安装部262朝向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便于安装动力总成的右悬置,同时能够减小悬置组件2占用车辆空间。
第二安装部242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421。第三子安装部261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子安装孔(图上未示意)。紧固件穿设第二安装孔2421以及第三子安装孔,以实现第二固定件24以及第三子安装部261安装和拆卸。上述第二安装孔2421的数量和第三子安装孔的数量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2421的数量为一个,第三子安装孔的数量为一个。
第四子安装部262开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子安装孔2621。第四子安装部262通过至少一个第四子安装孔2621与动力总成的右悬置安装和拆卸。上述第四子安装孔2621的数量不做限定。如本实施例中,第四子安装孔2621的数量为两个。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副车架包括纵梁组件以及悬置组件。纵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悬置组件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第一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一纵梁。第二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二纵梁。第一固定件固定于第一底座内。第二固定件固定于第二底座内。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一固定件并突出于第一底座远离第一纵梁的一端。第二支架固定于第二固定件并突出于第二底座远离第二纵梁的一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用于安装动力总成。通过上述悬置组件将动力总成集成至纵梁组件上,提升了副车架的集成度,提升了悬置刚强度与模态性能,节约了整车车辆的布置空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参阅图1,车辆(图上未示意)包括副车架10,提升整车车辆集成度以及节约整车车辆的布置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车辆为上述实施例中阐述的车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
悬置组件包括:
第一底座、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沿第一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二纵梁;
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内,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内;
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并突出于所述第一底座远离所述第一纵梁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并突出于所述第二底座远离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安装动力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悬置孔,所述第一底座过盈式插接于所述第一悬置孔内;
所述第二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二悬置孔,所述第二底座过盈式插接于所述第二悬置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外周表面凸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限位于所述第一纵梁;
所述第二底座外周表面凸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限位于所述第二纵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若干个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外周表面,所述第一限位板表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
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若干个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外周表面,所述第二限位板表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贯穿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所述第二底座贯通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硫化体,所述第一硫化体硫化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硫化体,所述第二硫化体硫化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硫化体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部突出于所述第一底座远离所述第一纵梁的一端,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架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于所述第二硫化体远离所述第二底座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部突出所述第二底座远离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包括横梁组件,所述横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横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
所述第一纵梁朝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凸设有两个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横梁靠近所述第一纵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横梁靠近所述第一纵梁的一端固定于另一所述第一焊接部;
所述第二纵梁朝向所述第一纵梁的一侧凸设有两个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横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横梁靠近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固定于另一所述第二焊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子安装部和与所述第一子安装部连接的第二子安装部,所述第一子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子安装部朝向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二子安装部和所述动力总成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三子安装部和与所述第三子安装部连接的第四子安装部,所述第三子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四子安装部朝向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四子安装部和所述动力总成可拆卸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CN202222722525.9U 2022-10-14 2022-10-14 副车架及车辆 Active CN2187034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22525.9U CN218703487U (zh) 2022-10-14 2022-10-14 副车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22525.9U CN218703487U (zh) 2022-10-14 2022-10-14 副车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03487U true CN218703487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5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22525.9U Active CN218703487U (zh) 2022-10-14 2022-10-14 副车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034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9790A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CN111016836A (zh) 一种越野车保险杠与小纵梁的集成结构
JP6829157B2 (ja) バッテリー支持構造
EP1270300B1 (en) Support bracket for power unit
CN218703487U (zh) 副车架及车辆
JP7405059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114802463A (zh) 电动车辆支柱塔架到车身结构的接口支架
CN212991216U (zh) 一种电池箱及电动车辆
CN214240975U (zh)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1107698U (zh) 用于增程汽车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JP2004330942A (ja) 自動車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CN202400054U (zh) 一种汽车乘员安全气囊与仪表板的连接结构
CN220842722U (zh) 驾驶室总成和车辆
CN214647916U (zh) 灯体安装机构及工程车
CN220577355U (zh) 副车架横梁、副车架和车辆
CN212386426U (zh)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固定装置和车辆
CN219749437U (zh) 一种悬架减振器上支撑结构
CN218662034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4729108U (zh) 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21213371U (zh) 减震结构及车辆
CN217074020U (zh) 动力总成悬置组件和车辆
CN217969657U (zh) 车身后纵梁、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6886936U (zh) 一种后地板前加强梁总成
CN218805688U (zh) 汽车安全气囊安装支架
CN215153882U (zh) 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