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5262U - 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5262U
CN218185262U CN202221789833.7U CN202221789833U CN218185262U CN 218185262 U CN218185262 U CN 218185262U CN 202221789833 U CN202221789833 U CN 202221789833U CN 218185262 U CN218185262 U CN 218185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tomizing
air
assembly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898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太
周胜文
张辉纳
滕济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8983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85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5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52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其中雾化组件包括壳体和雾化芯,壳体内设有储油腔和安装腔,储油腔和安装腔间设有供油通道,壳体内设有气流通道,且气流通道通过安装腔与供油通道相通,雾化芯设置在安装腔内,雾化芯包括密封件、加热件和导油件,加热件设置在导油件内,密封件套设在导油件上,且密封件的外侧壁与安装腔的内侧壁抵接;本申请的雾化组件,通过雾化芯对安装腔的封闭作用,使储油腔内的油体不会进入到气流通道内,进而不会经气流通道的进气口漏出;同时通过使雾化芯不在气流通道内,使得外部空气在经气流通道的进气口进入到气流通道内后,不会与落入雾化芯内的冷凝液接触,因而不会影响雾气的纯度。

Description

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雾化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可对液体进行雾化,以形成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烟雾)的气雾发生装置。
现有的气雾发生装置通常包括壳体、雾化芯和供电机构,壳体内设有储油腔和气流通道,储油腔用于存储油体,气流通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雾化芯设置在气流通道内,气流通道上设有供油体浸入到雾化芯内的进油孔。其中,雾化芯包括发热丝和导油棉,导油棉用于吸附储油腔内的油体,发热丝用于将导油棉吸附的油体加热,使其蒸发为雾气。供电机构与发热丝电连接,当供电机构对发热丝进行供电时,发热丝可对导油棉内的油体进行加热雾化,雾化产生的雾气可通过出气口进入到吸食者的口中。
然而,目前的雾化芯的导油棉大多位于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导油棉内的油体易经进气口漏出,造成漏油现象。且气流通道内产生的冷凝液也易通过重力作用依次流经导油棉和进气口,导致使用者在对雾气进行吸食时,外部空气会经进气口进入到导油棉内,而空气在与导油棉内的冷凝液进行接触后,会影响产生的雾气的纯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漏油和因漏液影响雾气纯度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一种雾化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储油腔和安装腔,所述储油腔和所述安装腔间设有供油通道,所述壳体内设有气流通道,且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安装腔相通;
雾化芯,所述雾化芯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雾化芯包括密封件和导油件,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导油件上,且所述密封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腔的内侧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油通道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距所述出气口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出油口距所述出气口的垂直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使进气口更靠近出气口,进一步保证外部空气在经进气口进入到气流通道内部后不会与油体接触,只会与油体雾化产生的雾气混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位于所述雾化芯的上方,所述进气口距所述出油口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雾化芯的垂直高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使进气口最大程度的靠近雾化芯,使得雾化芯产生的雾气可第一时间被由进气口进入的外部空气混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包括密封件和导油件,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导油件上,且所述密封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接触,所述密封件上设有供所述导油件和所述供油通道相通的进油口。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密封件可将导油件密封设置在壳体内部,进而保证对安装腔的封堵效果,避免储油腔内的油体流入气流通道内,同时通过进油口使密封件不会影响油体浸入到导油件内,继而不会影响导油件对油体的吸取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上设有储油槽,且所述储油槽与所述进油口相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储油槽的设置可增加导油件与油体的接触面的数量,即,若不设置储油槽,则储油腔内的油体在经供油通道进入到进油口后,只与导油件的靠近进油口的侧面接触,而当导油件上设置储油槽后,进油口内的油体可先进入到储油槽内,并与储油槽形成的导油件的多个内侧壁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位于所述导油件的上方,所述储油槽设置在所述导油件的底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储油槽设置在导油件底部,将气流通道设置在导油件的上方,使油体可从导油件的底部浸入到导油件的内部,并在被加热成雾气后从导油件的顶部经气流通道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包括加热体、连接体和接触体,所述加热体和所述接触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导油件的顶面和底面上,所述连接体设置在所述导油件的内部,且所述连接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体和所述接触体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体和接触体分别设置在导油件的顶面和底面上,并将连接体设置在导油件的内部,可最大程度保证加热件与导油件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保证加热雾化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电极组,所述电极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电极组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电极组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件电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电极组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与供电组件连接或接触,使供电组件可对加热件供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密封座,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壳体的底部上设有与所述储油腔和所述安装腔相通的安装槽,所述密封座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并将所述安装槽封闭。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密封座对安装槽的封闭作用,保证储油腔和安装腔内的油体不会从壳体底部泄漏,彻底解决壳体底部漏油的问题。
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包括吸嘴组件、供电组件及上述雾化组件,所述吸嘴组件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口上,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电极组电连接。
上述气雾发生装置,通过供电组件可对雾化芯供电,使雾化芯对油体加热产生雾化气体,使用者后续可通过吸嘴组件给与气流通道吸力,使外部的气体进入到气流通道内,并与雾化气体混合后被吸出。
有益效果:本申请的雾化组件,通过密封件与所述安装腔间的抵接效果,使雾化芯可对安装腔进行封闭,使储油腔内的油体不会进入到气流通道内,进而不会经气流通道的进气口漏出;同时通过将雾化芯设置在安装腔内,使雾化芯不在气流通道内,使得外部空气在经气流通道的进气口进入到气流通道内后,不会与落入雾化芯内的冷凝液接触,因而不会影响雾气的纯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雾化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导油件和加热件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雾化组件另一角度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11、储油腔;
12、安装腔;
13、供油通道;131、进油口;132、出油口;
14、气流通道;141、进气口;142、出气口;
2、雾化芯;
21、密封件;
22、导油件;
23、加热件;231、加热体;232、连接体;233、接触体;
24、电极组;
3、储油槽;
4、密封座;41、底座;4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可用于雾化器中。具体地,雾化芯可对油体进行吸收和加热,使油体在加热作用下雾化,以供使用者进行吸食。
参阅图1、图2、图6和图7,雾化组件包括壳体1和雾化芯2。其中,壳体1用于容纳油体和雾化芯2,雾化芯2用于吸取和雾化油体。壳体1内设有储油腔11和安装腔12,储油腔11和安装腔12间设有供油通道13,储油腔11内的油体可通过供油通道13进入安装腔12内。壳体1内设有气流通道14,且气流通道14通过安装腔12与安装腔12相通,安装腔12内的空气可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雾化芯2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且雾化芯2将安装腔12封闭,安装腔12内的油体无法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具体地,雾化芯2设置在安装腔12内,雾化芯2包括密封件21、导油件22和加热件23,加热件23设置在导油件22内,密封件21套设在导油件22上,且密封件21的外侧壁与安装腔的内侧壁抵接。导油件22的上表面位于进气口141的侧面,导油件22的下表面与供油通道13连通.具体地,气流通道14具有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出气口142位于壳体1的顶面上,进气口141位于壳体1的侧面上,该侧面连接壳体1的顶面和底面。进气口141距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小于雾化芯2距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且进气口141的中轴线与出气口142的中轴线垂直。雾化芯2产生的雾气先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在与经进气口141进入的空气混合,最后经出气口142输出。即,当使用者给与出气口142一吸力时,外部空气可经进气口141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并与已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的雾化气体进行混合,之后经出气口142被抽出。
上述雾化组件,通过雾化芯2对安装腔12的封闭作用,使储油腔11内的油体不会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进而使油体不会经气流通道14的进气口141漏出。同时,相较于将雾化芯2设置在气流通道14内的技术,本申请通过使雾化芯2不在气流通道14内,使得外部空气在经进气口141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后不会穿过雾化芯2,而是直接与已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的雾化气体进行混合后通过出气口142输出,因此外部空气也就不会与落入雾化芯2内的冷凝液接触,因而不会影响雾气的纯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油通道13具有进油口131和出油口132,气流通道14具有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进气口141距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小于出油口132距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具体地,进气口141靠近雾化芯2的顶面,出油口132远离雾化芯2的顶面。进一步保证外部空气在经进气口141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部后不会与油体接触,只会与油体雾化产生的雾气混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气流通道14位于雾化芯2的上方,进气口141距出油口132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雾化芯2的垂直高度。具体地,出油口132的底面与雾化芯2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进气口141的底面与出油口132的底面间的垂直距离大于雾化芯2的垂直高度,进气口141的底面与出油口132的顶面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雾化芯2的垂直高度。使进气口141靠近雾化芯2,进而使得雾化芯2产生的雾气可第一时间被由进气口141进入的外部空气混合,且通过使进气口141最大程度的靠近雾化芯2,可最大程度的延长气流通道14的长度,进而提高外部空气与雾气的混合效果。另外,导油件22的上表面低于进气口141的高度。即,进气口141距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小于导油件22的上表面距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
一并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芯2包括密封件21和导油件22,密封件21套设在导油件22上,且密封件21的外侧壁与壳体1的内侧壁接触,密封件21上设有供导油件22和供油通道13相通的进油口。具体地,密封件21包裹在导油件22的顶面和侧面上,且密封件21的顶面和连接顶面和底面的侧面均与壳体1的内侧壁接触。密封件21的顶部设有与气流通道14相通的通口,使导油件22产生的雾气可经通口进入气流通道14内。通过密封件21可将导油件22密封设置在壳体1内部,进而保证对安装腔12的封堵效果,避免储油腔11内的油体流入气流通道14内,同时通过进油口使密封件21不会影响油体浸入到导油件22内,继而不会影响导油件22对油体的吸取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21采用硅胶材料。导油件22采用多孔陶瓷、硅藻土材质的多孔体或多孔石英玻璃体。其中,多孔陶瓷进一步有碳化硅、氮化铝、氧化铝或氧化锆等材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油件22上设有储油槽3,且储油槽3与进油口相通。具体地,储油槽3开口于连接导油件22顶面和底面的侧面上,且储油槽3贯穿导油件22。通过储油槽3的设置可增加导油件22与油体的接触面的数量。即,若不设置储油槽3,则储油腔11内的油体在经供油通道13进入到进油口后,只与导油件22的靠近进油口的侧面接触,而当导油件22上设置储油槽3后,进油口内的油体可先进入到储油槽3内,并与储油槽3形成的导油件22的多个内侧壁接触。而由于储油槽3贯穿导油件22,因此可增加导油件22与油体的接触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气流通道14位于导油件22的上方,储油槽3设置在导油件22的底部。具体地,储油槽3开口于导油件22的底部,并向导油件22的内部延伸一定的距离。通过将储油槽3设置在导油件22底部,将气流通道14设置在导油件22的上方,使油体可从导油件22的底部浸入到导油件22的内部,并在被加热成雾气后从导油件22的顶部经气流通道14输出。
参阅图4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芯2还包括加热件23,加热件23包括加热体231、连接体232和接触体233,加热体231和接触体233分别设置在导油件22的顶面和底面上,连接体232设置在导油件22的内部,且连接体232的两端分别与加热体231和接触体233连接。具体地,加热体231、连接体232和接触体233均选用板状结构。连接体232至少设有两个,两个连接体232分别设置在加热体231的两侧,接触体233至少设有两个,两个接触体233分别设置在两个连接体232上。通过将加热体231和接触体233分别设置在导油件22的顶面和底面上,并将连接体232设置在导油件22的内部,可最大程度保证加热件23与导油件22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保证加热雾化效果。另外,储油槽3的槽口位于两个接触体233之间,储油槽3向导油件22的内延伸的部分位于两个连接体232之间,使经储油槽3浸入到导油件22内的油体可被均匀加热。
参阅图2,雾化组件还包括电极组24,电极组24设置在壳体内,且电极组24的一端位于壳体的外部,电极组24的另一端与加热件23电连接。具体地,电极组24包括正电极柱和负电极柱,正电极柱和负电极柱分别设置在两个接触体233上。通过将电极组24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与供电组件连接或接触,使供电组件可对加热件23供电。
参阅图1、图6和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组件还包括密封座4,气流通道14的出气口142位于壳体1的顶部,壳体1的底部上设有与储油腔11和安装腔12相通的安装槽,密封座4设置在安装槽内并将安装槽封闭。具体地,电极组24设置在密封座4内,且电极组24的两端均位于密封座4外侧。密封座4包括底座41和密封圈42,底座41位于安装槽内,密封圈42套设在底座41的外侧壁上,且密封圈42的外侧壁于安装槽的内侧壁紧密接触。通过密封座4对安装槽的封闭作用,保证储油腔11和安装腔12内的油体不会从壳体底部泄漏,彻底解决壳体底部漏油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41上设有第一卡扣结构,安装槽内设有第二卡扣结构,通过第一卡扣结构和第二卡扣结构间的配合使底座41可卡固在安装槽内。既增强底座41在安装槽内的稳固性,又不影响底座41与安装槽间的可拆卸连接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包括吸嘴组件、供电组件及上述雾化组件,吸嘴组件设置在气流通道14的出气口142上,供电组件与电极组24电连接(图中未示出)。
上述气雾发生装置,通过供电组件可对雾化芯2供电,使雾化芯2对油体加热产生雾化气体,使用者后续可通过吸嘴组件给与气流通道14吸力,使外部的气体进入到气流通道14内,并与雾化气体混合后被吸出。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储油腔(11)和安装腔(12),所述储油腔(11)和所述安装腔(12)间设有供油通道(13),所述壳体(1)内设有气流通道(14),且所述气流通道(14)通过所述安装腔(12)与所述供油通道(13)相通,所述气流通道(14)具有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所述出气口(142)位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所述进气口(141)位于所述壳体(1)的侧面上;
雾化芯(2),所述雾化芯(2)设置在所述安装腔(12)内,所述雾化芯(2)包括密封件(21)、导油件(22)和加热件(23),所述加热件(23)设置在所述导油件(22)内,所述密封件(21)套设在所述导油件(22)上,且所述密封件(21)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腔(12)的内侧壁抵接,所述导油件(22)的上表面位于所述进气口(141)的侧面,所述导油件(22)的下表面与所述供油通道(1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141)距所述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导油件(22)的上表面距所述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通道(13)具有进油口(131)和出油口(132),且所述进油口(131)的中轴线与所述出油口(132)的中轴线垂直,所述进气口(141)距所述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出油口(132)距所述出气口(142)的垂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14)位于所述雾化芯(2)的上方,所述进气口(141)距所述出油口(132)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雾化芯(2)的垂直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21)包裹在所述导油件(22)的顶面和侧面上,且所述密封件(21)的顶面和侧面均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接触,所述密封件(21)的顶部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14)相通的通口,所述密封件(21)的靠近所述供油通道(13)的侧面上设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用于所述供油通道(13)内的油体浸入到所述导油件(2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件(22)上设有储油槽(3),且所述储油槽(3)与所述进油口相通,所述气流通道(14)位于所述导油件(22)的上方,所述储油槽(3)设置在所述导油件(22)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23)包括加热体(231)、连接体(232)和接触体(233),所述加热体(231)和所述接触体(233)分别设置在所述导油件(22)的顶面和底面上,所述连接体(232)设置在所述导油件(22)的内部,且所述连接体(2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体(231)和所述接触体(23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电极组(24),所述电极组(24)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电极组(24)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1)的外部,所述电极组(24)的另一端与所述接触体(233)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密封座(4),所述气流通道(14)的出气口(142)位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所述壳体(1)的底部上设有与所述储油腔(11)和所述安装腔(12)相通的安装槽,所述密封座(4)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并将所述安装槽封闭,所述电极组(24)设置在所述密封座(4)的内部。
10.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嘴组件、供电组件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吸嘴组件设置在气流通道(14)的出气口(142)上,所述供电组件与电极组(24)电连接。
CN202221789833.7U 2022-07-11 2022-07-11 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Active CN218185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9833.7U CN218185262U (zh) 2022-07-11 2022-07-11 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89833.7U CN218185262U (zh) 2022-07-11 2022-07-11 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5262U true CN218185262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50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89833.7U Active CN218185262U (zh) 2022-07-11 2022-07-11 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852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8143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气液平衡元件
CN110250576B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1746937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137963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WO2021190394A1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3785359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114158776A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281426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4617306A (zh) 电源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910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8185262U (zh) 雾化组件及气雾发生装置
CN218942274U (zh) 一种具有平衡通气结构的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115251462A (zh) 一种具有平衡通气结构的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17407797U (zh) 雾化器和雾化装置
CN220044931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3035168A1 (zh)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N114794537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4376273A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059195U (zh) 电子雾化器
CN21754729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457306U (zh) 防漏液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1738997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CN21959371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527686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CN219088402U (zh) 一种具有内外换气结构的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