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97558U - 介质输送装置、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输送装置、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97558U
CN218197558U CN202221496224.2U CN202221496224U CN218197558U CN 218197558 U CN218197558 U CN 218197558U CN 202221496224 U CN202221496224 U CN 202221496224U CN 218197558 U CN218197558 U CN 218197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optical sensor
transport
label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962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粟野原佑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97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975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印刷装置,可以正确地检测标签的位置。介质输送装置(1)具备:设置部(2),设置卷绕有介质(标签用纸100)的卷体(R),该介质设置有检测标记(黑色标记BM);输送辊(25),从卷体(R)将标签用纸(100)向输送方向H拉出并进行输送;支承部(5),具有支承标签用纸(100)中的设置有黑色标记BM的第一面(反面(101a))的支承面(51);以及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设置在与反面(101a)对置的位置,并位于支承面(51)中的黑色标记(BM)通过的区域,其中,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具有在与输送方向H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并列设置的发光元件(发光部(71))及受光元件(受光部(72))。

Description

介质输送装置、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质输送装置、以及具备介质输送装置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对长条的衬纸上以一定间隔粘贴有标签的标签纸进行印刷的打印机中,通过配置于输送标签纸的输送路径的光学传感器来检测标签的位置。作为这种标签纸,可以使用如下所述的带标记的标签纸:在衬纸的反侧以一定间隔贴有黑色标记等检测标记,在衬纸的正侧以使检测标记的端部与标签的端部的位置对齐的方式以一定间隔贴有标签。
在专利文献1的液体喷出装置(打印机)中,使用反射型光学传感器作为光学传感器。反射型光学传感器配置于介质输送路径的下侧,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相对于打印机的前后方向、即标签纸的卷曲方向(输送方向) 平行地排列设置。另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向形成有黑色标记的衬纸的反面照射检查光,对黑色标记的边界上的反射光量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对检测标记的位置(标签的位置)进行检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6055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液体喷出装置中,针对在输送方向上卷曲的标签纸,在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检测到黑色标记的情况下,检测结果会产生偏差,存在难以正确地检测标签的位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在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检测到黑色标记的情况下,检测结果产生偏差,难以正确地检测标签的位置的技术问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部,设置卷绕有介质的卷体,所述介质设置有检测标记;输送辊,从所述卷体将所述介质向输送方向拉出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支承部,具有支承所述介质中的设置有所述检测标记的第一面的支承面;以及反射型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位置,并位于所述支承面中的所述检测标记通过的区域,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具有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
根据该构成,由于是将发光部和受光部并列设置在与作为卷曲方向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构成,因此,即便是标签用纸卷曲,也可以正确地检测标签用纸的起始位置。
上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设置于比所述输送辊更靠上游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输送辊夹持黑色标记之前,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来检测黑色标记。因此,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可以检测留下输送辊导致的压痕之前的状态的黑色标记,因此,可以更加正确地进行输送控制。
上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与所述输送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在所述支承部设置有具有底面的凹部,所述底面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支承面更靠下方,在所述底面设置有能够通过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发出的出射光、以及由于反射导致的入射光的第一开口,在所述凹部中设置有除电部件,所述除电部件能够电气接地且具有比所述支承面的导电率高的导电率,从所述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开口未与所述除电部件重叠。
根据该构成,可以间接地去除标签用纸上带电的静电。此外,从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来自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的光通过的第一开口未与除电部件重叠,因此,光可靠地到达标签用纸。因此,可以抑制静电导致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的不良情况的产生,并且可以检测标签用纸的黑色标记,从而可以更加正确地进行稳定的输送控制。
上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除电部件位于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底面之间。
根据该构成,除电部件不会对在支承面上输送的标签用纸阻碍输送,因此,可以稳定地输送标签用纸。
上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除电部件设置有第二开口,从所述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位于比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更靠内侧。
根据该构成,可以在大致同样的区域进行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对标签用纸的黑色标记的检测、以及除电部件对标签用纸的静电去除。因此,可以使介质输送装置的构成简易化。
上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发光元件及所述受光元件位于比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更靠内侧。
根据该构成,从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可以在不会阻碍彼此的功能的情况下,使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构成于大致同样的区域,因此,可以进一步使介质输送装置的构成简易化。此外,可以在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的附近除电,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静电放电对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的影响。
上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辊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包含金属的粒子或金属化合物的粒子的涂膜,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与设置所述涂膜的区域重叠。
根据该构成,通过输送辊上的设置有包含金属的粒子或金属化合物的粒子的涂膜的部分来输送标签用纸的被反射型光学传感器检测的部分。另外,金属的粒子或金属化合物的粒子进入到标签用纸中进行输送,因此,摩擦系数稳定,输送稳定性提高。因此,可以更加正确地进行输送控制。
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部,设置卷绕有介质的卷体,所述介质设置有检测标记;输送辊,从所述卷体将所述介质向输送方向拉出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支承部,具有支承所述介质中的设置有所述检测标记的第一面的支承面;反射型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位置,并位于所述支承面中的所述检测标记通过的区域;以及印刷头,对所述介质中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进行印刷,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具有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
根据该构成,介质输送装置可以正确地检测标签的起始位置,可以正确地进行包括标签的起始点定位控制的输送控制。因此,印刷装置可以使印刷头对标签的印刷开始位置稳定化。
实用新型的效果
能够提供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印刷装置,可以正确地检测标签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B-B剖视图。
图6是示出标签及黑色标记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标签及黑色标记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卷曲的标签用纸和反射型光学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印刷装置控制系统的概略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介质输送装置,2…设置部,3…印刷部,5…支承部,6…除电部件,7…反射型光学传感器,8…控制部,9…涂膜,10…印刷装置,25…输送辊,33…印刷头,51…支承面,52…凹部,53…底面,55…第一开口, 61…第二开口,71…具有发光元件的发光部,72…具有受光元件的受光部, 100…作为介质的标签用纸,101a…作为第一面的反面,102a…作为第二面的上表面,BM…作为检测标记的黑色标记,H…输送方向,R…卷体, X…宽度方向,Z…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在各图中,使各部分的尺寸及比例尺与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所不同。此外,下面所述的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具体例子,虽然附加了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的记载,则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 是示意性地示出印刷装置10的构成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印刷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需要指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可以在所谓的标签102上进行印刷。
需要指出,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印刷装置10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为基准,使用XYZ坐标系来进行图示。X方向是印刷头33(参照图2)的主扫描方向,作为进行印刷的标签102(参照图2)的宽度方向 (下面,也称为宽度方向X)。Y方向是印刷装置10(参照图1)的前后方向(下面,也称为前后方向Y),作为标签用纸100(图2参照)的长度方向。Z方向是与X方向、Y方向正交的方向,换言之,是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是印刷装置10的高度方向(下面,也称为高度方向Z)。
此外,在Y方向上,将印刷装置10的前表面方向设为+Y方向,将后表面方向(背面方向)设为-Y方向。此外,在X方向上,当从前表面方向对印刷装置10进行观察时,将装置的左方向设为+X方向,将右方向设为-X方向。此外,在Z方向上,将装置的上方向(包括上部、上表面等) 设为+Z方向,将下方向(包括下部、下表面等)设为-Z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是基于从个人电脑、便携式终端等的信息处理装置发送的印刷数据,在粘贴于衬纸101的标签102上,以喷墨方式印刷图像、字符的装置。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装置壳体11。在装置壳体11的前表面上,设置有配置了显示器、操作按钮等的操作面板12。而且,在装置壳体11的前表面上,在操作面板12的下侧设置有抽屉式的墨盒更换口13。
此外,在装置壳体11的前表面上,在操作面板12的右侧设置有排出口14。如图2所示,从排出口14排出通过印刷部3印刷有标签102的标签用纸100。
在装置壳体11的右方向的侧面设置有卷体罩16,在设置或更换卷体 R时打开卷体罩16,在内部的设置部2(参照图2)设置或拆卸卷体R。装置壳体11具有能够以设置于上表面的大致中央的铰链18为中心进行转动的外装罩17。
如图2所示,卷体R将圆筒状的例如纸管23作为芯材,将构成介质的标签用纸100卷绕成卷状。标签用纸100由衬纸101、以及多个标签102 构成。衬纸101是形成为带状的连续纸。在衬纸101的正面,在衬纸101 的长度方向上以大致相等的间隔粘贴有多个标签102。标签102能够从衬纸101剥离。
如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0中形成作为输送标签用纸100的路径的输送路径K。从卷体R馈送的标签用纸100沿输送路径K而向输送方向H 输送。输送方向H是输送后述的支承部5所支承的标签用纸100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构成为包括介质输送装置1、印刷部3、以及切割部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构成为包括设置部2、输送辊25、支承部5、以及后述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
如图2所示,设置部2具备设置卷体R的卷体安装轴21。通过将卷体R的纸管23插入该卷体安装轴21,从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将卷体R设置于卷体安装轴21。由此,卷体R随着卷体安装轴2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从而来馈送标签用纸100。
如图2、图3所示,支承部5在输送辊25的输送方向H的上游侧具备支承馈送的标签用纸100的支承面51。此外,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但是,支承面51支承设置有标签用纸100的检测标记(黑色标记BM(参照图6、图7))的面、即第一面。需要指出,第一面对应于衬纸101的反面101a(参照图7)。此外,当将第一面的相反面设为第二面时,第二面与衬纸101的正面对应。
在支承部5的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设置有输送辊25。输送辊25构成为夹持着标签用纸100进行输送的用于输送的辊。输送辊25在标签用纸 100的输送方向H上设置于印刷头33的上游侧、以及压纸滚筒38的上游侧。输送辊25夹持着标签用纸100并向压纸滚筒38输送。
需要指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是串行型的印刷装置,因此,标签用纸100的输送速度并非恒定,输送辊25被具有输送电机28(参照图9)等的驱动源间歇驱动,从而将标签用纸100向输送方向H间歇输送。这里,间歇输送是指输送标签用纸100的输送期间和不输送标签用纸100 的停止期间交替反复的输送动作。
输送辊25具备作为送料辊的驱动辊26、以及从动辊2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驱动辊26的+Z方向的位置处设置有从动辊27。即、驱动辊26与反面101a接触,从动辊27与正面101b接触。驱动辊26通过被传递来自具有输送电机28等的驱动源的动力而被旋转驱动。从动辊27与驱动辊26接触而从动旋转。此外,从动辊27隔着与驱动辊26夹持的标签用纸100而从动旋转。需要指出,驱动辊26和从动辊27排列设置在与输送方向H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高度方向Z)上。需要指出,也可以在相对于驱动辊26的-Z方向的位置处设置有从动辊27。即、也可以是驱动辊26与正面101b接触,从动辊27与反面101a接触。
在输送辊25的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设置有印刷部3。印刷部3具备印刷单元30和压纸滚筒38。压纸滚筒38在上表面38a设置有多个抽吸孔 (省略图示),各抽吸孔与抽吸风扇(省略图示)连通。由此,标签用纸 100被抽吸在压纸滚筒38的上表面38a上而进行输送,因此,标签用纸 100从压纸滚筒38的上表面38a浮起的情况得以抑制。由此,标签用纸 100与印刷头33的喷嘴面(省略图示)干扰的情况得以抑制。
印刷单元30具备滑架31、以及搭载于滑架31的印刷头33。滑架31 被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滑架轴31a所支承,该主扫描方向与输送方向H 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扫描方向等于宽度方向X。滑架31通过沿着滑架轴31a在主扫描方向上往返移动,从而对印刷头33进行扫描。
印刷头33是串行型的喷墨式打印头,具备多种颜色的喷嘴列(省略图示)。印刷头33例如具备青色、黄色、品红色、黑色的四种颜色的喷嘴列。印刷头33从各墨盒(省略图示)接收油墨的供给,从设置于各喷嘴列的喷嘴(省略图示)喷出油墨,并对压纸滚筒38上的标签用纸100喷出油墨来印刷图像。
在这样构成的印刷装置10(印刷部3)中,通过输送辊25交替反复进行副扫描和主扫描,从而在标签102上印刷图像、字符,副扫描用于从设置于设置部2的卷体安装轴21的卷体R拉出标签用纸100并向输送方向H输送,主扫描用于印刷头33向标签用纸100的标签102喷出油墨并在宽度方向X上往返移动。即、印刷装置10(印刷部3)实施包括主扫描及副扫描的印刷动作,从而在标签102上印刷图像、字符。
需要指出,印刷后的标签用纸100(标签102)被进一步朝向切割部4 输送至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切割部4具备切割器41,针对粘贴印刷后的标签102的衬纸101,通过在宽度方向X上往返移动而在预定的长度的部位进行切割。
切割后的衬纸101及标签102从排出口14排出。需要指出,用户拿起从排出口14排出的切割后的衬纸101,用手剥离已进行印刷的标签102。剥离后的标签102被用户粘贴于粘贴对象物。
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详细而言,图4是以反射型光学传感器 7为中心沿宽度方向X进行切断后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B-B剖视图。详细而言,图5是以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为中心沿输送方向H(前后方向Y)进行切断后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3所示,当从上方向(+Z方向)观察支承部5时,在支承部5 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向右方向(-X方向)稍微偏离的位置处配置有检测沿支承面51输送的标签用纸100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此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在输送方向H上设置于输送辊25的上游的位置处。
对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图5所示,支承部5具备在高度方向Z上具有位于比支承面 51更靠下方的底面53的凹部52。此外,在凹部52的底面53设置有第一开口5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上方向(+Z方向)进行俯视观察时,凹部52、第一开口55例如形成矩形。需要指出,关于凹部52、第一开口55 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
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具备发光部71和受光部72。发光部71具有反射红外线的发光元件。受光部72具有接收反射后的红外线的受光元件。此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发光部71(发光元件)和受光部72(受光元件)并列设置在与输送方向H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
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位于比第一开口55更靠下方,且从上方向(+Z 方向)俯视观察时,位于第一开口55的中央部,并与电路基板75电连接。当从高度方向Z俯视观察时,发光部71及受光部72位于比第一开口55 的边缘更靠内侧。
支承部5的第一开口55构成为能够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发出的出射光、以及由于反射导致的入射光的大小。
当从上方向(+Z方向)俯视观察时,在支承部5的凹部52设置有具有大致矩形的除电部件6以堵塞凹部52。除电部件6在与凹部52的第一开口55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61。
这里,将第一开口55的宽度方向X的边缘的长度设为长度A,将前后方向Y的边缘的长度设为长度B。此外,将第二开口61的宽度方向X 的边缘的长度设为长度C,将前后方向Y的边缘的长度设为长度D。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开口55的长度A小于第二开口61的长度C。此外,第一开口55的长度B小于第二开口61的长度D。换言之,当从高度方向Z 俯视观察时,第一开口55的边缘位于比第二开口61的边缘更靠内侧。因此,当从高度方向Z俯视观察时,第一开口55未与具有第二开口61的除电部件6重叠。即、第一开口55未被除电部件6中未设置有第二开口61 的部分堵塞。
除电部件6是能够电气接地连接的部件,具有比支承面51的导电率高的导电率。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电部件6由SUS板(不锈钢板)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此外,如图4所示,除电部件6在宽度方向X的一端侧(在实施例中为左侧)具备向下方弯折的侧壁63。此外,如图5所示,除电部件6在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具备同样向下方弯折的侧壁64。侧壁 63、64贯通凹部52的底面53而向下方向延伸。另外,侧壁63、64在凹部52的下方电气接地连接。需要指出,在图5中,为了易于视觉确认包括侧壁64的其它构成,省略了从-X方向观察时的侧壁63。
除电部件6在高度方向Z上位于支承部5的支承面51与凹部52的底面53之间。详细而言,除电部件6的上表面62位于比支承面51更靠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支承面51与上表面62之间形成有高低差E。
根据该构成,除电部件6的上表面62与在支承面51上输送的标签用纸100不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电部件6可以间接地夺取在支承面51上输送的标签用纸100上带电的静电并将其释放到地面上。
图6是示出标签102及黑色标记BM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6示出了从上方向(+Z方向)观察被馈送的标签用纸100时的图。图7 是示出标签102及黑色标记BM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7示出了从下方向(-Z方向)观察被馈送的标签用纸100时的图。
图8是示出卷曲的标签用纸100和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示意图。详细而言,图8示出了从-X方向(右方向)观察卷曲的标签用纸100和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时的侧剖视图。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大于实际的曲率、厚度的曲率、厚度来图示出卷曲的标签用纸100。
对标签用纸100进行说明。
如图6、图7所示,标签用纸100构成为在形成为带状的连续纸、即衬纸101的正面上,在长度方向上以大致相等的间隔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多个标签102。本实施方式的标签用纸100是所谓的模切标签纸。标签 102在粘贴于衬纸101的正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方向(+Z方向)的面)的状态下通过模切加工而脱模。如图6所示,标签102在衬纸101的长边方向上排列为一列,在邻接的标签102之间设置有恒定长度的标签间的间隙G。
如图7所示,在衬纸101的反面101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方向(-Z 方向)的面)上与各标签102的粘贴位置对应地形成(印刷)有作为检测标记的黑色标记BM。此外,输送方向H上的黑色标记BM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被印刷于输送方向H上的各标签102的下游侧的端部所对应的位置处。此外,当在支承面51上输送标签用纸100时,黑色标记BM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上方。换言之,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构成为:当从上方向(+Z方向)俯视观察时,在宽度方向X上与黑色标记BM重叠。
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设置在与衬纸101的反面101a对置的位置处。此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位于支承部5的支承面51中、黑色标记BM (检测标记)通过的区域。
配置于支承部5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向作为形成有黑色标记BM的标签用纸100的反面的衬纸101的反面101a照射检查光。需要指出,检查光是由于发光部71(发光元件)的发光导致的出射光。另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通过受光部72(受光元件)将来自该反面101a的反射光检测为入射光。检查光例如为红外线,但是,只要可以检测黑色标记BM,则并未对波长有特别的限定。
详细而言,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向形成有黑色标记BM的衬纸101的反面101a照射检查光,并接收反射光。另外,通过黑色标记BM与衬纸 101的反射率的不同、以及用于判断黑色标记BM的阈值,来检测黑色标记BM的起始位置。由此,对黑色标记BM的起始位置对应的标签102的起始位置进行检测。
如图8所示,标签用纸100构成为多重卷绕于纸管23的状态的卷体R,因此,当馈送标签用纸100时,会产生卷绕习惯导致的卷曲。在本实施方式中,标签用纸100成为以从标签102的起始位置到邻接的标签102的起始位置为单位向输送方向H卷曲的状态。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标签用纸100以从宽度方向X观察时具有预定的曲率的方式而卷曲。换言之,支承面51与反面101a的距离在输送方向H上发生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标签用纸100的卷曲方向为输送方向H。需要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上的卷曲的大小充分地小于输送方向H上的卷曲的大小。
针对这样的卷曲,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中,将发光部 71(发光元件)和受光部72(受光元件)并列设置在与输送方向H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需要指出,在现有技术中,在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中,将发光部71(发光元件)和受光部72(受光元件)沿输送方向H(卷曲方向)并列设置。
衬纸101的反面101a与支承面51支承的标签用纸100的设置黑色标记BM(检测标记)的面、即第一面对应。此外,对作为衬纸101的反面101a的相反侧的标签102的上表面102a进行利用印刷头33的印刷。这里,在将印刷头33进行印刷的标签102的面设为第一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时,第二面与标签102的上表面102a对应。
衬纸101是将树脂薄膜、合成纸等加工为具有恒定宽度的长条连续纸的剥离纸。标签102是由白色等不透明的材料构成的标签贴纸。在标签102 的正面实施适合于喷墨印刷的表面加工,以形成上表面102a。
图9是示出印刷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概略框图。
对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印刷装置10的控制系统构成为以具备CPU的控制部8为中心。控制部8的输出侧与使滑架31移动的滑架移动结构35、驱动输送辊25的输送电机28、使卷体安装轴21旋转的介质供给电机22等连接。此外,控制部 8的输入侧与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计算机等的外部的设备和印刷装置10 的通信部81、输送辊25的编码器(省略图示)、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等连接。
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具有发光部71(发光元件)和受光部72(受光元件)。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从发光部71向衬纸101的反面101a出射检查光。另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通过受光部72接收来自反面101a的反射光。另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向A/D转换部83输出表示受光量的信号。A/D转换部83针对所输入的信号,根据波形、振幅生成数字信号,并向标签位置判定部84、检测阈值设定部87输出。
控制部8具备标签位置判定部84、输送控制部85、印刷控制部86、检测阈值设定部87等。
标签位置判定部84存储用于判定黑色标记BM的位置的处理的标记检测阈值A1。标记检测阈值A1在印刷装置10的出厂时等被设定为预先确定的初始值。此外,在标签用纸100的装入时、印刷装置10的电源接通时、用户手动输入设定执行命令时、等的各种的定时,通过检测阈值设定部87进行的检测阈值设定处理,将标记检测阈值A1设定为适合于装入的标签用纸100的值。
标签位置判定部84进行标记检测阈值A1与A/D转换部83所生成的值的比较判定。另外,基于比较判定结果,检测黑色标记BM已通过的情况。标签位置判定部84基于该检测结果,判定标签102的输送位置(起始位置)。
输送控制部85对介质供给电机22进行驱动控制以使卷体安装轴21 旋转,从而来进行从卷体R将标签用纸100向输送路径K送出的供给动作。此外,输送控制部85对输送电机28进行驱动控制从而来进行利用输送辊25的标签用纸100的输送动作。输送控制部85基于标签位置判定部 84所判定的标签102的输送位置(起始位置),对输送电机28进行驱动控制,进行将标签102上的印刷区域定位于印刷头33的印刷位置的起始点定位动作等的输送动作。
由此,控制部8的输送控制部85基于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输出,进行输送辊25对标签用纸100的输送控制。另外,控制部8在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检测到黑色标记BM之后,开始输送辊25对标签用纸100 的输送控制。
印刷控制部86对滑架移动结构35进行驱动控制以使滑架31移动,使印刷头33与压纸滚筒38对置。此外,与输送控制部85的标签用纸100 的输送动作同步,对印刷头33进行驱动控制,以喷出油墨,在标签102 的上表面102a(第二面)上进行印刷。
检测阈值设定部87对装入的标签用纸100进行输送,并基于输送中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检测输出,以适合于所装入的标签用纸100的规格的方式来设定标记检测阈值A1。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具备设置部2、输送辊25、支承部5、以及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支承部5具有支承介质(标签用纸100)中的设置有检测标记(黑色标记BM)的第一面(衬纸101的反面101a)的支承面51。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设置在与反面101a对置的位置且位于支承面51中的黑色标记BM通过的区域。另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具有并列设置在与输送方向H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的发光元件(发光部71)及受光元件(受光部72)。
如现有技术那样,在将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发光部71和受光部72 并列设置于作为标签用纸100的卷曲方向的输送方向H上的构成的情况下,对于标签用纸100的卷曲导致的角度变化,会受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 7的指向性的影响。其结果是,难以出现黑色标记BM和衬纸101上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输出电压的变化,无法正确地检测标签用纸100的起始位置。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由于是将发光部71和受光部72并列设置在与作为卷曲方向的输送方向H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的构成,因此,即便是标签用纸100卷曲,也可以正确地检测标签用纸100的起始位置。详细而言,并非是使发光部71和受光部72排列的方向沿着输送方向H,而是使发光部71和受光部72排列的方向相对于输送方向H旋转大致90度(沿着宽度方向X),则卷曲的大小较小的宽度方向X上的黑色标记BM的检测范围大于卷曲的大小较大的输送方向H上的检测范围。因此,难以受到卷曲导致的角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与有无卷曲无关地正确检测标签102的起始位置,可以正确地进行包括标签102的起始点定位控制的输送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中,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在输送方向 H上设置于输送辊25的上游的位置处。需要指出,由于标签用纸100的材质,存在通过输送辊25进行夹持时在标签用纸100上留下压痕的可能性。
但是,根据该构成,在输送辊25夹持黑色标记BM之前,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来检测黑色标记BM。因此,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可以检测留下输送辊25导致的压痕之前的状态的黑色标记BM,因此,可以更加正确地进行输送控制。
此外,除了本实施方式的卷体R之外,例如在从印刷装置10的背面侧(-Y方向)的外部供给折叠的扇形折纸的情况下等,能够以位于比输送辊25更靠上游侧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黑色标记BM等的检测为触发,进行用于送出扇形折纸的送纸轴的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中,支承部5中具备凹部52,该凹部 52具有在高度方向Z上位于比支承面51更靠下方的底面53。底面53设置有能够通过由于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发光导致的出射光、以及反射带来的入射光的第一开口55。此外,凹部52中具备能够电气接地连接且具有比支承面51的导电率高的导电率的除电部件6。另外,从高度方向Z 俯视观察时,第一开口55未与除电部件6重叠。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除电部件6,可以间接地去除标签用纸100上带电的静电。此外,从高度方向Z俯视观察时,来自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光通过的第一开口55未与除电部件6重叠,因此,光可靠地到达标签用纸 100。因此,可以抑制静电导致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不良情况的产生,并且可以检测标签用纸100的黑色标记BM,从而可以更加正确地进行稳定的输送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中,除电部件6在高度方向Z上位于支承面51与底面5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电部件6的上表面62位于与支承面51相差高低差E的下方。
根据该构成,除电部件6不会对在支承面51上输送的标签用纸100 阻碍输送,因此,可以稳定地输送标签用纸100。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中,除电部件6中设置有第二开口61。另外,从高度方向Z俯视观察时,第一开口55的边缘位于比第二开口61 的边缘更靠内侧。
根据该构成,可以在大致同样的区域进行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对标签用纸100的黑色标记BM的检测、以及除电部件6对标签用纸100的静电去除。因此,可以使介质输送装置1的构成简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中,从高度方向Z俯视观察时,发光部71及受光部72位于比第一开口55的边缘更靠内侧。
根据该构成,从高度方向Z俯视观察时,可以在不会阻碍彼此的功能的情况下,使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第一开口55、以及第二开口61构成于大致同样的区域,因此,可以进一步使介质输送装置1的构成简易化。此外,可以在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附近除电,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静电放电对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影响。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具备基于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输出进行输送辊25对标签用纸100的输送控制的控制部8。
根据该构成,控制部8在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检测到黑色标记 BM之后,开始输送辊25对标签用纸100的输送控制,因此,可以更加正确地进行输送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具备:上述的介质输送装置1;以及在标签用纸100的第一面(衬纸101的反面101a)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标签102 的上表面102a)上进行印刷的印刷头33。
根据该构成,介质输送装置1可以正确地检测标签102的起始位置,可以正确地进行包括标签102的起始点定位控制的输送控制。因此,印刷装置10可以使印刷头33对标签102的印刷开始位置稳定化。
2.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A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A、介质输送装置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介质输送装置1相比,输送辊25A的一部分的构成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辊25A由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形状的驱动辊 26A、以及从动辊27构成。不同之处在于在输送辊25A中,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包含例如铝等的金属的粒子、或者例如氧化钛等的金属化合物的粒子等的涂膜9。此外,从高度方向Z俯视观察时,在宽度方向X 上,设置涂膜9的区域与设置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区域重叠。
需要指出,这里,“设置涂膜9的区域与设置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区域重叠”意指即便在前后方向Y上,彼此的设置区域不同(未重叠),而在宽度方向X上,彼此的设置区域重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详细而言,涂膜9设置于构成输送辊25A的驱动辊26A。需要指出,涂膜9也可以设置于从动辊27,还可以设置于双方。
涂膜9除了本实施方式的涂膜9的材质以外,只要是使摩擦系数比构成输送辊25A的SUS材料(不锈钢材料)、SUM材料(硫及硫复合易切削钢钢材)高的构成即可,具体而言,只要是表面附着有细小的突起的材料、表面粗糙度粗糙的材料等即可。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1A中,在输送辊25A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包含金属的粒子或金属化合物的粒子的涂膜9。另外,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在宽度方向X上与设置涂膜9的区域重叠。
根据该构成,通过输送辊25A上的设置有包含金属的粒子或金属化合物的粒子的涂膜9的部分来输送标签用纸100的被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检测的部分。另外,金属的粒子或金属化合物的粒子进入到标签用纸100中进行输送,因此,摩擦系数稳定,输送稳定性提高。因此,可以更加正确地进行输送控制。
3.变形例1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凹部52的底面53开设的第一开口55配置为从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未与除电部件6重叠。但是,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开口55的位置,只要为在凹部52中与除电部件6不重叠的位置即可,因此,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利用凹部52的角部等,从而提高用于设置第一开口55的自由度。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4.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发光部71及受光部72 位于第一开口55的内侧。但是,发光部71也可以不位于第一开口55的内侧,而是利用光纤等导光部件从第一开口55出射来自发光部71的光。同样地,受光部72也可以不位于第一开口55的内侧,而是利用光纤等导光部件通过受光部72接收从第一开口55射入的反射后的光。由此,发光部71及受光部72并不限定于俯视观察时位于第一开口55的内侧,只要经由第一开口55,可以通过来自发光部71的出射光、射入受光部72的入射光即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开口55不与除电部件6重叠即可。由此,可以提高第一开口55与反射型光学传感器7的平面上的设置位置处的自由度。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Claims (8)

1.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部,设置卷绕有介质的卷体,所述介质设置有检测标记;
输送辊,从所述卷体将所述介质向输送方向拉出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支承部,具有支承所述介质中的设置有所述检测标记的第一面的支承面;以及
反射型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位置,并位于所述支承面中的所述检测标记通过的区域,
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具有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设置于比所述输送辊更靠上游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与所述输送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
在所述支承部设置有具有底面的凹部,所述底面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支承面更靠下方,
在所述底面设置有能够通过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发出的出射光、以及由于反射导致的入射光的第一开口,
在所述凹部中设置有除电部件,所述除电部件能够电气接地且具有比所述支承面的导电率高的导电率,
从所述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开口未与所述除电部件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除电部件位于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底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除电部件设置有第二开口,
从所述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位于比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更靠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高度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发光元件及所述受光元件位于比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更靠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辊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包含金属的粒子或金属化合物的粒子的涂膜,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与设置所述涂膜的区域重叠。
8.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部,设置卷绕有介质的卷体,所述介质设置有检测标记;
输送辊,从所述卷体将所述介质向输送方向拉出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支承部,具有支承所述介质中的设置有所述检测标记的第一面的支承面;
反射型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位置,并位于所述支承面中的所述检测标记通过的区域;以及
印刷头,对所述介质中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进行印刷,
所述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具有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
CN202221496224.2U 2021-06-15 2022-06-15 介质输送装置、印刷装置 Active CN2181975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9224A JP2022190785A (ja) 2021-06-15 2021-06-15 媒体搬送装置、印刷装置
JP2021-099224 2021-06-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97558U true CN218197558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12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96224.2U Active CN218197558U (zh) 2021-06-15 2022-06-15 介质输送装置、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90785A (zh)
CN (1) CN21819755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90785A (ja)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351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bypass sheet supplier capable of regulating and supplying recording medium
US6935737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50221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3790A (ja) 搬送装置
JP2006273507A (ja) 媒体端部検出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10789229B (zh) 印刷装置
JP2008132613A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49031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1209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00507B2 (ja) 液滴噴射装置
US2009012777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18197558U (zh) 介质输送装置、印刷装置
USRE46980E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by the same usable with recycled paper
US6837559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edium, mem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printing system, and printing method
JP2000086007A (ja) 用紙搬送装置
JP517724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453525B2 (ja) 記録装置
CN211165945U (zh) 印刷装置
JP472532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150690A (ja) プリンタ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プリンタヘッド
JP2008114999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
JP201910790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6062144A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JP63904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32567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