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53689U -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53689U
CN217753689U CN202221797758.9U CN202221797758U CN217753689U CN 217753689 U CN217753689 U CN 217753689U CN 202221797758 U CN202221797758 U CN 202221797758U CN 217753689 U CN217753689 U CN 2177536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shell
rear bumper
lower shell
shell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977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金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inlex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Xinlex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Xinlex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Xinlex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977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536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536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536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包括第一装饰板、上壳体、下壳体,下壳体与上壳体连接,在上壳体下方设置第一固定板,通过第一固定板将第一装饰板固定在上壳体上,且上壳体具有一体设置的第一轮眉、第二轮眉。该汽车后保险杠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不仅起到了固定第一装饰板的作用,还增强了一装饰板、上壳体的强度,通过在上壳体上一体设置第一轮眉、第二轮眉,以使该汽车后保险杠在安装时不会因为零部件太多而安装困难。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背景技术
汽车分为前保险杠和后保险杠,保险杠的作用是为汽车在发生碰撞时以吸收大部分的冲击力,来保护车内的乘,以及美观车身的作用。
为了节省制造成本,现有技术的后保险杠均为塑料件,且为组合式,不易安装,而且现有技术的汽车后保险杠有一部分会作为汽车后备箱的门槛,当搬运后备箱的物品时,就可能出现因为塑料制造的门槛强度不够而支撑不住较重的物品,而损坏汽车的后保险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保险杠,使安装简便,且强度更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包括第一装饰板、上壳体、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具有第一平台,所述第一平台与第一装饰板配合,所述下壳体与上壳体的下端连接,所述上壳体与第一平台之间形成第一缺口,第一缺口与车身配合,还包括;
用于固定第一装饰板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第一平台的下方,且第一固定板与第一装饰板连接;
所述上壳体一端设有第一轮眉,另一端设有第二轮眉,所述第一轮眉和第二轮眉与上壳体一体设计;
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第一固定板之间形成用于安装防撞梁的第一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上设有安装镀铬条的预留槽,所述下壳体的中部设有用于配合拖车钩的预留孔,所述预留槽为贯穿式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装饰板上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平台上设有第一卡孔和第三卡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第二卡扣、第二卡孔,所述第一卡扣将穿过第一卡孔与第二卡孔卡接,所述第二卡扣与第三卡孔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横向布置有第一加强筋,纵向布置有多根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与多根第二加强筋相互交错。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一部分向内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上设有多个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一端通过螺栓与弯折部连接,另一端与防撞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泥瓦,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泥瓦,所述第一挡泥瓦一部分与下壳体的一端焊接,另一部分与上壳体的另一端焊接,所述第二挡泥瓦一部分与下壳体的一端焊接,另一部分上壳体的另一端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布置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孔与车身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保险杠,首先通过增加第一固定板,将第一装饰板和上壳体固定,其次,第一固定板还将增强第一装饰板、上壳体的强度,防止了在搬运较重物品时,第一装饰板、上壳体因强度不够而遭到损坏;第3,将汽车后轮的左右轮眉(即第一轮眉、第二轮眉)与上壳体一体设计,减少了安装时的工程量,加快了生产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汽车后保险杠立体图;
图2为第一缺口示意图;
图3为汽车后保险杠的后视图;
图4为第一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5为第一装饰板的立体图;
图6为第一平台的放大图。
附图中的标记:
第一装饰板1,上壳体2,第一平台2a,第一轮眉2b,第二轮眉2c,下壳体3,第一固定板4,预留槽5,预留孔6,第一卡扣7,第一卡孔8,第二卡扣9,第二卡孔10、第三卡孔11,第一加强筋12,第二加强筋13,弯折部14,连接支架15,第一挡泥瓦16,第二挡泥瓦17,第一缺口18,第一腔体19,安装孔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包括第一装饰板1、上壳体2、下壳体3,所述上壳体2上具有第一平台2a,所述第一平台2a与第一装饰板1配合,所述下壳体3与上壳体2的下端连接,所述上壳体2与第一平台2a之间形成第一缺口18,第一缺口18与车身配合,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一装饰板1的第一固定板4,所述第一固定板4位于第一平台2a的下方,且第一固定板4与第一装饰板1连接;
所述上壳体2一端设有第一轮眉2b,另一端设有第二轮眉2c,所述第一轮眉2b和第二轮眉2c与上壳体2一体设计;
所述上壳体2、下壳体3、第一固定板4之间形成用于安装防撞梁的第一腔体19。
在本实施方案中,上壳体2与下壳体3优先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在上壳体2上通过设置第一平台2a,以放置第一装饰板1,第一平台2a作为上壳体2本身的一部分,然后向内弯折,弯折以后,第一平台2a与上壳体2本身之间就形成了第一缺口18,在本方案中,第一平台2a和第一装饰板1将作为汽车后备箱门槛部位的部件,所述第一缺口18将作为汽车后备箱的箱盖的配合部。
在本实施方案中,在第一平台2a的下方设置第一固定板4,一方面为了将第一装饰板1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第一平台2a上,另一方面,考虑到第一装饰板1为塑料件,而第一平台2a为较薄的金属板,为了增强整个后备箱门槛(即第一装饰板1和第一平台2a的支撑强度)的强度,所以在第一平台2a的下方设置了第一固定板4,第一固定板4的厚度比第一平台2a的厚度厚。
在本实施方案中,将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轮眉(即第一轮眉2b、第二轮眉2c)与上壳体2设置成一体式的,优先通过焊接将第一轮眉2b和第二轮眉2c与上壳体2连接,通过焊接成一体的上壳体2、第一轮眉2b和第二轮眉2c,在后期的装配过程中,就大大减少了装配的工序,节省了更多的时间。
如图2所示,所述下壳体3上设有安装镀铬条的预留槽5,所述下壳体3的中部设有用于配合拖车钩的预留孔6,所述预留槽5为贯穿式凹槽。
在本实施方案中,为了使整个保险杆外围更加有个性以及美观,所以在下壳体3上设置了预留槽5,预留槽5为贯穿凹槽,所以后期装配上去的镀铬条也是为一块整的;在本实施方案中,为了使该汽车后保险杠迎合市场需求,所以在下壳体3上设置了配合拖车钩的预留孔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预留孔6的形状将决定后期装配上去的镀铬条上的孔的形状,因为镀铬条应当预留配合预留孔6的孔,这样拖车钩才能连接车身后暴露在下壳体3以及后期的镀铬条外。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装饰板1上设有第一卡扣7,所述第一平台2a上设有第一卡孔8和第三卡孔11,所述第一固定板4上设有第二卡扣9、第二卡孔10,所述第一卡扣7将穿过第一卡孔8与第二卡孔10卡接,所述第二卡扣9与第三卡孔11卡接。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卡扣7将向下穿过第一卡孔8与第二卡孔10卡接,第二卡扣9将向上与第三卡孔11卡接,本实施方案主要通过将第一装饰板1上的第一卡扣7穿过第一平台2a上的第一卡孔8然后与第一固定板4上的第二卡孔10卡接,第一固定板4上第二卡扣9与第一平台2a上的第三卡孔11卡接,以使第一装饰板1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第一平台2a上,第一固定板4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第一平台2a上。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板4的一端横向布置有第一加强筋12,纵向布置有多根第二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2与多根第二加强筋13相互交错。
在本实施方案中,为了增强第一固定板4自身的强度,所以在第一固定板4的背面设置了第一加强筋12和多根第二加强筋13,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加强筋12为一根,且横向布置在第一固定板4上,第二加强筋13为多根,且纵向布置在第一固定板4上,第一加强筋12与第二加强筋13还将互相交错,形成交错点,这样更能增强第一固定板4的强度。
如图3所示,所述下壳体3一部分向内弯折形成弯折部14,所述弯折部14上设有多个连接支架15,连接支架15一端通过螺栓与弯折部14连接,另一端与防撞梁连接。
在本实施方案中,沿着整个下壳体3的下沿部分,将有一部分向内弯折,之所以需要向内弯折,一方面为了下壳体3与车身更好配合,另一方面为设置连接支架15,以使下壳体3与车身连接得更加牢固。
如图1所示,所述上壳体2和下壳体3端设有第一挡泥瓦16,所述上壳体2和下壳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泥瓦17,所述第一挡泥瓦16一部分与下壳体3的一端焊接,另一部分与上壳体2的另一端焊接,所述第二挡泥瓦17一部分与下壳体3的一端焊接,另一部分上壳体2的另一端焊接。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挡泥瓦16、第二挡泥瓦17优先采用金属材料制造,第一挡泥瓦16、第二挡泥瓦17分别采用焊接的方式与上壳体2和下壳体3连接,其中,第一挡泥瓦16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上壳体2焊接,另一部分与下壳体3焊接;第二挡泥瓦17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上壳体2焊接,另一部分与下壳体3焊接;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挡泥瓦16和第二挡泥瓦17主要用于后期加装车轮的挡泥板。
如图3所示,所述上壳体2上布置有多个安装孔20,安装孔20与车身配合。
在本实施方案中,上壳体2上的安装孔20将配合上述的连接支架15,已将整个后保险杠固定在车身上,其与车身的连接方式均采用螺钉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更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包括第一装饰板(1)、上壳体(2)、下壳体(3),所述上壳体(2)上具有第一平台(2a),所述第一平台(2a)与第一装饰板(1)配合,所述下壳体(3)与上壳体(2)的下端连接,所述上壳体(2)与第一平台(2a)之间形成第一缺口(18),第一缺口(18)与车身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固定第一装饰板(1)的第一固定板(4),所述第一固定板(4)位于第一平台(2a)的下方,且第一固定板(4)与第一装饰板(1)连接;
所述上壳体(2)一端设有第一轮眉(2b),另一端设有第二轮眉(2c),所述第一轮眉(2b)和第二轮眉(2c)与上壳体(2)一体设计;
所述上壳体(2)、下壳体(3)、第一固定板(4)之间形成用于安装防撞梁的第一腔体(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3)上设有安装镀铬条的预留槽(5),所述下壳体(3)的中部设有用于配合拖车钩的预留孔(6),所述预留槽(5)为贯穿式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饰板(1)上设有第一卡扣(7),所述第一平台(2a)上设有第一卡孔(8)和第三卡孔(11),所述第一固定板(4)上设有第二卡扣(9)、第二卡孔(10),所述第一卡扣(7)将穿过第一卡孔(8)与第二卡孔(10)卡接,所述第二卡扣(9)与第三卡孔(11)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4)的一端横向布置有第一加强筋(12),纵向布置有多根第二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2)与多根第二加强筋(13)相互交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3)一部分向内弯折形成弯折部(14),所述弯折部(14)上设有多个连接支架(15),连接支架(15)一端通过螺栓与弯折部(14)连接,另一端与防撞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和下壳体(3)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泥瓦(16),所述上壳体(2)和下壳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泥瓦(17),所述第一挡泥瓦(16)一部分与下壳体(3)的一端焊接,另一部分与上壳体(2)的另一端焊接,所述第二挡泥瓦(17)一部分与下壳体(3)的一端焊接,另一部分上壳体(2)的另一端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上布置有多个安装孔(20),安装孔(20)与车身配合。
CN202221797758.9U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Active CN2177536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7758.9U CN217753689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7758.9U CN217753689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53689U true CN217753689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74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97758.9U Active CN217753689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536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53689U (zh)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
JPH03284481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車体組立方法
US8733826B1 (en) Truck bed panel attached to door hinge mounting plate
CN210555165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其翼子板
CN211196083U (zh) B柱上饰板、b柱总成和车辆
CN219601412U (zh) 发动机舱盖内板、发动机舱盖组件及车辆
CN218489761U (zh) 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CN215097461U (zh) 一种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结构
CN214729142U (zh) 内挡泥板结构
CN110949240A (zh) 树脂背门尾灯安装组件和树脂背门
CN217374683U (zh) 一种汽车翼子板总成结构
CN218751045U (zh)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CN219428068U (zh) 汽车后保险杠安装支架
CN218505964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19295534U (zh) 车身及车辆
JP3919483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補強構造
CN221068236U (zh) 中间挡泥板
CN210680642U (zh)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组件
CN219667943U (zh) 后背门上护板总成及车辆
CN211710774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中央支架
CN219446697U (zh)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CN216002144U (zh) 一种汽车后背门护板翻边加强结构
CN219339573U (zh) 一种后裙分总成
CN218839596U (zh) 翼子板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9487380U (zh) 保险杠安装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