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2024U -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62024U
CN218662024U CN202223319375.3U CN202223319375U CN218662024U CN 218662024 U CN218662024 U CN 218662024U CN 202223319375 U CN202223319375 U CN 202223319375U CN 218662024 U CN218662024 U CN 218662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plate body
plate
mounting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937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飞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g Lia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937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62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62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620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具有该加强板的车辆,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设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相对固定,且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配置成分别用于连接后副车架的左右两侧,第三安装部配置成用于连接电池包,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第二板体遮盖第一安装部,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第三板体遮盖第二安装部,第三板体和第二板体间隔排布以隔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加强板,可以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可以间隔开,以减弱振动的叠加,以提高车辆的NVH性能,从而降低车内振动噪声。

Description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具有该加强板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车辆中的后副车架结构较弱,导致车辆的NVH性能较差。在车辆处于运动工况时,轮胎受到激励能量,可通过后副车架传递至车内,容易引起车内噪声振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副车架的加强板,通过加强板,以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可以间隔开,以减弱振动的叠加,以提高车辆的NVH性能,从而降低车内振动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前述的加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
第一板体,第一板体设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相对固定,且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配置成分别用于连接后副车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安装部配置成用于连接电池包;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板体遮盖所述第一安装部;
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板体遮盖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间隔排布以隔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通过加强板,以可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可以间隔开,以减弱振动的叠加,以提高车辆的NVH性能,从而降低车内振动噪声。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第一板体包括本体部和台阶部,所述台阶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后侧;所述台阶部包括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连接所述本体部的后侧边,并相对于所述本体部下沉或上凸;所述台阶部还包括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连接于所述第一台阶的后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台阶向上或向下弯折。
可选地,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对的第一配合孔,所述第一配合孔的周缘连接有第一环形筋,所述第一环形筋设于所述第二板体上面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所述第三板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的第二配合孔,所述第二配合孔的周缘连接有第二环形筋,所述第二环形筋设于所述第三板体上面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体的后侧边设置成中部向后凸起的弧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体配置成半圆形板状。
可选地,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体部、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支部连接成中部后凸的第一拱形结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支部连接成中部后凸的第二拱形结构,所述第一拱形结构的宽高比小于所述第二拱形结构的宽高比,且差值不小于0.05。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多个左侧安装点,多个所述左侧安装点沿左右方向排布;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多个右侧安装点,多个所述右侧安装点沿左右方向排布,多个所述左侧安装点和多个所述右侧安装点的连线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朝一侧凸起且开口朝向另一侧的拱形。
可选地,相邻的所述左侧安装点之间连接有第一凸筋,且相邻的所述右侧安装点之间连接有第二凸筋;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的表面上凸。
可选地,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多个电池安装点,多个所述电池安装点沿左右方向排布。
可选地,多个所述电池安装点包括第一电池安装点、第二电池安装点、第三电池安装点以及第四电池安装点,所述第一电池安装点和第二电池安装点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前侧,第三电池安装点以及第四电池安装点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前侧;所述第一电池安装点和第二电池安装点分别与一个左侧安装点之间连接有第三凸筋和第四凸筋,第三凸筋和第四凸筋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三电池安装点和第四电池安装点分别与一个右侧安装点之间连接有第五凸筋和第六凸筋,第五凸筋和第六凸筋之间具有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所述第三凸筋、所述第四凸筋、所述第五凸筋和所述第六凸筋的宽度尺寸在10毫米到50毫米的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所述第三凸筋、所述第四凸筋、所述第五凸筋和所述第六凸筋的深度尺寸在10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左侧安装点、所述右侧安装点以及所述电池安装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所述第一板体上的安装孔。
可选地,第一板体上设有第七凸筋,所述第七凸筋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下凹,且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和所述第七凸筋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中部沿前后方向凸起的拱形结构,并在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上凹凸不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包括车体、后副车架、电池包和上述的加强板,所述后副车架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电池包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后副车架相连,且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通过应用前述的加强板,以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可以间隔开,以减弱振动的叠加,以提高车辆的NVH性能,从而降低车内振动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后副车架和加强板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后副车架和加强板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自下而上)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自下而上)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板体(自下而上)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的尺寸示意图。
附图标记:
加强板100,第一板体10,第一安装部11,左侧安装点111,第二安装部12,右侧安装点121,第三安装部13,电池安装点131,第一电池安装点1311,第二电池安装点1312,第三电池安装点1313,第四电池安装点1314,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第六凸筋153,第七凸筋16,本体部17,台阶部18,第一台阶181,第二台阶182,通孔19,第二板体20,第一配合孔21,第一环形筋22,第三板体30,第二配合孔31,第二环形筋32,后副车架2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后副车架200的加强板100和具有该加强板100的车辆,通过加强板,以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可以间隔开,以减弱振动的叠加,以提高车辆的NVH性能,从而降低车内振动噪声。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200的加强板100,加强板100包括第一板体10,第一板体10可设有第一安装部11、第二安装部12和第三安装部13,第一安装部11、第二安装部12和第三安装部13相对固定,且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可配置成分别用于连接后副车架200的左右两侧,换言之,通过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加强板100可将后副车架200的左右两侧连接起来,从而可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进一步的,第三安装部13可配置成用于连接电池包,通过第三安装部13,可提高电池包与车辆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电池包的运行稳定性。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200的加强板100,通过加强板100分别将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连接起来,可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降低车内振动噪声。
其中,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可连接在后副车架200上部的左右两侧,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也可连接在后副车架200下部的左右两侧,这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一般情况下,后副车架200通过左右两侧的安装点连接在车体上,振动可通过后副车架200与车体之间的安装点传递至车内,因此,加强板100可通过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连接在后副车架200的左右两侧,以加强后副车架200左右两侧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避免振动能量从后副车架200与车体的安装点传递至车内,从而导致振动噪声的产生。
可选地,当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连接在后副车架200下部的左右两侧时,第三安装部13也连接在电池包的下部。在实际情况下,车辆发生振动时,激励能量可从车辆的轮胎传递至后副车架200中,在加强板100的作用下,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得到加强,可使通过后副车架200的激励能量消减。进一步的,通过加强板100将电池包连接,可使后副车架200提高对激励能量的消减效果,且加强板100分别连接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可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可避免激励能量沿后副车架200传递至车辆内部,导致车辆内部产生振动噪声,提高用户的乘坐舒适性。
进一步的,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加强板100还包括第二板体20,第二板体20可与第一板体10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第二板体20可以遮盖第一安装部11;加强板100还包括第三板体30,第三板体30可与第一板体10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第三板体20可以遮盖第二安装部12。从而可使加强板1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
另外,第三板体30和第二板体20间隔排布以隔振,换而言之,第二板体20和第三板体30可以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在第一板体10上,从而提高车辆整体的强度,同时,第三板体30和第二板体20之间可间隔开一定距离,以避免第二板体20与第三板体30之间的振动传递,从而可以减少第二板体20和第三板体30的振动叠加,以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在相关技术中,加强板上的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之间连接有加强板体,在振动传递的过程中,加强板体使得后副车架左右两侧的振动叠加,导致车辆的NVH性能变低,车内的振动噪声变大,影响用户的乘车体验。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通过加强板100,以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二板体20和第三板体30可以间隔开,以减弱振动的叠加,以提高车辆的NVH性能,从而降低车内振动噪声。
如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上设有与第一安装部11相对的第一配合孔21,第一配合孔21的周缘连接有第一环形筋22,第一环形筋22设于第二板体20上面向第一板体10的一侧;第三板体30上设有与第二安装部12相对的第二配合孔31,第二配合孔31的周缘连接有第二环形筋32,第二环形筋32设于第三板体30上面向第一板体10的一侧。因此,可提高加强板1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以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其中,在第二板体20上可设有与第一板体10对应的第一配合孔21,第一配合孔21可分别与左侧安装点111和电池安装点131对应,具体地,当左侧安装点111、电池安装点131和第一配合孔21均为安装孔时,螺栓可同时穿过左侧安装点111和第一配合孔21、电池安装点131和第一配合孔21,以使加强板100可分别连接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从而可在提高加强板100结构强度的同时,提高加强板100与电池包、后副车架200之间的连接强度。
同样的,在第三板体30上可设有与第一板体10对应的第二配合孔31,第二配合孔31可分别与右侧安装点121和电池安装点131对应,具体地,当右侧安装点121、电池安装点131和第二配合孔31均为安装孔时,螺栓可同时穿过右侧安装点121和第二配合孔31、电池安装点131和第二配合孔31,以使加强板100可分别连接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从而可在提高加强板100结构强度的同时,提高加强板100与电池包、后副车架200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通过第二板体20可以提高加强板1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以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另外,当第二板体20和第三板体30层叠连接在第一板体10上时,第一环形筋22可以抵接在第一板体10上,第二环形筋32可以抵接在第一板体10上,以使第二板体20和第三板体30可以支撑在第一板体10上,提高加强板10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1包括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多个左侧安装点111沿左右方向排布,第二安装部12包括多个右侧安装点121,多个右侧安装点121可沿左右方向排布,且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排布于不同直线上。这样设置,可提高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
其中,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排布在不同直线上,换言之,多个左侧安装点111的连线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连线可不在同一直线上。
可选地,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可沿同一直线排布,多个右侧安装点121可沿同一直线排布,且多个左侧安装点111的连线与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连线之间可具有夹角,使多个左侧安装点111与多个右侧安装点121在第一板体10上的排布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从而可提高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当激励能量传递至后副车架200时,后副车架200可受到多个方向传递的振动,例如,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以及沿车辆左右方向的振动,由于加强板100连接在后副车架200上,且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右侧安装点121之间呈现出三角形的稳定结构,使得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可使传递至后副车架200的振动衰减,提高车内用户的舒适性。
当然,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排布方式有多种,例如,多个左侧安装点111的连线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连线可组成圆形;又如,多个左侧安装点111的连线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连接可组成拱形,从而可提高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举例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连线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朝一侧凸起且开口朝向另一侧的拱形,换言之,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可连成一条线段,该线段可为拱形线,且在沿前后方向上可朝前凸起,以使开口可朝后;或者,在沿前后方向上可朝后凸起,以使开口可朝前。因此,可提高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提高车内用户的舒适性。
可选地,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连线(其中,连线可为安装点的中心在上下方向的投影的连线)可为拱形线,以使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在第一板体10上排布形成拱形的稳定结构,另外,拱形线在沿前后方向上朝一侧凸起,且连线的开口朝向另一侧。当后副车架200受到多个方向传递的振动(例如,沿左右方向的振动、沿前后方向的振动等)时,通过加强板100对后副车架200之间形成拱形结构,可使可极大地使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得到提高,使传递至后副车架200的振动衰减,提高用户在车内的乘坐体验。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上可设有第一凸筋141和第二凸筋142,第一凸筋141和第二凸筋142可以相对于第一板体10的表面上凸,可加强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的,第一凸筋141可连接于相邻的左侧安装点111之间,且第二凸筋142可连接在相邻的右侧安装点121之间,结合前述实施例,使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右侧安装点121排布在不同直线上;
举例而言,多个左侧安装点111的连线与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连线之间可具有夹角,以使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排布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同时,第一凸筋141可沿多个左侧安装点111的连线,第二凸筋142可以沿多个右侧安装点121的连线设置,使第一板体10上形成了稳定的类三角形结构,进一步地加强了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又如,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之间的连线可为拱形线,使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排布形成拱形结构,同时,第一凸筋141可沿多个左侧安装点111,第二凸筋142可沿多个右侧安装点121之间的连线设置,使第一板体10上也可形成稳定的类拱形结构,进一步地加强了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因此,通过第一凸筋141和第二凸筋142可加强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以使后副车架200和加强板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从而可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部13包括多个电池安装点131,多个电池安装点131沿左右方向排布,以通过多个电池安装点131将加强板100与电池包连接。
进一步的,多个电池安装点131包括第一电池安装点1311、第二电池安装点1312、第三电池安装点1313以及第四电池安装点1314,第一电池安装点1311和第二电池安装点1312可设于第一安装部11前侧,第三电池安装点1313以及第四电池安装点1314可设于第二安装部12前侧,第一电池安装点1311和第二电池安装点1312分别与一个左侧安装点111之间连接有第三凸筋143和第四凸筋151,第三凸筋143和第四凸筋151之间具有夹角,第三电池安装点1313和第四电池安装点1314分别与一个右侧安装点121之间连接有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之间具有夹角。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可提高振动衰减效果,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其中,夹角可以为90°,夹角也可以大于0°且小于90°,以使第一凸筋141、第三凸筋143和第四凸筋151之间可以形成类十字结构,同样的,第二凸筋142、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之间可以形成类十字结构,从而提高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可提高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振动衰减效果,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多个电池安装点131中的一部分可与一个左侧安装点111相对应,且多个电池安装点131中的另一部分可与一个右侧安装点121相对应,第一板体10上可设有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相对于第一板体10的表面上凸,第三凸筋143和第四凸筋151可连接于电池安装点131和对应的左侧安装点111之间,以及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可连接于电池安装点131与对应的右侧安装点121之间。因此,可提高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后副车架200和加强板10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结合前述实施例,左侧安装点111和右侧安装点121在第一板体10上可呈拱形排布。多个电池安装点131中的一部分可与最左侧的左侧安装点111对应,电池安装点131中的一部分可与最右侧的右侧安装点121对应,因此,第三凸筋143可设置在最左侧的左侧安装点111与多个电池安装点131中的一部分之间,以及第六凸筋153可设置在最右侧的右侧安装点121与多个电池安装点131中的一部分之间,以使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得到加强。
进一步的,电池包通过电池安装点131连接在第一板体10上,可提高电池包在车辆内的连接强度,并当电池包的振动向后副车架200传递,或者后副车架200的振动向电池包传递时,第一板体10上的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可使传递至加强板100上的振动减弱,以保证车内用户的舒适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凸筋143和第四凸筋151中的至少一个与相邻的第一凸筋141同向延伸,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中的至少一个与相邻的第二凸筋142同向延伸;可选地,在第一板体10上,最左侧的电池安装点131可与最左侧的左侧安装点111之间连接有第三凸筋143(以下简称“凸筋一”),最右侧电池安装点131可与最右侧的右侧安装点121之间连接有第六凸筋153(以下简称“凸筋二”),且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右侧安装点121可在第一板体10上排布形成拱形结构,因此,凸筋一可沿拱形结构的左端同向延伸,凸筋二可沿拱形结构的右端同向延伸,以使拱形结构可同时连接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从而可提高电池包、后副车架200和加强板100三者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从而使传递至前述三者的振动减弱,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的宽度尺寸在10毫米到50毫米的范围内。和/或,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的深度尺寸在10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以使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可增强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优选地,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的宽度尺寸可为26毫米,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的深度尺寸可为12毫米,以加强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可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左侧安装点111、右侧安装点121以及电池安装点13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第一板体10上的安装孔。可选地,左侧安装点111、右侧安装点121以及电池安装点131可为第一板体10上的安装孔,可螺栓与安装孔螺纹配合,以提高加强板100与电池包之间的连接强度、加强板100与后副车架20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加强板100、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整体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振动衰减效果,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保证用户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上可设有第七凸筋16,第七凸筋16可设于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之间,并相对于第一凸筋141和第二凸筋142下凹,且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和第七凸筋16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中部沿前后方向凸起的拱形结构,换言之,通过第七凸筋16可将第一凸筋141和第二凸筋142连接起来,且第七凸筋16、第一凸筋141和第二凸筋142组成拱形结构;另外,第七凸筋16与第一凸筋141和第二凸筋142凸起的方向相反,以在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上凹凸不平。因此,可提高加强板100的强度和刚度,以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其中,第七凸筋16设置在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七凸筋16可设在相邻的左侧安装点111与右侧安装点121之间。因此,通过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和第七凸筋16可将左侧安装点111和右侧安装点121连接组成中部沿前后方向凸起的拱形结构,以加强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一步的,第一板体10可分别连接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可提高电池包、后副车架200与车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提高振动衰减的效果,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另外,第七凸筋16的长度尺寸可在70毫米到90毫米的范围内,宽度尺寸可在40毫米到60毫米的范围内。优选地,第七凸筋16的长度尺寸可为85毫米,宽度尺寸可为50毫米,以提高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当然,第七凸筋16的长度尺寸可小于70毫米,例如,50毫米、60毫米等,或大于90毫米,例如,100毫米、110毫米等;另外,第七凸筋16的宽度尺寸可小于40毫米,例如,30毫米、35毫米等,或大于60毫米,例如,70毫米、80毫米等。这并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和/或第三板体30可以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第二板部连接于第一板部并向前延伸,第三板部连接于第一板部并向前延伸,第二板部与第三板部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的相对两边设有翻边部,以使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在沿上下方向的截面配置成自上而下的扩口状。以提高第二板体20、第三板体30与第一板体10沿上下方向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具体地,第二板体20和/或第三板体30在沿上下方向上的截面,可呈自上而下扩口状,其中,截面的高度与宽度(此处的高度为在沿上下方向上,第一板体10的表面到第二板体20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此处的宽度为截面的翻边部之间的最大距离)的比值在0.2-0.5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第二板体20和/或第三板体30上可获得高宽比不同的截面,优选地,面积最大的截面的高宽比可为0.28,面积最小的截面的高宽比可为0.46,且高宽比的差值可大于且等于0.05,从而可使加强板1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增强,提高后副车架200的振动衰减效果,提高用户的乘坐舒适性。当然,截面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也可以小于0.2,例如,高宽比可为0.15、0.11等,截面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也可以大于0.5,例如,高宽比可为0.55,0.6等,这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和第三板体3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体部、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主体部和第一支部连接成中部后凸的第一拱形结构,主体部和第二支部连接成中部后凸的第二拱形结构,第一拱形结构的高宽比小于第二拱形结构的高宽比,且差值不小于0.05。其中,如图,第一拱形结构的宽度为两倍的W1,第二拱形结构的宽度为W2,另外,第一拱形结构的高度与第二拱形结构的高度相等,高度为H。因此,可通过第一拱形结构和第二拱形结构,以提高加强板1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从而可以减弱传递至车内的振动,实现车内振动噪声的降低。
当然,第一拱形结构的高宽比与第二拱形结构的高宽比之间的差值可以小于且等于0.05,这并非是对本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的后侧边设置成中部向后凸起的弧形,或第一板体10配置成半圆形板状。以在保证加强板100与电池包、后副车架200连接强度的同时,减少用料。
其中,后副车架200可连接在加强板100的后侧,电池包可连接在加强板100的前侧。
在一般情况下,后副车架200与加强板100需要连接的面积小,加强板100与电池包连接的部分需要连接的面积大,因此,可通过将第一板体10配置为半圆形板状或中部向后凸起,以在保证加强板100与电池包、后副车架200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相比于其它形状的第一板体10(例如,长方形),半圆形或中部向后凸起的弧形,可减少加强板100与后副车架200之间的连接面积,减少加强板100的制造用料,从而可减轻加强板100的重量。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包括本体部17和台阶部18,台阶部18可连接于本体部17的后侧。台阶部18包括第一台阶181,第一台阶181连接本体部17的后侧边,并相对于本体部17下沉或上凸,以提高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台阶部18还包括第二台阶182,第二台阶182可连接于第一台阶181的后侧,并相对于第一台阶181向上或向下弯折,以提高第一板体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因此,可提高加强板100对振动的衰减效果,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包括车体、后副车架200、电池包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加强板100,后副车架200与车体相连,电池包与车体相连,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与后副车架200相连,且第三安装部13与电池包相连。因此,加强板100可分别连接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以提高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与车体的连接强度,保证车辆可正常运行。另外,通过加强板100可提高电池包与后副车架2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振动衰减效果,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
另外,在加强板100上可设有左侧安装点111、右侧安装点121和电池安装点131,且前述安装点可为安装孔,通过前述安装孔,可使加强板100与电池包、加强板100与后副车架200螺栓连接,以提高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与加强板100的连接强度。进一步的,左侧安装点111、右侧安装点121和电池安装点131可在第一板体10上排布形成拱形,以及还可在第一板体10的后侧还可设有台阶部18,以提高加强板100、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
其次,通过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第六凸筋153和第七凸筋16可与左侧安装点111、右侧安装点121和电池安装点131共同构成稳定的拱形结构,以使拱形结构可同时连接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从而可提高电池包、后副车架200和加强板100三者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从而使传递至前述三者的振动减弱,降低车内的振动噪声。进一步的,可在第一板体10上设有第二板体20,且第二板体20可遮盖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其中,第二板体20上可设有第一配合孔21和第二配合孔31,以使螺栓可通过贯穿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实现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与加强板100的连接;另外,第二板体20在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截面为拱形,可提高加强板1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减弱沿上下方向传递的振动。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通过加强板100分别将电池包和后副车架200连接起来,可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和刚度,降低车内振动噪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加强板100上可设有通孔19,以减轻加强板100的重量。另外,该通孔19也可以用于车辆内部排水。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本方案可增加后副车架200的强度,颠覆性创新在后副车架200设计连接加强板100结构,将后副车架200下部本体两侧进行连接,从而增加其整体强度,加强板100与副车架下部左右两部分分别设计两个安装点,四个安装点整体布局为拱形结构,进一步借用拱形强度大的特点,以增加安装点对后副车架200本体连接强度;由于该车可为电动汽车,电池包是电动汽车成本最高部件,为确保其安全需加强其与车身连接强度,本方案在增加后副车架200强度,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的同时,将加强板100向前延伸与电池包设计四个安装点结构,以增加电池包连接强度,同时该结构可借用电池包强度及质量,反向提高后副车架200强度及对振动衰减灵敏度。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后副车架200加强板100结构整体设计为半圆形结构,利用圆形结构具有拱形强度大特点,以及圆形结构在所有图形结构中具有用用料最少连接面积最大特点,增加加强板100与副车架、电池包连接面积及强度,同时降低重量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为增加加强板100强度,可在半圆形结构顶端设计三级台阶结构,将顶端一块大板件划分为三个小板件增加其强度,降低该位置振动响应灵敏度;在加强板100与后副车架200、电池包连接点之间设计宽度为26mm,深度为12mm加强凹坑结构(即包括第一凸筋141、第二凸筋142、第三凸筋143、第四凸筋151、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将连接点进行连接,利用加强点及其之间设计加强凹坑进一步增加加强板100强度降低振动响应;加强板100分别与后副车架200、电池包的最外侧两安装点整体连线为拱形结构,电池包中间两个安装点与副车架外侧两个安装点连线为十字型结构,位于拱形两个边中间位置,由此加强板100与后副车架200、电池包连接点形成一个大拱形+两个十字型结构,利用以上两结构均具有强大特点,增加加强板100、副车架、电池包之间连接强度,降低传递至该位置振动响应灵敏度,为增加拱形中间位置强度设计长度85mm,宽度50mm加强凸起长方形结构,增加该位置强度。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为增加加强板100与后副车架200、电池包两侧部分的强度,在两侧各设计一个双拱形加强板100结构,加强板100有两个拱形组成,拱形高宽比分别为0.28、0.46,高宽比差值可在0.05以上,该结构设计即可借用拱形强度大特点,增加两侧四个点连接强度,同时,不同高宽比设计实现局部强度差异设计,进而实现局部避频设计,避免局部共振,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
本实用新型可增加后副车架200及电动汽车电池包强度,在后副车架200设计加强板100结构,将其与电池包进行连接,相互之间增加彼此强度,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有效降低车辆运动工况下激励能量,改善车内乘员乘坐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后副车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后副车架200的加强板100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的后副车架200的加强板100结构,对于车辆来说后副车架200主要承载轮胎载荷及运动激励,其结构及安装点结构强弱将直接影响轮胎激励传递至车身引起整车振动噪声问题。同时车辆操稳性能需要副车架及安装点具有较强刚度,以便在进行操作时有较好强度基础。
本实用新型针对后副车架200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后副车架200的加强板100结构进行加强,提升后副车架200强度,有效衰减轮胎激励振动传递能量,达到降低车内振动噪声目的,改善车内乘员乘坐舒适性,提升安装位置可靠耐久性及稳定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体(10),所述第一板体(10)设有第一安装部(11)、第二安装部(12)和第三安装部(13),所述第一安装部(11)、所述第二安装部(12)和所述第三安装部(13)相对固定,且所述第一安装部(1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2)配置成分别用于连接后副车架(200)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安装部(13)配置成用于连接电池包;
第二板体(20),所述第二板体(20)与所述第一板体(10)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板体(20)遮盖所述第一安装部(11);
第三板体(30),所述第三板体(30)与所述第一板体(10)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板体(30)遮盖所述第二安装部(12),所述第三板体(30)和所述第二板体(20)间隔排布以隔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0)包括本体部(17)和台阶部(18),所述台阶部(18)连接于所述本体部(17)的后侧;所述台阶部(18)包括第一台阶(181),所述第一台阶(181)连接本体部(17)的后侧边,并相对于所述本体部(17)下沉或上凸;所述台阶部(18)还包括第二台阶(182),所述第二台阶(182)连接于所述第一台阶(181)的后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台阶(181)向上或向下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1)相对的第一配合孔(21),所述第一配合孔(21)的周缘连接有第一环形筋(22),所述第一环形筋(22)设于所述第二板体(20)上面向所述第一板体(10)的一侧;
所述第三板体(3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2)相对的第二配合孔(31),所述第二配合孔(31)的周缘连接有第二环形筋(32),所述第二环形筋(32)设于所述第三板体(30)上面向所述第一板体(10)的一侧;
和/或,所述第一板体(10)的后侧边设置成中部向后凸起的弧形;
和/或,所述第一板体(10)配置成半圆形板状;
和/或,所述第二板体(20)和所述第三板体(3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体部、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一支部连接成中部后凸的第一拱形结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支部连接成中部后凸的第二拱形结构,所述第一拱形结构的宽高比小于所述第二拱形结构的宽高比,且差值不小于0.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包括多个左侧安装点(111),多个所述左侧安装点(111)沿左右方向排布;所述第二安装部(12)包括多个右侧安装点(121),多个所述右侧安装点(121)沿左右方向排布;
多个所述左侧安装点(111)和多个所述右侧安装点(121)的连线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朝一侧凸起且开口朝向另一侧的拱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左侧安装点(111)之间连接有第一凸筋(141),且相邻的所述右侧安装点(121)之间连接有第二凸筋(142);
所述第一凸筋(141)和所述第二凸筋(142)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10)的表面上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13)包括多个电池安装点(131),多个所述电池安装点(131)沿左右方向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池安装点(131)包括第一电池安装点(1311)、第二电池安装点(1312)、第三电池安装点(1313)以及第四电池安装点(1314),所述第一电池安装点(1311)和第二电池安装点(1312)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前侧,所述第三电池安装点(1313)以及所述第四电池安装点(1314)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前侧;
所述第一电池安装点(1311)和第二电池安装点(1312)分别与一个所述左侧安装点(111)之间连接有第三凸筋(143)和第四凸筋(151),第三凸筋(143)和第四凸筋(151)之间具有夹角;
所述第三电池安装点(1313)和第四电池安装点(1314)分别与一个所述右侧安装点(121)之间连接有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第五凸筋(152)和第六凸筋(153)之间具有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筋(141)、所述第二凸筋(142)、所述第三凸筋(143)、所述第四凸筋(151)、所述第五凸筋(152)和所述第六凸筋(153)的宽度尺寸在10毫米到50毫米的范围内;
和/或,所述第一凸筋(141)、所述第二凸筋(142)、所述第三凸筋(143)、所述第四凸筋(151)、所述第五凸筋(152)和所述第六凸筋(153)的深度尺寸在10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
和/或,所述左侧安装点(111)、所述右侧安装点(121)以及所述电池安装点(13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所述第一板体(10)上的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0)上设有第七凸筋(16),所述第七凸筋(16)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2)之间,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凸筋(141)和所述第二凸筋(142)下凹,且所述第一凸筋(141)、所述第二凸筋(142)和所述第七凸筋(16)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中部沿前后方向凸起的拱形结构,并在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上凹凸不平。
10.一种车辆,包括:
车体;
后副车架(200),所述后副车架(200)与所述车体相连;
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与所述车体相连;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的加强板,所述第一安装部(1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2)与所述后副车架(200)相连,且所述第三安装部(13)与所述电池包相连。
CN202223319375.3U 2022-12-09 2022-12-09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Active CN218662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9375.3U CN218662024U (zh) 2022-12-09 2022-12-09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9375.3U CN218662024U (zh) 2022-12-09 2022-12-09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62024U true CN218662024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48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9375.3U Active CN218662024U (zh) 2022-12-09 2022-12-09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620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40845B1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12339861B (zh)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JP5515760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4028841U (zh) 一种suv前副车架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8662024U (zh)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JP457134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0391317U (zh)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JP2010228731A (ja) 車両の床下構造
CN11062643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US20240051624A1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CN218400737U (zh) 后轮罩组件、车身及汽车
CN217435860U (zh) 轮罩总成和车辆
CN217477404U (zh) 顶盖内板及汽车
CN218662067U (zh) 机舱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CN217835789U (zh) 后轮罩内板总成及车辆
CN217918139U (zh) 车身地板中通道结构及车辆
CN220522324U (zh) 后背门铰链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2073630U (zh) 尾门铰链加强板及汽车
CN219447147U (zh) 中地板组件、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219838431U (zh) 车身侧左悬置安装支架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3

Address after: No. 888 Rainbow Road, Yangshe Town, Zhangjiag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637

Patentee after: Liang Liang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before: GREAT WALL MOTO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