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51045U -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51045U
CN218751045U CN202223405890.3U CN202223405890U CN218751045U CN 218751045 U CN218751045 U CN 218751045U CN 202223405890 U CN202223405890 U CN 202223405890U CN 218751045 U CN218751045 U CN 218751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wheel
hole
wheel cover
plate portion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589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洪浩
杜中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589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510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51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510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后轮罩安装总成包括:后防撞梁,后防撞梁上设置有第一穿孔;后轮罩安装支架,后轮罩安装支架设置于后防撞梁的端部,后轮罩安装支架为尼龙玻纤支架,尼龙玻纤支架上设置有第二穿孔,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固定。由此,通过将后轮罩安装支架设置为尼龙玻纤支架,将尼龙玻纤支架和后防撞梁紧固连接,这样在保证后轮罩安装支架的刚度的前提下,不仅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减轻后轮罩安装总成的重量,而且可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车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车辆的性能和造型追求也越来越高。车辆设置有后轮罩,后轮罩需要通过后轮罩安装总成连接在车身上,后轮罩安装总成的设计对于车辆的可靠性、生产成本以及外观造型均有重要的影响。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特殊造型的车型,后轮罩采用注塑工艺成型,后轮罩在与车身匹配安装时会在横向上超出车身,为满足支架安装点所需的刚度要求,后轮罩安装总成需要设计复杂的悬臂结构,这样会增加整车重量和设计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轮罩安装总成,该后轮罩安装总成在保证安装刚度的前提下,重量更轻,设计难度更低,安全性能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轮罩安装总成,包括: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上设置有第一穿孔;后轮罩安装支架,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的端部,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为尼龙玻纤支架,所述尼龙玻纤支架上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固定。
由此,通过将后轮罩安装支架设置为尼龙玻纤支架,将尼龙玻纤支架和后防撞梁紧固连接,这样在保证后轮罩安装支架的刚度的前提下,不仅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减轻后轮罩安装总成的重量,而且可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强筋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筋组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组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组在所述空腔的长度方向上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防撞梁包括后防撞梁本体和支架安装板,所述后防撞梁横向延伸设置,所述支架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横向的端部且横向延伸设置,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和所述支架安装板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穿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支架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为定位柱,另一个为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孔定位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架安装板和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焊接固定;和/或所述支架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三穿孔,所述后防撞梁本体上设置有第四穿孔,所述第三穿孔和所述第四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轮罩安装总成还包括后保险杠托板,所述后保险杠托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架安装板相连,另一端用于与后纵梁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保险杠托板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所述第二板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三板部之间,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三板部均相对所述第二板部弯折设置,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支架安装板相贴合连接,所述第三板部用于与所述后纵梁相贴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穿孔和多个所述第二穿孔相对应,所述第一板部上设置有第五穿孔,所述第五穿孔与多个所述第一穿孔和多个所述第二穿孔中的至少部分相互对应,所述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五穿孔且将所述后保险杠托板、所述后防撞梁和后轮罩安装支架连接固定;所述第三板部上设置有第六穿孔,所述第六穿孔用于与所述后纵梁上的第七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后纵梁;以上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所述后纵梁与所述后防撞梁连接固定且纵向延伸设置,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八穿孔;后轮罩,所述后轮罩上设置有第九穿孔,所述第八穿孔和所述第九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四紧固件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轮罩安装支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轮罩安装支架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保险杠托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车辆;
100、后轮罩安装总成;
10、后防撞梁;11、第一穿孔;12、后防撞梁本体;13、支架安装板;131、第二定位部;
20、后轮罩安装支架;21、第二穿孔;22、空腔;23、加强筋组;231、加强筋;24、第一定位部;25、第八穿孔;
30、后保险杠托板;31、第一板部;311、第五穿孔;32、第二板部;33、第三板部;331、第六穿孔;
200、后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该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可以应用于车辆1000。
结合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可以主要包括:后防撞梁10和后轮罩安装支架20,其中,后防撞梁10上设置有第一穿孔11,后轮罩安装支架20设置于后防撞梁10的端部,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为尼龙玻纤支架,尼龙玻纤支架上设置有第二穿孔21,第一穿孔11和第二穿孔21相对应且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固定。
具体地,后轮罩安装总成100设置于车身上,并且其后轮罩安装支架20用于安装后轮罩,通过将后轮罩安装支架20设置为尼龙玻纤支架,考虑到尼龙玻纤具有优良的机械力学性能和良好的注塑成型性能,这样尼龙玻纤支架可以满足后轮罩的安装刚度需求,在保证后轮罩在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稳定安装设置的前提下,可以避免采用钣金支架型式,不仅无需设计复杂的加强结构和悬臂结构,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可以降低生产制造成本,而且可以减轻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重量,实现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轻量化设计。
进一步地,可以在后防撞梁10上设置第一穿孔11,在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设置第二穿孔21,通过使第一穿孔11和第二穿孔21相对应,这样只需要使第一紧固件穿设第一穿孔11和第二穿孔21并进行紧固作用,就可以实现后轮罩安装支架20和后防撞梁10之间的连接,不仅可以使后轮罩安装支架20和后防撞梁10的结构更加简单,使后轮罩安装支架20和后防撞梁10之间的连接更加简单可靠,提升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可靠性,而且可以使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在车辆1000发生碰撞时及时溃缩吸能,提升车辆1000的安全性能。
由此,通过将后轮罩安装支架20设置为尼龙玻纤支架,将尼龙玻纤支架和后防撞梁10紧固连接,这样在保证后轮罩安装支架20的刚度的前提下,不仅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减轻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重量,而且可以提升车辆1000的安全性能。
结合图5所示,后轮罩安装支架20设置有空腔22,空腔22内设置有加强筋组23。具体地,通过在后轮罩安装支架20内设置空腔22,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减轻后轮罩安装支架20的重量,实现后轮罩安装总成100乃至车辆1000的轻量化设计。进一步地,可以在空腔22内设置加强筋组23,这样在保证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轻量化设计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后轮罩安装支架20在空腔22处的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保证后轮罩安装支架20可以满足后轮罩安装的强度和刚度要求,防止后轮罩安装支架20出现结构损坏,可以提升后轮罩安装支架20乃至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5所示,加强筋组23可以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加强筋231,加强筋组23为多个,多个加强筋组23在空腔22的长度方向上排布。具体地,可以使加强筋组23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加强筋231,这样可以使加强筋231在空腔22中的设置更加合理,两个交叉设置的加强筋231可以对所在位置的各方向进行结构加强,并且可以将加强筋组23设置为多个,使多个加强筋组23在空腔22的长度方向上排布,这样可以使多个加强筋组23合理分布于空腔22内,使多个加强筋组23对后轮罩安装支架20在空腔22处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进行加强,如此,可以更加全面地保证后轮罩安装支架20的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提高后轮罩安装支架20的可靠性。
结合图3所示,后防撞梁10可以主要包括后防撞梁本体12和支架安装板13,后防撞梁10横向延伸设置,支架安装板13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12横向的端部且横向延伸设置,后防撞梁本体12和支架安装板13上均设置有第一穿孔11。具体地,后防撞梁10横向延伸设置,通过将支架安装板13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12横向的端部,并且使支架安装板13横向延伸设置,这样可以构成后防撞梁10的整体结构,可以便于后轮罩安装支架20在后防撞梁10上的安装设置,并且通过在后防撞梁本体12和支架安装板13上均设置第一穿孔11,这样后防撞梁本体12和支架安装板13均可以为后轮罩安装支架20提供安装点,使后防撞梁本体12和支架安装板13均可以与后轮罩安装支架20实现连接,从而保证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4,支架安装板13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131,第一定位部24和第二定位部131中的一个为定位柱,另一个为定位孔,定位柱和定位孔定位配合。具体地,通过在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设置第一定位部24,在支架安装板13上设置第二定位部131,这样在将后轮罩安装支架20连接于支架安装板13上时,可以使第一定位部24和第二定位部131相互定位配合,从而可以使后轮罩安装支架20相对支架安装板13处于正确的安装位置,可以保证后轮罩安装支架20的安装精度,提高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一定位部24和第二定位部131中的一个设置为定位柱,另一个设置为定位孔,这样只需要使定位柱对应伸入定位孔中,使定位柱和定位孔定位配合,就可以实现第一定位部24和第二定位部131之间的定位配合,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定位部24和第二定位部131相互定位配合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第一定位部24和第二定位部131定位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优化后轮罩安装支架20和支架安装板13的结构设计,提高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安装板13和后防撞梁本体12焊接固定。具体地,可以将支架安装板13和后防撞梁本体12进行焊接固定,这样可以提升支架安装板13和后防撞梁本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后防撞梁10的结构可靠性,可以提升后防撞梁10的整体性,便于后防撞梁10的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安装板13上设置有第三穿孔,后防撞梁本体12上设置有第四穿孔,第三穿孔和第四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固定。具体地,通过在支架安装板13上设置第三穿孔,在后防撞梁本体12上设置第四穿孔,这样可以在保证支架安装板13和后防撞梁本体12的结构强度可靠的前提下,便于第三穿孔和第四穿孔的加工开设,并且通过使第三穿孔和第四穿孔相对应,这样只需要将第二紧固件穿设第三穿孔和第四穿孔并进行紧固作用,就可以实现支架安装板13和后防撞梁本体12之间的连接固定,不仅可以保证支架安装板13和后防撞梁本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后防撞梁10的结构可靠性,而且可以方便支架安装板13和后防撞梁本体12之间的拆卸和更换,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后轮罩安装总成100还可以包括后保险杠托板30,后保险杠托板30的一端与支架安装板13相连,另一端用于与后纵梁200相连。具体地,通过设置后保险杠托板30,并且使后保险杠托板30的一端与支架安装板13相连,将后保险杠托板30的另一端与后纵梁200相连接,这样可以实现后轮罩安装总成100与后纵梁200之间的连接,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在车辆1000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在后防撞梁10、后保险杠托板30和后纵梁200之间形成传力通道,一方面,当车辆1000发生低速碰撞时,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可以溃缩吸能,避免后纵梁200的损坏,从而提升车辆1000的维修经济性,另一方面,当车辆1000发生高速碰撞时,碰撞力可以依次经过后防撞梁10和后保险杠托板30传递至后纵梁200,后纵梁200可以吸收碰撞能量,保护乘员舱,从而提升车辆1000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和图6所示,后保险杠托板30可以包括第一板部31、第二板部32和第三板部33,第二板部32连接在第一板部31和第三板部33之间,第一板部31和第三板部33均相对第二板部32弯折设置,第一板部31与支架安装板13相贴合连接,第三板部33用于与后纵梁200相贴合连接,如此设置,可以使后保险杠托板30的结构设计顺应支架安装板13和后纵梁200的设置位置,不仅可以便于后保险杠托板30分别与支架安装板13和后纵梁200之间的连接,而且可以增大后保险杠托板30分别与支架安装板13和后纵梁2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使后保险杠托板30分别与支架安装板13和后纵梁20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结合图1-图6所示,第一穿孔11和第二穿孔21均为多个,多个第一穿孔11和多个第二穿孔21相对应,第一板部31上设置有第五穿孔311,第五穿孔311与多个第一穿孔11和多个第二穿孔21中的至少部分相互对应,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设第二穿孔21、第一穿孔11和第五穿孔311且将后保险杠托板30、后防撞梁10和后轮罩安装支架20连接固定。具体地,可以将第一穿孔11和第二穿孔21均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穿孔11和多个第二穿孔21相对应,这样可以使多个第一紧固件穿设对应设置的第一穿孔11和第二穿孔21,从而可以增加后防撞梁10和后轮罩安装支架20之间的固定连接的数量,提升后防撞梁10和后轮罩安装支架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一板部31上设置第五穿孔311,并且使第五穿孔311与多个第一穿孔11和多个第二穿孔21中的至少部分相互对应,第一紧固件可以依次穿设相互对应的第二穿孔21、第一穿孔11和第五穿孔311并进行紧固作用,从而将后保险杠托板30、后防撞梁10和后轮罩安装支架20共同连接固定,这样在保证后保险杠托板30与后轮罩安装支架20之间的可靠连接固定的前提下,可以避免在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开设过多穿孔,可以使后轮罩安装支架20乃至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结构更加简单,使后轮罩安装总成100的装配更加简单高效。
需要说明的是,存在第五穿孔311与多个第一穿孔11和多个第二穿孔21中的至少部分相互对应,也可以存在第五穿孔311不与多个第一穿孔11和多个第二穿孔21进行对应,第一板部31通过第五穿孔311直接与支架安装板13进行连接。
结合图6所示,第三板部33上设置有第六穿孔331,第六穿孔331用于与后纵梁200上的第七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固定。具体地,可以在第三板部33上设置有第六穿孔331,在后纵梁200上设置第七穿孔,这样可以在保证第三板部33和后纵梁200的结构强度可靠的前提下,便于第六穿孔331和第七穿孔的加工开设,并且通过使第六穿孔331和第七穿孔相对应,这样只需要将第三紧固件穿设第六穿孔331和第七穿孔并进行紧固作用,就可以实现第三板部33和后纵梁200之间的连接固定,可以使后保险杠托板30和后纵梁200之间的连接更加简单可靠。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1000可以包括:后纵梁200、上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和后轮罩(图中未示出),其中,后纵梁200与后防撞梁10连接固定且纵向延伸设置,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设置有第八穿孔25,后轮罩上设置有第九穿孔,第八穿孔25和第九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四紧固件连接固定。
具体地,后纵梁200沿纵向延伸设置,通过将后纵梁200与后防撞梁10连接固定,可以实现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在车辆1000上的稳定安装设置。进一步地,通过在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设置第八穿孔25,在后轮罩上设置第九穿孔,这样可以在保证后轮罩安装支架20和后轮罩的结构强度可靠的前提下,方便第八穿孔25和第九穿孔的开设,并且通过使第八穿孔25和第九穿孔相对应,这样只需要将第四紧固件穿设第八穿孔25和第九穿孔并进行紧固作用,就可以实现后轮罩与后轮罩安装支架20之间的连接固定,使后轮罩稳定设置于车辆1000上,如此,可以在实现后轮罩在车辆1000上的稳定安装设置的前提下,降低车辆1000的生产制造难度,实现车辆1000的轻量化设计,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提升车辆1000的产品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防撞梁(10),所述后防撞梁(10)上设置有第一穿孔(11);
后轮罩安装支架(20),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20)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10)的端部,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为尼龙玻纤支架,所述尼龙玻纤支架上设置有第二穿孔(21),所述第一穿孔(11)和所述第二穿孔(21)相对应且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20)设置有空腔(22),所述空腔(22)内设置有加强筋组(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组(23)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加强筋(231),所述加强筋组(23)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组(23)在所述空腔(22)的长度方向上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10)包括后防撞梁本体(12)和支架安装板(13),所述后防撞梁(10)横向延伸设置,所述支架安装板(13)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12)横向的端部且横向延伸设置,所述后防撞梁本体(12)和所述支架安装板(13)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穿孔(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4),所述支架安装板(13)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131),所述第一定位部(24)和所述第二定位部(131)中的一个为定位柱,另一个为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孔定位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安装板(13)和所述后防撞梁本体(12)焊接固定;和/或所述支架安装板(13)上设置有第三穿孔,所述后防撞梁本体(12)上设置有第四穿孔,所述第三穿孔和所述第四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保险杠托板(30),所述后保险杠托板(30)的一端与所述支架安装板(13)相连,另一端用于与后纵梁(200)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托板(30)包括第一板部(31)、第二板部(32)和第三板部(33),所述第二板部(32)连接在所述第一板部(31)和所述第三板部(33)之间,所述第一板部(31)和所述第三板部(33)均相对所述第二板部(32)弯折设置,所述第一板部(31)与所述支架安装板(13)相贴合连接,所述第三板部(33)用于与所述后纵梁(200)相贴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11)和所述第二穿孔(21)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穿孔(11)和多个所述第二穿孔(21)相对应,所述第一板部(31)上设置有第五穿孔(311),所述第五穿孔(311)与多个所述第一穿孔(11)和多个所述第二穿孔(21)中的至少部分相互对应,所述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二穿孔(21)、所述第一穿孔(11)和所述第五穿孔(311)且将所述后保险杠托板(30)、所述后防撞梁(10)和后轮罩安装支架(20)连接固定;
所述第三板部(33)上设置有第六穿孔(331),所述第六穿孔(331)用于与所述后纵梁(200)上的第七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固定。
10.一种车辆(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纵梁(200);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轮罩安装总成(100),所述后纵梁(200)与所述后防撞梁(10)连接固定且纵向延伸设置,所述后轮罩安装支架(20)上设置有第八穿孔(25);
后轮罩,所述后轮罩上设置有第九穿孔,所述第八穿孔(25)和所述第九穿孔相对应且通过第四紧固件连接固定。
CN202223405890.3U 2022-12-19 2022-12-19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87510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5890.3U CN218751045U (zh) 2022-12-19 2022-12-19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5890.3U CN218751045U (zh) 2022-12-19 2022-12-19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51045U true CN218751045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3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5890.3U Active CN218751045U (zh) 2022-12-19 2022-12-19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510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86872B2 (en) Automobile bumper structure
CN101289082B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KR101484227B1 (ko) 차량용 하이브리드 범퍼빔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104684794A (zh) 设置有由带纤维的复合材料制成的背部加强支撑杆的车辆仪表板横梁
CN110861715B (zh) 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及后侧围加强结构
CN218751045U (zh) 后轮罩安装总成和车辆
CN215944253U (zh) 一种新型轻量化重型汽车驾驶室顶盖总成
CN106143633B (zh) 车身侧围b柱连接结构
CN213735243U (zh) 一种车轮空气套件和汽车
KR20150017213A (ko) 백빔 어셈블리
CN213262289U (zh)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0027608U (zh) 一种立柱连接件及汽车
CN210555165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其翼子板
CN111319683A (zh) 一种车身门槛梁结构及氢能汽车
CN215752659U (zh) 一种新型汽车前端模块及与前舱盖的安装结构
CN219584076U (zh) 行李架总成和车辆
CN218228812U (zh) 汽车前大灯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9564731U (zh) 车辆的车门总成和车辆
CN212828127U (zh) 一种车门护板地图袋总成及汽车
CN216783641U (zh) 敞篷车的加强结构及敞篷车
CN219601419U (zh) 轮罩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2220385U (zh) 一种车身门槛梁结构及氢能汽车
CN218662084U (zh) 翼子板总成
CN212073883U (zh) 一种车门地图袋总成
CN221113818U (zh) 一种侧面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