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77404U - 顶盖内板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顶盖内板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77404U
CN217477404U CN202221509463.7U CN202221509463U CN217477404U CN 217477404 U CN217477404 U CN 217477404U CN 202221509463 U CN202221509463 U CN 202221509463U CN 217477404 U CN217477404 U CN 217477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anel
rear frame
roof
platform
whol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094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094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774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77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77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盖内板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顶盖内板上设有天窗安装口,并具有后边框,且所述后边框上设置有后边框加强部;所述后边框加强部包括沿整车X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平台结构,各所述平台结构沿整车Y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平台结构沿排布方向呈台阶状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顶盖内板能够增加顶盖内板后部的结构强度,降低振动传递灵敏度,而可降低车身顶部受到激励时产生的振动噪声。

Description

顶盖内板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顶盖内板。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顶盖内板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特性是用户对汽车最表面和最直接的感受之一,并且随着汽车电动化发展的加速,由于没有了传统燃油发动机的振动激励,路噪、风噪便成为汽车主要的噪声激励源,如何降低路噪、风噪已成为是汽车NVH控制的重要任务。
在汽车行驶时,因路面不平等造成的振动会激励起汽车顶盖板件、天窗大板件等的模态频率,进而产生中低频轰鸣问题,同时,由于气流摩擦车体,也会产生振动激励能量,并激发汽车顶盖板件振动产生噪声。
现有技术中,多为通过增加顶盖板件的厚度,以及在天窗横梁内部增加质量块或吸振器等方式来降低振动产生的中低频能量,降低振动响应。但是,增加板件厚度或者设置质量块、吸振器等,均会导致汽车顶盖部分重量的增加,不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顶盖内板,以能够降低顶盖内板受到激励时产生的振动噪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顶盖内板,所述顶盖内板上设有天窗安装口,并具有后边框,且所述后边框上设置有后边框加强部;所述后边框加强部包括沿整车X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平台结构,各所述平台结构沿整车Y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平台结构沿排布方向呈台阶状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边框加强部设置在所述后边框靠近所述天窗安装口的一侧。
进一步的,整车X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整车X向上,各所述平台结构的宽度由前至后依次增大,且所述宽度为所述平台结构沿整车X向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平台结构的数量为三个,且沿各所述平台结构排布方向由前至后,各所述平台结构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为1:2:4。
进一步的,整车X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整车X向上,各所述平台结构的高度由前至后依次降低。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平台结构上设有减重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顶盖内板,通过在后边框上设置呈阶梯状排布的后边框加强部,利用阶梯状结构强度大的特点,能够提升顶盖内板后部的结构强度,降低振动传递灵敏度,从而可降低顶盖内板受到激励时产生的振动噪声。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顶部结构相比于现有增加板件厚度,增设质量块等方式,也不会导致车顶部分重量的增加,有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而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此外,后边框加强部采用台阶状设置的平台结构,结构简单,易于设计成型,并且利用各平台结构的宽度不同,也能够实现避频设计,避免各平台结构频率相同产生共振问题,有利于降低受到激励时的振动噪声能量。而减重孔的设置,则有助于实现顶盖内板的轻量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同时也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中具有如上所述的顶盖内板。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内板还具有前边框,所述车身中还具与所述前边框相连的顶盖前横梁;所述顶盖前横梁靠近所述前边框的一侧设有搭接边,所述前边框与所述搭接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搭接边呈凹口朝后的拱形结构,且所述搭接边的矢高H,以及所述搭接边的弦长C,两者之间的比值在0.008-0.01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搭接边上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向所述搭接边的一侧拱出,且所述加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搭接边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各所述加强部的矢高h与弦长k之间的比值互不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的顶盖内板,能够增加车身顶部的结构强度,降低顶盖内板振动传递灵敏度,从而可降低车身顶部受到激励时产生的振动噪声,提升汽车的NVH性能。
此外,使得前边框与顶盖前横梁上的搭接边相连,可借用顶盖前横梁提升前边框位置的强度。而且搭接边的拱形设计,以及设置向搭接边一侧拱出的加强部,也可利用拱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借助于顶盖前横梁,提升前边框位置,特别是前边框中间最薄弱位置的结构强度,由此也能够降低顶盖内板前部振动传递灵敏度,降低振动噪声能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顶盖内板在车身顶部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顶盖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平台结构的宽度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搭接边的矢高H与弦长C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横梁上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横梁下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部的矢高h与弦长k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侧围上边梁;
2、顶盖内板;20、天窗安装口;21、侧边框;22、前边框;23、后边框;231、第一平台结构;232、第二平台结构;233、第三平台结构;234、减重孔;
3、顶盖前横梁;30、搭接边;31、横梁上梁体;311、上搭边;312、上梁体加强筋;313、上梁体通孔;32、横梁下梁体;321、下搭边;322、第一凹槽;323、第二凹槽;324、第三凹槽;325、下梁体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所述的X向、Y向、Z向分别为车辆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也即在汽车整车坐标系中,X轴沿整车长度方向,Y轴沿整车宽度方向,Z轴沿整车高度方向。同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XY平面为X轴与Y轴所在平面,XZ为X轴与Z轴所在平面,YZ为Y轴与Z轴所在平面。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顶盖内板2,其能够增加顶盖内板2的结构强度,降低顶盖内板2振动传递灵敏度,而能够降低顶盖内板2受到激励时产生的振动噪声。
整体设计上,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顶盖内板2连接在两侧的侧围上边梁1之间,并与顶盖前横梁3相连。同时,在顶盖内板2上设有天窗安装口20,并由该天窗安装口20的设置,使得顶盖内板2具有分设在两侧的两个侧边框21,以及连接在两侧侧边框21之间的前边框22和后边框23。而且对于顶盖内板2后部的后边框23,在该后边框23上也设置有后边框加强部。
详细来说,由前边框22、后边框23以及两侧的侧边框21构成的顶盖内板2可由冲压方式一体成型。同时,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上述后边框加强部也位于后边框23的靠近天窗安装口20的一侧。而在具体结构上,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后边框加强部包括一体成型在后边框23处的沿整车X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平台结构。各平台结构大致为平板状,并均沿整车Y向延伸,并且在设计上,多个平台结构也沿排布方向呈台阶状设置。
通过使得后边框加强部由台阶状设置的多个平台结构构成,可将后边框23处的大块钣金分解成多块小板件,并能够利用台阶状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提升后边框23位置的结构强度。
此外,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基于整车X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整车X向上,使得呈台阶状布置的多个平台结构的高度由前至后依次降低。由此,使得各平台结构的高度由前至后依次降低,能够利于天窗总成在天窗安装口20处的设置,同时也利于车身顶盖后部结构的整体设计。而为避免各平台结构的模态频率或振动频率相同产生共振,以实现避频设计,本实施例也在整车X向上,使得各平台结构的宽度由前至后依次增大,且此处所述的宽度具体为平台结构沿整车X向的宽度。
在具体实施时,仍结合图3和图4中所示,例如可将构成后边框加强部的平台结构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为便于描述,三个平台结构可分别称之为第一平台结构231、第二平台结构232和第三平台结构233。并且,基于上述各平台结构的宽度设置为由前至后依次增大,该三个平台结构的宽度m1、m2、m3之间的比值可设计为1:2:4。其也即m1:m2:m3=1:2:4。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平台结构之间的宽度比例设置,能够更好地提升后边框23处的结构强度,以降低后边框23处振动传递灵敏度,降低受到激励时的振动噪声能量。
当然,除了使得各平台结构的高度由前至后依次降低,使其由后至前高度依次增加,也是可以的,且此时可通过适应调整天窗总成的结构,以满足天窗总成的安装要求。另外,除了使得台阶状布置的平台结构设置为三个,当然根据后边框23的沿整车X向的宽度,也可对平台结构的数量进行调整,并且在平台结构的数量变化时,各平台结构的宽度比值也进行相应调整即可。
本实施例中,为利于后边框23处的减重,以同样利于轻量化设计,在构成的后边框加强部的各平台结构上也设置有减重孔234。减重孔234采用开设在平台结构上的长条孔或方孔便可,并且基于平台结构自身的宽度,也可选择在其中一些宽度较小的平台结构上不设置减重孔234,或者是使得减重孔234横跨两个相邻的平台结构。
本实施例的顶盖内板2,通过对顶盖内板2结构的创新设计,能够通过顶盖内板2结构强度的增加,降低顶盖内板2振动响应灵敏度,降低顶盖内板2在路面激励、风激励下产生的振动噪声,可为车辆打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驾乘空间,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身中即具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顶盖内板2。
而且,仍参见图1和图2中所示,以及结合实施例一中的描述,本实施例的车身中具有分设在两侧的侧围上边梁1,顶盖内板2连接在两侧侧围上边梁1之间。同时,顶盖内板2中具有前边框22,在车身中也具有与前边框22相连的顶盖前横梁3,该顶盖前横梁3同样连接在两侧的侧围上边梁1之间。
此时,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如图5所示,在顶盖前横梁3靠近前边框22的一侧设置有搭接边30,前边框22则与该搭接边30相连。
具体的,前边框22与搭接边30之间通常可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并且,通过前边框22和搭接边30的连接,本实施例能够借用顶盖前横梁3的强度来增加前边框22位置的强度,进而提升顶盖内板2前部的结构强度,降低振动传递灵敏度,降低收到激励时的振动噪声能量。
在使得顶盖前横梁3通过搭接边30与前边框22连接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为进一步增加搭接边30,也即前边框22的结构强度,搭接边30整体上也呈凹口朝后的拱形结构,其也即搭接边30沿整车X向向车头方向拱出。而且继续参考图6中所示,该呈拱形的搭接边30中,其矢高H,以及搭接边30的弦长C,两者之间的比值在0.05-0.09之间,也即H/C=0.05-0.09。其中,仍如图6所示,上述弦长C为搭接边30两端之间的距离,矢高H则为拱出的搭接边30的最高点与搭接边30两端之间连线的垂线距离。当然,本实施例中同样为拱形结构的各加强部的矢高h与弦长k的含义与此相同。
具体实施时,上述矢高H与弦长C之间的比值例如可为0.05、0.06、0.07、0.08或0.09,且优选为0.07。同时,本实施例中使得搭接边30采用凹口朝后的拱形结构,可利用拱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提升搭接边30也即前横梁本体1的结构强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搭接边30采用拱形结构时,顶盖内板2上与搭接边30相连的部位也应设置为与搭接边30匹配的拱形结构。
而且,除了使得搭接边30位置为向前拱出的拱形结构,当然也可使得前横梁本体3的其它部位同样为向前拱出的拱形结构。在前横梁本体3的其它部位也为的拱形结构时,对于其矢高与弦长之间的比值,优选可设计为和搭接边30处相同。
本实施例中,为提升顶盖前横梁3的结构强度,并借此提升顶盖内板2前部、也即前边框22位置的结构强度。在搭接边30上也设有加强部,加强部向搭接边30的一侧拱出,且加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部沿搭接边30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各加强部的矢高h与弦长k之间的比值也设计为互不相同的。
此时,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多个加强部分布在搭接边30左右方向的中部。而且由图5,并结合图7和图8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顶盖前横梁3具体包括扣合相连的横梁上梁体31和横梁下梁体32,且横梁上梁体31和横梁下梁体32通常可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同时,在横梁上梁体31靠近前边框22的一侧设置有上搭边311,横梁下梁体32靠近前边框22的一侧也设置有下搭边321,上述搭接边30即在横梁上梁体31与横梁下梁体32扣合后,由上搭边311与下搭边321叠加而成。
在顶盖前横梁3由横梁上梁体31和横梁下梁体32共同组成的基础上,具体实施时,顶盖内板2中的前边框22和横梁上梁体31中的上搭边311相连。而上述各加强部设置在下搭边321上,且如上文中提到的,各加强部位于下搭边321左右方向的中部,以能够进一步提升前边框22与搭接边30中间薄弱位置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仍参见图8所示,上述各加强部均呈凹口朝上的拱形结构。由此,也使得各加强部在结构上为一体成型在下搭边321上的凹槽结构。各加强部采用上述设置方式,不仅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并且也不会导致前横梁本体3重量的增加。
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例如可将上述加强部设置为沿下搭边321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三个,并且为便于描述,三个加强部分别称为第一加强部322、第二加强部323和第三加强部324。而结合图9所示,基于上述的各加强部矢高h与弦长k之间的比值不同,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中将位于中间的加强部,也即第一加强部322的矢高h与弦长k之间的比值设置在0.48-0.52之间,其例如可为0.48、0.49、0.50、0.51或0.52。
此外,其中一侧的加强部,也即第三加强部324的矢高h与弦长k之间的比值设置在0.38-0.42之间,并例如可为0.38、0.39、0.40、0.41或0.42。另一侧的加强部、也即第二加强部323的矢高h与弦长k之间的比值则设置在0.28-0.32之间,并例如可为0.28、0.29、0.30、0.31或0.32。
通过使得加强部为拱形结构,此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能够再次利用拱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下搭边321中间部位的结构强度,以使得顶盖内板2前部的结构强度得以提升,进而降低顶盖内板2振动传递灵敏度,降低受到激励时的振动噪声能量。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将上述加强部设置为间隔布置的三个,当然使得凹口朝上的加强部设置为二个、四个或其它数量,其也是可以的。同时,本实施例中将加强部设置为间隔布置的多个,该设计也能够与前横梁本体3以及顶盖内板2前部沿整车Y向的长度相匹配,而可利用多个拱形结构更好的提升前横梁本体3和顶盖内板2前部中间位置的结构强度。
当然,使得各加强部的矢高h与弦长k之间的比值不同,则可与下搭边321的拱形结构匹配,利于下搭边321的整体成型,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加强部在结构强度上的提升作用。
本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7和图8中所示的,在具体实施时,横梁上梁体31和横梁下梁体32均采用钣金冲压件即可。而且,为进一步提升各梁体的结构强度,在横梁上梁体31或者横梁下梁体32上可设置加强筋,同时,为利于顶盖前横梁3的减重,横梁上梁体31或者横梁下梁体32上也可设置减重孔。
此时,以横梁上梁体31为例,例如可在其上成型上梁体加强筋312,且横梁下梁体32上的加强筋采用与上梁体加强筋312类似的结构便可。而针对于减重孔,例如可分别在横梁上梁体31与横梁下梁体32上设置上梁体通孔313及下梁体通孔325,以由该上梁体通孔313与下梁体通孔325构成所述的减重孔。此外,横梁下梁体32的两端还设置外伸的连接部分,以用于顶盖前横梁3和两侧侧围上边梁1之间的连接。
本实施例的汽车设置上述的顶盖内板,能够增加车身顶部的结构强度,降低顶盖内板振动传递灵敏度,由此可降低车身顶部受到激励时产生的振动噪声,而能够提升汽车的NVH性能。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的汽车在能够提升顶盖内板2结构强度的基础上,相比于现有增加板件厚度,增设质量块等方式,也不会导致车顶部分重量的增加,有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顶盖内板(2),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内板(2)上设有天窗安装口(20),并具有后边框(23),且所述后边框(23)上设置有后边框加强部;
所述后边框加强部包括沿整车X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平台结构,各所述平台结构沿整车Y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平台结构沿排布方向呈台阶状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内板(2),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边框加强部设置在所述后边框(23)靠近所述天窗安装口(20)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内板(2),其特征在于:
整车X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整车X向上,各所述平台结构的宽度由前至后依次增大,且所述宽度为所述平台结构沿整车X向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盖内板(2),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结构的数量为三个,且沿各所述平台结构排布方向由前至后,各所述平台结构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为1: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内板(2),其特征在于:
整车X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整车X向上,各所述平台结构的高度由前至后依次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内板(2),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平台结构上设有减重孔(234)。
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的车身中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内板(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内板(2)还具有前边框(22),所述车身中还具有与所述前边框(22)相连的顶盖前横梁(3);
所述顶盖前横梁(3)靠近所述前边框(22)的一侧设有搭接边(30),所述前边框(22)与所述搭接边(30)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接边(30)呈凹口朝后的拱形结构,且所述搭接边(30)的矢高H,以及所述搭接边(30)的的弦长C,两者之间的比值在0.008-0.0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接边(30)上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向所述搭接边(30)的一侧拱出,且所述加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搭接边(30)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各所述加强部的矢高h与弦长k之间的比值互不相同。
CN202221509463.7U 2022-06-15 2022-06-15 顶盖内板及汽车 Active CN217477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9463.7U CN217477404U (zh) 2022-06-15 2022-06-15 顶盖内板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9463.7U CN217477404U (zh) 2022-06-15 2022-06-15 顶盖内板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77404U true CN217477404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15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09463.7U Active CN217477404U (zh) 2022-06-15 2022-06-15 顶盖内板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774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64088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CN217477404U (zh) 顶盖内板及汽车
CN217918116U (zh) 车身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CN215944253U (zh) 一种新型轻量化重型汽车驾驶室顶盖总成
CN217477403U (zh) 顶盖内板和汽车
CN217893018U (zh) 车身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CN215285016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341397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后地板前横梁结构
CN117262026A (zh) 顶盖内板及汽车
CN210000417U (zh) 用于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以及车辆
CN215097385U (zh) 流水槽结构及车辆
CN217435860U (zh) 轮罩总成和车辆
CN218702642U (zh) 车门内板及车辆
CN217515239U (zh) 后备箱框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786028U (zh) 汽车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CN218577466U (zh) 车门内板总成及车辆
CN218536860U (zh) 车身纵梁及车辆
CN218536865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8662067U (zh) 机舱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8021196U (zh) 动力总成的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8662024U (zh) 后副车架的加强板和车辆
CN217945324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车身纵梁组件及车辆
CN217048225U (zh) 用于车辆的顶棚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