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00728U -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00728U
CN218400728U CN202223001430.4U CN202223001430U CN218400728U CN 218400728 U CN218400728 U CN 218400728U CN 202223001430 U CN202223001430 U CN 202223001430U CN 218400728 U CN218400728 U CN 2184007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vehicle
panel
reinforc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014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014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007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007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007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一加强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为两个,两个第二加强板均设于第一加强板的下侧且两个第二加强板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板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三加强板,第三加强板为两个,两个第三加强板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加强板的下侧,两个第三加强板和两个第二加强板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有效提升每个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影响,进而降低车内的振动和噪声,满足用户对车内静谧性的要求,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Description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NVH(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噪音、震荡、平稳)特性给汽车用户感受是最表面和最直接的。
顶盖后横梁是车辆的重要组成结构,然而,在现有技术中,顶盖后横梁结构较为简单、强度较弱、振动响应灵敏度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的影响较大,导致顶盖后横梁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影响车内用户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整体结构较强,有效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均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下侧且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加强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下侧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三加强板和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设置第一加强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二加强板均设于第一加强板的下侧且两个第二加强板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板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三加强板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加强板的下侧,通过两个第三加强板和两个第二加强板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从而有效提升每个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影响,进而降低车内的振动和噪声,满足用户对车内静谧性的要求,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在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宽度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一板的宽度方向的一边与所述第二板的上边连接且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互成角度,所述第三板的宽度方向的一边与所述第二板的下边连接且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互成角度,所述第一板位于所述第二板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所述第三板位于所述第二板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上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加强凸起,所述第一加强凸起朝向远离车辆内部的方向凸出;和/ 或,所述第三板上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加强凸起,所述第二加强凸起朝向远离车辆内部的方向凸出;和/或,所述第三板上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朝向车辆内部的方向凹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板上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减重孔;和/或,所述第三板上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减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四加强板,所述第四加强板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下侧且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第四加强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加强板之间,所述第四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形成第二盒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加强板的背离所述第一加强板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朝向所述第一加强板方向凹入;和/或,所述第四加强板后端的下表面具有多个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三加强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第一加强板朝向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侧设有两个加强支架,两个所述加强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所述加强支架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加强板凸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加强支架的厚度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加强板设有沿车身上纵梁长度方向向前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或,所述第二加强板设有沿D柱长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和/或,所述第三加强板设有沿D柱长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三延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顶盖后横梁总成,第一加强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二加强板均设于第一加强板的下侧且两个第二加强板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板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三加强板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加强板的下侧,通过两个第三加强板和两个第二加强板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从而有效提升每个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影响,进而降低车内的振动和噪声,满足用户对车内静谧性的要求,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装配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另一视角的装配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装配正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E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装配侧视图;
图7是沿图6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1的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加强板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加强板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中C处放大图;
图12是图2中D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顶盖后横梁总成;
1、第一加强板;11、第一板;111、第一加强凸起;12、第二板;121、第一减重孔;13、第三板;131、第二加强凸起;132、第一凹槽;133、第二减重孔;14、第一盒体结构;15、第二盒体结构;
2、第二加强板;21、第一延伸部;22、第二延伸部;
3、第三加强板;31、第三延伸部;
4、第四加强板;41、第二凹槽;42、第三加强凸起;
5、加强支架;
200、D柱;
300、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100。
如图1、图2和图6-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100包括第一加强板1、第二加强板2和第三加强板3。其中,第一加强板 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加强板2为两个,两个第二加强板2均设于第一加强板1的下侧且两个第二加强板2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三加强板3为两个,两个第三加强板3 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加强板2的下侧,两个第三加强板3和两个第二加强板2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14。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二加强板2远离彼此的一端与D柱200和车身的纵梁300连接,两个第三加强板3远离彼此的一端均与D柱200连接,第二加强板2和第三加强板3均与第一加强板1连接。
在车辆行驶时,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首先传递至第二加强板2和第三加强板3再传递至第一加强板1上,通过两个第三加强板3和两个第二加强板2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14,通过盒体这样的立体结构分散载荷、降低局部压强,从而有效提升每个第二加强板2和第三加强板3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影响,进而降低车内的振动和噪声,满足车辆NVH 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上下方向是以顶盖后横梁总成100安装在车辆上时的上下方向,例如,以车辆的车顶方向为上,车底方向为下,当顶盖后横梁总成100安装在车辆上时,顶盖后横梁总成100靠近车顶的一侧为上侧,顶盖后横梁总成100靠近车底的一侧为下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100,设置第一加强板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二加强板2均设于第一加强板1的下侧且两个第二加强板2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三加强板3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加强板2的下侧,通过两个第三加强板3和两个第二加强板2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14,从而有效提升每个第二加强板2和第三加强板3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影响,进而降低车内的振动和噪声,满足用户对车内静谧性的要求,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示,第一加强板1包括在第一加强板1的宽度方向(图9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板11、第二板12 和第三板13,第一板11的宽度方向的一边与第二板12的上边连接且第一板11 和第二板12互成角度,第三板13的宽度方向的一边与第二板12的下边连接且第二板12和第三板13互成角度,第一板11位于第二板12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第三板13位于第二板12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形成一拱形结构,第二板12和第三板13形成一拱形结构,利用拱形结构的强大特性进一步提升第一加强板1 的结构强度,从而降低在车辆行驶时对第一加强板1的影响,同时,这样的设置便于第一加强板1的加工生产和装配,提高效率。优选地,第一板11宽度为 116mm,第二板12宽度为135mm。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前后方向是以顶盖后横梁总成100安装在车辆上时的前后方向,例如,以车头的车顶方向为前,车尾方向为后,当顶盖后横梁总成100安装在车辆上时,顶盖后横梁总成100靠近车头的一侧为前侧,顶盖后横梁总成100靠近车尾的一侧为后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板11上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加强凸起111,第一加强凸起111朝向远离车辆内部的方向凸出,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强第一板11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第一加强板1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第一加强凸起111呈椭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三板13上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加强凸起131,第二加强凸起131朝向远离车辆内部的方向凸出,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强第一板11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第一加强板1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三板13上具有第一凹槽 132,第一凹槽132朝向车辆内部的方向凹入,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强第三板13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第一加强板1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板12上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减重孔121,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减轻第二板12的重量,从而减轻顶盖后横梁总成100,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三板13上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减重孔133,由此,减轻第三板13的重量,从而减轻顶盖后横梁总成100,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进一步地,第二减重孔133设于第三板13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更进一步地,第二减重孔133呈方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板11上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加强凸起111,第一加强凸起111朝向远离车辆内部的方向凸出,第三板13上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加强凸起 131,第二加强凸起131朝向远离车辆内部的方向凸出,第二加强凸起131设于第三板13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边,第三板13上具有第一凹槽132,第一凹槽 132朝向车辆内部的方向凹入,第一凹槽132设于第三板13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第二板12上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减重孔121,第三板13上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减重孔133,第二减重孔133设于第三板13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由此,通过第一加强凸起111、第二加强凸起131和第三加强凸起42增强第一加强板1整体结构,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影响,并通过第一减重孔121和第二减重孔133减轻顶盖后横梁总成100,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8所示,顶盖后横梁总成 100还包括第四加强板4。其中,第四加强板4设于第一加强板1的下侧且位于两个第三加强板3之间,第四加强板4与第一加强板1形成第二盒体结构15。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加强板4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加强板2或第三加强板3连接,第四加强板4宽度方向的两边与第一加强板1连接,在车辆行驶时,通过第四加强板4与第一加强板1形成第二盒体结构15,通过盒体这样的立体结构分散载荷、降低局部压强,从而有效提升第一加强板1和第四加强板4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影响,进而降低车内的振动和噪声,满足车辆NVH 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四加强板4的背离第一加强板1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41,第二凹槽41朝向第一加强板1方向凹入;和/ 或,第四加强板4后端的下表面具有多个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三加强凸起42。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加强板4的背离第一加强板1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41,第二凹槽41朝向第一加强板1方向凹入,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强第四加强板4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第二凹槽41的长度为287mm,第二凹槽41朝向第一加强板1方向凹入段呈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结构进一步提高第四加强板 4的结构强度。
或,第四加强板4后端的下表面具有多个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三加强凸起42,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强第四加强板4的结构强度。
又或,第四加强板4的背离第一加强板1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41,第二凹槽41朝向第一加强板1方向凹入,且第四加强板4后端的下表面具有多个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三加强凸起42,由此,通过第二凹槽41和第三加强凸起42进一步增强第四加强板4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每个第一加强板1的朝向第二加强板2的一侧设有两个加强支架5,两个加强支架5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板1 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之间,加强支架5的部分朝向第一加强板1凸出。由此,通过加强支架5增强第一加强板1和第二加强板2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加强支架5设于第一加强板1上,沿加强支架5的周向设有多个连接触角,连接触角用于与第一加强板1连接,由此,便于加强支架5的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加强支架5的厚度不同。由此,通过个加强支架5的厚度不同实现强度差异,从而实现顶盖后横梁总成100两侧局部模态频率差异,进而实现避频设计,降低共振风险。例如,其中一个加强支架5的厚度为1.4mm,另一个加强支架5的厚度为1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1所示,第二加强板2设有沿车身上纵梁300长度方向向前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加第二加强板2与纵梁300的连接长度,保证两者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第二加强板2可以进一步借用纵梁300的强度增强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整体强度。优选地,第一延伸部21与D柱200连接的延伸部长度为170mm,第二加强板2的长度为189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1所示,第二加强板2设有沿 D柱200长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2,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加第二加强板2与D柱200的连接长度,保证两者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第二加强板 2可以进一步借用D柱200的强度增强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整体强度。优选地,第二延伸部22与D柱200连接的延伸部长度为251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12所示,第三加强板3设有沿D柱200长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三延伸部31,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加第三加强板3与D柱200的连接长度,保证两者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第三加强板 3可以进一步借用D柱200的强度增强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整体强度。优选地,第三延伸部31与D柱200连接的延伸部长度为223mm,第三加强板3的长度为200mm。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第一加强板1 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二加强板2均设于第一加强板1的下侧且两个第二加强板2分别位于第一加强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三加强板3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加强板2的下侧,通过两个第三加强板3和两个第二加强板2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14,从而有效提升每个第二加强板2和第三加强板3 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和路面激励振动等产生的振动源对顶盖后横梁总成100的影响,进而降低车内的振动和噪声,满足用户对车内静谧性的要求,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加强板(1),所述第一加强板(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第二加强板(2),所述第二加强板(2)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2)均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的下侧且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
第三加强板(3),所述第三加强板(3)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加强板(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2)的下侧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2)连接,两个所述第三加强板(3)和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2)分别形成一个第一盒体结构(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包括在所述第一加强板(1)的宽度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板(11)、第二板(12)和第三板(13),所述第一板(11)的宽度方向的一边与所述第二板(12)的上边连接且所述第一板(11)和所述第二板(12)互成角度,所述第三板(13)的宽度方向的一边与所述第二板(12)的下边连接且所述第二板(12)和所述第三板(13)互成角度,所述第一板(11)位于所述第二板(12)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所述第三板(13)位于所述第二板(12)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11)上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加强凸起(111),所述第一加强凸起(111)朝向远离车辆内部的方向凸出;
和/或,所述第三板(13)上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加强凸起(131),所述第二加强凸起(131)朝向远离车辆内部的方向凸出;
和/或,所述第三板(13)上具有第一凹槽(132),所述第一凹槽(132)朝向车辆内部的方向凹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12)上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减重孔(121);
和/或,所述第三板(13)上具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减重孔(1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加强板(4),所述第四加强板(4)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的下侧且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连接,所述第四加强板(4)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加强板(3)之间,所述第四加强板(4)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形成第二盒体结构(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加强板(4)的背离所述第一加强板(1)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41),所述第二凹槽(41)朝向所述第一加强板(1)方向凹入;
和/或,所述第四加强板(4)后端的下表面具有多个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三加强凸起(4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加强板(1)朝向所述第二加强板(2)的一侧设有两个加强支架(5),两个所述加强支架(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和所述第二加强板(2)之间,所述加强支架(5)的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加强板(1)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加强支架(5)的厚度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2)设有沿车身上纵梁(300)长度方向向前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
和/或,所述第二加强板(2)设有沿D柱(200)长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2);
和/或,所述第三加强板(3)设有沿D柱(200)长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三延伸部(3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
CN202223001430.4U 2022-11-10 2022-11-10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84007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1430.4U CN218400728U (zh) 2022-11-10 2022-11-10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1430.4U CN218400728U (zh) 2022-11-10 2022-11-10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00728U true CN218400728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08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01430.4U Active CN218400728U (zh) 2022-11-10 2022-11-10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007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01269B2 (ja) 車両用メンバ部材
CN105216883B (zh) 用于车身与车架的安装的底板承载结构
KR102440612B1 (ko) 측방 차체 보강구조
CN106809286B (zh) 汽车前地板结构
CN218400728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JP2010137832A (ja) 車体構造
CN214565671U (zh) 一种汽车顶盖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11568118U (zh) 后地板总成以及汽车
CN218536865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JP7251435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111572649B (zh) 白车身结构
CN112752701B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209921420U (zh) 后副车架安装点的加强结构
JP4069748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217835766U (zh) 车辆的防火墙及车辆
CN217893003U (zh) 前副车架的加强板及车辆
CN217835802U (zh) 车辆的后备箱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8577466U (zh) 车门内板总成及车辆
CN218431410U (zh) 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8929603U (zh) 前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5826810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CN218907385U (zh)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CN216994186U (zh) 车辆降噪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112793U (zh) 中通道结构、前地板结构以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7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1902, floor 16, building 3, yard 4, No. 22, Jinghai 4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