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85288U -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85288U
CN218085288U CN202222305933.4U CN202222305933U CN218085288U CN 218085288 U CN218085288 U CN 218085288U CN 202222305933 U CN202222305933 U CN 202222305933U CN 218085288 U CN218085288 U CN 2180852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view mirror
mounting profile
lamp
circumferential wall
pc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059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行
蒋超
胡仕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059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852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852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852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该后视镜包括:后视镜壳体,所述后视镜壳体具有安装型面;和慢行灯组件,所述慢行灯组件布置在所述后视镜壳体内中并包括发光源、里层透镜和无纹理的外层护罩,所述里层透镜具有面向所述发光源的视表面,所述外层护罩布置在所述安装型面中且具有远离所述里层透镜的外表面,其中,所述视表面与所述安装型面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一预设间距,并且所述外表面从所述安装型面向所述后视镜壳体内凹入并与所述安装型面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间距。本实用新型车辆能够在提供足够照明的基础上,满足国家标准中关于慢行灯视表面目视检测的强制性要求,同时显著降低NVH性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后视镜(即Rear view mirror)是车辆上重要的安全部件,它能够帮助驾驶员方便地观察车辆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扩大视野范围,确保行车安全。特别是当停车、起步、转弯、掉头等行驶路线将要发生变化时,驾驶员可以通过观察后视镜及时了解实时路况,有效避免交通事故。
现有技术中已经发展出一种兼具慢行灯的后视镜,以增强特定情况下驾驶员观察后视镜时的照明效果。慢行灯(即Manoeuvring lamp)是车辆慢行时为车辆的侧方提供辅助照明的灯具,应当在近光灯或远光灯开启的情况下点亮,并在符合以下任一条件时允许其在车辆慢速行驶时自动开启直至车速达到10km/h:(1)手动启动发动机(推进系统)后,车辆首次启动之前;(2)当倒车齿轮处于拟合状态;(3)用于辅助停车操作系统摄像头开启。
另外,国家标准GB 4785-2019《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对慢行灯的目视检测作了如下强制性要求,即观察者在规定区域边界范围(区域由距车前10m的横向平面、距车后10m的横向平面,以及距车辆两侧各10m的2个纵向平面组成,高度为1m-3m)内移动,应无法直接看到灯具的视表面。为了获得良好的照明效果,现有技术慢行灯的功率和光强被设计得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上述目视检测的强制性要求,慢行灯的视表面与后视镜的安装型面之间需要间隔出较大的间距,还有部分车辆通过在后视镜的安装型面上布置凸起结构来遮挡光线。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后视镜的NVH(即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下降,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驾乘体验。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兼具慢行灯的后视镜NVH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视镜。所述后视镜包括:后视镜壳体,所述后视镜壳体具有安装型面;和慢行灯组件,所述慢行灯组件布置在所述后视镜壳体内中并包括发光源、里层透镜和无纹理的外层护罩,所述里层透镜具有面向所述发光源的视表面,所述外层护罩布置在所述安装型面中且具有远离所述里层透镜的外表面,其中,所述视表面与所述安装型面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一预设间距,并且所述外表面从所述安装型面凹入并与其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包括后视镜壳体和慢行灯组件。后视镜壳体具有安装型面。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后视镜壳体是一个立体结构,因此在本文中,“安装型面”是指后视镜壳体的某个特定的平面或者曲面。慢行灯组件布置在后视镜壳体内,以便为驾乘人员观察后视镜时提供足够的照明。该慢行灯组件包括发光源、里层透镜和外层护罩。里层透镜具有面向发光源的视表面,并且外层护罩是无纹理的,使得目视检测中定义的“视表面”可以忽略外层护罩的影响。外层护罩布置在安装型面中,并具有远离里层透镜的外表面。其中,视表面与安装型面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一间距,以满足国家标准中目视检测的强制性要求(即观察者在规定区域边界范围内移动时无法直接看到视表面)。另外,外表面从安装型面凹入并与其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间距,使得外层护罩和后视镜壳体具有较小的面差,防止空气在流过后视镜时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后视镜的NVH性能。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光源为LED灯,并且所述慢行灯组件还包括:PCB板,所述LED灯设置在所述PCB板的第一侧面上;灯杯,所述灯杯具有与所述PCB板相对的基板和从所述基板的背面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延伸的外周向壁,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朝向所述PCB板凹陷的灯窝和位于所述灯窝的中心处且可接纳所述里层透镜的透光孔,并且在所述基板的正面固定有所述外层护罩。发光源设置成LED灯,可以使其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高亮度、低热量等优点。PCB板可以方便地装配LED灯和其它元器件,提高集成化程度。灯杯的设置,可以便于与PCB板、里层透镜和外层护罩相连接。另外,灯杯上灯窝的设置,还可以扩大LED灯照明的范围,便于驾乘人员更好地通过后视镜观察周边的路况。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背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透光孔的周向边缘并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延伸的内周向壁,在所述内周向壁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卡接槽,并且在所述里层透镜上设有可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卡接槽内的卡接凸起。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里层透镜可以方便地装配到灯杯上,提高装配效率。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慢行灯组件还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布置在所述PCB板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并分别与所述PCB板和所述外周向壁形成固定连接。固定框架的设置,可以使PCB板和灯杯方便地形成固定连接。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和沿所述框架主体的周向边缘彼此间隔的多个固定凸起,每个所述固定凸起配置成可插入到所述外周向壁的对应的固定槽内。通过固定凸起和固定槽之间的配合,可以使固定框架方便地与外周向壁相连。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框架主体围成环绕所述LED灯的散热区域,并且相邻的所述固定凸起与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外周向壁一起围成可接纳灌封胶的固定区域。框架主体配置成环绕LED灯的散热区域,可以使LED灯产生的热量方便地通过PCB板传导出去。另外,相邻的固定凸起与框架主体和外周向壁一起围成可接纳灌封胶的固定区域,以便利用灌封胶进一步提高固定框架和外周向壁之间固定的可靠性。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靠近所述LED灯的所述外周向壁上设有通孔,并且在所述通孔上设有用于散热的透气膜。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将LED灯产生的热量通过透气膜传导出去,防止热量积聚,从而提高LED灯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表面平行于所述安装型面。通过将外层护罩的外表面设置成平行于后视镜的安装型面,使得外表面与安装型面具有均匀的间隙,进一步提高后视镜的NVH性能。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预设间距的范围为0-0.5mm。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第二预设间距具有适中的数值,以确保后视镜具有良好的NVH性能。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层护罩的周向边缘平行于所述安装型面的周向边缘。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外层护罩具有与安装型面大致相同且以一定比例缩放的轮廓,继而使外层护罩布置在安装型面上时具有规则且美观的外形。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里层透镜和所述外层护罩的材质为PC或PMMA。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里层透镜和外层护罩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透光性能。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PCB板为铝基电路板。铝基电路板的设置,可以使PCB板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在上述后视镜罩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视镜还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布置在所述后视镜壳体内并与所述慢行灯组件间隔开,并且所述慢行灯组件可在预定区域内为所述摄像头提供预定光强的照明。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后视镜能够利用摄像头方便地观察周边的路况,扩大驾乘人员的视野,进一步提高行车安全。另外,慢行灯组件配置成可在预定区域内为摄像头提供预定光强的照明,还能够保证摄像头具有良好的图像拍摄质量,确保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兼具慢行灯的后视镜NVH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通过采用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本实用新型车辆能够在提供足够照明的基础上,满足国家标准对慢行灯视表面的强制性要求,同时显著降低NVH性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方案1.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包括:后视镜壳体,所述后视镜壳体具有安装型面;和慢行灯组件,所述慢行灯组件布置在所述后视镜壳体内中并包括发光源、里层透镜和无纹理的外层护罩,所述里层透镜具有面向所述发光源的视表面,所述外层护罩布置在所述安装型面中且具有远离所述里层透镜的外表面,其中,所述视表面与所述安装型面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一预设间距,并且所述外表面从所述安装型面向所述后视镜壳体内凹入并与所述安装型面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间距。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为LED灯,并且所述慢行灯组件还包括:PCB板,所述LED灯设置在所述PCB板的第一侧面上;灯杯,所述灯杯具有与所述PCB板相对的基板和从所述基板的背面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延伸的外周向壁,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朝向所述PCB板凹陷的灯窝和位于所述灯窝的中心处且可接纳所述里层透镜的透光孔,并且在所述基板的正面固定有所述外层护罩。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透光孔的周向边缘并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延伸的内周向壁,在所述内周向壁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卡接槽,并且在所述里层透镜上设有可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卡接槽内的卡接凸起。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慢行灯组件还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布置在所述PCB板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并分别与所述PCB板和所述外周向壁形成固定连接。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和沿所述框架主体的周向边缘彼此间隔的多个固定凸起,每个所述固定凸起配置成可插入到所述外周向壁的对应的固定槽内。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围成环绕所述LED灯的散热区域,并且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固定凸起与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外周向壁一起围成可接纳灌封胶的固定区域。
方案7.根据方案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LED灯的所述外周向壁上设有通孔,并且在所述通孔上设有用于散热的透气膜。
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平行于所述安装型面。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间距的范围为0-0.5mm。
方案10.根据方案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护罩的周向边缘平行于所述安装型面的周向边缘。
方案11.根据方案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透镜和所述外层护罩的材质为PC或PMMA。
方案12.根据方案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为铝基电路板。
方案13.根据方案1-12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还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布置在所述后视镜壳体内并与所述慢行灯组件间隔开,并且所述慢行灯组件可在预定区域内为所述摄像头提供预定光强的照明。
方案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方案1-13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的实施例沿图1所示的A-A剖面线获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的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的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的实施例沿图4所示的B-B剖面线获得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去除外层护罩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的灯杯的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去除外层护罩和灯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去除外层护罩、灯杯和里层透镜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后视镜;10、后视镜壳体;11、安装型面;111、慢行灯安装孔;112、摄像头安装孔;12、连接部;121、连接孔;20、慢行灯组件;21、发光源;211、LED灯;22、里层透镜;221、里层透镜本体;2211、视表面;2212、导光结构;222、透镜周向壁;2221、卡接凸起;23、外层护罩;231、外层护罩本体;2311、外表面;232、护罩周向壁;24、PCB板;241、PCB板本体;2411、第一侧面;2412、第二侧面;242、元器件;25、灯杯;251、基板;2511、基板本体;2512、灯窝;2513、透光孔;252、外周向壁;2521、固定槽;2522、通孔;2523、透气膜;253、内周向壁;2531、卡接槽;254、安装凸耳;2541、安装孔;26、固定框架;261、框架主体;2611、散热区域;262、固定凸起;263、固定区域;27、灌封胶;28、电源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兼具慢行灯的后视镜NVH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视镜1。该后视镜1包括:后视镜壳体10,后视镜壳体10具有安装型面11;和慢行灯组件20,慢行灯组件20布置在后视镜壳体10内中并包括发光源21、里层透镜22和无纹理的外层护罩23,里层透镜22具有面向发光源21的视表面2211,外层护罩23布置在安装型面11中且具有远离里层透镜22的外表面2311,其中,视表面2211与安装型面11之间的最小间距D1大于第一预设间距,并且外表面2311从安装型面11向后视镜壳体10内凹入并与安装型面11之间的最大间距D2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间距。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后视镜1包括后视镜壳体10和慢行灯组件20。后视镜壳体10可采用合适的树脂材料(包括但不限于ABS、TPE、ASA、PA等)通过注塑工艺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和耐候性。后视镜壳体10具有安装型面1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该安装型面11为位于后视镜壳体10下部的外表面。该安装型面1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弧度的曲面。替代地,该安装型面11也可定位在后视镜壳体10的其它合适的位置,例如后视镜壳体10前部的外表面等。在安装型面11中设有慢行灯安装孔111,以便接纳慢行灯组件20的外层护罩23。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安装型面11中还设有与慢行灯安装孔111间隔开的摄像头安装孔112。该后视镜1还包括摄像头(图中未示出),并且该摄像头布置在摄像头安装孔112中。该摄像头的像素可以是200MP(即Mega-Pixels,百万像素)、300MP或者其它合适的数值,以获得良好的图像拍摄质量。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后视镜壳体10上还设有连接部12。在该连接部12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连接孔121。每个连接孔121配置成可与合适的紧固件相配,以便将后视镜壳体10固定在合适的预定位置(例如车辆的钣金件)上。
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该后视镜1还包括但不限于布置在后视镜壳体10上的镜面(图中未示出)等部件。该镜面可以是凸面镜,以扩大视野范围。替代地,该镜面也可为平面镜或者其它合适的镜面。该镜面的角度是可调节的,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要。角度调节方式可以是手动式或电动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的实施例沿图1所示的A-A剖面线获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慢行灯组件20布置在后视镜壳体10内。慢行灯组件20配置成可在预定范围内提供预定光强的照明,以确保驾乘人员能够方便且清楚地通过后视镜1观察周围的路况,也可为摄像头的正常使用提供足够的照明。预定范围可以是长4m(即米)、宽2.5m的区域,或者其它合适的区域。预定光强可以是3lux(即勒克斯),或者比3lux大或小的其它合适的光强。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的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的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的实施例沿图4所示的B-B剖面线获得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去除外层护罩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的灯杯的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去除外层护罩和灯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后视镜中慢行灯组件去除外层护罩、灯杯和里层透镜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图9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慢行灯组件20包括发光源21、里层透镜22和外层护罩23。替代地,该慢行灯组件20还包括但不限于PCB板24、灯杯25和固定框架26等部件。
如图9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发光源21包括彼此间隔的4个LED灯211。每个LED灯211的额定功率可以是1W(即瓦特),或者比1W高或低的其它合适的功率。替代地,LED灯211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4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只要发光源21的光强能够满足照明需要即可。
如图2、图5、图6和图8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里层透镜22包括大致圆形的里层透镜本体221和从里层透镜本体221的周向边缘垂直地朝向远离里层透镜本体221的方向延伸的透镜周向壁222。里层透镜22(包括里层透镜本体221和透镜周向壁222)可采用合适的树脂材质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以简化制造工艺。树脂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PC、PMMA等,使得里层透镜22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透光性能。如图2和图5所示,在组装状态下,里层透镜本体221具有面向发光源21的视表面2211。即,在本文中“视表面”为里层透镜本体221的内表面。参见图2,在组装状态下,视表面2211与安装型面11之间的最小间距D1大于等于第一预设间距。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预设间距可以通过目视检测的试验方法测得。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间距为3mm。替代地,第一预设间距也可设置成比3mm大或小的其它合适的设置。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确保本实用新型后视镜1中慢行灯组件20的视表面2211满足目测检测的强制性要求。如图6和图8所示,在里层透镜本体221上还设有沿里层透镜本体221周向布置的导光结构2212。每个导光结构2212大致沿光照的方向(即里层透镜本体221的轴向)延伸。导光结构2212的设置,可以扩大发光源21的照射范围,以满足设计要求。参见图8,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透镜周向壁222上形成有沿其周向彼此间隔的3个卡接凸起2221。每个卡接凸起2221配置成可与灯杯25的内周向壁253上对应的卡接槽2531形成卡接配合,使得里层透镜22可方便地固定在灯杯25的内周向壁253上。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外层护罩23包括外层护罩本体231和沿外层护罩本体231的周向边缘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护罩周向壁232。外层护罩23(包括外层护罩本体231和护罩周向壁232)可采用合适的树脂材质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以简化制造工艺。树脂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PC、PMMA等,使得外层护罩23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透光性能。外层护罩本体231是无纹理的,使得在定义慢行灯组件20的“视表面”时可以忽略外层护罩23的影响。外层护罩本体231具有远离护罩周向壁232配置成与灯杯25的基板251形成固定连接,使得外层护罩本体231罩在里层透镜22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粘接、螺接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外层护罩本体231的周向边缘平行于安装型面11的周向边缘。换言之,外层护罩本体231具有与安装型面11大致相同且以一定比例缩放的轮廓,使得在组装状态下整个后视镜壳体10的造型更加规整和美观。参见图2,外层护罩本体231具有远离里层透镜22的外表面2311。该外表面2311从安装型面11向后视镜壳体10内凹入,并且与安装型面11之间的最大间距D2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间距。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外表面2311平行于安装型面11。即,外表面2311上的任一位置与安装型面11之间的间距D2是相同的。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二预设间距为0-0.5mm。替代地,第二预设间距也可设置成其它合适的数值。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外层护罩本体231和安装型面11之间具有较小的面差,从而有效减小空气流过外层护罩23和后视镜壳体10的安装间隙处产生的振动和噪音,显著提升NVH性能。
如图2、图5、图8和图9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PCB板24为铝基电路板,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替代地,PCB板本体241也可采用其它合适的电路板,例如铜基电路板等。PCB板24具有大致板状的PCB板本体241。PCB板本体24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2411和第二侧面2412。参见图5,第一侧面2411面向里层透镜22,而第二侧面2412远离里层透镜22。参见图8和图9,LED灯211布置在PCB板本体241的第一侧面2411上。另外,在组装状态下,里层透镜22罩在所有的LED灯211上,以便使LED灯211产生的光线均能经过里层透镜22后再发散出去。在PCB板本体241的第一侧面2411上还设置有与LED灯211间隔布置的多个元器件242。这些元器件242与LED灯211形成电连接,以控制LED灯211的运行。此外,元器件242与布置在PCB板本体241的第二侧面2412上的电源连接件28形成电连接,以便通过电源连接件28与外部电源相连,从而为LED灯211提供电能。元器件242可以是但不限于电阻、整流桥、控制芯片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每个LED灯211上除了正负极以外还设有2个引脚(图中未示出),这2个引脚配置成与PCB板本体241外侧的铝板(图中未示出)相连,从而将LED灯211产生的部分热量传递出去,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2-图7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灯杯25包括基板251、外周向壁252和内周向壁253等。灯杯25可采用合适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以简化制造工艺。树脂材料可以是但不限PP、PC等。替代地,灯杯25也可采用铝等合适的金属材质加工而成。基板251具有大致板状的基板本体2511。基板本体2511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在组装状态下,基板本体2511的背面与PCB板24的第一侧面2411相对,而基板本体2511的正面远离PCB板24的第一侧面2411。在基板本体2511的中部形成朝向PCB板24凹陷的灯窝2512。在灯窝2512的中心处设有大致圆形的透光孔2513。该透光孔2513配置成可接纳里层透镜22。即,里层透镜22的里层透镜本体221布置在透光孔2513中。另外,外层护罩23固定在基板本体2511的正面,并罩在灯窝2512上。换言之,外层护罩23也罩在透光孔2513和布置在透光孔2513中的里层透镜22上。因此,LED灯211产生的光线将依次经过里层透镜22、灯窝2512和外层护罩23,以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照明范围和光亮。
继续参见图2-图7,外周向壁252配置成从基板本体2511的背面朝向PCB板24的第一侧面2411延伸。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外周向壁252的内侧形成有彼此间隔的7个固定槽2521。每个固定槽2521配置成可接纳固定框架26上对应的固定凸起262,使得固定框架26能够方便地固定在灯杯25上。替代地,固定槽2521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7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例如6个、8个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靠近LED灯211的外周向壁252上还设有大致圆形的通孔2522。在该通孔2522上设有用于散热的透气膜2523,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透气膜2523可以是但不限于ePTFE(即聚四氟乙烯)、PE、TPU等。
继续参见图4、图6和图7,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外周向壁252的外侧设有彼此间隔的2个安装凸耳254。在每个安装凸耳254上设有1个大致圆形的安装孔2541。安装孔2541配置成可与合适的紧固件(例如螺栓、螺钉、螺帽等)相配,以便将灯杯25固定在后视镜1内。替代地,安装孔2541也可设置成正六边形或者其它合适的形状。替代地,安装凸起254也可设置成3个、4个或者其它合适的数量。
继续参见图7,内周向壁253定位在基板本体2511的背面并位于外周向壁252的中间。具体而言,内周向壁253配置成沿透光孔2513的周向边缘并朝向PCB板24的第一侧面2411延伸。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内周向壁253上形成有彼此间隔的3个卡接槽2531。每个卡接槽2531配置成可接纳里层透镜22中对应的卡接凸起2221,使得里层透镜22能够方便地固定在灯杯25上。替代地,卡接槽2531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3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例如2个、4个等。参见图7-图9,在组装状态下,固定在内周向壁253上里层透镜22罩在所有的LED灯211上,并且与LED灯211间隔开的其它元器件242被内周向壁253遮挡住。即,内周向壁253和外周向壁252围成的区域罩在元器件242上。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用户透过外层护罩23和里层透镜22最多只能看到LED灯211而无法看到其它元器件242,以起到美观的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固定框架26布置在PCB板24的第二侧面2412上,并配置成分别与PCB板24和灯杯25的外周向壁252相连。固定框架26可采用合适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以简化制造工艺。树脂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PP、PE等。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固定框架26包括框架本体261和沿框架本体261的周向边缘彼此间隔开的7个固定凸起262。每个固定凸起262配置成可插入到灯杯25的外周向壁252中对应的固定槽2521内。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框架本体261围成环绕LED灯211的散热区域2611。换言之,位于PCB板24的第一侧面2411上所有LED灯211均落在位于PCB板24的第二侧面2412的框架本体261所围成的区域内。通过上述的设置,LED灯211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PCB板24直接从散热区域2611传递出去,以确保散热效果。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框架本体261围成2个彼此间隔的散热区域2611,其中,一个散热区域2611与LED灯211相配,另一个散热区域2611与其它元器件242相配,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另外,任意两个相邻的固定凸起262与框架本体261和外周向壁252一起围成固定区域263。在每个固定区域263内布置有灌封胶27,使得外周向壁252、固定框架26和PCB板24形成牢固且稳定的固定连接。灌封胶27可以是但不限于聚氨酯灌封胶、有机硅灌封胶或环氧树脂灌封胶等。替代地,固定框架26也可配置成通过其它合适的方式与PCB板24和灯杯25形成固定连接。
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图中未示出)。该车辆包括上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视镜1。该车辆包括但不限于车轮、方向盘、动力系统等部件。该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该车辆可以是轿车、SUV、MPV或者其它合适的车型。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包括:
后视镜壳体,所述后视镜壳体具有安装型面;和
慢行灯组件,所述慢行灯组件布置在所述后视镜壳体内中并包括发光源、里层透镜和无纹理的外层护罩,所述里层透镜具有面向所述发光源的视表面,所述外层护罩布置在所述安装型面中且具有远离所述里层透镜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视表面与所述安装型面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一预设间距,并且所述外表面从所述安装型面向所述后视镜壳体内凹入并与所述安装型面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为LED灯,并且所述慢行灯组件还包括:
PCB板,所述LED灯设置在所述PCB板的第一侧面上;
灯杯,所述灯杯具有与所述PCB板相对的基板和从所述基板的背面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延伸的外周向壁,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朝向所述PCB板凹陷的灯窝和位于所述灯窝的中心处且可接纳所述里层透镜的透光孔,并且在所述基板的正面固定有所述外层护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透光孔的周向边缘并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延伸的内周向壁,在所述内周向壁上设有彼此间隔的多个卡接槽,并且在所述里层透镜上设有可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卡接槽内的卡接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慢行灯组件还包括:
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布置在所述PCB板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并分别与所述PCB板和所述外周向壁形成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和沿所述框架主体的周向边缘彼此间隔的多个固定凸起,每个所述固定凸起配置成可插入到所述外周向壁的对应的固定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围成环绕所述LED灯的散热区域,并且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固定凸起与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外周向壁一起围成可接纳灌封胶的固定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LED灯的所述外周向壁上设有通孔,并且在所述通孔上设有用于散热的透气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平行于所述安装型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间距的范围为0-0.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护罩的周向边缘平行于所述安装型面的周向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透镜和所述外层护罩的材质为PC或PMMA。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为铝基电路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还包括:
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布置在所述后视镜壳体内并与所述慢行灯组件间隔开,并且所述慢行灯组件可在预定区域内为所述摄像头提供预定光强的照明。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
CN202222305933.4U 2022-08-31 2022-08-31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80852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5933.4U CN218085288U (zh) 2022-08-31 2022-08-31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5933.4U CN218085288U (zh) 2022-08-31 2022-08-31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85288U true CN218085288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49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05933.4U Active CN218085288U (zh) 2022-08-31 2022-08-31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852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1233130A (ja) 車輛用灯具
CN104613399A (zh) 一种具有 led 光源的车前大灯
CN218085288U (zh)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453450U (zh) 一种高效聚光型射灯及摩托车
CN115447489A (zh)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JP5576251B2 (ja) Ledライセンスランプ
CN113811716A (zh) 车辆组件,车辆和方法
CN212644482U (zh) 一种汽车组合前灯总成
CN212847612U (zh) 一种汽车迎宾光幕
CN212313749U (zh) 一种电动车龙头及电动车
CN212473259U (zh) 车辆用灯具以及车辆用灯具保持部件
CN215259600U (zh) 试制车用灯具
CN218258000U (zh) 摄像头安装组件及车辆
CN218367589U (zh) 后视镜指示灯灯壳、后视镜指示灯、后视镜和车辆
CN219588778U (zh) 集自动驾驶指示灯及侧转向灯为一体的车用灯具
CN218858292U (zh) 汽车远近光灯
CN210717363U (zh) 车载内置前照激光远光灯
CN220523979U (zh) 一种拖拉机前车灯
CN216431577U (zh) 一种新型长条车顶灯
CN219160197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汽车前雾灯
CN219655939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汽车日行灯
CN212901314U (zh) 一种新型后雾灯led通用模组
CN114234124B (zh) 灯具及车辆
CN213480139U (zh) 一种装配方便的汽车后雾灯
CN210624430U (zh) Led车灯及具有该led车灯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